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里昂惕夫之謎對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促進發展的作用
為了解開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許多理論,從不同角度對赫-俄的要素稟賦說進行補充和解釋。這些補充和解釋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要素稟賦理論前提條件進行修正。例如里昂惕夫本人就提出了勞動效率差異論,修改了要素稟賦學說認為各國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種生產要素之中每一種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假定,通過認定美國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是其他國家的三倍而進行釋謎;二是對貿易格局及其變動的新的要素進行解釋。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凱恩(P.B.Kenen)等人提出的人力資本說和英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V.Posner)提出的技術差距論等。
另外,以「里昂惕夫之謎」為先導,相繼涌現了一大批國際貿易的新理論,這些新理論突破了原有理論的模式,從新的角度對有關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戰後國際貿易出現的新問題、新特點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推動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的理論成果有美國經濟學家弗農(R.Vernon)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H.G..Grubel)克魯格曼(P.Krugman)等人提出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基辛(D.Keesing)等人提出的需求偏好理論等等。
Ⅱ 貨幣銀行學,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國際經濟學哪本更好
這些書各有側重點,關鍵是看你想了解哪些方面。
貨幣銀行學:本書側重於了解版中央銀行的職能,以及貨幣乘權數這些非常宏觀的范疇;
西方經濟學:本書屬於經濟學入門讀本,涵蓋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一些重要理論;
政治經濟學:有點類似於高中的政治課的經濟學部分,主要學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推薦你可以先看這本;
國際貿易理論:本書屬於國家區域之間的貿易理論,比如哪些類型的國家出口一些XX東西,比較優勢之類的。研究國際貿易之間的現象。
這些書只有貨幣銀行學更符合金融范疇,其他的都是經濟學范疇。
建議你先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理論》
Ⅲ 1870年至1933年西方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狀況並說明成因
1870至1933,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國家進入壟斷帝國主義階段,加緊擴張國外市場,對外貿易發展處於上升階段,英法俄相對緩慢,美德日發展迅速。
Ⅳ 西方國家關於國際分工的理論有哪些它們的代表人物與代表著作有哪些
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學說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他反對重商主義的「貿易差額論」和保護貿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可以節省與其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於發明創造和改進工具。
斯密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於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及增加物質財富。
這個理論是按各國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國際分工,也叫做絕對成本理論。 加入收藏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
(一)比較成本說的主要內容
李嘉圖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的「比較成本說」是在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嘉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進商品交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李嘉圖認為,在資本與勞動力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按照比較成本理論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可使勞動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產總額,對貿易各國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須是完全的自由貿易。
(二)對「比較成本說」 的評價
1.比較成本理論在歷史上曾起過進步作用,它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資本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
2.比較成本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條件等因素對國際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惟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實際上,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條件等都對國際分工有重要的影響。
3.比較成本理論未能揭示出國際商品交換所依據的規律,即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比例說
古典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而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則反對這一學說。他們用在互相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的理論代替了古典學派的單一生產要素的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認為國內價值理論不能適用於國際貿易,俄林則把國內價值理論擴大到區際貿易或國際貿易上。
古典學派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各個國家生產各種商品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且各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都是固定不變的。俄林則在他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因而排除了各國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一)要素比例理論的三個主要結論
1.每個區域或國家利用它的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反之,則處於不利地位。
2.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
3. 商品貿易一般趨向於(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益的國際差別。
(二)赫―俄學說的一些假定
1.在各個域際或國家內部,生產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動的,在區域和國家之間,它們是不能自由流動的。
2.假定貨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貿易,貿易是平穩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進口。
4.假定生產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產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
5.假定只有兩個區域或兩個國家。
6.假定兩國技術水平相同,生產函數相同。
(三)赫―俄要素比例說的基本內容
1.價格的國際絕對差
俄林認為各國所生產的同樣產品的價格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或直接原因,即國際貿易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別大於商品的各項運輸費用時,則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
2.成本的國際絕對差
俄林認為價格的國際絕對差來自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商品價格的國家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成本的差別。所以,成本的國際絕對差是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3.不同的成本比例
俄林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第二個條件是在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4.相同的比例成本
俄林認為.假如兩國成本比例是相同的,則兩國間只能發生暫時的貿易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是美國的小麥和紡織品都單方向英國輸出。而英國沒有任何產品可輸出。因美國對英國貿易出超,英國入超。英國需大量買入美元來補償,則美元匯價就會上升,英鎊就會下降。美元匯價的上升意味著以英鎊計價的美國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會抑制美國的出口。在匯率達到一定水平時,雙方的進口值恰好會等於出口值,這就建立了貿易平穩。但在兩國成本比例相同時;兩國間均衡匯價就會按美元(或英鎊)計算,美國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等於英國的單位成本。因此,將不會再有貿易關系產生。比例中,美元匯價上漲一倍就會使兩國兩種商品的單位成本完全相等。由此可見,俄林認為比較成本差異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
