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國人做網上國際貿易 為了接各個國家買家匯款,在中國注冊香港公司後,可以開匯豐銀行賬戶嗎算離岸賬戶嗎
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在香港注冊公司後都是可以開匯豐銀行的
這個是香港本地賬戶 也算得上是離岸賬戶
2. 我是做外貿生意的外國客人匯美金到我香港匯豐銀行,我也已經把貨發走了,我這邊也轉走了美金,在國內還人
大環境是目前央行因為打擊洗錢等原因要求國外匯款時必須說明用途,公司匯個人基本被凍結,所以現在進賬前要了解有關政策 至於已凍結的 只有跟銀行商談如何處理了
3. 為什麼外國人都喜歡到廣東香港那邊去
那邊經濟發達。又是沿海地區。。。
4.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公司選擇香港公司
因為注冊香港公司擁有著以下幾點優勢:
1,經營范圍無限制。香港公司管理條例版沒有規定必須權註明香港離岸公司經營范圍,因此注冊香港離岸公司可從事絕大多數業務(銀行、保險、地產等需要特殊牌照的業務除外)。
2,香港公司稅率低,稅種少。香港離岸公司基本稅種僅為香港公司利得稅,並且香港公司利得稅僅在香港公司盈利情況下才繳納,並且盈利的首200萬港幣僅按8.25%的利得稅稅率進行徵收。而香港離岸公司利潤不產生於香港的,則可以豁免徵稅。
香港公司報稅時間也不用遵循月報、季報、年報的復雜報稅時間表。只需在香港公司成立第一年滿18個月才需要報稅,其後每12個月報一次。
3,開香港本地賬戶。香港離岸公司可以申請香港本地銀行賬戶。在香港銀行開立的賬戶可以接收任意幣種的外匯,並且沒有外匯收付的管制,結匯和兌匯也非常方便。
4,拓展國際市場。注冊香港離岸公司可以不在香港經營,作為面向東南亞以及海外市場的重要口岸,香港吸引了全球的客商,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完美發展平台。
希望可以幫到您,歡迎點贊關注,謝謝。
5. 香港開埠後成為___,與外國人進行貿易。
港口
6. 為什麼香港那麼多外國人
香港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啊,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簽的那個合約(暫時忘了叫版啥),把香港割權地給英國了,你想想啊,八國聯軍啊???那得多少外國人??????肯定有定居的香港的啊,他們要生活啊,肯定會發展海外貿易,跨國公司之類的,親戚朋友肯定會相互拜訪,外國人愛做客,愛旅行,香港的經濟發展又迅速,所以外國人多也不足為奇。
7. 做出口貿易要收外國客戶付款,為什麼大多人要去香港開賬戶去美國,去迪拜開個人賬戶不可以嗎
在香港開戶比較方便,只要注冊一家離岸公司帶上資料就可以去香港本地銀行開戶,所開到的賬戶有網銀。提款卡等功能,操作簡便
而去美國、英國、迪拜開公司賬戶,要求限制比較高,開戶成功率低
8. 為什麼外國在香港建公司
免稅是很大的原因,還是就是它是港口,四通八達的,去哪裡也方便,不要辦那麼多手續,辦事處就是有點像海關的職能,就是能處理很多事情。
9. 很多人都到香港注冊公司做國際貿易,那麼做好處有哪些
在香港注冊離岸公司,作為國內和國外貿易的橋梁,他的主要作用不是在回於少交關稅,當然如果答說少交關稅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說國內直接購買國外價格100$,那加入香港公司後,香港購買國外的價格也是100$,但是國內和香港的合同可以任意簽訂,你可以簽90$,這樣交稅的基礎就少了,自然交的稅也就少了,但是這有個問題就是香港公司要貼錢了,當然你也可以做個假合同,報關價格比實際價格低,這樣交的關稅就少了,不過這是違法的,是有風險的。
使用香港公司的主要作用在於融資,已信用證為例,如果國內國外合同的付款方式為即期信用證,那麼國內公司的財務就會存在一定的壓力,如果加個香港公司,對外是即期,對內就可以是遠期90天,然後開個背對背的信用證,這樣國內的母公司的資金壓力就會減少了。
至於說到稅嘛,主要是指香港還有一些島國,他們那的公司不需要交稅,不像國內企業要交很多稅,香港公司就不需要,每年只要交一些管理費就可以了,當然也會有利於公司資金的轉移,把錢轉移到國外去,對外100,對內110,那麼香港公司的利潤就是10,這個利潤是不要繳納所得稅的,注冊離岸公司的好處有很多,不懂可以繼續問我!
10. 為什麼國外跨國企業喜歡找香港人或者台灣人做管理
1.判斷、決策能力
2.創造力
3.視野、遠見、前瞻性
4.品性、操守
5.肯吃苦、敬業
6.個人特質和內人格魅力
7.適應能容力、彈性
8.團隊、速度
9.經營管理的理念、知識、技巧
10.電腦、語言能力
以上可以分為三大類群:一、品性、人格特質 二、環境因素(如視野、創造力…) 三、專業知識、能力。前兩類群很難短時間培養的,所以跨國外企多用港澳人士。不過居於成本及其他考量,已有很明顯的趨勢——培養當地本土高階經營管理人才。這些港澳高階管理人士在五到十年會漸漸退出中國就業市場,這也是這些人的可悲宿命,被迫過渡性地完成接班及培養當地人才的任務。
相對大陸人在經營管理上無法必免地有難根除政治思維,多偏向非制度化的人治,講人情、套交情等,這些管理模式無法和國際企業接軌。
相對地這些港、台高階管理人士若是在本土企業也很難生存發展,如要有所突破,最關鍵的就是先接受當地思維再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