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3年中國經濟形勢會是怎樣的狀況
1,外向型經濟繼續鎮痛,國際市場的低迷使得外部需求不足,使得出口必然處於低增長率。最大的動力引擎依舊疲軟。
2,內需的探頭。按官方消息,內需已開始超過出口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杠桿。但是,國內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人民對國內產品的不信任及對將來生活的不安心未得到任何緩解,依靠內需帶來驚喜,還是不要太報期望。
3,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期待。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建已達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和密度,且大多數地方政府負債累累。國家希望一針又一針的強心劑似的投入大量金錢進入基建來刺激經濟,殊不知造血機能(地方經濟發展)不足,打入再多的強行針也沒用。
總的來說,不會出現9%以上高速發展,也應該不會出現大的滑坡,應該會維持在7-9%的經濟發展率。
❷ 匯率是怎樣形成的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上升,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下降,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2)在國際貿易中如何應對政治危機擴展閱讀
經濟影響:
(一)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上升(直接標價法),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二)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
1、對無形貿易收支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外幣購買力提高,本國商品和勞務低廉。本幣購買力降低,國外商品和勞務變貴,有利於該國旅遊與其他勞務收支狀況改善。
2、對單方轉移收入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如果國內價格不變或上漲相對緩慢,對該國單方轉移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3、對資本流出入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4、對官方儲備的影響:
①本國貨幣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
②儲備貨幣匯率下跌,使保持儲備貨幣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遭受損失儲備國家因貨幣貶值減少債務負擔,從中獲利。
❸ 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時候,蘇聯在干什麼
蘇聯在干什麼都不重要。
重點在於,蘇聯干什麼都不足以阻止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當時的蘇聯雖然是一個軍事大國,但是經濟比重相對於美國、英國、法國等陣營的資本主義大國來說,還是很低的。
再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和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完全不搭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英兩國政府出於本國利益的考慮,構思和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分別提出了「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同是以設立國際金融機構、穩定匯率、擴大國際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為目的,但運營方式不同。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實力得到穩固,雙方於1944年4月達成了反映懷特計劃的「關於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的專家共同聲明」。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目的為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甦。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
《協定》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確定國際儲備資產。《協定》中關於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於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第六,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餘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購買(即借貸)一定數額的外匯,並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借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貸款只限於會員國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即用於經常項目的支付。
❹ 如何解決糧食短缺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世銀將實施「新政」,短期提供緊急糧食援助,中長期促進開發中國家增產糧食。美國總統布希緊急提撥兩億美元,協助缺糧國家紓解危機。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十四日呼籲各國應以緊急行動因應,否則聯合國已推動七年有成的全球掃貧計畫將功虧一簣。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孟加拉有水災,澳洲連年旱災,越南則發生作物病蟲害,許多主要糧食生產國為了確保內需而限制糧食出口。另外,生質能源走紅,大量農地與糧食作物轉供生產生質能源之用,加上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對肉品需求大增,生產一公斤的肉品必須消耗六公斤穀物,增加穀物消耗助長糧食危機。
油價高漲加重糧食運輸成本;美國降息、美元貶值和美國經濟低迷,使得大量流動資金從房市、股市湧入糧食期貨市場炒作,對糧價推波助瀾。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糧食存量已降至1980年以來最低水平。荷蘭合作銀行商品分析師布拉克斯認為,這波高糧價危機可能要持續到2010年。
