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高手現在歐洲的經濟危機會持續多久對外貿生意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至於這場危機會持續多久,你看2010年5月的希臘債務危機就知道了,當時EUR/USD一度下跌至1.1198,後來推出了救助體制算是好點了,現在西班牙和義大利也開始初現危機端倪,不過鑒於這兩國的經濟規模和政府在財政方面和迴旋的餘地以及能承受的減赤的力度上來看,他不會像當年的希臘那樣「病來如山倒」,但是根據他們的發展模式來看,債務危機是遲早的事,因為從希臘債務危機開始,除了德法之外,其他國家的公債已經不是投資品了,而是高收益的投機品,這使得大量的國際游資前來炒作,在收益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國際游資炒作,進而帶動其他投機者,用大量資金人為推高的。收益率和債務CDS費率的上漲導致的是借貸融資成本上漲,嚴重的情況下將導致融資方最終的收益小於融資的本息之和,一旦出了這種事,歐元區就會再次陷入債務危機,歐元大幅貶值。解決了就好,解決不了在情況很危急之下就會導致該國被清除出歐元區。
然後就是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從制度上改革在某種意義上避免這種事,或者歐元區解散
『貳』 與歐洲一些國家相比,俄羅斯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並不突出,為什麼
假如俄羅斯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的地位不突出,就不會有目前的盧布貶值,俄羅斯一方面進口民生物資『;一方面出口能源和原物料,這包括石油天然氣和電力。有色金屬。煤炭。礦石,化肥等化工產品。因為俄羅斯的勞動力成本高,生產的產品的成本就高,價格就高,所以產品就沒有市場的競爭力。這並不是俄羅斯人智商低,假如勞動所得能養家糊口的話,誰都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求啥大富大貴。中國目前的勞動力成本也足年提高,所以很多國際品牌公司開始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如阿迪達斯只有3分子1的產品在中國生產。假如俄羅斯像前蘇聯一樣根本就不進行國際貿易,其他國家也無法制裁他,所以當時盧布兌美元的外匯牌價是70戈比=1美金。還有一點歐洲的其他國家對外貿易的總量。也無法和俄羅斯抗衡。因為俄羅斯的對外貿易有很大的灰色地帶是無法官方統計的。真心的勸你好好學習外語,經常登入國外的門戶網站,爭取了解一些真正的知識。
『叄』 列舉歐洲主要巷口的進出口貨物
1. 鹿特丹(Rotterdam)
鹿特丹位於荷蘭西部北海沿岸,距海牙東南30公里,萊茵河與新馬斯河匯合口葉處北海航運要沖,扼西歐內陸通海咽喉。這里不僅有400條海上航線通往國內和世界主要港口,並有多條高速公路、鐵路、石油與西歐稠密的陸上交通運輸網相連,通過萊茵河和有關運河可與歐洲的主要河道相通。目前,萊茵河-美因-多瑙運河已經建成,由鹿特丹可沿海直達黑海。四通八達的水陸運輸聯系,使鹿特丹的腹地范圍廣及西歐,並涉及北歐、中歐和東歐部分地區,成為歐洲大陸的門戶和進出口貨物的轉運中心,素有「歐洲門戶」之稱。
鹿特丹具有700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口和城市得到恢復並加以重建。港區沿馬斯河南岸大力向西推進,並在羅曾堡島及其以西陸續建立了面積達81.5平方公里的3個新的港口工業區,使港口面貌煥然一新,並吸引了更多的工業建設和大宗的貨流。到1962年,港口吞吐量超過9600成噸,躍居為世界第一大港。1995年,該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2,946億噸。
鹿特丹港進出貨物的90%以上屬大宗貨物。 在海運貨物構成中,原油及石油產品佔1/2以上。鹿特丹港是歐洲重要的集裝箱 存放和轉運中心。1995年,其裝卸的集裝箱達480萬標准箱, 以重量計算則達5250萬噸。目前,在距鹿特丹公里處的北海之濱,建立了一個大型集裝箱無能無力保心。在2000年前,將有一毓集裝箱碼頭建成並投入使用,從而鹿特丹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900萬標准箱。
鹿特丹港的進出口貨物,有60%屬過境貿易和轉口貨,80%的糠谷飼料轉口到歐洲。貨物主要來自亞洲、歐洲,其次為南美洲和非洲。其中,歐洲的吞吐量佔1/4以上,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等歐盟國家是主要貿易對象。因此,眾又把鹿特丹稱為西北歐貨物的轉運和分配中心,轉運的貨物主要是石油、煤炭。除公路、鐵路和石油管線外,萊茵河是鹿特丹中轉貨運的大動脈,在由鹿特丹中轉的貨物中1/3靠萊茵河、斯海爾德河等運送。 在水運的推動下,鹿特丹已發展成為西歐的貿易中心和重要的工業基地。為了適應大宗貨物過境、儲存、轉運和分銷的需要,港口辟了自由港。鹿特丹的工業以與港口有關的煉油、石油化工和機械為基礎,利用大量輸入的原油和其它工業原料,建成了5個大型煉油企業以及造船、汽車裝配、電子、麵粉加工、製糖、釀酒、玻璃、肥皂等輕重工業,形成了以煉油、石油化工為中心,港口和工業相結合的強大的「港口工業綜合體」。
2. 安特衛普港(Antwerp)
安特衛普港是比利時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和歐洲設備先進、生產效率高、交通方便和經營管理科學性強的著名大港之一。它位於比利時北部斯海爾德河下游,距北海約80公里處。 安特衛普港港區剖面為1.78萬公頃,水域面積為1800公頃,港口幾乎完全建在斯海爾德河兩岸人工掘成的運河及許多「港汊」之中。整個港口既規模宏大,又顯得井井有條。 港區碼頭岸線總長約80公里,備有汽車、鋼材、礦產、煤炭、穀物、木材、集裝箱等各類碼頭,共有泊位757個,其中萬噸以上的深水泊位有310多個。安特衛普港有300多條定期航線通往世界的800多個港口,每年進出港口的船隻達1.63萬艘次,各種貨物的年吞吐量達9000萬噸。
『肆』 簡述幾百年來國際貿易政策發展史
