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克魯格曼的主要觀點是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他剛得諾獎,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他的頒獎詞是,因為其在貿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對經濟活動的定位。 他的具體學術貢獻,請看以下文章—— 1987年,克魯格曼開始重新恢復了創造力,他寫出了大量高質量的論文——第三世界債務減免、歐洲貨幣體系的作用、貿易集團化。這些文章獲得的好評打消了他對自己研究能力的懷疑,他開始開辟一個新的領域——新貿易理論。這些成就使他獲得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1988年,克魯格曼出版了《期望減少的年代》一書,該書一出版即在美國引起轟動。他與奧伯斯法爾德合著的《國際經濟學》成為各大學和貿易公司的標准教材。各大公 司的總裁在看到他所著的書之後紛紛找上門來,請克魯格曼為他們作商業咨詢。為此,克魯格曼專門雇了一名經紀人,不是為了拉更多的客戶,而是為了提高價格, 使商人們望而卻步。這段時期克魯格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課題——經濟地理學。他雄心勃勃地想把這個課題發展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並在這個領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1992年的總統選舉使克魯格曼在全美國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風頭,他在電視上的經濟演說給柯林頓極大的幫助,但是柯林頓在執政之後並沒有啟用他為總統經濟顧問,而是 選擇了伯克利大學的女經濟學家泰森,原因在於克魯格曼的性格過於剛直,在華盛頓和學術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魯格曼自己也說:」從性格上來說,我不適合那種職位。你得會和人打交道,在人們說傻話時打哈哈。」 1996年克魯格曼又一次令世人大吃一驚,他出版的《流行國際主義》一書大膽預言了亞洲金融危機。該書在短短兩年內重印了8次,總印數達120萬。同時,克魯格曼的經濟地理學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經濟學界的許多人已經斷言:克魯格曼三年內必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亞洲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克魯格曼成為焦點中的焦點,他與奧伯斯法爾德合著的《國際經濟學》第四版也已經被翻譯成中文出版。 面對榮譽,克魯格曼是怎麼想的呢?他說:「我們都想得到權利,我們也渴望成功,但是對我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理解帶來的快樂。」 保羅·克魯格曼其他已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 《地理和貿易》,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匯率的不穩定性》,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流行的國際主義》,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政策——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上海三聯出版社,1993。(流水) 亞洲金融風暴使全世界面臨經濟全面衰退的危機,但對經濟學家 保羅·克魯格曼來說,這場災難卻使他的學術名望達到了巔峰。 1994年,在亞洲經濟一片看好聲中,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 魯格曼語出驚人,他在權威學術雜志《外交事務》雙月刊上發表專文, 批評亞洲模式側重於 數量擴張,輕技術創新,所謂的「亞洲奇跡」是 「建立在浮沙之上,遲早幻滅」。因為僅靠大投入而不進行技術創新 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在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就 已潛伏著深刻的危機,遲早要進入大規模調整。在亞洲經濟玫瑰滿途 的日子,克魯格曼教授的論斷猶如樂章中的不和諧音,尖銳刺耳,舉 世為之嘩然。3年後的金融風暴印證了他的獨具慧眼,也奠定了他作為 新一代經濟大師的地位。克魯格曼教授以其先知先覺的預見性而贏得 了全世界的尊敬。現在,當這位年僅45歲、名聲如日中天的經濟學家 開口說話的時候,似乎「風雨飄搖」中的世界都會凝神傾聽他的聲音。 作為才華橫溢的自由經濟學派的新生代,克魯格曼教授善於將復 雜沉悶的經濟課題,用深入淺出、風趣犀利的文字向公眾表達。他能 從不同的角度,把握問題的本質所在,超越傳統理論的迷思,使學生 深刻理解現實的經濟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他總是超前別人兩步」,
㈡ 克魯格曼對國際貿易地理理論的貢獻!
