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中美都是世界影響力強的國家,美國是超級大國,中國是經濟大國。
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製造征服了世界,美國不可能與中國斷絕貿易往來。
主要原因是美國需要中國的人多,不管是因為人多造成的廉價勞動力還是龐大的市場;中國有錢,美國需要中國購買並持有美國國債。
中國需要美國的高新技術,只有跟美國加強了經濟聯系,加強美國對華經濟的依賴程度,美國干涉我國內政就有談判和制裁的砝碼了。
中國要想發展經濟就得跟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獨立的國家發展合作。
所以只有通過加強與美國的經貿合作,才可以維護中美經貿關系持久發展的基礎、提升中美經貿關系持久發展驅動力,加強中美經貿合作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強發展平等、互利的雙邊經貿關系對中美關系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B. 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確立的標志是
答案D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宗旨是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促進國際貿易體系的形成,它的簽署標志著國際貿易體系的確立。
C. 為什麼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倡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積極
二戰後,以gatt/wto原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規則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各國貿易政策的制定。可以說,這個多邊貿易政策的框架是由美國倡導發起的。
美國對外貿易政策與wto規則的一致
無論是在gatt的建立上,還是在gatt的前八輪多邊貿易談判的進行中,甚至是沒有獲得成功的「千年回合」,美國的影響力和推動力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gatt的建立
早期的美國對外貿易政策是為保護國內產業服務的,因而是以保護主義為特點的。1934年是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發生改變的關鍵性一年。這一年,美國《互惠貿易協定法》建立,它標志著自由貿易主義在美國政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也是美國走向多邊貿易體制的起點。該法案宣布通過互惠貿易協定減讓關稅,並提出了「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條款,規定美國政府與任一國簽訂的關稅減讓協定,均自動地適用於其他與美國訂有互惠貿易協定的國家。而降低關稅壁壘和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日後成為了關貿總協定的基石。 戰後初期,美國為了稱霸世界,積極策劃在世界經濟、政治領域中建立霸權地位,從國際金融、投資和貿易各方面進行對外擴張。為此,美國提出「貿易自由化」口號,首先倡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簡稱ito),把它作為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並重的,專門協調對外貿易政策和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國際性組織。1946年2月,經美國提議召開的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開始籌建該組織,並於1947年4月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二次籌備會議上通過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在《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起草的同時,同樣是在美國的提議下,1947年4月至10月舉行了由23個國家參加的關稅減讓談判,達成了關稅減讓協議及制訂了減讓表,共涉及45000項商品。為了盡快獲得關稅減讓的好處,參加國把這些協議與國際貿易憲章草案中有關貿易政策的部分加以合並,形成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簡稱gatt)。 從gatt的建立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gatt的八輪多邊貿易談判 gatt建立以來,從1947年到1979年先後進行了7次多邊貿易談判,通過談判促使締約方的進口稅率不斷下降,也集中體現了美國當時在全球積極推行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思想。
D. 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歷史及原因分析雙邊關系對國際營銷影響
縱觀30多年中美貿易的發展歷程,中美貿易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是一波三折。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發達國家,既互為重要的貿易與投資夥伴,又對全球經濟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由於中美貿易的迅速增長和貿易不平衡的加劇,中美貿易摩擦也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中美貿易的正常開展,並成為當前中國出口貿易中一個重要問題。鑒於中美貿易對我國整個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不斷升溫並呈現出長期性,頻繁性,復雜性的特點,因此對中美貿易及其經濟效應進行研究有助於深刻認識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造成的影響,並對促進中美品貿易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美國是我國最大貿易對象國,我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很高。中美貿易的發展和中美貿易摩擦的頻繁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基本情況和對外貿易國際環境的基本動向。近年來,中美易摩擦不斷升溫,由於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日趨明顯和美國對外貿易赤字規模不斷擴大,美國不斷對我國政府施壓,要求我國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推動人民幣升值;為抑制我國部分產品對其出口的快速增長,美國先後對彩電、紡織品、鑄鐵鋼管、木製傢具採取了設限和反傾銷措施;另外還以我國履行「入世」承諾進展緩慢、保護知識產權不力等為理由,批評我國的貿易政策,要求我國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
正確地分析中美貿易關系發展和貿易摩擦的實質,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對我國合理制定對外開放政策和有效解決對外經濟摩擦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美兩國分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貿易發展出現不平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既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本身經濟的發展特點決定的,也是由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分工所決定的。由於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外在表現,是各國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重新配置方式,所以必須結合中美兩國各自的整體經濟狀況以及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地位的動態變化來考察這種貿易不平衡關系。然而,美國卻以種種借口對中國的出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在反傾銷、保障措施和特別保障措施、反補貼、技術貿易壁壘、知識產權等方面造成中美之間的嚴重分歧和貿易摩擦。
