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進出口貿易公司公司結構

進出口貿易公司公司結構

發布時間:2020-12-04 06:21:46

㈠ 簡述外貿公司的組織架構

通常有幾大分工:

1. 老闆: 掌握公司運營,決策,采購,銷售,財務等方面。

2. 業務: 為公司找客戶,拿訂單,穩定公司正常運轉和收益。

3. 采購: 根據公司經營的產品,尋找最佳貨源(供應商)。

4. 跟單/船務: 負責整理業務接到的訂單=》轉化為采購訂單=》向供應商追交期=》付款收貨=》訂艙=》准備相關商檢報關使館認證等資料=》發貨

5. 采購和跟單有時為外招,也有可能是老闆和業務親自擔任,處理。

6. 財務,負責收款,支付貨款,報稅,等。如果有進出口權,還要做外匯核銷。

7. 網頁設計/美工: 視公司規模而定,有些公司會招。

連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外貿公司流程了。談單=接單=采購=訂艙=報關=發貨=核銷

㈡ 進出口貿易公司的組織機構與職能是什麼

部長會議:世貿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由所有成員主管外經貿的部長、副部長級官員或其全權代表組成,部長會議至少每兩年舉行一次,部長會議具有廣泛的
權力,主要有:立法權;准司法權;豁免某個成員在特定情況下的義務;批准非世貿組織成員國所提出的取得世貿組織觀察員資格申請的請示。
總理事會:在部長會議休會期間,由全體成員代表組成的總理事會代行部長會議職能。總理事會可視情況需要隨時開會,自行擬訂議事規則及議程。隨時召開會議以履行其解決貿易爭端和審議各成員貿易政策的職責。
總理事會下設貨物貿易理事會;服務貿易理事會;知識產權理事會。這些理事會可視情況自行擬訂議事規則,經總理事會批准後執行。所有成員均可參加各理事會。
各專門委員會:部長會議下設立專門委員會,以處理特定的貿易及其他有關事宜。已設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國際收支限制委員會;預算、財務與行政委員會;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等10多個專門委員會。
秘書處與總幹事:世貿組織成立由一位總幹事領導的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下稱秘書處)。世貿組織秘書處設在瑞士日內瓦,大約有500人。秘書處工作人員由總幹事指派,並按部長會議通過的規則決定他們的職責和服務條件。
總幹事由部長會議選定,並明確總幹事的權力、職責、服務條件及任期規則。世貿組織總幹事主要有以下職責:他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各成員施加影響,要
求它們遵守世貿組織規則;總幹事要考慮和預見世貿組織的最佳發展方針;幫助各成員解決它們之間所發生的爭議;負責秘書處的工作,管理預算和所有成員有關的
行政事務;主持協商和非正式談判,避免爭議。

㈢ 外國外貿企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都一些情況

一、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後,由於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後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國際貿易增長率從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長到7%左右,1996年後,增長速度還要加快。但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總的看,整個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於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於80年代(4%)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製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於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後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後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二、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世界經濟已擺脫連續4年的增長緩慢和不景氣狀態,並開始步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礎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為1.7%,1994年上升到3.1%,預計1995年可達3.5%,90年代下半期大體可保持3%的增長率,略高於80年代2.9%的水平。

西方國家經濟普遍復甦和發展,是世界經濟好轉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長率可能維持在3%左右。西歐經濟增長率也從1993年0.4%的負增長,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達2.9%,爾後幾年,經濟形勢將進一步好轉,並步入常規增長,年平均增長率將高於80年代。美國、西歐經濟情況的進一步好轉,有助於抑制日元升值的勢頭,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日本的出口,為日本擺脫經濟衰退提供一個轉機,使經濟出現一些復甦的跡象。9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3—3.5%,盡管高過美國和西歐,但仍低於80年代的水平。
國際貿易的發展及趨勢
發布時間: 2003-7-21 作者:安和芬
研究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我國制定和完善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

一、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後,由於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後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國際貿易增長率從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長到7%左右,1996年後,增長速度還要加快。但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

