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全球經濟下行的趨勢已成為必然,各國為消化過剩產能,拉動本國經濟,或通過採取提高關稅、限制配額等傳統貿易保護手段來設置有形壁壘,或通過知識產權、碳排放和金融開放等新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構建無形障礙,但這些措施不但無易於危機的解決,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危機,使全球經濟進一步惡化。
貿易保護法案並不是救命良葯,而是一劑可怕的毒葯,最可怕的是受傷的是整個世界: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因美國股市暴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至今還令人記憶深刻,而同樣令人記憶深刻的是當時美國國會通過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法案,該法案大幅提高了超過2萬種外國商品的進口關稅,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引起了其他國家同樣的貿易保護報復,結果引發各國之間的貿易戰爭。面對危機,各國以鄰為壑,全球貿易額大幅縮減,加劇了世界經濟大蕭條,很快傷及當時最大的出口國——美國自身。全球貿易總額從1929年的360億美元縮減到1932年的120億美元,而美國的出口總額也從1929年的52億美元左右縮減到1932年的12億美元。這個當時在國會議員眼裡可以幫助美國經濟走出困境的一劑良方妙葯成為後世學者認為的「最大的錯誤」。
事實證明,貿易保護主義還將對一些貧窮國家造成災難性影響,使目前的金融危機演變成一場人道主義危機。過去幾年,全球貿易持續增長,不少貧窮國家經濟逐步發展、民眾生活逐步改善。但隨著金融危機持續發展,不少貧窮國家再次陷入困境。
首先,貿易保護主義會損害一國未受保護產業部門及消費者利益。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統一大市場,在這個大市場中,各種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貿易壁壘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資源的流動、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全球消費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所需的「國際化」商品。如果某國實行貿易保護,將直接或間接增加進口商成本,進口商將這部分成本轉嫁給本國消費者,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此外,保護措施使非保護產業的生產者為受保護產業生產者提供了強制性補貼,產生的收入轉移效應往往得不償失,還會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貿易保護會造成出口國貿易及經濟急劇下降。如果在危機中某個國家(一般是貿易大國)率先實施嚴厲的貿易保護,會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額驟降。隨之產生的連鎖反應是,作為拉動出口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貿易的迅速萎縮會導致大量出口企業破產、倒閉,失業率大幅上升,從而拖累該國經濟快速滑坡。特別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將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對中國而言,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只有積極參與博弈,埋頭苦練「內功」。對外,在現今的體制和規則下,該說的話要說,該打的官司要打,該採取的反措施要採取。商場如戰場,與狼共舞,就要有狼一樣的生存競爭意識。對內,要適應世界貿易的形勢和環境,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國家經濟內需拉動的比重。要著力提高產業的技術檔次,包括環保要求,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術。
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作出了積極努力,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包括確保國內金融體系穩定、增加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密切同其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和配合,等等。中國還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採取了降低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下調存貸款利率、減輕企業稅負等措施。最近,中國政府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的措施,從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國將增加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用於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同時增加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中國將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加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有效性,及時調整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必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場全球性的挑戰,而務實合作是戰勝危機的有效途徑。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的命運已緊緊聯系在一起,只有加強合作,攜手努力,同舟共濟,才能有效應對危機。歷史經驗表明,越是危機關頭越要堅持開放與合作。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會加大危機的嚴重程度,還會使危機持續更長時間。因此,各國要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推進多邊貿易體制健康發展,從而為世界經濟早日渡過難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