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____
二戰以後是製造業迅速發展的經濟時代,適應製造業發展成長起來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表現出對製造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優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原因,從深層次上看,實質上是一個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新經濟時代的失靈問題。從調整模式的角度進行制度和結構的改革來對應新經濟的挑戰,不僅是日本面臨的問題,也是值得中國經濟發展中借鑒的問題。
曾被譽為創造了亞洲奇跡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表現出強大的增長和競爭活力,而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一輪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卻顯得對應遲鈍,缺乏競爭活力。在短時間內將成功與失敗兩面的先後展現,為我們全面認識日本市場經濟模式提供了正反兩面資料。中國和日本同屬於東亞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在經濟模式與發展戰略的選擇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全面的認識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創造了製造業輝煌的日本市場經濟模式
從制度看,市場經濟是現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經濟制度,從模式看,同樣的市場經濟制度卻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表現為不同的發展模式。同樣的制度之所以表現為不同的模式,就在於構成經濟制度和經濟增長要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採取了不同的組合。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二戰後經過60年代的經濟恢復,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長中,逐漸定型。 從構成經濟增長的各要素的關系看,日本市場經濟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徵:
1、從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看,是典型的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
從所有制的角度看,日本的市場經濟屬於資本主義體系的市場經濟。從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看,日本的市場經濟屬於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從大范圍來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歐和北美的市場經濟大都屬於市場導向型市場經濟,具有東亞文化背景的東亞地區的市場經濟大都屬於政府導向型的市場經濟模式。而日本的市場經濟則是東亞地區最典型的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是亞洲地區最早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二戰之後,也是最早以政府導向的市場經濟模式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 政府導向型的市場經濟主要表現為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權利。日本政府對社會資源配置的調控,主要通過這樣一些途徑來進行。
一是運用產業政策誘導社會資源向政府調控的領域和方向配置。從戰後50年代重點發展纖維等輕工業,到60年代重點發展鋼鐵和化學工業,從80年代轉向重點發展電器機械和汽車業,到90年代發展電子機械和信息產業的選擇,每一次產業的轉換選擇,都是在政府產業政策的誘導下進行的。
二是通過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的「保護」關系,保證企業投資和管理符合政府的產業調控的方向。日本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並不是歐美國家那種純粹的納稅關系。日本政府與企業之間,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指導和保護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一系列政策指導上,還表現在人際關繫上。如在日本存在的「神仙下凡」制度,就是從人際關系方面加強了政府對企業指導。在日本存在著論資排輩年功序列制的官員升遷制度,由於越往高層,其職位越少。為了解決到一定年限需要提升的官員,而沒有空缺職位的矛盾,採取了從政府派到企業任職的制度。這種制度就是所謂的「神仙下凡」。大量政府官員「下凡」到企業,從人際關繫上強化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聯系。
三是運用政府計劃和財政政策對社會資源進行直接配置。日本政府對社會資源的直接配置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80年代末經濟不景氣以來,通過發行國債來刺激經濟增長。其次就是從50年代開始的每10年制定一次的「國土開發綜合計劃」。為了解決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推行的國土綜合開發計劃,是日本政府按照計劃對開發地區進行直接投資的計劃。盡管這種投資主要是基礎設施的投資,但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具有一定引導作用。
2、從國際與國內市場看, 是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的外向型經濟