總的看,整個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於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於80年代(4%)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製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於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後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後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二、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世界經濟已擺脫連續4年的增長緩慢和不景氣狀態,並開始步入新一輪的經濟上升周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礎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為1.7%,1994年上升到3.1%,預計1995年可達3.5%,90年代下半期大體可保持3%的增長率,略高於80年代2.9%的水平。

西方國家經濟普遍復甦和發展,是世界經濟好轉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長率可能維持在3%左右。西歐經濟增長率也從1993年0.4%的負增長,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達2.9%,爾後幾年,經濟形勢將進一步好轉,並步入常規增長,年平均增長率將高於80年代。美國、西歐經濟情況的進一步好轉,有助於抑制日元升值的勢頭,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日本的出口,為日本擺脫經濟衰退提供一個轉機,使經濟出現一些復甦的跡象。9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3—3.5%,盡管高過美國和西歐,但仍低於80年代的水平。
在東盟經濟部長第26屆年會上,一致同意把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時間,從原定15年縮短為10年,決定在2003年1月1日,把東盟內部工業品、農產品的關稅降到0.5%。目前,亞太地區的「成長三角」,作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一種補充模式進展比較順利。

為了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的發展,1995年2月16日,亞太經合組織舉行高級官員「特別」會議,討論地區貿易和投資的遠景,並為今年11月在大阪召開部長級會議和第三屆領導人會議准備議事日程,同時起草在2020年以前實現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行動計劃」。參加會議的官員一致認為議事日程應由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以及經濟和技術合作兩部分組成。會議同意成立一個私營企業協調組。

(四)科學技術進步的加速

90年代是以微電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繼續加速發展、而且日趨走向實用化、產業化的時代,隨著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國際化分工的深化,產品質量性能的不斷提高,產品種類、規格的不斷變化,產品的生產同期將大為縮短。由於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必將促使各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使國際間的相互依賴和滲透進一步加深,從而推動國際商品范圍和貿易量的不斷擴大。使商品生產的內容、形式以及組織等方面都將發生變革。國際貿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和新技術聯在一起,使國際商品生產和貿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為減少,而技術、知識密集度卻大大提高。由於社會消費需求向多樣化發展,通過商品交換,促進行業內部貿易的發展。

(五)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後,跨國公司發展尤為迅速,並正在不斷改變著世界商品生產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國公司約有1.2萬家,控制著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2/3,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佔國際貿易的40%。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將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技術轉讓等經濟活動。製成品貿易,特別是高技術貿易和資本貨物貿易在跨國公司內占的比重也將越來越大,在發達國家的製成品貿易中,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使同一行業內部的雙向性國際商品流動發展很快,並成為貿易效益的主要來源,據1992年有關部門的調查,發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60%,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產業內貿易約占國際貿易的45%。

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企業進入國外市場更為困難。為了繞過東道國的貿易壁壘,為了有利於降低研究、試制、生產成本,擴大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從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已開始走向無國界化,但是直到近幾年,大企業間締結國際戰略聯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發展。跨國公司聯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國的不同優勢,通過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共同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國際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一)國際服務貿易蓬勃興起

進入80年代後,服務貿易正以高於商品貿易的速度增長,國際服務貿易額從1982年的4050億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9600億美元,1992年又增加到10200億美元,10年間增長1.5倍,同期,世界商品貿易額只增長1倍。1993年,世界商品貿易額比上年減少2%,而國際服務貿易額卻增長3%。在國際服務貿易構成中,運輸和旅遊服務貿易所佔的比重相對下降,通訊、保險、廣告、技術、租賃、管理等服務貿易所佔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尤其是高技術產品中的附加值的不斷增加,其商品也越來越趨向於服務密集型。

發達國家的經濟越來越「服務化」,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發達國家約佔3/4的份額。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在電信、數據處理、銀行、保險等新興服務項目中具有明顯優勢。世界許多國家出於自身的經濟安全考慮,對服務貿易實行保護主義政策,普遍構築了貿易壁壘,對美國服務貿易的擴大構成強大的威脅,因此,幾年前,美國就向關貿總協定提出要求解決服務貿易的問題。烏拉圭回合經過多年的談判,終於達成服務貿易多邊框架協定,規定締約方所承擔的一般義務與紀律,包括最惠國待遇、透明度、國民待遇、發展中國家的逐步參與、市場准入、解決爭議等條款。服務貿易多邊框架的制定,是關貿總協定在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將使締約方對服務市場的保護與多邊談判,加強人員交往與信息流通,特別是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數據處理、咨詢、廣告等服務行業的貿易逐步自由化,有利於加速國際貿易的發展。

