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0-12-06 03:10:15

『壹』 國際貿易世界發展史怎樣劃分

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期:
1,古代中世紀商人習慣法時期;
2,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國際貿易法的國內法發展時期;
3,二戰後,國際貿易法統一化發展時期。該時期以關貿總協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成立以及世貿組織成立為界,又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a,1947年10月30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簽訂起,到1964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成立為止;
b,從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成立起到烏拉圭回合談判為止;
c,從烏拉圭回合「最後文件"的簽訂到世貿組織的建立為止。

————————————————————
詳見《國際貿易法學》髙永富、余先予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貳』 國際貿易發展史體現了那些規律性的東西

貿易政策的選擇,取決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但按照生產力回決定生產關系的角度考慮,答影響一個國家貿易政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經濟發展狀況。同樣,國際貿易政策一步步演變,正是因為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造成的。

『叄』 英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史 解釋貿易政策發生交替轉變的原因

其實我也是上國貿課的

『肆』 簡述幾百年來國際貿易政策發展史

1. 古代的世界貿易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人類文明就開始在中東產生。當時,世界其它地方還比較落後,處於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中東就已經比較發達。除了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發源於中東以外,農業、城市、貿易也最早從中東開始。
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時代進入鼎盛時期,地中海的羅馬帝國、中東的帕提亞帝國、印度的貴霜帝國以及中國的漢王朝分別發展成為各地區強大的政治經濟實體。最初的「國際貿易」,更確切地說是「地區間貿易」也由此產生。當時各地區之間交換的物品主要有羅馬的亞麻布、金銀銅錫、玻璃,印度的香料寶石和中國的絲綢。其中主要的產品是絲綢,主要的通道是歐亞大陸之間的「絲綢之路」。然而,從公元2世紀末開始,世界各文明古國均程度不同地出現了動盪。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相繼滅亡,東西方的貿易也隨之斷斷續續,時盛時衰。
對國際貿易的第一次大推動是中世紀後期西歐的勢力擴張。在中世紀以前,西歐還是一個不發達的地區,他們地處歐亞大陸的西端,不象中東地區那樣有機會與其它民族接近,經濟上也比較落後。然而,歐洲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使得他們有比別的民族更強烈的擴張性與好戰性。為了使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他們會不惜使用武力。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十字軍多次東征從穆斯林手中奪得了地中海,從而使地中海象古代一樣再一次成為歐亞大陸貿易的海上通道。
十字軍東征對世界貿易的推動不僅僅是打通了地中海的通道,更主要的是將西歐融入了世界。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遠征,看到了東方發達的經濟和豐富的物質,以至回國後仍垂涎於看到的和享受到的奢侈品。此時,西歐人的擴張除了為上帝服務征服異教徒之外,尋找黃金和獲取資源也成為非常強烈的動機。由於地理和資源的限制,西歐做不到自給自足,他們急迫地需要尋找新的資源和產品,從而大大推動了歐洲以及歐亞大陸的貿易發展。
到了14世紀,整個歐洲已形成了幾個主要的貿易區,包括以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等城市為中心的地中海貿易區,以布魯日等城市為中心的北海和波羅地海貿易區,包括基輔、諾甫哥羅得、車爾尼哥夫、彼列雅斯拉夫爾等城市的東歐羅斯貿易區,德意志北部和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漢薩貿易區,以及不列顛貿易區。這些貿易區不僅有大量的區內交易,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很密切。
與此同時,亞洲也形成了幾個比較重要的貿易區,包括以中國、朝鮮和日本為主的東亞貿易區,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國的東南亞貿易區,以及以印度為主的南亞貿易區。
