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運用規模經濟貿易理論表現在哪些方面
1)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培育規模經濟
與一般的發展中小國不同,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目前的經濟增長較快,國內市場容量廣闊,發展潛力也相當大,加上國內的資源條件,這些都為發展專業化和規模經濟提供了必要條件。因此,我們應該有可能依託國內市場需求發展規模經濟。但要看到,我國已建立的部門比較齊全的現代產業是在國家的高度保護下建立起來的,有規模小、生產效率低、布局不合理的特點,行政區劃導致的地方主義和國內交通運輸通訊的不完善從主客觀方面造成了市場分割。因此,需要打破行政壟斷和地方封鎖,促進企業聯合兼並,成立大型企業集團,規范市場行為,真正為發展規模經濟創造條件。在利用國內市場的同時,要想方設法在擴大開放和擴大對外貿易中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發展規模經濟,提高綜合競爭能力。
2)大打「規模經濟」牌,扶植起一大批強大的集團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
當前,我國單個企業的出口規模偏小,且主要利用低工資和低土地成本優勢彌補規模經濟之不足,屬「力戰型」出口生產。許多行業的生產和出口規模較小,「小而全」,導致產品單位生產成本較高,從而使該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競爭能力。由於傳統貿易產品的技術進步緩慢,國際市場萎縮,這些貿易部門實際上並沒有很好地起到帶動國內經濟增長的目的,有的甚至造成國民經濟結構的畸形。
規模經濟貿易學說強調了國際貿易的規模經濟效應,而只有在那些與技術進步、資本密集密切相關的行業才會出現明顯的規模經濟特徵,這些行業比傳統貿易部門技術等級和資金密集程度的要求高,大規模開展這種貿易的意義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出口創匯,其核心意義在於通過改進技術和提高工藝,在享受規模經濟的專業化分工中處於有利地位。而且,這樣做還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技術的產業,這些產業面向日新月異的國際市場,技術等級和管理水平領先,可以有效地帶動國內其他產業的成長。國家在制定貿易政策時,應大打「規模經濟」牌,扶植一大批強大的集團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這樣才能提升我國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的地位。
3)考慮採用「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把產業政策與出口貿易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
如何使某些產業形成規模經濟?規模經濟貿易學說提出了一個「戰略性貿易保護」的問題。由於國際市場上的現代企業規模經濟以及不完全競爭的存在,如何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以擴大生產降低成本,成為企業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如果政府能夠正確地選擇某些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產業,通過政策支持,幫助其達到一定生產規模的話,對本國利益和發展都會有利。這種貿易保護著眼於一國長期的戰略發展,稱為「戰略性貿易保護」。
實施「戰略性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是把產業政策與出口貿易政策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形象地說,傳統貿易理論將國際貿易看作小麥之類典型商品的貿易,而規模經濟下的新貿易理論則在很大程度上將國際貿易視為飛機之類的典型商品貿易。因此,我國必須抓緊提升出口產業層次,迎合規模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當前,在適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輕紡工業的同時,應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包括鋼鐵、機電、能源、交通工具(如汽車、鐵路、飛機)和各類化學工業,明確其出口導向的戰略目標。對於高科技產業,我國在某些領域已有一定基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距離。目前階段以吸收消化改進為主,國家在財政許可的條件下應多方面資助其發展。以期將來走高科技出口強國之路,從而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根本轉變。
4)注意開掘和利用各種外部和內部的、靜態和動態的規模經濟形式
廠商一旦成為出口型企業,將面對遠大於國內市場的國際市場,因而能夠進一步拓展生產規模,獲得更多的規模經濟效益。對那些尚未達到最佳規模經濟水平而又面臨國內市場限制或國外貿易壁壘的廠商來說,實行跨國經營不失為進一步尋求規模經濟發展之上策。跨國企業可以有意識地將某些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間產品的生產集中在某一東道國的子公司,並將研究開發活動集中到母國總部或其他合適地點,令其為全公司的國際生產和市場服務,從而賦予其適度的規模經濟,有效地突破東道國和所在國一地一隅的市場規模限制。跨國公司集下屬子、分公司各點的規模經濟於一身,必能綜合成一種更大的規模經濟。同時,如果我們能加入經過選擇的地區性一體化組織,還可以在更大區域范圍內開掘和形成規模經濟。
⑵ 什麼是規模經濟外部經濟與規模經濟有何不同它們的存在會對一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產生什麼影響
規模經濟指隨著生產能力擴大,導致生產的單位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發展過程。
[規模經濟又稱規模報酬遞增,是指一國產出水平增長的比例高於要素投入增長比例的生產狀況。規模經濟是生產組織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揭示了生產規模和經濟效果之間的關系,產品、數量增減和產品單位成本高低之間的關系。
外部經濟(Externaleconomy)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一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的收益。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EconomyofScale)或范圍經濟(EconomyofScope)。
⑶ 在規模經濟存在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各產生什麼作用
規模經濟是指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外部經濟又叫外在經濟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一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的收益。區別以及影響:規模經濟,是指在產出的某一范圍內,平均成本隨著產出的增加而遞減的現象。規模經濟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內在的,即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隨著其自身生產規模擴大而下降;另一種是對單個廠商來說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與單個廠商的生產規模無關,但與整個行業的規模有關外部經濟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EconomyofScale)或范圍經濟(EconomyofScope)。
⑷ 規模經濟如何影響國際貿易
從規模經濟的概念著手,
規模經濟是隨著產量增加,成本減少的一種現象。
也就是專你的生產規模增屬大,成本減少,多獲得利益。
這就促使跨國企業增加規模,投入也要增加,以便獲利,
但是一個國家不可能提供各種資源,相對缺少的需要他國來補充,
這就促使跨國企業在各國獲取資源,加大投入~~
⑸ 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
不會,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具有外部性是是該商品的消費者消費的時候,會給他人帶來好處。
通斷競爭下,長期均衡利潤為0.
