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中國國際貿易類型

中國國際貿易類型

發布時間:2020-12-11 05:09:58

❶ 中國對外貿易現狀

中新網2月6日電據中國海關網站消息,海關總署最新發布報告指出,2008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5616.3億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7.8%,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285.5億美元,增長17.2%,回落8.5個百分點;進口11330.8億美元,增長18.5%,回落2.3個百分點。貿易順差295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5%,凈增加328.3億美元。

數據顯示,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增速前高後低,「入世」7年來增長速度首次低於20%。2008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的主要特點有:

一、第4季度外貿規模明顯萎縮,最後兩個月進出口增速表現為下降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2008年第4季度我國進出口規模明顯萎縮,其進出口總值為5942.8億美元,較2008年第3季度下降18.8%。其中11月份進出口總值增長速度為2001年10月份(除去春節不可比月份)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進出口跌幅則進一步加深。12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833.3億美元,下降11.1%,跌幅比11月份加深2.1個百分點;其中當月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8%,跌幅加深0.6個百分點;進口721.8億美元,下降21.3%,跌幅加深3.4個百分點。當月貿易順差較11月份的歷史最高點小幅回落,為389.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猛增72.1%,凈增加163.3億美元。

二、一般貿易進口增速提高,其項下順差減少;加工貿易比重下降,進口增速低於出口

2008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2352.6億美元,增長27.6%,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48.2%,所佔比重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625.8億美元,增長22.9%,比上年回落6.5個百分點;進口5726.8億美元,增長33.6%,比上年加快4.9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項下貿易順差899億美元,比上年凈減少205.7億美元。

2008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10535.9億美元,增長6.8%,占當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的41.1%,所佔比重比上年回落4.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751.8億美元,增長9.3%,比上年回落11.3個百分點,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47.3%;進口3784億美元,增長2.7%,低於同期加工貿易出口增速6.6個百分點,占當年我國進口總值的33.4%。加工貿易項下貿易順差2967.8億美元,比上年凈增加476.9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12月份當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繼續呈現大幅下降態勢,進口跌幅明顯大於出口;當月加工貿易出口486億美元,下降15.7%;進口236.9億美元,下降31.3%。

三、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長步伐放緩,國有企業進出口增速有所提高

2008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4105.8億美元,增長12.4%,比上年回落6個百分點,占當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億美元,增長13.6%,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55.3%;進口6199.6億美元,增長10.8%,占當年我國進口總值的54.7%。同期,國有企業進出口6110.4億美元,增長23.5%,比上年加快3.7個百分點,占當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億美元,增長14.4%,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18%;進口3538.1億美元,增長31.1%,占當年我國進口總值的31.2%。

此外,集體、私營企業及其他企業進出口增長平穩,2008年進出口5400.2億美元,增長27.3%,比上年回落10.7個百分點,占當年進出口總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億美元,增長27.9%;進口1593.2億美元,增長25.7%。

四、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與印度雙邊貿易增速大幅回落

2008年,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中歐雙邊貿易總值為4255.8億美元,增長19.5%,分別高於同期中美、中日雙邊貿易增速9個和6.5個百分點。其中,我對歐出口2928.8億美元,增長19.5%,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20.5%;我自歐進口1327億美元,增長19.6%;對歐盟貿易順差160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4%。同期,美國繼續保持我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地位,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3337.4億美元,增長10.5%,比上年回落4.5個百分點。其中,我對美出口2523億美元,增長8.4%,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17.7%;自美國進口814.4億美元,增長17.4%,對美實現貿易順差170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6%。日本仍然處於第三大貿易夥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2667.8億美元,增長13%。其中,我對日本出口1161.3億美元,增長13.8%;自日本進口1506.5億美元,增長12.5%,對日本出現貿易逆差34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3%。

此外,印度在我國10大貿易夥伴中位列第十位,2008年,中印雙邊貿易總值為517.8億美元,增長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個百分點。

五、廣東、江蘇、上海繼續位列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前三甲

2008年,廣東省進出口總值6832.6億美元,增長7.7%,增速較上年回落12.6個百分點,占當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6.7%,進出口規模位列全國各省市之首。同期,江蘇、上海進出口總值分別為3922.7億美元和3221億美元,分別增長12.2%和13.9%。此外,北京進出口總值2717.1億美元,增長40.7%,比上年加快18.6個百分點。上述4省市進出口合計占當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的65.2%。

