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為何影響國際貿易

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為何影響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2020-11-29 21:59:16

1.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對外貿發展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根據其受人類社會的沖擊和干擾的程度不同,可分為: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自然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對外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硬環境條件。對外貿易的根本是物品的買賣,因此首先可以看到,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地區所盛產的物品時不同的,而這些物品是否是可以促成對外貿易的商品,形成商品經濟,這便成為了能否進行對外貿易的先決條件。其次,對外貿易的進行離不開軟環境的開放政策,即開放地區(沿海城市)的對外貿易發達,相對比較閉塞的內陸地區的對外貿易就相對落後,當然也和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作為(是否鼓勵本地區國際貿易開展、是否鼓勵對外經濟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是否有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等)、主體經濟形勢分不開。第三,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人的行為方式、性格塑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環境的作用同樣是對外貿易能否順利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對外貿易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離不開教育培養,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的整體素質。

2. 簡述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硬環境條件。國際貿易的根本是物品的買賣,因此首先可以看到,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地區所盛產的物品時不同的,而這些物品是否是可以促成國際貿易的商品,形成商品經濟,這便成為了能否進行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其次,國際貿易的進行離不開軟環境的開放政策,即開放地區(沿海城市)的國際貿易發達,相對比較閉塞的內陸地區的國際貿易就相對落後,當然也和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作為(是否鼓勵本地區國際貿易開展、是否鼓勵對外經濟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是否有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等)、主體經濟形勢分不開。第三,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人的行為方式、性格塑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環境的作用同樣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國際貿易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離不開教育培養,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的整體素質。

3. 紹興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以及對紹興外貿的影響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是世界文豪魯迅先生的故里。素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並榮獲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和2008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開放城市。是全國十強市,十強縣雙十強城市。也是全國著名的全球紡織城與世界紡織品貿易中心。
紹興市現為全國68個省會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國家列為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先後被國家授予「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生活質量較好百強城市」、「全國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市」、「中國人居環境獎」、「中國最適合養生城市」等榮譽,所屬5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2007年,城市綜合實力由2005年全國百強第41位上升為第33位,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居全省第1位。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 蘭亭序
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是威尼斯的十四倍,被稱為「東方威尼斯」。小橋、流水形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曾經在此雲門寺珍藏了幾百年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最終被唐太宗派蕭翼騙走(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書法傑作,特派監察御史蕭翼用計謀從辯才和尚手中騙取珍藏在雲門寺被稱為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真跡的故事也在此發生)。得知雲門是緣於《蘭亭序》,王羲之在山陰蘭亭寫就《蘭亭序》為世人知曉,卻少有人知道會稽雲門乃《蘭亭序》失卻之所。唐代演義故事中有《雲門失蘭 亭序記》一章。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篷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紹興市是對外全面開放城市,已與日本、美國、法國、丹麥、英國、韓國、義大利、巴西等國的26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關系。與湖北·荊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 ▲ 進出口貿易 2005年,全市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04.8億美元,增長21.1%。其中自營出口81.4億美元,增長23.2%;與19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貿易關系,有自營出口實績的企業達2717家,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達到184家。國民經濟對進出口的依存度達到58.2%。 ▲ 利用外資 2005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16家,合同外資20.21億美元,增長20.9%,實際利用外資9.01億美元,增長9.4%。全市累計興辦外商投資企業4011家,總投資183.2億美元,累計合同利用外資80.9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9.44億美元。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德國的戴姆勒、荷蘭的菲利浦、法國的拉法基、日本的丸紅、豐田、日綿、伊藤忠、松下、雙日等公司在紹投資興辦企業。 ▲ 境外合作 2005年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1.97億美元,外派勞務合作人員352人次,年底在外人數達3018人。新批境外投資企業57家,總投資1792萬美元,全市累計興辦境外企業(機構)311家,總投資10613萬美元。 2006年11月11日世界銀行公布中國120個城市投資環境評價報告,紹興名列第三名。

4. 自然地理環境從哪些方面影響國際經貿活動

自然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硬環境條件。國際貿易的回根本是物品的買賣,因此答首先可以看到,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地區所盛產的物品時不同的,而這些物品是否是可以促成國際貿易的商品,形成商品經濟,這便成為了能否進行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其次,國際貿易的進行離不開軟環境的開放政策,即開放地區(沿海城市)的國際貿易發達,相對比較閉塞的內陸地區的國際貿易就相對落後,當然也和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作為(是否鼓勵本地區國際貿易開展、是否鼓勵對外經濟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是否有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等)、主體經濟形勢分不開。第三,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人的行為方式、性格塑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環境的作用同樣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國際貿易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離不開教育培養,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的整體素質。