(二)環保產品風靡全球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大大增強了世界人民的環保意識,對人類健康無害的綠色食品、綠色冰箱、綠色空調、綠色電腦、綠色汽車等綠色產品的需求量明顯上升,從而推動了電器、能源、建築、石化等工業部門的變革,防治污染、節能、信息服務等將形成一個新興的龐大產業。北美、西歐的環保技術已佔據國際市場的60%,據西方7個工業國的調查,抵制非環保產品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79%,這表明綠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已佔主導地位,而且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為了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1993年12月15日,在烏拉圭回合的貿易談判委員會議上,通過一項「關於貿易與環境」的決議,決定起草一份貿易與環境的工作方案,並制定有關貿易與環境措施之間增強相互作用的規則,監督用於環境目的的貿易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環保措施。隨著國際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在國際援助和國際投資中,環保工程倍受重視。當前,許多國家不僅陸續推出嚴格的環保法規,而且在進出口貿易中,無論是工業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國家」,大都制定「環保產品優先」的原則,美國柯林頓總統明確提出:對環保產品要制定出口優惠政策;歐洲聯盟已制定「綠色輸入」政策;東盟國家決定對環保產品徵收低關稅;這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國際貿易方式正處在變革中

(一)無紙貿易逐步盛行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我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二)管理貿易發展迅速

管理貿易具體講是指一國政府從國家的宏觀經濟利益和國內外政策需要出發,對外貿活動進行的行政管理和干預。對國際經濟組織來講就是對國際經濟的協調管理。

進入90年代後,由於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工業國家爭奪市場份額的斗爭越來越尖銳,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強烈的沖擊,有關國家出於經濟利益的相關性,都認識到加強國際經濟協調十分必要。發展中國家通過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汽車、家電、服裝、電子等商品,已開始與發達國家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傳統產業的發展,採取了不少的管理貿易措施;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各區域經濟集團為了保護區內市場,在逐步拆除妨礙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的同時,對外實行排斥,使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集團之間的非公平壟斷競爭和矛盾加劇,非成員國也感到自己的貿易空間在不斷縮小,為了擴大出口,保護市場,需要加強對貿易的單邊管理和與集團之間的貿易協調管理;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既需要採取自由貿易,消除對外經濟擴張的一切限制,同時也需要藉助國家干預外貿來提高競爭力,以保護某些產業免遭外國壟斷組織的侵害,因此,90年代管理貿易將得到迅速發展。
五、發展對外貿易的幾點思考

90年代,國際貿易發展的總趨勢,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是機遇和挑戰並存。

其機遇主要是:1.有利於擴大出口。國際貿易的持續增長,標志著國際市場需求的穩步擴大,為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一個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擴大出口。2.有利於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在國際貿易中,製成品特別是資本貨物(電器、非電氣的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高新技術、信息、智能等「軟體貿易」占的比重將不斷上升,這有利於我國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快發展製成品的出口。

其挑戰主要表現在:1.增加了我國出口貿易的障礙,而且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將面臨著更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2.增加了我國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難度,獨聯體和東歐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成為我國的競爭對手。

為使機遇變成現實,充分利用國際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我國應採取下列措施:

1.實行全球性的信息戰略。建立健全全球性的行銷網路。在世界各地尋求市場機遇,推動外貿活動的開展。
2.根據國際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特別要對無污染、附加值高、輕型化、多功能等市場發展潛力大的產品加以扶植,並作為經濟發展的策略工業對待。
3.積極開展跨國經營。我國企業應跳出傳統行業的單一產品生產框架,踴躍涉足其他新的領域,開展多種經營,積極參加跨行業的競爭。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為了繞過對方的貿易壁壘,可以輸出勞務,承包工程,以資本輸出代替商品輸出,開展跨國、跨地區經營,採取在東道國(地區)投資建廠、合資辦廠、收買股份、兼並等手段,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要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發展跨國戰略聯盟。
4.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度,加強法制,改善投資環境。