全球糧荒 窮國動盪 富國也難安
全球已有近四十國糧食奇缺,形成新的世界危機。糧荒不僅在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多國引發動盪,連日本、美國和新加坡等富國也都開始感受到威力。
日本天然奶油嚴重短缺,幾無庫存,是最先陷入食品缺乏窘境的工業大國。主因在於製造奶油的原料牛奶多半自澳洲進口,而澳洲卻因乾旱導致牧草減產、牛奶出口銳減,外加中國大陸、印度爭相向澳洲搶購,竟讓日本面臨奶油短缺窘境。
在新加坡,糧食價格上漲,吃免費愛心餐民眾大增。新加坡一座佛寺住持透露,平日來寺中吃免費齋飯民眾大增三成,周末更是人潮洶涌,從三個月前的三千人暴增為五千人。星國一個免費提供老人家早、午餐與下午茶的慈善機構也說,用餐的老人家比兩個月前多一成,許多人還多拿,打包回家當晚餐。
美國也面臨十七年來最嚴重的食品漲價,而且繼續惡化,使貧民生活更加捉襟見肘。過去十五年美國食品價格每年平均提高百分之二點五,去年卻大漲百分之四,今年漲幅更可能高達百分之四點五。食品開支增加,迫使一些美國貧民讓孩子多喝汽水少喝牛奶,因為汽水比牛奶便宜。
當然,受害最深的還是窮國。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最近上修貧窮國家今年進口穀物開銷預估總額,把兩個月前估計的三百卅一億美元一舉調整為三百八十七億美元,調幅達一成七。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史特勞斯卡恩十四日警告,糧價飆漲可能導致「恐怖」後果,考驗許多國家民主政體與政權存續,「眾所周知,過去這些考驗不時導致戰亂」。世銀總裁佐立克也說,糧價三年來翻漲一倍,可能讓貧窮國家約一億民眾更貧困,甚至後代也付出代價,難以翻身。
近幾個月來,第三世界國家相繼爆發飢民暴力示威。糧食仰賴進口的加勒比海國家海地,民眾餓到以泥巴混和蔬菜油與鹽烤成「餅乾」充飢,糧食騷亂也讓總理被國會罷黜,世界銀行已宣布提供海地一千萬美元貸款購買糧食。
稻米進口國孟加拉陷入卅多年來最嚴重糧荒。巴基斯坦出動數千兵力護衛運送小麥與麵粉的卡車。印尼爆發抗議黃豆短缺的示威,菲律賓、印度也出現類似抗議。斯里蘭卡政府鼓勵民眾少吃米飯,改以馬鈴薯為主食。
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泰國頻傳宵小偷割稻穗。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宣布購買一百萬公噸稻米,並雷厲風行查緝囤積白米。總統阿羅約矢言嚴懲囤積稻米,違者處以無期徒刑,竊米賊也一律下獄。
缺糧引發的動亂頻傳,墨西哥、烏茲別克、葉門、埃及、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喀麥隆、象牙海岸、尼日、衣索匹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等地均爆發類似事件。
❺ 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和外貿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國務院適時出台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媒體已見諸多好評,市場也已有積極反應事實上,這十大措施體現了「十大結合」:
短期效應和長遠利益相結合。十大措施的出台,是為了有效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海嘯及其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沖擊,需要盡快見效。但實際上,十大措施中,很多內容已經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計劃」,原本就是著眼長遠的舉措。諸如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調控經濟和改善民生相結合。十大措施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而打出的有力「組合拳」。但其中至少有五項以上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比如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刺激經濟和經濟轉型相結合。刺激經濟誠然是當務之急。但是,我國堅持擴大投資規模與優化結構並重,諸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舉措,都是有利於促進整體經濟發展轉型的。
著眼國內和為國際社會做貢獻相結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期待她為由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肇始的這場金融風暴承擔過大的責任,是不切實際的。中國仍然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眼、著力搞好國內經濟,確保中國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和經濟持續發展,這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增強信心和贏得民心相結合。初步匡算,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如此明確的舉措,必然能夠極大地增強國民乃至國際社會應對金融風暴的信心。與此同時,十大措施都是利國利民之舉,充分體現了對百姓的照顧,必然能最大地贏得民心。而民心的支持又會進一步增強政府的信心,這將形成良性循環。
應對風險與搶抓機遇相結合。國務院會議強調,盡管我們面臨不少困難,但我國內部需求的潛力巨大,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意識和能力較強,世界經濟調整為我國加快結構升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等帶來新的機遇。從十大措施來看,國務院部署抓緊啟動一批新的建設項目,辦成一些群眾期盼、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關系重大的大事等一些積極進取的舉措,通過搶抓機遇戰勝風險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穩定出口與擴大內需相結合。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增速回落4.8個百分點,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比上年同期減少1.2個百分點。因此,盡可能穩定出口形勢是重要的考量,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利用中國內部需求潛力巨大的特有優勢,加強擴大內需。從長遠來看,能夠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關鍵就是國內需求能否拉動。