5. 求關於"地理環境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的資料

地理環境分為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部分,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等方面,它們是國際貿易的自然地理基礎。
一、地理位置的影響
地理位置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和鄰國位置等方面反映出來。
地球表面的熱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廣大中緯度地區因其位置居中,致使這一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貿易等活動都較適宜,是人們生存、發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環境。舉世矚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和巴比倫,是古代文化、經濟和貿易等發展最早與最繁榮的地區和國家。他們疆域的主要部分就是位於中緯度的溫帶和亞熱帶范圍。我國漢代就開拓的溝通歐亞非三洲的古代「絲綢之路」即是世界上著名的最早的國際貿易通道。同樣,從世界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出,當今地球上社會經濟最繁榮、交往最密切、經貿活動最活躍的幾個區域,也往往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等三洲的沿海地區,其中包括北美洲五大湖區與大西洋沿岸區域,西歐地區和亞洲日本的「三灣一海」地區以及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等世界重要經貿區域,上述地區其土地面積只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0%,而工農業總產值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卻分別約佔世界的80%和70%。
與上述情況相反,國土遼闊的獨聯體(前蘇聯),雖然是世界上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是由於其國土的大部分處在高、中緯度,相當大部分的疆域,特別是廣闊的東北部地區,自然條件嚴酷,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短促,永久冰土帶廣布,以農業綜合自然條件分析,遠不如同緯度的西歐諸國和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故其農業土地的生物潛力可能性要比美國低57%,比法國低53%,比德國和英國分別低38%和32%,不僅嚴重影響種植業的發展,而且對工業生產和城市建設以及交通運輸與經貿活動等都帶來不少困難。至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伸入北極圈和南極洲的那些地區,由於位處高緯度,氣候嚴酷,對社會經濟的制約作用更大,故至今仍然是地球上經濟、貿易活動最不發達地區之一。
瀕臨海洋還是深居內陸的位置,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發展和貿易交往等亦會產生重要影響。沿海地區(尤其是開放地區)與內陸地區(特別是邊遠偏僻山區)相比,因為環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條件大不一樣,使這些國家(或地區)之間以及內部,其經貿狀況會形成明顯的差異。一般前者發展較快,成為發達地區;而後者則發展較慢,往往是比較閉塞和落後的地區。例如,我國東部沿海一帶,因為緊臨太平洋,海運的地理優勢突出,加之沿海都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科技先進,實力雄厚(總人口不足全國的8%,工業產值卻佔全國的25%左右,高等學校也佔全國的17%多),又臨近港澳地區和國際市場,僑商、僑眷眾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先後開放了「5個特區」、「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多個三角洲地帶,形成了由南向北的沿海開放前沿地帶,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往來,各個方面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經濟騰飛的前沿陣地。相比之下,西部內陸地區則較為閉塞落後,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很大差距。
地球上有20多個內陸國家,除歐洲的8個屬於發達國家外,其餘都是發展中國家。位處歐洲的內陸國家所以會比較發達,這與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歷史較早,現代化鐵路、內河航運與航空運輸等交通較方便以及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較好緊密相關。其他廣大內陸國家之所以較貧困,經貿活動不夠發達,有其經濟、政治、文化和歷史等復雜原因,而距離海洋較遙遠,沒有方便的出海口這一重要地理環境因素,是嚴重影響他們經貿發展的帶根本性的共同原因。眾所周知,海運是當今國際間經濟貿易活動聯系的主要手段,內陸國家只有取得通暢的出海口才有發展經濟、繁榮貿易的現實可能,而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與鄰近的海運便利、經濟又較發達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雙邊關系。由於歷史的原因,南美洲的玻利維亞100多年來一直是借道智利的港口進行對外貿易活動。又如非洲的尚比亞,其傳統的出海口在南非,由於南非推行種族主義政策,尚比亞被迫又重開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道路,這才保證了其最重要的外貿物資——銅礦的正常外運出口,使開展經貿活動的願望變成現實。
當然,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獨聯體雖然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包圍,但是,由於北冰洋長年封凍,成為天然障礙,太平洋岸僅有的港口距西部經貿重心地區遙遠,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峽所扼,北冰洋西部的摩爾曼斯克港,雖為不凍港,但航線需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控制的挪威海峽,因政治原因,進出口甚為不便,所以前蘇聯雖瀕臨三大洋,但卻酷似內陸國家,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它的對外貿易的發展。
