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理論文獻綜述

國際貿易理論文獻綜述

發布時間:2020-12-07 23:00:27

⑴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及對策的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全球服務貿易飛速發展,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轉變。根據WTO的統計,1980-2007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從3600億美元增加到32600億美元,27年間增長了9.1倍;而同期世界貨物貿易出口額則從19880億美元增加到135700億美元,增長了6.8倍,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貨物貿易,世界服務貿易的地位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伴隨著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中國的服務業逐步開放,服務貿易發展快速。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改變了長期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同時在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擴大就業,節能降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一些新興的服務業從無到有,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服務業體系。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間,服務業平均增速超過10%,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速度。縱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服務貿易表現出總量增長和結構失衡的特點。
1.從貿易總量上看,迅速增長,逆差擴大。
隨著我國的服務業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分別從1982年的20.24、25.12億美元發展到2007年的1290、127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1.2%和17.6%,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1989年我國的服務出口在全世界名列第27位,進口居第32位,到2000年服務出口301億美元,進口359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660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增長率為18%,成為全球第九大服務貿易國,首次進入世界前10位3。2005年,中國服務貿易的規模繼續擴大,服務貿易收支總規模達到1582億美元,增長18%,占同期中國GDP的7%,較2004年略有上升4。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雙雙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服務貿易總額為2560億美元,增速超過20%。其中服務貿易進口額為1290億美元,佔世界服務貿易份額4.2%,居世界第五位;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270億美元,佔世界服務貿易份額3.9%,居世界第七位5。
圖1 1982~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情況
註:圖中增長率是指服務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的比率,沒有扣除價格水平的影響。
資料來源:根據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07》提供的有關年份「服務貿易進出口分項目情況」整理而成。
除此以外,從圖1可以看出,1982~1991年期間,服務出口一般大於服務進口,服務貿易處於順差狀態,但自1992年開始直至2007年,服務出口小於服務進口(1994年除外),服務貿易處於逆差狀態,且逆差呈現逐年加大的態勢。從服務貿易總額的增速看,1982~2007年期間,服務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的速度多數處於10%~30%之間(少數年份可能由於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出現負增長或異常高速增長除外,如1983, 1992和1996年等)。進入21世紀,在入世的強有力推動下,服務貿易又出現高速增長,這期間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2%,進口年均增速達到21%。
2.從貿易結構上看,失衡突出,逐步改善。
根據生產服務的要素密集屬性,將服務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主要包括運輸和旅遊等;二是知識、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的新興服務,主要包括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電影等音像製品、會計、法律、咨詢和廣告等。
從圖2和圖3可以看出,(1)無論是服務出口還是進口,以運輸和旅遊為主的傳統服務貿易都佔有較大比重,兩者之和的比重在選取的年份中均超過60%,而以金融、保險、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為主的新興服務貿易佔比較小;(2)從出口方面看,運輸服務出口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顯著下降,在1999年,佔比至最低水平,此後逐漸回升;旅遊服務出口從1982年至1990年間的比重基本不變,但從1991年開始比重則明顯上升,直至2003年(由於非典的原因)比重又開始回落;其他商務服務出口比重則基本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3)從進口方面看,運輸服務進口占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比重顯著下降,由1982年的66.86%下降為2007年的30.94%;旅遊服務進口則逐步增加,從1982年的3.54%增加到2007年的23.96%;其他商務服務進口比重也基本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因此,雖然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但是我國的服務貿易出口結構進口結構正逐步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向新興的知識(技術)密集型轉化。
圖2 1982~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變化
圖3 1982~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 《中國統計年鑒》、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年鑒歷年數據。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我國服務市場的不斷放開,服務貿易內部結構逐步改善,一方面,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服務部門如旅遊服務,其出口比重和進口比重都在逐步下降,而運輸服務雖然出口比重和進口比重都在增加,但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而言,卻是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主的新興服務部門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都得到了相對較快發展,進口和出口比重都日益提高。但同時也必須看到,部分重要服務部門如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等部門的進口比重顯著上升,反映了這些服務的國內供給水平較低。
二、文獻綜述
回顧近年來已有的國外文獻,對於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研究文獻主要從服務貿易自由化角度展開,而服務貿易自由化對一國經濟影響主要集中在總體服務貿易、金融和電信兩個關鍵行業領域。具體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利用貿易自由化效應的理論模型,分析總體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Dee and Hanslow(2000)研究表明,如果完全取消烏拉圭回合後的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的貿易壁壘,則整個世界經濟可以從中獲利2600億美元,其中1300億美元來自服務貿易,約與商品貿易獲利等同。Sherman Robinson (2002 )選取了10個國家和地區、11個部門的截面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構表明,服務貿易不僅直接影響世界服務產品的生產和貿易,而且通過產業間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對經濟其他部門產生重要影響。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當其從發達國家進口服務產品時,可獲得信息和先進的技術,從而引起了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推動作用。Rutherford, Tarr and Shepotylo(2005)則利用CGE模型對俄羅斯的「入世」效應進行了評估分析。他們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就是服務市場的開放能夠增加一個國家的福利,而消除服務業FDI市場准入壁壘是一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福利增加的主要來源。
2.基於特定服務貿易部門,討論具體服務貿易部門開放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由於服務貿易談判主要集中在金融和電信兩個部門,因此研究具體服務部門和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主要圍繞這兩個部門展開。Goldsmith(1969)認為金融服務業通過將金融資本投資於最有生產效率的部門,使得一國產出和收入增長。他利用金融資產和GNP的比例作為衡量金融部門業績的指標,並以此作為解釋變數來解釋經濟的增長。King and Levine(1993)指出金融服務通過提高資本積累和(或)技術創新帶動行業增長,在控制其它影響長期增長因素的前提下,採用金融系統負債/GDP、金融系統對私人部門貸款/GDP這兩個比例來解釋金融業自身的增長,並得到了顯著正的回歸結果。Francois and Schuknecht(2000)運用貿易開放度、主要宏觀經濟變數以及金融部門集中度來解釋實際人均GDP增長率。他們發現金融業開放與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向關系。Khoury and Savvides(2006)選取了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60個國家的電信和金融服務部門橫截面數據,建立了起點回歸模型(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研究結果表明,服務市場開放對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效應具有顯著的差異,具體服務部門開放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與該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關。
3.基於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品角度,研究生產者服務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Markusen(1989)研究發現,不論是資本密集型的中間投入製造品,還是知識密集型的生產者服務都能夠帶來報酬遞增。雖然服務市場開放以後,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會對國內服務企業產生部分的「擠出效應」,但由於該服務部門的競爭導致了國內對該服務的更大需求,因而,外資提供的服務對國內相應服務的替代效應小於因競爭產生的規模效應;同時,由於服務差異化的特性,使得外商提供的服務成為國內提供中間投入品的有益補充。因此,他認為生產者服務的自由化有可能對一國的社會福利帶來顯著的正面效應。Francois,Joseph and Kenneth Reinert(1996)利用17國數據分析了服務在生產和貿易結構中的作用;這些研究普遍認為,生產者服務貿易的進口對於一國的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生產者服務通過提高整個經濟部門生產率帶動經濟發展,而且生產者服務貿易與其它服務貿易以及商品貿易是一種互補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Hoekman(2006)研究認為,服務可能成為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例如印度。他分析認為,在服務市場開放條件下,服務將成為國內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企業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夠獲得低成本、高質量的生產者服務,如金融、電信、運輸、分銷服務等。因此,通過進口生產者服務,帶動國內相關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而提高該國的經濟績效。
4.基於特定服務貿易模式,研究不同模式下服務貿易自由化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Whalley and Bob Hamilton(1984)是較早研究消除勞動力在國家間流動的所有限制後對全球經濟影響的。由於自然人流動的開放,基於不同國家勞動邊際產品的勞動力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新的配置,因此,他們估算在某些條件下由於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使得全球收入將可能翻一倍,並且對各國的收入分配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Walmsley and Winters(2005)指出,如果發達國家允許相當於其國內勞動力3%的國外服務提供者進入其國內市場,則全球獲得的收益可能遠遠超出任何現存的貿易形式自由化所帶來的收益,而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夠共享這種福利的增加。此外,他們還指出,目前熟練工的自由流動問題得到了廣泛的討論和解決,然而,非熟練工的自由流動也將會產生更多的收益。
回顧國內學者關於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展開。在定性分析方面,一些學者詳細剖析了服務貿易對一國經濟多方面影響,主要有王建(1999)、熊春蘭(2000)、龔鋒(2003)、程大中(2004)、苗秀傑(2005)等;在定量分析方面,危旭芳、鄭志國(2004)採用最小二乘法對中國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進出口額與GDP存在正相關關系,且服務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大於出口;孫茂輝(2005)實證研究了服務貿易與澳門經濟增長的數量關系,結果表明澳門每增加1美元的服務貿易凈出口,GDP將會增加2.25美元;胡日東、蘇梽芳(2005)利用中國1985-2004年度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後發現,長期上看,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而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具有抑製作用,但二者凈效應為正;短期上看,服務進口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小;潘愛民(2006)採用誤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服務貿易出口、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從短期來看,三者之間的關系由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調整的速度很快,且服務貿易進口的短期波動對經濟增長的短期變化比較明顯。