5.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
為什麼存在比較成本的差異呢?即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成本比例呢?俄林認為不同為各國國內的生產諸要素的價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生產出來的。由於各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比例不同,就產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那麼,每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呢?它們是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的。對一種要素的需求來自對其產品的需求。那麼兩國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的不同比例關系,也就是兩國諸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存在著不同的比例關系。
6.生產諸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
在生產要素的供給方面是不相同的,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個國家各種生產要素的多寡不同和價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礎上。即使生產諸要素供給比例相同,對這些生產要素不同的需求也會產生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一個基礎。
7.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和利益
俄林從價格的國際絕對差出發,分析了成本的國際絕對差。又探討了不同國家內不同的成本比例,進而探討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價格比例,最後分析了生產諸要素的不同的供給需求比例。
俄林認為,在這個鏈條中,供給比例是最重要的環節,但沒有一個單一的環節是國際貿易的最終的基礎。各個環節之間的互相依賴的關系決定了每一個國家的價格結構,而各個國家的價格結構決定了它們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的比較利益,同時這也就構成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國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因素。在國際分工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效的利用將會比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的社會總產品。
俄林還認為國際生產要素不能充分流動使生產達不到理想結果,但是商品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國際間生產要素缺少流動性的不足,即通過國際貿易可以部分解決國際間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四)對赫-俄學說的評價
1.赫一俄學說進一步發展了國際分工學說
(1)在各國參加國際分工、專業化生產的論述上,赫―俄學說比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更為深人和全面。
(2)正確地指出了生產要素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國對外貿易競爭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結合起著重要的作用。
2.赫一俄學說的缺陷
(1)赫一俄理論抹煞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忽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技術革新、技術進步可以改變要素成本和比例,從而改變比較成本。
(3)赫―俄理論與當代發達國家間貿易迅速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符。按照他們的理論,國際貿易應發生在要素稟賦不同和需求格局相異的工業國家與初級產品生產國之間。但當代貿易的一個特點卻是大量貿易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業國之間,而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貿易發展卻比較緩慢。
(4)抹煞了國際生產關系,抽象地談論對外貿易可以使各國收人均等論,這是不符合國際貿易實際情況的。
參考資料: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0-d1004429127.html
Ⅳ 1870年到1933年西方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狀況並說明其原因
各國貿易均來迅猛增長。英國在國際源貿易中遙遙領先。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的大大提高是英國經濟繁榮的根本原因,其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國際市場的開拓是英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英國的發展在當時顯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Ⅵ 十九世紀初期西方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狀況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取得了迅猛發展。世界工業生產在1850―1870年的20年間只增長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間卻增加了近兩倍,20世紀初的13年又增長了59%。世界鋼產量由1870年的52萬噸上升到1900年的2,830萬噸,增加了54倍多。同期,石油由80萬噸升至2,000萬噸,增加了25倍。從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世界的交通運輸業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全球船舶的總噸位由1870年的1,680萬噸上升到1900年的2,620萬噸。到1910年則達到3,460萬噸,比1870年增加了1.3倍。其中汽船的比例由16%增長到75.7%。海上運輸工具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輪船在航運中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使運費從1870―1913年下降了一半以上。這就極大地便利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在這一時期,鐵路運輸業的發展更為迅速。全世界鐵路總長度由1870年的21萬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萬公里,在不到45年的時間里增加了4.2倍。環世界的鐵路網初步形成。它把大多數國家納入了世界市場,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及世界市場的擴大,使這一時期的世界貿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1870―1900年,世界貿易總額由455億法郎上升到1,182億法郎,增加了約1.6倍,到1913年則增加了3.2倍,達到1,924億法郎。農業機械和化肥的普遍使用,是農業的生產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使得農業人口大幅度減少,城市人口迅猛增加。20世紀初,英、美、德等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美國西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地涌現出許多機械化的大農場,成為世界的重要商品糧基地。世界糧食產量成倍增長。
在這個時期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中,呈現一些突出的特點。首先,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由此引起它們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急劇變化。美、德超過英、法躍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英國降至第三位,法國僅到第四位。俄國和日本的地位雖有顯著提高,但它們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仍然很少。其次,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在19世紀50―60年代,捲入世界市場的大多是農業佔主導地位的國家。它們圍繞著一個巨大的中心——英國。英國消費它們的原料,同時供給它們必需的工業品。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一批新工業國的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在世界市場上,美、德成為英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以英國一個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發生變化,代替它的是歐美一系列工業化國家。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再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得更加頻繁。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於迅速,工業產品的增長超過了世界市場的需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發生。從1873―1907年,共發生了5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同70年代以前相比,這些危機的破壞性更強,其間隔時間在縮短。
從總體上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最後30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不斷創造新的奇跡。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是繁榮的。
Ⅶ 什麼理論的提出標志著國際貿易學說體系的建立
絕對優勢論的提出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體系建立的一個標志.
a、絕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