六、機電產品出口增速放緩,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長呈現企穩跡象

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229.3億美元,增長17.3%,比上年回落10.3個百分點,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57.6%,與上年持平。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3420.2億美元,增長13.9%;機械及設備出口2686.3億美元,增長17.5%。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分類有交叉)出口4156.1億美元,增長13.1%。受2008年8月份起國家連續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退稅率的影響,部分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速企穩。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197.9億美元,增長4.1%,比上年回落16.8個百分點;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653.7億美元,增長16.6%,加快1.6個百分點;鞋類296.6億美元,增長17.2%,加快1.2個百分點;傢具269.1億美元,增長21.5%,回落7.8個百分點;塑料製品158.3億美元,增長9.4%,小幅提高0.6個百分點。此外,原油出口416萬噸,下降28.4%;成品油1703萬噸,增長9.8%;煤炭4543萬噸,下降14.6%;鋼材5923萬噸,下降5.5%;鋼坯129萬噸,下降80%。

七、初級產品進口比重提高,資源性產品進口均價上漲明顯

2008年,我國進口初級產品3627.8億美元,增長49.2%,占當年我國進口總值的32%,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鐵礦砂4.4億噸,增長15.9%,進口均價136.5美元/噸,上漲54.5%;原油1.8億噸,增長9.6%,均價723美元/噸,上漲47.8%;成品油3885萬噸,增長15%,均價773.3美元/噸,上漲58.9%;煤炭4040萬噸,下降20.8%,均價86.9美元/噸,上漲83%;大豆3744萬噸,增長21.5%,均價582.6美元/噸,上漲56.5%。同期,進口工業製品7703.1億美元,增長8.1%,占當年我國進口總值的68%;其中,進口機電產品5386.6億美元,增長7.9%;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1191.9億美元,增長10.8%;汽車40.8萬輛,增長30.6%;鋼材1543萬噸,下降8.6%。

❷ 中國國際貿易現狀

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生產基礎是產業內分工。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對經濟生活國際化作過十分精闢的論述,闡明了這個歷史趨勢是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發展的。產業革命即第一次科技革命塑造了19世紀的國際分工,即英國作為工業的太陽與廣大農業和原料附庸之間的分工,從而就像《黨宣言》所說,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了。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導致了工業國之間的水平型分工。例如,英國的優勢在鋼鐵、造船、採煤等工業,德國則擅長電氣、化學等工業。二次戰後,除了上述的垂直型和水平型分工,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使國際分工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並佔了主導地位,這就是產業內分工。過去的國際分工主要是要素稟賦所制約,現在科技優勢足以減輕甚至擺脫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以至同一行業內的各個部門或同一企業內的各個分廠、車間和工藝流程,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實現最優配置。

產業內貿易便是上述這種分工的表現形式,這種貿易60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從而在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中也得到了反映。1975年格魯伯爾和勞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的論著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提出的定義和測量方法為學術界廣泛接受。產業內貿易就是一國同時既出口又進口某一同類產品,所謂同類產品則按聯合國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的三位數來劃分。SITC將國際貿易中的商品分為10大類(Section),大類以下分63個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為233個組(Group),組以下再分為786個小組(Subgroup),小組以下分為2000個基本項目(Item)。這就是說屬於同一「組」的產品就是同類產品,但也有人採用較為寬松的劃分標准,即以同一「部」的產品作同類產品。他們提出的計算公式如下:

(Z[,i]+M[,i])-|Z[,i]-M[,i]|

B[,i]=—————————————————×100

(Z[,i]+M[,i])

上式也可寫作

|Z[,i]-M[,i]|

B[,i]=(1- ————————————)×100

(Z[,i]+M[,i])

