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早期國際貿易

早期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2020-11-29 08:14:47

㈠ 十九世紀初期西方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狀況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取得了迅猛發展。世界工業生產在1850―1870年的20年間只增長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間卻增加了近兩倍,20世紀初的13年又增長了59%。世界鋼產量由1870年的52萬噸上升到1900年的2,830萬噸,增加了54倍多。同期,石油由80萬噸升至2,000萬噸,增加了25倍。從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世界的交通運輸業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全球船舶的總噸位由1870年的1,680萬噸上升到1900年的2,620萬噸。到1910年則達到3,460萬噸,比1870年增加了1.3倍。其中汽船的比例由16%增長到75.7%。海上運輸工具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輪船在航運中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使運費從1870―1913年下降了一半以上。這就極大地便利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在這一時期,鐵路運輸業的發展更為迅速。全世界鐵路總長度由1870年的21萬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萬公里,在不到45年的時間里增加了4.2倍。環世界的鐵路網初步形成。它把大多數國家納入了世界市場,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及世界市場的擴大,使這一時期的世界貿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1870―1900年,世界貿易總額由455億法郎上升到1,182億法郎,增加了約1.6倍,到1913年則增加了3.2倍,達到1,924億法郎。農業機械和化肥的普遍使用,是農業的生產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使得農業人口大幅度減少,城市人口迅猛增加。20世紀初,英、美、德等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美國西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地涌現出許多機械化的大農場,成為世界的重要商品糧基地。世界糧食產量成倍增長。
在這個時期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中,呈現一些突出的特點。首先,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由此引起它們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急劇變化。美、德超過英、法躍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英國降至第三位,法國僅到第四位。俄國和日本的地位雖有顯著提高,但它們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仍然很少。其次,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在19世紀50―60年代,捲入世界市場的大多是農業佔主導地位的國家。它們圍繞著一個巨大的中心——英國。英國消費它們的原料,同時供給它們必需的工業品。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一批新工業國的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在世界市場上,美、德成為英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以英國一個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發生變化,代替它的是歐美一系列工業化國家。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再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得更加頻繁。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於迅速,工業產品的增長超過了世界市場的需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發生。從1873―1907年,共發生了5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同70年代以前相比,這些危機的破壞性更強,其間隔時間在縮短。
從總體上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最後30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不斷創造新的奇跡。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是繁榮的。

㈡ 早期國際經濟貿易發達的地區通常具備什麼特徵

早期國際經濟貿易發達的地區通常具備:
發展具有連續性的特徵

㈢ 我國早期的貿易發展戰略是出口導向還是進口替代發展戰略

中國在加入 WTO以前,主要利用APEC以及雙邊機制展開對外經濟和貿易合作。
眾所周知,上世紀80年代前後,由於多年閉關淤積的進口飢渴得以釋放,導致進口大增,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有8年都是貿易逆差,個別時候外匯儲備下降到僅有20多億美元,這使得當年為適應形勢需要而提出的「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貿易政策取向逐步得到固定化。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逆轉,除了1993年是貿易逆差外,1990-2001年累計貿易順差2030.7億美元,其中1996-2001年累計順差1719.9億美元。2002年1-10月,順差247.4億美元,中國貿易順差已經持續了9年之久。可以說,中國進出口貿易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重新認識進口,並給進口以應有的地位,不應該一談到進口增加,特別是貿易赤字就心懷不安。
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取向的變化及貿易格局的變動 2004-04-29 2003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出現了一些新的跡象,可能預示著中國未來的對外貿易格局會形成一個大三角關系,其中中國與歐美有順差,但與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有逆差。這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落實入世的承諾,不斷擴大開放並修改國內有關法律法規有關,也與中國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取向的變化有關。一方面,中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推動了多邊經濟貿易合作和區域經濟貿易合作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資,不僅成為國際生產轉移的目的地,而且成為這種轉移的推動力量。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取向的變化影響著貿易格局變動趨勢。
例如,在坎昆會議上,中國就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為爭取發展中國家更公平的貿 ... ...

