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中國,比較優勢理論,國際競爭理論,產業內貿易 關於指導中國對外貿易理論的爭論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對外貿易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步上升,日益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與投資、需求一起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三支重要力量。然而,探索出指導中國對外貿易的理論思想顯得十分緊迫。在這一過程中,圍繞比較優勢理論能否指導中國對外貿易的實踐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出現了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第一,中國的對外貿易應該以亞當·斯密的地域分工學說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作為指導。第二,指出亞當·斯密的地域分工學說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存在科學合理的成份,中國可以借鑒其中的「合理內核」,但並不主張把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作為指導中國對外貿易的指導思想。第三,有人認為比較優勢理論長期指導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破壞性的影響。如果也照搬照抄,中國必將長期處於國際分工中的劣勢地位,因此不應該借鑒比較優勢理論。 從理論的探索到形成共識是需要時間作為代價的,當人們對此莫衷一是,還沒有形成新的共識之前,比較優勢理論被經濟學界所默認。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發展迅猛,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人們更有理由相信比較優勢理論在中國的成功。改革開放的前十幾年,人們對比較優勢理論在中國的實踐深信不疑。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中國的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明顯削弱,外貿出口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趨緩,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大幅縮減,出口貿易的後勁嚴重不足等問題凸現。嚴峻的形勢又迫使經濟學界重新思考比較優勢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問題,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比較利益陷阱」論和「國際競爭優勢」論。 「比較利益陷阱」理論的主要內容 該理論認為,比較利益理論是不能指導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基本理論的。因為比較利益結構的本質是一國產業的比較優勢,按照這種格局來進行分工的結果是,發達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雖然從理論上分析,勞動或資本密集型主要不是用產品本身來區分的,而是按照投入要素來區分的,但「比較成本」是相對於本國的產品進行比較的,它並不代表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世界市場就有競爭能力。所以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對外貿易雖然能獲得利益,但不能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而且在現階段,一個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主要取決於產業競爭力。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單純根據資源稟賦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企圖通過勞動密集型的出口來發展國內經濟,不僅不一定具有競爭優勢,而且還可能陷入「比較利益陷阱」,即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它進一步強化了該國低水平的產業結構,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該理論的實質是要告訴人們不要靜止地看待比較利益理論,它並沒有完全否定比較利益的思想,而是要求人們應當動態地看待比較利益理論,並不能以此作為長期發展戰略。 「國際競爭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這里所指的「國際競爭優勢」是指一國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要從全局的高度入手,根據一國范圍內可以調度的資源,並以最終在國際市場上確立本國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為目的的競爭能力。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競爭已不僅僅是單獨的企業行為,而是各個領域共同的力量才能實現。「國際競爭優勢」理論的代表邁克爾·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的形成,不僅僅是因為一國的比較優勢,更關鍵在於能否使主導產業具有優勢,優勢產業的建立有賴於提高生產效率,而提高生產效率的源泉在於企業是否具有創新機制。進一步說,競爭優勢主要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創新機制、企業的後天努力和進取精神。 根據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創造「國際競爭優勢」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貿易結構導向的轉變,過去參加國際競爭主要是依據自身的供給條件,以資源稟賦為導向,現在則要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二是有效地進行由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變。為了使比較優勢成為競爭優勢,世界各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爭相採用高新技術,以新技術產品打進國際市場
❷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主要研究什麼內容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對象 國際貿易是以國際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活動為研究對象,闡明國際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活動中的一般規律,並據以研究各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中採取的政策措施等的一門科學。具體包括: 1.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資本主義各個發展階段的國際商品流通的一般規律; 2.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當代世界貿易的具體歷史材料和現實材料。 3.各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亦即各個國家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特殊規律。 4.國際貿易理論。 5.對外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貿易利益及分配問題,以揭示其中的特點與運動規律,具體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資本主義階段國際商品流通的一般規律性 (二)國際貿易理論與學說 (三)對外貿易政策
