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文科學↑幹嘛的,畢業以後能幹嘛,國際經濟與貿易呢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畢業後如果想干國際經濟與貿易,可以讀國際貿易專業。
人文科學專業出來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為基礎教育文科教師,從事中小學綜合文科、歷史與社會、地理等人文教育教學工作,以及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務員、新聞、秘書等其他社會工作,在各級黨政機關部門,旅遊、各類企業、服務業等經濟實體從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務性工作。
主要課程
自然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材分析、地理微格教學、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史(含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世界歷史、古代漢語、政治經濟學、文學基本原理、史學理論與方法、法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古代文獻教程、中學人文學科教學論、人文科學概論、中外歷史比較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社會學、現代漢語、地理學概論、心理學、教育學、專業論文寫作等。
人文科學原指同人類利益有關的學問,有別於在中世紀教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後來含義幾經演變,其狹義指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社會科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
❷ 國際貿易經濟地理判斷
1.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是上海浦東。
× 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是海南省的海南島
2.歐盟是目前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最有成效和最大的區域經濟集團,參加歐盟的國家統一使用歐元。
× 新加入歐盟的國家目前還沒有使用歐元
3.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伊斯蘭教、道教與佛教。
×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與佛教才是 世界三大宗教
4.世界上第一個自由港建於1547年的義大利南部港口裡窩那港。
× 最早於1547年出現在義大利熱那亞灣的雷格亨才是
5.亞洲四小龍是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 。
× 亞洲四小龍是中國香港 中國台灣 新加坡 韓國
6.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太平洋與大西洋。
× 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太平洋與大西洋
7.美國的紐約被稱為「天使之城」。
× 應該是洛杉磯
8.中國是世界上設立經濟特區最多的國家
× 應該是美國
9.英國是歐盟成員國,所以英國的貨幣是歐元。
× 英國屬於歐盟但不是歐元區國家,目前通用英鎊
10.糖料的生產國是古巴,巴西,韓國,新加坡,印度。
× 世界主要糖料生產國有 中國 土耳其 美國等
11.海南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特區。
× 世界上最大的經濟特區是巴西馬瑙斯自由貿易區
12.世界上三大飲料是咖啡,茶,可可。
√
13.愛爾蘭的香農是世界上設立的第一個出口加工區。
× 1966年我國台灣省在台灣島西南端的高雄開設世界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
14.日本是以優勢的地理位置發展成為出口型經濟的國家。
× 日本的資源較貧乏,屬於進口加工出口型,又叫臨海型
15.地球上的能源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 能源還能分成很多類。
16.第一個自由港建於1547年的義大利南部海港里窩那港。
√
❸ 地理位置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位置,一般是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和與鄰國或鄰區的相對位置四方面去分析。
一、講出位置的重要性要有范圍,就是說在什麼范圍內這個位置重要。例如說「中東」處於五海三洲之地這個位置重要,這樣一個交叉地帶對什麼重要呢,通過讀圖就可以看出對溝通東西方面的交通是重要的,即在交通這個范圍內它的位置是重要的,其次,對於石油是重要的,因為這個地區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生產地,全世界的眼睛都盯著這個位置,所以說在石油生產這個范圍內它是最重要的。
二、講好位置的重要性要有全局觀。一個位地理是否重要,要看它在全球或一個大的區域內的作用,例如馬六甲海峽,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在於它是溝通世界東西方的一個咽喉要道,沒它不可,日本在從中東,從歐洲,從非洲等運送的物資原料就必須走馬六甲海峽,因此,日本稱它是海上生命線。和馬六甲海峽一樣的還有很多比如蘇伊氏運河,巴拿馬運河,等等,對於全球的交通,商業,軍事等來說都是重要的。
三、講好位置的重要性要突出人的意識。一個地理事物,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它就是一個大陸,就是一個海峽,就是一個山地,和其他的自然事物沒有區別,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需要,如果沒有縮短航程,節省開支,歐洲人就不會花巨資開挖蘇伊氏運河,如要不是各個國家對石油的需要,中東也不會成為世界的焦點,也就不會有戰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四、講好位置的重要性可以運用各種資料作為佐證。歷史資料最有說服力。講中國東南沿海位置的重要性可以運用我國清末外國入侵中國,在各地開通商口岸這一史料,也可以運用東南各省在改革開放之後創造出的巨大財富等經濟方面的資料說明。
❹ 新經濟地理理論解釋為什麼國與國之間要有國際貿易
一加一大於二
❺ 演化經濟地理學的優勢與不足有哪些
