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相關調查分析可以得出,利益集團對國際貿易政策具有顯著影響,一般能專夠通過政治捐獻手段屬、政治途徑、影響貿易談判、影響本國政策幾個方面來影響國際貿易政策。實際上國際經濟活動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企業利益集團,可以看出早在1929年美國修訂《關稅法案》時就已經受到企業利益集團的影響。隨著科學的進步,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理論、觀念的產生,對於利益集團對國際貿易政策政策影響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變得更加完善,通過學者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政府與公眾、個人、集體之間都存在著利益分歧,但是利益集團往往都會利用多種方式向政府決策者施加政治壓力、以此來影響對外貿易政策,可以說貿易政策就是政府對利益集團妥協後的結果,這些受到利益集團通過政治手段影響後的貿易政策,往往都會對利益集團有利。
㈡ 經濟危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從中國自身的角度來寫吧
你沒有論文指導老師嗎??
學校應該有配備老師的 他才是你需要找的人
如果現在還沒給你分配的話就等等先
自己去看看相關的文字資料
不論是網上的也好,雜志的也好,圖書館的著作也好
至少讀30篇左右的相關文章就可以打論文提綱的腹稿了
至於題目,還是應該遵循「越小越好」的原則
可以只寫出口方面的
也可以只寫進口方面的
你要有精力那進出口兩方面的都可以寫
可以只寫企業面臨的窘境(缺少融資,客戶流失等)
也可以只寫經銷/代理商,貨代面臨的難題
然後分析問題的產生原因
最後再提出幾點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篇論文就 這么樣的有的模樣了
看你的了
㈢ 經濟發展對國際貿易的作用
說實話問的有點兒廣。說點兒皮毛啊
1、經濟發展程度會一定程度地決定產業專結構,比如經濟比較發達的經屬濟體,一般高科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那麼該國的出口肯定也就是以技術密集型產品、高科技產品為主了;經濟發展會影響貿易產品的結構。
2、經濟發達程度會影響一國在WTO的權利和義務,比如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WTO的權利義務是有差別的,如發展中國家有普惠制待遇,發達國家就沒有!
3、經濟發展會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過程中的地位,若一國經濟發達,那麼可能在貿易過程中會爭取到比較有利的條件,因為貿易雙發政策的導向通常會考慮國際合作、綜合國力等方面的因素,比如某一個國為了取得與發達國家更廣泛合作的機會或者保持雙發良好的外交關系,可能會在貿易政策上給予特殊優惠。
4、經濟發展程度會影響一國貨幣的購買力、穩定性、公信力等,從而會影響國際貿易過程中的成交價格、貿易平衡、外匯收支等。
㈣ 國際貿易政策的意義
促進世界經濟發展與穩定 。
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達到外部均衡 ,穩定經濟,加強適應能力。
延續社會再生產,加強和完善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不同。
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獲取良好的國際經濟與政治環境,貿易政策在調整、改善、鞏固國與國之間經濟與政治關系面起著重要方作用。
㈤ 對外貿易政策有哪幾種類型,它們對經濟的影響如何
類型:自由貿易政策、保護貿易政策和管理貿易政策影響:實物經濟日益和虛擬經濟相分離內,生產要素得以充容分地流動 國際貿易仍將以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發展 國際貿易的重點從主要在流通領域轉移到國際生產和國際投資領域,使國際經貿發生了質的變化 受「跨國公司」發展變化的影響,國際貿易更多的是部門內部貿易和集團內部貿易,國際市場也日益成為有控制、有組織的市場,國際貿易由比較利益的「互補」向相互競爭的「共生」轉變
㈥ 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
消費、投資與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因此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㈦ 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作用是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意義是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
1、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延續社會再生產。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2、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計算機技術和國際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專業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
電子商務將國際貿易帶進了一個信息化時代,特別是國際貿易專業的興起和網路貿易的誕生,導致國際貿易運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世界各國和地區間流動,推動了國際貿易向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為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為了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1993年12月15日,在烏拉圭回合的貿易談判委員會議上,通過一項「關於貿易與環境」的決議,決定起草一份貿易與環境的工作方案,並制定有關貿易與環境措施之間增強相互作用的規則,監督用於環境目的的貿易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環保措施。
㈧ 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00-200字左右
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國過去和現在對外貿易的概念與發展歷程,然後描述了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息息相關,並且用數據說明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後給出了一些建議。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7329709.htm