由於兩大原因,使日本的市場經濟表現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性:一是國內資源的短缺。二戰後日本推進大規模的製造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大量進口原料和能源。日本對海外能源的依賴程度高達87%,美國是20%,英國9.3%,西德57.7%,法國80.3%,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在大量進口中形成對外匯的大量需求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在增加進口的同時,必須增加出口。所以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性,就成為日本市場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二是二戰之後支撐日本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和資本的積累,也需要在引進中進行。這些因素使得日本的市場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很高的開放性。
從50年代開始,日本就確立了「貿易立國」 的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在60到80年代,日本利用歐美國家和西歐國家進行產業調整的機會,抓住有利時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對外貿易體制,實現了國內市場與國家市場的接軌。不斷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根據互補優勢原則,確定產業發展重點,不斷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日本經濟在國家分工體系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和強大的競爭力。
戰後日本市場經濟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在「貿易立國」戰略指導下走向國際化的過程。從50年代開始這個過程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次國際化(1949年~1961年)是以振興出口和促進產業合理化為目標的國際化。處於戰後恢復時期的日本經濟,採取了振興出口,限制進口的國際化政策。
第二次國際化(1960年~1973年)是適應國際經濟自由化而進行的。在這一時期,日本經濟進一步走向自由化的過程經歷了三步。在60年代以前實行的主要是限制外資進入重點產業扶持的政策,通過關稅和數量限制來限制進口。第二步是從限制進口走向貿易自由化時期。第三步是從貿易自由化走向資本投資的自由化。
第三次國際化(70年代到90年代)是以解決貿易摩擦政策對應為主要內容的國際化。日本的貿易收支自1962年起完全盈餘化,70年代後期對歐美的貿易盈餘呈現劇增,如何對應貿易摩擦成為日本外貿政策的中心。
3、從宗法關系與市場關系混合中生成的企業制度,是一種團隊精神很強的企業制度
在80年代,人們總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成功的經驗中,曾將充滿團隊精神日本企業制度作為主要經驗予以研究。高度敬業和充滿團隊的企業精神是如何形成的,這曾是理論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日本企業高度敬業的團隊精神來自其特有的企業制度。這種企業制度從總體上看,是由兩種力量或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宗法依附關系與市場競爭關系相互作用的結果。
B. 日本跨專業考研,國際經濟與貿易
答:跨專業的難度非常大的,需要大量的精力,像我認識一個學長就是因為跨專業每天的時間都排滿了,而且壓力非常大,都沒有時間做點自己的事情,還要時刻擔心學業,希望你能鄭重考慮
C.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D. 我有一個經濟項目關於國際貿易的,我被分配的是日本
出口:主要就來是工業,電子,精密源儀器等附加價值高的東西.
比如汽車,工業用機械,各種家電等等。
進口:日本是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如原油,煤,各種金屬或礦石(銅鐵等),稀有金屬非金屬(俗稱稀土)等等。這是95%以上都是要進口的。
日本有沒有禁止或限制貿易?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有!
1989年,美 日 加 澳 紐西蘭 韓和東盟等的12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在堪培拉舉行了「亞太經濟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問世。中國1991參加。
日本的國際貿易中肯定是過剩,同中國類似。
How involved is the Government in Japan with trade?在日本如何參與與政府之間的貿易?
Where is Japan ranked for international trade?名列日本的國際貿易有哪些?
E. 外貿在日本經濟佔有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的產品有
汽車,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動漫遊戲
F. 留學去日本,國際貿易專業怎麼樣
國際經濟與貿易來專業自屬於經濟學學科範疇,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為依託,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學概論、政治經濟學等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日本留學申請國際貿易專業推薦院校:
一橋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大阪大學。
G. 日本留學國際貿易專業怎麼樣
國際貿易分屬於經濟學領域,作為經濟學和經營學兩大留學主要科目,從留學生角度看,不管是回國還是在日就業都是很方便的,在國際貿易學專業畢業之後,學生一般在跨國企業,金融機構,國際合作機構,市場營銷,對外貿易,財政部門。稅務部門等各種各樣的領域活躍。其中也有很多是選擇在高校或研究機構繼續研究或出國深造。
H. 根據日本的進出口貨物比說說日本經濟的發展模式