交通地理位置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影響亦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交通運輸條件既是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內容與條件之一,又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美國是地跨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兩洋國家」,在世界以北大西洋為經濟貿易重心區的100多年時間里,它利用便捷的北大西洋航線開展對歐洲的經貿活動,使其東北部和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北美東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區經濟貿易重心區。而今,美國又乘日本、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太平洋東部國家的迅猛崛起,世界經濟重心呈現從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趨勢的契機,利用其便利而發達的太平洋航運,促使西部和南部「陽光地帶」的經濟繁榮發展起來,率先搶佔了太平洋地區的市場。統計資料表明,目前,美國與亞太地區的貿易總額已超過其與歐洲的貿易總額,達到2,000多億美元。這對緩解美國的經濟矛盾和穩定國內政局等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充分顯示了美國瀕臨世界兩大海洋的交通地理位置優勢。至於跨越亞非兩大洲的埃及,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扼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要沖——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每年獲得10多億美元的運河船隻通行費,極大地促進了埃及的經濟、交通和貿易的發展。此外,新加坡、巴拿馬等國家,亦因位處溝通兩大海洋的重要通道和國際航線的要沖等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大量船舶過往、停靠及其供養補給、維修保養,使其成為周圍地區與國家的物資轉運點或集散中心,繁榮了該地區的經濟和貿易活動。
除上以外,因為臨近或者毗連一些經濟發達、經貿活動頻繁的國家與地區,也會使一些國家、地區得益,促進經濟貿易得到一定的發展。
二、地形條件的影響
這里的地形概念,內容廣泛,不僅包括類型、坡度,還包括地面的覆蓋層等方面。地形對於經濟和貿易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地形差異是造成以後各項指標差異的「主導」因素。美國,由於平原廣布,所佔比例頗高,使發展農牧業有了良好基礎,為美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國家創造了條件。因而,美國農牧業生產發達,農產品不僅能滿足本國需要,還可以有1/3~2/5的農產品用於出口。大量農產品的出口,不僅創造了占該國外匯總收入20%的外匯,而且在繁榮國際貿易、改善美國的國標收支和外貿平衡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嶺,或險惡地形直逼沿海,則必然對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嚴重影響,難以展開對外貿易。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橫亘於非洲偏北部的廣大地區,使這里的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蘇丹、埃及等國家,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動深受影響。
可見,地形條件對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農牧業生產的制約作用是很大的,以致將影響整個國家與地區的經貿活動開展。
三、氣候條件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氣候變化的規律性是很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這是一種表現形式。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延伸,氣候帶排列有序,分別為熱帶、溫帶和寒帶,緯度地帶性清楚,這又是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氣候的節律性和地帶性,對生產事業,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著深刻影響,進而制約著經貿活動。例如,溫帶地區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作為人類衣食主要來源的棉花和糧食,主要產於溫帶地區,以1989年為例,世界糧食總產量約是18億噸,其中70%左右產於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同樣,目前世界上穀物的主要出口國是位於溫帶范圍的美國、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阿根廷、巴西等國家。而工業原料的橡膠、劍麻、椰子、丁香以及咖啡、可可等飲料作物則完全產於熱帶地區。氣候條件也會對國際貿易活動直接產生影響。北半球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帶已經伸入寒冷的北極圈范圍內,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處高緯度的港口,氣溫太低,秋冬季節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無法運行而被迫停用,國際貿易近乎癱瘓或停頓。自本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明顯變暖,1990年地球上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對國際貿易也產生了影響。由於近幾年持續暖冬,我國銷往加拿大和北歐等國家的滑雪手套等很不景氣,客戶紛紛減少定貨量乃至解除合同,貿易量大減,造成我方貨物積壓,經濟受損。
災害性天氣(如寒潮、霜凍、風暴、乾旱、洪澇、冰雹等),對於生產活動、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等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更為直接和嚴重。例如,一些外貿船隻往往因風暴襲擊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氣象資料,冒然遠航,外貿船舶很可能會被風浪浸沒,造成慘重的損失。
自然界中變化多端,可謂「天有不測風雲」。因種種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或區域性氣候異常,經常干擾正常的工農業生產和經貿活動。1972年,由於氣候異常,南美秘魯沙丁魚的捕獲量減少2/3,致使當作飼料的魚粉銳減。與此同時,印度和西非的花生,蘇聯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減產,致使能當飼料的大豆,價格成倍上漲,由此引起了世界飼料與穀物市場的供求矛盾和國際貿易活動范圍的擴大。
日本的丸紅商社曾根據天氣預報:該國關東地區梅雨結束時間將比往常推遲,以及世界范圍將是個涼夏,作出消暑飲料的銷售量會有所減少,會造成製造飲料罐的馬口鐵銷售量的下降和價格的下滑的預測。事實果真如此,1981年和1982年其社馬口鐵的出口量分別減少13萬噸和6萬噸之巨,美洲的墨西哥亦因此取消了與該社簽訂的進口合同。氣候條件的變化直接和馬口鐵生產與國際貿易掛上了鉤。1989年,美國發生了近百年少有的乾旱,玉米、小麥等穀物產量減少1/3左右,這不僅使農場主和農業工人在經濟上蒙受了巨大損失,而且使美國與全球的糧食出口量大為減少,加劇了世界市場上糧食貿易的緊張狀態。可見,氣候異常將直接影響工農業生產和貿易活動發生重大變化。
重視氣象現象和氣候條件的觀測與分析,特別是較大范圍的氣候異常的觀測研究,了解氣候變化態勢,熟悉氣候條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從中掌握世界市場動向,以便主動地採取措施,搞好進出口貿易,已成為世界各國、各地區政府和經貿界人士的一項基礎工作。
四、資源條件的影響