綜合上述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外大多數實證方面的文獻都集中在服務貿易總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上,而對於服務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尚屬空白。因此,本文利用我國1982-2007年不同部門服務貿易的進口、出口和GDP數據,通過構造貿易結構指標,基於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法來考察服務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沖擊反應,揭示兩者長期相互動態作用。
三、數據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與變數定義
1.數據來源
筆者選取1982-2007年的年度數據作為樣本數據,數據全部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年鑒歷年數據。世界貿易組織將服務貿易分為三個部門,分別是運輸、旅遊和其它商務服務,其它商務服務中一共包括八項,具體為通訊、建築、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文體娛樂(包括電影等音像製品)和其它商業服務(包括會計、法律、咨詢和廣告等)。
2.變數定義
根據生產服務的要素密集屬性,將服務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主要包括運輸和旅遊等;二是知識、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的新興服務,主要包括通訊、建築、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電影等音像製品、會計、法律、咨詢和廣告等。因此,在考察服務貿易結構時,構造傳統服務出口份額 (EXSH)和傳統服務進口份額(IMSH)對其進行度量。傳統服務出口份額 (EXSH)表示傳統服務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即: 其中、、分別指當年運輸出口額、旅遊出口額和出口總額;傳統服務進口份額(IMSH)表示傳統服務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即:其中、、分別指當年運輸進口額、旅遊進口額和進口總額。考慮到其它商務服務中的其它商業服務可能包含一部分傳統服務,但是由於無法獲取各項新興服務的具體數據,因此筆者採用、指標大致反映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用歷年的GDP來表示經濟增長。
為了消除匯率和物價因素的影響,將GDP數據摺合成美元計算,同時用消費者價格指數對各個年度的GDP數據進行平減,由於我國的CPI指數是從1985年才開始編制的,因此對1982到1984年的數據用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平減,平減後得到RGDP。為避免時間序列經濟數據中的異方差影響,對RGDP取自然對數,記為LRGDP,這種變換不會改變時間序列的特徵。
圖3 服務貿易結構指標EXSH和IMSH的變動趨勢
從圖3可以看出,傳統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和進口額佔比在1982-2007年間均超過50%,說明傳統服務貿易仍然是我國服務貿易的主要部分,在服務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迅猛,各年佔比均超過70%,隨後逐步降低,2003年佔比達到最低水平,僅佔54.58%;傳統服務貿易進口在1982-1993年期間,除個別年份外(1984年),佔比均超過70%,個別年份如1986、1990年達到90%,隨著我國加入WTO,服務貿易市場進一步放開,傳統服務貿易進口自2000年後穩步下降。
(二)單位根檢驗與協整分析
在對時間序列進行分析時,傳統上要求數據是平穩的,即沒有隨機趨勢或確定性趨勢,如果用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變數進行回歸,會出現「偽回歸」現象。但是,現實經濟中的時間序列往往是非平穩的,為了使回歸有意義,對時間序列實行平穩化處理,方法是對其進行差分後再回歸,但這樣做的缺點是會失去原序列中的有用信息,而這些信息對問題分析又是必須的。Enger和Granger提出的協整方法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協整分析需要進行單位根檢驗。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很多,如DF方法、ADF方法,PP方法,本文採用ADF方法。
我們對各變數進行ADF檢驗,經過多次嘗試,選擇最佳滯後期和檢驗形式,得到單位根結果如表2。從表2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變數序列的水平項都是非平穩序列;經過一階差分以後,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穩的,故它們都是一階單整I(1),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協整檢驗。
由於VAR模型對滯後期的選擇比較敏感,故先採用AIC或SC最小原則確定最佳滯後期。在滯後期數確定滯後,再對協整中是否具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進行驗證,然後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得到的結果如表3。從表3可以看出,GDP與兩個協整方程,變數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通過對各協整方程殘差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殘差為平穩序列,也證明了經濟增長與傳統服務出口份額、傳統服務進口份額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
表2 各變數平穩性檢驗結果
變數 類型(C T K) DW值 ADF 1%臨界值 結論
LRGDP (C,T,4) 2.072 0.853 -4.441 不平穩
EXSH (C,T,4) 2.006 -3.325 -4.374 不平穩
IMSH (C,T,3) 2.109 -2.926 -4.374 不平穩
DLRGDP (C,T,0) 2.215 -5.398 -4.394 平穩
DEXSH (C,N,0) 1.920 -7.059 -3.738 平穩
DIMSH (C,N,0) 1.776 -6.443 -3.738 平穩
註:檢驗類型中的C,T,K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中的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後階數;N表示不包括C或者T,D表示一階差分。
表3 協整檢驗結果
H0 跡統計量 1%臨界值 相伴概率
r=0 60.1317 35.4582 0.0000
r≤1 26.8711 19.9371 0.0007
r≤2 6.1900 6.6349 0.0128
四、VAR模型以及脈沖函數響應路徑
(一)模型的設定與估計
由於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貿易結構的升級會刺激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貿易結構的升級,因此,採用不必加以區分外生變數和內生變數的VAR模型來分析服務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從而,更加有利於分析各個變數之間的長期動態影響而避免變數預設的問題。向量自回歸模型VAR(p)的一般形式如下:
t=1,2,…,T (1)
其中:是k維內生變數向量,是d維外生變數向量,p是滯後階數,T是樣本個數。維矩陣和維矩陣B是要被估計的系數矩陣。是k維隨機擾動向量,它們相互之間可以同期相關,但不與自己的滯後值相關及不與不等式右邊的變數相關。
在(1)式的基礎上,我們以時間序列LRGDP、EXSH、IMSH建立VAR自回歸模型。准確建立VAR模型的關鍵在於滯後期數的確定,在實際應用中,一方面希望滯後期p足夠大,可以更加完整的反映構造模型的動態特徵;但另一方面,滯後期越長,模型中待估參數越多,損失的自由度也越多。因此,在滯後期和自由度之間尋找一個均衡點,一般根據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則來確定模型的滯後階數。根據多次的實際測算,最後確定滯後階數為4,模型設定為VAR(4),採用OLS得到估計式如下,模型整體擬合程度較好。
對模型進行穩定性檢驗以及殘差自相關檢驗,結果顯示模型穩定且整體擬合度較高,各擾動項不與自己的滯後值相關,模型擬合效果良好,可以作為進一步分析的依據。
(二)脈沖響應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是分析當一個誤差項發生變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用於衡量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准差沖擊對內生變數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根據得到了VAR模型,基於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出口份額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沖擊動態響應路徑。
1.由圖5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對於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份額標准差的擾動一直呈現正向的效應。盡管在第1期沒有顯現出來,但從此以後一直呈現正值,經過1-5期的小幅上下波動後,第5期開始逐漸上升,從第8期以後穩步增長。這表明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份額受外部條件的某一沖擊後,給經濟增長帶來同向的沖擊,而且這一沖擊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
2.由圖6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對於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標准差的擾動一直呈現負向的影響。LRGDP在當期反應為零,此後逐漸下降,經過3-4期小幅上升後,一直下降至期終。其經濟涵義是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的某一沖擊會給經濟帶來持續的反向沖擊,長期來看,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3.由圖7可以看出,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份額對經濟增長一個標准差的沖擊,當期顯現出很高的負效應,在第2期上升為正值,從第4期開始逐漸下降,6-7期上升以後,一直下降至期終。計算分析期內EXSH的累計反應值可以發現,當期LRGDP一個標准差沖擊對EXSH的累計反應為-0.063,表明經濟增長對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份額長期有微弱的負效應。
4.由圖8可以看出,在本期給經濟增長一個標准差的沖擊後,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在1-2期內上升,第2期達到最高點(即在第2期IMSH對LRGDP的響應是0.0114),此後逐漸下降為負值,此階段一直持續到5-6期,第6期出現微弱正值後逐漸下降為負值並保持到期終。這一結果的經濟涵義是經濟增長在初始階段可以增加傳統服務貿易進口的份額,但長期而言,經濟增長對傳統服務貿易進口份額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圖5 LRGDP對EXSH沖擊的響應 圖6 LRGDP對IMSH沖擊的響應
圖7 EXSH對LRGDP沖擊的響應 圖8 IMSH對LRGDP沖擊的響應
五、結論和建議
與已有集中於分析服務貿易總量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不同,筆者基於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方法,對我國1982-2007年服務貿易出口結構、進口結構與經濟增長進行了協整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考察了三者的相互動態影響過程。脈沖響應函數的模擬結果表明:
1.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而傳統服務貿易進口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這說明:一方面,隨著我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服務業(旅遊、運輸等),特別是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應該繼續充分發揮這種優勢並形成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傳統服務貿易進口抑制經濟增長反映了新興服務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存在著刺激作用。新興服務部門主要生產知識、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的特點是高附加值高收益,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有利於實現我國服務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從動態的角度看,應當擴大服務貿易特別是新興服務貿易的進口,實現服務貿易結構的升級。
2.從短期來看,經濟增長對於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具有微弱的正效應,這說明短期內經濟增長會加快傳統服務貿易的出口和進口,但是隨著新興服務部門的快速發展,服務貿易結構將呈現出新興服務貿易比例上升,傳統服務貿易比例下降的新局面。此外,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對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具有抑製作用,這也進一步說明經濟增長必然會帶來產業結構的升級。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新興服務的需求逐漸上升,增加對新興服務的進口,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促進中國國內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從而通過「引進來」最終實現「走出去」。
因此,隨著我國加入WTO後服務業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應該遵循「循序漸進、重點突破、逐一深入」的方針。首先,立足傳統比較優勢,繼續鞏固發展以勞動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為主的傳統服務貿易領域,如運輸服務、旅遊服務,培育競爭優勢並形成長期動態比較優勢;其次,積極開展生產者服務業,優化服務貿易結構。一方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加快改造傳統生產者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如整合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服務業等;另一方面,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的生產者服務業,包括金融、電信以及科技服務、廣告設計、管理咨詢等各類專業和商務服務業,提高這些產業在整個服務業的比重,從而為我國調整和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提供強有力的產業基礎;第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引導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部門力度。目前,外資主要分布在製造業,流入服務業的外資較少,政府應制定適當的政策引導外資進入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領域。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使國內相關服務企業邊干邊學,不斷創新,從而促進國內服務業的發展;第四,鼓勵優勢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樹立服務品牌。服務企業應提高服務生產管理水平,加強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針對本行業服務的特點,制定科學經營管理體制,提高服務生產的計劃、組織與控制能力,同時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培育中國的服務名牌。對於一些具有優勢的服務企業,鼓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爭取成為世界知名的服務企業。