促進增長和深化改革相結合。十大措施的出台和推行,堅持既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於推動結構調整;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諸如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等等,都將進一步推動原本就倍受關注的改革進程。
中央積極性和地方積極性相結合。國務院明確提出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就目前而言,4萬億元支出計劃中有多少已經列入中央、地方各級財政預算,有多少是此次新增項目尚不清楚,但中央的堅強意志和有力舉措,也必將充分調動起地方的積極性。兩個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將使十大措施得到很好落實。
有效擴大投資和積極拉動消費相結合。4萬億元的巨額投資,十分重視對住房、醫療等民生保障領域的投入,減少公民消費的後顧之憂,注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切實增強公民的消費能力。刺激國內消費需求必將能夠拉動內需擴大,刺激經濟增長。
綜上所述,「十大措施」無一不是精心設計之作,不僅體現了中國政府在應對此次金融海嘯上的高度重視、認真部署,也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十分健康,迴旋空間仍然很大,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這為應對當前的金融海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未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強勁的、更加健康的發展勢頭,是世界經濟回升的重要引擎。
❻ 市場營銷是學什麼的
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市場營銷與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運籌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消費者行為學、消費心理學、國際市場營銷、市場調查、基礎會計、金融概論、企業銷售策劃、商業銀行實務、人力資源管理學、
市場調查與預測、分銷渠道管理、銀行營銷、服務營銷、客戶關系管理、定價管理、現代推銷技術、營銷創新、廣告理論與實務、財政與稅收、公共關系學、廣告溝通、促銷管理以及商務禮儀和商務談判等。
就業去向
就業簡介
市場畢業生可以從事市場調研、營銷策劃、廣告策劃、市場開發、營銷管理、推銷服務和教學科研等工作。市場營銷人員是大型企業不可缺少的人才,多數小企業容易混淆銷售與營銷的概念。
主修課程工商管理、基礎會計、財務管理、管理學基礎,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策劃、商務談判、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基礎、商品學、統計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國際商務、客戶關系管理等。
就業崗位
市場類: 市場調研員 ,商業數據分析員, 廣告設計人員(包含平面設計及視頻廣告剪輯製作人員),商業建模預測人員(包含商業選址人員,企業拓展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與預測),商業大數據研究員,用戶畫像製作員;
經營類: 會計(需取得相應資格證書),法務(需取得相應資格證書), 企業顧問(企業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可以詢問市場營銷人員怎麼解決,例如員工流動性的問題),人力資源專員, 客戶關系管理專員,商務拓展專員等。
其他類: 公共關系專員(包含輿情監測與應對專員), 網站論壇運營專員,活動運營專員,轉行 等。
❼ 華為如何規避風險
風險規避是在考慮到某項活動存在風險損失的可能性較大時,採取主動放棄或加以改變,以避免與該項活動相關的風險的策略。將風險因素消除在風險發生之前,因而是一種最徹底的控制風險技術。當項目風險潛在威脅的可能性極大,並會帶來嚴重後果且損失無法轉移又不能承受時,風險規避是一種最有效的風險管理方式。具體可通過修改項目目標、項目范圍、項目結構等方式來實行。具體方法有兩種:(1)放棄或終止某項活動的實施,即在尚未承擔風險的情況下拒絕風險;(2)改變某項活動的性質,即在已承擔風險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工作地點、工藝流程等途徑來避免未來生產活動中所承擔的風險。
第一,完全規避風險,即通過放棄或拒絕合作停止業務活動來迴避風險源。雖然潛在的或不確定的損失能就此避免,但獲得得利益的機會也會因此喪失。
第二,風險損失的控制,即通過養活損失發生的概率來降低損失發生的程度。
第三,轉移風險,即將自身可能要隨的潛在損失以一定的方式轉移給對方或第三方。
財務風險通常可以通過有意迴避、實施控制、分散轉移等方式加以規避。在財務活動的各個階段,可以運用不同的技術方法。
籌資風險規避的技術方法
首先,充分利用自有資金,加強對自有資金的控管,對各種借支款項要嚴格審批並及時催收。其次,選擇合理的資本結構,即債務資本和自有資本的比例要適當,充分利用債務資本的財務杠桿作用,選擇總風險較低的最佳融資組合。第三,注意長短期債務資本的搭配,避免債務資本的還本付息期過於集中。第四,選擇多種籌資渠道。例如發行股票、債券、從銀行或非金融機構借款、充分利用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等商業信用。第五、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無論是自有資金,還是債務資金,只有資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障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
折疊投資
投資風險規避的技術方法
首先,要謹慎投資,在資金運轉良好或有剩餘資金的情況下,才去考慮獲取額外報酬的對外投資。第二,如果投資是生產經營的必須環節或是進行風險性投資,必須擬定嚴謹的投資計劃,進行科學的投資回收評估和論證,選擇最佳的資金投入時間,以避免造成資金短缺或運轉不靈。第三,合理進行投資組合。投資組合包括不同投資品種的組合、不同行業或部門的投資項目的組合,長短期限不同的投資組合等,以追求一種收益性、風險性、穩健性的最佳組合。第四,加強對證券投資的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的研究,以減輕和抵消對證券投資收益的影響。
❽ 求高手解決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問題~
狂頂嚴老師!!我最喜歡的老師之一。沒錯,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高分,記得當初我貌似得了93分呢!是我目前兩年來的最高分。嚴老師不會在考試上為難大家的!課堂好好表現就是好學生!!