所謂資源,內涵廣泛,這里著重論述礦產資源對經貿活動的影響。

礦產資源是寶貴的物質財富,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和活躍貿易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質,且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其消耗量與日俱增。因此,礦產資源的賦存儲量、規格品種、組合結構、品位狀況、地理分布以及新礦產、新礦點的發現等,不僅嚴重影響著一個國家與地區的經貿活動,而且強烈地影響著整個世界的國際分工、商品交往、貨物流向、貿易格局和貿易運輸等。

20世紀50年代,廣大西亞地區還被列為世界最貧困地區之一,經濟相當落後,在世界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後,西方壟斷資本集團進入該地區大規模石油地質勘探,找到了豐富的石油資源,並陸續進行大規模開采,西亞已經成為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區,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油極」。大量外匯財源滾滾而來,帶動和促進了該地區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對外貿易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昔日的貧困地區,當今已跨入人均產值最高行列,成了世界上重要的資金、勞務和消費市場之一。
如果將美國和前蘇聯這兩個世界經濟發達大國的礦產資源作一下分析研究,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從總體講,兩國的礦產資源均較豐富,但相比之下,前蘇聯更為富足些,很多種礦產的儲量都列世界前茅,而且品種齊全,不但為其發展基礎工業,以及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很好的物質基礎,而且每年有20~30種礦產品供出口換匯;美國則不然,為了滿足現代科技、軍事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每年要從國外進口40~50種礦產品,形成了美蘇在初級產品進出口貿易結構上的明顯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入60年代中期,石油取代了煤炭,成為主要能源,世界進入稱為能源的「石油時代」。以西亞為代表的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前蘇聯以及西北歐一些國家,一大批大油田相繼發現,大力組織開采,使世界石油產量迅速增加。70年代中期,北海海域發現油氣田。至80年代初,荷蘭的天然氣、英國和挪威等國的石油產量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有相當部分出口歐洲共同體其他國家,促進了其經濟發展,而且使西北歐部分國家的進出口商品格局和貿易格局產生了明顯變化。另外,前蘇聯、中國、墨西哥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等新油田的不斷發現和開采,也使世界石油儲藏的地理分布、生產格局和貿易格局出現了新的態勢。
至於世界鐵礦石新礦點的發現、生產的地區布局變化和生產量的增減等,與世界石油的情況相似,均對世界和各國的經貿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可見,礦產資源對國家、地區的經貿發展和世界初級產品市場格局等,必然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用。

6. 說明中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點,舉例說明中國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國際貿易地理,有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緯度位置:南北跨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經度位置:東西跨經度60多度,分屬東五區至東九區的五個時區
地勢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脈構成地形骨架,各類地形呈網狀排列.
地形:山地面積廣大,山地多,平地少.
氣溫: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及個別山地外全國普遍高溫.
降水:空間分布是由東南向西北內陸遞減;時間分布是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
氣候: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
河流:以外流河為主,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是內、外流區域分界線.
資源狀況:呈現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但人均佔有量少,開發程度低的狀況.
面積:世界第三大國
其他:長達2萬千米的路上疆界和18000千米的大陸海岸線、5000多個島嶼、14個陸上鄰國和6個海上鄰國
人文地理包含面很廣,包括人口,城市等
人口:13億,自然增長率低,但基數大,增長快.
城市:多分布在東南沿海
城市化: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發展不合理
農業:北方旱田農業,南方水田農業.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其實就是十分落後),牧業主要為游牧業(也落後),
工業:這個比較復雜,更多資料還得去查.主要成就就是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地域聯系:這里只說交通,特點是分布不均,東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其他還有通信,商業,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這個你就知道比較落後就行了.
環境問題:這個沒有找到可以概括的特點.基本都是先污染後治理