在13-14世紀,東西方之間通過陸路和海路也進一步發展了貿易。陸上通道主要是原來的「絲綢之路」。此時正值中國元朝時期,元帝國三次西征,疆界擴至黑海南北兩岸和波斯灣地區,打通了從中國直至歐洲的通道。海上通道則主要從地中海,經紅海和印度洋到印度,或從波斯灣經阿拉伯海到印度。歐洲從東方進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印度的珠寶、藍靛、葯材、地毯,以及東南亞的香料。這些商品在歐洲人的消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歐洲能向東方出口的產品卻不多,除了出口羊毛、呢絨和金屬製品外,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黃金與白銀。
在15世紀前,整個國際貿易是建立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按自願交換的原則進行。貿易在自然經濟中的地位並不重要,只是人們經濟生活中的一個補充。因此,當時各國之間各洲之間的貿易還處於不連續不穩定的狀態。
2.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如果說,15世紀前的貿易主要局限於各洲之內和歐亞大陸之間的話,那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由此產生的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則大大發展了各洲之間的貿易,從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
「地理大發現」產生於15世紀末。在此之前,歐洲城市的興起和農業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分工,也進一步促進了商品市場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又需要更大規模的貿易。然而,14世紀末到15世紀這段時間里,由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其對小亞西亞、巴爾干半島和埃及的佔領,從歐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國的商路幾乎中斷了。面對這一局面,歐洲國家不得不努力尋找新的貿易通道。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的技術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造船及其它航海設備方面。在13世紀到16世紀之間,歐洲已能生產600至800噸的圓體帆船。中國的火葯和指南針技術也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已能在艦船上載有火炮,還能生產羅盤儀和象限儀,繪制航海圖。傳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動力、通過貿易牟利的強烈慾望、開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加上新的航海設備與技術,歐洲人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也就成為自然的結果。
歐洲人最早的遠洋探險大約是在1431年。當時有一個名叫維爾和(Velho)的葡萄牙航海家成功地到達了大西洋東北部的亞速爾群島並返回了葡萄牙。此後,通過一系列的遠洋探險,義大利人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船隊於1492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 迦馬率領的葡萄牙船隊於1497年繞過好望角,到達南亞西海岸,打通了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麥哲倫率領的西班牙船隊在1519年經過大西洋,經南美海峽進入太平洋到達亞洲的菲律賓群島。隨後,歐洲國家又陸續開辟了一系列通往四方的新航道,發現了大片前所未有的新土地。「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實際上是把原來各自發展的各國聯系起來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或全球貿易也由此發展起來了。
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經濟從而對世界貿易發展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使歐洲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商業革命。所謂的商業革命表現為商業性質、經商技術以及商業組織方面的巨大變化。地理大發現後,各國地理與資源上的差距使得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許多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商品如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上並且立即成為歐洲人喜愛的商品。與此同時,歐洲的產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場去推銷。貿易的擴大促進了專為交換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各國不同的產品價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潤進一步推動了為牟利而進行的國際貿易。
為了適應新的大規模的貿易,歐洲建立起專門在全世界從事貿易活動的新型合股公司。這種合股公司將投資與經營的職責分開,從而有利於動員大量的甚至閑散的資本從事種種商業投機。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有荷蘭、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法國的西印度公司。至此,國際貿易不再是少數商人單槍匹馬的行為,而成為一個以牟利為目的的巨大產業。