我不太清楚,還是貢獻是啥呀?看這些東西,我說
㈢ 國際貿易新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區別與聯系
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專門分支始於亞當·斯密。他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的概念,後經李嘉圖修正,形成了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提示了互利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利益的來源。繼而俄林在其《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對此作出了解釋,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即H—0模型)。這一理論指出: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在於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並且對國際貿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確定性的結論。至此,奠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的核心。
比較成本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此後,雷布津斯基、薩繆爾森等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流行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最大特點是邏輯嚴密,形式完美。但這也是它的弱點所在。因為現實的世界畢竟不如它想像的完美。事實上,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遭到嚴峻的挑戰。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過實證研究對它關於國際貿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預測提出了疑問。戰後,尤其是60年代以後,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發達國家間(即要素稟賦相似國家間)的貿易以及相似產品之間(即生產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產品之間)的貿易等。對此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一籌莫展。80年代以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致力於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來解釋國際貿易現象,用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相異產品等概念及思想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魯格曼、格羅斯曼以及赫爾普曼為主要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創建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諸多貿易理論的合理因素,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這一理論因其理論的新穎、分析方法的獨到和解釋現實的能力逐步為大家所贊同,其地位已遠遠超過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格羅斯曼、克魯格曼為此先後獲得了克拉克獎。該理論也被稱為「新貿易理論Neo—tradetheory」。
1.國際貿易形成的根本原因。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需求偏好和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決定了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由此導出了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給決定了要素價格。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決定了商品價格。商品價格差異則是貿易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定了兩國需求偏好與生產技術是相同的,得出兩國間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兩國相對要素報酬的差異,又直接導出了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相對要素報酬差異和相對商品價格三者在解釋貿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是根本的原因。反過來,如果兩國間不存在相對要素稟賦差異,則兩國間的貿易不存在。新貿易理論則認為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就不能由要素價格差異直接得出,必須加入生產技術的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經濟規模的不同就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不同,也就影響到商品的價格。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決定的軌跡為,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相對要素價格差異,相對要素價格的差異和國家間的經濟規模差異(具體地說是產出水平的差異)共同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因此,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相對要素價格差異是等價的,但兩者與相對商品價格差異不再等價。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國家大小決定的經濟規模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貿易的根本原因。反過來說,即使兩國間沒有要素稟賦的差異,由於經濟規模的不同也會出現貿易。這就解釋了傳統貿易理論面臨的發達國家間存在大量貿易這一難題。
2.貿易的商品模式。傳統的貿易理論根據2×2×2 模型得出:一個國家將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該國相對豐饒和便宜要素的產品,而進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對稀缺和昂貴要素的產品。簡言之,這里存在著一種必然性,勞動相對豐裕的國家出口勞動相對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相對密集型商品,另一國則相反。新貿易理論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當貿易商品數量大於要素數目時,兩國商品生產和商品貿易中存在著不確定性。一國在一個生產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種商品,在另一個生產模式下則可能進口該商品。而生產模式卻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歷史原因決定的,如政府計劃等。下面我們假定存在兩個國家(甲、乙),兩種要素(K和L),3種商品(X、Y、Z),解釋這種可能情況。
設全世界總資源為K=7,L=9。X、Y、Z的生產函數分別為:X =1K+3L;Y=2K+2L;Z=3K+1L。考慮:(1)資源集中於一國,則可生產X=2,Y=1,Z=1,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2 )資源分布於兩國甲國為K=3,L=5,乙國為K=4,L=4,則以下兩種生產模式:①甲國(X,Y,Z)=(1,0,1),乙國(X,Y,Z)=(1,0,1);②甲國(X,Y,Z)=(1.5,0,0.5),乙國(X,Y,Z)=(0.5,1,0.5)都能使兩國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即生產模式是不確定的。並且在第一種情況下,甲國出口Y商品到乙國,第二種生產模式下,甲國從乙國進口Y商品。對一國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進口商品。即貿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確定的。