㈣ 吉林省對外貿易結構特徵

一)進出口結構不平衡

吉林省對外貿易額從增長態勢上快於GDP的增長速度,但進出口的比例關系階段性變化明顯。從1985年至1992年出口一直占絕對主導地位,占進出口總值的70%以上。從1993年至1997年5年間進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使二者趨於基本平衡。而自1998年以來進口額比重開始超過出口, 2004年低谷時出口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僅為四分之一;2006年也只佔37.9%。

在貿易平衡關繫上,國際上還常用凈出口比重(貿易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值相比)來判斷,以±10%為警戒線,以內為基本平衡。以此標准衡量吉林省的貿易平衡狀況。(見下圖)

吉林省凈出口比重變化圖

從上圖可見,吉林省凈出口比重呈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波動狀態。1985年—1992年是出口較大形成的不平衡,1993年—2002年,雖然經歷了出口小於進口的變化,但凈出口比重一直都在±10%的合理區間波動,表明吉林省對外貿易是基本穩定、健康發展的。從2003年至2006年由於進口額的增加,導致2004年凈出口峰值超過警戒線近4倍,貿易失衡顯現對經濟增長產生持續負拉動作用。

(二)外貿商品結構趨於合理,但品種不豐富

總的看來,吉林省進出口的商品分類構成呈逐步優化、層次提高的趨勢。出口商品構成中,1985年—1993年這一階段一直是農產品佔主導,工業品穩步增長趨勢。1985年農產品占出口商品比重為81.2%;輕工、重工產品分別佔12.4%和6.4%,而到1993年農、輕、重比重已變為53 %、31.9 %、15%,達到基本平衡。1994年開始工業品出口逐漸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到1997年三者比例是27.1%、41.4%和31.5%,工業製成品佔到七成以上的份額。到2006年,吉林省主要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與工業製成品的比重為21.1%和78.9%,出口商品結構更趨於合理。但主要集中在穀物、服裝及汽車零配件方面,涉及品種欠豐富。而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仍然較低,限制了對外貿易效益水平的提升。

(三)一般貿易主導,加工貿易較弱

2001年吉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31.3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23億美元,加工貿易僅4.5億美元,其它貿易4.8億美元,分別佔73.5%、14.3%和12.2%的比重。在2006年的進出口貿易額中,上述三種貿易方式的比重是77.8%, 10.6%和11.6%,一般貿易微升,加工貿易降至最低。而且從歷年的情況看,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一般貿易都占絕對主導地位。

綜合近年來的發展看,由於利用外資規模較小,吉林省在對外貿易方式上始終是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導,加工貿易相對薄弱,制約了吉林省出口份額的增加和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展。

(四)對外貿易的市場依賴性強,存在產業風險隱患

從進口來源和出口去向看,吉林省的貿易夥伴相對集中。2001年吉林省與德國、日本、韓國三國的貿易總額為9.3億美元、5.1億美元和4.9億美元,分別佔29.7%、16.2%和15.7%,合計佔全省貿易總額的61.6%(見下圖)。從出口方向看,排在前4位的是韓國4.2億美元、日本3.1億美元、朝鮮1.4億美元、馬來西亞1.1億美元,四國合計佔三分之二的份額。

進口卻是德國、日本佔主導地位,進口9億和1.8億美元,二者合計佔64.9%,達近三分之二的比重。

2001年主要貿易夥伴占吉林省進出口比重

2006年,外貿總額和進口額格局未變,德、日繼續占據吉林省貿易夥伴領先的位置。

出口格局出現變化。吉林省對韓、美、俄、朝四國的出口比重均在12—14%之間,合計占吉林省出口總值的一半以上。進出口總額佔全省的24.2%,四國幾乎並駕齊驅,成為吉林省貿易夥伴的第二集團軍。

總的看,吉林省的貿易市場雖有所擴展,但仍未擺脫相對集中、依賴性強的局面,存在潛在的產業風險。還需進一步在廣度和深度上加快市場拓展的步伐。

(五)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質量和效益尚待提高

2001年,吉林省對外貿易額中,國企稍強,為16.4億美元,外企次之,為14.3億美元,分別佔52.4%和45.7%,而其他類型企業僅佔1.9%。出口額中,國企佔67.9%、外企佔29.3%,國企仍佔主導地位。而在進口額中,外企佔60.1%、國企僅佔38.9%,外企佔主導地位。