⑵ 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文獻綜述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表現在長期貢獻上,因而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對外貿易的長期貢獻度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提高對外貿易的長期貢獻度,就是要增強對外貿易對要素供給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使對外貿易在促進投資增加、提高就業水平、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按市場經濟原則改革外貿管理體制
提高對外貿易對大連市經濟增長長期貢獻度的前提,是確保外貿企業經營行為的理性化。這就是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什麼時候進口(或出口)以及進口(或出口)什麼商品,完全根據市場情況而定。要使外貿企業達到這一要求,就需要改革現有的外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有兩個:
(一)改革外商經營審批制度,變審批制為登記制
這是消除當前外貿企業經營行為扭曲,提高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長期貢獻度的一個重大舉措。現在有人擔心,一旦外貿經營權全部放開,外貿企業的競爭一定會出現無序現象,當前的削價競爭狀況會愈演愈烈。實際上,從短期來看這種擔心可能是必要的,但從長期來看,經營權放開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無序競爭的現象。因為在經營權放開之後,優惠政策也會逐步減少,這時每個企業在決定是出口還是內銷,是進口還是內購時,將會完全根據自身的實力和每種銷售方式盈利情況來決定。過去那種自身實力不強,但依靠經營特權和特殊優惠成長起來的外貿企業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逐步淘汰,而真正有實力經營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則會逐漸壯大,此消彼長之後,經營秩序將會逐步走向有序競爭的正軌,而不再可能出現「弱勢企業驅逐強勢企業」的不正常競爭現象。
(二)改革外貿企業的調控方式
現在的外貿企業,名義上已被解除了諸如「創匯指標」等指令性指標的束縛,然而實際上,它們現在依然要受到這些指標的制約。這些指標的存在,不利於外貿企業經營行為的理性化,也制約了對外貿易長期貢獻度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取消指令性指標任務,變行政杠桿調控為經濟杠桿調控,給外貿企業更大的經營自主權,便成為外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
二、加強進口關稅制度改革,充分提高進口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度
提高進口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應是今後一段時間外貿改革的重點所在。提高進口的長期貢獻度,關鍵在於加快進口關稅制度的改革步伐。這將涉及兩方面的改革:一是降低稅率,二是調整關稅結構。進口稅率水平,與其他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仍然偏高,還有進一步降低的必要。從關稅結構來看,目前進口原材料、半成品、製成品的平均名義稅率分別為25%, 28%和54%。由於原材料稅率過高,這不僅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高關稅對國內製成品的有效保護,而且也降低了國內製成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關稅結構調整應該向「倒梯形」方向發展,即原材料的關稅水平應低於半製成品的關稅,半製成品的關稅應低於製成品的關稅,但級差不宜過大。
三、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拉動作用
對外貿易的發展能否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提升,是衡量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長期貢獻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進口的「推力」和出口的「拉力」實現的。也就是說,進口商品結構要偏向為未來的高新產業提供要素和技術支持,出口商品結構要偏向為這些高新產業提供銷售市場。在目前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中,盡管初級產品的比重逐漸下降,工業製成品的比重逐步提高,但工業製成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也在逐年上升。這對於提高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顯然是不利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目標,就是要提高資本和知識技術密集型商品在總貿易額中的比重。加快出口商品結構升級存在兩方面的現實困難:首先,勞動密集型商品是目前比較優勢商品,資本和知識技術密集型商品是目前比較劣勢商品;其次,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對提高的就業水平關系大,如果這些商品的出口下滑,必將導致大量失業。面對這兩方面的現實困難,當前最重要的措施,就不在於減少仍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而在於抓緊採取必要的進口保護和國內產業持扶政策,以逐步實現比較優勢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同時引導社會就業由勞動密集型行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過渡,這才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當務之急。與此同時,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價值含量也應得到必要的重視。目前的進口商品結構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原材料進口比重較高,技術進口比重較低;二是高附加值原料材料進口較多,低附加值原材料進口較少;三是技術設備進口用於加工行業的較多,用於原材料工業的較少。這種進口商品結構是由現有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決定的,同時也將對今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消費結構的改善形成阻礙。因為這種進口結構將使現存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得以保持和強化,加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的難度。長期下去,不僅現己落後的原材料工業必將徘徊不前,利用進口技術較多的加工工業的發展也將因技術進口不足而受到制約。為此,一方面需要盡快提高進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另一方面需要對急需進口技術的原材料工業實行政策傾斜。這一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取決於進口關稅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能否盡快完成。
四、加強對加工貿易的宏觀調控,提高一般貿易在總貿易額中的比重
在貿易方式構成中,加工貿易比重最大,但加工貿易相對於整體經濟運行而言,基本上屬於「體外循環」,亦即這種貿易方式與國內經濟的聯動效應差。因此,無論是加工貿易進口還是加工貿易出口,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都要小於一般貿易。從提高對外貿易長期貢獻度的角度看,加工貿易的比重不宜過大。但考慮到目前加工貿易在提高相關省市(如廣東省)就業水平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現有的加工貿易稅收優惠政策不能過快取消,否則將導致加工貿易在短期內出現大幅度下降,這將對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和相關地區的社會就業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當前的重點,一是要加強針對加工貿易的監管工作,堅決堵住監管不力所導致的走私行為;二是要引導加工貿易由半成品加工向原材料加工轉變,延長加工貿易在大連境內的生產鏈條;三是要鼓勵來樣加工,限制來件、來料及進料加工,以促使加工企業多使用國產原材料。如果以上措施得以實施,將在限制加工貿易過快增長的同時,提高這種貿易方式對大連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此外,由於一般貿易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更大,需要通過政策傾斜,加大對一般貿易的扶持力度。當然,一般貿易在總貿易中的比重能否提高,關鍵還在於從事一般貿易的外貿企業的競爭實力能否得到加強。
五、政策實施中的幾點注意事項
(一)要處理好短期增長與中長期結構優化的關系
在當前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保持短期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這有利於扭轉企業虧損、擴大社會就業,從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私人消費;其次,這有利於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從而確保政府投資的資金來源。以上兩點,事關社會穩定、世人信心,不可不保。但是,如果我們過於強調短期經濟增長的速度目標,忽視經濟發展的中長期結構優化問題,則可能造成經濟增長的低質量和低效益。這既不利於長期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也不利於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制訂利用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時,應將二者結合起來,即在提高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短期貢獻度的同時,要也充分重視對外貿易對長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切實採取措施,以外貿為紐帶促進國內的產業結構優化,提高長期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二)要處理好相關政策之間的協調與配合
在政策目標上的一致性是保障各項政策形成合力;其次,各政策制訂部門之間定期交流與溝通,有利於統一認識,及時發現問題,統一採取行動,相互協調和配合,獲得良好的政策效果。
(三)要處理好政策安排與體制變革的相互銜接與呼應
不論短期政策抑或中長期政策,都是以一定的管理體制為背景和依託來實施的,而大連市的管理體制改革正處於逐步深化的過程中,政策方面的安排既要藉助體制來貫徹,又要與體制的變革和創新融合、銜接,至少不為長期的深化改革設置障礙。以外貿促增長的各項政策選擇,需要在深化改革的動態過程中的相互呼應地合理把握。

⑶ 跪求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文獻綜述

你的郵箱補充下,我發到你郵箱

⑷ 急!急!急!我最近在寫論文,題目是:淺析中美貿易摩擦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可是我不會寫文獻綜述!