第二,地理大發現引發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殖民擴張和殖民貿易,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
從15世紀中期開始,葡萄牙就由南向西非沿海擴張。到15世紀末,葡萄牙已佔領了非洲西海岸的大批土地,大肆搶奪黃金、象牙和黑人奴隸。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葡萄牙又佔領了巴西,隨後由迦馬於1498年繞過好望角,佔領了非洲的南端和整個東海岸。然後,葡萄牙人又東進印度、錫蘭、馬六甲海峽,甚至佔領了中國澳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葡萄牙通過它的殖民統治,壟斷了東方貿易。他們將一些小日用品如小鏡子、小刀、帽子、葡萄酒、腌魚、乳酪等運到殖民地,然後將殖民地的產品運往歐洲,牟取暴利。這些商品包括非洲的黃金、象牙、鑽石、丁香、樟木,印度錫蘭的珠寶、胡椒、肉桂、大米和印尼的胡椒、丁香、豆蔻、白擅木等。
在葡萄牙之後的另一個殖民大國是西班牙。從15世紀開始到16世紀中期,西班牙先後用武力佔領了除巴西和蓋亞那之外的整個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掠奪美洲現有的金銀財富,另一方面使用奴隸進一步開採金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對美洲土著居民的殺戳,造成美洲種植園勞動力短缺,於是西班牙又大量從事奴隸貿易,將非洲黑人販運到美洲從事勞動。
在葡萄牙佔領非洲,西班牙佔領美洲後,荷蘭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也加入了殖民擴張。荷蘭主要從葡萄牙人手中爭奪殖民地。到16世紀中期,荷蘭基本上佔領了原來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西、葡兩國。為了壟斷殖民地貿易,荷蘭成立了規模巨大的「商業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這些公司依仗著政府授予的特權,從殖民地獲得大量珍貴物產,然後運到歐洲以高價出售,獲得暴利。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在支付龐大的軍事行政開支之後仍能分給股東20%到160%的紅利。
繼葡、西、荷之後成為殖民大國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人從16世紀末開始遠征印度,貿易中的驚人利潤強烈地刺激了英國政府與商人,從而也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到18世紀中期,英國先後戰勝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佔領了從北美、西印度群島、亞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英國和法國分別於1600年和166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從事在亞洲的殖民貿易。法國還同時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從事在北美的殖民掠奪。英國從印度大量收購香料、棉織品、絲織品以及其它貴重物產和農副產品運回歐洲高價出售,同時在北美建立奴隸制種植園專門生產煙草、大米、藍靛和棉花,為英國提供糧食和原料。北美的奴隸大量來自於非洲。英國從1562年就開始販賣奴隸。1588年,英國又成立了「皇家非洲開發者貿易公司」,專門經營大量獵捕黑人運往美洲作為奴隸的貿易。僅在1680年後的100年裡,英國運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隸就超過200萬。這種殖民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據統計,在17世紀末,英國貿易所得利潤年平均為200萬英鎊,其中種植園貿易60萬,與非洲、遠東、歐洲的貿易60萬,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利潤來自於殖民貿易。
地理大發現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歐殖民擴張,雖然殘酷,但在客觀上極大地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當時的貿易流向基本是:(1)歐洲向美洲出口製造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製品、傢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費品。(2)從非洲輸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隸。奴隸貿易不僅為歐洲人獲得巨額利潤用以購買美洲和亞洲的商品,也為在美洲生產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3)從美洲流向歐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開採的黃金和白銀,生產的煙草、棉花、糧食、海洋產品和糖等。(4)歐洲從亞洲及東方各國進口的主要產品仍然是香料、絲織品、茶、咖啡等。17世紀後,遠東的紡織品成為歐洲大量進口的商品之一。
盡管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貿易已從單純的互通有無變成了以牟利為主的商業行為,但決定貿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國的自然資源和各自固有的生產技能的差異。各國主要出口本國特有的產品,進口本國不生產的東西。這段時期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貿易。