近幾年,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情況逐步發生變化。2006年吉林省對外貿易額中,外企37.8億美元,佔47.8%,國企30億美元,僅佔34.1%。外企已取代國企成為吉林省外貿第一大戶。出口方面,國企佔33.1%,比外企28.6%的比重高出4.5個百分點,但已失去主導地位。進口方面,外企仍占近6成份額,高於國企2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私企對外貿易比重明顯上升,占進出口總額比重2006年達到17.6%。其中出口佔全省出口總值比重為37.2%,超過國企、外企躍居首位(見下圖)。基本形成外貿出口的三足鼎立,對外貿易呈多元化發展的可喜之勢。但尚需擴展貿易主體,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逐步形成「大經貿」格局。

另外,從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結構關系看,世界水平為1:4。我國從1985年的1:12.5到2000年的1:7,差距呈明顯縮小之勢。而吉林省服務貿易還基本屬空白范疇。這也反映出吉林省的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外向度無論從深度和廣度方面與世界乃至全國水平的較大差距,是吉林省外貿結構中最薄弱的一環。

吉林省對外貿易雖然在商品結構合理性、方式多樣性和多元化方面有一定的改善和進步,但貿易方式單一、外資規模偏小、市場相對狹窄、資源依賴性強、市場分工層次較低和多元化發展欠缺等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必須擺脫內向型經濟的制約,進一步從深度和廣度方面推動對外開放與經濟外向度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潛力的釋放和發揮。

㈤ 中國對外貿易地理結構變化

我說說我的觀點吧復,不一定對制,也可能沒你想要的結果:
寧波地區和溫州地區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都是中小型外貿公司,以製鞋制衣打火機等等為主,而珠三角主要也是相似的玩具配件等等利潤日益稀薄的行業,在人民幣升值的大浪中紛紛倒閉,少數做大做強,生存下來。
當然了他們會突破會改革等等,但是基本上難以改變,但是他們有是歷史上的對外開放的起點,地理結構改變不大,只是行業會改變,這是必然 的,
當然了,現在國家又在做保稅區,像最近開放的寧波梅山港、洋山保稅港區、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海南洋浦保稅港區,和以前的全國共批准設立15個保稅區
上海浦東新區的外高橋保稅區、天津港保稅區、深圳沙頭保稅區、深圳福田保稅區、大連保稅區、廣州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海口保稅區、廈門象嶼保稅區、福州保稅區、寧波保稅區、青島保稅區、汕頭保稅區、深圳鹽田港保稅區、珠海保稅區 這些地區及附近的進出口肯定還是 大的

㈥ 外貿公司的組織架構是什麼

通常有幾大分工:

1. 老闆: 掌握公司運營,決策,采購,銷售,財務等方面。回

2. 業務: 為公司找客戶,拿訂單,答穩定公司正常運轉和收益。

3. 采購: 根據公司經營的產品,尋找最佳貨源(供應商)。

4. 跟單/船務: 負責整理業務接到的訂單=》轉化為采購訂單=》向供應商追交期=》付款收貨=》訂艙=》准備相關商檢報關使館認證等資料=》發貨

5. 采購和跟單有時為外招,也有可能是老闆和業務親自擔任,處理。

6. 財務,負責收款,支付貨款,報稅,等。如果有進出口權,還要做外匯核銷。

7. 網頁設計/美工: 視公司規模而定,有些公司會招。

連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外貿公司流程了。談單=接單=采購=訂艙=報關=發貨=核銷

㈦ 經濟論文的題目是《xx企業對外貿易現狀及發展戰略分析》,想問下文章結構。

《xx企業對外貿易現狀及發展戰略分析》論文沒問題的話 wo 幫忙的!!!

