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跨文化交際

國際貿易跨文化交際

發布時間:2020-12-05 07:00:44

① 英語專業除了當老師還有哪些機會

大二英專在讀。

其實這個問題在大一的時候困擾了我很久,因為當時也覺得英語專業出了做老師,彷彿沒有其它的出路。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擴充,我逐漸明白英語專業的出路其實有很多。

1.老師

高校大學老師也好,中學小學老師也罷,老師是一份穩定的職業。不同之處在於,大學老師一般是教學、科研相結合,有著自己的研究方向,學歷要求往往也是博士生起步。因此,想要當老師並不容易,朋友們要努力啊!

4.外企

英專生有許多進入外企工作,常常是大型國企、私企、外企以及各種中小型企業。此類人才多為商務英語方向,或者在本科、研究生階段有著金融、國貿的知識背景。工作內容多樣,從行政管理到外貿外聯,都有著英語專業學生的身影。

綜上所述,希望各位想要報名英語專業的朋友們確定方向,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並且在平日的日積月累中儲備知識,成為新一代英語專業人才。

② 商務英語專業都有哪些職業發展方向

商務英語專業畢業後就業面還是很廣的,既有家長們愛的鐵飯碗,也有競爭強的企業崗位~

1、英語教師/語言培訓教師

相比於進了編製成國家公務員,大部分應屆生更多的選擇了新東方、華爾街英語等培訓機構。工資高是一方面,在平時也可以鍛煉英語能力,不過培訓機構現在招聘更多的傾向於有留學經驗,能者多勞。女生的話做老師還是不錯的,入不了高線的編制,去民辦學校也是很好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③ 商務漢語教學目標及教學手段

[摘要]商務漢語是應用於商務背景下進行商務交際的專門用途漢語。商務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外國學生在商務環境中用漢語成功進行商務交際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商務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加強學生漢語語言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言基本技能學習的同時,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商務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採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實現商務漢語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商務漢語跨文化交際 商務溝通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4-00-03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MY2009004)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企業之間的經濟交往不斷深入,商務漢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漢語的經濟價值迅速提升,世界各國對商務漢語的需求日益增強。商務漢語課程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新熱點。許多高校和相關機構紛紛開展了有關商務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並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研究成果。但是,在教學內容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加強。因為在現代社會的國際商務活動中,國與國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跨文化交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21世紀商務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之一。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商務交際活動成敗的影響以及在商務漢語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時代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際概念的界定

對於「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共有三種表達方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而中文將其翻譯為「跨文化傳播」、「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交流」,其實三種翻譯並沒有穩定地對應其英語表達,主要是根據研究者的語境變換使用。「跨文化傳播」主要被傳播學者廣泛使用,跨文化傳播已成為傳播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跨文化交流」較多地為政治學領域的學者使用,關注不同文化形態下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交流對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的影響(姜飛,2007);「跨文化交際」則更多地被語言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使用,研究重在跨國人際交往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障礙,實現成功交際行為。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際」概念的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霍爾(Edward T. Hall)。1959年,在其出版的著作《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爾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際」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際學與商務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跨文化交際學科可以解決國際商務活動中由於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溝通與管理上的沖突。繼霍爾之後至今,國內外眾多跨文化交際研究者和著作使跨文化交際發展成為一門涉及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哲學、文化學的顯學,成為高校開設的一門重要課程和研究熱點。當前國內的跨文化交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界。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如果立足於對外漢語專業的需要來界定,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的觀點是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際是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這一界定突出了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四個要素:交際雙方必須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際雙方必須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際;交際雙方進行的是實時交際;交際雙方進行的是直接的言語交際。