『伍』 國際貿易發展史古今現代人物

哥倫布,鄭和,馬雲

『陸』 關於網際網路的歷史和發展

見網路詞條
計算機網路只是傳播信息的載體,而INTERNET的優越性和實用性則在於本身。網際網路最高層域名分為機構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兩大類,目前主要有14 種機構性域名。 它連接著所有的計算機,人們可以從互聯網上找到不同的信息,有數百萬對人們有用的信息,你可以用搜索引擎來找到你所需的信息。搜索引擎幫助我們更快更容易的找到信息,只需輸入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搜索引擎會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網頁,你只 網際網路示意圖
需要點擊這些網頁。
英文介紹
The Internet is a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It connects computer networks all over the world.People can get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 from it.There are millions of websites on the Internet.There is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websites.You can use search engines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Search engines help us find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easily.Type in a keyword or keywords and the search engine will give you a list of suitable websites to look at.
編輯本段溯源
TCP/IP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5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 關於網際網路的技術資料
,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經有了好幾十個計算機網路,但是每個網路只能在網路內部的計算機之間互聯通信,不同計算機網路之間仍然不能互通。為此, ARPA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支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有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將不同的計算機區域網互聯,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稱之為「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研究實現互聯的過程中,計算機軟體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現了連接分組網路的協議,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網際互聯協議IP和傳輸控制協議TCP。這兩個協議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協議,TCP是幫助IP實現可靠傳輸的協議。 TCP/IP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即TCP/IP的規范和Internet的技術都是公開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正是後來Internet得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選定Internet為主要的計算機通信系統,並把其它的軍用計算機網路都轉換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軍用,稱為MILNET;另一部分仍稱ARPAnet,供民用。
發展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准許各大學、政府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路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路服務公司(A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叫做A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ANSnet則是A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台。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編輯本段歷史
Internet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從60年代開始,ARPA就開始向美國國內大學的計算機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經費,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的研究。1968年,ARPA為ARPAnet網路項目立項,這個項目基於這樣一種主導思想:網路必須能夠經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它部分應當能夠維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點: ⑴支持資源共享; ⑵採用分布式控制技術; ⑶採用分組交換技術; ⑷使用通信控制處理機; ⑸採用分層的網路通信協議。
1972年
ARPAnet在首屆計算機後台通信國際會議上首次與公眾見面,並驗證了分組交換技術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使用。
1980年
ARPA投資把TCP/IP加進UNIX(BSD4.1版本)的內核中,在BSD4.2版本以後,TCP/IP協議即成為UNIX操作系統的標准通信模塊。
1982年
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幾個計算機網路合並而成,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該年1月,ARPA把TCP/IP協議作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其後,人們稱呼這個以ARPAnet為主幹網的網際互聯網為Internet,TCP/IP協議簇便在Internet中進行研究,試驗,並改進成為使用方便,效率極好的協議簇。與此同時,區域網和其它廣域網的產生和蓬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
1986年
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級計算機中心,為了使全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能夠共享這些超級計算機設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於TCP/IP協議簇的計算機網路NSFnet。NSF在全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中心相聯,最後將各超級計算中心互聯起來。地區網的構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於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隸屬於某一機構或在經濟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戶的計算機互聯而成,連接各地區網上主通信結點計算機的高速數據專線構成了NSFnet的主幹網,這樣,當一個用戶的計算機與某一地區相聯以後,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級計算中心的設施,可以同網上任一用戶通信,還可以獲得網路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數據。這一成功使得NSF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柒』 中國傳媒發展歷史簡介

1.公共關系理論方向

該研究方向旨在培養學術型和應用型人才,本研究方向力爭使我國公關理論的發展能夠緊跟業界實踐的飛速發展。

該研究方向以公共關系的思想、觀念、流派與創新點為主要研究內容。其特色在於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本體性研究。

該方向的畢業生既可以參與到業界實踐中,就業於企業、公關公司、各類營銷傳播公司、媒體;也可以繼續深入研究,前往高校等研究單位。

2.公共關系實務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可以使基礎理論與公關實踐相結合,從而豐富公共關系理論,推進學術研究的規范化和系統化,並且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為公共關系實踐的工具、技術、技巧與策略,及在各類社會組織中的應用。

該方向的畢業生既可以在各類企事業單位供職,解決這類單位對公共關系研究和戰略操作人才的急需現狀;此外還可以在科研單位或實際應用機構任職,繼續研究有關理論。

3.危機管理方向

該研究方向利用專業知識為社會、企業服務,解決企業等組織體的日常以及特殊危機事件,防患於未然,或者把危害降到最小。

該方向的研究內容為危機管理,特別是危機傳播的原理、理論、原則與技巧。其特色為關注企業與公共危機、注重實踐應用。

培養高素質的研究型、專業性人才,解決企事業單位對研究和危機管理機制操作人才的急需現狀。

4. 營銷公關方向

該研究方向重點培養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使公共關系理論的發展能夠緊跟和業界一線實踐的需要。隨著公共關系在企業營銷傳播活動中戰略及戰術地位上的不斷提升,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公共關系系特開設「營銷公關」研究方向。