㈧ 如何制定進出口貿易公司的組織架構圖有沒有祥細的案例

不知你們的業務構成,一般是總經理室--下轄訂單部,成本核算部,物流部,單證部,外貿部,財務室。

㈨ 產業結構影響出口貿易的具體表現

新貿易理論是指80年代初以來,以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系列關於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分工的決定因素,貿易保護主義的效果以及最優貿易政策的思想和觀點。起初新貿易理論旨在用實證的方法解釋貿易格局,添補傳統貿易理論的邏輯空白,後來發展成為以規模經濟和非完全競爭市場為兩大支柱的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目錄[隱藏]

1基本概況

2內容概要

3實質研究

4邊界模型

5參考資料

新貿易理論-基本概況

新貿易理論-戰略理論

2l世紀初誕生的新新貿易理論突破了新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以產業為對象的研究范疇,將分析變數進一步細化到企業,以異質企業的貿易投資作為研究重點。企業異質性有兩種形式,由於產業內部不同企業生產率的差異而產生的異質性以及企業組織形式差異而產生的異質性,這兩種異質性緊密相連。新新貿易理論通過異質企業貿易模型的建立,闡明了現實中只有部分企業選擇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通過企業內生邊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將產業組織理論和契約理論的概念融入貿易模型,很好地解釋了公司內貿易模式,並在企業全球化生產研究領域進行了理論創新。20世紀80年代Krugman、Helpman和lancaster提出新貿易理論的靜態模型,90年代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與「內生增長理論」密切聯系的動態貿易模型得到進一步發展,21世紀國際貿易理論的最新進展主要體現為異質企業貿易模型(,簡稱HFFM)和企業內生邊界模型()在國際貿易中的廣泛使用。國際學界對貿易模式和貿易流量的解釋,已經日漸進入到企業層次的微觀研究,這些研究將原來的CES偏好假設放鬆為異質企業的假設,並且運用企業層面數據展開實證分析。Baldwin(2005)、LarryQiu(2006)等學者將關於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和企業內生邊界模型的理論稱為「新新貿易理論」(New-NewTradeTheory)。新貿易理論-內容概要新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學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沒有對單獨企業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產業間貿易。在新古典貿易理論中,大多數研究都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業所在產業部門的規模,企業的規模則是模糊的。新貿易理論主要研究的是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內貿易,雖然Helpman-Krugman差別產品模型對企業的規模做出了限定,但為簡化起見,選用的是典型企業,也不考慮企業間差異。近期的實證研究表明,考慮企業間的差異對於理解國際貿易至關重要,同一產業部門內部企業之間的差異可能比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差異更加顯著,而且現實中並非所有的企業都會從事出口,無論在企業規模還是企業的生產率方面,企業都是異質的。新新貿易理論將研究重點放在異質企業上,考慮企業層面異質性來解釋更多新的企業層面的貿易現象和投資現象。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同樣不涉及企業的邊界問題,現有企業理論僅限於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視了公司內貿易的國際維度。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地位重要性與日俱增,企業國際化過程中越來越復雜的一體化戰略選擇,以及中間投入品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不斷上升,都使得研究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選擇變得非常重要。企業如何在不同國家進行價值鏈分配,是通過FDI在企業邊界內進口中間投入品,還是以外包形式從獨立供貨企業手中采購中間投入品,新新貿易理論較好地將產業組織理論和契約理論的概念融入貿易模型,在企業全球化生產這一研究領域做出了重大理論突破。新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的區別在於無論是「傳統貿易理論」還是「新賀易理論」,都將「產業」(instry)作為研究單位,而「新新貿易理論」,則將分析變數進一步細化到企業層面,研究企業層面變數(firm-levelvariations),從而開拓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證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貿易理論更關注企業的異質性與出口和FDI決策的關系,關注企業在國際生產中對每種組織形式的選擇。新新貿易理論有兩個分支,一是Melitz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另一個是Antras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企業內生邊界模型。異質企業貿易模型主要解釋為什麼有的企業會從事出口貿易而有的企業則不從事出口貿易;企業內生邊界模型主要解釋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企業會選擇公司內貿易、市場交易還是外包形式進行資源配置。二者同時都研究了什麼決定了企業會選擇以出口方式還是FDI方式進入到海外市場。新貿易理論-實質研究新貿易理論實質分析

