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貿易公司內貿部職能描述

貿易公司內貿部職能描述

發布時間:2020-12-07 16:11:46

Ⅰ 內貿與外貿定義

內貿就是指國內貿易,在國內貿易公司買來貨物,然後供應給另外一家更大的貿易公司,最後由大貿易公司直接跟買方交易,然後小的貿易公司吃中間的利益!說的最普通貿易公司就是「對縫」的公司,就是最早的皮包公司···國內貿易,相對 內外貿區分應以進出海關為准,如出海關的,就是外貿. 在國內運輸並不代表不出海關,如果進出保稅區,出口加工區或保稅倉庫就需要報關.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 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對外貿易不僅把商品生產發展很高的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通過對外貿易使生產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也加入到交換領域中來,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深入到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勞動產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性質,價值規律逐漸支配了他們的生產。隨著各國的商品流通發展成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作為世界貨幣的黃金和白銀的職能增長了。黃金和白銀除去具有貨幣一般購買手段之外,還被用來作為國際支付、國際結算與國際信用的手段。隨著黃金、白銀變成世界貨幣,產生了形成商品世界價格的可能性。世界價格的形成,表示價值規律的作用擴大到世界市場,為各國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條件進行比較建立了基礎,促進了世界生產和貿易的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不但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還可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加速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

Ⅱ 我有家貿易公司(內貿),請高手詳細指點采購和銷售的工作如何銜接和許可權分配。我自己管財務。

采購和銷售說白了就是進出的關系,采購主要是進項稅,銷售是銷項稅。我不知道你說的許可權分配是什麼,其實內貿公司倉庫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和采購,銷售都有密切聯系

Ⅲ 某內貿企業欲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該企業的正確做法是

應該先到工商局做增項,即增加進出口的營業項目,然後到商務部的官網上申請《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表》,再到當地的商務委辦理相關的手續,並憑這個《登記表》分別到海關、外管局和商檢局辦理相關的備案手續。

國際貿易公司可以做內貿嗎

國際貿易公司是指從事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的公專司。如果要從事國內貿易:

1、檢屬查公司營業執照的范圍是否包含國內貿易,如果有可以直接開展國內貿易;

2、如果沒有國內貿易經營范圍,可以去工商局備案添加之後即可進行國內貿易;

Ⅳ 關於貿易公司做內貿

你什麼都不知道的話,那就是菜鳥咯,你可以去古華網內貿論壇,咨詢高手撒 ,你要什麼就可以得到怎麼樣的幫助

Ⅵ 內貿型貿易公司 如何做國際貿易,我公司接到國外客戶的訂單了,很發愁啊,

要找一個外貿代理公司,通過代理公司收匯

Ⅶ 貿易公司一般是做什麼的

貿易公司的價值和商業模式,說白了就是幫助海外的客戶找到中國的供應商,或者說幫助中國的供應商找到海外的客戶,從中實現業務往來。

外貿公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能自營生產的,也就是真正的進出口企業,是高帽一體的企業,也就是說自己生產,自己銷售到國外。想找工作的一定要先看好這個,工貿一體的企業,一般實力都很雄厚,待遇穩定,運轉正產,是你做外貿的長久之計;


以上所有崗位,不一定每一個公司都完整地保留,會根據自己公司的需要來設置,新人建議從最基礎的崗位做起,包括對公司,對產品的了解,對基本貿易流程的了解等,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Ⅷ 內貿的現狀問題