主流經濟學主要關注區域經濟收斂與發散。理論上,主流經濟學內部不同學派往往基於不同假設,得出不同結論,有時甚至相互矛盾。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構建一種市場會自發糾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世界觀,即要素自由流動會導致區域經濟收斂。國際貿易理論與新古典增長理論都推斷出區域人均收入水平將在長期內趨於一致,盡管其實現機制並不完全一致。國際貿易理論多運用比較靜態的方法,在一定假設條件下推導出自由貿易將導致兩國相對工資水平與相對利率趨於一致。若要素可自由流動,則地區間的真實工資與真實利率也將一致。新古典增長理論則運用動態模型方法,指出不同封閉經濟體盡管初始條件有差異,但由於資本報酬遞減,會導致地區間增長率的條件收斂,並最終在長期內導致收入水平的絕對收斂。總體而言,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多從供給側要素出發,推導出區域經濟收斂。
另外一些理論則展現區域經濟發散的景觀。如循環累積因果理論指出循環累積因果和規模報酬遞增將導致區域經濟發散。具體而言,發達地區較大的總需求會導致更多的總生產,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條件下,資本不會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經濟一輪又一輪的循環累積因果,發達地區總需求和總供給都不斷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最終,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趨於發散。這時市場不會自發縮小區域差距,政府幹預才能縮小區域發展不平衡。此外,區域內生增長理論,強調規模效應、集聚經濟、干中學、知識溢出效應、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等,區域經濟發展將呈現「馬太效應」,區域經濟不但不收斂,反而差異不斷擴大。
在經濟地理學中,20世紀60年代末期,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興起,提出了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旨在闡述資本主義條件下區域經濟體系的增長與衰退。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認為,區域經濟體系的收斂與分散是偽問題,因為從長時段來看,資本出於不斷增值目的會在地區之間不斷來迴流動,就像坐在蹺蹺板上一樣,導致地區之間增長與衰退的循環往復以及周期性的產業重構。資本出於增值目的會大量湧入盈利率更高的地區,資本湧入地經濟快速增長,資本退出地經濟相對衰退。隨著資本在湧入地不斷積累,盈利率不斷下降,這時資本會再次回到上一輪的退出地,因為上一輪資本退出導致勞動力與土地價格下降,這反而為下一輪資本盈利提供了條件。因此,從長時段來看,為了實現最大資本積累,資本會在地區之間不斷來迴流動,不同地區會在增長與衰退之間不斷進行角色轉換。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不僅關注資本空間過程,還關注勞動力空間過程及其與資本積累與區域不平衡發展之間的關系。Massey(1984)研究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的勞動力空間重構,指出舊有勞動地域分工表現為不同地區產業結構的差異。不同地區盡管產業結構不同,但都布局有企業總部、研發機構和生產車間,分布在各地區的不同產業的企業總部和研發機構都開始向特定地區匯集,而生產車間留在了邊緣地區,形成了新的勞動地域分工。實現最大資本積累同樣是勞動力空間重構的根本原因,這一過程強化了區域不平衡發展。因為經過勞動力空間重構,更多利潤留在了總部與研究機構所在地,而生產型地區所留的利潤變少。可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更多地從資本的空間過程和勞動力的空間重構角度理解區域不平衡發展問題。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迅速,穩定的經濟環境為福特式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法國調節學派分析了在福特主義下由大生產和大消費構成的積累模式如何與由貨幣制度、勞資關系、競爭形式、國家干預和國際經濟體系構成的調節模式相適應。但是,20世紀70年代後,資本主義國家經常遭遇社會騷亂、匯率浮動、石油價格波動和國際債務危機,並且出現了市場飽和、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等新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快速變動的外部市場環境使得僵化的福特式生產不再適用,而要求出現一種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新型生產組織模式,即彈性專業化生產。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在美國和西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許多以福特主義生產為特點的地區陷入衰落,而一些以後福特主義為特點的地區開始快速興起。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經濟地理學對產業集群或新產業區展開了大量研究,探究其對地區產業競爭力提升和創新的影響,關注地方的特定製度、社會基礎與文化因素如何與產業集群網路式的生產組織形式相適應,從而靈活應對快速變動的市場。一些過於宏大的分析工具,如貨幣制度、競爭形式、國家干預和國際經濟體系這類宏大調節模式逐步被摒棄。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常變動的市場環境,企業家需要靈活調整勞動力、資本投入、工資、價格、上下游產品供應量以及產品設計等。產業集群網路式的生產組織模式與這些新需求相適應。在網路式的生產組織中,企業等經濟主體往往需要及時共享信息,共同解決問題,共擔風險,加強合作與互惠等,這時正式合約不再重要,以信任為代表的社會文化因素開始突顯其重要性。以信任為代表的社會文化因素往往是地方性的,需要在較長時間的日常生活與社會互動中形成。經濟地理學還研究其他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影響,如地方風俗習慣、行為規范和法律法規等。總之,經濟地理學的制度與文化轉向基於非經濟因素理解區域發展,強調了地方尺度特定製度、社會基礎與文化因素與產業集群網路式的生產組織模式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