7.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如何影響世界貿易

自然地理對經濟或者貿易的影響是底層的,基礎的,就世界貿易而言,自然地理回條件的好壞影響商品原答料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和跨國貿易的成本(即國家間地理位置距離的遠近),但並不是底層的影響就大,實際上人文地理對國際貿易影響更多。
就字面看世界貿易或者說國際貿易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國家是政治區劃的劃分,顯然歸為人文地理一類。貿易是經濟行為,是人為的,世界貿易如何進行要看人怎樣操作。一方面從事世界貿易的人來自不同國家,語言的使用、風俗習慣、社會約定俗成都不一樣,這會影響貿易的開展;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系等政治因素更是直接影響世界貿易。當然貿易開展過程中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市場大小等人文因素也與世界貿易息息相關。
此外世界貿易不僅是商品的貿易,還包括勞動力輸入輸出,技術、權利、服務等的提供和轉讓,這些因素作為貿易的直接內容都屬於人文地理范疇。

8. 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哪些(舉例)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根據其受人類社會的沖擊和干擾的程度不同,可分為: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人為環境.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球環境指人類在其中生存與發展的地球表層,即自然地理環境,又稱自然地理系統。地球環境是由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動物界和土壤等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要素並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中形成一個特殊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系統。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在發展變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邊界約束下,通過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交換和傳輸,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結構、在空間分布上相互聯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級動態開放系統,即自然地理系統。 (1) 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結構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屬性。系統可分為不同層次或組織水平,任何系統都既從屬於更高級的系統,同時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級的系統。系統各部分之間特殊的網路關系,形成系統的結構。作為系統有機聯系的反映,系統還具有有序性。系統的上述基本特徵,都是通過系統內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得以表現的,因而動態性也是系統的基本特徵之一。 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的解釋,自然地理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它通過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與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即地理耗散結構。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環境的一般性漲落。其結構水平愈高,漲落回歸能力即保持系統穩定性的能力愈強。但在發生巨漲落時,這一結構將崩潰或解體,並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結構形式。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徵的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種復雜性主要表現在新的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結構復雜化,沉積過程加強,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鹽量增加和離子成分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大氣成分發生質的變化,地貌復雜化和氣候多樣化,生物從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發展,新物種產生和一些舊物種滅絕,地域分異越來越顯著,等等。 總結自然地理環境最重要的發展規律,首先要看到,自然地理環境所有組成成分的發展都是互相聯系的。因此,在組成成分發展的同時,成分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也得到了加強。其次,這種發展具有前進式發展的特點,表現為新組成成分的陸續出現,太陽能的逐漸積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異日益強化。第三,發展是突躍式的而非直線過程,周期現象並不決定主要發展方向。第四,緯度地帶性作為普通規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作用。最後,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是事物矛盾斗爭的結果。其中,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和改造起著特殊的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還具有一定的節律性。節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過程的循環和振盪引起的隨時間推移而有規律演替的現象。節律性亦可稱周期性。

9. 國際貿易地理自考重點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對象與學科屬性(重點)
理解:研究對象及學科屬性
(二)主要研究方法(一般)
應用:地圖法、分析法、對比法、考察法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地理位置和氣候(重點)