關鍵詞:對外貿易;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建議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概述與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與現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對外貿易在古代主要是「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我國古代統治者為顯示自己賢明德威而與海外諸國官方的進貢和回賜關系。這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交往關系。現代的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國與國、國與地區、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進行商品和勞務的交往關系。她與古代的對外貿易不同,不僅范圍擴大了,而且目的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2.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始於秦朝而興於漢代繁榮於唐朝發展於明朝暗淡於清朝。漢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絲綢之路」形成了,其對外貿易呈現出史無前例的繁榮景象,訪問、觀光、經商的人從世界各國紛紛來華,不但陸上貿易有所發展,而且海上貿易尤其興旺。宋朝時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以鼓勵海外貿易,那時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十分繁榮。明朝時,因鄭和下西洋而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貿易,他們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但是盛極必衰在清朝時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我國近代的對外貿易
1840年鴉片戰爭強迫打開我國國門,清政府與侵略國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求和條約,中國從此淪陷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進入了最黑暗、最恥辱的時期。中國經濟被西方列強通過對外貿易的方式進行經濟侵略。
(3)我國當代的對外貿易
當代我國對外貿易思想發展主要受蘇聯的經濟體制的影響,有著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和國家壟斷外貿管理體制被作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轉變並積極與國際經濟貿易交往通行規則接軌的基本路線。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是一直保持著持續而高速的增長,從1978到2004年,我對外貿易額全球排名有著質的飛越從第32位上升到全球第三,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經濟發展取得的進步十分明顯,GDP從1978年的千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十萬億元,在全球排行的位次被不斷提升。
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進出口總額從百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萬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百分之十幾。我國的外貿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利用外資不論是量還是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我國不僅單邊貿易在增加,雙邊貿易更是迅速發展突波千億美元大關。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往來有所下降甚至低迷,但結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還是在不斷的增長,經濟增長帶來對外貿易的增長而對外貿易又反作用於經濟增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確立了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
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是因為改革開放為她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貨物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1978年~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年平均增長17.2%,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9.2個百分點:進口年平均增長16.4%,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3%高出9.1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貨物貿易更是高位大幅增長,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1%,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9.3%高出10.8個百分點。近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期間取得,這既表明中國出口商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也證實了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進口,對支撐受危機沖擊國家和地區出口、降低國內需求萎縮壓力,以及對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發揮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2.對外貿易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時間處於經濟短缺狀態,為了「互通有無、調節餘缺」才會有對外貿易,而且規模很小,又以進口為主,因此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沒有也無法顯現。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不論從國民的意識還是行動它都被列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交往形式,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投資、消費和出口)之一,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增長,特別是迅速擴張的出口貿易規模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貢獻度不斷提高。出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1979年~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9.9%,貨物出口額平均年增長率達17.2%,高出GDP7.3個百分點。自世貿組織以來,二者發展速度進一步擴大。2001年~20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當GDP兩倍,高達20.3%。
3.對外貿易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和外匯儲備