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經濟地理學開始將知識、學習和創新看作是區域競爭力的源泉,形成了區域創新系統和學習型區域等理論。這些理論也多受經濟地理學制度與文化轉向的影響,強調信任和緊密的社會聯系會將創新主體粘連在一起,這有助於降低創新不確定性,促進區域內隱性知識傳播和集體學習。經濟地理學的加利福尼亞學派將交易成本概念應用到新產業區研究中。在企業層面,企業在權衡內外部交易成本後會採取垂直分散化生產組織方式。在地區層面,大量處於同一產業領域的生產商和銷售商保持地理臨近,有助於應對市場風險和降低交易成本。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經濟地理學認識到新區域主義的不足,開始將全球力量納入區域發展研究,形成了全球—地方聯系視角(賀燦飛和毛熙彥,2015)。最初,一些超級全球化論者認為,隨著交通和通信技術進步,資本將跨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游牧」,搜尋成本最低或收益最大地點。區位變得不再重要,地理將走向終結。然而,新區域主義者卻認為地方獨特的制度、社會與文化要素仍將吸引經濟要素向特定地區匯集,導致持久的地理發展不平衡。在與全球化論者的爭論中,經濟地理學者逐步認識到全球化和地方化實際上是並行不悖的過程,經濟活動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水平展開,另一方面在特定地區得到深化。新區域主義的不足在於其僅從區域內部尋找區域競爭力的源泉,卻忽視了全球化力量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實際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內部力量與區域外部力量相互交織共同推動區域發展。因此,只有全面考察全球力量、地方力量及其復雜互動關系才能更好地認識區域發展。這一時期,區域發展仍然主要體現為產業集群發展,只是研究視角由新區域主義向全球—地方聯系視角轉變。
21世紀初,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全球價值鏈與全球生產網路不斷形成且日益深化,經濟地理學開始關注地區企業價值鏈升級等問題。20世紀八九十年代,伴隨著新自由主義盛行,國家力量下降和國家邊界打開,在跨國公司主導下,全球范圍內不同地方微觀經濟主體直接聯系在一起。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開始由區域產業集群轉變為全球生產網路及其價值鏈。在分析方法上,經濟地理學摒棄了全球—地方聯系的分析方法,採取了立體網路化的研究方法。經濟地理學試圖對全球范圍內不同地方的微觀行為主體、制度及其復雜關系做全景展示,從而細致描繪全球生產網路背景下地區企業價值鏈升級。
在理論層面,經典區域發展理論未觸及區域產業演化的歷史軌跡,未能提供有效分析工具,以研究區域產業演化路徑以及區域新產業發展路徑的形成。主流經濟學雖然強調區域要按比較優勢發展產業,但要素稟賦較為相似的地區往往可以形成迥異的產業演化路徑,主流經濟學對這類問題無法提供較為詳盡的回答。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多在較為抽象的層面上探討資本在空間上的矛盾運動,實際上很少涉及具體產業發展問題。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地理學的制度與文化轉向考察了非經濟因素對區域產業集群增長的影響。全球—地方聯系視角突出了外部聯系對增強產業集群活力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經濟地理學開始在企業層面考察跨國公司與後發地區企業之間的關系,區域發展基本等同於後發地區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位置的攀升。就區域發展而言,制度、文化和關系轉向的共同點在於,其都將區域發展看作是現有產業或現有企業的增長,卻忽視了區域發展還包括新產業進入和舊產業退出。經濟發展是一個「創造性破壞」過程,新經濟活動不斷出現而舊經濟活動不斷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區域發展是一個新產業不斷出現而舊產業不斷消亡的動態過程,這是演化經濟地理學的肇始。經濟地理學要分析區域產業演化的歷史軌跡,挖掘區域現有產業發展路徑如何規制或約束著新產業的產生空間,探索區域產業演化中的非線性變化。
❻ 我是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想跨專業考研地理科學怎麼樣,我是文科生
本人國貿,個人意見不建議。
除非你對此有較大的優勢或者興趣,但是興趣也內只是起支撐你有讀下去的容作用。你要知道,國貿是經濟學的分支,但是地理科學是理學。
如果你自身的數學不錯,還要考慮到這個專業實踐性很強,有極大的興趣,還要考慮到考上了但是產生讀不下去的念頭的風險,或者就業工作的壓力,或者甚至沒考上的風險。
還建議你多去搜尋地理科學的資料閱讀了解,如有可能,與讀相關專業的人咨詢也可
是你的未來你的人生,要多有自己的判斷
你想清楚了,不是感性的認識之後,想考那就放手一搏
❼ 國際經濟貿易地理填空
1.國際貿易最早開始於封建社會,當時的主要商品是絲綢和瓷器。古代最早的國際貿易中心地區位於地中海沿岸。對國際貿易運輸關系最大的兩大國際運河是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石油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產品,當今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有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內瑞拉
(以上填寫五個石主要出口國)
2.世界高科技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舊金山附近有著名的「矽谷」。法國著名旅遊城市尼斯附近有歐洲最大的高科技工業園,日本的 是日本最大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築波,被稱之為「硅島」,德國 巴伐利亞已成為歐洲最大的微電子中心,被稱為德國的「矽谷」,英國的矽谷地帶集中在雷丁鎮, 被稱為「東南亞的矽谷」。
3.海運中最大宗的貨物是石油,其次為煤炭和鐵礦石。龍目海峽位於龍目島和巴厘島之間,溝通了巴厘海和印度洋。
4.礦產品是國際貿易重要商品。非洲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在世界上,南非 是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幾內亞 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幾內亞灣沿岸的石油也豐富。
北非是本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地。石油輸出第一位的國家是埃及,