四、應對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大致了解知識產權糾紛的特點和成因,而對於中國政府和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據其成因和特點,對症下葯,及時有效的避免和化解知識產權糾紛,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保障自己的應得利益。

1、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

中國只有政府將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納入法律法規,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建立和實施知識產權的發展、競爭和保護戰略,中國才有可能在國際貿易摩擦中由被動轉為主動,由劣勢轉為優勢。資料顯示,美國出口額的一半以上來自於知識產權產業,經濟增長的40%來源於知識產權產業,1800萬美國人從事知識產權產業。美國的知識產權價值5萬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一半。而在中國,知識產權對GDP的貢獻並不是很明顯。

政府要通過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鼓勵企業對新技術新產品進行專利戰略研究,協助企業建立相關技術領域的中外專利信息平台,指導企業建立知識產權工作考核評價指標;另外政府還要積極研究和制定與知識產權有關的稅收政策、金融政策、貿易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等,以擴大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

2、企業要進行積極有效的應訴

當企業遭受「337條款」調查時,要勇於面對,積極應戰。

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貿易大國,中國也開始面臨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其中美國與我國貿易摩擦的數量和頻率均居世界首位。本文認為應以一種理性的心態去對待中美貿易摩擦:在把它看成是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常態」的同時,更要用符合WTO規則和國際慣例的措施來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的貿易利益,最大限度地減少貿易摩擦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各種消極和負面影響。本文結構安排為五章。第一章著重論述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首先指出中美雙邊經貿關系能否良好發展對兩國經濟增長甚至整個世界經濟發展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然後對中美目前主要貿易摩擦領域及產生貿易摩擦的原因做了總體闡述。後四章分別對中美貿易不平衡、反傾銷、紡織品貿易、知識產權這四個重要貿易摩擦領域的主要問題作出了詳細闡述:分析了諸多貿易摩擦與爭端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並分別指出了對我們的一些啟示和對策。第二章針對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著重從轉口、加工貿易兩個方面分
關鍵字:中美貿易 貿易不平衡 反傾銷 配額 知識產權 貿易摩擦 貿易問題 摩擦問題 知識產權戰略 主要成績 保護工作 對策 企業認證 紡織品出口 前瞻性研究 後配額 入世 中美紡織品 應對之策 三個層面 行業協會 政府 對華反傾銷 爭端 國內政治 統計數字

⑸ 如何寫中韓國際貿易 文獻綜述

多查一些相關文獻,了解當前學者都在做什麼、有什麼成果、大的趨勢是什麼?關於這方面的綜述應該有許多,看一下別人是怎麼寫的,同時了解一般綜述的寫作方法。最後,將所看文獻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因為文獻綜述的寫作是個大問題,一句話說不清楚,最好自己慢慢學習吧。

⑹ 跪求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論文 文獻綜述

已發
希望採納

⑺ 求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的文獻綜述


要:總結常用來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綜述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和提升競爭力的對策,並進行簡要的評價。通過各種指標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較弱、行業間存在較大差異的觀點已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從各個角度探討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並提出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
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綜述


隨著服務貿易在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加,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問題開始逐漸引起國內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們大多是從三個方面對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研究的。首先,利用各種指標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現實水平;其次,分析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最後,提出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測度

(一)測度指標

研究者們用來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指標有出口額在世界的排序、國際市場佔有率、進出口行業結構、比較優勢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等,其中運用較多的指標是比較優勢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一個國家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強弱直接表現為一國服務出口在世界市場上的佔有份額(康承東,2001),因此出口在世界的排序和國際市場佔有率不失為兩個最簡單、直觀的服務貿易競爭力評價指標。在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結構中,若勞動、資源密集型服務行業的出口比重大,服務貿易競爭力常較弱,若知識、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出口比重大,則貿易競爭力較強。

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國出口貿易減去進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該指數的數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競爭力。該指數的優點在於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它剔除了通貨膨脹、經濟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值是多少,它均介於±1之間,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是可比的。但該指數只能用於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國際市場上充分競爭的國家或行業,開展貿易伊始,若在僅有出口或進口的情況下採用該指數會得到片面的結論。同時,該指數僅包含一國出口和進口的因素,實際上是該國出口與進口的比較,並不含有世界市場的規模因素,不能反映各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影響力。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由根據顯示性比較優勢原理提出,是指一經濟體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出口在該經濟體出口總額中所佔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商品或服務占總貿易額的份額之比。這個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業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該產業的相對優勢。RCA指數大於1,說明該產業處於比較優勢,小於1則相反。該指數盡管包含有世界市場規模的因素,但其僅就出口方面來衡量一國商品或服務的競爭力,雖然一國在某一商品或服務上具有較大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該國若對該種商品或服務的進口量遠大於自身的出口量,顯然該國在該種產品或服務的貿易上仍是不具備競爭力的,這是該指數用來測度貿易競爭力的缺陷。

為了消除進口的影響,設計了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即從出口的顯示性比較優勢中剔除進口的因素,從而得到某產業的真正競爭優勢。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EAi/EA-IAi/IAEWi/EW式中:EAi表示A國i產品出口總額,EA表示A國所有產品出口總額,IAi表示A國i產品進口總額,IA表示A國所有產品進口總額,EWi表示世界i產品出口(或進口)總額,EW表示世界所有產品出口(或進口)總額。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小於0,說明A國i產品有競爭劣勢,大於0,有競爭優勢,值越大,競爭優勢越明顯。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綜合了比較優勢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優點,包含了一國進口、出口和世界市場規模的因素,在剔除宏觀總量波動影響的同時,能夠反映各國對世界市場的影響,且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可比。因此,測度一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時應更多的採用該指標。然而,該指標並沒有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僅有少數研究者採用。

(二)測度的對象與結果

許多研究者對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情況進行了測度,大多表明中國服務貿易的總體水平不高,整體國際競爭力較差。經過測度,張蘊如指出,20世紀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甚至出現了下滑的趨勢。董小麟等認為,加入WTO後,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較弱,比較優勢指數已呈現小幅升勢,說明我國的服務貿易在激烈競爭這一困難環境中還是不斷升級的,但競爭力較弱的情況在近期仍不會有明顯改善。研究也表明十三個服務部門間發展是不平衡的,國際競爭力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服務貿易領域,國際競爭力較低。

孫江明和蘇琴對運輸這一部門的貿易競爭力進行了測度與國際比較,結果表明中國運輸貿易出口競爭力極弱。康承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遠洋集裝箱運輸方式的盛行,這項服務越來越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方式轉變,而中國在資本、技術兩方面基礎較為薄弱,是致使中國運輸服務貿易劣勢凸現的原因。董小麟等通過對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測度與國際比較後認為,中國旅遊服務貿易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與傳統的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些差距,中國要成為旅遊強國,要大力發展旅遊業,進一步促進旅遊服務貿易的發展。

鄭吉昌等對浙江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分析表明,浙江服務貿易國際市場佔有率低,出口以勞動密集型服務為主,服務貿易總體比較優勢指數在大多數年份為負值,處於競爭弱勢。范純增等對上海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了國際比較,認為上海服務貿易規模小,整體競爭力較差,行業競爭力差異也十分明顯。趙書華等的測定表明,北京市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其發展狀況影響著全國的整體水平;在全國服務貿易處於比較劣勢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服務貿易整體上存在著微弱的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進口以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為主,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但出口面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其中北京市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的比較優勢逐漸增大,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