⑹ 試說明規模經濟如何能夠使兩國產生貿易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對外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各國制訂經濟發展戰略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及繁榮的對外貿易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焦點。本文在對近幾年我國對外貿易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並研究了兩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運行態勢我國經濟增長概況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億元,增長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長9.4%。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時間里保持這種高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現在,我國的經濟規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為止,只有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3個經濟體在20世紀連續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記錄。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概況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1.1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6.7%。我國的外貿規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資也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600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70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累計308億美元。繼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後,2005年更是達到1422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相當於2001年的2.8倍。2005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398.1億美元,創當月進出口總值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0%。2005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5948.1億美元,增長21%。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與前6大貿易夥伴的雙邊貿易額均超過千億美元規模,與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分別突破2000億美元。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連續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2005年繼續穩居全球第3位(見圖1)。綜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運行軌跡的趨勢基本一致,即當經濟發生波動時,對外貿易也隨之發生波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而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時,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往往不景氣。由此可見,二者呈現出較為密切的依存關系。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日本經濟學者小島清的觀點是,要揭示貿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把貿易量的擴大同國民經濟的增長加以對比更為合適。因此,本文從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上加以分析。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包括外貿整體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三種。就世界范圍來看,在2000年當中,世界總貿易依存度為25.1%,發達國家為21.8%,發展中國家為35.6%。貨物貿易依存度:世界為20.5%,發達國家為17.4%,發展中國家為30.1%,中國為21.1%。服務貿易依存度:世界為4.6%,發達國家為4.3%,發展中國家為5.5%。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30%以上,2000年達到歷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當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51%,2003年進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約70%,2005年上升到80%(見表1)。表1說明,我國外貿依存度不僅大大高於同期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水平,也高於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這一方面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國民經濟的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目前的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為保證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出口貿易的問題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結論與對策建議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具有很明顯的時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進口是對經濟增長的漏損,進口的增加將減緩經濟的增長,加重進口國的失業,對經濟增長起負面作用,但經濟的增長將會拉動進口的增長;出口則是對經濟增長的一個純拉動,出口有利於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國內的就業。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總需求的變動不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貨膨脹,此時的國民收入的提高取決於供給能力的改善,這時的進口會增大本國的供給而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進口產品又分為進口消費資料和進口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進口會提高國內的暫時供給,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生產資料的進口能增加國內的長期供給能力,從而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出口則會降低國內的供給能力,加速通貨膨脹,並不能增加國民收入,而出口初級產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則會降低國內的生產能力,導致國民收入下降,這就是有名的「貿易貧困化」理論。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進口,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對外貿易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總量和質量。經濟發展要求對外貿易的根本任務在於促進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如果對外貿易的發展與這些目標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對外貿易才能實現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外貿易結構失衡,效益低下。