在上式中,B[,i]便是反映產業內貿易的指標,稱之G-L指數,在0-100間變動,愈趨向於100,表示產業內貿易水平愈高。i指產業,Z指出口額,M指進口額。他們和其他西方學者的研究都表明:(1)產業內貿易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的製造業,據經合組織的材料,1991年6個西歐國家的製造業中有60%以上是產業內貿易,另外6個西歐國家這一比重為50%~60%。(2)製成品的產業內貿易遠高於初級產品,最高的當推機械和運輸設備以及化學工業,科技密集度愈高的部門,其產業內貿易的傾向也愈大。(3)一國的經濟增長與產業內貿易水平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根據上述,我們可將世界G-L指數當作反映全球化的生產指標,因為G-L指數愈大,說明各國在生產專業化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愈高。產業內分工的主要形式有同一產品不同檔次、品質或僅僅是型號、規模不同的專業化,例如大量出口若干品牌的汽車,同時又大量進口另一些品牌的汽車。還有零部件或工藝流程的專業化,由各有關企業參加協作來完成最終產品。我國的加工貿易可說屬於後一種形式,它是通過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進行加工裝配而又出口來完成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發展迅速,80年代中期加工貿易出口額還只有56億美元,在我國全部出口中也僅佔18%,而一般貿易的比重則高達82%,但到1995年其金額增至740億美元,10年內增長了12倍之多,比重也上升為50%,開始超過一般貿易;到1996年加工貿易金額增至1044.7億美元,比80年代中期增長了將近18倍,比重約佔57%。加工貿易在外資企業出口中的比重更高,而外資企業目前在我國全部出口中已佔45%,其增長勢頭之強勁遠勝於國有企業。因此可以說近十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之所以能夠持續地迅速增長,加工貿易是主要的支撐力量,它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工貿易擴大了我國的就業規模,據廣東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貿易在全國加工貿易總額中約佔55%,吸收了約1000萬人就業,估計全國藉此解決就業的人數約近2000萬。加工貿易還帶動了我國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某些製造業部門的成長,有的可說是從零開始的,例如,家用電器就是從組裝起步,後來成長為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成品的出口比重得以在較短時間內超過初級產品,這是與加工貿易的發展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加工貿易確實為我們參與並利用產業內分工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但加工貿易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擾和矛盾,這主要與對外貿易中的雙重機制有關。為了扶持加工貿易,對其所需的中間品免徵進口稅,同時各地區還有自己的優惠措施,於是就在一般貿易的促進機制以外,又形成了一套與之相平行的加工貿易的促進機制,從而引發了以下矛盾:

1.一般貿易的促進機制主要在於出口退稅,實現零稅出口,而加工貿易的出口只有在國內創造價值部分才給予退稅,從原則上說,二者都是合理的,可以並行不悖。但當一般貿易的出口退稅不能全部到位時,有的企業就會由一般貿易轉向加工貿易,特別是那些需用高關稅進口原材料和中間品的企業,將改做加工貿易,減少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原材料和中間品,這樣就影響了國家的關稅收入。

2.如果加工過程集中在出口加工區或保稅區進行,海關就便於實施有效的監管。但我國的加工貿易並無地域限制,從沿海到內陸,可謂星羅棋布,確實不易監管。再加外貿企業有經營權而缺乏加工能力,生產企業有加工能力而沒有經營權,工貿脫節,漏洞不少,以致不法之徒有隙可乘,將保稅進口的原材料和中間品在國內倒賣以謀取厚利。例如,1997年海關查獲的走私大案中約有一半左右的金額是利用加工貿易渠道進行的。

必須指出,以上的矛盾不是由加工貿易這個利用國際分工的形式本身所產生的,對於兩種平行機制只要不斷協調,統籌兼顧,使之保持恰當的平衡,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對於走私,中央已下定決心,全面進行打擊,同時1997年銀行建立了加工貿易台帳制度,海關和外匯管理局也進一步加強了加工貿易進出口的核銷措施。因此,利用加工貿易進行走私的非法活動正在受到遏制。

當前加工貿易的主要問題在於本身還處於低級階段,其特點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即原材料和零部件依靠客戶供應或自行從海外進口,加工裝配後的成品又通過客戶所掌握的銷售渠道進入海外市場,我國企業只是發揮了勞動力資源的優勢,收取有限的工繳費,而要創收更多的外匯,就只有大進大出。為了進一步利用產業內分工的潛力,分享更大的利益,必須加快加工貿易的升級,其關鍵是抓好中間品的進口替代,即以更多的國產成份取代外來的中間品,使產品的國際價值鏈中有更多的環節轉移到國內,這不僅能提高產品的國內附加值,增加創匯,也能擴大與國內上下游相關產業的聯系,從而使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發生更大的拉動作用。

回顧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兩次能源危機,迫使西方發達國家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一系列產業向外進行梯度轉移,東亞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也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中國大陸移植。我國的加工貿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中興起的,其中較成功的便是家用電器,從加工組裝發展為成熟的產業,並開始走向世界市場。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正在進行著新一輪的產業升級,產業內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客觀上出現了新的機遇,只要政策對頭,措施得當,我國的加工貿易就能登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希望採納

