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自由化的

國際貿易自由化的

發布時間:2020-11-29 12:18:05

① 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內容簡介

伴隨經濟全球化趨勢,國際服務貿易呈現出更強的開放性和外向性,並相應提出自由化的要求。盡管服務貿易區域自由化努力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但是1994年GATS的問世才真正奠定了服務貿易多邊自由化的制度與規則框架。然而由於服務貿易廣泛涉及國家利益與安全,迄今為止多邊服務貿易談判的實踐表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對服務貿易多邊自由化有所保留,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與其自由化程度的相對滯後形成了鮮明對比。可以預見,服務貿易多邊自由化進程將在困難與阻力中繼續前行。在這一形勢背景下,研究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理論、路徑與收益分配,把握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影響因素和未來走向,對於開放發展中的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研究議題,全書共分8章,其中第1章為導論,正文由第2~8章構成。第2章首先運用國際貿易理論對服務、服務貿易的定義和特性,國際服務貿易產生的動因與貿易格局的決定進行分析。通過對既有文獻的綜述與評析,筆者認為基於國際貨物貿易體系的主流國際貿易理論經過適當修正與調整,可以為國際服務貿易提供理論依據與研究框架。第3章繼而從法律與福利經濟學角度對服務貿易的多邊自由化和區域自由化兩種實現途徑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在兩種途徑之問存在互補與競爭的辯證統一關系,同時對於單個國家(地區)而言,在制定服務貿易區域自由化戰略時應特別注意區域合作夥伴的選擇,避免因服務行業不完全競爭本質所隱含的「先行優勢」造成的機會成本。第4、5章分別從福利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角度對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收益來源及其分配問題進行探討。從福利經濟學角度衡量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收益需要藉助「關稅等值」概念從服務貿易壁壘測量人手,並使用代表服務貿易壁壘規模的頻率、價格、數量或財務指標作為解釋變數之一分析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經濟效應。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產生的宏觀背景,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所依託的多邊貿易體制都帶有鮮明的政治經濟學特徵,這些因素必然體現在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收益分配方面。因此如何在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中盡可能獲取利益與謀求發展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第6章運用中國服務貿易的有關統計指標對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概況、競爭力、開放水平以及引資情況進行量化分析。第7章通過構建計量模型對中國服務貿易開放的發展與競爭力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第8章結合當前國際與中國國內經濟貿易形勢,對我國發展服務貿易的政策體系構建進行思考。

②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關系

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際貿易自由化。就貿易而言,通過簽訂優惠的貿易協定,貿易集團內部相互減免關稅,取消數量限制,削減非關稅壁壘,取消或放鬆外匯管制,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擴大了內部的貿易自由化。

③ 貿易自由化的好處

貿易自由化:

貿易自由化是指一國對外國商品和服務的進口所採取的限制逐步減少,為進回口商品和服務答提供貿易優惠待遇的過程或結果。無論是以往的關貿總協定,還是現在的世貿組織,都是以貿易自由化為宗旨。理論基礎來源於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

好處:

  1. 可帶來競爭機制,一方面,通過競爭可提高服務質量,改進管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便進一步提高服務的專業水平。

  2. 使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部門得以進一步實現專業化,提高效率,在全球范圍更好地實現規模效益,從而加快本部門的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3. 通過貿易自由化,促便服務提供者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要,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成本,使廣大消費者受益,享受到價廉質優的服務。

  4. 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服務業的蓬勃發展,產生更多的新的就業機會。

  5. 貿易自由化促進各國政策法規進一步增加透明度和可預測性,有利於引進外國的長期投資和技術設備。


④ 什麼時候實現的資本主義世界貿易自由化

現在僅僅是簽署協定,由於各國存在貿易保護主義,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世界貿易自由化尚需時日。
1947年10月,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宗旨:降低—減少—實施──實現。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作用:創造—推動。創造了一個自由貿易環境,推動了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自關貿總協定締約以來,共舉行了八輪多邊貿易談判。這些談判緩解了當時國際貿易中的矛盾,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⑤ 世界貿易組織貿易自由化原則的含義。

3.在世貿組織框架下,貿易自由化原則是指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實質性削減關稅和減少其他貿易壁壘,擴大成員方之間的貨物和服務貿易。
貿易自由化原則包含5個要點:以共同規則為基礎;以多邊談判為手段;以爭端解決為保障;以貿易救濟措施為「安全閥」;以過渡期方式體現差別待遇。

⑥ 判斷】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在國際貿易自由化中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直到當今,這一趨勢仍未受到抑制.