國內貿易促進政策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政府對國內貿易的經營管理逐步放開,目前國家商務部和各地國內貿易行政管理部門主要的工作是促進國內貿易健康發展,所制定的促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推動內貿領域投資主體多元化
1978年以前,物資、商業、糧食行業的流通主體基本上是國有企業,投資主體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集體性質的比例不大。供銷社雖是集體經濟性質的,但其經營管理也基本上與國營商業無異。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鼓勵支持集體經濟、股份制經濟、個體經濟、港澳台經濟、外商經濟等投資內貿領域,內貿投資、融資的渠道大大增多、拓寬,國內貿易投資體制已經基本完成由計劃模式向市場模式的轉變,投資主體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政府這單一的投資主體發展為多元投資主體。
國內貿易投資體制的變化使我國物資、商業、糧食、供銷等系統基本上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局面。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中,大多數國有內貿中小企業已經退出市場,而大中型國有流通企業正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重組兼並,形成若干實力較為強大的企業集團。股份制企業將成為國有企業的主要實現形式。個體商業、民營企業大量涌現,很多已發展為資產頗具規模的大型企業,並逐漸成為投資內貿流通業的主要力量。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給中國流通業帶來了繁榮和活力。
(二)加大對內貿行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
盡管我國國內貿易的投資機制越來越市場化,但政府仍對與國內貿易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進行必要的投資。主要投資於關系國計民生、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能產生正外部效應的公共物品,例如糧食儲備庫、救災物資儲備庫,以及大型農副產品流通設施、社會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公用性信息網路和電子商務平台等。政府對流通設施的引導性投資,吸引了民間投資出現階段性快速增長。
即使是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越來越注重市場化運作。例如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國家儲備糖、肉制度,在保持國家儲備糖重點調控市場的同時,將國家儲備肉的調控重點由保障大城市和節假日改為應急救災,並按照市場化運作原則實行了新的辦法;公布了一批國家活畜儲備基地等;向全社會公開徵集具備資質條件的國儲糖和國儲肉的代儲庫點。
除直接投資於基礎設施之外,其它主要財政資助方式和手段是(1)參股。主要應用於大中型股份制企業,藉此推動國有內貿企業的體制創新和經營機制轉變。(2)資金補助。對城市郊區的商業改造項目和需要扶持的服務行業等採取直接補助的形式。(3)獎勵:對龍頭企業的示範型、科技型項目,邊遠及民族地區商業設施的設立開辦,給予獎勵。
(三)吸引外資,不斷擴大內貿領域的對外開放
我國商業領域從1992年開始實行對外開放;自1999年開始,零售業的開放試點從沿海地區擴大到所有省會和中心城市,外商被允許進入直轄市的批發環節;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外資根據數量和地域限制分階段進入我國;2004年12月起對外商投資零售領域的限制全部取消。國際著名商業集團進入我國,不僅為我國的商業發展提供了資金,而且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營銷理念、管理經驗和流通先進技術,帶來了各種先進的經營業態,促進了我國流通現代化。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置采購中心,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
(四)推動國有內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在國家試點政策的指導下,內貿行業改製取得重大進展。在改制過程中,注重引導內貿企業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制度和經驗,結合我國內貿發展的實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內貿管理、發展模式。
目前國有獨資商業企業轉制基本完成,國有控股、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在零售行業,國有企業退出得更快。但總體上看,目前在內貿領域,國有大中型企業仍佔有一定比例。國有大中型企業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正在深入進行,這一改革包括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的轉變,它是企業管理的基礎。許多內貿企業大膽探索,在實踐中建立了有特色、比較科學和合理的管理體系。湖南長沙的阿波羅公司在轉制中實行三個置換:職工身份的置換、產權置換和機制置換。身份置換後,職工成為主人(股東);產權置換以後,由國家獨資成為國有控股股份制;在股份制、合作制職工持股的情況下,完成了機制的置換,為企業管理改革提供了前提條件。
(五)推動內貿行業資產重組,培育大型內貿企業集團