3.貿易的要素模式。傳統貿易理論的貿易要素模式很簡單,貿易中要素的凈流動方向為:一國出口本國相對豐富的要素,進口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即使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一國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凈流入國。原因是: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邊際成本定價原則。同時,如果由於規模、政府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進入受到限制,則規模報酬遞增的行為中存在著壟斷利潤(經濟租),當這些產業的商品出口到國外時,壟斷利潤將從國外獲得。而兩國獲得的壟斷利潤的幅度(即壟斷利潤率)由於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時,一國就可以利用獲得的壟斷利潤購買另一國商品,甚至可能達到進口所有要素的狀況。這部分解釋了當前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生產國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現象。發達國家的產業一般具有強大的規模經濟和壟斷程度,以美國為例,在原鋁、電話電報器材、機動車、合成纖維等行業中,前四大公司的工業產量均佔全行業的90%以上。而1987年,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莫比爾石油公司銷售額竟超過了挪威、希臘、芬蘭等中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憑借這些強大的壟斷的優勢,發達國家的工業製成品在世界市場上以高價出售,獲得了巨額的壟斷利潤,而從初級產品生產國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間接地佔有了這些國家的資源。隨著這種壟斷趨勢的加強,初級產品生產國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4.貿易構成和貿易量。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一國必然出口相對豐富要素密集型產品而進口本國相對稀缺要素密集型產品。兩國間只存在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產品的貿易)不可能存在。並且在一定范圍內,兩國要素稟賦相對差異越大,貿易量越大。當兩國要素稟賦無相對差異時,不存在相互貿易。現實情況卻不然,不僅許多產業內(如小汽車、機械、電子)等存在著大量貿易;而且戰後世界貿易量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更有甚者,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更快,這些都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作出解釋的。
新貿易理論則引入了相異產品的概念來建立貿易模型。所謂相異產品是:我們確定了商品部門結構後,屬於這一商品部門的不同種類的產品。譬如說,我們確定「石英錶」為一商品部門,則精工牌、北極星牌、海達牌等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各種品牌的石英錶均為「石英錶」這一商品的相異產品(也稱「變體」),不僅如此,有更多的變體可以潛在地生產出來,例如,一年後可能會出現「夢想牌」、「虛構牌」石英錶,這些都屬於新貿易理論相異產品的范疇。尤其重要的是,各種相異產品都能因其自身有價值(市場上總有一些人喜好這種變體)而存在,並且,相異產品各類越多,消費者可選擇餘地越大,社會福利越高。然而在一國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由於規模的限制。變體的種類不可能很多,因為變體的數目越多,則生產規模越小,規模越小,規模經濟效益受到限制。變體種類將保持在與規模經濟權衡的水平上。開展貿易後,兩國市場合一,兩國分別生產幾種變體,互不重合,但總數目大於貿易前任一國的數目。在需求方面,由於可消費變體數目的增加將提高福利,兩國互相進口對方的變體。於是,產業內貿易產生。並且,就貿易量而言,存在相異產品的世界經濟與傳統的貿易理論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此時,國家相對規模對貿易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國家大小越相似,產業內貿易量越大。就總的貿易量而言,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決定產業間貿易量)和國家相對規模(決定產業內貿易量)共同決定了貿易量。
5.貿易利益。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不考慮貿易產生的動態利益,當存在著要素稟賦相對差異的兩國分別進行不完全專業化生產,各自發揮比較優勢,然後進行貿易,則雙方都能獲利。這種靜態的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生產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經濟不可能達到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資源最佳配置狀態,只能在一種次優狀態下運行。但相比於各國自給自足的情況,開展貿易後,全世界的總體福利水平提高。這不僅得自於傳統的比較優勢利益,而且由於存在以下的潛在得益:(1)生產效率效益。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由於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規模經濟增加,提高了生產率。(2)生產集中。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集中於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國家生產,使商品價格下降。(3)生產的合理化。貿易的開展的增加了不完全的競爭產業的競爭,減少了壟斷利潤,緩和了價格扭曲,資源配置優化。(4)產品多樣性。貿易使世界市場遠大於國內市場, 可選擇的變體增多,福利增加。但新貿易理論也指出,對一國而言,也存在著貿易受損的可能性。當貿易使得本國以遞增規模生產的行業和高度壟斷的行業收縮,(這是因為本國生產效率低於國外,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失敗),而貿易帶來的其他利益不足以補償這種收縮帶來的規模經濟損失和壟斷利潤損失(此時壟斷利潤由外國獲得)時,貿易使本國受損,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所要重視的是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問題。
㈣ 對克魯格曼新國際貿易理論的評價
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為產業集聚的產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克魯格曼以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假設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簡稱D-S模型①)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認為產業集聚是由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移動通過市場傳導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克魯格曼的產業群模型是基於以下事實:企業和產業一般傾向於在特定區位空間集中不同群體,不同的相關活動又傾向於集結在不同的地方,空間差異在某種程度上與產業專業化有關。這種同時存在的空間產業集聚和區域專業化的現象,是在城市和區域經濟分析中被廣泛接受的報酬遞增原則的基礎。當企業和勞動力集聚在一起以獲得更高的要素回報時,存在本地化的規模報酬遞增為產業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本地化的規模報酬遞增和空間距離帶來交易成本之間的平衡,被用來解釋現實中觀察到的各種等級化的空間產業格局的發展。