Bernard和Jensen(1995)針對美國企業的研究發現,在美國只有很小一部分企業從事出口,與非出口企業相比,美國的出口企業有很大的不同,表現為出口企業規模都相當大,生產率較高,支付較高的工資,使用更熟練的技術工人,更具備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特徵。Bernard和Wagner(1996)針對德國企業的研究發現,德國的出口企業和非出口企業同樣存在上述差異。Clerides,Lach和Tybout(1998)針對哥倫比亞、墨西哥和摩洛哥三國的出口企業,Bernard和Jensen(1999)針對美國企業,Aw等(2000)針對台灣企業,Eaton,Kortum和Kramarz(2004)針對法國企業都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並得出了類似結論。這些差異被稱為是企業的異質性。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就是探討異質企業是如何從事國際貿易,貿易對企業的生產率增長和福利究竟會產生哪些影響等問題。Melitz(2003)提出異質企業貿易模型來解釋國際貿易中企業的差異和出口決策行為。Melitz建立的異質企業動態產業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壟斷競爭動態產業模型為基礎,並擴展了Krugman(1980)的貿易模型,同時引入企業生產率差異。在同一產業內部,不同企業擁有不同的生產率非常普遍,不同企業在進入該產業時面臨不可撤銷投資的初始不確定性也各不相同,進入出口市場也是有成本的,企業在了解生產率狀況之後才會做出出口決策。Melitz(2003)的研究結果顯示貿易能夠引發生產率較高的企業進入出口市場,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只能繼續為本土市場生產甚至退出市場。國際貿易進一步使得資源重新配置,流向生產率較高的企業。產業的總體生產率由於資源的重新配置獲得了提高,這種類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貿易理論沒有解釋過的貿易利得。一個產業部門的貿易開放將會提高工資和其它要素價格,驅使生產率最低的企業被迫退出市場。生產率最高的企業將能夠承擔海外營銷的固定成本並開始出口,生產率居於中游的企業將繼續為本土市場生產。利益分配將有利於那些生產率較高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既為本土市場生產也為出口市場生產,而生產率最低的企業已經退出市場,其結果是整個產業的生產率因為國際貿易而得到提升。當削減關稅、降低運輸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場規模時,整個產業的生產率也會得到相應提高,這些貿易措施都將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場銷售的平均生產率。引入異質企業的壟斷競爭模型可以拓展到與對外直接投資相結合。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考慮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決策,即企業以出口還是FDI的形式進行國際化。Brainard(1987,1993)認為,當外國市場規模增加並且出口成本上升時,與出口相比FDI就變得更為有利,而當海外投資設廠的成本持續上升時,FDI就會變得相對不利,這就是出口與FDI的接近——集中的替代關系。Helpman,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企業究竟是選擇出口還是FDI是由企業根據其生產率預先決定的。從實證檢驗看,採用離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預測能力,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以及出口成本的變化、或FDI成本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各國各個產業內生產模式的。Helpman,MelitzandYeaple(2004)對出口和FDI關系研究的貢獻與Melitz(2003)對異質企業貿易的貢獻一樣傑出。引入企業異質性特徵後,可以將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區分開來,確定哪些企業從事出口而哪些企業成為跨國公司。新的異質企業分析假設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固定成本不同,企業生產率水平也存在差異。出口的沉澱成本除了市場調研、建立分銷網路、做廣告的成本外,還包括運輸成本。FDI的固定成本則是在國內建立分廠的兩倍。FDI的固定成本大於出口的成本,雖然FDI沒有運輸成本,但是固定成本要高得多。企業生產率差異使得企業可以進行自我選擇。只有生產率最高的企業才會成為跨國公司,生產率處於中等水平的企業出口,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只在國內市場銷售。Bernard與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個異質企業貿易模型,與M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採用的是Bertrand競爭而非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主要關注企業的生產率和出口之間的關系。基於出口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重較低、出口企業規模更大並且生產率更高等事實,Bernard等模擬了全球范圍內貿易壁壘削減5%的情形,研究結果是貿易額上漲了39%,總生產率也由於低生產率企業倒閉和高生產率企業擴張出口而上升。在同一產業內,較低的貿易成本和產品差異會導致企業不同的反應,生產率最低的企業將可能倒閉,生產率相對較高的企業則開始選擇出口,因此,該模型具有重要的實證含義。新貿易理論-邊界模型新貿易理論學術論壇