自2000年起內貿企業開始資產重組,強強聯合,做大做強,出現了一批商業集團。由上海物資、上海一百、華聯和上海友誼等四大商業集團公司合並組成了百聯集團,注冊資本10億元,總資產規模280億元,年銷售收入近700億元,旗下擁有6大上市公司,共擁有遍布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的4000多家經營網點,基本涵蓋了商貿領域的所有業態。2004年4月北京首旅集團、全聚德集團、新燕莎控股公司合並為「北京首都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企業的著名商標字型大小作為品牌予以保留,重組後首旅集團控制的總資產量將超過150億元,年經營收入總額近100億元,年實現利潤超過6億元。另外還有北京物美集團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改造天津市1000家國有商業網點。在重組中還有股權收購的形式,例如山東三聯成功收購「鄭百文」,2003年公司股票得以重新上市交易。
為了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流通企業改革、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流通領域大公司、大集團,2004年,商務部頒布了《流通業改革發展綱要》,對大型流通企業並購重組方面可能涉及的問題做了相關規定。
各地促進國內貿易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將促進國內流通發展納入地方經濟發展戰略
近年來,許多地方在制定本地經濟發展戰略中都把促進國內流通發展作為重點內容,比較典型的是上海市和大連市。
上海市是我國綜合競爭能力領先的大都市,90年代以來,上海確立了「一個龍頭,四個中心」的發展戰略和「三、二、一」產業方針。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貿流通產業隨著城市經濟增長進入不同發展階段。以規模化連鎖經營為標志,90年代初人均GDP超過1500美元時,開始發展連鎖超市;90年代中後期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進一步推進連鎖商業的規模化;21世紀初,上海人均GDP達到4500美元,連鎖經營向更多業態延伸。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規劃,到2015年,上海將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適應這一戰略,內貿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發展和提升城市的商業功能;滿足「長三角」都市圈區域市場一體化推進的要求:加強流通的集聚和輻射功能;調整完善都市消費服務業功能布局;積極推進商業對外開放和互動發展;進一步扶持和促進中小商業企業發展;大力推動商業技術應用和創新。
大連是東北的窗口。大連市政府在其經濟發展規劃中把促進國內貿易發展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提出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個機遇,進行大跨度產業聯合。在商業開放中實現「你進我的零售市場,我進你的銷售網路」的目標,使大連產品更多地進入國際連鎖集團的全球性采購和銷售網路,參與國際化大流通,並以大流通帶動大生產,積極支持商貿業與相關產業的相互延伸,相互滲透,促進商工結合、商農結合、商旅結合,以流通促生產、以生產促流通,不斷開辟新的生產、經營和服務領域。目前,國際知名連鎖商業集團沃爾瑪、家樂福、百盛等都已在大連開店,其地區性總部和采購中心也設在了大連。
(二)實行合理的城市商業布局
我國多數城市能夠根據城市規模和人口、經濟發展程度規劃三級商業中心,使零售業態分布均衡、合理。較大城市的商業布局一般由城市中央商業區、區域商業中心、社區商業等三級商圈組成。城市規模越大,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的大城市,這種分層次的商業區的特點就越鮮明。中央商業區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明顯,集中了一批以大型百貨店為主體的大店、名店、專賣店、特色店,其設施現代化,商品豐富,客流量大。區域性商業中心是處於城市中心商業區之外的若干次一級商業圈。商圈不局限於地理和行政街區的限制,是一個經濟地理概念,由服務的消費群體的區域范圍構成。區域商業中心是以大中型百貨店、大型綜合超市、建材、燈飾、服裝、花卉等專業市場、倉儲市場、日用品批發零售市場、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等商業設施為服務主體的。它的服務對象是該經濟區內常住居民、集團消費單位以及部分區外消費者。社區商業則主要服務本社區居民,輻射有限,由各種小店為主體,經營生活服務業,滿足就近居民的日常之需。
近年來國內許多大城市的商業區發展又有了新趨勢:在都市商業區的功能開發上,由純商業區的單一功能向商業、商務區的復合功能發展;城市商業區建設更注重人文內涵和綠色環保,著力體現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
(三)大力推進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
北京、上海連鎖經營發展最快,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上海市對幾萬個商業零售小門店實行了連鎖便利店式的改造,採取入股的辦法,每個店配一台電腦、一部電話,需要什麼商品就把信息發給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按他們要求和時間送貨,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既完善了社區的商業服務設施和環境,又方便社區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的滿意度。北京市商務局與北京市發改委聯合制定了《關於促進連鎖經營發展實施意見》,該項聯合文件解決了連鎖企業長期呼籲的「統一納稅」問題,規定連鎖企業總部可統一上網辦理企業年度檢驗手續,並統一繳納企業所得稅。在發展區(縣)中小型連鎖超市方面,北京市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給予貸款。超市發、物美等大型連鎖經營企業在城區及近郊迅速布點,迅速發展,在其發展中吸納了社會資本金主要是個人投資,並且解決了部分城市人員的就業,安排了一定數量的外地進京打工人員。