據統計,1991年~2010年,20年間我國徵收的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為72186.5億元,出口退稅額為47017.5億元。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減去出口退稅後,國家財政從進出口環節中直接獲得的稅達到12518.4億元。改革開放前我國外匯儲備極度短缺,1978年僅有1.7億美元。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特別是以出口創匯為中心的政策措施的實施,90年後我國對外貿易開始了順差時代。1990年~2010年,除個別年份貿易逆差外,其餘年份均為順差,其中2008年高達近3000億元。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不斷增加。2010年,2.8萬億美元相當於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關口的1990年的256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金融危機有著重要作用。 4.對外貿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對外貿易不僅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就業機會被創造而提供的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經濟學理論認為,擴大出口會為我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擴大進口則有助於為外國提供就業機會。多年來,我國進口貿易快速發展,順差不斷擴大,既為我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就業途徑,也部分抵消了進口所帶來的就業機會轉移。
5.對外貿易使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加深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尤其是我國成為世界首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的進口國和經濟體後,我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3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由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值的1.8%提高到2001年的4.2%,2010年進一步提高到9.3%。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1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3.6%,遠高於美國的6.7%。如果沒有我國的貢獻,當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5%降至1.8%。從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數據我們可知,2000年~2009年,中國的出口和進口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發展速度。特別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後,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量下降了12.8%,而中國的進口量增長2.9%,對緩解市場需求萎縮壓力、帶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十分明顯。
貿易壁壘是指來自國外的商品和勞務被本本國為保護本國經濟而設置的人為限制。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而來的是,我國的貿易壁壘事件發生頻率也越來越多。傳統的關稅壁壘和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都被全球化的到來大大減少,貿易各國紛紛使用新式手段來保護本國經濟,例如,反傾銷、技術壁壘等。由於出口快速增長,中國首當其沖成為最大受害國,中國發生反傾銷案子累計達800多起。同時我國的出口被美國用各種辦法限制,不僅有一般的關稅和配額,而且反傾銷訴訟、技術與綠色壁壘、具有嚴格標準的動植物檢疫等一些特別的措施被使用。其次,我國人口紅利在慢慢消失,勞動力已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優勢。
從2004年起,民工荒、招工難的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珠三角出現了。幾年過去了,招工難迅速在全國經濟增長核心帶擴散。雖然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中國的出口製造業,短期內使大批農民工被迫離崗返鄉,但是隨著經濟持續走穩,企業卻再次面臨更嚴重的招工難。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大幅度提高工資搶人,而有些企業則因為僱傭不到足夠的工人不敢接訂單,形成產能閑置。對此,我國的勞動專家指出,招工難於我國人口紅利趨於結束有直接關系。最後,在中國製造下的貿易順差已不能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
從1994年我國開始進入貿易順差時期,迄今一直享有貿易順差。但是過度的貿易順差對內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凈損失,資源的過度輸出和消耗,對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成為貿易摩擦的根源。而且中國製造不利於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創造的產品附加值低是我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總之,面對這么多的機遇,我國應該做好全面的促進工作:
(1)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低碳、綠色貿易之路。我國要提高自主創新與自主研發的能力,降低高污染產品的出口,走可持續出口貿易之路。
(2)以創新為動力,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創新是競爭能力的核心,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活的源泉,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3)擴大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做大做強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給我國經濟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十分龐大的,我國現在是處於各國貿易鏈的最低環節,不僅獲利少而且對環境傷害十分嚴重,不利於我國環境保護。
(4)協議與自主開放並舉,開放方式多樣。開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歷史告訴我們開放不能局限於某個領域或某個地區,否則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優化發展空間布局,確保穩定持續發展。發展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確保質量以便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
(6)優化結構,提升貿易產品知識含量。信息時代的到來要求出口的商品要有知識含量。
(7)加強國際競爭與和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平與發展是各國取得的共識,國際競爭是國家居安思危的有力佐證。