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面臨著兩個關鍵選擇:一是是否進入國際市場,是繼續作一個本土的企業還是選擇進入國際市場;二是以何種方式進入國際市場,是選擇出口還是FDI的形式?原有模型能解釋為什麼一家本土企業有在外國進行生產的激勵,但是這些模型無法解釋為什麼這些海外生產會發生在企業邊界之內,而不是通過常見的市場交易、分包或許可的形式進行海外生產。新新貿易理論的企業內生邊界模型從單個企業的組織選擇問題入手,將國際貿易理論和企業理論結合在一個統一框架下。Antras(2003),Antras和Helpman(2004)探討企業的異質性對企業邊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內包(in-sourcing)戰略的選擇的影響,為研究企業全球化和產業組織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關於企業邊界有兩個相對較為基礎的模型,一個模型是將Coase和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論應用在企業國際化的研究中;另一個模型是採用Grossman,Hart和Moore的產權分析方法。Antras(2003)另闢蹊徑,將Grossman-Hart-Moore的企業觀點和Helpman-Kmgman的貿易觀點結合在一個理論框架下,提出了一個關於企業邊界的不完全契約產權模型來分析跨國公司的定位和控制決策。世界貿易的1/3為公司內貿易,Antras建立的跨國公司產權模型中,假設貿易是無成本的,國與國之間的要素價格不存在差別,均衡時會出現跨國公司,其公司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現狀相吻合。Antras(2003)在文中揭示了兩種公司內貿易的類型,在產業面板數據分析中,公司內進口佔美國進口總額的比重非常高,而出口產業的資本密集度更高;在國家截面數據分析中,公司內進口佔美國進口總額的比重非常高,出口國家的資本——勞動比例更高。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國公司的邊界和生產的國際定位,並能夠預測企業內貿易的類型。計量檢驗表明該模型與數據的質和量的特徵相一致。Casson(1979)和Rugman(1981)作了關於跨國公司國際化的開創性工作,Ethier(1986),Ethier和Markusen(1996)開發了研究信息不對稱和知識非排他性在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中作用的模型,Antras(2003)借鑒了上述研究成果,強調了資本密集度和剩餘索取權的配置在企業國際化過程決策中的作用,並驗證了這一決策對公司內貿易類型的含義。一個在企業邊界內部生產中間投入品的企業,可以選擇是在本國還是在外國進行生產,如果在本國生產,該企業從事的就是標準的垂直一體化;如果在外國生產,該企業進行的就是FDI和公司內貿易。同樣,一個選擇進行中間投入品外包的企業,也可以選擇在本國還是外國進行外包。如果在本國購買投入品,就是國內外包;如果在國外采購投入品,就是對外外包或國際貿易。Antràs和Helpman(2004)建立的理論框架中,是否進行外包或一體化,是否在國內或國外進行等決策都是企業的內生組織選擇。Antràs和Helpman將Melitz(2003)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和Antràs(2003)企業內生邊界模型進行結合,在兩個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理論模型。在該模型中,最終產品的製造商控制著總部服務,中間品的供貨企業控制著中間品的生產質量和數量,不同產業部門的生產率水平差異和不同產業部門的技術和組織形式差異對國際貿易,FDI和企業的組織選擇產生影響。貿易、投資和企業的組織是相互依賴的,不同組織產生的激勵、固定成本的差異以及不同國家工資水平的差異共同構成了均衡的企業組織結構。Antràs和Helpman的研究表明異質企業選擇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選擇不同的所有權結構和中間投入品的生產地點。產業特徵也是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生產率差異較大的產業中主要依賴進口投入品,在總部密集度高的產業中一體化現象更為普遍;一個產業部門的總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會依賴進口獲得中間投入品。Antràs和Helpman的模型也可以很好地解釋南北工資差距不斷加大和中間投票貿易成本不斷減少的影響,國外外包的成本減小會導致市場交易(arm』s-lengthtrade)相對於公司內貿易增多,從而解釋了現有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模式。

閱讀全文

與進出口貿易公司公司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