克魯格曼(1991)設計了一個模型,假設工業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而農業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在一個區域內,工業生產活動的空間格局演化的最終結果將會是集聚。這從理論上證明了工業活動傾向於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並闡明由於外在環境的限制,如貿易保護、地理分割等原因,產業區集聚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區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而且產業空間集聚一旦建立起來,就傾向於自我延續下去。克魯格曼的模型為人為的產業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論依據,產業政策有可能成為地方產業集聚誕生和不斷自我強化的促成因素。也就是說,克魯格曼將最初的產業集聚歸於一種歷史的偶然,初始的優勢因「路徑依賴」而被放大,從而產生「鎖定」效應,所以集聚的產業和集聚的區位都具有「歷史依賴」性。克魯格曼將貿易理論和區位理論相結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過嚴密的數學論證從深層次上揭示了產業集聚發生的機制,彌補了馬歇爾和韋伯觀點的不足。但是,他比較強調大型公司的內部增長和組織間能量化的市場聯系,而忽視了公司活動所產生的難以量化的非物質聯系(如信息、技術聯系)和非正式聯系(如人際關系間基於信任的聯系)。
㈤ 什麼是克魯格曼的戰略貿易政策如何達到貿易保護的效果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20世紀80年代由布蘭德(J.A.Brander )、斯潘塞(B.J.Spencer )、克魯格曼(.R.Krugman )等人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理論。該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為前提,以產業組織中的市場結構理論和企業競爭理論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學說,強調了政府適度干預貿易對於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作用。
戰略性貿易政策從本質上說並不是關於戰略性產業的貿易政策,但卻是一種有利於促進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政府有效干預的對外貿易政策。
1984年,克魯格曼指出,在寡頭壟斷市場和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對國內市場的保護可以發揮促進出口的作用。在自由貿易者看來,這無異於異端邪說。然而,不管它多麼離奇怪誕,在理論邏輯上卻是講得通的。誠然,在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下,對一種產品無論怎樣保護也永遠不會使其成為出口商品。但是,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的條件下,一個在受到保護的國內市場上從事生產的企業卻能夠通過擴大生產獲得靜態的規模經濟效益,不斷降低自己的邊際生產成本;能夠通過大量銷售積累經驗使成本沿著學習曲線不斷下降,利潤足以覆蓋和補償研究與開發的成本;能夠通過歧視性價格的做法,在國內市場上索取高價,在國外市場實行傾銷,使自己低成本的商品潮水般地湧向國外市場。克魯格曼關於「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模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使得人們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發生作用的機理、條件及其後果看得更清。
克魯格曼的模型有兩個基本假定:其一,市場由寡頭壟斷並可分隔。各國寡頭廠商的行為可以主宰價格的浮沉,且能在不同的市場上索要不同的價格,它們通過相互傾銷向對方市場滲透,並在第三國市場上展開競爭。其二,存在著規模經濟效應,即廠商的邊際生產成本隨產出的增加而下降,邊際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在上述假定下,一國政府通過貿易保護(關稅或配額)全部或局部封閉本國市場,賦予本國企業在特定市場上的特權地位,受到保護的企業的銷售會增加,其邊際成本將隨著生產擴大而遞減,而外國企業的銷售會減少,其邊際成本將隨著生產縮小而遞增,質言之,該國的進口保護措施為本國企業提供了超過其國外競爭者的規模經濟優勢,這種規模經營優勢將轉化為更低的邊際成本和更高的市場份額。其結果,貿易障礙的設立進一步增強了本國廠商在對方國家及第三國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削弱了外國廠商在本國及第三國市場上的競爭力。正是由於產量—邊際成本—產量之間存在著交互饋贈、相互強化的作用機制,政府通過保護某一個市場可以為本國企業帶來滾動增大的規模經濟效益,並會波及其餘未受保護的市場,該國將能在所有市場上擴大本國的銷售量和減少外國的銷售量。
在動態規模經濟條件下,進口保護也能達到促進出口之目的。當某產業處於研究開發牽引增長或邊干邊學的動態發展過程時,規模經濟表現為生產的邊際成本隨研究開發支出的增加或生產銷售經驗的積累而趨於下降。因此,為本國廠商保護或保留國內市場將有助於實現本國廠商邊際成本的相對降低和外國廠商邊際成本的相對增加,而本國廠商一旦在邊際生產成本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便可達到出口促銷的目的。日本發展半導體工業時的所作所為堪稱這方面的典型事例。克魯格曼曾對16K計算機存儲器市場競爭做過一個模擬分析,他認為,日本在本國這項工業起飛時採取了種種不公開的保護措施,這一保護主義行動相當於26%的不公開關稅,正是靠這一點才使當時日本三家半導體企業得以生存,否則,沒有任何一家廠商能夠在美國廠商強大有力的競爭下倖存下來。通過為本國企業保留國內市場,日本發展了本不可能獨立生存的半導體製造業。在不斷進行研究開發活動和積累生產銷售經驗的基礎上,日本終於脫穎而出,現已躍居半導體的主要出口國。日本廠商在擴大出口的過程中,逐漸地蠶食美國廠商在本土和第三國市場上的壟斷租金或經濟利潤。
美國學者克魯格曼(P.R.Krugman)曾以「波音」與歐洲「空中客車」的競爭為背景,對航空工業中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運用作了模擬分析。他假設,在大型中程客機的國際市場上,美國波音和空中客車公司的競爭呈雙寡頭之勢,這兩家公司都需作出是否製造一種新飛機的決策。由於飛機製造的規模經濟甚巨,而市場僅能容納一家公司,誰率先進入並製造新飛機,誰就能獨占壟斷利潤100單位;如果兩家公司同時進入、競相生產的話,則不但不能贏利,反而兩敗俱傷,各遭致5單位虧損(見表(1))。因此,兩公司的戰略選擇只能是:生產或不生產。
㈥ 保羅克魯格曼的經濟專著
保羅·克魯格曼其他已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
《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內中信出版社,2012.9
《空間經濟容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經濟科學譯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地理和貿易》,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匯率的不穩定性》,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流行的國際主義》,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政策——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上海三聯出版社,1993。
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是自由經濟學派的新生代,理論研究領域是貿易模式和區域經濟活動。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1991年獲克拉克經濟學獎,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克魯格曼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他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全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㈦ 為什麼說克魯格曼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代表人