❾ 如何治早泄比較好
科學技術作為人的一類社會活動,和其他類型的社會活動,如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教育活動、思想文化活動之間,無不存在著互動關系。互動,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其涵義是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作用和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從總體上看是一種雙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能對其他社會活動產生的影響作用戶稱為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則是其他社會活動對科學技術的制約作用,這類作用構成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條件。
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始終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進步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
(一)科學技術的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提高認識能力,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從它誕生起,與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從近代歐洲支藝更興起,自然科學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們通過學習、掌握和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自己認識自然界的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探索新的認識領域.民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不斷為教育提供先進的設備和手段,並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從而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了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晉級,對整個社會精神面貌和人們的道德觀念都發生了深刻影響,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後,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19世紀中葉,馬克思作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的精闢論斷,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進入20世紀後,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三)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科學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近代歐洲科學技術的採用,不僅使得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且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取代封建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里,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於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隨著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將由初級階段逐步上升為更高級的階段。
(四)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現在,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資源短缺已成為人類必須正視的嚴重問題。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認識這種嚴重後果,並自覺控制人類活動,使之朝著不危害人類生存的方向進行的可能。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後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應用科學技術防止和消除有害後果,有效地、充分地、經濟地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創造一個適合人類 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條件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在由各類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構成的社會大系統內進行的。因此,在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研究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各種社會條件。這些條件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即社會生產、社會制度和社會思想文化。
(一)社會生產決定科學技術的發展
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決定其它社會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是產生原始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的源泉。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是由社會生產的需要所決定的,如18世紀的蒸汽技術革命,就是在英國大規模的世界貿易已發展到以人力為動力和手工勞動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發生的。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實踐對科學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不但促使了科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還導致科學技術研究成為獨立的社會事業和社會部門,研究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由個人研究、集體研究轉變為國家規模甚至國際規模。社會生產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決定作用,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第一,生產實踐為科學技術提供研究課題和認識材料,同時科學技術成果的真理性和實用性也必須通過生產實踐來檢驗。因此,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最根本的認識基礎。第二,從一定意義上說,儀器設備和各種物質技術手段,標志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決定著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而科學實驗所需的這些物質技術手段是通過社會生產活動創造出來,是由工業生產所提供的。因此,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最重要的物質保證。第三,科學技術的研究經費也要靠社會生產提供。一個國家和社會能夠籌集多少資金用於科學技術,固然與認識水平和其他社會因素有關,但最根本的還是取決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和水平。因此,社會生產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資金來源。
(二力社會制度制約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學技術存在於社會環境之中,同社會相互作用而向前發展,因此,科學技術必然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主要反映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在歷史上,科學技術成果總是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所佔有、掌握和利用,並為鞏固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服務。一些國家的政府和財團,或者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物質條件和經濟支持,或者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干涉甚至遏制某些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應用,其目的無非都是為了讓科學技術滿足他們的經濟和政治的需要,而不危及他們自身的利益。因此,盡管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但它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可以被不同地利用,用來達到不同的目的。忽視科學技術受社會制度、階級關系的制約,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與社會制度相脫離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社會制度對科學技術的制約,還突出表現在社會制度的變革往往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掃平前進的道路。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為英國成為近代科學革命的中心,以及18世紀的產業革命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近代日本在科學技術上的崛起,不能不說是同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導致的社會制度變革密切相關。而中國古代科技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到近代卻大大地落後於西方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腐朽而又頑固的封建制度桎梏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社會思想文化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
社會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哲學和宗教思想、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文化教育等。這些社會因素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
在歷史上,先進的哲學思想指導、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落後保守的哲學思想卻常常起阻礙作用。比如17世紀英國培根和18世紀法國狄德羅等人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就對近代歐洲的自然科學提供了進步的世界觀和有效的方法論,大大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而明清時期的傳統的儒家哲學為核心的文化專制主義,是導致中國科學技術衰落的重要社會原因。宗教本質上是與科學不相容的.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的黑暗統治使科學技術停滯幾百年,近代科學正是在與宗教勢力的斗爭中產生和發展的。但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也有復雜的一面,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客觀上又起過一定的促進的作用。倫理道德觀念對科學技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如果一個社會形成了尊重知識、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良好道德風尚,那麼就能有力地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反之,如果是鄙薄科學技術,像中國傳統觀念中視之為"奇技淫巧"的社會風尚,那就不利於發展科學技術。其次道德對科學技術的作用還表現在通過影響科技工作者的行為而實現。在長期的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科學家在踐履社會道德的同時,形成了一套科學道德規范。科學道德是用以調整科學家之間、科學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它還能激勵科學家克服困難,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有賴於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教育具有著傳授文化和科技知識以及培養人才的職能,科學技術研究所需要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依靠教育部門培養和提供,教育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規模、發展速度和水平,反映著這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同時也直接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
二、作為研究的方向
基於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 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