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韓國對外貿易公司

韓國對外貿易公司

發布時間:2020-11-30 12:01:05

① 韓國地理位置對其對外貿易的影響有哪些

韓國的位置對韓國不是太好 但他天生有中國這未來的世界老大做鄰居過過日子還是小意思的

② 分析韓國地理環境及對外貿易政策等

大韓民國位於亞洲東北部, 是與大陸連接的由北向南伸展的半島國家
半島南北長約1000公里,東西最短距離為216公里,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 半島的西北部與中國的東北部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是韓國和中國以及俄羅斯的國土分界線 半島東北部的東海與日本相望
東經124***度之間,韓國的標准時間子午線是135度,比世界標准時間快9個小時
全國國土的70 是山地和丘陵地帶,東北部的地形最為陡峭崎嶇,西南部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也是韓半島的谷倉
半島東部的海岸線較平直且水深,西部海岸線較曲折而水淺,南部海岸曲折多灣,分布著3400個大小島嶼 韓國的河川寬廣,流速緩慢,呈現大陸性的特徵 重要的河流有漢江 514公里 ,錦江 401公里 ,洛東江 525公里 等
地理位置--韓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北緯33 43度,東經124-132度之間/最高的山峰--濟州的漢拿山,
海拔1950米 智異山,海拔1915米 雪岳山,海拔1708米/ 最長的河流--漢江,782公里
洛東江,522公里 錦江,396公里.

韓 國 貿易政策

一、外貿基本情況

韓國實行政府主導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以「貿易立國」,利用國際市場的有利條件,克服國內資源貧乏、市場狹小的不利因素,實現了經濟騰飛,躋身新興工業國行列。

據韓國貿易協會統計,2005年1-11月,韓國外貿進出口總額4958.21億美元,同比增長12.2% ;其中出口2589億美元,同比增長16.4% ;進口2369.21億美元 ,同比增長16.4% 。2004年,韓國貿易規模居世界第十二位,出口和進口分別居第十二位和第十三位

近年韓國主要出口商品為電氣電子產品(半導體、家用電子產品、電腦及周邊設備、手機 )、汽車、船舶、 石化產品、 一般機械、 鋼材、紡織品等;主要進口商品為半導體等電子零部件、原油、農林水產品、電氣電子產品、機器設備、鋼鐵、石化產品等。韓國的存儲半導體晶元(DRAM)、超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平板玻璃、微波爐、CDMA行動電話機、光碟驅動器、電腦顯示器、電子血壓計等在世界市場所佔份額排名前列。韓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日本、歐盟、中國、東南亞、台灣等。

韓國的工業品平均進口關稅為8%。

二、外貿管理體制

《對外貿易法》是韓國政府管理和振興對外貿易的基本法,與《外匯交易法》、 《關稅法》、《有關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的法》和為保護、扶植特定貿易的各項「振興法」、與貿易有關的個別行政法規等構成了韓國對外貿易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

根據韓國《政府組織法》,產業資源部負責總的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外交通商部的通商交涉本部負責對外通商交涉;農林部、海洋水產部、文化觀光部、建設交通部、情報通信部等行業管理部門負責制定和實施涉及其主管領域的具體商品的貿易政策;產業資源部下屬貿易委員會負責對因外國商品進口所造成損害產業的救濟。韓國除根據烏拉圭回合協議對部分農產品(60餘種)進口實行數量限制外,一般商品均可自由進出口。韓國政府承諾逐漸解除對商品進口的限制,至2004年解除對最後一項商品--大米的進口限制後,實行完全貿易自由化。

韓國外貿行業1986年起先後實行過許可制、登記制、申報制。 據韓國《對外貿易法》,2000年1月1日起,外貿行業完全自由化,任何個人和企業均可自由從事對外貿易活動。 只是為了便於通關和海關統計,鼓勵性實施「貿易業固有編號制度」, 即鼓勵從事外貿的企業到韓國貿易協會申領一個與企業對應的固定編號,在通關時填寫。

但葯品、農葯、有害化學物質、石油、香煙、人參、指定農水產品和外國期刊電影等特殊商品進出口的經營需依照相關法律獲得許可後方能進行。

三、進出口商品管理

韓國原則上商品可自由進口,但為了履行有關國際規定,需要對進出口商品進行限制時,即在最小的程度內進行限制。產業資源部通過發布「進出口公告」、「綜合公告」、「戰略物資進出口公告」等形式,確定限制進出口商品的種類、數量、金額或交易地區,以及許可的申請程序等。 這類公告在產業資源部的網頁上均可查詢。