面對這么多的挑戰,我國更應該積極面對取長補短,努力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採取應對措施:
(1)加強區區域一體化建設,貿易壁壘會區域貿易自由性的特徵下減少,有利於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和發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世界范圍內被推動。
(2)積極應對貿易摩擦,貿易摩擦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利益博弈加劇的規律性表現,也是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平性原則和維護買一權利的表現。
(3)加強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渠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著力發展行業職業培訓,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適用的人才;進一步開放教育領域,引進國外教育資源,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建立行業准入制度,加強對各類人才的資格認證。
(4)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營銷能力。
(5)加快低碳經濟發展,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為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綠色同行證,搶占低碳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國際貿易新市場。
(6)防範國際經濟風險,建立健全全開放型經濟運行的風險防範機制,才能切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㈨ 試述世界貿易組織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從1995年1月1日開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1947年關貿總協定正式開始運作了。作為21世紀國際經濟新規則而設立的世界貿易組織必將對20世紀最後數年乃至21世紀的世界經濟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烏拉圭回合1994年4月15日正式簽定的世界貿易組織設立協定,通過了"馬拉喀什宣言",結束了關貿總協定臨時適用的狀態。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協定的正文,規定了管轄、作用、組織等作為國際組織的必不可少的內容。附錄1A是貨物貿易的13個協定。除了東京回合10個協定中的5個協定外,新追加了8個協定。在新協定中,農業協定和紡織品協定,是關貿總協定規則的例外領域,救濟協定是東京回合以來懸而未決的領域,貿易關連投資措施協定是貨物貿易的新領域。附錄1內,還有與貿易有關的服務貿易(附錄1B)和知識產權(附錄1C)的協定,這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的重要成果,也擴大了關貿總協定的適用領域。附錄2規定了貨物、服務及知識產權總共15個協定的爭端處理程序。根據監督和審議成員國貿易政策的需要,附錄3是貿易政策評審機構的規定。以上17個規定,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15個協定(附錄1),爭端處理程序(附錄2)以及貿易政策審查機構(附錄3)必須一攬子接受,也就是說,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除了接受協定的本文之外,還必須接受附錄1至附錄3的17個協定,要受到17個協定的約束。這是關貿總協定臨時適用階段所沒有的重大轉變,也意味著國際貿易規則將以新的形式制約各個成員國的經濟和貿易。這里,我們不能把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狹義地理解為國際經濟組織法。國際經濟組織法的研究對象一般包括組織的成員、機構以及表決等,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的本文的大部分規定是屬於這方面的內容。但是,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有龐大的附錄,附錄1至附錄3中17個協定的實體性規定和程序性規定已經大大超出了國際經濟組織法的規范范圍,必須建立世界貿易組織法的新概念。獨立的法學分科,例如民法、商法、經濟法等,都有該學科固有的規范對象(社會經濟的生活事實),有規范對象固有的規范原理,並根據這個規范原理,又可以確定該法學分科所涉及的領域,即規范范圍。新的法學概念,可以根據規范對象、規范原理以及規范范圍這樣三個條件來判斷。
㈩ 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對策
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1979--199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由293.33億美元擴大為995億美元(經貿部業務統計,海關統計為1357億美元),13年累計進出口總額達7734.7億美元,為改革開放前29年累計總額的4.56倍左右,翻了兩番多,1991年進出口總額比1979年增長3.39倍。我國出口貿易額在世界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已經由1978年的0.75%上升為1.7%左右(按海關統計為2.0%);在各國出口貿易的排列次序中,也由第32位躍居到第13位(按國際可比口徑計算)。
外貿的發展,首先取決於出口,我國外貿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其速度明顯高於同期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速度。13年間,我國累計出口總額達4059.4億美元,年均增長15%,1991年出口總額為609美元(海關統計為719.1億美元),1979年的136.58億美元增長3.45倍。
特別是在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以後,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下跌,需求減少,石油價格起伏不定,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以及1989年6月以後的一段時間,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制裁」和貿易限制的情況下,由於我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工農業生產水平,逐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並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出口的有效政策措施,調動了各地方、部門和各行各業發展出口生產、擴大出口創匯的積極性,從而出口保持了以較高速度持續增長。出口的發展有力地支持了進口。
13年間,我國進口總額累計達3674.4億美元,為改革開放前29年累計總額的4.57 倍,年均增長10.2%。1991年進口額385億美元(海關統計為637.9億美元),比1979年的156.8億美元增長2.45倍。通過擴大出口,保持適度進口,扭轉了一度貿易逆差較大的局面,從1987年起國家外匯儲備逐年增加,到1991年底,外匯儲備總額已達426億美元,其中國家外匯結存達217億美元,銀行頭寸209億美元。大大增強了國際支付能力,保證我國能按期償還外債,應付各種緊急情況,進一步提高了國際支付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