識記:經濟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徵與分布
理解:新加坡戰後經濟地理位置的變化對其經濟的影響;氣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應用:時差的計算與應用
(二)地形與河流、湖泊(一般)
識記:大陸架、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水能資源的分布及主要水利工程
理解:地形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
(三)國家、居民(重點)
識記:主要國家類型的劃分及其分布、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及世界人口特徵。
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為維護或打破舊的世界經濟秩序所採取的措施。
應用:分析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四)科學技術(次重點)
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五)宗教(一般)
識記: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圖騰的的概念
理解:伊斯蘭教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第三章 世界貿易中心區的形成與轉移
(一)漢薩同盟和義大利北部的區域貿易中心(重點)
識記:漢薩同盟的地域范圍,義大利北部的貿易中心。
理解:義大利的威尼斯等貿易中心在與亞洲貿易中所發揮的作用。
(二)佛蘭德爾地區(一般)
識記:地域范圍。
理解:在歐洲貿易中的作用。
(三)地理大發現、第一次產業革命、第二次產業革命(重點)
識記:地理大發現的三大歷史事件、第一次與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標志。
理解:地理大發現與第一、第二次產業革命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四)亞太地區興起的政策環境(重點)
識記:亞太地區的范圍。
理解: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經濟聲速增長的原因。
(五)亞太地區豐富的資源和重要的交通要道(次重點)
識記:錫礦帶、錳結核、馬六甲海峽、白令海峽。
理解:亞太地區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六)亞太地區面臨的挑戰(一般)
理解:亞太地區面臨哪些挑戰。
第四章 世界區域經濟集團
(一)定義、類型及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重點)
識記:定義、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和共同市場
理解:區域經濟集團化對世界經濟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二)形成原因(次重點)
識記:集團化8項形成背景。
理解:是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相融合的產物。
(三)歐盟與APEC(重點)
識記:形成歷程及一體化主要措施、APEC的性質
理解:歐盟是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集團;
(四)北美自由貿易區(次重點)
識記:成員組成及形成背景
理解:對三國經濟有利和不利影響。
第五章 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
(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重點)
識記:溫室效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定義;
理解:動植物資源的枯竭,溫室效應及水源的污染造成的危害;
應用:說明自然資源領域、社會領域、經濟領域及科技領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次重點)
識記:環境的定義。
理解: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三)貿易對環境保護有利和不利影響(重點)
理解:主要有利和不利影響。
(四)環境會影響貿易(次重點)
識記:厄爾尼諾現象
理解:環境危機會影響貿易。
(五)如何克服綠色貿易壁壘(重點)
識記: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綠色貿易壁壘定義。
理解:從政府、企業兩個方面分析如何克服綠色貿易壁壘。
(六)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問題(重點)
識記:發達國家發展不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落後的含義。
理解:所謂「持續優先」或「發展優先」的不科學性。
(七)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一般)
理解:國際環保合作的六項措施。
第六章 世界能源貿易地理
(一)世界石油的儲藏、生產、消費的地理分布(重點)
識記:世界6大儲油區、中東儲油區的儲藏與生產的主要特點、OPEC。
理解:世界石油開采、加工和消費不平衡的狀況
應用:如何建立本國可靠的石油儲備制度。
(二)天然氣與煤炭(次重點)
識記:世界主要天然氣的儲藏和生產國家、主要煤炭生產國。
理解:天然氣與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變化。
第七章 世界農產品貿易地理
(一)世界農業生產的地域類型(重點)
識記:溫帶高度商品化集約化農業,亞熱帶季風農業,地中海農業和熱帶種植園農業的分布及主要代表農作物。
理解:不同農業類型與氣候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關系。
(二)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一種重要趨勢(次重點)
識記:綠色農業的定義。
理解:進行「綠色農業」生產的主要措施。
(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般)
理解:如何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四)小麥、稻穀、玉米、棉花、大豆、飲料作物、糖料作物的生產與貿易(重點)
識記:上述主要農作物生產的地理分布,主要生產國、出口國
(五)世界農產品貿易的主要特點(次重點)
理解:世界農產品貿易的8大特點
第八章 工業製成品生產與貿易地理
(一)製成品的類型及主要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地帶(重點)
