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5年中國進出口目的地前十名,十大貿易夥伴
進出口目的地前十名主要有以下十個國家:
Ⅱ 美國進出口,貨物,從2010到2015主要有什麼增長,減少,出後得原因是什麼
2001年:農產品貿易總額為27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60.7億美元,進口額為113.8億美元。
2002年:農產品出口額為180.4億美元。
2003年:農產品貿易總額為403.6億美元,農產品出口額214.3億美元,農產進口額189.3億美元。
2004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14.2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33.9億美元,進口額為280.3億美元。
2005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62.9億美元,農產品出口總額275.8億美元,進口總額287.1億美元。
2006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0.2億美元,其中農產品出口額310.3億美元,農產品進口額319.9億美元。
200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81.0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370.1億美元,進口額為410.9億美元。
2008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991.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405.0億美元,進口額為586.6億美元。
2009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921.3億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億美元,同比下降2.3%;進口525.5億美元,同比下降10.4%。貿易逆差為129.6億美元,同比下降28.6%,連續六年呈逆差走勢。2010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219.6億美元,同比增長32.2%。其中,出口494.1億美元,同比增長24.8%;進口725.5億美元,同比增長37.7%。貿易逆差為231.4億美元,同比擴大76.5%。
Ⅲ 為什麼2015年中國的對外貿易減少
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出口下降,進口大宗商品價格降低也導致進口額下降
Ⅳ 2015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多少同比到底下降多少
201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59萬億元人民幣,按1月份人民幣匯率6.56兌換1美元算,折成約3.75萬億美元5680
Ⅳ 2015年中國烏茲別克外貿總額多少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5年1-11月中國與烏茲別克雙邊貿易額約31.75億美元,同比下降17.1%。
Ⅵ 2015年世界各國實施的綠色貿易壁壘有哪些
綠色壁壘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簡稱,也叫環境壁壘,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開始興起於各國,對外國商品進口採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國拒絕進口委內瑞拉的汽油,因為含鉛(Pb)量超過了本國規定;歐盟禁止進口加拿大的皮革製品,因為加拿大獵人使用的捕獵器捕獲了大量的野生動物;20世紀90年代開始,歐洲國家嚴禁進口含氟利昂冰箱,導致中國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這些都是由於綠色壁壘而產生的一系列事件。
環境附加稅
是發達國家保護環境、限制進口最早採用的手段,即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的進
相關圖片
口產品徵收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進口,甚至實行貿易制裁。例如美國對原油和某些進口石油化工製品課征的進口附加稅的稅率比國內同類產品高出3.5美分/桶。在1994年美國環保署規定在美國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里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質一定低於一定水平,國內生產商可以逐步達到有關標准,而進口汽油必須於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達到,否則、禁止進口。
綠色環境
