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嘉圖比較優勢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該理論對各國發展外貿有何積極意義
答:李嘉圖比較優勢論的核心思想是國家間也應該按「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獲得利益。
它的積極意義在於:第一,它使絕對優勢論成為比較優勢論的一個特例,為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大理論基石。比較優勢論在歷史上曾起過重大的進步作用,第二,它曾經為英國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貿易提供了有利的理論武器,其推動自由貿易成效卓越。而自由貿易政策又促進了英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世界工業和貿易中處於首位。第三,這一理論表明價值規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場的背景下發生重大變化。按照「優勝劣汰」法則,通過競爭,技術落後、效率低下的生產者將不斷被逐出市場。但按照「比較優勢論」,「劣者」不但不會因競爭而淘汰,反而有可能從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獲益。
❷ 比較優勢理論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有什麼不同
比較優勢理論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它主要是指比較成本論與要素稟賦學說。根據該理論,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了要素價格的不同,而且各國產品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不同,所以各國產品成本不同,由此國際貿易產生。比較優勢的貿易格局一般表現為,發達國家應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而發展中國家應出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80年代美國的波特教授提出了競爭優勢理論,即波特菱形理論。該理論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國能在某個特定產業獲得長久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應當採取的對外貿易戰略中國既不應當採取片面追求擴大出口的對外貿易戰略,更不應當為了換取出口的擴大而過度開放進口。對國內市場和產業的保護必不可少,問題只是應當保護哪些產業,開放哪些產業的國內市場。
關於保護幼稚產業的理論分析指出,最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貿易政策是保護它們目前生產率相對較低、但是提高生產率的潛力又很大的產業,這些產業可以將本國產業的技術密集程度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根據這種考慮來選擇貿易保護的對象時,中國有一個很好的參照系,那就是現在已有的產業結構。
在轉向改革開放政策之前,中國為了不受美國和蘇聯等超級大國支配,曾經致力於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工業系統,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它包括了幾乎任何一種工業部門。以現在甚至當時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來衡量,這樣建立起來的許多工業部門必定是產品性能和質量差、成本高從而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生產要求的技術含量越高的部門情況越是如此。這在航空工業等部門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在實施改革和開放政策之後,這種部門的企業大都陷入了虧損的困境,成了經濟上的包袱。
從經濟發展要求產業結構技術密集化的角度看,這些現在還沒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品生產正是中國今後幾十年的產業升級中應當大力發展的生產部門。一個產業的成長需要時間和經驗,決不是有了資金能夠買進設備就可以一下子辦成的。
台灣90年代初期的經濟已經足夠發達,但是當它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時卻沒有任何基礎可作支持。當時台灣為了發展自己的飛機製造業,曾經想買下美國的麥道飛機公司,只是由於美國政府的干預而沒有成功。這個例子說明一個經濟體現有的工業基礎是多麼重要,它本身就是社會的一筆最為寶貴的財富。
如果我們採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和扶植這些現在還沒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品的生產,保存並發展其技術力量,將會大大加快整個國家技術能力提高的速度,並且為國家將來達到發達水平時的經濟准備好支柱性的產業部門。如果聽任這些現在還沒有競爭能力的部門在市場競爭中消亡,國家也還是要解決這些部門的那些往往是高技術的員工的就業和生活救濟問題,還是要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得失相權,最有利的作法只能是不僅不放棄、反而要進一步扶植和發展這些部門的生產。而扶植這些已有的高技術產品生產的主要方法,除了國家通過各種渠道給予補貼之外,就是在對外貿易上保護這些部門的國內市場。
經濟發展上的一般規律是,一國新生產的一種產品通常都是先佔領本國市場,然後才發展到對外出口
。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來說,只要人均收入能夠很快提高,任何高技術產品在國內都可以有極其廣闊的市場。就是對客運飛機這種最高技術水平的產品,中國也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需求國之一。問題只是要以適當的貿易政策保護好自己的國內市場。
從中國目前的生產和貿易模式看,中國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水平:中國的技術含量相當於造船和家用電器生產的部門已具有了國際競爭力,因為中國已經開始大量出口技術檔次低的家用電器和船舶。這種情況下,中國應當全面放棄對技術含量低於這些產品生產的部門的貿易保護措施,將有限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保護的可能性集中用於技術含量高於這些產品生產的部門。那些原則上放棄保護的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部門從紡織品和服裝生產部門一直到鋼鐵生產部門。在這些部門的國內生產中,只有個別的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品種生產需要保護。因此,限制這些部門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應當集中在它們的那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品種上,如某些特殊的紡織面料、某些特殊的合金鋼或鋼材等等。在這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生產部門中,只有一個部門應當是例外,那就是農業部門。盡管農業部門產品生產的技術含量一般比較低,但中國還是應當對農產品實行高度的貿易保護措施,以盡可能地保護本國的農業生產。這不僅是為了保證中國的農業和食品安全,更是為了保護仍然佔中國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的利益。
根據這樣一種對外貿易戰略,目前中國需要重點保護的國內工業部門有:化工(包括石油化工)、機器設備製造、汽車製造、飛機製造和計算機產業中的高技術組成部分的生產(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軟體開發)。國家應當動用可能使用的一切關稅和非關稅貿易保護措施,將這些部門的國內生產保護好。為此必須對目前的關稅和其它各種對外貿易政策作重大調整。目前中國的關稅和對外貿易政策是鼓勵企業使用外國產的設備而不使用國產設備,鼓勵企業使用進口飛機而不使用國產飛機,這種狀況不應當再持續下去了。
目前機器設備的進口佔中國進口的一個很大部分。轉向重點保護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可能導致中國的進口增長以致整個對外貿易的增長放慢,甚至導致對外貿易佔中國GDP的比例下降。在經濟進一步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統計上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下降是正常的。對目前的中國來說,只要這種下降是逐漸的而非急劇的,在對外貿易對GDP的比重下降到20%以前,不需要大驚小怪。
中國未來真正的經濟問題在於中國的人均資源遠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國要變成一個經濟上的發達國家,就必須成為一個以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的生產、包括機器設備的生產為支柱產業的國家,在國際分工的體系中側重於生產機器設備和其它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向這一地位邁進的過程,而為了完成這一發展,中國必須在對外貿易中全力保護和發展這樣的產業。如果能夠完成向這種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中國的進口將以資源和初級產品、特別是原油為主;向這種經濟結構的轉變同時就是進口結構向以原油等初級產品為主的轉變。中國現在就必須准備並著手開始這一轉變,為此必須對整個對外貿易戰略作大調整,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政策也都必須作大調整。
