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呈現什麼特點
7月13日電,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今日介紹2018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今年以來,截至目前,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國內經濟平穩運行,推動我國外貿進出口較快增長。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7.9%。其中,出口7.51萬億元,增長4.9%;進口6.61萬億元,增長11.5%;貿易順差9013.2億元,收窄26.7%。
❷ 中國進出口市場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進出口貿易體系在市場經濟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貿易回體制的答不斷深化.在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中,生產社會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使進出口貿易體系的合理制定顯得更加重要.本次研究中,採用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月度數據序列,運用R/S分析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得到了相關的Hurst指數.相關的結論表明,我國進出貿易的市場存在著長期記憶性和分形的特徵,對應的分數維數結果分別是1.1792和1.5785,以上分析所得為今後新的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新的並且極為重要的啟示.
❸ 國際貿易的特點
1.國際貿易是一項具有涉外性質的商業活動
2.國際貿易環境錯綜復雜,變化多端
3.國際貿易線長、面廣,中間環節多
4.國際貿易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大
5.國際貿易中的競爭異常激烈
❹ 簡述中國對外貿易的現狀與進出口的特徵
出口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製成品為主,進口主要是設備和原材料及一些外國核心技術的產品!不過區域性比較強,比如我國對非洲國家幾乎是全方位的出口和原材料的進口。對歐美日主要出口生活用品和加工製成品進口設備和核心零部件
❺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發展的狀況及其特點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①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 ②隋唐時期,水、陸並進。 ③兩宋時期,陸地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 ④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並進。 ⑤明朝,海運發達,遠達東非和紅海。 ⑥清初,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貿易不以營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或者宣揚國威為主。例如鄭和下西洋。 ②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例如絲綢之路。③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點: ①先陸路貿易,後海路貿易。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包含了中國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
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古代對外貿易在先秦時期主要指諸侯國間的貿易;秦統一中國以後,指對中國境外的陸路與海上貿易,以及境內各民族(如漢與匈奴)間的貿易。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對外貿易在社會產品中所佔的份額很小,人們一般對外貿很不重視。特別在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以後,中國已成為泱泱大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於周圍國家,自然容易產生中國「百產豐盈,無物不有」的優越感,把對外貿易看成無足輕重之事。
誠然,在封建時代商品貨幣經濟比較發達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張開放對外貿易,但多強調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會的後期,才有人主張開放海禁,允許民間進行海上貿易。
漢武帝時開通的「西北絲綢之路」,可以說是中國對外貿易興起的重要標志。漢朝時,中國對外貿易以陸道為主,兼行海市。當時的對外貿易通道已是四通八達,除了西北絲綢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緬甸、印度半島,與中亞大陸的古老商道相交會,稱為「西南絲綢之路」。
往東北朝鮮半島有「樂浪道」,不僅運往朝鮮半島的貨物行經此道,轉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轉運南行,被稱為「東北絲綢之路」。兩漢時,中國國際貿易業務是當時世界上走得最遠的。《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可見,中國當時國際貿易能力之強大。
古代中國對外貿易長期採用「朝貢」方式,外國來的商品稱為「貢」或「獻」,中方交換出的商品則叫「賜」或「賞」。這實際上是一種不等價的官方貿易行為,中國的「賜」遠遠大於海外的「貢」。如張騫出使西域,雖然帶有軍事、政治目的,事實上卻是一次大規模的對外經貿活動。
❻ 中國國際貿易策略的特徵
謹供參考:
中國需要主動對國際貿易策略進行調整
參與世界分工和世界貿易是發展中國家經回濟發展成答功的必由之路。我國對外開放包括對外貿易發展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我國與美國一起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是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在世界話語權提高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我國對外開放的戰略不容置疑,對外開放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不容忽視。既不能由於當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失去歷史地、客觀地評價這個偉大進程的前提,也不能不論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仍然固守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發展模式和政策體繫上。這是關繫到國家整體利益... ...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5007134.html
❼ 中國國際貿易的現狀及特點是什麼
商務部4月30日發布了春季《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報告指出,從今年一季度情況來看,我國進出口仍處於正常范圍,對外貿易運行總體良好。同時,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趨緊,不確定因素還在進一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放緩是首要因素
「世界經濟和貿易形勢的變化將是今年我國出口形勢所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商務部綜合司副司長劉海泉在媒體發布會上說。
根據《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美國次貸危機還在進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經開始向消費、投資等實體經濟縱深發展。「如果美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長下滑的態勢還將持續。」
2007年,歐盟、美國、日本為我國前三大貿易夥伴。據劉海泉介紹,目前美國占我國直接出口額的17.5%,算上轉口貿易在內,我國對美國出口仍要佔到我國出口額的五分之一以上。從世界貿易結構看,如果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那麼歐盟、日本的經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將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4.1%調降至3.7%,為2002年以來最低增速。其中預計美國經濟增長今年將回落至0.5%,歐元區和日本回落到1.4%。
我國成為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主要承擔者
《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說,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進口成本,構成通脹壓力。同時,也將使出口企業的經營壓力繼續增加。通常情況下,受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競爭激烈制約,工業製成品價格漲幅遠遠落後於初級產品,靠提價轉移原材料成本上升會越來越困難。
「作為製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中國成為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主要承擔者,出口企業利潤空間將受到擠壓,盈利水平將下降,經營壓力增加。」報告說。
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原油、成品油、鐵礦石、大豆、食用植物油的進口價格分別增長了66%、60.6%、80.6%、77%和69.3%。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說,我國勞動密集型行業、小企業的利潤不斷下滑,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的壓力非常大。他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應當通過技術改造、產品升級換代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國內人民幣升值加快等影響更加明顯
目前國內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幣升值加快、原材料漲價、勞動力和環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貿政策調整等因素產生疊加。
報告稱,從近期來看,企業結構調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個過程,短期內可能影響企業利潤。去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1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超過4%。同時,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8%,比去年同期加快5.7個百分點。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和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越來越多的進出口企業感受到流動資金緊張和資金成本壓力增加。
許多企業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間相當有限,在國際市場低迷的條件下通過提價轉移成本越來越困難,出口利潤率下降甚至虧損。許多出口企業出現了有單不敢接或長單改短單的情況,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尤為明顯。
報告指出,由於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率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間非常有限,調低輕紡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這些行業的出口競爭優勢,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❽ 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特點是什麼
1、新貿易壁壘影響愈益嚴重
2、中國已進入貿易磨擦高發期
3、追求貿易順差的觀念亟待改變
4、中國外貿戰略期待轉向
❾ 中國外貿進出口變化與特點
貌內金很口貿國閉的如外很危融,
,內機多
品出致今國機力國多好因導比司,多倒勞為便國降機始融金宜金
中貌
貌是其禁前尤止的動外年的
危美公差前往比國很融比外外危後在中產,外需下開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