1. 古代的世界貿易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人類文明就開始在中東產生。當時,世界其它地方還比較落後,處於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中東就已經比較發達。除了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發源於中東以外,農業、城市、貿易也最早從中東開始。
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時代進入鼎盛時期,地中海的羅馬帝國、中東的帕提亞帝國、印度的貴霜帝國以及中國的漢王朝分別發展成為各地區強大的政治經濟實體。最初的「國際貿易」,更確切地說是「地區間貿易」也由此產生。當時各地區之間交換的物品主要有羅馬的亞麻布、金銀銅錫、玻璃,印度的香料寶石和中國的絲綢。其中主要的產品是絲綢,主要的通道是歐亞大陸之間的「絲綢之路」。然而,從公元2世紀末開始,世界各文明古國均程度不同地出現了動盪。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相繼滅亡,東西方的貿易也隨之斷斷續續,時盛時衰。
對國際貿易的第一次大推動是中世紀後期西歐的勢力擴張。在中世紀以前,西歐還是一個不發達的地區,他們地處歐亞大陸的西端,不象中東地區那樣有機會與其它民族接近,經濟上也比較落後。然而,歐洲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使得他們有比別的民族更強烈的擴張性與好戰性。為了使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他們會不惜使用武力。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十字軍多次東征從穆斯林手中奪得了地中海,從而使地中海象古代一樣再一次成為歐亞大陸貿易的海上通道。
十字軍東征對世界貿易的推動不僅僅是打通了地中海的通道,更主要的是將西歐融入了世界。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遠征,看到了東方發達的經濟和豐富的物質,以至回國後仍垂涎於看到的和享受到的奢侈品。此時,西歐人的擴張除了為上帝服務征服異教徒之外,尋找黃金和獲取資源也成為非常強烈的動機。由於地理和資源的限制,西歐做不到自給自足,他們急迫地需要尋找新的資源和產品,從而大大推動了歐洲以及歐亞大陸的貿易發展。
到了14世紀,整個歐洲已形成了幾個主要的貿易區,包括以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等城市為中心的地中海貿易區,以布魯日等城市為中心的北海和波羅地海貿易區,包括基輔、諾甫哥羅得、車爾尼哥夫、彼列雅斯拉夫爾等城市的東歐羅斯貿易區,德意志北部和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漢薩貿易區,以及不列顛貿易區。這些貿易區不僅有大量的區內交易,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很密切。
與此同時,亞洲也形成了幾個比較重要的貿易區,包括以中國、朝鮮和日本為主的東亞貿易區,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國的東南亞貿易區,以及以印度為主的南亞貿易區。
在13-14世紀,東西方之間通過陸路和海路也進一步發展了貿易。陸上通道主要是原來的「絲綢之路」。此時正值中國元朝時期,元帝國三次西征,疆界擴至黑海南北兩岸和波斯灣地區,打通了從中國直至歐洲的通道。海上通道則主要從地中海,經紅海和印度洋到印度,或從波斯灣經阿拉伯海到印度。歐洲從東方進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印度的珠寶、藍靛、葯材、地毯,以及東南亞的香料。這些商品在歐洲人的消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歐洲能向東方出口的產品卻不多,除了出口羊毛、呢絨和金屬製品外,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黃金與白銀。
在15世紀前,整個國際貿易是建立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按自願交換的原則進行。貿易在自然經濟中的地位並不重要,只是人們經濟生活中的一個補充。因此,當時各國之間各洲之間的貿易還處於不連續不穩定的狀態。
2.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如果說,15世紀前的貿易主要局限於各洲之內和歐亞大陸之間的話,那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由此產生的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則大大發展了各洲之間的貿易,從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
「地理大發現」產生於15世紀末。在此之前,歐洲城市的興起和農業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分工,也進一步促進了商品市場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又需要更大規模的貿易。然而,14世紀末到15世紀這段時間里,由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其對小亞西亞、巴爾干半島和埃及的佔領,從歐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國的商路幾乎中斷了。面對這一局面,歐洲國家不得不努力尋找新的貿易通道。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的技術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造船及其它航海設備方面。在13世紀到16世紀之間,歐洲已能生產600至800噸的圓體帆船。中國的火葯和指南針技術也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已能在艦船上載有火炮,還能生產羅盤儀和象限儀,繪制航海圖。傳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動力、通過貿易牟利的強烈慾望、開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加上新的航海設備與技術,歐洲人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也就成為自然的結果。