命題正確。

自從70年代開始,資本主義黃金20年宣告結束(OPEC成立,石油危機出現),經濟出現衰退,以美元71年和73年連續貶值,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為標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調整貿易自由化政策,出現新保護貿易主義——以克服國際收支失衡,緩解國內經濟危機----目前來看,這一趨勢仍然沒有受到抑制。

⑦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新形式下生物安全成為全球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主要有那些

生物安全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生物安全是指防範由現代生物技術(主要指轉基因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即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可能構成的威脅或潛在風險。廣義生物安全則不僅針對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還包括了更廣泛的內容,大致分為3個方面:一是指人類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物安全;三是指與人類生存有關的環境生物安全。目前國內對生物安全的認識很多還局限在狹義的概念里,而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等,在實際管理中已經應用了生物安全的廣義內涵,並且將檢疫作為其保障國家生物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說,生物安全所受到的外來威脅主要來自對人和動植物的各種致病有害生物;外來生物入侵;轉基因生物。

一、轉基因技術及其優點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一種含有抗生素葯類抗體的煙草在美國培育成功。從此,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創造新生物了。轉基因技術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遺傳物質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狀、營養和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類需要的目標轉變。

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GM)食品——轉基因保鮮延熟西紅柿是1993年在美國市場投放的。從1996年開始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了近40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發展到2003年的6770萬公頃,其中最主要的4種作物是轉基因大豆(佔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61%)、轉基因玉米(佔23%)、轉基因棉花(佔11%)和轉基因油菜(佔5%)。

轉基因技術所能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通過此項技術可以改良品種。第二,可以延長食品保存時間及增加營養成分。第三,通過給作物植入防蟲防毒防菌基因,使作物本身產生抵抗病蟲害侵襲的能力,因而可減少農葯的使用量,有利於環境保護。第四,轉基因技術及基因食物正向醫療葯用方面擴展。同時,與雜交技術和傳統育種方法相比,轉基因技術具有更大的精確性和導向性。

正是由於轉基因作物可能同時具有的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害、抗寒、抗旱、抗澇、抗鹽鹼、抗除草劑等諸多優點,以及傳統農業受育種技術和耕地面積的限制,因此許多專家將農業轉基因技術看作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世界溫飽問題的根本途徑。

轉基因技術在動物飼養領域也取得了很大進展。除了蛋、奶、肉、毛、皮等產品的產量與質量提高外,轉基因動物還在醫葯領域獨辟蹊徑。只不過目前轉基因動物商業化的還很少。

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然而,自第一種轉基因生物誕生之日起,人類有關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如含有抗蟲害基因的食品是否會威脅人類健康;轉基因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轉基因產品是否會破壞生物多樣性;轉基因產品帶來的倫理問題等。綜合起來說,目前對轉基因食品的擔心主要集中在對人體健康和對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英國皇家學會曾經發表過一份研究報告,稱轉基因技術很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食物營養結構的改變,從而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

不過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最大的擔憂還是來自對環境的影響方面。有人認為,外源基因的導入可能會造就某種強勢生物,從而破壞原有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業化種植了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轉基因油菜。但在種植後的幾年裡,其農田便出現了對多種除草劑具有耐抗性的野草化的油菜植株,即超級雜草。如今,這種雜草化油菜在加拿大的草原農田裡已非常普遍。這種能夠同時抵禦三種除草劑的野草化的油菜不但很難鏟除,而且還會通過交叉傳粉等方式,污染同類物種,使種質資源遭到破壞。另據英國《新科學家》報道,該國曾出現植入了抗蟲基因的轉基因土豆抵禦咀嚼型害蟲卻不能抵禦吸食型昆蟲如蚜蟲的情形。原因是植入了某種能產生豇豆胰蛋白酶阻滯劑的基因卻可能降低了某種配糖生物鹼的水平,而後者的味道對於許多哺乳動物和昆蟲來說是極其難聞的。

還有一種憂慮是經濟方面的。一些專家指出,國際上幾家大公司控制著這種技術,它們關注的是商業利益,並不是真心實意為第三世界創造出增加產量的作物,有時甚至利用轉基因種子和作物的專利權把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逼入困境。由於歐洲公眾的抵制,今年美國不得不減少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其中轉基因棉花和玉米面積各減少8%,轉基因大豆面積減少5%。

三、外來物種入侵

除人為製造的新物種外,外來物種的入侵也能對環境造成巨大危害。所謂外來物種有兩層含義:第一,物種必須是外來的、非本土的;第二,該外來物種能在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入侵的外來物種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外來物種有3種成功的入侵途徑。即有意識引進、無意識引進和自然入侵。有意識引進最初主要是出於農林牧漁增產、景觀美化、生態環境改造與恢復、觀賞等目的,但是有的物種引進以後可能「演變」為入侵物種;靠自身的擴散傳播力或藉助於自然力而傳入,屬於自然入侵;無意識的引入是隨貿易、運輸、旅遊等活動而傳入。