進出口公告,為不定期發布,在未發布新的公告前,舊的公告始終有效。公告主要規定限制進口的商品種類和數量,公告中未列入限制類名單的商品原則上均可自由進出口。

綜合公告是指產業資源部對在《對外貿易法》規定之外、韓國有關部門制定的53個特別法中有關進出口貿易的限制措施進行綜合後發布的公告。綜合公告主要依據關貿總協定(GATT)的有關規定限制進出口商品的進口條件(標准、規格等)和程序,其限制對象主要是危害人類生命及健康安全、污染環境或有違國際公約的商品。

據韓國對外貿易法實行令,目前實施出口審批管理的商品有以下幾類:紡織品協定有關的商品;自律限制商品;政府間協定規定的商品;資源保護類商品。目前沒有實施進口審批管理的商品。進出口公告在列明需要「承認」(類似於「申領制」,即企業據以往的實績和需要,到有關主管部門去申請)的進出口商品的同時,也列名主管部門(主要由相關行政部門或相關行業團體負責人負責),從事外貿者可按規定的程序申請。

此外,鑒於農水產品的特殊性,韓國對進口農產品、出口農產品、進口後加工 的農產品實行特別的檢驗制度,對部份水產品要求在指定機構接受檢驗。農林部根 據《進出口農產品檢驗特別法》,委託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和農水產品流通公社對農產品實行檢驗。水產品的檢驗由國立水產品檢驗所統一進行。

四、對特定貿易方式的管理

韓國實行貿易自由化,但產業資源部對下列貿易方式進行特別管理:

(1) 可能逃避進出口限制或妨礙實行產業保護政策的交易

(2) 物品的移動全部在海外發生,而結算在國內進行但有可能發生資金回收困難的交易

(3) 不發生資金結算只有物品移動的交易

根據以上規定,寄售貿易、租賃貿易、轉口貿易、委託加工貿易、記帳貿易(包括易貨貿易和補償貿易)、中介貿易和無單據出口(no draft export)等都需獲得產業資源部的批准才能進行。

五、對戰略物資進出口的特別管理

韓國政府對一些關系國際和平和國家安全的商品(簡稱「戰略物資)實行出口審批制、進口許可制等特別的管理辦法。產業資源部就戰略物資的商品名稱、規格、出口限制地區、獲得出口審批或進口許可的程序等作出規定並予以公告。產業資源部下屬戰略物資進出口統制委員會負責對各項限制措施的審議。

六、正常進出口貿易秩序的維持

根據GATT和WTO有關協定,以及韓國內有關法律的規定,當外國商品正常或非正常大量進口導致國內相關產業受損時,韓國政府可通過徵收反傾銷稅、反補貼稅或實行保障措施等手段對相關產業進行救濟;或國內產業要求,通過在正常關稅的基礎上加征極高調節關稅限制部分商品進口,以保護國內產業利益;或在正常關稅基礎上實行彈性下調關稅,以鼓勵國內緊缺的原材料性商品進口,減少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平抑物價。

《對外貿易法》對國內貿易業者從事侵犯商標權、知識產權、侵害他人利益、違反原產地規則等不公平貿易行為規定了限制和懲罰措施。

當貿易夥伴國發生戰爭、災難或對韓國採取歧視,違反國際公約關於維護世界和平、保護動植物生態環境等規定的行為時,韓國政府可對與該國的進出口貿易採取特別限制措施。

韓國政府通過各進出口組合對貿易業者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管理,以維持正常的貿易秩序。

此外,韓國政府依據WTO「紡織及服裝協定」(MAF),對紡織品貿易進行管理。

③ 美國晶元多數都有替代品,假如我們不買其晶元,美國企業會怎樣

不買美國晶元,這不就是自動往老特挖的坑裡跳,實現他經濟、科技硬脫鉤的圈套么?軍事上有句話叫,不要被對手牽著鼻子走,專業的話叫,不要讓對手實現戰略意圖,因此特不靠譜不讓我們買美國晶元,我們一定要買,重要的話說三篇:一定要買!一定要買!一定要買!其實,對美國的晶元企業來說,前一陣兒美商務部出台的出口管制新規,大多數美國晶元企業可能會有如鯁在喉的感覺:這不就是對著數百億美元的大蛋糕,只許看不許吃么?