㈣ 做外貿單證初期需要注意什麼

1.客戶詢盤:

一般在客戶下perchase Order之前,都會有相關的Order Inquiry給業務部,做一些細節上的了解。

2.報價:

業務部及時回復客人查詢,確定貨物品名,型號,生產廠家,數量,交貨期,付款方式,包裝規格及櫃型等,peroforma In,他說:想發財就去萬通商聯找優質表帶供貨商!nvoice 給客戶做正式報價。

3.得到訂單:

經過洽談,收到客戶正式的訂單perchase Order。

4.下生產訂單:

得到客人的訂單確認後,給工廠下訂單,安排生產計劃。

5.業務審批:

業務部收到訂單後,首先做出業務審核表。按「出口合同審核表」的項目如實填寫,盡可能將各種預計費用都列明。合同審批需附上客人訂單傳真件,與工廠的收購合同。審核表要由業務員簽名,部門經理審批,再交管理部人員審核後才能執行。如金額較大的,或有預付款和傭金等條款的,要經公司總經理審批才行。合同審批之後,製成銷售訂單,交給部門進程員跟進。

6.下達生產通知:

業務部在確定交貨期後,滿足下列情況可下達生產通知, 通知工廠按時生產:

6.1:如果是L/C付款的客戶,通常是在交貨期前1個月確認L/C已經收到,收到L/C後應業務員和單證員分別審查信用證,檢查是否存在錯誤,交貨期能否保障,及其他可能的問題,如有問題應立即請客人改證。

6.2:如果是T/T付款的客戶,要確認定金已經到賬。

6.3:如果是放帳客戶,或通過銀行D/A等方式收匯等,需經理確認。

7. 驗貨:

7.1:在交貨期前一周,要通知公司驗貨員驗貨。

7.2:如果客人要自己或指定驗貨人員來驗貨的,要在交貨期一周前,約客戶查貨並將查貨日期告知計劃部。

7.3:如果客人指定由第三方驗貨公司或公正行等驗貨的,要在交貨期兩周前與驗貨公司聯系,預約驗貨時間,確保在交貨期前安排好時間。確定後將驗貨時間通知工廠。

8.制備基本文件:

工廠提供的裝箱資料,製作出口合同,出口商業發票,裝箱單等文件(應由業務跟單員製作,交給單證員)。

9.商檢:

如果是國家法定商檢產品,在給工廠下訂單時要說明商檢要求,並提供出口合同,發票等商檢所需資料。而且要告訴工廠將來產品的出口口岸,便於工廠辦理商檢。應在發貨一周之前拿到商檢換證憑單/條。

10.1.如果跟客人簽定的合同是FOB CHINA條款,通常客人會指定運輸代理公司或船公司。應盡早與貨代聯系,告知發貨意向,了解將要安排的出口口岸,船期等情況,Q確認工廠的交貨能否早於開船期至少一周以前,以及船期能否達到客人要求的交貨期。應在交貨期兩周之前向貨運公司發出書面定倉通知(ING ORDER),通常在開船一周前可拿到定倉紙。

10.2.如果是由賣方支付運費,應盡早向貨運公司或船公司咨詢船期,運價,開船口岸等。經比較,選擇價格優惠,信譽好,船期合適的船公司,並告訴業務員通告給客人。如客人不同意時要另選客人認可的船公司。開船前兩周書面定倉,程序同上。

10.3.如果貨物不夠一個小櫃,需走散貨時,向貨代公司定散貨倉位。拿到入倉紙時,還要了解截關時間,入倉報關要求,等內容。

10.4.向運輸公司定倉時,一定要傳真書面定倉紙,註明所定船期,櫃型及數量,目的港等內容,以避免差錯。

11. 安排拖櫃:

11.1.貨物做好並驗貨通過後,委託拖車公司提櫃,裝櫃。拖車公司應選擇安全可靠,價格合理的公司簽定協議長期合作,以確保安全及准時。要給拖車公司傳真以下資料:定倉確認書/放櫃紙,船公司,定倉號,拖櫃委託書,註明裝櫃時間,櫃型及數量,裝櫃地址,報關行,及裝船口岸等。如果有驗貨公司看裝櫃,要專門聲明,不能晚到。並要求回傳一份上櫃資料,列明櫃號、車牌號、司機及聯系電話等。