❸ 中國的進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歸類,共分為22大類
第一類:活動物;動物產品
第二類:植物產品
第三類: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製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蠟
第四類: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製品
第五類:礦產品
第六類: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
第七類:塑料及其製品;橡膠及其製品
第八類:生皮、皮革、毛皮及其製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類似容器;動物腸線(蠶膠絲除外)製品
第九類:木及木製品;木炭;軟木及軟木製品稻草、秸稈、針茅或其他編結材料製品;籃筐及柳條編結品
第十類:木漿及其他纖維狀纖維素漿;回收(廢碎)紙或紙板;紙、紙板及其製品
第十一類: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
第十二類:鞋、帽、傘、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製品;人造花;人發製品
第十三類:石料、石膏、水泥、石棉、雲母及類似材料的製品;陶瓷產品;玻璃及其製品
第十四類:天然或養殖珍珠、寶石、半寶石、貴金屬、包貴金屬及其製品;仿首飾;硬幣
第十五類:賤金屬及其製品
第十六類: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電視圖像、聲音的錄制和重放設備及其零件、附件
第十七類: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
第十八類: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儀器及設備、精密儀器及設備;鍾表;樂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第十九類:武器、彈葯及其零件、附件
第二十類:雜項製品
第二十一類: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
第二十二類:特殊交易品及未分類商品

❹ 中國進出口商品十大排名

一,鐵礦砂


2019年累計近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9.7億噸,累計進口額929億美元,是中國進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鐵礦砂即鐵礦石,凡是含有鐵元素或鐵化合物的礦石都可以叫做鐵礦石,但是,在工業上或者商業上來說,鐵礦石不但是要含有鐵的成份,而且必須有利用的價值才行。


中國進口鐵礦石的主要國家有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加拿大、南非等國。


❺ 中國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排世界第幾

2008年報道,據海關近五年來的統計,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近五年來以年均26.4%的速度遞增,進出口版貿易總額排名已權躍居世界第3位。
在經歷2009年的低谷之後,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實現恢復性增長,進出口總量創歷史新高,貿易逆差明顯縮減,出口和進口世界排名雙雙攀升。
2010年,中國服務出口和進口世界排名提升。出口居世界第4位(前3位依次為美國、德國、英國);進口居世界第3位(前兩位依次為美國、德國);出口與進口世界排名均比上年上升一位。

僅供參考

❻ 中國國際貿易的深度和廣度

最基本的幾個,中國近幾年來的進出口貿易額,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情況,重點產業的關稅變化,貿易方式結構的變化,和主要的貿易國之間的交易額。關鍵還要看你自己想從哪個方面來研究,選擇一個產業或者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時間段等等

❼ 日本 美國 中國的進出口大類有那幾種各個國家進口種類和出口種類主要是什麼

.....你這個問題 太難了 我給你 說下 中國的 一般就是 勞動密集型的出口 比如內鋼材 服裝 和基本的能源容 如 煤礦 進口呢一般就是 科技密集型的 比如機械 和可以再生的 資源 廢塑料 廢紙 廢金屬 等

日本進口的 一般都是 原材料 還有 食品 以及 餐具之類的

美國 和 JP 差不多

另外 抵制JP 貨

❽ 中國對外貿易稅收分類

對外貿易稅收按貿易流向可分為進口關稅、進口商品稅、出口關稅、出口商品稅。
我國的對外貿易稅收主要是通過徵收進口關稅和國內稅實行和完成的,而對出口稅收則更主要地表現為出口關稅的減免和出口退稅。對外貿易稅收和國內稅收一樣,具有強制性、無償性的特點。

❾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有哪兩種類型,各有什麼特點(簡短)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有民間貿易、朝貢貿易兩種類型

❿ 什麼是國際貿易

什麼是國際貿易?什麼是對外貿易?什麼是海外貿易?
答: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既包含著有形商品(實物商品)交換,也包含著無形商品(芝務、技術)的交換,又可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國家際貿易活動中的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是立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去看待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貿易活動。有時也被稱為國外貿易(ExternalTrade),
海外貿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島國家如英、日等國或某些海島地區如台灣等的對外貿易。