是由政府部門或公共、私人團體依據一定的環境標准頒發的圖形標簽,印製或粘貼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裝上,用以表明該產品不僅質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從生產到使用以及處理全過程都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或危害極少,有利於資源的再生產和利用。取得了環境標志意味著取得了進入實施環境標志制度國家市場的「通行證」。但由於認證程序復雜、手續繁瑣、標准嚴格,增加了外國廠商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成為其他國家產品進入一國市場的環境壁壘。自德國於1978年第一個實施環境標志制度「藍天使」計劃以來,環境標志制度發展極為迅速,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環境選擇方案」,日本的「生態標志」,歐盟的「歐洲環境標志」等。
產品加工
產品的標準是指針對有形產品在使用時能成功滿足用戶需要程度標准下作出的強制性規范。發達國家往往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而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環保技術標准都是根據本國的生產及其技術水平制定的,但靠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力量很難達到這些嚴格的環保標准,這就導致了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90年代以來,國際標准化組織實施了《國際環境監察標准制度》,要求企業產品達到ISO9000系列質量標准體系,1995年開始又推行了ISO14000環境管理系統,要求產品從生產前到製造、銷售、使用以及最後的處理都要達到規定的技術標准。而其他的國際性組織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產品品質方面統一規范。
包裝和標簽
綠色包裝指能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用後易於回收再用或再生易於自然分解、不污染環境的包裝。發達國家制定了各種法規,以規范包裝材料市場。如德國於1992年公布《德國包裝廢棄物處理法令》,日本於1991年、1992年發布並強制推行《回收條例》、《廢棄物清除條例修正案》,美國也規定了廢棄物處理的各項程序。這些「綠色包裝」法規有利於環境保護,但同時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為這些國家製造「綠色壁壘」提供了借口。
檢疫制度
為保護國內消費者的利益,滿足對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隱性需求,各國海關、商檢機構都制定了不同的衛生檢疫制度,對進口商品的品質進行檢測和鑒定。發達國家往往把海關的衛生檢疫制度作為控制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重要工具。他們對食品、葯品的衛生指標十分敏感, 如食品的安全衛生指標、農葯殘留、放射性殘留、重金屬含量、細菌含量等指標的要求極為苛刻。
綠色補貼制度
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各國政府採取干預政策,將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發達國家將嚴重污染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環境成本,造成發展中國家環境成本上升。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大多無力承擔環境治理的費用,政府有時不得不給予一定的環境補貼。按世貿組織修改後的國際補貼與反補貼規則,這類補貼屬於不可申訴補貼范圍,因而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採用。
Ⅶ 2015中國對外貿易500強,中石化排第幾
親,2015中國對抄外貿易500強:中石襲化居榜首.
9月17日,商務務部灶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計學會公布《2015年中國對外察此貿易500強企業排名榜》。中石化、中石油、深圳富士康分別以1239.9億、684.565億、433.67億美元進出口額位列前三。深圳華為以157.93億美元進出口額位列民營外貿企業榜敗辯迅首,山東晨曦、華為終端以59.94億、57.75億美元居第二、第三。
Ⅷ 有什麼2015年至今的關於國際貿易案例嗎。專業的或者喜歡時事的推薦一下。
2015-1-13編輯:ouhaihong 1、某貨輪從天津新港駛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貨艙起火,大火蔓延到機艙,船長為了船貨的共同安全,決定采 取緊急措施,往艙中灌水滅火。火雖被撲滅,但由於主機受損,無法繼續航行。於是船長決定僱傭拖輪將貨船拖回新 港修理。檢修後重新駛往新加坡。事後調查,這次事件造成的損失有:①1500箱貨物被火燒毀;②800箱貨物由於灌水滅火受損;③主機和部分甲板被燒壞;④拖船費用;⑤額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長、船員工資。試分析:以上損失中哪些屬於共同海損? 哪些屬於單獨海損?為什麼?