二、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


對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因素的探討,多在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框架下進行。郭海虹就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張岩根據該理論所進行的分析認為,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不利因素有:制度因素的制約;高等要素相對貧乏,人力資本狀況欠佳;相關產業缺乏有效支持;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有欠缺;缺少能與國外企業相抗衡、「跨國經營」的服務企業集團;政府方面的重視也不足。鄭吉昌等以此理論為框架,結合服務貿易的特徵,也研究了影響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並就分析的結果對「鑽石模型」進行了修正,建立了服務貿易競爭力模型。范純增和於光指出,波特「鑽石」理論中六大因素的組合和動態作用過程決定了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實力和持久性。他們指出,在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不同階段,其具體的決定因素有明顯的差異;在要素驅動階段,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傳統的資源優勢;在投資驅動階段,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依靠資本實力;在創新驅動階段,主要依靠創新和差異化形成競爭優勢。萬紅先認為,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關鍵是服務業的競爭力。因此,她根據中國的國情對波特的模型進行了改造,把波特認為的輔助因素政府放在了鑽石的中央作為第五個基本因素,給出了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鑽石模型。之所以這樣,她認為波特的鑽石模型是以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而我國目前還處在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仍然很大,而且政府因素能激發和控制其他四個基本因素。宋瑛等也從波特理論出發分析了構成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

有的研究者從其它角度探討了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李懷政認為,一國服務貿易能否構建國家競爭優勢,關鍵取決於它是否擁有充裕的高等要素及其優越的要素生成機制。賀衛和伍星等選取人力資本、城市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資作為三個自變數,因變數是作為衡量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指標的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進行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後認為,現階段,中國人力資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改善資源稟賦質量而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影響,並且人力資本因素的影響最大,城市化因素的影響次之,外商直接投資因素的影響最小。蔡茂森和譚榮認為服務貿易的開放度、服務業發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將是服務貿易競爭力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伍再華認為,中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長期「重製造、輕服務」的政策導向客觀上造成服務貿易發展相對緩慢,中國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服務貿易管理落後等,都是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的原因。


三、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


康承東提出,要加強服務貿易戰略研究,在確定服務貿易戰略時,中國不僅應進一步發揮傳統的比較優勢,也應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他認為要打破壟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為此,一方面要通過競爭深化改革,完善服務業的市場體系和競爭機制,另一方面要在競爭中擴大對外合作與交流,促進服務業的技術進步和素質提高。同時,他還提出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功能,應對中國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幼稚服務業、高新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性服務業進行有效保護,應加強政府間的談判與協作。

郭海虹是從企業創新和政府作用的角度來說明中國應如何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他認為服務企業應有不畏風險的創新精神;要建立創新環境預警系統;企業創新應以國內為本,注重國內需求的開發;國內企業還要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引進國外新興服務種類、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營銷理念。他指出政府應切實加強國內服務生產要素的培育和流動,增加對教育、科研和開發等諸多推進要素的投入;應避免輕服務重產品的傾向,並給予服務業的發展以適當的政策傾斜和優惠;要建立和完善科技項目的評估機制,為技術的產業化奠定基礎;應進一步加強服務貿易法制建設,在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體系時也要注意與國際接軌。

李懷政認為,政府應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機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給能力;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孵化能力、激勵作用,審慎建立國際服務貿易產業救濟和保護機制;應穩步推進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鄧世榮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並主張要鼓勵民間資金進入服務業,多渠道擴大中國服務貿易規模。張蘊如還認為政府應引導和規范服務產業形成行業協會、自律工會等自律性中介組織,增強業內協調能力。

王紹媛提出,要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戰略,中國的服務業發展戰略應該符合中國的國情,應正確處理好三次產業間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服務業與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關系。他認為要創新服務業發展的制度安排,劃清市場經營與行政管理的界線,在宏觀上採取有利措施,保證政府把有限資源集中用於基礎性第三產業上。認為要建立有實力的大型服務企業,為此,政府應進行全局性規劃和調配,引導生產要素向大型服務企業集中,給予政策傾斜,在承認和保障地區和部門即得利益的基礎上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聯合體,形成一批實力較強、影響較大、有較強競爭力的服務企業集團,並給予發展服務貿易的合理優惠和合法補貼。他還提出要實施品牌戰略,應該綜合運用經濟手段,鼓勵、扶持服務名牌企業進入新興服務行業,在確定重點服務品牌時,也要協調好與第三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發展服務貿易。

賀衛和伍星等就如何推動人力資本積累、城市化可持續進程和外商直接投資有效吸收和利用等提出了政策建議,以此來提高中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競爭力。他們認為,要加強制度供給,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應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應建立人才自由流動的人力資本市場。在推進城市化、為服務業發展提供需求和發展空間方面,他們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必須採取以發展大城市為主導的模式,必須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在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優化資源稟賦質量方面,他們指出,有效利用外資首先要打破壟斷,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要加強國內企業學習和吸收的能力。楊亞梅(2005)也從利用外資、推進城市化進程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


四、總結


通過各種指標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較弱、行業間存在較大差異的觀點已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研究者們也從各個角度探討了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並提出了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建議。建議既有宏觀服務貿易戰略、政府作用方面的,更有微觀企業創新方面的;不僅涉及要素培育、要素形成機制、要素市場完善,涉及服務需求結構升級和服務產品品牌建立,也涉及組建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形成行業協會、自律工會,推進城市化建設,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加強國際協調等,這些都對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政策制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對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測度多集中在整體競爭力方面,盡管有些研究者也對旅遊、運輸等中國傳統的服務貿易部門競爭力進行了單獨測定,對浙江、上海和北京等省市的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了單獨測定,但對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和深圳、廣州等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地市及服務貿易發展滯後地市競爭力的單獨研究還沒有開展,對這些部門和地市如何提高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針對性對策更是少見,未來還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並採用更加優良的指標(如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來測度中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蔡茂森,譚榮.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2]程大中.中國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與『入世』承諾減讓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3 ,(07).

[3]程大中.中國服務貿易顯性比較優勢的定量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3,(08).

[4]鄧世榮.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03).

[5]董小麟,董苑玫.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及服務業結構缺陷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6,(06).

[6]董小麟,龐小霞.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6,(02).

[7]范純增,於光.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研究——兼論上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8]郭海虹.競爭優勢理論對我國發展服務貿易的啟示[J].國際經貿探索,2005,(02).

[9]黃鵬.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入世後的發展前景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3,(01).

[10]賀衛,伍星.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11]康承東.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1,(11).

[12]李懷政.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現狀與國家競爭優勢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3,(02).

[13]李懷政.中國服務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12 ).

[14]李伍榮,余慧.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與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初探[J].現代財經 ,2005,(11).

[15]李曉鍾,張小蒂.我國對外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2004,(07).

[16]黎潔,趙西萍.論國際旅遊競爭力[J].商業經濟與管理,1999,(04.)

[17]盧映西.政府行為與轉軌國家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培育[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6,(02).

[18]卿前龍,孔雲龍.80年代以來中國服務出口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經貿探索,2003,(05).

[19]沈明其.我國服務貿易開放的國際比較及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4,(09).

[20]宋瑛.競爭優勢理論及其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5,(01).

[21]孫江明,蘇琴.我國運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6,(04).

[22]譚小芬.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經濟評論,2003,(02).

[23]田華,張偉.中國金融業國際競爭力[J].經濟縱橫,2003,(11).

[24]萬紅先.入世以來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變動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5).

[25]王慶穎.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01).

[26]王紹媛.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基於進出口數據的指標分析[J].世界經濟 與政治論壇,2005,(01).

[27]王小平.服務業競爭力[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28]王小平.中國服務貿易的特徵與競爭力分析[J].財貿經濟,2004,(08).

[29]王雪,馬倩.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與對策研究[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04).

[30]王粵.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1]伍再華.基於競爭力視角下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6,(11).

[32]徐曉玲.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5,(07).

[33]楊亞梅.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探討[J].現代經濟探討,2005,(09).

[34]楊穎.試析我國服務貿易業國際競爭力[J].亞太經濟,2001,(03).

[35]殷鳳.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7,(01).

[36]張南.從服務產品特徵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J].國際經濟合作,1996,(04).

[37]張向麗.中國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的對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3,(03 ).

[38]張岩.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分析與對策[J].求索,2004,(03).

[39]張蘊如.中國服務業的開放度與競爭力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2,(04).

[40]趙書華,李輝.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5,(01).

[41]趙書華,宋征.北京市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02).

[42]鄭吉昌,夏晴.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相關因素探討[J].國際貿易問題,2004,(12).

[43]鄭吉昌,夏晴.浙江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與政策措施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05).