該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為公共關系在企業營銷傳播活動中的戰略、戰術地位,以及應用。隨著國內外學者對營銷公關研究的深入, 「營銷公關」的理論體系被重新構築、修整。不僅作為戰術工具對「營銷公關」加以研究,在戰略上對「營銷公關」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公共關系系敏銳把握國內外公共關系實踐發展脈搏及業界對此研究領域的強烈需求,已組成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研究生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此領域開展了深入地研究活動,開辟了國內「營銷公關」研究先河,特設立此研究方向。

本專業方向的畢業生既可以供職於企業、公關公司、各類營銷傳播公司、媒體、各類事業單位,又可以奔赴各類科研單位進行該領域的深入研究。

傳播心理學專業(050332)

1.傳播心理基礎理論方向

傳播心理學的學科定位:傳播心理學是一門傳播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它既屬於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又可以歸入傳播理論的一個次級學科。傳播心理學專業可分為三個方向:傳播心理基礎理論方向、傳播心理應用方向、傳播心理測量與分析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內容:初步掌握現代心理學的五種理論(指神經生物論、行為主義論、精神分析論、人本主義論和認知論)的主要代表者、主要觀點,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做出的貢獻和局限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這幾種理論進行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將有關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傳播活動中,分析傳受者的認知規律、行為規律、意識和潛意識活動及人格健康發展等問題。傳播心理基礎理論方向的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傳播心理基礎理論研究的根本指導思想(也即方法論總的原則)。傳播心理基礎理論具體有兩種研究取向:科學主義研究取向(即客觀實驗的研究範式,主要用以有關傳受者的生理機制和感知覺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即堅持文化科學的心理觀和主觀經驗範式的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主要用以有關人的本性、價值觀、經驗、需要、動機等方面的研究)。傳播心理基礎理論方向的研究重點及特色優勢:本方向主要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的五種理論去分析傳受者的心理和行為。從國內有關傳播心理研究的情況看,較系統、較全面地從現代心理學視角闡釋傳受者心理和行為是我校傳播心理研究所的獨創,現在已逐步為學界所認同。通過學習可以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地繼承西方心理學理論的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並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從目前我國傳播心理發展的現狀看,專業研究人員和教學人員很缺。我們培養的學生既受到高校新聞與傳播專業的歡迎,也受到傳播業界的重視,甚至我們的碩士生在高校政治輔導員的競爭中也顯示出自己的優勢。

2.傳播心理應用方向

傳播心理學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傳播心理應用方向是傳播心理學專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內容:系統掌握傳播心理學在實踐中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充分了解傳播心理應用研究的概貌和研究的前沿內容。傳播心理應用方向研究在大眾傳播及人際傳播中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尤其重視在新聞、廣告、影視、網路等傳播的重要領域中所出現的傳者與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動規律以及提高大眾傳播活動效能的心理依據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傳播心理應用研究的重要作用在於通過揭示這些心理現象的規律,幫助傳播活動的參與者運用這些規律去預測和控制傳播實踐領域中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傳播心理應用方向的研究依賴科學的態度,即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態度。吸納其母體學科心理學和傳播學的具體研究方法,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不斷揭示傳播實踐領域中心理現象的規律。目前本方向在新聞心理研究和廣告心理研究方面具有優勢。新聞心理主要研究新聞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心理現象和心理生活、共有的和特殊的心理及新聞主體之間的心理互動等問題。新聞心理現象是傳播心理學研究的主幹部分。新聞心理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前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增強對新聞主體作為人的本質認識;其二,可以不斷提升對新聞實踐的理性認識。後者主要表現在新聞傳播者按照新聞受眾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採制,編播活動;運用新聞心理學理論和知識指導、調控自我,優化心理素質,形成健康的心態。廣告心理研究主要探討在廣告傳播活動中傳者與受眾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廣告對其受眾心理的影響是廣告傳播效果的核心目標;同時廣告傳者在廣告傳播中的心理活動也直接影響廣告傳播的效果。因此,廣告心理研究愈來愈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重視。我院在傳播心理應用方向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除了上述研究較為成熟以外,在網路傳播心理、影視傳播心理、主持人的心理研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

傳播心理應用方向是培養具備傳播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和創新開拓的研究意識,掌握傳播心理學理論並能夠與實踐相結合的具有較高科研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適用於傳播業界和科研及高校等領域。