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范圍也包括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和技術知識的國際傳遞。生產要素和技術知識一方面作為某種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作為要素投入對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起著重要作用。國際貿易理論還研究經濟增長、技術變動與貿易的相互影響,從動態上分析國際貿易變動的原因與結果。從經濟學說史上看,國際貿易理論可追溯到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的重商主義學說。斯密和李嘉圖的貿易理論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數,生產規模報酬不變。斯密與李嘉圖的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被稱為「古典貿易理論」。二十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了「資源配置」或「資源稟賦」的貿易學說。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的模型中,勞動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產的規模報酬仍然不變。他們的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結構變化,在赫克歇爾—俄林體系中徘徊多年的國際貿易理論又活躍起來,一部分經濟學家開始用新的方法來研究貿易的原因和結果,研究新的貿易結構與貿易政策,創立了一系列新的學說。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些學說已逐漸成熟。其中一部分已被編入教科書,另外部分仍在繼續討論之中,仍是貿易的前沿論題,本文將簡要地介紹這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並闡述其對我國貿易政策的意義。一、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工業發達國家之間和相同產業之間的貿易為貿易原因提出新解釋的主要是從七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規模經濟貿易學說」,主要的貢獻者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這一理論以企業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世界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為基礎解釋戰後增長迅速的工業國之間的和相同產業之間的貿易。規模經濟貿易理論〔(1)a〕的發展是建立在兩個與以往理論不同的假設上:(1)企業生產具有規模經濟;(2)國際市場的競爭是不完全的。具體講在「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的條件下,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企業面對的是市場需求曲線,市場需求量會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參與國際貿易以前,企業所面向的只是國內的需求。由於國內市場需求有限,企業不能生產太多,從而使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不得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產品所面臨的市場就會擴大,國內需求加上國外需求,企業生產就可以增加。由於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產量的增加反而使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競爭能力。由於工業產品的多樣性,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囊括一行業的全部產品,從而使國際分工和貿易成為必然。但具體哪一國集中生產哪一種產品,則沒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競爭)產生,也可以協議分工。但這種發達國家之間工業產品「雙向貿易」的基礎是規模經濟,而不是技術不同或資源配置不同所產生的比較優勢。二、國際貿易、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的關系來進行。在經濟學文獻中,雖然已有許多理論闡述了技術在貿易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但是最新一系列的研究則把技術作為一種內生變數,不僅討論技術對貿易的影響,也分析國際貿易、經濟增長在技術進步中的作用。把技術變動、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和經濟增長等結合起來研究,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和前沿課題。國際貿易理論的這一新發展的背景也與戰後國際貿易格局變化有關。在用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理論說明了當前「北北貿易」和同類產品之間貿易的原因之後,人們自然就會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有規模經濟?產業的規模經濟和國際分工是怎樣形成的?如果說技術的差異與發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麼,技術又是怎樣產生、發展、傳遞的?技術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的關系又是如何?這些問題引起了國際經濟學家的極大興趣。學者們將國際貿易理論與增長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近年來,在國際經濟學的研究中,關於國際貿易、技術變動與經濟增長的文章很多。從其理論淵源來說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沿著李嘉圖的模型,仍把技術作為一種外生變數,但從動態角度分析技術變動對貿易模式和各國福利水平的影響,另一部分則把技術作為一種內生變數,不僅研究技術怎樣影響貿易和增長,同時把技術發展作為科研、投資、貿易和經濟增長的一種結果,研究技術變動、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相互間的關系。1.技術作為外生變數的貿易與增長理論(1)技術差異所形成的貿易模式除了「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貿易學說外,技術作為外生變數上的差異亦被用來說明發達工業國家之間和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馬庫森和斯文森(MakusenandSvenson,1985)在他們的研究中假設兩國的資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的。產品生產需用兩種以上的要素投入,但不具有規模經濟。但如果兩國在生產技術上有某種細微的差別,勞動生產率就會略有不同。在兩國的貿易中,各國都會出口其要素生產率相對高的產品。戴維斯(Davis)在他1994年的研究中也假設兩個國家兩種產業。其中第一種產業只生產一種產品,而第二種產業生產兩種不可完全替代的產品。假設其中一國在第二種產業的生產中與國外略有技術上的不同,在其中一種產品的生產技術上比別國略勝一籌。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素價格的相等會使該國生產和出口這種產品,而別國則會生產出口另一種產品。馬庫森、斯文森和戴維斯的研究說明,即使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技術上的差異亦可引起同行業產品之間(intra—instry)的貿易。(2)技術變動對貿易模式和福利的影響克魯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術進步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福利的影響。