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近有哪些國際貿易熱點新聞
一、經濟合作領域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0+1)的合作研究
1)、合作動因(互補性分析)
2)、合作機制
3)、比較研究——與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等成熟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對比
4)、前景分析——與10+3機制可能性研究。
2、亞太經濟合作的路徑選擇
1)、APEC與次區域合作的關系
2)、東亞區域合作的福利分析
3、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對亞太經濟合作的借鑒意義
4、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分析
二、WTO問題
1、綠色貿易壁壘問題
2、WTO發展回合談判舉步維艱的原因研究
3、發展中國家在未來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新一輪談判形式展望
5、我國入世三年對國內的各產業的影響
三、貿易政策問題
1、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2、開放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實證
四、中國問題
1、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看中國的貿易政策選擇
2、WTO爭端解決機制對中國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3、中美雙邊貿易額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關度分析
4、貿易與FDI的實證關系——替代OR
互補
5、中國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的各種方案(三個10+1、10+3等)的福利比較
6、我國2004年進出口形勢綜述以及對2005的預測
7、影響我國貿易條件的因素
8、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認識
五、貿易爭端問題
1、圍繞三種主要的爭端形式展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
2、我國對外經濟摩擦的特點及對策研究
六、產業研究
1、服務貿易
2、農產品、紡織品貿易
3、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方向
七、地方經貿
1、天津市出口貿易的發展戰略
2、區域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政策研究
㈡ 關於國際貿易方面的問題
如果對方還沒有付款,那就有索賠的依據了,如果你已經收到貨款,但又想繼續做下一個定單,那他也有索賠的依據了.
㈢ 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面臨內外多重壓力:
2013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仍將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較大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難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2、外需改善不明顯:
世界經濟已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經濟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固,對我國外貿利好作用有限,預計外需的改善並不明顯。
隨著國家穩增長和促外貿一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釋放以及後續配套政策的陸續出台,預計2013年我國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難有大幅改善,仍將遠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進口增速將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外需狀況難有明顯改善,外貿將基本延續2012年的低速增長態勢。其間因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我國春節等因素影響,外貿增長會出現暫時性波動。2013年三、四季度,全球不確定因素若轉為明朗,我國外貿增速有望繼續提高。
3、出口上升空間有限:
國際經驗表明,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可能已觸及「天花板」(一國出口金額佔全球GDP的比重不超過3%,一國出口金額全球佔比不超過10%)。這意味著我國出口高速增長傳統模式的黃金期已過,中長期內出口增速上升空間有限,將在低水平企穩。
展望2013年,美、歐等發達國家私人與公共部門去杠桿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對其逆差的糾正。對應地,中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貿易順差將隨之減少。我國出口競爭力正處在穩步下滑通道之中,以大宗商品進口為主的一般貿易逆差將持續擴大,總體順差將呈收窄趨勢,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將進一步下行。
2013年,國際環境倒逼我國要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轉變,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程度。
培育品牌、營銷網路和研發設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繼續穩定和擴大中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3)最新國際貿易領域問題擴展閱讀:
對外貿易的注意事項:
1、外貿洽談前期,製作形式發票用於報價、交易參考或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
2、交易確認以後,製作外貿合同。
3、准備交貨的時候,製作商業發票、裝箱單、核銷單、報關單,申請商檢通關單等報關出口。
4、報關後海關退返核銷單、報關單的收匯聯與核銷聯等。
5、交貨付運後,得到提單(有時是直接做電放提單)。
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證等方式付款, 需要製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等以收取貨款。
7、憑收匯銀行水單、核銷單、報關單核銷聯等辦理核銷與退稅。
㈣ 我國當前國際貿易現狀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貿易問題現階段我國國際貿易應採取的戰略對策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一直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進出口總額和外貿順差的增長速度很快,外匯儲備在2008年末已經達到了1.9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的外貿,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海關總署2008年10月13日發布的我國前三個季度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明:2008年1至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1億美元,增長29%。累計貿易順差1809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6%,凈減少49.2億美元。進入到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凸顯出來,進出口貿易形勢呈現惡化的趨勢。