傳媒教育專業(050334)

1.媒介素養教育方向

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方向,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內、傳媒教育二級學科中的一個三級學科。本研究方向是由新聞學、傳播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而成的新興學科,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根本目標是使人們充分認識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培養和提高合理運用媒介的能力和素養,創造人與媒介共生的環境,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由於信息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所以,媒介素養教育具有全民性、終身性,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科學地利用信息資源,有效地抵制信息犯罪,媒介素養教育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

媒介素養教育從英國學者和丹麥教育工作者於20世紀30年代率先提出到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國家教育系統中的正規教學內容。在我國,由於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接觸大眾媒介的機會越來越多,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媒介無時無刻不對人們產生著影響。如何引導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正確、有效地使用媒介,同時又能規避負面信息帶來的影響,已成為國內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史及基本理論,並努力進行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本土化的實踐,在實踐和研究中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和示範課程,為推進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做出貢獻。在研究方法上,除尊重傳統的、規范的研究方法如文獻法、比較法、調查法等之外,還將以問題為中心,選用質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等。同時,努力探索媒介哲學、媒介研究方法等在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的運用。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重點放在基礎理論的建設上,以便使該學科有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傳媒大學的媒介素養教育學科方向是建立在我校強勢新聞傳播學學科群基礎上的新興學科方向,有雄厚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基礎和教學基礎作為本研究方向的後盾,本方向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和鮮明的廣播電視特色。

通過本研究方向的培養,學生將掌握媒介素養教育領域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在現實的媒介環境中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從而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本方向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我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與開發人員;我國大、中、小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媒體、特別是青少年教育節目,媒體教育欄目的策劃、評論等人才;國家青少年教育機構、青少年教育研究機構的教育、管理、推廣等相關人才。

2.比較傳媒教育方向

比較傳媒教育是傳媒教育專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內、傳媒教育二級學科中的一個三級學科。它屬於應用性學科,藉助新聞學、傳播學、教育學等學科理論,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研究國際傳媒教育中核心的基礎性問題和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發現世界傳媒教育發展的規律,從而提高對傳媒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和規律性的把握,為我國傳媒教育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比較傳媒教育屬於傳媒教育中的一個新興學科,它主要採用中、外比較為主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各國傳媒教育的歷史發展、傳媒教育的政策、傳媒教育的模式、傳媒教育的特點及規律、傳媒教育的實施途徑與方法,以及各個國家傳媒教育的不同特點。比較不同學校、不同類型的傳媒教育、不同媒介對受眾的影響、傳媒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本研究方向除採用比較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外,還採用文獻法、訪談法、定量研究等方法。研究重點主要為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傳媒教育發展歷史、現狀、問題、趨勢等。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客體上。研究的客體包含兩條線索,傳媒教育中的重大問題比較和不同國別或地區之間的傳媒教育比較。

本研究方向將促使學生掌握世界傳媒教育及其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特別是在傳媒教育實踐中的實踐能力。本研究方向主要的培養目標是,為我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培養傳媒教育的研究與開發人員;為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師資;為媒體、特別是青少年教育節目、媒體教育欄目等培養策劃、評論人才。

3.傳媒高等教育方向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傳媒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漸突出,透視傳媒時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及其應變之道,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使命。在分領域的高等教育譜系中,傳媒領域的高等教育也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和事業領域,加強傳媒高等教育的研究,在世界傳媒高等教育的譜系中找到恰當的位置,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方向致力於傳媒高等教育理論、傳媒與高等教育之間的互動以及傳媒高等教育特殊規律。本研究方向致力於從宏觀上把握傳媒時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和趨勢,微觀上側重於對國內外傳媒院校的研究,對其發展特點,學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師資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為國內傳媒院校的發展提供發展思路,並致力於開辟具有中國高校文化特點的院校研究道路。

本研究方向將培養學生從高等教育理論出發,掌握傳媒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國內外傳媒院校的個案研究為基礎,以傳媒領域學科專業教育為基點,從多學科視角對傳媒高等教育進行研究,掌握傳媒院校及其學科專業的基本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從事傳媒高等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理念、方法和能力。本研究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傳媒領域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人員和傳媒院校(系)管理人才。