(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

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由於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價值理念、消費習慣的不同,國際商務活動必然面臨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問題。在古老的國際間的商貿往來中,最早開始海外貿易的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就開始意識到並懂得了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做生意。後來隨著西方探險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偉大地理發現以及伴隨而來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范圍的交往。英國人以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商人建立起了世界范圍的商業企業集團。他們在進行貿易時,會對與其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語言、信仰以及習慣保持敏感,避免發生沖突,以順利實現交易。這就是最早的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意識的體現,只是商人們很少注意研究這種文化及其差異。二戰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迅猛發展。當時各國在跨國公司的跨國經營過程中,很多案例證明了對異國文化差異的遲鈍以及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導致許多跨國公司在新文化環境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者和研究者們不得不去研究別國的管理經驗,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失敗的原因。也就在這一時期,在霍爾跨文化理論的基礎上,經過Hofstede(1980)、Triandis(1989)、Nishiyama(2000)和Varner(2000)等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跨文化商務交際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系統,並在實踐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20世紀中期,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相互之間的滲透越來越深,任何企業都無法迴避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頻繁的國際商務活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顯示出對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企業想使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一個跨國公司想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取得經濟效益,那就不僅需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專業技術和高超的管理水平,更需要深刻了解對象國的文化。隨著跨國貿易的不斷增長,摩擦也不斷增加,這其中主要是利益沖突,但文化沖突和文化誤解也呈現上升的趨勢。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因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是導致跨國經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現代社會,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意味著國際商務活動的成敗,意味著直接的經濟效益。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是商務漢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是21世紀國際化人才的必備素質

任何文化背景中都滲透著各種文化因素,由於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取向,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生活形態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由於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在交往時產生心理距離是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交際失誤、人際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而這樣產生的後果往往也十分嚴重。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也是客觀存在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不同文化差異必然會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不同文化的性質、特徵和功能由於差異必然會引起互相沖撞和對立的狀態。而且在愈來愈頻繁與深入的國際經濟交往中,文化沖突和摩擦也有不斷增多和升級的趨勢。文化沖突處理得不好,就很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恰當地處理文化沖突的結果是文化融合,這樣不僅會給企業帶來好處,也能進一步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實現文化的交融,使人類不斷進步。所以在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能深刻地認識並理解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克服狹隘主義的思想,學習和了解由於各國各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價值觀、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而產生的文化摩擦和沖突,能夠最大程度上避免這種誤解和沖突,這是當代社會國際化人才的必備素質,也是核心能力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外語能力並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僅僅是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基礎。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需要的是大批復合型的商務外語人才,即不僅具有外語能力和跨學科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避免和處理文化沖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想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母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其次要充分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要素,人們行為的規則、思維的方式、處事的哲學、道德的標准等,分析這種差異對商務交往可能造成的現實或潛在的影響。而且我們還必須識別文化差異,要充分發掘和識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員所具有的對方文化與己方文化的差異,掌握沖突的根本所在。同時要尊重文化差異,求同存異,要認識到每一種文化關於價值判斷的標准在其文化體系的范圍內都有其存在的某種合理性,任何一種價值標准既不存在比其他標准優越也不存在落後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成功地進行跨文化商務交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商務漢語課程培養目標

商務漢語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建立在對特定商務領域和學習者的商務漢語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的,並突出了商務漢語作為專門用途漢語的一種、區別於普通漢語的特點。與普通漢語以日常生活為場景、要解決日常交際問題不同,商務漢語是以商務活動為場景、要解決的是商務活動中的交際問題,是一種專用漢語。商務漢語與普通漢語教學內容不同,目的性也不同,有突出的工具性特點。因此總體來看,商務漢語課程與一般對外漢語課程相比,更加突出其工具性特點,不需要追求系統的漢語語言、文學、文化知識等「高深學問」,而是以基礎漢語知識和運用技能為重點,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學生以漢語為工具進行國際商務活動的能力。根據一些學者就用人單位對商務人才需求信息的研究表明,當今社會對商務英語人才的整體需求包括:英語能力、專業技能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幾個方面。調查中樣本對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要求的比例接近六成。(江春、丁崇文,2004)由此來看,商務外語教學只有通過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他們多維、寬容、開放的對待文化沖突的態度,才能提高學生成功進行跨文化商務交際的能力,實現培養目標。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關道雄關於學生對於中級商務漢語學習需求的調查結果也說明了學習者更傾向於商務交際能力的提高,而不僅是語言知識的累積。調查表明,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用中文進行商務交際的能力,其次是獲得中國經濟發展信息,然後是了解商務活動中的中國文化,最後是商務活動職業技能。雖然國內的商務漢語教學還沒有統一的、具有權威性的教學大綱可以依據,各高校也是「各自為戰」,培養目標的制定也不盡相同,但目前在商務漢語教學中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具體模式與策略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要具有跨文化教學意識