本文對中美貿易摩擦進行系統闡述。首先通過中美貿易額的歷年統計對目前中美貿易關系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進行分析,其中中美貿易嚴重不平衡問題成為焦點所在,進而總結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摩擦的特點,主要集中在反傾銷,特保調查和「337條款」調查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幾個方面,使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嚴重阻礙雙方的貿易發展。而後對發生貿易摩擦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1)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帶來的影響,2)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3)政治因素包括美國選舉以及美國利益集團的壓力,4)中國出口商品外貿依存度過大,5)中國企業對貿易摩擦的應對能力不強。在認識到貿易摩擦對中美兩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的同時,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貿易摩擦,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1)積極的影響在於能夠加速我國產品的結構升級,有利於培養我國的競爭優勢產業,有利於推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也有利於我國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2)消極的影響在於破壞了中美雙邊的正常經貿關系,也擴大了美國的「中國經濟威脅論」,使得中美貿易摩擦逐漸出現政治化傾向,同時美國要求對中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中國產品的出口不利。最後,文章對中國方面應對貿易摩擦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即應結合發揮政府、行業、企業三方的作用積極應對;政府方面要積極通過雙邊對話磋商解決,並培養貿易談判專家,利用WTO規則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使其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要重視跨國公司的作用;行業方面也要不斷完善相關行業標准以幫助國內企業減少發生技術性貿易壁壘情況,行業間也要加強自律互律制度的建設,並建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和在海外建立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從而對貿易摩擦的預防以及盡早解決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企業也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品市場多樣化,以實現生產國際化並拓展多元化市場,規避貿易壁壘給企業帶來的損害,也減少我國外貿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從而減少美國對中國的約束力。
現在,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以及中國經濟發展自身存在的問題都深化了中美貿易摩擦。中美貿易摩擦無論對中國還是美國都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正確積極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基礎上,通過對貿易結構的調整,和相關機制的正確認識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中美貿易關系。同時也要加強中美兩國政府及相關貿易部門的及時溝通協調,積極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盡可能降低兩國貿易摩擦發生的頻率,弱化貿易擦帶來的不利影響,推動兩國經濟貿易順利健康的發展,進而改善兩國雙邊貿易關系。
E. 請說說美國對中國外貿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與其說美國對中國外貿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如說美國的經濟,市場以及金融的發展對中版國經濟權的影響:
美國國內的龐大消費市場是中國目前外貿產業的重要市場。雖然我們的企業正在不遺餘力的開發美國以外的外銷市場,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依然不可低估;
其實相對於外貿,美國金融政策對中國的影響更為巨大:
目前的主要結算貨幣是美元,所以,幾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是美元定價的。中國正在日益成為原材料的凈進口國,美元匯率的波動直接影響原材料成本,進而對整個產業鏈造成影響;
我國購買的上萬億美元國債,不但對我國的通貨膨脹現象造成沉重壓力,而且隨時存在貶值風險,而這又與美國的經濟和金融政策緊密聯系;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美蘇冷戰的過程,就會發現美國其實是靠著金融手段搞垮了前蘇聯(操縱石油價格)。雖然我國不象前蘇聯那樣過度依賴石油出口收入換取糧食。但是對海外原料市場的依存度在不斷升高,再加上原材料的美元定價,被控制的風險不斷升高。
F. 美國的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美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是最高的,作用也是無可替代。
G. 為什麼在同一歷史時期英國和美國,德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不同
政體 確立來標志 國家元首 元首許可權源 首腦 產生方式 權力中心
英 : 君主立憲制 ; 1689年《權利法案》;國王;國家象徵(部分外交);首相;議會選舉;議會(內閣)
德:君主立憲制;《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軍國大事;宰相;任命;
美國:民主共和制;《1787年憲法》(建國就是);總統;行政大權、統帥;總統;總統任命各部長;總統
法國:民主共和制;《1875年憲法》;總統;行政大權、統帥;總統;;總統
H. 美國的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是其經濟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柯林頓執政以後,提回出了「國答家出口戰略」,將貿易提到了戰略高度。本文對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進行了評述,並對美國商品的進、出口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提出了對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全面理解,指出美國巨額的貿易逆差有著內在的合理性,是美國深化國際分工的一種表現。
目前美國經濟可以用「一高雙低」來概括,即高經濟增長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與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歐洲和被債務問題困擾的日本相比,美國經濟「正享受著均衡增長和低通貨膨脹完美結合的快樂時光」。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有著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僅從對外貿易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角度出發進行分析。美國作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其對外貿易政策不僅對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在世界經濟的運行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柯林頓執政以後,首次提出「國家出口戰略」,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對外貿易正對美國經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正把自己有形的和無形的產品推向全世界。
I. 美國人文地理對國際貿易
一、前言