識記:美加工業帶、西歐工業帶、中東歐工業帶和亞太工業帶的地域范圍及主要工業部門
理解:戰後工業製成品貿易不斷上升的原因。
(二)世界鋼鐵生產發展歷程(重點)
識記:戰後鋼鐵工業發展歷程及主要特點
理解:戰後鋼鐵工業布局趨向沿海的原因。
(三)世界鋼鐵生產和貿易的主要國家(次重點)
識記:主要生產國和貿易國。
(四)世界汽車生產的地域分布(重點)
識記:亞太、北美、西歐三大汽車生產地帶的主要生產中心、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
(五)世界汽車工業發展歷程(一般)
理解:戰後汽車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
(六)主要國家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和貿易(重點)
識記:美、日、西歐、亞太等國家和地區電子信息工業的分布;世界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國。
理解:電子信息產業成為促進經濟迅速增長的火車頭。
第九章 國際貿易運輸地理
(一)國際貿易運輸的特點和方針(重點)
識記:五大特點。
理解:辯證認識和運用「十字」方針。
(二)國際貿易運輸性質(一般)
理解:為什麼說國際貿物運輸為國際貿易不可缺少的環節。
(三)世界四大航運及主要航區通道和主要港口
識記:主要運河、海峽的地理位置及特點;世界著名港口的地理分布
(四)海上貨物運輸的四要素(次重點)
識記:航線劃分的標准及選擇航線的主要要素
理解:貨物與港口兩要素在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大宗海運物流(一般)
識記:石油、煤炭、鐵礦石、鋁土礦、糧食的流向。
(六)鐵路、公路、大陸橋運輸(重點)
識記:我國和鄰國的鐵路口岸、公路口岸、大陸橋運輸的定義
理解:大陸橋運輸的優越性
(七)集裝箱運輸(次重點)
識記:集裝箱運輸的主要特點
理解:集裝箱運輸的優越性。
第十章 超級大國——美國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優越性(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和氣候的特徵及分布
理解: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政區人口狀況及政治體制
識記:主要行政區、主要民族
理解:美國議會與總統相互制約關系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二)美國經濟的特徵(重點)
識記:當前美國經濟的主要特徵;知識經濟的概念。
理解:美國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形成條件。
(三)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歷程(一般)
識記:四個發展階段的劃分,及每個階段的特點。
理解:美國迅速實現工業化的條件。
(四)采礦業、製造業和農業(重點)
識記:主要煤炭、石油產區;汽車、航空、化學、電子、食品工業中心;小麥、玉米、棉花帶的分布。
理解:農業生產特徵及農業危機。
(五)交通運輸業(一般)
識記:主要港口及鐵路樞紐。
(六)對外貿易狀況(重點)
識記: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及地區結構。
理解:美國出口貿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七)市場狀況(一般)
識記:市場的主要特點。
(八)北部區(重點)
識記:北部區地域范圍,主要城市和主要工業部門
理解:北部區形成美國最大工業區的條件。
(九)南部區和西部區(次重點)
識記:「陽光地帶」的范圍
理解:戰後「陽光地帶」崛起的條件。
第十一章 發達國家(一)——歐盟四國
(一)德國工業和農業(重點)
識記:採煤、鋼鐵、汽車、機械、化學、電子工業的分布;主要農業區。
理解: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形成的條件。
(二)德國自然地理環境(次重點)
識記:四大地形區、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
理解:過渡性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三)德國主要經濟區和城市(一般)
識記:北部區的范圍和在德國經濟中地位,主要工業中心;南部區的范圍及主要城市。
理解:魯爾區形成的條件。
(四)法國優越的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區和氣候類型的分布、河流和礦產的分布。
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五)法國工業與農業(次重點)
識記:鋼鐵、化學、航空、電子工業的分布;主要農業區。
理解:戰後法國經濟發展階段及主要措施。
(六)法國區域差異及城市(一般)
識記:東部區的范圍,主要工業中心,主要產業部門
理解:東部區形成法國最發達地區的條件。
(七)英國優越的自然條件與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重點)
識記:英吉利和多佛爾海峽、北海油田、英倫三島、主要煤田。
理解:北海油田開發對英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八)英國新、老工業部門狀況(次重點)
識記:傳統工業部門及工業中心;汽車、航空、電子工業部門的分布,兩個「矽谷」。
理解:戰後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及撒切爾政府改革的主要措施。
(九)英國對外貿易(一般)
理解:戰後英國對外貿易發生了哪些變化。
(十)義大利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半島和島嶼、主要地形和氣候類型。
理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十一)義大利經濟特徵、主要工業和農業(次重點)
識記:鋼鐵、汽車、電子、紡織工業中心;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理解:經濟的五個特徵
(十二)義大利區域差異(一般)
理解:北部區在全國經濟中所處地位。
第十二章 發達國家(二)——日本
(一)自然地理環境(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兩種氣候類型、河流特徵、礦產與漁業資源。
理解:自然環境對日本經濟發展所起的制約或促進作用。
(二)領土組成,政區和居民(次重點)
識記:四大島及北方四島、一、二級行政區、大和民族及阿伊努人。
理解:島國位置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意義。
(三)戰後經濟的特徵(重點)
識記:五大特徵:「三灣一海」地帶
理解:日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工業分布畸形集中的原因。
(四)經濟發展歷程(次重點)