(1) 題中②、④、⑤屬共同海損,①、③屬單獨海損。..5分
(2) 共同海損是指載貨的船舶在海上遇到災害或者意外事故,威脅到船、貨等各方的共同安全,為了解除這種威脅,維護船貨安全,或者使航程得以繼續完成,由船方有意識地、合理地採取措施,所做出的某些特殊犧牲或支出的某些額外費用。而單獨海損是指除共同海損以外的意外損失,即由承保范圍內的風險所直接導致的船舶或貨物的部分損失,僅由受損者單獨承擔。..10分
2003年,美國某出口商與韓國某出口商簽訂了一份CFR合同,規定由賣方出售小麥2000公噸給買方。小麥在裝運港裝船時是混裝的,共裝運了5000公噸。賣方准備在船抵港後由船公司負責分撥2000公噸給買方。但載貨船隻在途中遇高溫天氣而使小麥變質,共損失2500公噸,其餘2500公噸安全抵港。賣方在船抵達目的港後稱出售給買方的2000公噸小麥在運輸途中已全部損失,並認為根據合同CFR合同,貨物風險在裝運港越過船舷時已轉移給買方,因此賣方不需負擔2000公噸小麥的損失。買方則要求賣方執行合同,交付2000公噸的小麥。雙方爭執不下,於是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請求仲裁解決。 仲裁機構經過取證,最後裁決:賣方不應推卸自己的責任,貨物在途中的損失不能轉嫁到買方。
案情分析
本案例是涉及國際貨物買賣風險轉移的典型案例。雙方簽訂的是CFR合同。按照《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規定,CFR合同下當事人的風險轉移界線是裝運港船舷。本案中的貨物是在運輸途中遭受的風險,表面上似乎應由買方承擔。但本案的特殊性在於,賣方在裝船時是將5000公噸小麥混裝的,在貨物海運途中,買方的2000公噸貨物並未從買方的其他貨物中劃撥出來(即貨物未特定化),因此不具備風險轉移的前提條件,即使貨物已在裝運港越過了船舷,但風
險扔不發生轉移,在運輸途中的風險損失仍由賣方承擔。
由本案可以看出,國際貨物買賣中因貨物風險轉移發生爭議時,當事人一定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相關條文規定。本案例中因賣方並沒有對合同項下的貨物進行特定化(劃撥),所以沒有形成一般CFR合同風險轉移的前提,在這種情況下,賣方引用CFR合同中關於風險轉移的規定進行抗辯是沒有合法的理論依據的。
案例2我某公司按CIP條件進口10公噸化肥,先經過海洋運輸,抵目的港後轉為鐵路運輸,我方受領貨物之後,賣方要求我方支付貨款和鐵路運費。問:賣方的要求是否合理?
評析: 賣方的要求不合理。理由:按照CIP條件成交,賣方要承擔貨物至目的地的運費和保險費,而不僅僅是海洋運輸,應該是全程運輸的費用。
案例3
我某公司以CPT條件出口一批服裝,公司按期將貨物交給貨物指定承運人,但運輸途中由於天氣原因延遲了一個月,錯過了銷售季節,買方由此向該公司提出索賠。問:此項瑣事由誰承擔?
評析: 此項瑣事應由買方來承擔。理由是以CPT條件成交時,風險轉移是以貨交承運人為界,即賣方將貨物交給指定承運人,風險就由賣方轉移至買方。
案例4
甲公司以FAS條件向某國出口卡車500輛。這500輛中有40輛是賣給某國乙公司,貨物運抵目的港後由承運人負責分發。在航行途中遇到惡劣氣候,有50輛卡車被沖入大海,事後,甲公司宣布出售給乙公司的40輛卡車已在運輸中全部損失,並且因為這批損失是發生在運輸途中,甲公司不承擔責任,而乙公司認為甲公司未履行交貨義務,要求其賠償損失。問:是否應由甲公司來承擔損失?
評析: 不應該由甲公司來承擔損失。 理由:在FAS貿易條件下,風險的劃分是以裝運港船邊為界限的,這就是說賣方負擔貨物在裝運港交至買方指定船邊之前的費用與風險,而此後的風險由買方承擔。賣方在交貨時貨物是可以區分開來的,而且承運人是由買方指派,裝船時貨物是可以特定化,因此,貨物損失應由乙方或乙方和另一買方共同承擔。
案例5靈活選用適當貿易術語的重要性
案情
我國某內陸出口公司於2000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噸乾草膏,每噸40箱共1200箱,每噸1800美元,FOB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證,裝運為2月25日之前,貨物必須裝集裝箱。該
Ⅸ 2015中國外貿遭遇了哪些壁壘
可以的,沒抄有問題,學校里襲的東西只是基礎,就算是學國際貿易的同學,出來也得繼續學習實踐。知識只有轉換成技能才有用,工作實踐中學到的更有效。外貿本質是電子商務銷售工作,前期對國貿和英語知識要求不高,理論太多反而成了實踐的羈絆。在工作中學習,在網上查資料,做了才知道好不好。剛畢業的話,建議在你工作城市找家正規大型外貿公司學習,進步更快,行業並不是很重要,只要做的大,在行業內肯定發展得不錯了,省略了你獨自摸索發展的風險和麻煩,懂得借勢,利用公司平台。學過小馬過河的故事嗎?他人指導固然重要,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實踐。
Ⅹ 2015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是多少美元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96868億元人民幣。下半年的暫沒有發布不只對你有沒有幫助,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