外語或第二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習者從事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學習者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母語的社會歷史及文化背景與目的語的社會文化存在著差異甚至某些方面完全不同。因此學習者無論從事哪種與目的語有關的交際活動都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商務漢語課的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就更明顯。因為學習者的目的是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用漢語進行交際,這就要求學習者不僅要具有一定的語言水平,跨文化交際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有時甚至是成功進行交際的關鍵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教學,學生不僅要具備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教師自身要具備跨文化意識,還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對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思維方式、價值標准、社會風俗、交際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和沖突有所了解,特別是對與語言的理解和交際有關的文化因素有敏銳的感覺,這樣才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目的語的交際文化有所了解,並鼓勵學生體驗與所學語言相關的文化,引導學生從無意識的文化交際轉為有意識的文化交際。商務漢語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把商務文化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其母國和中國商務文化的差異,以便在未來的商務活動中提高文化適應能力,從而實現商務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教師自身觀念的轉變和跨文化的意識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只有教師充分意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當代社會的重要作用,才能把這種觀念具體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才能有目的地研究教學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有可能培養出21世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二)完善商務漢語課程體系,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關於商務漢語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剛剛起步,並沒有形成統一而權威的論斷。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的是商務漢語課程體系中應包括漢語語言類課程、漢語文化類課程和商務類課程,在這幾類課程中應融入和滲透文化因素,以便加強學生對中國社會文化背景及商務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但對於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在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體現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首要的是要讓學生具有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者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認知標准和調節方法,是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判斷能力(趙軍峰,1998)。跨文化意識要通過大量的文化積累和學習才能具備,在此基礎上,才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長期學習和訓練的結果。如何完善商務漢語課程體系,讓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貫穿於各類課程和教學的始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筆者認為語言類課程與其他對外漢語課程在教學方法和原則上基本一致,在教學內容上,目前的漢語語法課、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基本語言技能課應該更多地融入商務知識和文化知識,讓學生學到在特定商務文化背景下的真實的語言。在商務文化方面,增加「商務溝通」、「跨文化交際」等課程,明確而具體地引導學生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另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體驗,讓學習者接觸並親身體驗漢民族文化,與本族文化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對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其他外語教學中的實訓類課程也可以為商務漢語教學所借鑒。教師利用校內實訓室和各種平台,讓學生通過實訓課在模擬的商務環境中進行交際訓練,其效果會遠遠超過語言課堂教學。教師還應創造機會讓學生經常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參觀中國企業或邀請相關的專家做文化講座,增強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文化適應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加強教材建設,增加跨文化交際內容

近年來,隨著語用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外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者們已經認識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的主要局限是目前的教材改革遠遠滯後於教學需要。目前的商務漢語教學重點仍以詞彙、語法、閱讀、寫作等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學習為主,主要採用的教材中很少反映文化的內容,有明顯的語法化傾向。會話部分語用場景不典型,交際性不強。學習者通過學習,雖然能達到用漢語進行交流的水平,但只能說具備了外語交際能力,而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學習者超越由於本族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差異所形成的交際障礙,能夠自由靈活、得體地進行交際。從語用學的角度看,交際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會語言能力中的語言、行事能力是指有關交際行為的知識,以及如何通過一定的話語去實施交際行為。但目前除了少數高校開設專門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和一些相關課程時所使用的教材,在商務漢語教材中跨文化交際方面內容的缺失是普遍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材建設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和依據。只有加強教材建設,把跨文化交際的理念滲透到具體的語言教學內容之中,才能讓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落到實處,有章可循。如果能發揮教師在教材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材建設工作,不斷充實和更新教材內容,根據具體的教學要求完善教材建設,並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關注教材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廣泛收集相關的教輔材料,讓學生充分了解東西方各民族之間所存在的深層次的文化差異,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真正、切實有效地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四、結論

文化對商務活動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跨文化交際是成功進行商務交際的關鍵。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商務漢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商務漢語教學的目的由原來的漢語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掌握向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向轉變,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頻繁,使得漢語學習者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重新審視商務漢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出發,才能培養出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人才。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