世界上鐵礦石主要出口國為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南非等。
❽ 國際貿易地理論文怎麼寫啊,關於中國與埃及經濟貿易的,急求啊、、、1000-2000
國際貨易是跨越國界的商品和服務的變換活動。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以下分而論之。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島國如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特別是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全國有1085個港口集中分布於三灣-海地區,其中有100多個是對外貿易港,它們往往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製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60年代末,日本國民經濟總值僅次於美、原蘇聯;到80年代初,超過原蘇聯僅次於美國,且保持至今。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充分說明日本人在正確認識自身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成功的運用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並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經濟奇跡。
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後。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後。原蘇聯解體後,經濟原本較為發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傳統的交通聯系被打亂。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經北高加索到俄羅斯的鐵路幾乎中斷,一部分勉強可使用的公路也無法保證運輸安全。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為了把資源推向國際市場,發展經貿,解決交通出路刻不容緩。1993年5月,上述8國代表聚會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共同商討地區交通發展問題,通過了歐洲經裏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亞的"歐亞運輸走廊"計劃(TRACECA)。該計劃的實施,使參加國受益匪淺,因而成員不斷擴大。1998年巴庫國際會議又把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作為擴展TRACE計劃、加強歐亞大陸交通和貿易合作的象徵,為歐亞大陸中部各國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氣候類型,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商品運輸,各國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則冬季封凍,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羅斯,雖有廣闊海域,海岸線漫長但均因緯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爾曼斯克港),封凍期漫長,利用率極低。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各國大部分屬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季風性氣侯,因而在簽訂業務合同,決定裝運期時,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選擇季節。如雨季不宜裝運易潮、易霉變的商品;夏季不宜裝運易融化物品,如瀝青、浸酸羊皮等。否則,將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某年夏季,我國某公司出口一批瀝青到西非,用多層牛皮紙包裝,走蘇伊士運河航線,當船行至紅海時,瀝青開始融化。紅海氣溫高,鹽度大,表層水溫達32℃,鹽度40%左右,為世界上溫度和鹽度最高的海區之一。高溫使融化的瀝青透過紙袋粘附在貨倉里,當船入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時,沿途氣溫有所下降,使粘在貨倉里的瀝青又凝固起來,到達目的地潛口時,卸貨十分困難,清掃船倉更困難,不得不僱傭大量勞力,最後結算,入不敷出,貿易失敗。究其原因,除出行季節不合適,還有對所選航線沿途溫度的變化情況不甚了解,若採用桶裝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全球性氣候異常,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世界各地旱澇失常,同時誘發狂風、大潮、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工業、交通、國際貿易以巨大的沖擊,其中首當真沖的是農業生產。因為氣候可以影響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世界市場上的糧食貿易。
二、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人文地理環境內容廣泛,主要指社會、政治、經濟、人口、文化地理環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環境是影響國際貿易的最活躍的因素,戰爭與和平的環境對世界貿易影響極大,前者使交戰國雙方經濟受到破壞,貿易中止,後者則可為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條件。60年代以前的中東地區,經濟落後,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其後,石油的大量開采和出口,巨額的石油貿易順差,使這里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舉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收入區(OPEC成員國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但80年代的兩伊戰爭,使兩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不僅兩國貿易完全中斷,亦波及到其它地區和國家。