傳媒政策與法規(050335)

傳媒政策與法規屬於法學與新聞傳播學的交叉學科。隨著中國社會的民主與法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傳媒領域日新月異的變革,對於傳媒政策與法律的研究也日益變得重要,對於相關理論、學術研究和實務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傳媒政策與法規碩士專業建設正是順應這樣的時代需求而設立的。

本專業的培養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傳媒政策與法律的理論基礎,能夠運用社會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本學科專門的研究方法進行學術研究,能夠對傳媒政策與法律領域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進行獨立研究,同時具有對於傳媒法律的實務問題和相關傳媒業務問題獨立處理的能力。本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到相關政府部門、傳媒和法律實務部門從事實務和研究工作,也可進行更高層次的研究工作,為從事高校教學工作提供基礎。

1.傳媒法實務方向

傳媒法實務方向主要研究傳媒法領域的相關實務問題。內容包括涉及憲法、行政法、民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司法制度、程序法等領域與傳媒有關的法律實務,以及傳媒政策、傳媒法律規范與傳媒行業自律的關系等。一、研究方向總體描述:

2.比較傳媒法方向

比較傳媒法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及國際社會傳媒領域法律問題理論與實務的異同及相互影響。內容包括傳媒法理論的比較研究、傳媒法實務的比較研究、傳媒法學與傳媒法律歷史的比較研究等。

傳媒經濟學專業(050336)

傳媒經濟學是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范圍主要體現了經濟學、管理學和傳播學的交差和融合。本專業培養既懂得傳播學的理論,具備經濟學的系統理論知識和經營管理知識,掌握傳媒經濟的特殊規律,又了解傳媒產業的政策法規,熟悉傳媒產業經營管理實踐的高級專業人才。具體培養目標為:

⑴為各高校和研究機構輸送傳媒經濟理論的研究人才;

⑵為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培養高層次傳媒經濟管理人才;

⑶為傳媒企業培養高層次的經濟管理人才。

傳媒經濟學專業下設傳媒產業系統、傳媒產業經營與管理、傳媒產業組織、國際文化貿易、文化產業研究和製片管理六個方向。

1.傳媒產業管理方向

培養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熟悉黨和國家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和法規;熟悉我國傳媒產業管理的有關政策法規;具有寬厚的專業基礎知識,牢固掌握系統的傳媒產業分析理論和方法。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和管理理論,站在國家傳媒發展戰略的高度探討傳媒政策與法規及其與傳媒經濟管理的互動關系,認真分析和總結我國關於傳媒發展的政策與法規的歷史軌跡、經驗教訓及其政策啟示;深入研究傳媒市場規律以及我國傳媒產業經濟管理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對策;對傳媒產業的組織深入研究,提出傳媒組織運行的規律特徵和管理措施;對傳媒產業的集團化經營進行深入剖析,提出傳媒集團化經營的前提條件、目標戰略和管理措施等。本方向研究生適合從事傳媒產業的管理研究與實際工作。

2.國際文化貿易方向

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的飛速發展呼喚既懂國際文化貿易理論,又熟悉國際文化市場的高級人才。國際文化貿易是一個嶄新的,集傳媒經濟、國際貿易、文化研究、經濟學、傳播學等知識為一體的跨專業學科領域,瞄準國際文化貿易發展的前沿問題和最新動向。以國際文化貿易理論、文化市場理論、國際傳播、傳媒與文化經濟學、影視貿易、圖書版權貿易、演出會展貿易、應用傳播學、WTO與國際文化貿易等為主幹專業課程,重點培養掌握國際文化貿易基本理論與方法,廣泛了解國際文化貿易前沿問題,熟練掌握國際文化營銷與策劃、市場運作、談判技巧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能在文化部門、媒體機構、涉外經濟貿易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機構從事文化外貿管理、調研、開發和策劃等方面工作的專業型、實用型、創新型高級人才。

