⑴ 為什麼發展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在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一是要有國家的存在,二是產生了對國際分工的需要,而國際分工只有在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這些條件不是人類社會一產生就有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擴大而逐漸形成的。
原始社會的貿易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類的祖先結伙群居,打魚捕獸,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人們處於自然分工狀態,勞動成果僅能維持群體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沒有剩餘產品用以交換,因此談不上有對外貿易。
人類歷史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促進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除維持自身需要以外,還有少量的剩餘。人們為了獲得本群體不生產的產品,便出現了氏族或部落之間用剩餘產品進行原始的物物交換。當然,這種交換還是極其原始並偶然發生的物物交換。
在漫長的年代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部門,形成了人類社會第二次大分工。由於手工業的出現,便產生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商品生產。當產品是專門為滿足別人的需要而生產時,商品交換就逐漸成為一種經常性的活動。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出現了貨幣,於是,商品交換就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這樣就進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由於商品交換的日益頻繁和交換的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又產生了專門從事貿易的商人階層。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使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進一步擴大。商品生產和流通更加頻繁和廣泛,從而階級和國家相繼最後形成。於是,到原則社會末期,商品流通開始超越國界,這就產生了對外貿易。
人類社會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剩餘產品的增加,同時也促進了私有制的發展和奴隸制的形成。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商品交換超出了國界,國家之間的貿易便產生了。可見,在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以及國家的形成,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
奴隸社會的國際貿易
在奴隸社會,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其特點是自給自足,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費,而不是為了交換。奴隸社會雖然出現了手工業和商品生產,但在一國整個社會生產中顯得微不足道,進入流通的商品數量很少。同時,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生產技術落後,交通工具簡陋,道路條件惡劣,嚴重阻礙了人與物的交流,對外貿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其規模和內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奴隸社會是奴隸主佔有生產資料和奴隸的社會,奴隸社會的對外貿易是為了奴隸主階級服務的。當時,奴隸主擁有財富的重要標志是其佔有多少奴隸,因此奴隸社會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隸。據記載,希臘的雅典就曾經是一個販賣奴隸的中心。此外,糧食、酒及其他專供奴隸主階級享用的奢侈品,如寶石、香料和各種織物等也都是當時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奴隸社會時期從事國際貿易的國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臘、羅馬等,這些國家在地中海東部和黑海沿岸地區主要從事販運貿易。我國在夏商時代進入奴隸社會,貿易集中在黃河流域沿岸各國。
對外貿易在奴隸社會經濟中不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奴隸貿易成為奴隸主經常補充奴隸的重要來源。
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
封建社會時期的國際貿易比奴隸社會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早期,封建地租採取勞役和實物的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並不多。到了中期,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封建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的形式,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晚期,隨著城市手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已孕育生產,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較快的發展。
在封建社會,封建地主階級占統治地位,對外貿易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奴隸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基本消失。參加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除了奢侈品以外,還有日用手工業品和食品,如棉織品、地毯、瓷器、穀物和酒等。這些商品主要是供國王、君主、教堂、封建地主和部分富裕的城市居民享用的。
在封建社會,國際貿易的范圍明顯地擴大。亞洲各國之間的貿易由近海逐漸擴展到遠洋。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開辟了從長安經中亞通往西亞和歐洲的陸路商路——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商品輸往西方各國,換回良馬、種子、葯材和飾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陸路貿易外,還開辟了通往波斯灣以及朝鮮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貿易。在宋、元時期,由於造船技術的進步,海上貿易進一步發展。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曾率領商船隊七次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先後訪問了30多個國家,用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銅鐵器等同所到的國家進行貿易,換回各國的香料、珠寶、象牙和葯材等。
在歐洲,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國際貿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東部。在東羅馬帝國時期,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公元7—8世紀,阿拉伯人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通過販運非洲的象牙、中國的絲綢、遠東的香料和寶石,成為歐、亞、非三大洲的貿易中間商。11世紀以後,隨著義大利北部和波羅的海沿岸城市的興起,國際貿易的范圍逐步擴大到整個地中海以及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沿岸地區。當時,南歐的貿易中心是義大利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熱那亞等,北歐的貿易中心是漢撒同盟的一些城市,如漢堡、盧卑克等。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國際貿易是為奴隸主和封建地主階級利益服務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發展,國際貿易不斷擴大。但是,由於受到生產方式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剝削階級奢侈生活的需要,貿易主要局限於各洲之內和歐亞大陸之間,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經濟中都不佔有重要的地位,貿易的范圍和商品品種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貿易活動也不經常發生。那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由此產生的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則大大發展了各洲之間的貿易,從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國際貿易才獲得了廣泛的發展。
⑵ 國際貿易產生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國際貿易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國家的形成
⑶ 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1、互通有無2、促進國民經濟3、調節國際收支4、達到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5、拉動GDP 6、創造社會福利7、促進經濟發展等 展開一下就行了其實都關聯的 沒固定答案 聯想發揮就行
影響方面: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向服務型經濟轉型,服務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也是新形勢下各國經濟競爭的焦點。服務貿易是將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服務品生產能力轉變為可貿易的"無形商品"或"無形資產",轉變為貿易的價值形態,以獲得增殖價值的貿易形式,是佔用較少資源實現更多財富的貿易途徑。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是我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從製造經濟轉向服務經濟的戰略抉擇,在新時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⑷ 國際貿易填空題: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和——的存在
買方和賣方
⑸ 國際貿易產生的條件
1.剩餘產品的出現
2.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國家的產生
⑹ 國際貿易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1剩餘產品的出現
2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國家的產生
⑺ 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大了,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意義都非同尋常,增加外匯儲備及提升中國企業的市場空間及市場競爭力,同時也為中國提供了很多資源滿足國內的需要,比如棉花、鐵礦石、大豆、石油等。
希望採納
⑻ 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世界經濟已擺脫連續4年的增長緩慢和不景氣狀態,並開始步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礎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為1、7%,1994年上升到3、1%,預計1995年可達3、5%,90年代下半期大體可保持3%的增長率,略高於80年代2、9%的水平。1