90年代的海灣戰爭,戰爭期間科威特、伊拉克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戰後,聯合國對伊拉克長期的經濟制裁,使原本富有的伊拉克缺衣少食,葯品匱乏,民不聊生,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60年代中期才獲獨立的新加坡(面積632平方千米,280萬人口)資源缺乏,是一個連淡水亦需進口的小國,但獨立後,卻因政通人和,揚長避短,在不長的時間內,經濟迅速發展,躋身於新興工業中國家的行列,被譽為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西歐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密集的地區,其經濟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其遭受嚴重損失,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戰後西歐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前提下,利用物質、技術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礎和潛力,依靠美國的扶持並化敵為友,結束歷史上的長期敵對狀態,積極走經濟一體化的道路,特別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署、歐元的啟動和使用,商品、資本、人員、勞務的自由流通,使其在工業總產值、外貿總額、國際儲備等項指標上成為美、日、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中一支強大的勁旅。
此外,人口數量、年齡結構、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消費習慣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環境亦程度不同的影響到國際貿易中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如伊斯蘭教國家不崇拜偶像,因而禁止進口人物雕像、肖像和娃娃玩具等;印度人把牛視為神明,任何人不能侵犯,因而不能向其出口牛類製品及其商標;歐洲人忌諱"13"和"星期五";英國人忌用人物肖像、山羊、大象等商標、圖案,稱"不列顛"人,忌稱英國人(因英國人僅是英格蘭人的意思):法國人熱情、幽默、詼諧,藝術修養較高,但等級觀念極強,喜飲酒,喝生水,愛吃蝸牛,酷愛藍色,公雞是其國鳥,而且法國人勤勞,愛整潔,善美化,有潔癖之稱,嚴肅拘謹,誠實可靠,十分好客;喝啤酒是德國人的普遍愛好,年人均喝啤酒量世界第一,因而每年舉辦世界著名的啤酒節;義大利人較隨便,時間觀念不強,赴約常遲到,會議不準時開,辦事效率不高,普遍愛好唱歌,常以歌聲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嗜酒(葡萄酒),喜麵食,據說其麵食有700多種吃法,穿淺色襯衣,紫色被認為是消極的顏色,菊花是喪儀之花;日本人不喜歡"9"和"4",因"9"與苦同音,"4"與死同音,所以日本人不送四種禮品,沒有4號病房,喜歡鴨子、烏龜、松、竹等圖案,禁忌用荷花、菊花做商標、圖案等。
總之,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極其豐富,它常常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時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尤其是在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顯視了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深刻性和廣泛性。
❾ 國際貿易地理自考重點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對象與學科屬性(重點)
理解:研究對象及學科屬性
(二)主要研究方法(一般)
應用:地圖法、分析法、對比法、考察法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地理位置和氣候(重點)
識記:經濟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徵與分布
理解:新加坡戰後經濟地理位置的變化對其經濟的影響;氣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應用:時差的計算與應用
(二)地形與河流、湖泊(一般)
識記:大陸架、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水能資源的分布及主要水利工程
理解:地形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
(三)國家、居民(重點)
識記:主要國家類型的劃分及其分布、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及世界人口特徵。
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為維護或打破舊的世界經濟秩序所採取的措施。
應用:分析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四)科學技術(次重點)
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五)宗教(一般)
識記: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圖騰的的概念
理解:伊斯蘭教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第三章 世界貿易中心區的形成與轉移
(一)漢薩同盟和義大利北部的區域貿易中心(重點)
識記:漢薩同盟的地域范圍,義大利北部的貿易中心。
理解:義大利的威尼斯等貿易中心在與亞洲貿易中所發揮的作用。
(二)佛蘭德爾地區(一般)
識記:地域范圍。
理解:在歐洲貿易中的作用。
(三)地理大發現、第一次產業革命、第二次產業革命(重點)
識記:地理大發現的三大歷史事件、第一次與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標志。
理解:地理大發現與第一、第二次產業革命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四)亞太地區興起的政策環境(重點)
識記:亞太地區的范圍。
理解: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經濟聲速增長的原因。
(五)亞太地區豐富的資源和重要的交通要道(次重點)
識記:錫礦帶、錳結核、馬六甲海峽、白令海峽。
理解:亞太地區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六)亞太地區面臨的挑戰(一般)
