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藍色貿易壁壘的主要特徵
1997年,美國的經濟優先權委員會(2001年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組織,即,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聯合歐美跨國公司和其他國際組織,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聯合國兒童福利公約》和《世界人權宣言》的要求制定了全球第一種可用於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准——SA8000,從當前國際貿易的實踐來看,SA8000已成為發達國家「藍色貿易壁壘」的主要形式。
貿易壁壘
隨著關稅和一般非關稅貿易壁壘不斷削弱,「藍色貿易壁壘」越來越多地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有利工具,其在運用中有以下特點。
(1)名義上合法。「藍色貿易壁壘」及其核心表現——「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准」名義上都以改善工人工作條件和環境為目的,主要依據《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聯合國兒童福利公約》和《世界人權宣言》的一些要求,具有合理的成分,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者正是利用了這一特點,主張在國際投資與貿易協定中忽略各國在社會經濟發展上的差異,制定統一的藍色條款,從而為發達國家建立貿易壁壘創造了條件。
(2)形式上隱蔽。「藍色貿易壁壘」在應用中,發達國家往往憑借一系列國際公約對進口商施加壓力,對違背SA8000標準的企業及其產品採取徵收附加稅、限制或禁止進口等強制性貿易措施,在執行中,往往利用民間力量、公眾輿論,以反「社會傾銷」為借口,強制推行,因此具有形式上的隱蔽性。
(3)實質上具有歧視性。發達國家一直主張各國應該採用相同標準的藍色條款,來保障各國工人的權利,實現國際貿易的「公平競爭」,表面上看起來一視同仁,但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明顯不同,兩者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差懸殊,實際上受「藍色條款」影響的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4)波及范圍更廣泛。「藍色貿易壁壘」主要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發展中國家運用其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加入國際經濟循環的主要領域,因此波及的范圍比傳統非關稅壁壘更廣泛,將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業、國際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5)影響更久遠。發達國家實施「藍色貿易壁壘」,往往借口反「社會傾銷」,因此受制裁的企業或國家不僅產品出口受影響,同時,還會被塑造成忽視勞工權益、缺乏社會責任的形象,其品牌和國際聲望都會受到誤導,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消費者心目中造成消極的影響。
理論來說,SA8000等「藍色條款」反映了人類社會對企業發展的社會期待,它超越了「企業以獲取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觀念,強調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從當前國際貿易的實踐來看,發達國家極力推廣「藍色條款」通常是從其自身利益出發,達到貿易保護主義者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以保護其國內市場的目的。
Ⅱ 急!急!急!關於經濟貿易進口的一份畢業論文
國際經濟與貿易我有
希望採納
Ⅲ 藍色貿易壁壘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實質,以及在具體案例中的運用
藍色貿易壁壘來:一種新型的國自際貿易壁壘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關稅已經大幅度下降,一些傳統非關稅堡壘也在逐步地被消除和規范。
藍色貿易壁壘是一種新型的國際貿易壁壘,又稱「勞動壁壘」或「社會壁壘」,是指以勞動者勞動環境和生存權利為借口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是有勞工標準的內容發展而來。
對於藍色貿易壁壘的法律依據,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即:國際公約和國際組織文件;雙邊和多邊經濟貿易協議中的勞工標准;歐美國家國內法規中的勞工標准條款。
Ⅳ 我國相關企業對外出口中面臨哪些貿易壁壘
我國相關企業對外出口中面臨三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藍色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