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機會成本」和「相對價格」的關系是
1,沒有關系
相對價格是貿易領域的概念,機會成本是投資領域的概念.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的另一樣東西。機會成本小的具有比較優勢。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既虛既實的一種成本。它是指1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面後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資獲利機會。
相對價格( relative price):在國際貿易中所交換的商品價格之間的比例關系。它體現交換雙方的貿易利益。
概念的提出 相對價格概念起源於19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D.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這個學說認為,在國際貿易中,按同一種貨幣折算,各國之間產品價格有所不同:某國生產的甲產品成本低,乙產品成本高;而另一國生產乙產品成本低,甲產品成本高,這樣兩國就可以通過貿易,用各自生產的優勢產品去換得自己生產的劣勢產品,從中得到利益。所以在國際貿易中,每個國家對某種商品都擁有一種比較利益,並通過商品交換獲利。國家間的商品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反應了生產成本的不同。相對價格反映的交換關系促成國際貿易,使世界生產的實際資源成本最小化,或使世界資源的實際產值最大化。
計算 相對價格的計算方式是:以某國出口糧食、進口照相機為例,兩者的比例關系為:照相機的相對價格=照相機價格/糧食價格(均按同一貨幣折算)。它反映出購買一台照相機而必須放棄的糧食數量。如果這種比率關系在一段時間內發生變化,那就說明它們在利益分配上發生了變化。
特點 商品相對價格具有以下特點:①多樣性。在任何商品經濟形態下,市場上每一種商品和勞務都有價格,如果把它們聯系起來對比分析,就會得到一個價格比例關系。因此在市場上有工業品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初級產品對加工產品的相對價格、工業品之間的相對價格,等等。②多變性。相對價格是商品之間價格比例關系的動態反映,是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它隨市場供求關系、運費、關稅等限制條件以及各國貿易政策的變化而變化。
各個國家國內各種商品價格之間的比價關系,也可以稱作相對價格。
2,實際上機會成本應該是這樣:工作A對於工作B來說具有機會成本,但工作B對於工作A來說就已經沒有機會成本了,因為工作A的收益比工作B小。因此所謂機會成本實際上只是「相對機會成本」而沒有絕對機會成本。當一個人正在從事的工作收益比較低時,相對於你所能從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來說,就產生了機會成本。比如一個人能夠做經理和教師,而經理工作的收入顯然要比教師的收入大,因此當你從事教師工作時,相對於經理工作來說你就存在著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從事經理工作會使你失去教師工作的更低收入,從而產生一個機會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對於收入小的工作來說,是沒有機會成本的,因為你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謂「機會」實際上就是尋求更大利益的機會,既然獲得了更大利益,那麼因失去機會所導致的利益喪失也就相對沒有了。
那麼,由於從事工作A比從事工作B所獲得的收入較小而產生了機會成本,其機會成本量是工作B的收入減去工作A的收入,即8000-5000=3000
補充:
選擇8000的工作而沒選擇5000的工作 的機會成本為5000-8000=-3000
《國際貿易》里的相對價格是用的除法 比如【P鋼鐵/P大米】 我想問二者的相對價格相除得什麼?相對價格.實際上就是一個系數,
㈡ 國際經濟學中假設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同,在不同偏好和機會成本不變的條件,兩國是否存在貿易的基礎
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同且為直線。在自給自足的經濟下,各國將在生產可能性曲線與其社專會無差屬異曲線的切點,EA和EB上達到均衡。需求條件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在自給自足的經濟下的生產與消費的不同選擇,但這些不同並不會引起兩國之間相對價格的差異,兩國的國內價格水平是相同的,因此不存在貿易的基礎。
㈢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㈣ 例舉一些經濟學小現象,並分析原因
下面的一篇文章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從豬肉漲價現象」談中國老百姓的生存成本
07年的中國夏天是個不平靜的夏天,洪水、城市缺生活用水、環境污染帶來的後果及最近的豬肉漲價。牽動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心。
那麼我們就從最近的豬肉漲價談起,中國已經改革開放快20年了已經步入年輕時代,而這個時代意味著黃金時代的開始。億萬從土地出來的農民工為了解決生存及生存質量的提高到了城市、到了工業園,為世界的「中國製造」作出了他們的貢獻。而這樣一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就驟然減少,留下一樣「留守老人及留守兒童」,作為中國農村傳統農業經濟的飼養牲畜來說,只能解決他們的需要。而中國農業產業鏈的不健全導致了農民不願去飼養周期長,經濟效益不能和外出勞務帶來的多,機會成本決定了他們不能去做虧本或效益差的工作。
豬肉漲價的現象說明了,中國的農民已經會為自己的生存去算成本(飼料的漲價,種豬的漲價及由於環境污染帶來的青飼料價格的上漲和土地成本的上漲等等),讓他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那就是生存權。而生活在城市的工薪階層也在為豬肉漲價而煩惱,因為豬肉漲價對於靠薪水吃飯的人來說,無疑增加了他們的生存成本。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人們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到為解決吃的問題佔了整個家庭的收支很大比例時,這個家庭的生存質量就低。
兩百年前凱恩斯的思想讓英國的自由經濟發展並推動了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從中我們知道了市場的重要性,知道了選擇,「無形的手」。當蘭州人民在爭論一碗牛肉麵的限價,當蘇州人民為了生活用水花去很大支出時,我們發現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於不健全導致這一切影響民生問題的層出不窮時,我們需要面對什麼?
現在的中國提倡和諧社會,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大一段時間我們需要解決就是人民的生存權問題,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讓老百姓明白經濟鏈條的連動效應,縮小貧富差距和生存資源的分配不均問題,這就是政府有形的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字值得研究,看字形就知道口旁是個禾,那就是吃的問題。更深了講,平衡關系,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供需關系。
不管是生存在農村的老百姓,還是生存在城市的老百姓都在為了自己的生存成本計算著,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對於好事的出現,我們不能去抑制它的發展,只能去思考,只能去引導它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㈤ 國際貿易中,什麼指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內也可以理解為在面容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機會成本對商業公司來說,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時間或資源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就是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