對外貿易戰略上的最大調整,就是轉向全力以赴地以關稅和非關稅手段保護本國的裝備和機器製造業、高科技產業。這一方面會加快中國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因此加快中國長遠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將出口所得的外匯收入節約下來進口石油及其它重要原材料。在成功地作到這一點的前提下,中國應當學習美國的戰略,減少對本國領土上的石油資源的開采,將本國的石油資源儲存起來作為應付重大國際危機的戰略儲備。在對外經濟關繫上,中國還應當盡可能加入俄羅斯和中亞的石油開發,與這些當事國達成投資開發後換取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協議。這樣可以使中國未來的原油進口來源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供應上的風險,更重要的是使中國能夠頂住未來可能出現的西方的禁運和封鎖。與這些對外戰略相適用,中國應當結合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在企業自主開發先進技術、取得自主的知識產權的過程中,在使用和開發技術上將應用節約能源的技術、特別是節油技術作為重點,並且將發展新式的特別是無污染的能源(風能和太陽能)作為自主的科技發展的重點之一,爭取獲得突破
❸ 國際貿易理論 相對優勢問題
你好,是可以交換的
國際分工中若兩國生產力不等,甲國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 都低於乙國,處於絕對優勢,而乙國相反,其勞動生產率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中均低於甲國,處於絕對劣勢。這時,兩國間進行貿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為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樣,這樣處於絕對優勢的國家不必生產全部商品,而應集中生產在本國國內具有最大優勢的商品,相應地,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也要集中力量生產那些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間的自由交換,在資本和勞動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生產總量,提高生產率,節約參與交換的國家的社會勞動,增加產品消費。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❹ 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成本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新貿易理論
❺ 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內容。
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19世紀初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決定國際貿易的因素是兩個國家產品的相對生產成本,而不是生產這些產品的絕對生產成本。只要兩國之間存在生產成本上的差異,即使一方處於完全的劣勢地位,國際貿易仍會發生,而且貿易會使雙方獲得收益。
❻ 國際貿易專業中的經典理論
1、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一國應專門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所謂絕對優勢就是指生存某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絕對高,或成產成本絕對低。
2、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一國應專門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所謂比較優勢就是指生產某種產品具有較低的機會成本。
3、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原理:不同國家要素稟賦不同,不同產品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一國應專門生產並出口使用本國相對豐富要素密集生產的產品。
4、列昂惕夫之謎:按照赫俄原理,美國資本豐富,勞動稀缺,所以美國應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列昂惕夫對此也深信不疑,他使用自己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赫俄原理進行驗證,結果發現,美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這與赫俄原理背道而馳,西方經濟學界,將這一結論稱之為列昂惕夫之謎。
5、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
6、馬歇爾的提供曲線
7、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論
8、凱恩斯的超保護貿易理論
❼ 在國際貿易中,什麼是絕對優勢,什麼是相對優勢
絕對優勢亦稱「絕對利益」。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一國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一國所產生的在該產品生產上的優勢。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絕對優勢理論中提出。
相對優勢亦稱「比較優勢」、「相對利益」。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於劣勢地位,相比之下劣勢較小的產品生產上具有的優勢。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在相對優勢理論中提出。
(7)國際貿易優勢理論擴展閱讀:
在經濟學中,比較優勢原理是指一個生產者(個人,公司,或國家)能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比較優勢原理解釋了雙方進行貿易的好處,即使其中一方可以以比對方更少的資源進行生產,他也可以從貿易中獲益,因為他可以專門從事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活動。比較優勢是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准則。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主要闡明了如下內容:
1、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
2、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
3、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在國際分工基礎上開展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會產生良好效果。
4、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相對優勢
❽ 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的內容。
絕對優勢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18世紀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各國在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異導致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這是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基礎。各國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而進口其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其結果是可以節約社會資源提高產出水平。
❾ 什麼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說
比較優勢理論由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又稱為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假定貿易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X與Y商品),兩國在生產中使用相同的技術,商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不考慮交易費用和運輸費用,沒有關稅或影響國際貿易自由進行的其他壁壘。兩國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貿易是平衡的。
❿ 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區別與聯系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中提出,是用國與國之間生產同一產品相對勞動生產率優勢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理論。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范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貿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