理解:亞太地區面臨哪些挑戰。
第四章 世界區域經濟集團
(一)定義、類型及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重點)
識記:定義、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和共同市場
理解:區域經濟集團化對世界經濟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二)形成原因(次重點)
識記:集團化8項形成背景。
理解:是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相融合的產物。
(三)歐盟與APEC(重點)
識記:形成歷程及一體化主要措施、APEC的性質
理解:歐盟是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集團;
(四)北美自由貿易區(次重點)
識記:成員組成及形成背景
理解:對三國經濟有利和不利影響。
第五章 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
(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重點)
識記:溫室效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定義;
理解:動植物資源的枯竭,溫室效應及水源的污染造成的危害;
應用:說明自然資源領域、社會領域、經濟領域及科技領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次重點)
識記:環境的定義。
理解: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三)貿易對環境保護有利和不利影響(重點)
理解:主要有利和不利影響。
(四)環境會影響貿易(次重點)
識記:厄爾尼諾現象
理解:環境危機會影響貿易。
(五)如何克服綠色貿易壁壘(重點)
識記: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綠色貿易壁壘定義。
理解:從政府、企業兩個方面分析如何克服綠色貿易壁壘。
(六)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問題(重點)
識記:發達國家發展不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落後的含義。
理解:所謂「持續優先」或「發展優先」的不科學性。
(七)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一般)
理解:國際環保合作的六項措施。
第六章 世界能源貿易地理
(一)世界石油的儲藏、生產、消費的地理分布(重點)
識記:世界6大儲油區、中東儲油區的儲藏與生產的主要特點、OPEC。
理解:世界石油開采、加工和消費不平衡的狀況
應用:如何建立本國可靠的石油儲備制度。
(二)天然氣與煤炭(次重點)
識記:世界主要天然氣的儲藏和生產國家、主要煤炭生產國。
理解:天然氣與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變化。
第七章 世界農產品貿易地理
(一)世界農業生產的地域類型(重點)
識記:溫帶高度商品化集約化農業,亞熱帶季風農業,地中海農業和熱帶種植園農業的分布及主要代表農作物。
理解:不同農業類型與氣候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關系。
(二)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一種重要趨勢(次重點)
識記:綠色農業的定義。
理解:進行「綠色農業」生產的主要措施。
(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般)
理解:如何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四)小麥、稻穀、玉米、棉花、大豆、飲料作物、糖料作物的生產與貿易(重點)
識記:上述主要農作物生產的地理分布,主要生產國、出口國
(五)世界農產品貿易的主要特點(次重點)
理解:世界農產品貿易的8大特點
第八章 工業製成品生產與貿易地理
(一)製成品的類型及主要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地帶(重點)
識記:美加工業帶、西歐工業帶、中東歐工業帶和亞太工業帶的地域范圍及主要工業部門
理解:戰後工業製成品貿易不斷上升的原因。
(二)世界鋼鐵生產發展歷程(重點)
識記:戰後鋼鐵工業發展歷程及主要特點
理解:戰後鋼鐵工業布局趨向沿海的原因。
(三)世界鋼鐵生產和貿易的主要國家(次重點)
識記:主要生產國和貿易國。
(四)世界汽車生產的地域分布(重點)
識記:亞太、北美、西歐三大汽車生產地帶的主要生產中心、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
(五)世界汽車工業發展歷程(一般)
理解:戰後汽車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
(六)主要國家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和貿易(重點)
識記:美、日、西歐、亞太等國家和地區電子信息工業的分布;世界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國。
理解:電子信息產業成為促進經濟迅速增長的火車頭。
第九章 國際貿易運輸地理
(一)國際貿易運輸的特點和方針(重點)
識記:五大特點。
理解:辯證認識和運用「十字」方針。
(二)國際貿易運輸性質(一般)
理解:為什麼說國際貿物運輸為國際貿易不可缺少的環節。
(三)世界四大航運及主要航區通道和主要港口
識記:主要運河、海峽的地理位置及特點;世界著名港口的地理分布
(四)海上貨物運輸的四要素(次重點)
識記:航線劃分的標准及選擇航線的主要要素
理解:貨物與港口兩要素在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大宗海運物流(一般)
識記:石油、煤炭、鐵礦石、鋁土礦、糧食的流向。
(六)鐵路、公路、大陸橋運輸(重點)
識記:我國和鄰國的鐵路口岸、公路口岸、大陸橋運輸的定義
理解:大陸橋運輸的優越性
(七)集裝箱運輸(次重點)
識記:集裝箱運輸的主要特點
理解:集裝箱運輸的優越性。
第十章 超級大國——美國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優越性(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和氣候的特徵及分布
理解: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政區人口狀況及政治體制
識記:主要行政區、主要民族
理解:美國議會與總統相互制約關系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二)美國經濟的特徵(重點)