[44]周懷峰.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經濟縱橫,2005,(03

⑻ 有關對外貿易中的文化壁壘文獻綜述

論述綠色貿易壁壘

摘 要

綠色貿易壁壘由於具有表面上的合理性以及隱蔽性等特點,成為當今國際貿易領域行之有效的貿易保護手段之一。本文從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成因入手,對綠色貿易壁壘的作用和影響進行了研究,即從國家的角度分析綠色貿易壁壘不僅對一國環境保護、保障人民安全健康、推動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造、完善本國環境制度等方面產生的積極作用,而且也對一國外貿發展產生阻礙、對落後國家經濟增長產生制約等消極作用,同時綜合分析在綠色貿易壁壘的種種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對進口國、出口國可能面臨的各種影響。最後,針對我國出口貿易面臨綠色貿易壁壘日益增多的現實狀況,提出我國對外貿易領域可以採取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綠色壁壘

ABSTRACT

Green trade barri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trade protection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ade realm e to its superficial rationality and concealment. This text is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green trade barrier from the research of its causes in both positive asp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proct or new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ystem, etc) and negative aspects(such as hind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bstacle of GDP increase, etc). And the text explains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its nature under several circumstances. In the e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our export trade more frequently faces the green trade barrier, the text puts forward to the countermeasure and proposal that we should adopt in our foreign trade.

Keywords: Green trade barrier

一、 綠色貿易壁壘概述

1、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
在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作為國際經濟一體化主要推動力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愈加頻繁、關系愈加密切。同時,各國間的貿易競爭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一些國家為了達到保護本國產業與市場的目的,採取了一系列貿易限制措施,其中綠色貿易壁壘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使用最頻繁的一種,也是當今國際貿易領域主要的貿易壁壘之一。
隨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不斷發展,綠色壁壘(Green Barriers , GBs)已經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在國際文獻中並沒有「綠色壁壘」一詞,綠色壁壘也稱為環境壁壘。「綠色壁壘」可以說是我國自己創造的一個新詞。在國際上並沒有權威的定義。我國有些學者提出的綠色壁壘概念,大多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立場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認為,綠色壁壘是指那些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直接或間接採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通常,綠色壁壘應由進出口國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而設置的各種環境保護措施、法規標准等,是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①
2、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背景
綠色壁壘的產生是環境保護的國際需求以及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產物。從國際背景來看,下列因素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產生和發展。
(1)全球環境問題使環境保護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世界二次大戰後,各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全球環境問題也日益加重。在生態環境的承受力達到極限時,開始對人類進行可怕的報復。全世界每分鍾有28人死於環境污染,每年有1500萬人因此而喪命;有8億人因飲用污染水而患病,每天有2.5萬人因此而死亡。②面對自然環境日益嚴厲的報復,國際社會掀起了強勁的環保浪潮。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保護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必須採取共同的行動。
(2)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產生使綠色壁壘的實施找到了合理借口。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合理利用資源已成為新的國際焦點。人們普遍認為,經濟增長的代價之一即是環境惡化,特別是自由貿易,則被看作是加速環境惡化的因素。各國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應的環境法規和貿易政策,希望通過政府對貿易進行一定的干預,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事實上環境保護與貿易自由化二者之間本不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甚至沖突,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合理的貿易自由化不僅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相反在環保方面,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可以發揮關鍵的作用。同時,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可以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不斷擴大的貿易市場提供必需的生態環境資源。
(3)GATT和WTO中的有關規定為綠色壁壘的實施提供了合法性。在關貿總協定成立之初,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問題尚未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的日益嚴懲人們的環保意識才逐漸提高。1972年11月,在GATT中設立了一個「環境措施與國際貿易工作組」。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的日漸激化。為了爭奪國際市場,保護國內市場,一些國家用國內環境法規或措施作為保護的手段;另一方面,環境污染的加劇,公眾對環境保護的強烈呼籲,國家不得不制定涉及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包括進出口貿易在內的各個環節的環境標准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決定成立一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協調貿易措施與環境措施之間的相互關系。
(4)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發展上的差距是綠色壁壘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生產力水平的差異,特別是出於資源保護和經濟利益上的考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環境和貿易問題上存在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和競爭的不斷加劇而日趨尖銳化。發達國家利用這種由於經濟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環境標准,一方面,加緊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初級產品,同時把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更加惡化;另一方面,又極力將環境問題與貿易條約機制緊密掛鉤,把環境問題作為新的貿易壁壘,從而抵消發展中國家資源與廉價勞動力方面的比較優勢,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以保持其在國際多邊經濟貿易領域的主導地位。這種以「環境保護」名義在國際貿易中引入所謂「環境條款」,藉以歧視乃至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產品的市場准入的做法使綠色壁壘迅速發展。
3、綠色貿易壁壘的表現形式
目前國際上使用的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有以下形式:
(1)綠色關稅制度。進口國對可能造成環境威脅及破壞的進口產品徵收的一種進口附加稅。
(2)綠色市場准入制度。進口國以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以及違反有關國際環境公約或國內環境法律、規章而採取的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措施。如1994年美國環保署規定,進口汽油中硫、苯等有害物質必須低於有關標准,否則禁止進口。③
(3)「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以及環境貿易制裁。一國懷疑進口產品的低價是由於接受了來自於出口國政府的環境補貼或未將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內在化,對進口商品採取的一種限制措施或給予相應的制裁。
(4)推行國內PPMs標准及其他環保標准。PPMs是'PROCESSING &PRODUCT METHOD',的縮寫,是對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所制定的特定環境標准。有的國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隨著人們對生存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這些國家制定了較為嚴格的PPMs標准以及其他一些近乎苛刻的環保標准,要求進口商品必須達到。
(5)強制性綠色標志(簽)、強制要求ISO 14000認證等。綠色標志(簽)、認證制度本身是非強制性的,各類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而決定是否申請,但是如果進口國政府把通過認證規定作為進口商品的必要條件或國內企業對外合作的必要條件,對於想要出口到對方國家的產品來說,就必須選擇通過認證,取得標簽這條路。
(6)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綠色貿易壁壘有很多是針對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而設置的,為了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進口國政府不惜重力研究制定了一整套嚴密的檢驗制度和繁瑣的檢驗程序,利用其先進的檢驗設備和條件對進口貨物實施檢驗,使進口貨物難以通過。
(7)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購、押金制度等強制性措施。例如荷蘭政府規定啤酒飲料一律採用可以回收利用的包裝容器,實際上為進口的同類產品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4、綠色貿易壁壘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壁壘除了能超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外,在貿易與環境甚至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現為:
(1)綠色壁壘是保護生態環境,促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保護生態環境,促使全球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2)綠色壁壘是促進技術進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綠色壁是技術進步的產生,同時通過不斷提高環保技術法規的要求和標准,特別是採取國際標准和合格評定體系也有利於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鼓勵具備較高技術水平和能達到較高標准企業的發展,淘汰低環境標准和不合格產品,促使優勝劣汰,從而有利於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3)綠色壁壘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的有效工具。通過運用綠色壁壘,限制甚至有害於人類健康和安全的產品的貿易,從而有利保護人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4)綠色壁壘是維護國家基本安全的重要武器。建立有效的綠色壁壘體系可以幫助一國維護國家基本安全。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損害人類生存與活動所領帶的自然支持系統,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尤其是全球性環境問題對所有國家的安全都構成現實威脅。因此,環境安全是最根本的安全問題,環境安全與軍事安全、政治安全及經濟安全等相互聯系,互相作用,構成完整的安全概念。
(5)綠色壁壘是調節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杠桿。綠色壁壘措施在調節貿易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趨增多和復雜的綠色壁壘措施正在對國際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能過建立綠色壁壘體系來調節貿易進出口,已經迫在眉睫。④
二、 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