❸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理論主要有哪些
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具有集中於規模經濟的行業和少數大公司支配的行業特徵。對此新貿易理論從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視角進行了解釋。規模經濟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就是來自單個企業規模的擴大而帶來的收益增加。外部規模經濟來自企業的集聚,它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與要素稟賦差異一樣提供了國家貿易的基礎。為追求內部規模經濟。企業就要選擇專業化的方式以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並保持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這樣就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在國內市場上形成只有少數大企業存在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二是生產的產品種類減少。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假定A、B兩個國家生產同一種產品,如果A國的生產企業少於B國,那麼,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A國的這種商品價格就會高於B國,如果發生貿易,A國就會從B國進口該產品,並同時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大企業會採取傾銷的手段過模仿性出口,佔領別國市場,從而引起國際貿易。可見不完全競爭市場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基礎。另一方面,從市場需求來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表現出差異化和多樣化,一次,需要企業生產滿足其差異化和多樣化的產品。但是,對於企業而言,為獲得內部規模經濟,在生產差異化產品時,總是選擇性的生產少數幾種滿足國內多數消費者偏好的產品,並出口部分產品以滿足國外少數人的偏好,那麼,國內少數人偏好的差異化產品就只有通過進口別國的產品來獲得滿足。這樣,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就產生了。 由此可以看到,導致國家之間發生貿易,形成分工的原因既有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的作用,也有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作用。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了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形成了產業分工。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導致了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形成了產業內分工。
❹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設A國生產1單位X產品需要1個勞動,則生產產品x1單位需要x1勞動力,同理,生產1單位Y產品也需要1個勞動力,則生產產品y1單位需要y1勞動力,則有x1+y1=100,(0<x1<100,0<y1<100)畫出曲線,同理設B國得3x2+2y2=90,(0<x2<30,0<y2<45)畫出曲線。以B國為比較單位對象,則每單位產品投入勞動時間:有A國:X產品1/3,Y產品1/2,B國:X產品1,Y產品1;那麼兩國分工後產量:A國生產產品能力X產品(1/3+1/2)/(1/3)=2.5和生產產品能力Y產品(1/3+1/2)/(1/2)=1.6,B國生產X和Y產品能力皆是(1+1)/1=2,計算得A國X產品生產能力有優勢,B國Y產品生產能力有優勢。不知道是不是對的,僅個人觀點。
❺ 簡述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抄手工工場時期
(二襲)第一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產業革命之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
(三)第二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
(一)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
(二)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
原材料、初級產品的地位相對下降,人工合成材料、高科技產品的地位相對上升。
(三)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
發達國家地位相對上升,美國地位相對下降
❻ 里昂惕夫之謎對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促進發展的作用
為了解開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許多理論,從不同角度對赫-俄的要素稟賦說進行補充和解釋。這些補充和解釋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要素稟賦理論前提條件進行修正。例如里昂惕夫本人就提出了勞動效率差異論,修改了要素稟賦學說認為各國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種生產要素之中每一種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假定,通過認定美國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是其他國家的三倍而進行釋謎;二是對貿易格局及其變動的新的要素進行解釋。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凱恩(P.B.Kenen)等人提出的人力資本說和英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V.Posner)提出的技術差距論等。
另外,以「里昂惕夫之謎」為先導,相繼涌現了一大批國際貿易的新理論,這些新理論突破了原有理論的模式,從新的角度對有關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戰後國際貿易出現的新問題、新特點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推動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的理論成果有美國經濟學家弗農(R.Vernon)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H.G..Grubel)克魯格曼(P.Krugman)等人提出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和基辛(D.Keesing)等人提出的需求偏好理論等等。
❼ 1.簡述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代表理論分別是什麼
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三個階段,各個階段代表的理論。
❽ 國際貿易理論階段中,為什麼說每個階段是對前一個階段的繼承和發展
請問你是用的哪本教材?我們老師ppt上也給我們布置了呢
❾ 國際貿易理論有幾個發展階段啊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回和服務)的答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並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