歐洲人最早的遠洋探險大約是在1431年。當時有一個名叫維爾和(Velho)的葡萄牙航海家成功地到達了大西洋東北部的亞速爾群島並返回了葡萄牙。此後,通過一系列的遠洋探險,義大利人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船隊於1492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 迦馬率領的葡萄牙船隊於1497年繞過好望角,到達南亞西海岸,打通了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麥哲倫率領的西班牙船隊在1519年經過大西洋,經南美海峽進入太平洋到達亞洲的菲律賓群島。隨後,歐洲國家又陸續開辟了一系列通往四方的新航道,發現了大片前所未有的新土地。「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實際上是把原來各自發展的各國聯系起來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或全球貿易也由此發展起來了。
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經濟從而對世界貿易發展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使歐洲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商業革命。所謂的商業革命表現為商業性質、經商技術以及商業組織方面的巨大變化。地理大發現後,各國地理與資源上的差距使得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許多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商品如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上並且立即成為歐洲人喜愛的商品。與此同時,歐洲的產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場去推銷。貿易的擴大促進了專為交換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各國不同的產品價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潤進一步推動了為牟利而進行的國際貿易。
為了適應新的大規模的貿易,歐洲建立起專門在全世界從事貿易活動的新型合股公司。這種合股公司將投資與經營的職責分開,從而有利於動員大量的甚至閑散的資本從事種種商業投機。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有荷蘭、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法國的西印度公司。至此,國際貿易不再是少數商人單槍匹馬的行為,而成為一個以牟利為目的的巨大產業。
第二,地理大發現引發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殖民擴張和殖民貿易,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
從15世紀中期開始,葡萄牙就由南向西非沿海擴張。到15世紀末,葡萄牙已佔領了非洲西海岸的大批土地,大肆搶奪黃金、象牙和黑人奴隸。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葡萄牙又佔領了巴西,隨後由迦馬於1498年繞過好望角,佔領了非洲的南端和整個東海岸。然後,葡萄牙人又東進印度、錫蘭、馬六甲海峽,甚至佔領了中國澳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葡萄牙通過它的殖民統治,壟斷了東方貿易。他們將一些小日用品如小鏡子、小刀、帽子、葡萄酒、腌魚、乳酪等運到殖民地,然後將殖民地的產品運往歐洲,牟取暴利。這些商品包括非洲的黃金、象牙、鑽石、丁香、樟木,印度錫蘭的珠寶、胡椒、肉桂、大米和印尼的胡椒、丁香、豆蔻、白擅木等。
在葡萄牙之後的另一個殖民大國是西班牙。從15世紀開始到16世紀中期,西班牙先後用武力佔領了除巴西和蓋亞那之外的整個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掠奪美洲現有的金銀財富,另一方面使用奴隸進一步開採金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對美洲土著居民的殺戳,造成美洲種植園勞動力短缺,於是西班牙又大量從事奴隸貿易,將非洲黑人販運到美洲從事勞動。
在葡萄牙佔領非洲,西班牙佔領美洲後,荷蘭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也加入了殖民擴張。荷蘭主要從葡萄牙人手中爭奪殖民地。到16世紀中期,荷蘭基本上佔領了原來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西、葡兩國。為了壟斷殖民地貿易,荷蘭成立了規模巨大的「商業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這些公司依仗著政府授予的特權,從殖民地獲得大量珍貴物產,然後運到歐洲以高價出售,獲得暴利。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在支付龐大的軍事行政開支之後仍能分給股東20%到160%的紅利。