由於前三個季度形勢較好,因此,2008年全年的總體情況還可以。海關總署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全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25,616.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46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86億美元,增長18.5%。累計貿易順差2,954.59億美元。進入到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外貿形勢進一步惡化。國家海關總署2009年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2009年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249.48億美元,連續四個月同比下降,比一月份下降25.7%。2月份外貿順差為48.41億元,比1月份下降100多億美元。由於世界金融危機目前尚未到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繼續擴大,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這種下滑趨勢還將延續一段時期。具體什麼時候能終止下滑趨勢並轉為上升趨勢,目前還不能確定,筆者估計,2010年下半年的可能
㈤ 新形勢下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問題及對策
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分析,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1.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面臨的經濟競爭將日趨激烈 在此波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雖然也受到沖擊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仍然是一枝獨秀,保持了8%的增長率,經濟總量也日益逼近日本。這種狀況使得更多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把中國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並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對中國施加壓力和防範中國。 首先是歐美聯合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 2003年2月,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會議上,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廣場協議》,讓人民幣升值。一場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博弈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貿易嚴重萎縮,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嚴重,這些國家把發生逆差的原因歸咎於人民幣低估,因此,在危機後,歐美聯手逼人民幣升值,更加大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今年3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進出口銀行年會上發表貿易政策講話時,要求人民幣進一步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機制」過渡。他同時表示,美國政府將在4月15日發布的財政部半年報告中,決定是否將中國劃為「匯率操縱國」。一旦通過把中國定位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就可以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中國出口增長占整個經濟增長超過30%,倘若人民幣大幅升值必然削弱出口競爭力,出口減少將可導致經濟增速放緩和就業機會減少。 其次是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挑戰。目前,各國已將退市列入議事日程,退市表明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減退,但短期內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再次動盪,包括大量國際「熱錢」流出中國。熱錢一旦大量在短期內流出,對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沖擊不容小視。 第三是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各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隨著各國進一步走出金融危機並實現經濟復甦,危機的中心問題已不再是討論如何走出衰退,而是如何保持財政的永續性和保證國內的就業。為緩解經濟增長、財政、就業壓力和國內民眾的政治壓力,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許多國家政府的選擇。中國在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佔全球出口份額的比重超過9%。但中國出口競爭力增強的同時也使我國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9年全球70%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與中國的出口貿易有關。截至2009年,中國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4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其中,美國自2006年11月份至2009年對我國發起「雙反」調查共23起,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僅2009年美國就對我國發起10起「雙反」調查。因此,在世界經濟發展趨緩的背景下,面對越演越烈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面臨的經濟競爭將日趨激烈。 2.我國的安全環境面臨挑戰 從傳統安全來看,我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仍然存在隱患。目前,世界軍事安全形勢正在開始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調整與變革。世界主要軍事力量,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國已進入新一輪的軍事擴張期。 首先,表現在各國的軍費開支不斷增長上。即使在金融危機發生後,雖然全球經濟出現整體下滑趨勢,但是世界軍費開支卻仍然呈現大規模增長,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有可能出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將受到威脅。 其次,各大國特別是美國在加緊軍事戰略的調整和改革。美軍戰爭准備重點已由打贏兩場同時發生的大規模地區戰爭轉變為進行「全范圍」戰爭,這其中包括所謂動用國家乃至盟國的綜合力量對付「潛在的全球性競爭對手」的「國家級戰爭」。為此,美軍已開始了一系列軍事上的實際准備和部署。美國的軍事戰略調整中涉及我國的因素在不斷增強,我國已成為美日等力量假想中的「潛在軍事競爭對手」。據美國軍方網站報道,目前,美國已在我國周邊從日本、韓國到關島、澳大利亞再到印度洋直至中亞地區一共設有大小軍事基地51個。美軍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戰時期針對蘇聯的還要密集。另外,美國為了彌補美軍在中國西南方向上的薄弱環節,正積極地與印度發展軍事關系,促使美印軍事合作具有一些非常積極的「戰略含義」。