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設有兩類國家:技術較先進的國家(發達國家)和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發展中國家),產品亦分為兩類:技術密集型產品與非技術密集型產品。這些假設與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發展在於:假如技術變動了(而不管為什麼會變動),會對各國的貿易模式和福利產生什麼影響?如果這種技術進步發生在發達國家,則結果是沒有壞處。第一,對發達國家來講,它技術更高了,產品更先進了,由於本來就在技術上領先,更新的技術的產生並不面臨什麼競爭,也不威脅別國,別國也威脅不了它,所以技術進步對它有好處。第二,對落後國家也沒壞處,因為技術差距拉大了,給後進國家更大的空間來發展和趕超。所以技術進步發生在先進國家對這兩類國家均有利。對先進國家唯一的不利之處是對一些本來就有技術優勢的產品,技術進步和生產出口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這些產品的價格下降,貿易條件有可能變得不利。假如技術進步發生在後進國家呢?克魯格曼認為結果是縮小了兩類國家之間的差距,對原來先進國家是一種競爭,對他們不利。後進國家會因為自己有能力生產這類產品而減少進口,造成兩方面的結果:一是使該類產品價格的下降,對先進國不利,二是如果這種產品需要密集使用後進國本來就稀缺的資源,那麼對後進國來說也不利。2.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的貿易與增長理論貿易理論的另外一方面發展是將技術視為內生變數來分析,研究技術變動的原因,也研究技術的進步作為生產和貿易的結果對貿易模式與社會福利的影響。技術變動有兩種源泉,一種是被動的,不是經過專門研究開發出來的,而是從看中、干中學會的,是通過經濟行為學來的,這叫「干中學」(learningbydoing)。這里所說的技術不光是生產技術,還包括管理知識。另外一種是主動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這種技術變動是一種革新(innovation)。技術革新一般是研究和發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簡稱R&D)的結果。(1)「技術外溢」(Spillovers)與「干中學」(Learing—by—Doing)所謂技術變動或技術進步並非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發明。在許多情況下,所謂技術進步只是學到了別人已有的先進技術。這種學習過程有時並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從事生產或其他經濟行為時自然產生的副產品。作為先進技術的擁有者,有時也並非有意轉讓或傳播他們的技術,而是在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地輸出了技術,被稱為技術「外溢」(Spillovers)。不管什麼技術,都有一個外溢的過程。「干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技術外溢,又可分國際、國內、行業間和行業內幾種不同情況。a)國際技術外溢國際技術外溢指的是技術通過直接或間接(如通過貿易)的途徑傳播到了別的國家,從而使別國的生產者也逐漸掌握了這些技術。為了說明技術在國際間的外溢,我們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各國分別生產兩種產品,X和Y。在兩國沒有貿易時,各國的生產是由本國的生產技術和資源配置決定的,A國有生產X的比較優勢,B國則有生產Y的比較優勢。如果兩國發生貿易,根據「比較優勢」理論,A國會專門從事X的生產和出口,B國則專門生產和出口產品Y。這是貿易發生後的最初均衡。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假設技術是無法壟斷的,可以通過商品貿易「外溢」到別國。貿易的結果,AB兩國的生產者都掌握了彼此的生產技術並有可能對本國的生產進行調整。這種國際范圍內的技術外溢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情況是,A國本來有生產商品X的比較優勢,但B國生產X的技術更先進,有絕對優勢。A國引進了B國生產商品X的技術,提高了本來就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率。這種結果發揮了本國資源上的比較優勢,有利於A國的長期增長。另外,商品X本來就是B國相對短項,在兩國實行分工和貿易後便不再生產。A國多生產X可以使B國的進口價格下降,也有利於B國。這種技術的外溢使原來由「比較優勢」決定的貿易模式變成了由「絕對優勢」決定。技術外溢的結果,兩國都從中受益。但是如果B國生產商品Y的技術比A國先進,A國從B國中學到這種技術並用此來改進發展其本來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Y。對A國來說,這種技術引進的結果是一種進口替代型增長,但對B國來說則是一種威脅和競爭。如果A國生產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資源,對A國的長期發展也不一定有利。貿易和技術外溢有可能將發展引入「錯誤」方向,使兩國的長期發展速度都受影響(參見Yanagawa,1993)。b)國內的技術外溢國內技術外溢指的是技術在本國范圍內的傳播。由於地理、語言、文化等原因,國內技術外溢比學習外國技術更快。 八十年代後期,克魯格曼和盧卡斯(Lucas)分別討論了國內技術外溢的問題。在克魯格曼(1987)的模型中,他假設有兩個國家A和B,生產一系列產品。其中任何一國會在一些產品的生產技術中有最初的領先地位。盡管技術可以在國際間傳播,但本國內的技術外溢會更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較快的國內技術外溢過程,該國原先的領先的行業會有加速發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增強,「國內技術外溢」也會使別國在他們原來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更有領先地位,技術的國內傳播使各國的差異擴大。盧卡斯(1988)的模型與克魯格曼有些相似,只是他假設一系列國家,生產兩種產品:X和Y。各國的勞動力和勞動生產率相同,但對兩種產品的技術知識的最初掌握程度不同。一些國家生產X,另一些國家生產Y,形成最初的國際分工。由於技術在國內的外溢,生產X和生產Y的國家都會在各自的專業生產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各國對兩種產品技術知識掌握程度上的差距越來越大。在一般情況下,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很難改變,除非產品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跟不上產品價格下降的速度,改變原先國際分工的地位,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向另一種產品生產的,也只能是那些原來就在邊緣上的國家(marginalcountry)。克魯格曼和盧卡斯的分析說明:一個國家最初的比較優勢、產業選擇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可能與它本國的技術知識和資源配置有關,也可能是由於偶然的因素,但最初的產業結構一旦形成之後,國內生產技術的外溢使得一國在這些產業中的生產率比別國提高的更快,會使該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更加鞏固。這在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國家擅長於一些行業,而另外一些國家擅長於另外一些行業,這與國內的技術外溢是有關系的。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種生產格局,改變是不容易的,因為產業規模與國內的技術外溢會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只要成本增長的速度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就會有利可圖而繼續存在。歷史在決定一國長期的生產和貿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行業間與行業內的技術外溢技術外溢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行業之間(inter—instry)和同行業之內,許多行業雖然產品不同,但所用的資源有許多是相同的,如何提高要素生產率對各行業都是有促進作用的。另外,這里的「技術」概念,也不僅僅局限於具體的生產方式,也包括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知識。