經濟貿易的全球化和旅遊業的發展正在為外來物種長距離的遷移與入侵、傳播與擴散到新的生存環境中創造便利條件。20世紀70年代作為豬飼料引進的水葫蘆(鳳眼蓮),在我國滇池瘋長成災,導致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滇池污染治理難上加難;原產南美亞馬孫河流域的瓶螺,1987年被人為引入四川養殖,結果在瀘州等地形成田間自然種群,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農作物,對當地水生貝類、水生植物造成嚴重威脅。目前,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據統計,美國每年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印度每年的損失為1300億美元,南非為800億美元。我國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也相當驚人,每年幾種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74億元人民幣,僅每年對美洲斑潛蠅一項的防治費用,我國就需4.5億元。

四、生物安全管理

在轉基因產品管理方面,由於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以及現實利益不同,對轉基因產品的態度和管理方式也就不一樣,但大體上可以分為美國和歐盟兩種模式:美國政府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相對寬松,歐盟則要嚴格、復雜得多。雙方的區別主要在於:歐洲國家認為,只要不能否定轉基因食品的危險性,就應該加以限制。而美國則主張,只要在科學上無法證明其危險性,就不應該限制。因此歐盟要求對銷售到其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貼轉基因標簽,以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GM食品生產和消費國,為了更廣泛地佔領國內外市場,對於GM食品,不主張採用貼標識的辦法,只要求開發商在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之前至少120天,向FDA(食品與葯品管理局)提出申請並提供此類食品的相關研究資料,以確認該食品與相應的傳統產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但它們在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階段管理比較嚴格,規定即使是風險還不明顯的小規模種植,投入田間試驗的轉基因作物也需接受FDA、EPA(國家環保局)等部門的安全性評估。同時還規定轉基因作物要在空間和時間上與其他作物分開,如抗蟲的轉基因玉米必須種植在離其他玉米400米以上的地方,種植時間也要與其他農作物錯開2周。歐盟法律明確向世界宣布它不歡迎轉基因產品,並極力主張對轉基因產品採取「預先預防態度」,沒有得到官方的授權,轉基因產品就不能投放到歐盟市場。

總的來說,美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較為寬松,而歐盟則嚴格得多。日本的立場則與歐盟接近。在美國,一種轉基因食品從申報到批准一般只需要5個月的時間,而在歐盟則通常至少需要17個月。

我國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介於美國和歐盟之間,即既要有利於促進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又要積極致力於保障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安全,以提高人民福祉。為此農業部於1994年6—10月邀請數十位著名教授、專家,制定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2001年5月9日國務院第3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這個條例,使我國對轉基因產品的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自《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施行以來,農業部從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共受理6批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及其產品安全性評價申請260項,批准205項。其中批准商品化生產33項,環境釋放74項,中間試驗98項。

在外來物種入侵的控制方面,美國於1996年頒布了《國家入侵物種法》,1999年柯林頓總統簽發了第13112號《入侵物種法令》,責成農業部牽頭,統一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組建了國家外來入侵物種委員會,並正在構建入侵物種國家研究中心。而歐盟於1979年9月19日簽署的《歐洲野生生物與自然界保護公約》則要求締約國承擔嚴格控制引進非原生物種的義務。《關於地中海特別保護區的巴塞羅那公約附加議定書》(1995年6月10日)規定,禁止引進可能對公約使用范圍內的生態系統、生境和當地物種造成有害影響的物種。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南非等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制定了國家計劃,以加強外來入侵生物的防治與管理。

⑧ 求解:發展中國家如何推動貿易自由化 當前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是什麼

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是建立在自身較強的工業化基礎和發達國家市場開放前提下的。當前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的趨勢總體表現為貨物貿易自由化水平較高,服務貿易自由化水平較低

⑨ 世界貿易組織基本原則中「貿易自由化」的原則的運用

結合當前實際,論述世界貿易組織基本原則中「貿易自由化」原則的運用。答:貿易自由化就是各成員方通過多邊貿易談判降低和約束關稅,取消其所管轄的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擴大本國市場准入。考慮到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里的貿易自由化可以解釋為:1不是絕對意義的貿易自由化2貿易自由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3允許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的程度低於發達國家4世界貿易組織對經濟轉型國家採取適合的政策措施,鼓勵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5世貿不是一個自由貿易機構。它只是致力於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促使成員方開放,由此營造一個公平無扭曲的競爭環境。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