美國已表示,作為對付中國的手段,要提高西太平洋上的美軍作戰能力。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正在加強在太平洋的戰略力量,將一些戰略核潛艇從大西洋調到太平洋,並改進核彈頭。 中國的周邊環境帶來的安全隱患也不可小視。首先是朝鮮半島核問題隨時有惡化的可能,一旦朝鮮半島局勢惡化,受到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周邊國家如日本、印度等國在有不斷加強軍事擴張的趨勢,對我國的安全環境也將構成挑戰;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也給我國帶來安全威脅。印度和巴基斯坦已跨過了核門檻,並已完成了核武器的實戰部署。朝鮮已於2006年9月實驗爆炸了核武器,伊朗正在積極進行核開發。核武器的壟斷已被打破,世界進入了一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時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尤其是中國,東西兩個方向均存在著現實的核威脅,使我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從非傳統安全來看,我國也同樣面臨威脅。全球環境污染造成的氣候變暖問題、跨境犯罪問題、金融危機問題等等,都將影響我國的安全環境。 3.我國在多極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的同時也面臨著單極的壓力 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下,我國面臨著發展的良好機遇。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上的各方面的影響力也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場所都活躍著中國的身影。但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美國越來越把中國當成主要競爭對手,在各個領域給中國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 冷戰後特別是21世紀初以來,中美戰略關系的性質由合作為主轉變為對立為主。由於美國是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並表達了要主導世界秩序的願望,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防範。1997年美國國防部的《四年防務報告》就已明確地表達了這種意願。美國2008年《國防戰略報告》進一步加重了對中國的關注程度,對華的「兩面政策」更趨明朗化。在2005年版《國防報告》中,中國雖被列為美國需重點關注的「關鍵國家」,但只被明確提到一次;而在2008年的這份報告中,中國競被提及多達l7次,而且各部分均將有關中國的內容置於俄羅斯之前,這反映出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美國的一位學者H·格林韋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經濟」,美國將處於第二。並認為,當中國GDP等於或大於美國的GDP時,美國就無法在世界上稱霸。據於此,在美國國內保守主義回潮的背景下,美國提出中國是美國「潛在對手」或「戰略競爭對手」。悲觀論者甚至認為中美可能發生軍事沖突。 4.我國面臨世界科技革命的競爭 科技競爭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水平,我國與發達國家上百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相比,科學技術真正穩定和快速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只有20多年的歷程,基礎還相當薄弱,持續積累十分不足;科技體制仍處於不斷調整、完善的轉軌階段;作為發展中大國,一方面面臨著許多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可支配的財力有限。從目前狀況來看,我國與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代表韓國以及科技大國俄羅斯、印度同處於中等發展水平。因此我國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㈥ 請簡單談談當前國際貿易形勢,特別是我國的對外貿易形勢。
對這方面的形勢分晰,網站上面都有好多的,你可以查下的: 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展,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對外貿易領域所受到的影響更加嚴重,外貿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在此情形下,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的外貿形勢,把握一切有利時機,採取有效措施推動我國外貿事業發展,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筆者僅就此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勢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一直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進出口總額和外貿順差的增長速度很快,外匯儲備在2008年末已經達到了1.9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的外貿,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海關總署2008年10月13日發布的我國前三個季度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表明:2008年1至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1億美元,增長29%。累計貿易順差1809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6%,凈減少49.2億美元。進入到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凸顯出來,進出口貿易形勢呈現惡化的趨勢。由於前三個季度形勢較好,因此,2008年全年的總體情況還可以。海關總署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全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25,616.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46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86億美元,增長18.5%。累計貿易順差2,954.59億美元。進入到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外貿形勢進一步惡化。國家海關總署2009年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2009年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249.48億美元,連續四個月同比下降,比一月份下降25.7%。2月份外貿順差為48.41億元,比1月份下降100多億美元。由於世界金融危機目前尚未到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繼續擴大,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這種下滑趨勢還將延續一段時期。具體什麼時候能終止下滑趨勢並轉為上升趨勢,目前還不能確定,筆者估計,2010年下半年的可能性最大。二、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我國對外貿易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然而,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打擊下,對外貿易領域也受到了較大沖擊,以前所固有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若干新問題也浮出水面,形成了諸多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局面。