什麼是出口貿易?什麼是進口貿易?什麼是轉口貿易?
答:出口貿易是將本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國擁有的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對外貿易活動.
在進行對外貿易活動時,常常會遇到兩個都有」出口」二字,但含義有所不同的概念,應注意它們的區別:其一為凈出口.這是專指同類商品的出口量大於同類商品的進口量的部分;其二為復出口貿易.這是指買進外國商品後未經加工又輸出到外國的貿易活動.
進口貿易是將外國所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國擁有的勞務)購買後輸入本國市場的貿易活動.
轉口貿易是區別於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直接貿易行為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消費國因某種原因不能直接進行商品買賣,而須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的買賣活動.第三國不僅是中介人的身份,而且也是貨主,也要通過此類交易獲取利潤.這種形式就是轉口貿易.第三國參與此類活動,必須經過商品的價值轉移活動---買和賣,但不一定要經過商品的實物轉移,可以不經過本國而對商品進行生產與消費國的直接運輸.
.什麼是有形貿易?什麼是無形貿易?
答:有形貿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進行實物商品的交易,因這些商品看得見\\摸得著幫稱為有形貿易.有形貿易的進出口都要辦理海關手續,並在海關的進出口統計中反映出來,從而構成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額.目前,聯合國為便於統計,把有形商品分成10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1924個基本項目,幾乎包括國貿易的所有商品.
國際貿易標准分類的各類商品名稱如下:
0類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1類 飲類及煙劃草
2類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類 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
4類 動\\植物油,油脂和蠟
5類 末列名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
6類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
7類 機械和輸設備
8類 雜項製品
9類 未分類的其他商品
無形貿易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進行的是沒有物質形態的商品的交易:主要是指勞務\\技術\\金融等.無形貿易通常不辦理海關手續,在海關的 出口統計中反映不出來,而在國際收支中反映出來.無形貿易額是一國國際收支的重要部分.
.什麼是過境貿易?什麼是總貿易?什麼是專門貿易?
答:過境貿易是指甲國向乙國運送商品,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須通過第三國,對第三國來說,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此項交易,但商品要進出該國的國境或關境,並要經過海關統計,從而構成了該國進出口貿易的一部分.
總貿易是指以國境為標准劃分進口與出口的一種統計方法,也稱為總貿易體系.總貿易可分為意進口和總出口.凡是進入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進口,包括進口後供國內消費的部分和進口後成為轉口或過境的部分;凡是離開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出口,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外國商品的復出口及轉口或過境的部分.總進口額和總出口額構成總貿易額.目前,採用總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美\\英國\\日本\\加拿大\\中國等90多個國和地區.]
專門貿易是指以關為劃分進口和出口標準的統計方法,也稱為專門貿易體系.專門貿易又可分為專門進口和專門出口.專門進口是指外國商品進入關境並向海關繳納關稅,由海關放行後才能稱為專門進口.專門出口是指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及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復出口商品.專門進口額加上專門出口額構成一國的專門貿易總額.目前,採用專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德國\\瑞士\\法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有哪些異同?
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共同性表現為: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國際貿易從事著國家間的商品和勞務的的交換,國內貿易是國界內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雖然活動范圍有所不同,但都是商業活動,都處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換環節,處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中介地位。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交易過程大同小異,但商品流通運動的方式卻完全一樣,即:G-W-G 。商呂經營的目的都是通過交換取得更多的經營利潤。
(3)基本職能一樣,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基本職能都是媒介成商品交換,即做買賣。其他活動如融資、儲存、運輸、報關都心須為它服務;同時,都心須遵循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節約流通時間規律等。這些規律均會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影響到國際和國內的貿易。不管是從事國際,還是國內的貿易都必須遵循這些經濟規律,不得違背。
主要區別表現為:
(1)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國際間進行貿易活動首先會遇到差異,必須首先克服這些障礙,否則就無法恰當地進行貿易洽談、簽約,處理貿易糾紛,進行市場調研。國內貿易雖然也會遇到一些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但差別要小得多。
(2)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等制度不同。進行國際間商品交換,會遇到須用外幣支付且匯率又經常變動,以及各國間度量衡、海關制度均有較大差別等諸多問題,使得國際間商品交換活動復雜化。相比之下,國內貿易就簡單多了。
(3)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主要是為本國經濟發展起作用的,但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際貿易的開展,且很多政策也會因不同的經濟形勢、不同的執政者而變化。這里有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進出口管理政策、關稅政策等等,從事國際商品交換活動必須研究這些政策。國內貿易研究的內容要少得多。
(4)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商品交換離不開競自然存在相當的風險。但相比之下,國際貿易的風險更多也更大。其表現在資信風險、商業風險、
價格風險、匯率風險、運輸風險以及政治風險等方面。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國際貿易類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