11.2.傳真一份裝車資料給工廠,列明上櫃時間、櫃型、訂倉號、訂單號、車牌號以及司機聯系電話。

11.3.要求工廠在貨櫃離開工廠後盡快傳真一份裝貨通知給業務部,列明貨櫃離廠時間、實際裝貨數量等,並記裝箱號碼和封條號碼作為提單的資料。要求工廠裝櫃後一定要記住上封條。

12.委託報關:

在拖櫃同時將報關所需資料交給合作報關行,委託出口報關及做商檢通關換單。通常要給報關留出兩天時間(船截關前)。委託報關時,應提供一份裝櫃資料,內容包括所裝貨物及數量,口岸,船公司,定倉號,櫃號,船開截關時間,拖車公司,櫃型及數量,本公司的聯系人和電話等。

13. 獲得運輸文件:

13.1. 最遲在開船後兩天內,要將提單補料內容傳真給船運公司或貨運代理。補料要按找L/C或客人的要求來做,並給出正確的貨物數量,以及一些特殊要求等,包括要求船公司隨同提單出的船證明等。

13.2. 督促船公司盡快出提單樣板及運費帳單。仔細核對樣本無誤後,向船公司書面確認提單內容。如果提單需客人確認的,要先傳真提單樣板給客人,得到確認後再要求船公司出正本。

13.3. 及時支付運雜費,付款後通知船公司及時取得提單等運輸文件。支付運費應做登記。
14.1.商業發票:L/C 要求提供的文件中,對商業發票要求最嚴格。發票的日期要確定在開證日之後,交貨期之前。發票中的貨物描述要與L/C上的完全相同,小寫和大寫金額都要正確無誤。L/C上對發票的條款應顯示出來,要顯示嘜頭。如果發票需辦理對方大使館認證,一般要提前20天辦理。

14.2.FORMA原產地證書:FORM A 原產地證要在發貨之前到檢驗檢疫局申辦。需注意的是運輸日期要在L/C 的交貨期和開船日之前,在發票日期之後。未能在發貨之前辦理的,要辦理後發證書,需提供報關單,提單等文件。經香港轉運的貨物,FORM A證書通常要到香港的中國商檢公司辦理加簽,證明未在港對貨物進行再加工。

14.3.一般原產地證:一般原產地證可在中國貿易促進會辦理,要求低一些。可在發貨之後不太長的時間內補辦。如果原產地證書要辦理大使館加簽,也和發票一樣要提前20天辦理。

14.4.裝運通知:一般是要求在開船後幾天之內,要通知客人發貨的細節,包括船名,航班次,開船日,預計抵港日,貨物及數量,金額,包裝件數,嘜頭,目的港代理人等。有時L/C要求提供發送證明,如傳真報告書,發函底單等,注意按客人要求的時間內辦理。

14.5.裝箱單:裝箱單應清楚地表明貨物裝箱情況。要顯示每箱內裝的數量,每箱的毛重,凈重,外箱尺寸。按外箱尺寸計算出來的總體積要與標明的總體積相符。要顯示嘜頭和箱號,以便於客人查找。裝箱單的重量,體積要於提單相符。

15.交單:

15.1.採用L/C收匯的,應在規定的交單時間內,備齊全部單證,並嚴格審單,確保沒有錯誤,才交銀行議付。

15.2.採用T/T收匯的,在取得提單後馬上傳真提單給客人付款,確認受到餘款後再將提單正本及其他文件寄給客人。

15.3.如果T/T收匯的,要求收全款才能做櫃的,要等收款後再安排拖櫃。拿到提單後可立即寄正本提單給客人。

16.業務登記:

每單出口業務在完成後要及時做登記,包括電腦登記及書面登記,便於以後查詢,統計等。

17.文件存檔:

所有的文件、L/C和議付文件必須留存一整套以備查用。

18.單證員平時應注意收集運價變動,船期,航線等信息,為業務員報價提供幫助。

㈤ 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是什麼

改革開放前:

197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為355億元;2017年,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已經達到27.79萬億元,是1978年的782.82倍。其中,進口額由1978年的187.4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3萬億元;出口額由1978年的167.6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2.46萬億元。

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

改革開放後:

2018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年度全球貿易報告顯示,中國商品貿易出口繼續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份額的12.8%,而中國商品貿易進口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位。