筆者認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對外貿易增長速度趨緩,個別行業出現衰退趨勢自2008年11月份起中國外貿形勢急轉直下,月度進出口總值出現了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此後逐月進出口總值持續負增長,且跌幅不斷加深。就行業來看,我國紡織與成衣產品所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衰退跡象。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前9個月,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累計出口增幅同比下降10.8個百分點,出口增幅連續8個月回落。2008年1-9月紡織與成衣產品累計出口值約1,402.85億美元,同期成長8.03%,創2003年以來新低。9月份單月出口值為184.04億美元,較8月份有所下降。由於出口銳減,許多外貿紡織企業受其影響,開工不足,乃至倒閉。據統計僅2008年上半年就有超過1萬家紡織服裝廠倒閉,2008年1-5月全國紡織業實際就業人數減少4.6萬人,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1-2月仍然延續了這種情況。進口方面,2008年1-9月進口141.94億美元產品,同期增長1.13%,增長速度趨緩。其中紡織品進口為124.26億美元,呈現-1.28%的負增長;成衣進口為17.67億美元,同期增長22.07%。(二)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我國產品遭遇的反傾銷案件急劇增加隨著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經濟的不利影響的進一步加深,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阻止外來的競爭,紛紛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世界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紛紛舉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印度於2009年1月23日正式宣布在未來6個月內禁止進口中國玩具,禁令在2月份開始生效。日本已經頒布了相關的規定,在2009年3月1日起對出口到日本的醫療保健器械實行新的標准,不僅要求出口商具備ISO13485的認證,還需要進口商也要具備相應的資質。歐盟在2008年10月也出台了最新的玩具安全指令,該安全指令在玩具的設計、標識、生產、進口商責任、市場監管等方面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些非關稅壁壘措施的實施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隨著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又面臨著嚴峻考驗,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國內市場,想方設法阻止中國低價產品的進入,無端指責中國產品的低成本與低價格是政府補貼的結果,要對這些產品徵收反傾銷稅,結果專門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迅速增加。這使我國外貿企業產品的出口更加困難。(三)世界市場需求銳減,產品價格下跌,大大降低了我國出口企業的創匯能力 金融危機形勢下的各國經濟發展普遍放緩,有一些國家如英國、日本等還呈現出經濟衰退的趨勢。美國和歐盟的一些國家相當數量企業倒閉,還有大量企業經營萎縮,失業率上升,失業人數增加,國內外需求不足。由於世界范圍內需求不足現象的廣泛存在,使得世界市場產品和勞務價格也隨之大幅度下降,這給我國產品的出口和勞務的輸出帶來了嚴重困難,使我國企業的出口創匯能力大大削弱,嚴重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㈦ 目前國際貿易形式中,我國5G產業存在哪些問題
5G商用將給5G產業鏈帶來四抄大變革:一是軟體化,為滿足垂直行業多樣化需求,5G網路將採用軟體化架構,具備切片、邊緣計算等新能力,以實現網路的定製化、開放化、服務化;二是超高頻大帶寬,5G具有超高頻譜特性,將催生大規模天線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多頻組網,從而帶來射頻器件和材料工藝的變革,並且無線網路實現了超越固定網路的移動寬頻,將促進傳輸網面向超大帶寬連接的升級換代;三是物聯網化,5G將開啟萬物互聯時代,5G網路架構和技術演進方向均以面向物的連接為核心;四是高集成度,5G網路特性對關鍵元器件提出集成度更高、更精密的需求,技術革新將孕育晶元領域的新機遇。
㈧ 當前的國際貿易熱點問題有哪些
當前國際貿易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經濟合作領域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0+1)的合作研究
1)、合作動因(互補性分析)
2)、合作機制
3)、比較研究——與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等成熟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對比
4)、前景分析——與10+3機制可能性研究。
2、亞太經濟合作的路徑選擇
1)、APEC與次區域合作的關系
2)、東亞區域合作的福利分析
3、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對亞太經濟合作的借鑒意義
4、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分析
二、WTO問題
1、綠色貿易壁壘問題
2、WTO發展回合談判舉步維艱的原因研究
3、發展中國家在未來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新一輪談判形式展望
5、我國入世三年對國內的各產業的影響
三、貿易政策問題
1、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2、開放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實證
四、中國問題
1、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看中國的貿易政策選擇
2、WTO爭端解決機制對中國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3、中美雙邊貿易額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關度分析
4、貿易與FDI的實證關系——替代OR 互補
5、中國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的各種方案(三個10+1、10+3等)的福利比較
6、我國2004年進出口形勢綜述以及對2005的預測
7、影響我國貿易條件的因素
8、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認識
五、貿易爭端問題
1、圍繞三種主要的爭端形式展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
2、我國對外經濟摩擦的特點及對策研究
六、產業研究
1、服務貿易
2、農產品、紡織品貿易
3、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方向
七、地方經貿
1、天津市出口貿易的發展戰略
2、區域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政策研究
㈨ 大家好,當前(近一兩年)國際貿易領域的熱點問題及主要課題有哪些呢
走出去
新新貿易理論
低碳
服務貿易
㈩ 現在國際貿易方面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1、匯率
2、結算貨幣
3、敏感地區和敏感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