因此,一個行業擁有的技術優勢也可能外溢到別的行業,使別的行業的生產率也有所提高,並對社會的長期發展產生影響。〔(1)c〕同一行業內也可能有不同的產業集團(instryclusters),各集團生產類似產品但生產技術不會完全相同。與國外類似的產業集團相比,生產上也會有不同的優勢。國際貿易以及由此產生的競爭和技術外溢會縮短各產業集團的技術差距。(2)發展研究(R&D)與技術創新(Innovation)技術變動的另一個來源是技術創新,它是一種投資、開發與研究的結果。新技術的開發主要表現在:a)提高要素生產率,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或保證產量的情況下,使用更少的資源;b)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技術創新或開發型技術進步可以在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中出現。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一個最終產品可以由一個企業變成許多個企業來生產。同一企業中也可分為許多部門,每個部門只生產產品的一個零部件。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每個部門只集中於一個小范圍的大規模生產,而在這個具體的零部件生產中,企業有可能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得利潤。換句話說,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潤不再只是從最終產品中獲得,每個生產環節都獨立出來,都有獲得利潤的可能性。對利潤的追逐使生產的每個環節上都有改進技術的動力。開發型技術進步也常常是在對新產品的研製中獲得的。市場競爭迫使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或提高產品質量,從而產生出新技術。 與「干中學」不同,技術創新或開發型技術進步是需要大量投資和研究的,因此,只有在保證這些投資能夠獲利的條件下,企業才會去研製新技術。因此,一國能否獲得大幅度的開發型技術進步,需要兩個必要條件:(1)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因為沒有保護的話,企業開發新產品所冒的風險與其收益不對稱,也就沒動力去投資、研究。(2)要鼓勵對科研的投資。干中學雖然也能提高技術,但畢竟有局限性,畢竟只能縮短與先進技術的差距,一個國家要想技術上領先,就必須有開發型的技術進步,但開發型技術進步是需要有法律和投資來保證的。國際貿易與開發型技術變動有相互促進的關系,貿易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不僅通過國際市場的競爭迫使各國努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也通過國際技術外溢給各國互相啟發的機會。新技術的開發不再只是個別國家的行為,而成為各國的共同努力。這里邊也有一個技術開發的規模經濟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貿易和技術的國際流動可以使開發研究形成「規模經濟」而降低各國的科研開發成本。一項新技術從一國開始後,另一國可以馬上引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不應重復同樣一個過程。當然,這樣做需要許多政治條件和技術條件,但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最優方式。另一方面,技術革新也會影響貿易模式。在技術作為外生變數和「干中學」的模型中,最初的貿易模式都是給定的,都假定各國在生產技術上有差距但沒有討論為什麼有差距。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的模型則揭示了產生技術差距的根本原因。綜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盡管技術的國際國內外溢和干中學的過程有可能縮短各國技術上的差距,本國原有的資源和技術條件對於一國的長期發展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仍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對發展研究的投資和不斷開發新的技術,是改善一國的貿易地位和保證經濟長期增長的必要措施。三、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啟示過去十五年來,我們雖然在開放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貿易政策上仍受許多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們在出口方面作了許多努力,但是開放國內市場方面顧慮重重。在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地位的過程中,我們把擴大進口和開放市場看作是一種進關貿的代價,是為了獲得某種權利而不得不承擔的「義務」,其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保護幼稚工業」的理論。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對某些產業的保護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怎樣選擇保護對象?採用什麼方式來保護?保護的前景與代價是什麼?我們必須充分估計為保護所付出的代價,並努力以最小的代價來實現我們發展先進或幼稚工業的目標。古典和新古典的貿易理論已經分析了保護給消費者和整個國家福利所帶來的損失。關於技術外溢和干中學的學說又為我們揭示了保護所失去的「外部效應」,尤其是對電腦等高科技產品進口的限制,損失的不只是消費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拖延了技術外溢和干中學的過程。電腦等科技知識產品與一般消費品不一樣,電腦的使用和普及包含著科學技術的普及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電腦迅速普及所能帶來的外部效應,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況且電腦行業發展的關鍵不是硬體而是軟體,只有在普及的基礎上才能有足夠的人力資本和市場需求來促進軟體的開發。通過貿易壁壘的辦法來保護幼稚產業,其代價和結果都是必須考慮的。規模經濟的貿易學說還為我們的貿易政策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新的貿易理論揭示了當代國際市場的壟斷競爭和工業製成品貿易為主的特徵,工業產品的多樣性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來生產、出口全部的工業產品。國際貿易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即使在同一行業內,也可能既進口又出口。現代的國際競爭並不局限於個別產品的得失,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限制外國優質產品的進口,不一定非要通過保護來生產國外已佔優勢的產品。對外開放某些市場,並不等於國內的同類產業就不能發展了。別人生產了一些種類型號,我們可以集中資源生產別的或新的種類型號,並通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向國外出口。怎樣使某些產業形成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貿易學說提出了一個「戰略性貿易保護」的問題。由於國際市場上的不完全競爭和現代企業規模經濟的存在,如何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以擴大生產降低成本,成為企業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如果政府能夠正確地選擇某些有發展前途並能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產業,通過政策支持,幫助其達到一定生產規模的話,對本國利益和發展都會有利的。這種貿易保護著眼於一國長期的戰略發展,被稱為「戰略性貿易保護」。不少國家曾採用過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如日本在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對許多產業有過保護。它將一個產業保護一段時期,然後就轉移。保護的目的只是希望在保護期內,讓產業自身產生出一種技術外溢和自行不斷壯大的能力,在短期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保護的時間是短暫的,保護的行業是不斷變動的。克魯格曼借用了吉文斯(Givens,1982)的說法,將其稱做「狹窄的、移動的保護帶」(theNarrowMovingBand)。無論是自由貿易的政策還是「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依據都是如何使本國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不僅要從靜態上估計,也要從動態上考慮。對什麼產業採取什麼政策,都要有盡可能精確的利弊分析。國際貿易的新理論並不告訴我們應不應該保護的問題,而是為了我們貿易政策的選擇提供了更多需要考慮的問題。簡單地利用貿易壁壘來保護幼稚工業是一種被動和陳舊的方式,代價是不小的。而從戰略發展的角度對某些產品(不一定是整個行業)實行保護也許會帶來長期的優勢和利益,但是這些產品不一定是幼稚產業,保護的手段也不一定是貿易壁壘,可以是代價較小的產業政策或消費政策,保護的時期應是短暫的,這種保護是一種積極的,有前途的保護。