3.文化產業管理方向

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急需大量既懂得文化產業的發展政策,又熟悉市場經濟和管理的復合型高級人才。現代的文化產業管理已經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文化藝術學、產業政策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領域,屬於交叉學科,並且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本研究方向從文化產業的基本發展規律出發,既注重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政策的宏觀領域研究,也注重對文化產業組織經營管理效率的微觀領域研究,通過科學的專業訓練,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專業素質和寬厚的知識背景,能夠熟練掌握理論研究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能夠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本研究的畢業生應該能夠在國家的政府管理部門、文化產業研究機構或者文化產業組織從事政策研究、產業管理、項目策劃和運營等方面的工作。

4.影視項目管理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既有智慧又有創造能力、既懂藝術又懂經濟管理和市場運作的影視策劃人、製片人、發行人及其他高級項目管理人才。

影視項目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新興學科,主要研究影視項目(包括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及其他影視產品)的經營管理及市場運作規律。

影視項目管理是一門交叉型學科,從學科上看它是影視藝術與經濟管理的結合,要求既要懂得藝術又要懂得經濟管理和市場運作;其次它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強調在提高學生綜合理論素養的同時注重對學員創作實踐能力及商業運作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的培養。

本專業的導師都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藝術創作實踐及項目運作經驗,既懂理論又有實戰經驗,在科研及藝術創作方面均有顯著成果。

本專業將實行雙導師制,我們將聘請有業界有名望、業績突出而有深厚功底的著名製片人擔任兼職導師,與校內導師一起負責本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本專業的每個研究生都將同時擁有兩位導師。校內導師主要負責理論教學,兼職導師則主要負責指導藝術實踐。

本專業學制為三年(本科與本專業相近(如製片管理)的學生可為兩年);第一年以理論學習為主,第二年要求學生到業界參與藝術創作和項目運作實踐,學生畢業時除了完成畢業論文以外,還要求每個學生完成一部創作作品或項目運作策劃書作為畢業設計作品。

『捌』 (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世界貿易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世界經濟發展史,也是國際關系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32分)
(1)特點:政治動機大於經濟目的;對外來貨物給予高額回報。(4分)
影響;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2分)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2分)(若答出「使統治者更加妄自尊大」
同等給2分,但本小闖總分不超過4分)
(2)狀況:英國在印度、中國傾銷工業品和掠奪原料;印度、中國向英國出口農副土特產品;印度、中國的手工產品無法與英國機器產品競爭。(4分)(若只是籠統回答「英國在貿易往來中居於主導地位,印度、中國居於從屬地位等」最多給2分)
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2分)英國憑借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大肆侵略擴張,印度成為其殖民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2分)(答出「輪船、火車等先進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可以加1分,但本問總分不超過4分)
(3)舉措:提高關稅,貶值貨幣;(2分)組建區域貨幣集團。(2分)
特點:立足於本國利益,各自為戰,以鄰為壑。(2分,答出「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可以給l分,但本問總分不超過2分)
影響:各國矛盾日趨尖銳,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2分)
(4)共同點:減少貿易壁壘,促進世界和區域間的貿易自由化。(2分)
中國:199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0)。(2分,可以直接寫出組織名稱或代表番號,但順序錯誤不給分)
看法:APEC、NAFTA等組織的建立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具體表現,增強了區域內部的經濟貿易聯系,推動了區域內部的貿易自由化;(2分)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有
可能出現排他性的貿易保護,但在根本上促進了世界貿易自由化,有利於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2分)(若考生對本闖有其它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同等給分)

『玖』 國際貿易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是什麼

1.發展歷史國際經濟與貿易類專業設置的歷史比較長。建國初期,我國部分高校就設置了國際貿易類專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從事外貿工作的人才。然而,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工作長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外貿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很小,往往只是國家對外創匯的手段,因此,相應地外貿高級人才的培養規模也比較小。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為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陸續設置了國際經濟、國際商務、工業外貿等專業,這些專業很快成為熱門,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2.發展現狀國際經濟與貿易是運用國際經濟學中的貿易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堅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悉國際貿易實務、熟練掌握外語的高級專門人才。

與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