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硬環境條件。國際貿易的根本是物品的買賣,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地區所盛產的物品是不同的,而這些物品是否是可以促成國際貿易的商品,形成商品經濟,這便成為了能否進行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同時,國際貿易的進行離不開軟環境的開放政策,當然也和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作為(是否鼓勵本地區國際貿易開展、是否鼓勵對外經濟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是否有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等)、主體經濟形勢分不開。本文從美國的地理環境為切入點,從多方面分析了美國的地理環境,與其對自己國家貿易的關系進行闡述,並提出了對自己國家貿易方面的影響。
二、關鍵詞
美國 地理環境 國際貿易
三、文獻綜述
一個國家經濟貿易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條件,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人的行為方式、性格塑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環境的作用同樣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國際貿易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離不開教育培養,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的整體素質。 然而,目前為止,目前,國內學術界在美國的地理環境對其國際貿易的影響上上存在爭議,對兩者之間的研究不深入,且不具有系統性。本文試圖在這些方面彌補對該問題研究的不足。對美國地理環境對其貿易的的影響進行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四、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是論文中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指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本文在寫作時,查閱了大量了大量的文獻,也從網路上查閱的相關的期刊文獻,搜集匯總了相關資料,對美國的基本情況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了相關的認識。
調查法也是論文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研究課題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本文在寫作時,調查了相關的數據和資料,並對其進行了整理,從而得出了結論。
五、研究結果與結論
(一)、地理環境
1、自然地理環境
(1)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寸。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
(2)水系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3)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4)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2、人文地理環境
(1)人口
美國有3億多人口, 80%以上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華裔約100萬。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人信仰猶太教和東正教。美國人一般性情開朗、樂於交際、不拘禮節。
(2)民族
美利堅民族是個年輕、天真、自信、富有生氣的民族。像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美國人生性好動,不甘寂寞。像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美國人不停地干這忙那,似乎有永遠也使不完的精力。城市裡的人似乎永遠趕著去什麼地方;鄉村裡的人總是在農田、養雞場、谷倉、奶牛場之間奔跑不停;辦公室里的人有著堆成山似的文字工作(paper work)要做;公司里的秘書手腳不停地接電話、送文件。你在街上走逛,後面的人會大步流星地超趕到你的前面;你去餐館就餐,難得尋覓到能與你說笑寒喧的伴侶。生活的節奏像一根上足了的發條一樣,有條不紊地不停運轉,構成了一幅繁忙、近乎於瘋狂的現代人生活畫面。
(3)生活方式
美國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除了止述美利堅民族好動不好靜的秉性之外,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社會的激烈競爭息息相關。美國是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是它的運轉規律,不進則退,不勝則敗。為了生存和成功,美國人必須拼搏和奮斗,而拼搏與奮斗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與他人搶時間、爭速度,使自己始終處於依靠地位。由此可見,美國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是被他們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所「逼迫」出來的。因為這種「逼迫」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美國人對快節奏生活方式也就習慣成自然了。
(4)宗教
美國人的宗教熱情很高,但這種對上蒼的敬畏並沒有阻礙美國人揭開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之迷的勇氣和努力。從西部邊疆的開發,到外層空間的探索,從海底資源的研究,到大氣資源的探索,美國人似乎並不因上帝的萬能而被震攝住,而是無所顧忌地大膽試驗,勇敢地利用科學知識來解答大自然中的秘密。
(5)政治
在美國,政治像一場頗具觀賞性的游戲,普通老百姓可以藉助報紙、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觀摩政客們互相攻擊、互相嘲弄、互相指責等各方面的精彩表演。大至總統競選、國會聽證會,小至學生會與校董會的沖突,人們無不可以從中窺見政治游戲中的權術運用、利益交換和官官相護等事例。只要美國政客們在玩政治游戲時遵守有關規章制度,他們就能夠得到作為觀眾的選民們的認可一樣。如果政客們違反有關規則,如尼克松的水門事件、里根的伊朗門事件,那麼,他們就要受到有關機構的查詢和調查,乃至曝光出醜。所以說,美國的政治因透明度較高而較少有神秘感,普通百姓對政治機制的運作也因此而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二)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美國遼闊的地理面積為其發展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美國的農業採用大規模的機械化,現代化水平高,促進了其農業不斷向著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生產的規模化又為機械化現代化的推進提供了條件,合理科學的種植業也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物有銅、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鋅、鋁、鉍等。汽車工業和建築業在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美國經濟的兩大支柱。近年來,在信息、生物等領域科技進步推動下,美國產業轉型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對外貿易依賴性最大。美國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美國農業屬「石油農業」,能源消費量大。美國是世界石油產量最大,進口最多的國家。 人口多,高消費,高浪費。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甦。2005年盡管受到能源價格上漲、颶風襲擊和利率上升等因素影響,但美國經濟仍保持了3.5%的GDP年增長率。
美國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進取。主要的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計算機、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聞紙、機械等。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均佔世界領先地位。糧食總產量佔世界的1/5。美前五大進口市場為加拿大、中國、墨西哥、日本和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