識記:當前美國經濟的主要特徵;知識經濟的概念。
理解:美國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形成條件。
(三)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歷程(一般)
識記:四個發展階段的劃分,及每個階段的特點。
理解:美國迅速實現工業化的條件。
(四)采礦業、製造業和農業(重點)
識記:主要煤炭、石油產區;汽車、航空、化學、電子、食品工業中心;小麥、玉米、棉花帶的分布。
理解:農業生產特徵及農業危機。
(五)交通運輸業(一般)
識記:主要港口及鐵路樞紐。
(六)對外貿易狀況(重點)
識記: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及地區結構。
理解:美國出口貿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七)市場狀況(一般)
識記:市場的主要特點。
(八)北部區(重點)
識記:北部區地域范圍,主要城市和主要工業部門
理解:北部區形成美國最大工業區的條件。
(九)南部區和西部區(次重點)
識記:「陽光地帶」的范圍
理解:戰後「陽光地帶」崛起的條件。
第十一章 發達國家(一)——歐盟四國
(一)德國工業和農業(重點)
識記:採煤、鋼鐵、汽車、機械、化學、電子工業的分布;主要農業區。
理解: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形成的條件。
(二)德國自然地理環境(次重點)
識記:四大地形區、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
理解:過渡性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三)德國主要經濟區和城市(一般)
識記:北部區的范圍和在德國經濟中地位,主要工業中心;南部區的范圍及主要城市。
理解:魯爾區形成的條件。
(四)法國優越的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區和氣候類型的分布、河流和礦產的分布。
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五)法國工業與農業(次重點)
識記:鋼鐵、化學、航空、電子工業的分布;主要農業區。
理解:戰後法國經濟發展階段及主要措施。
(六)法國區域差異及城市(一般)
識記:東部區的范圍,主要工業中心,主要產業部門
理解:東部區形成法國最發達地區的條件。
(七)英國優越的自然條件與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重點)
識記:英吉利和多佛爾海峽、北海油田、英倫三島、主要煤田。
理解:北海油田開發對英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八)英國新、老工業部門狀況(次重點)
識記:傳統工業部門及工業中心;汽車、航空、電子工業部門的分布,兩個「矽谷」。
理解:戰後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及撒切爾政府改革的主要措施。
(九)英國對外貿易(一般)
理解:戰後英國對外貿易發生了哪些變化。
(十)義大利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半島和島嶼、主要地形和氣候類型。
理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十一)義大利經濟特徵、主要工業和農業(次重點)
識記:鋼鐵、汽車、電子、紡織工業中心;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理解:經濟的五個特徵
(十二)義大利區域差異(一般)
理解:北部區在全國經濟中所處地位。
第十二章 發達國家(二)——日本
(一)自然地理環境(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兩種氣候類型、河流特徵、礦產與漁業資源。
理解:自然環境對日本經濟發展所起的制約或促進作用。
(二)領土組成,政區和居民(次重點)
識記:四大島及北方四島、一、二級行政區、大和民族及阿伊努人。
理解:島國位置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意義。
(三)戰後經濟的特徵(重點)
識記:五大特徵:「三灣一海」地帶
理解:日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工業分布畸形集中的原因。
(四)經濟發展歷程(次重點)
識記:明治維新、侵略擴張、戰後抓住有利時機的三個發展階段。
理解: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增長的國際、國內有利條件。
(五)工業(重點)
識記:工業生產體系的三大特徵;汽車、鋼鐵、石油加工、電子工業中心。
理解:促進鋼鐵、汽車工業發展的措施。
(六)農業(次重點)
識記:水稻、水果、蔬菜、捕魚業的分布。
理解:日本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七)對外貿易地位及迅速增長的原因(重點)
理解:迅速增長的原因。
(八)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次重點)
識記: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
理解:商品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歷程的關系。
第十三章 原社會主義轉型國家——俄羅斯
(一)多樣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資源(重點)
識記:三大地形區、多樣氣候、大河和主要湖泊、礦產資源的分布。
理解: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和資源的豐富性與集中性,對俄經濟布局的影響
(二)面積、疆域和人口(次重點)
識記:主要鄰國和臨海、主要民族和政區
理解:民族復雜性與人口增長緩慢對經濟的影響。
(三)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經濟(重點)
理解:改革失誤的主要表現
(四)普京時代俄羅斯經濟(次重點)
理解:普京執政後俄羅斯經濟恢復增長的原因。
(五)工業(重點)
識記:主要煤田、主要油田和天然氣田;鋼鐵、機械工業基地。
理解:石油、天然氣生產在俄羅斯經濟中的巨大作用。
(六)農業(一般)
識記:農業三大類型區的地域分布
理解:農業生產長期落後的原因。
(七)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與地區結構(重點)
識記:出口和進口商品構成;主要貿易夥伴。
理解:對外貿易增長與經濟發展背離的原因。