一階段:當時,日本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野村等「十大財閥」,以及其他與支持戰爭有關的壟斷性公司,共83家,改革後,被勒令交出大部分股權(政府沒收性質),然後,或予以解散,或予以分割為多家公司。其交出的股權股票,則由政府轉賣給或該公司內部員工,或進行市場拍賣。制定並公布的《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排除法》,更在法律上使財閥集團不僅不復存在,而且,壟斷企業也不允許再生。
如原提出的賠償計劃是(美元):緬甸 25 億、菲律賓 80 億、印尼 172 億、南越 20 億;而最後實際賠償則只有:緬甸 2 億、菲律賓 5·5 億、印尼 2·23 億、南越 3900萬。總共還只10·1 億。而且,這些賠償,其一,是都需用10—20年慢慢償付;其二,都是以提供勞務與商品的形式支付。這樣,恰好還有利於拉動日本的經濟。
勞動體制的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勞動立法制度,組建自由工會,改善工人生產與生活條件,建立合理的勞資關系。
中國方面,則自動放棄了賠償要求。
土地改革使日本真正出現了「耕者有其田」,從而,獲得解放的農業生產力,不僅為保證國民的生活,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食品物資,由此,穩定了原本動盪不安的社會。同時,也為工業的復興,提供了強大物資與人力基礎。
在人口素質方面,由於戰前日本的教育就很受重視,四十年代日本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就達近乎100%。在摧毀財閥集團後,大量的人才新人得以進入企業各級管理層,填補財閥體制被摧毀後的空缺,從而成為了復興經濟的強大中堅力量。
二階段:在1952年2月美、日兩國政府簽訂的法律上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的《和平條約》後,日本就積極地加入一切有利於它發展的國際組織,如1952年8月,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1953年2月加入「(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1955年6月加入「關貿總協定」。這些措施,對促進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2)大力進行公共投資與交通革命。在這十年的前期,投資這些方面的資金額,相當於1955—1960年間總額的4·2倍。由東京至大阪的時速為200公里的超高速鐵路「新干線」、從名古屋到神戶的高速公路、航空運輸的噴氣式化與機體大型化,則是當時日本交通進行革命與飛速發展的重要標志。
(3)經濟走向對外全面開放。六十年代初,日本政府便開始加入有關國際經濟組織,逐漸實行貿易自由化體制,到1963年8月,貿易自由化率已達92%,到1965年10月,小轎車也實行了進口自由化。至此,除武器、麻葯、糧食等39種物資外,日本的貿易自由化便已達到先進國家水平。
(4)日本國民個人及家庭消費的強大需求,也是促使這個時期日本經濟繁榮的有力因素。1961—1970年間,居民消費增長率幾乎與GNP增長同步,達10·3%。耐用高檔消費品支出更是增長迅速,如「新三C」(即小轎車、彩電、家調)消費增長率就為17·5%。1970年家庭汽車擁有量就達到878萬輛,彩電640萬台,空調、音響等則迅速向家庭普及。
三階段: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使日本的教育也同時飛速發展:1955年,進入高中的升學率為52%,大學大專升學率為10%;而到1975年,高中升學率就提高為92%,大學大專升學率為43%。
而再到1980年時,日本的汽車年生產量便已達到1000萬輛,第一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之首。(說明經濟的發展要有主導優勢)
I.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去日本哪所大學讀研好
留學定位選校可參考留學志願參考系統: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853e70102ywre.html
J. 請問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語言文學類日本經貿學科和國際貿易學類日本經濟學科的區別
你這問題09年有個學長在上外的研究生論壇回答過了 我轉一下吧
(地址:http://forum.shisu.e.cn/viewthread.php?tid=10224&highlight=%C8%D5%BE%AD)
內容:
國貿日經和日語日經的區別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還是決定轉到主題貼來,大家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報考復習,版主能給個精華不,嘻嘻
國貿日經每年人都很少,至本屆一直保持不刷人記錄,是單獨面試,就三個老師(按由外至里坐的順序,分別是陸靜華老師,王萍老師,陳小芬老師,陳小芬老師主持)
我再發一遍有關國貿日經和日語日經的區別:
1.名稱不同:一個叫日本經濟,一個叫日本經貿
2.學位不同:一個是經濟學碩士,一個是文學碩士.
3.初試科目不同:國貿日經:政治,統考日語,數學三,西方經濟學
日語日經:政治,二外,日語綜合,日漢互譯
4.復試科目不同:國貿日經:國際經濟學筆試,和二外日語在一起的日語聽說,有關日本經濟的專業口試(單獨面試,日語問答)
日語日經:日語筆試,二外聽說,日語專業面試.
5.課程設置不同:日語日經主要課程有日本經濟研究\日本經融研究\日本經營研究\日本商法研究\日本企業文化究\中日經濟比較研究\中日經貿關系,還有有關日本語言,文學.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課程,也就是說完全是有關日本的課程。
而國貿日經課程主要是經濟類課程,90%和國貿英語生在一起上,比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只有專業日語寫作與翻譯和日語專業一起上,另外就是日本經濟專業方向課,日本經濟專業課選哪個導師就由該導師從日本經濟研究\日本經融研究\日本經營研究\日本商法研究\日本企業文化究\中日經濟比較研究\中日經貿關系等課程中選定.
所以國貿日經主要偏向用經濟學原理研究日本經濟,日本經貿主要偏向用日語研究日本經貿
大家明白了嗎?以方便大家選擇到底報考哪一邊.
今年國貿日經進復試的只有三個男生,全錄取了,兩個公費,一個自費。
以上09年的情況!
10年國貿日經只有唯一 一個男生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