識記:明治維新、侵略擴張、戰後抓住有利時機的三個發展階段。
理解: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增長的國際、國內有利條件。
(五)工業(重點)
識記:工業生產體系的三大特徵;汽車、鋼鐵、石油加工、電子工業中心。
理解:促進鋼鐵、汽車工業發展的措施。
(六)農業(次重點)
識記:水稻、水果、蔬菜、捕魚業的分布。
理解:日本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七)對外貿易地位及迅速增長的原因(重點)
理解:迅速增長的原因。
(八)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次重點)
識記: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
理解:商品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歷程的關系。
第十三章 原社會主義轉型國家——俄羅斯
(一)多樣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資源(重點)
識記:三大地形區、多樣氣候、大河和主要湖泊、礦產資源的分布。
理解: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和資源的豐富性與集中性,對俄經濟布局的影響
(二)面積、疆域和人口(次重點)
識記:主要鄰國和臨海、主要民族和政區
理解:民族復雜性與人口增長緩慢對經濟的影響。
(三)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經濟(重點)
理解:改革失誤的主要表現
(四)普京時代俄羅斯經濟(次重點)
理解:普京執政後俄羅斯經濟恢復增長的原因。
(五)工業(重點)
識記:主要煤田、主要油田和天然氣田;鋼鐵、機械工業基地。
理解:石油、天然氣生產在俄羅斯經濟中的巨大作用。
(六)農業(一般)
識記:農業三大類型區的地域分布
理解:農業生產長期落後的原因。
(七)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與地區結構(重點)
識記:出口和進口商品構成;主要貿易夥伴。
理解:對外貿易增長與經濟發展背離的原因。
第十四章 發展中轉型經濟國家——印度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復雜的人文環境(重點)
識記:南亞次大陸、種性制度,三大地形區,煤、鐵、錳等礦產。
理解:復雜的人文環境對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二)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階段(次重點)
理解:尼赫魯主張的「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經濟的主要特徵。
(三)20世紀80年代後經濟改革階段(重點)
識記: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就和失誤。
(四)能源、鋼鐵、紡織、電子、寶石工業(次重點)
識記:上述工業的生產中心
(五)農業(重點)
識記: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小麥、黃麻、茶葉、棉花等作物的主產區。
理解:水旱災害頻繁形成的原因。
第十五章 新興工業化國家——韓國、新加坡和巴西
(一)韓國「漢江奇跡」——迅速發展的經濟、主要工業部門(重點)
識記:鋼鐵、造船、電子信息,汽車等工業的中心。
理解: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國際、國內因素
(二)韓國自然地理環境(次重點)
識記:海岸、地形、氣候、河流和資源狀況。
(三)韓國南北分裂和南北對話(一般)
理解:南北分裂走向對話的歷史進程。
(四)巴西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重點)
識記:地形、氣候、河流和資源狀況。
(五)巴西經濟迅速增長與陷入嚴重債務危機(次重點)
識記:經濟迅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及當前經濟特徵。
理解:分析嚴重債務危機的原因。
(六)巴西主要工業部門和熱帶農產品(一般)
識記:主要工業中心及工業部門、咖啡、 棉花、大豆的主要種植區。
(七)新加坡經濟發展歷程(重點)
理解:獨立後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及相應政策措施。
(八)新加坡主要產業部門(次重點)
識記:煉油、電子電器、造船業、海運業、旅遊業的基本狀況。
第十六章 農礦資源出口大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一)加拿大自然條件與居民(重點)
識記:地形、氣候、河湖的特徵;主要礦產、水力、漁業資源、兩大移民居住區。
理解: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二)加拿大農業與製造業(次重點)
識記:中部草原三省的「谷倉」;紐芬蘭、溫哥華漁場;鋼鐵、汽車、有色金屬冶煉,紡織、服裝、木材加工工業中心。
理解: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三)加拿大經濟概況(一般)
理解:加拿大經濟的主要特點
(四)澳大利亞自然條件(重點)
識記:主要地形、氣候、可流和資源狀況;大堡礁、鴨嘴獸、按樹。
理解:自然條件與澳大利亞產業結構的關系。
(五)澳大利亞經濟概況(次重點)
理解:經濟特徵與國家歷史進程和自然條件的關系。
(六)澳大利亞農牧業與采礦業(重點)
識記:小麥、甘蔗、水稻的主要種植區;鋁土礦、鐵礦、煤炭、黃金等的采礦中心。
(七)澳大利亞對外貿易(一般)
識記:主要出口的農礦產品、主要貿易夥伴。
理解:進出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第十七章 非洲貿易地理
(一)富饒大陸(重點)
識記:豐富的土地(耕地、草原、林地)資源;金、金鋼石、銅、石油、鋁土礦、磷礦的分布;水力資源狀況
理解:蘇伊士運河、好望角航線在世界交通運輸中的重要地位。
(二)貧窮大陸(次重點)
理解:經濟增長緩慢,產業結構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態日益惡化,政治不穩定與經濟落後的關系。
(三)復雜大陸(一般)
理解:非洲在人口、民族、宗教、國家歷史進程等方面的復雜性。
(四)南非概況(重點)
識記:自然條件特點;農牧業、采礦業的分布。
理解:南非產業構成與其自然條件的關系。
(五)埃及概況(次重點)
識記:重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乾燥的自然環境。棉花、石油的生產狀況。
理解:從單一經濟轉變為多元化經濟的進程。

僅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為何影響國際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