與此同時,根據2017年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961.5億美元,蟬聯全球第二大投資國地位,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的比重首次超過10%。

此外,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新的貨幣籃子,從而獲得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

(5)早期國際貿易擴展閱讀

中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日益龐大的貿易規模,中國經濟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樣對全球經濟與貿易的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2013—2016年,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基本占據世界第一,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近幾年的年均貢獻率可達到23.4%。顯然,中國市場已經日益成為全球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對全球貿易增長將產生積極影響。世界貿易組織認為,中國經濟從主要依靠投資向消費的轉型,從長期來看將有助於中國更強勁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從而支持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

㈥ 最早的國際收支概念是指

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主要的國際經濟交易是對外貿易,因此早期的國際收支概念是指:一專國一定時期的屬對外貿易差額。金本位貨幣制度崩潰後,演化為狹義的國際收支概念。二戰後,國際經濟交易的內容和范圍進一步增加與擴大,就發展為被各國普遍接受的廣義的國際收支。

㈦ 建國初期外貿的情況和主要原因

建國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版通過貿易和權使用蘇聯政府貸款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的成套設備和技術,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 ~這是由我國的外交環境決定的對外貿易對象的單一化~新中國成立60年來,從被動封鎖、自我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到完全市場經濟,從申請復關、加入世貿組織到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開放,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對外貿易領域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不斷拓展,規模從小到大不斷擴大,質量從低到高不斷提升。經過60年的艱苦奮斗,今天的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之中,以貿易大國的英姿屹立於世界經濟舞台。

㈧ 國際貿易所涉及的環節由最初開始到結束的

當前,貿易摩擦頻繁發生,成為困擾世界經濟的主要問題之一。由於對貿易摩擦解決方式的異議,各國學者從不同各自的角度對貿易摩擦的成因進行了探討,以為貿易摩擦的解決提供合理的依據。但是,迄今為止,關於貿易摩擦的討論大多直接談貿易摩擦的成因及結果,而沒有對貿易摩擦本身進行明確的界定,這使得一些討論將貿易摩擦與一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逆差或國內市場的嚴重受損混為一談。而關於原因的探討也大多集中於貿易摩擦問題的某個側面,不能揭示貿易摩擦生成的各個側面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此,本文將在對貿易摩擦內涵做出界定的基礎上,系統分析貿易摩擦生成的各種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