繼葡、西、荷之後成為殖民大國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人從16世紀末開始遠征印度,貿易中的驚人利潤強烈地刺激了英國政府與商人,從而也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到18世紀中期,英國先後戰勝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佔領了從北美、西印度群島、亞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英國和法國分別於1600年和166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從事在亞洲的殖民貿易。法國還同時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從事在北美的殖民掠奪。英國從印度大量收購香料、棉織品、絲織品以及其它貴重物產和農副產品運回歐洲高價出售,同時在北美建立奴隸制種植園專門生產煙草、大米、藍靛和棉花,為英國提供糧食和原料。北美的奴隸大量來自於非洲。英國從1562年就開始販賣奴隸。1588年,英國又成立了「皇家非洲開發者貿易公司」,專門經營大量獵捕黑人運往美洲作為奴隸的貿易。僅在1680年後的100年裡,英國運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隸就超過200萬。這種殖民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據統計,在17世紀末,英國貿易所得利潤年平均為200萬英鎊,其中種植園貿易60萬,與非洲、遠東、歐洲的貿易60萬,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利潤來自於殖民貿易。
地理大發現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歐殖民擴張,雖然殘酷,但在客觀上極大地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當時的貿易流向基本是:(1)歐洲向美洲出口製造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製品、傢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費品。(2)從非洲輸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隸。奴隸貿易不僅為歐洲人獲得巨額利潤用以購買美洲和亞洲的商品,也為在美洲生產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3)從美洲流向歐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開採的黃金和白銀,生產的煙草、棉花、糧食、海洋產品和糖等。(4)歐洲從亞洲及東方各國進口的主要產品仍然是香料、絲織品、茶、咖啡等。17世紀後,遠東的紡織品成為歐洲大量進口的商品之一。
盡管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貿易已從單純的互通有無變成了以牟利為主的商業行為,但決定貿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國的自然資源和各自固有的生產技能的差異。各國主要出口本國特有的產品,進口本國不生產的東西。這段時期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貿易。
『伍』 新航路開辟後,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 &n...
B
『陸』 世界貿易中心區形成和轉移的原因 形成原因: 從歷史考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先形成的地區是在歐洲,因此世界貿易中心首先在歐洲形成。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的提高,國際貿易中心由區域貿易中心向世界貿易中心發展。歐洲區域貿易的發展是在歐洲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即11-15世紀隨著商業城際之間和國際間的集市貿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 轉移原因: 1、亞太各國正處於經濟轉軌型和調整期,因此較脆弱。 2、科技力量不足,產業發展相對滯後。 3、面臨巨大的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 4、全球化和一體化對發展中國家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 (6)早期歐洲國際貿易中心位於擴展閱讀 建築歷程: 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1973年—2001年9月11日,簡稱世貿中心)原為美國紐約的地標之一,原址位於美國的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島西南端,西臨哈德遜河,由美籍日裔建築師雅瑪薩基(Minoru Yamasaki,山崎實)設計,建於1962-1976年。 佔地6.5公頃,由兩座110層(另有6層地下室)高411.5米的塔式摩天樓和4幢辦公樓及一座旅館組成,是美國紐約市最高、樓層最多的摩天大樓。摩天樓平面為正方形,邊長63米,每幢摩天樓實用面積46.6萬平方米。在2001年9月11日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中坍塌。 『柒』 做外貿和歐洲/時差多少 中國人是幾點上班 幾點下班 基本大部分的外貿業務公司都是朝九晚六的,也不排除一些公司變將上班時間改到下午到晚上。歐洲的時差大多是6個小時,我們的下午3-4點他們才開始上班。 『捌』 結合16~19世紀的史實分析歐洲發展成世界貿易中心
1、新航路的開辟加速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交融,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玖』 據材料二並結合新航路開辟後海洋對歐洲國家興衰的影響,談談你對海洋控制權與國際貿易地位關系的認識
16世紀末英國蕾萊爵士指出:「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可以控制世界財富,最後也就控制了世界。」 『拾』 目前歐洲國際貿易比較發達的國家
德國是當前第一出口國。 與早期歐洲國際貿易中心位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