1、綠色貿易壁壘在近十年的時間里被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成為繼反傾銷措施以後的又一重要的貿易措施。在全球4917種產品中,受綠色貿易壁壘影響的3746種產品的貿易額達47320億美元,佔1999年世界進口額的88%,其中直接受影響的達6790億美元,佔13%,共計有137個進口國採用了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據歐盟環保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僅1998年,歐盟國家禁止進口的「非綠色產品」價值就達300億美元,其中90%來自於發展中國家,涉及紡織、成衣、化妝品、日用品、玩具、傢具和家用電器等幾千種商品。又據中國首屆國際綠色化學高級研討會提供的資料,1997年我國至少有74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環保因素而受阻。⑤
2、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一方面綠色貿易壁壘本身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不斷調整和補充,出現了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的綠色貿易措施,涉及包括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生物多樣性、動植物安全等多個領域;另一方面,綠色貿易壁壘所管轄的對象范圍越來越廣泛,近年來,它不僅對產品 (消費)本身提出綠色環保要求,還對產品的設計開發、原料投入、生產方式、包裝材料、運輸、銷售、售後服務、甚至工廠的廠房、後勤設施、操作人員醫療衛生條件等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提出了綠色環保的要求,如美國實施的HACCP計劃,其目的是更方便、更有效地實施其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更為嚴重的是,目前的綠色貿易壁壘不僅表現為環境技術規定、標准,而且這些規定的執行過程也逐漸成為外國商品進入市場的嚴重障礙,執行過程中的一些爭議往往導致曠日持久的調查和取證,導致成本大大增加並延誤了良好的商機。例如中國出口到韓國的活魚,就遭到長達45天的批批檢驗待遇,致使大量的活魚死在碼頭,幾乎無法再出口。⑥
3、綠色貿易壁壘設置的對象國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綠色貿易壁壘往往針對那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因其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能夠利用本國資源及勞動力的優勢大量生產並出口資源或勞動密集性的產品,其出口產品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容易對進口國國內同類產業形成威脅。所以,這類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最易遭到來自於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阻撓。
4、綠色貿易壁壘措施具有動態性的特點。隨著形勢發展的需要,各國所確定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必將進行不斷的調整,包括壁壘設置的內容、方式、手段、目標以及設置壁壘的程度等都在根據需要進行適當變動;另外綠色貿易壁壘的動態性還表現在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往往會產生聯動反應,一國實施立即會引起其他國家的紛紛效仿,由一個設限國快速擴散到多個設限國,給出口國造成重大的打擊。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綠色貿易壁壘在當今國際貿易領域的廣泛使用,己經嚴重影響到了國際貿易的正常開展以及各國經濟的順利發展。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我國這樣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中大國來說,綠色貿易壁壘無疑是一把「溫柔」的利刃,「溫情脈脈」地刺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
三、 綠色貿易壁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 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
綠色壁壘和其他貿易壁壘一樣,會對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設置綠色壁壘之後,受限產品的國際貿易額減少。但是如果在設置綠色壁壘之前,該類產品的國際貿易額有一定的增長速度下降,而並不必然導致國際貿易額絕對量的減少。
2、 對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影響
一般來講,農產品貿易受到綠色壁壘影響的程度超過工業製成品,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受到綠色壁壘影響的程度超過技術密集型產品,同時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受到發達國家綠色壁壘影響的程度超過發達國家本身,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變化,阻礙和損害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
3、 對進口國的影響
綠色壁壘和其他貿易壁壘一樣,起到限制進口,引起進口國國內市場價格上漲和保護本國的市場和生產的作用。由於有污染的產品被綠色壁壘阻於國門之外,進口國消費者享受到更加健康、安全、清潔的產品,但由於產品價格上升,進口國的消費者必須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所需的商品,而有關廠商卻從中獲得高額利潤。
4、 對出口國的影響
綠色壁壘對出口國不同的生產廠商的影響是有所不同的。對於及時改用清潔生產技術、生產綠色產品的生產廠商,其在市場上處於有利的地位,綠色壁壘阻礙了國內許多廠商的出口,競爭對手銳減,出口市場廣闊,而且國際市場上綠色產品價格上升,更使得生產綠色產品的廠商能夠補償由於採用清潔生產技術而增加的成本。對於不能及時改用清潔生產技術,依舊採用舊的有污染的生產技術進行生產的廠商,其境況將嚴重惡化。國內該類產品供給大大多於需求,短期內產品積壓,使得價格下跌,產量減少。消費者將得到價格上的實惠,但同時卻要承受使用有污染產品所帶來的副作用。
5、 對我國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於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總體來說,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市場份額、貿易機會、企業和商品信譽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利影響,導致國外消費者對我國部分產品尤其是農產品食品信心下降,對我國出口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具體地說,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從產品出口的市場范圍來看,我國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國、東南亞、歐盟、韓國等國家,對它們的出口份額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額的80%,而這些國家(或地區)多數是環保主義倡導者和擁護者,也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發源地。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銷路極易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從產品的出口增長速度來看,由於我國的出口市場相對單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場銷路受到影響,出口的增長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的某些商品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情況下,該商品的出口會立即出現停滯,如不及時採取對策,就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從企業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來看,由於綠色貿易壁壘多數是以環境標准和標志的形式出現,要想實現其環境標准、獲取其環境標志,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進行技術改造,改善環境質量;同時還將增加有關的檢驗、測試、認證和公關等手續以及相關的費用,從而使企業出口產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價格優勢大大削弱,喪失了國際市場競爭力,企業的出口效益日漸下降。從我國的對外貿易關系來看,由於遭遇了越來越多的綠色貿易壁壘,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稍有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因此,必須恰當處理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的沖擊。⑦
四、 我國應採取的對策

1、堅持可持續發展為主導的工業化模式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21世紀議程的發展中國家,「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一個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在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指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關系中華民族生產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建議明確提出以可持續發展為主導的工業化模式,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⑧
2、發展綠色產業,提升我國國際形象
目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己高於美國、日本、印度和巴西,如果只注重提高開放程度,會因貿易條件的惡化,造成資源外流。因此應該提高我國貿易的質量,優化貿易結構,其中使產品符合環境標準是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
(1)重視科技投入,發展綠色產業
既然綠色貿易壁壘是我國企業無法迴避的貿易問題,那麼,利用綠色貿易壁壘帶給我們的啟示,提高我國產業的環保標准,發展綠色產業,實現體現人性化的生產和管理以及服務過程,就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政府應該從宏觀上給予企業相應的引導和支持。
(2)以環境標志為引導,提升工業製成品質量
工業製成品質量的提高是突破國際市場環境壁壘的關鍵。因此應該在有條件的企業和產品中,推廣環境標志的認證工作,以環境標志為引導,提升工業製成品質量。
(3)結合IS014000標准,促進環境友好產品出口的貿易
IS014000系列環境標准作為一套科學有效的環境管理標准,其實施已成為國際潮流。但在我國,IS014000管理體系的實施還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推進。因此要盡快配置環境管理的硬體設備和完善各種法規,積極推行IS014000,使更多的企業生產符合國際環境標准要求,促進其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3、建立綠色貿易壁壘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
(1)收集、跟蹤國外的環境壁壘動態,建立有關的信息中心和資料庫及咨詢機構,加強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主要貿易對象國環境壁壘繁多,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影響大,應該設置專門的部門負責環境壁壘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了解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法規、技術和標准,同時加強對有關環境問題的公共技術的研究,建立咨詢點,便於為企業服務。
(2)加快我國相關產品標准和檢驗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並與國際先進標准逐步接軌。應該投入必要的資金以完善檢測的技術條件,使部分有條件的專業檢驗機構通過國際認證以獲取直接頒發國際綠色通行證的授權,並力爭成為相關國際組織的成員。
(3)為確保國家安全、保護人民健康和環境,合理有效地保護國內主導產業和幼稚產業,應參考國際規范,建立自己的環境壁壘體系。堅決禁止環境污染嚴重的產品(包括危險廢棄物和國外淘汰的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技術和設備等)進口,加強進口商品檢驗和檢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安全的產品進入國內市場。
(4)建立我國綠色貿易壁壘預警及快速反應機制。國際標准、各國政府及其標准化機構經常對其環保法規和標准進行修訂,如果企業信息不暢,不能及時掌握變化了的標准和相關信息,就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生產和經營對策,無法有效地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因此,政府及相關的行業協會必須高度重視建立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的重要性,及時搜集、反饋國外貿易壁壘的變化情況,認真研究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建議,為出口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出口環境。⑨
4、重視環境法規的完善和對外協調
(1)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強化環境執法,真正實現環境成本內在化。從環境稅收立法入手逐步完善各項環保法規,使之向綠色產業傾斜,鼓勵清潔生產;環境立法應以預防為主,強化監督管理、尤其是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能,對經濟活動中的違犯環境法規的行為要依法嚴懲。要建立一套綠色保障制度體系,在推進清潔生產的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與成本間的關系,達到環境保護與降低生產成本目標的「雙贏」。
(2)應加強對外的公關協調工作。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應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用各種國際公開場合反對發達國家過於苛刻的環境壁壘要求,要求給予發展中國家相應的優惠政策,同時在制定新標准時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以保護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益。⑩
5、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廣泛樹立全社會的環境意識
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建立起符合嚴格環境標準的產業體系,並運用綠色貿易壁壘來阻撓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漸高漲的公眾環保熱情和環保要求。我們就以全民環境教育為基礎,逐步樹立「誠實、守信、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倫理道德觀,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需求」,摒棄「奢侈浪費、污染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廣泛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注釋:

① 《綠色壁壘與國際貿易》,王金南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2頁
② 《綠色壁壘與國際貿易》,王金南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4頁
③ 《全球綠色貿易壁壘與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對策》,杜強,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3年5月
④ 《綠色壁壘與國際貿易》,王金南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7頁
⑤ 《WTO環境議題對全球貿易的影響》,陳軍,環境與開發,2001年4月,第10頁
⑥ 《2003中國貿易投資報告》,商務部,2003年6月
⑦ 《綠色壁壘與國際貿易》,王金南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137頁
⑧ 《可持續發展概論》,王信領、王孔秀、王希榮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56頁
⑨ 《建立中國綠色貿易發展模式探析》曹潔著,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1.9
⑩ 《綠色貿易壁壘對策分析》,王認真、邱鳳鳴著,安徽農業科學,2002.4