第十四章 發展中轉型經濟國家——印度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復雜的人文環境(重點)
識記:南亞次大陸、種性制度,三大地形區,煤、鐵、錳等礦產。
理解:復雜的人文環境對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二)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階段(次重點)
理解:尼赫魯主張的「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經濟的主要特徵。
(三)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改革階段(重點)
識記: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就和失誤。
(四)能源、鋼鐵、紡織、電子、寶石工業(次重點)
識記:上述工業的生產中心
(五)農業(重點)
識記: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小麥、黃麻、茶葉、棉花等作物的主產區。
理解:水旱災害頻繁形成的原因。
第十五章 新興工業化國家——韓國、新加坡和巴西
(一)韓國「漢江奇跡」——迅速發展的經濟、主要工業部門(重點)
識記:鋼鐵、造船、電子信息,汽車等工業的中心。
理解: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國際、國內因素
(二)韓國自然地理環境(次重點)
識記:海岸、地形、氣候、河流和資源狀況。
(三)韓國南北分裂和南北對話(一般)
理解:南北分裂走向對話的歷史進程。
(四)巴西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重點)
識記:地形、氣候、河流和資源狀況。
(五)巴西經濟迅速增長與陷入嚴重債務危機(次重點)
識記:經濟迅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及當前經濟特徵。
理解:分析嚴重債務危機的原因。
(六)巴西主要工業部門和熱帶農產品(一般)
識記:主要工業中心及工業部門、咖啡、 棉花、大豆的主要種植區。
(七)新加坡經濟發展歷程(重點)
理解:獨立後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及相應政策措施。
(八)新加坡主要產業部門(次重點)
識記:煉油、電子電器、造船業、海運業、旅遊業的基本狀況。
第十六章 農礦資源出口大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一)加拿大自然條件與居民(重點)
識記:地形、氣候、河湖的特徵;主要礦產、水力、漁業資源、兩大移民居住區。
理解: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二)加拿大農業與製造業(次重點)
識記:中部草原三省的「谷倉」;紐芬蘭、溫哥華漁場;鋼鐵、汽車、有色金屬冶煉,紡織、服裝、木材加工工業中心。
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三)加拿大經濟概況(一般)
理解:加拿大經濟的主要特點
(四)澳大利亞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氣候、可流和資源狀況;大堡礁、鴨嘴獸、按樹。
理解:自然條件與澳大利亞產業結構的關系。
(五)澳大利亞經濟概況(次重點)
理解:經濟特徵與國家歷史進程和自然條件的關系。
(六)澳大利亞農牧業與采礦業(重點)
識記:小麥、甘蔗、水稻的主要種植區;鋁土礦、鐵礦、煤炭、黃金等的采礦中心。
(七)澳大利亞對外貿易(一般)
識記:主要出口的農礦產品、主要貿易夥伴。
理解:進出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第十七章 非洲貿易地理
(一)富饒大陸(重點)
識記:豐富的土地(耕地、草原、林地)資源;金、金鋼石、銅、石油、鋁土礦、磷礦的分布;水力資源狀況
理解:蘇伊士運河、好望角航線在世界交通運輸中的重要地位。
(二)貧窮大陸(次重點)
理解:經濟增長緩慢,產業結構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態日益惡化,政治不穩定與經濟落後的關系。
(三)復雜大陸(一般)
理解:非洲在人口、民族、宗教、國家歷史進程等方面的復雜性。
(四)南非概況(重點)
識記:自然條件特點;農牧業、采礦業的分布。
理解:南非產業構成與其自然條件的關系。
(五)埃及概況(次重點)
識記:重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乾燥的自然環境。棉花、石油的生產狀況。
理解:從單一經濟轉變為多元化經濟的進程。
僅供參考。
❿ 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地理位置 要求的是金融學院的位置 最好把上課和住宿的都寫下 給個百度地圖截圖最好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行路及住宿指南
行路指南:
學校方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2號,位於北三環和北四環的中間位置,向西路對面是「中國日報社」,向南是「中日友好醫院」,「北京中醫學院」,向北是「中國石化」,向東是「芍葯居」。
行車路線
A.首都國際機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由首都國際機場出口向西南方向沿機場高速經北皋橋、大山橋、望京公園至四元橋,在四元橋沿京四環路向西至小營,在小營路口沿惠新東街向南行車約1公里即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門。
B.北京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由北京站向北上二環路,沿二環路向北經使館區、北小街橋、和平街北口、中日醫院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門。
C.北京西客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由北京西客站向東上二環路,沿二環路向北經西便門橋、復興門橋、阜成門橋、西直門橋、薊門橋到達北三環中路,由北三環中路向東經安華橋、安貞橋、和平東橋行至和平街北口,由和平街北口向北經中日友好醫院到達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門。
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西校門有62路、409路、807路、422路、847路、406路、419路、361路、18路、379路等公交車,您在北京市內搭乘任意一路,均可順利到達我校。例如:北京站(西客站)→換乘地鐵→雍和宮→62路或807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