(四)開拓農村市場,搞好農產品流通
各地政府在農村內貿促進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幫助農民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二是著眼於廣大農民的生活需求和生產需求,組織商業企業提供農民群眾需要而又買得起的適銷對路的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工業品,同時按照國家政策做好農產品收購。三是深化農村市場流通體制改革,搞好縣鄉流通,形成多種形式的流通網路。一些地方推行產供銷一體化、公司加農戶、公司加基地等新型的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模式,提高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市場化程度,增加科技含量和農產品的附加值。四是根據農產品「一地生產、全國消費」及屬於鮮活商品,不便於儲藏、保管和運輸的特點,盡可能縮短運輸時間,減少流轉環節。五是建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體系。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是農副產品流通的重要設施,其網點和規模這些年有了相當大發展。
三、國內貿易促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長期實行外貿國家專營。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外貿所處的特殊地位,國家在進出口經營權、配額、許可證、貸款等方面都給予了許多優惠。只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外貿壟斷的格局才逐漸改變。但從總體上看,傳統的「重外貿、輕內貿」現象至今仍未打破。與外貿促進工作相比,我國內貿促進工作滯後,突出表現在:
(一)政府自身的管理促進體系仍不統一
目前國內市場中,糧、棉、油、煙、葯、鹽等重要商品的市場流通管理尚未統一,而是分散在各個部門,工商、質監、農業、衛生等部門都在參與市場流通的管理、促進。從職能上看,商務部負責管理和促進國內市場流通,而實際上職權有限,面臨非常大的法律難題,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地方對中央行政體制改革的跟進程度不一樣,內貿管理促進機構呈現比較混亂的局面。
(二)缺乏統一、權威、專業性的內貿促進機構
長期以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門負責我國對外貿易促進工作,在對外貿易促進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相當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高的權威性、專業性。雖然由於行政體制改革的原因,貿促會目前的職能定位和機構性質比較模糊,但它仍承擔著大量的對外貿易事務性、促進性工作。相比之下,內貿領域缺乏這樣的統一、權威、專業性的促進機構。
(三)系統的政策法規體系缺失
外經貿的立法已經有良好的基礎,以《外貿法》為基本法,其他各種專業法為補充的法律框架基本健全。相比之下,內貿立法則相對滯後,不能適應國內市場變化的需要,迄今為止僅有一部《拍賣法》、《生豬定點屠宰條例》等少數法律、法規。
(四)財政資助幾近空白
我國外貿有中央外貿發展基金,有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基金,雖然資金有限,但聊勝於無。以2004年為例,僅通過中央外貿發展基金發生的各項支出就有大約50億元人民幣,其他支出包括中國貿促會的海外貿易展覽等各類事業性支出等還有數億元人民幣。但內貿促進方面卻沒有這樣的財政資助基金。
(五)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不發達,發揮的作用有限
總體上看,我國內貿領域的大多數行業協會仍屬政府主導型商協會,體制尚未理順,運作資金也不能完全保障,仍然帶有行政管理的色彩,缺乏為企業服務,維護企業利益的意識;內貿領域仍缺乏水準較高的、從事市場策劃、咨詢評估、業務代理的中介組織;一些中介機構依賴於原有的管理渠道,墨守成規,不能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提供服務和開展業務;缺乏自律和規范,提供虛假信息、越權和違規事件時有發生。
(六)缺乏對中小企業流通促進與服務
受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實行的是按所有制、行業區分的多頭管理體制。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中小企業管理促進機構。中央級的有1998年在原國家經貿委設立的中小企業司,但主要管理國有中小工業企業,現在則改為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下設中小企業司;有農業部設的鄉鎮企業局,管理鄉鎮企業;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企業;科技部管理科技型中小企業;工商聯管理自己系統內的中小企業;行業主管局管理各自行業的中小企業。盡管各方面都在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恰恰是中小企業最需要扶持的國內流通環節,至今仍沒有統一的促進規劃與具體扶持、促進政策。

Ⅸ 開個貿易公司(內貿、外貿兼做),前期都要籌劃什麼

我覺得成立公司之前,應該具備這幾個條件:一定的運營、管理經驗,自內己熟悉的產品(有客戶最好了容),穩定的合作工廠,幾個月的流動資金。 但是你只是單純注冊公司流程上不熟悉,建議找個代理公司,花幾千塊錢,他會把所有的事情都給你辦好,很快、很方便。 我一個朋友就是這么操作的。

麻煩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貿易公司內貿部職能描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