現在,美國商務部不按經濟邏輯發牌,非要給本國晶元企業吃這800多億美元的蛋糕設置障礙,這分明就是讓資本家和金錢有仇,是個人都忍不住啊!目前,談到國產晶元替代話題時,國內很多自媒體不懂行業現狀,在瞎起鬨,把關鍵行業的國產晶元替代,解讀成全行業的國產晶元替代。實事求是地說,國產晶元還做不到完全替代進口晶元,一方面,晶元製造產能跟不上,國內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2019年營收31.16億美元,不到台積電(346.32億美元)的1/10,製造工藝還差兩到三代;另一方面,CPU和存儲晶元70%靠進口,缺口這么大,這筆錢還必須得讓美國、韓國晶元企業掙了。所以,最後結論很清晰、很簡單:我們不買美國晶元,美國企業無非就是少賺點錢,但對我們來說,很可能就是電腦緊缺,價格飛漲,幾年後國產晶元製造產能釋放,我們用上性能倒退五六年的電腦。

④ 有同學提出「日本和韓國都是小國,為什麼韓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要高於日本呢

很簡單啊,日本比起中國也許是小,但是和韓國比的話,人口和人均收入,土地面積都大得多,也就是說,國內市場比韓國大得多。

⑤ 我想問一下,北京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慶熙直通班是真的可以去韓國慶熙大學留學的嗎

首先要知道樓主是讀本科還是研究生,如果讀本科慶熙大學本科和國內有合作項目,但大部分是交換生合作。如果是研究生錄取與否取決於教授,要具備基本的韓語交流能力與科研能力,所以所有高校研究生不是100%的錄取。樓主可以考慮多校申請,韓國其他比較著名的大學有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漢陽大學,西江大學,弘益大學,中央大學,釜山大學,梨花女子大學等等,希望參考

⑥ 世界綜合強國排名

綜合國力的含義 綜合國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技術實力的綜合性指標。綜合國力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的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定義為一個國家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可以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 它們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 也反映了該國的綜合國力。實際上,綜合國力就是國家戰略資源的分布組合,被動員和利用來實現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我們所稱的綜合國力,一般指的是各類國家戰略資源之總和;而國家戰略資源一般指的是某一類戰略資源。 (二)國家戰略資源的內容 國家戰略資源應當包括那些資源呢?米歇爾·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五大要素資源:即物質資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和資本資源(Capital Resources)。 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劃分為八類資源和23個指標,這些指標的總和構成了綜合國力。八類資源依次是:經濟資源是指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力資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知識技術資源、政府資源、軍事實力和國際資源。 : (三)國際競爭力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往往突出地表現在國際競爭力上。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下,與世界整體中各國的競爭比較,所能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系統能力水平。它提出影響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八大因素是: (1)國內經濟實力:指一國經濟力量的整體評估; (2)國際化程度:指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程度; (3)政府影響:指政府政策對競爭力的有利程度; (4)金融實力:指對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質量的整體評估; (5)基礎建設:指投資源與制度滿足企業基本需求的程度;(6)企業管理能力:指企業管理在創新、獲利和應變等方面的表現; (7)科技實力:指科學和技術的能力以及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 (8)人力資源:指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這八個因素中,每個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個指標,特別是人力資源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綜合國力排名表(國際公認排名) 1989年 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日本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英國 7 中國 8 加拿大 9 義大利 10 印度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1997年 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英國 6 中國 7俄羅斯 8 加拿大 9 印度 10 義大利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M/x>51< 14 墨西哥 15 南非 2007年 最新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中國 6 俄羅斯 7 英國 8 印度 9 加拿大 10義大利 11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南非 (五)綜合國力預計排名 2012年 綜合國力預計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中國 4 德國 5 俄羅斯 6 法國 7 英國 8 印度 9 巴西 10 加拿大 11義大利 12 韓國 13 澳大利亞 14 墨西哥 15 西班牙 16 南非 17 印度尼西亞 18 阿根廷 19 伊朗 20 以色列 21 奈及利亞 22 巴基斯坦 2018年 綜合國力預計排名 1 美國 2 中國 3 日本 4 德國 5 俄羅斯 6 法國 7 印度 8 英國 9 巴西 10 加拿大 11 韓國 12 義大利 13 澳大利亞 14 西班牙 15 南非 16 墨西哥 17 伊朗 18 印度尼西亞 19 阿根廷 20 以色列 21 巴基斯坦 22 哈薩克 2025年 綜合國力預計排名 1 中國 2 美國 3 俄羅斯 4 日本 5 印度 6 德國 7 法國 8 巴西 9 英國 10 韓國 11 加拿大 12 澳大利亞 13 義大利 14 伊朗 15 西班牙 16 墨西哥 17 印度尼西亞 18 阿根廷 19 以色列 20 巴基斯坦 21 南非 22 奈及利亞

就找的這些

⑦ 韓國經濟是如何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⑧ 中國對韓國的貿易佔中國對外貿易的百分之幾

2015年中國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96萬億美元,中國與韓國之間的雙邊貨物貿易額為2273.8億美元,大約佔5.8%。

⑨ 2014年韓國對外貿易夥伴進出口額

第一中國,第二第三是美國日本,具體進出口額可以度娘

閱讀全文

與韓國對外貿易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