㈧ 簡述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對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貢獻,並簡評
克魯格曼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他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善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他的理論思想富於原始性,常常先於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經濟問題,然後建立起令人贊嘆的深刻而簡潔優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後來者的進一步研究。他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貿易理論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預言,更使他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擔任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策咨詢顧問。1991年,他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獲得克拉克經濟學獎的第五人。2008年,克魯格曼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克魯格曼是主流經濟學派的衣缽傳人和捍衛者,是薩繆爾森和索羅的愛將(他們三人同處一個辦公套間)。但同時,克魯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鋒,敢於向任何傳統理論開戰。在過去十餘年間,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發表文章幾百篇。他的文筆清晰流暢,深入淺出,不僅是專業研究人員的必讀之物,更是普通大眾的良師益友。在公眾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眾經濟學家
1953 年,克魯格曼出生於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在紐約的郊區長大,從約翰·F·肯尼迪高中畢業後,他來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經濟學。大學時代的克魯格曼似乎更偏好歷史,經濟學的專業課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歷史課。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家諾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魯格曼的一篇關於汽油的價格和消費的文章後,為他對經濟問題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立即邀請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學畢業後,在諾德豪斯的推薦下,克魯格曼順理成章地進入了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這個期間,由於個人問題,他的情緒比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論文以後,他奔赴耶魯大學任教去了。
克魯格曼的關鍵思想是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㈨ 克魯格曼對新貿易理論是什麼
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為產業集聚的產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克魯格曼以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假設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簡稱D-S模型①)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認為產業集聚是由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移動通過市場傳導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克魯格曼的產業群模型是基於以下事實:企業和產業一般傾向於在特定區位空間集中不同群體,不同的相關活動又傾向於集結在不同的地方,空間差異在某種程度上與產業專業化有關。這種同時存在的空間產業集聚和區域專業化的現象,是在城市和區域經濟分析中被廣泛接受的報酬遞增原則的基礎。當企業和勞動力集聚在一起以獲得更高的要素回報時,存在本地化的規模報酬遞增為產業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本地化的規模報酬遞增和空間距離帶來交易成本之間的平衡,被用來解釋現實中觀察到的各種等級化的空間產業格局的發展。克魯格曼(1991)設計了一個模型,假設工業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而農業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在一個區域內,工業生產活動的空間格局演化的最終結果將會是集聚。這從理論上證明了工業活動傾向於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並闡明由於外在環境的限制,如貿易保護、地理分割等原因,產業區集聚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區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而且產業空間集聚一旦建立起來,就傾向於自我延續下去。克魯格曼的模型為人為的產業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論依據,產業政策有可能成為地方產業集聚誕生和不斷自我強化的促成因素。也就是說,克魯格曼將最初的產業集聚歸於一種歷史的偶然,初始的優勢因路徑依賴而被放大,從而產生鎖定效應,所以集聚的產業和集聚的區位都具有歷史依賴性。克魯格曼將貿易理論和區位理論相結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過嚴密的數學論證從深層次上揭示了產業集聚發生的機制,彌補了馬歇爾和韋伯觀點的不足。但是,他比較強調大型公司的內部增長和組織間能量化的市場聯系,而忽視了公司活動所產生的難以量化的非物質聯系(如信息、技術聯系)和非正式聯系(如人際關系間基於信任的聯系)。
㈩ 請問保羅—克魯格曼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主要貢獻!
亞當·斯來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自主指是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應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
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
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
成本=機會成本=經濟成本,邊際機會成本=邊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