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產品,而且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尤其是紡織業,大大超過世界水平,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所佔比重寥寥無幾。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是當務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並順應需求,是提高我國對外貿易質量,增強其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重要途徑。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不能忽略國內市場的開發和佔有。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主要依靠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經營理念、經濟管理經驗等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水平和能力,通過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但一個國家的經濟若長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導入型經濟向內生自主型經濟轉變,將會給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問題。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一方面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國際比較優勢,走開放型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發揮國內市場的作用,以國內市場來支撐對外貿易的發展。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融合日趨緊密,全方位的競爭將明顯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國只有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才能在國際交換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國的對外貿易才會以更高的速度發展,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會更加明顯。
⑺ 規模經濟為何成為國際貿易的基礎
一般規來模經濟就是說,生源產集中,配套集中和銷售集中就是所謂的一條龍服務。在國外如美國的底特律是汽車城無論是整車還是配件以及銷售都可以在一個城市完成無需多浪費路費到各處去聯系。還有義大利的米蘭市是國際時尚之都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時尚產品。中國的如浙江義烏還有廣東東莞,也都是我國規模產業的龍頭城市。在未來貿易時代來臨的時候就是在一個地方可以買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產品。另外規模經濟也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就業納稅等多方面的好處。本國貿易也好國際貿易也好給商人帶來的不僅僅是省時省力省心的好處外。也能給地域名片很好的知名度競爭力!
⑻ 簡述絕對優勢論、比較優勢論、生產要素稟賦論、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國際貿易理論及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可以看看托馬斯普格爾編著的《國際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的,這些理論都有詳細說明。
絕對優勢理論,強調一國應專門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所謂絕對優勢是指勞動生產率絕對高或生產成本絕對低。
比較優勢理論,是指一國應專門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所謂比較優勢其衡量指標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越低,比較優勢越強。機會成本即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增加一單位A產品生產,必須放棄另外一種產品的數量。舉個例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你去玩的話,就不能去學習,玩的機會成本就是學習知識給你帶來的知識增加和效用。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共三句話。即,不同國家要素稟賦不同;不同產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一國應出口的是使用本國相對豐富要素密集生產的產品。
不完全競爭主要探討在壟斷競爭和寡頭競爭下,為什麼進行國際貿易。(在該理論之前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都是以完全競爭為分析前提的。)
規模經濟理論強調,規模經濟是貿易產生的動因。規模經濟可以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具體可以參考普格爾的教材)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解釋了產品從投入市場到最後退出市場所經歷的時間段,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貿易的方向不斷發生變化。是雷蒙德弗農提出來的。(普格爾的教材里也有論述)
具體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給我留言。見到了我就會回復,如有不妥之處,請多指教。
⑼ 規模經濟對國際貿易的意義
規模經濟指的是:給定技術的條件下(指沒有技術變化),對於某一產品(無論是單一產品還是復合產品),如果在某些產量范圍內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話,我們就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或不經濟)。具體表現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從這種意義上說,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便是規模曲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最低點就是「最小最佳規模.上述定義具有普遍性.
⑽ 規模經濟如何成為國際貿易的基礎
規模經濟貿易理論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與艾瀚南(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回》(1985)一書中答提出的學說。其主要觀點為:規模收益遞增為國際貿易直接提供了基礎,當某一產品的生產發生規模收益遞增時,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成本遞減而取得成本優勢,由此導致專業化生產並出口這一產品。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業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企業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由於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企業面對的是市場需求曲線,市場需求量會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參與國際貿易以前,企業所面向的只是國內的需求。由於國內市場需求有限,企業不能生產太多,從而使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不得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產品所面臨的市場就會擴大,國內需求加上國外需求,企業生產就可以增加。由於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產量的增加反而使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競爭能力。規模經濟效應使資源稟賦即使無差異的國家之間也能憑生產規模大的優勢形成競爭力,取得貿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