⑼ 求一篇關於中國加入WTO後外貿發展狀況的文獻綜述,謝謝

2002 年7 月
總第22 期第4 期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July ,2002
Serial No. 22 No. 4
·國情省情市情研究·
試論加入WTO 後加速黑龍江外貿發展的對策
李潤明
(中共牡丹江市委黨校,黑龍江牡丹江157000)
關鍵詞: ;WTO;黑龍江;外貿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 8520(2002) 04 - 0057 - 02
收稿日期:2002 - 04 - 20
作者簡介:李潤明(1961 - ) ,男,黑龍江五常人,中共牡
丹江市委黨校講師。
外貿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要最先受到
沖擊的行業,因為加入世貿組織反映出我國經濟上
對外關系的變化,而外貿作為對外經濟工作的前沿,
正可謂「春江水暖鴨先知」。那麼,我省的外貿工作
應如何應對新的變化,本文結合我省的具體情況談
幾點看法。
一、加快外貿企業改組步伐,提升國際競爭力
加入WTO 後,我國將對經營進出口的企業由審
批制改為登記制,進一步下放經營權。這樣,將來的
外貿就會變成一般工商企業的一項業務,即產品的
外銷業務,而不再是一個單獨的行業。所以,專業進
出口公司存在的優勢將越來越小。隨著進出口公司
的效益逐年下降,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顯得很
薄弱。但不是說沒有優勢,大多數生產企業獲得外
貿經營權後,一時缺少諸如外銷人員、外銷渠道等做
外貿的專業條件,將外貿企業和生產企業結合起來
是很好的發展途徑。政府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促成以
下三種重組:
1. 生產企業兼並外貿企業。較大的生產企業可
憑借自己的實力收購或兼並弱小的外貿企業,利用
外來的專業力量,使其成為自己的外銷主力軍。這
樣,外貿公司不光得到了解救,還能繼續發揮自己的
特長,為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做出貢獻。
2. 效益好的外貿公司兼並生產企業。目前效益
較好的外貿公司要想長期鞏固地位,必須擺脫貨源
受制於人的局面,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走工貿一體
化的道路。直接兼並或收購生產企業,無疑是最快
捷的辦法。
3. 組建新的外貿代理公司。剩下的專業外貿公
司可以組建少數幾家外貿代理公司,這些公司的工
作性質和以前基本相同,但是以代理業務為主,以自
營為輔。它可以為那些沒有能力做外貿的中小生產
企業提供從信息咨詢到進出口操作的全套外貿業務
服務,使那些為數眾多的中小生產企業很快走向海
外市場。
通過這三種組合,既能為政府卸下包袱,又能充
分利用外貿專業技術力量,迅速適應加入WTO 以後
的新形勢,全面提高我省對外貿易的總體水平,使我
省經濟很快與世界經濟相融合。
二、加強外貿隊伍建設,培養外貿人才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世貿組織研究會會長薛榮久
近日指出,中國加入WTO 後五年內還需要180 萬名
外貿人才。這就是說,外貿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這主要還是由於經營權放開,自營外貿的企業增多
的緣故。這樣,目前外貿人才就業難的狀況將變成
需求缺口過半的形勢。我省由於近年來整個經濟不
景氣加之大多數專業進出口公司效益低迷,出現很
多外貿專業人員外流或轉行的現象,這是數量方面
的現狀。
加入WTO 後,對外銷業務人員的質量要求更高
了。因為加入WTO 後,企業直接到國際市場創業,
與外國人的來往更密切、更頻繁,遇到諸如反傾銷、
侵犯知識產權之類的貿易糾紛時,企業就需要自己
去交涉、去解決。這樣,外貿人員的外語水平、業務
能力和對WTO 規則的掌握程度都會直接影響企業
能否游刃有餘地處理各種突發問題。同時,由於網
·57 ·
絡經濟的發展和我國電子口岸建設的加快,要求外
貿人員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
所以,招募和培養一批精乾的外貿專業人員是
我省外貿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要重視國際商務師
和外銷員考試,選拔和培養精通外語、熟悉WTO 法
律規則、熟練進行電子商務操作的外貿人才充實到
外貿崗位,並以優厚待遇對他們的價值給予承認和
鼓勵。
三、利用機遇,搶占出口市場份額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可以享受到開放的市場
所帶來的貿易利益。但是這種利益並不是自動地、
均衡地分攤到每一個地區、每一個企業。根據國內
外貿競爭的情況和以往的經驗顯示,國內各地區、各
企業對新獲得的世界市場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
從出口方面看: 作為發展中國家, 我國加入
WTO 後的市場開放是逐步的,但發達國家對我國的
開放卻是瞬間的。就是說,我們將首先獲得進入別
國市場的權利。這樣,我們會在出口方面首先受益。
各外貿公司和有經營權的單位應立即著手研究國外
市場和各國的關稅,迅速找到適合省內、國內產品出
口的市場,盡快建立貿易渠道,搶占出口市場份額。
從進口方面看:我們平時就要對國內市場的供
需情況了如指掌,做好預測。同時,密切關注我國每
年的減稅幅度,迅速做出反應,及時利用我國每一次
擴大開放市場的機會,提高我省的進口收益。
四、加強邊境往來,促進邊貿經濟發展
加入世貿組織雖然主要針對我國對發達國家的
一般貿易環境而言,但對我國與俄羅斯的邊境貿易
也有間接的利好影響。由於國內市場開放,競爭加
劇,中國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將會降低,這將使我國出
口俄羅斯的商品更具競爭力,促進我省邊貿的發展。
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俄羅斯人過境購物,加強往
來,促進邊境旅遊的繁榮。所以,加入WTO 後,我們
要抓住邊貿再一次繁榮的機遇,使我省的外貿得到
長足的發展。這一次,我們要總結上世紀90 年代初
的經驗教訓,制定總體規劃,放寬政策,加強管理,遏
制機會主義的破壞性行為,促使邊貿走上健康發展
的軌道。
五、發揮地緣優勢,加工出口產品
由於地緣優勢,我省的出口加工主要是針對俄
羅斯的。今後,我們應引導投資者利用俄羅斯的資
源加工對發達國家的出口產品。現在,利用從俄羅
斯進口的木材加工成地板塊、傢具部件出口日本等
國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其實,可以這樣搞的產品
很多,如紙製品、化工產品、機械加工產品等。這樣,
我們的出口加工產品更具競爭力,更有長足的後勁。
這個資源優勢是中俄邊境地區得天獨厚的,早發現、
早利用就會早占優勢、早受益。
六、充分利用航空運輸,加速我省外貿發展
我省沒有出海口,這是影響我省外貿發展的一
個重要因素。但我省的航空基礎條件比較好,利用
好也可以為外貿發展發揮一定的作用。這涉及兩個
方面的問題,一是從環境建設的角度,政府要加強航
空運輸服務方面的建設。要充分利用各港口的設
施,開辟更多的國際航線,在省內發展航空貨物聯
運,與國際空運快遞公司合作,使我省的航空運輸更
方便、更快捷、輻射面更廣。二是我們要盡量選擇適
於航空運輸的商品進行出口和出口加工。比如珠寶
首飾、高檔服裝、最新高科技產品、某地區的急需產
品以及高附加值產品。
七、根據國際分工的需要,適當調整工業結構
我省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如煤炭、石
化、木材、機械、食品、紡織等。這些領域在世界市場
上具有比較優勢,在加入WTO 初期我們應把自己的
國際分工定位在這些行業上。先充當全世界的加工
廠,以此作為自己在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同時,集中精銳力量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為自己拓展
新的發展空間,並為跨入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打下
基礎。這個觀點可概括為「抓兩頭」的做法,即:以傳
統優勢產業為立足點,同時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
展。
需要指出的是,現在很多人一提到高新技術產
業,眼睛就只盯著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和納
米技術等,繼而感到在這些領域中參與競爭很困難。
其實,在門類眾多的科技領域有很多的高新技術,我
們完全可以找到很多有經濟價值的項目予以開發應
用。在這方面,俄羅斯仍然是我們非常好的合作伙
伴。利用目前良好的國家關系和地緣關系,我們可
以比較容易地從俄羅斯獲得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
我們應該重視「黑龍江中俄科技合作及產業化中心」
的建設,將中俄科技合作作為我省發展高新技術產
業的重要內容。
[責任編輯:吳立平]
·58 ·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理論文獻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