(二)「烏拉圭回合」談判圓滿結束,世界貿易組織已正式成立
世界貿易組織於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並開始運轉。世界貿易組織是獨立於聯合國的負責管理監督全球貿易秩序,協調貿易關系、制定貿易政策的一個永久性國際經濟組織,為今後的全球貿易提供最基本的規則,負責實施多邊貿易協議,定期審議各成員的貿易政策,統一處理貿易爭端,加強與其他國際機構的合作。它不僅強化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規則,管理協調的范圍更加廣泛,還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貿易爭端調解機制,可以說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意味著世界貿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大發展,國際經濟合作新時代的開始。
(三)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1993年11月1日,歐洲聯盟正式啟動。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歐洲經濟區,是一個比歐共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更開放的一體化組織,它不僅是工業品的自由流動區,也是人員、勞務、資本的自由流動區。從1995年1月1日起,奧地利、芬蘭和瑞典正式成為歐洲聯盟成員國,歐盟組織的擴大,使西歐的競爭實力大為增強,從而有力地促進區內投資和貿易的發展。
在東盟經濟部長第26屆年會上,一致同意把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時間,從原定15年縮短為10年,目前,亞太地區的「成長三角」,作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一種補充模式進展比較順利。
(四)科學技術進步的加速
90年代是以微電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繼續加速發展、而且日趨走向實用化、產業化的時代,隨著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國際化分工的深化,產品質量性能的不斷提高,產品種類、規格的不斷變化,產品的生產同期將大為縮短。由於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必將促使各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使國際間的相互依賴和滲透進一步加深,從而推動國際商品范圍和貿易量的不斷擴大。使商品生產的內容、形式以及組織等方面都將發生變革。國際貿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和新技術聯在一起,使國際商品生產和貿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為減少,而技術、知識密集度卻大大提高。由於社會消費需求向多樣化發展,通過商品交換,促進行業內部貿易的發展。
(五)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後,跨國公司發展尤為迅速,並正在不斷改變著世界商品生產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國公司約有1、2萬家,控制著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2/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佔國際貿易的40%。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將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技術轉讓等經濟活動。製成品貿易,特別是高技術貿易和資本貨物貿易在跨國公司內占的比重也將越來越大,在發達國家的製成品貿易中,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使同一行業內部的雙向性國際商品流動發展很快,並成為貿易效益的主要來源,據1992年有關部門的調查,發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60%,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45%。
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企業進入國外市場更為困難。為了繞過東道國的貿易壁壘,為了有利於降低研究、試制、生產成本,擴大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從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已開始走向無國界化,但是直到近幾年,大企業間締結國際戰略聯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發展。跨國公司聯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國的不同優勢,通過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共同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⑼ 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有哪些有什麼重要意義
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
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意義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互通有無始終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功能。
2、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在當今世界上,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各個國家的分布
3、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4、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5、增加財政收入,提高國民福利水平
6、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在現代。
⑽ 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有哪些有什麼重要意義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國際貿易就是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國際貿易的重要意義:
加快國內過剩物資的外銷,滿足國內物資需求!達到貿易平衡,增加國家收入!
國際貿易對參與貿易的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互通有無始終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國由於受生產水平、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分布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生產能力和市場供求狀況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各國國內既存在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又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產品過剩狀況。而通過國際貿易不僅可以增加國內短缺產品的市場供給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還為各國國內市場的過剩產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供求的矛盾,從而調節了各國的市場供求關系。2、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在當今世界上,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各個國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勞動力富餘而資本短缺,有的國家資本豐裕而土地不足,有的國家土地廣闊而耕作技術落後。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國內生產規模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其短缺的生產要素的制約,一部分生產要素將閑置或浪費,生產潛力得不到發揮。通過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就可以採取國際勞務貿易、資本轉移、土地租賃、技術貿易等方式,將國內富餘的生產要素與其他國家交換國內短缺的生產要素,從而使短缺生產要素的制約得以緩解或消除,富餘生產要素得以充分利用,擴大生產規模,加速經濟發展。3、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基礎是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利用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可以擴大優勢商品生產,縮小劣勢商品生產,並出口優勢產品從國外換回本國居於劣勢的商品,從而可在社會生產力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生產要素的效能,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4、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在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通過國際貿易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以提高國內的生產力水平,加快經濟發展。同時,通過國際貿易,使國內的產業結構逐步協調和完善,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5、增加財政收入,提高國民福利水平國際貿易的發展,可為一國政府開辟財政收入的來源政府可從對過往關境的貨物徵收關稅、對進出口貨物徵收國內稅、為過境貨物提供各種服務等方面獲得大量財政收入。在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初期,關稅收入曾占聯邦財政收入的90%。至今,關稅和涉外稅收仍然是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國際貿易還可以提高國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過進口國內短缺而又是國內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進口比國內商品價格更低廉、質量更好、式樣更新穎、特色更突出的商品,來使國內消費者獲得更多的福利。此外,國際貿易的擴大,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將為國內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間接增進國民福利。6、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在現代,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國際貿易活動,這不僅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也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捲入國際經濟生活之中。國際市場的競爭活動,也促使世界總體的生產力發展進一步加快。這不僅促進了發達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促進了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