貿易摩擦問題雖然起源較早,相關研究亦極其紛雜,但關於貿易摩擦的基本概念和本質特徵的明確描述卻很難找到。在大多數文獻中,經濟摩擦和貿易摩擦之間的界限並不清晰,二者內容上是混同的,在使用上也是或相互替代,或前者包含後者。因此,我們將首先從貿易摩擦的概念入手來展開對貿易摩擦的理論分析。
盡管每一個研究都沒有提及「貿易摩擦」的概念,但幾乎每一個討論貿易摩擦問題的研究都約定俗成地把「摩擦」這一詞彙概念問題視為這樣一種簡單的、不言而諭的事物——一種低強度、小范圍、不具備根本性破壞作用的矛盾及其具體反映。所不同的是,有的研究使用不加解釋的「經濟摩擦」概念,有的研究則使用不加解釋的「貿易摩擦」概念。
在WTO文件中,使用爭端解決諒解(DSV)來約定關於爭端「Dispute」的解決諒解機制。所謂爭端,是指雙方中的一方(通常是出口方)在另一方(通常是進口方)採取一定關稅、非關稅壁壘的措施來阻止其產品出口時提出反對意見並要求對方予以糾正,終止其壁壘措施甚至予以補償的行為及其過程。也就是說,即便存在進口國對出口國的產品出口的制裁措施,但如果出口國沒有異議地予以接受,則完全可以看成是對不合理的國際貿易機制的糾正,因而不能稱之為爭端。「爭端」這個詞雖然出自權威性的文件,但其使用僅限於WTO所受理的貿易摩擦案件,並不能代表全部。因此,我們仍以「貿易摩擦」為本文研究對象的基本表達方式。
一些學者在研究中對「經濟摩擦」、「國際經濟摩擦」做出了明確的定義。胡方在對日美經濟摩擦的研究中提出,一般說來,經濟摩擦是指經濟體系中相互聯系的各種經濟主體之間,為了謀求經濟利益,獲得某種滿意的結果而針對某種經濟問題產生的矛盾和糾紛。 而關於國際經濟摩擦,他的定義則是:一般說來,國際經濟摩擦是一種涉及兩個國家的相互發生經濟聯系的經濟主體之間針對某種經濟問題,為了各自的經濟利益和獲得某種滿意的結果而產生的矛盾和糾紛。 上述概念基本的概括了經濟摩擦及國際經濟摩擦的內涵。但是,也應該看到,經濟摩擦與國際經濟摩擦都不能准確地表述貿易摩擦的基本內涵。
我們認為,貿易摩擦是指存在國際經濟交流關系的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國家,由於相互間的國際貿易的不平衡導致一方經濟乃至社會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而引發的爭端。
在此,貿易摩擦與經濟摩擦、國際經濟摩擦有如下不同:
第一,涵蓋范圍不同。如前所述,經濟摩擦涵蓋同一經濟體系的所有經濟沖突,其中既有國內不同經濟主體的,也有國際間不同經濟主體的經濟沖突。 而國際經濟摩擦在摩擦領域上則涵蓋貿易、投資、政府間合作等多個經濟領域;相比之下,貿易摩擦則只側重於因國際貿易問題引起的爭端。盡管現今的國際經濟摩擦大多是由貿易問題引起的,但就其本質特徵來講,國際經濟摩擦畢竟是包含著貿易摩擦的。
第二,爭端解決機制不同。屬於同一行政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沖突,其爭端的解決可由該行政主權行使機構來完成。國際經濟摩擦則有的有解決機制,有的沒有解決機制。其中,貿易摩擦是有解決機制的,從GATT到WTO,都有相應的文件對此做出詳盡規定。
雖然貿易摩擦就是由國際貿易問題引起國際經濟沖突,但是,貿易摩擦的本質特徵並不在於其是一種沖突,而在於其是進出口雙方為最大限度地擴大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而引發的沖突。
首先,貿易摩擦的發生是以進口國的國際貿易利益因進出口失衡而下降至低於不參加國際貿易所獲利益的水平為前提的。這種進出口貿易的失衡,主要體現為整體上貿易收支的巨額逆差和個別產業領域的嚴重損害。
其次,即便出口國的產品並沒有危及進口國的產業發展、破壞其市場秩序或降低其社會福利、增加失業人口,進口國也會出於抑制對方發展,保障進口國長期利益的角度出發,也會千方百計地對出口國施以制裁,挑起貿易爭端。
最後,貿易摩擦的解決,無論是否經過WTO等國際組織的協調還是當事兩國(雙方各國)的協商,最終總是以各自利益的相互制約及相對平衡為基準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貿易摩擦的發生還是貿易摩擦的解決,都是由貿易雙方國家利益的相互關系決定的。因此,可以說,貿易摩擦在本質上,就是國際貿易中國家利益的沖突。



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是多重的。正因如此,關於貿易摩擦成因的理論分析也是莫衷一是的。
由於貿易摩擦是進口國、出口國兩者之間關於進口國所採取限制進口政策的爭端,所以,貿易摩擦的成因就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進口國貿易收支的巨額逆差或個別產業領域的嚴重損害的形成原因;其二,出口國對進口國的限制政策提出異議的理由。而迄今為止關於貿易摩擦生成原因的理論分析,基本上都是針對前者而來的,對後者則很少予以關注,只有戰略性貿易理論從進口國的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在此,我們將對貿易摩擦的成因加以梳理,並提出一個相對系統的體系。
貿易摩擦生成的最直接原因,在於進口國參加國際貿易所獲得的收益小於其退出國際貿易的收益水平。換言之,當進口國因參加國際貿易而受到比自給自足狀態更多的損害時,該國就會選擇退出或阻止國際貿易。對此,帕那格里亞(A.Panagariya)、三邊信夫等都有論述。其中,帕那格里亞提出了外部效果條件下國際經濟摩擦問題的經濟模型,三邊信夫提出了規模經濟條件下的國際經濟摩擦的經濟模型,二者的模型都首先分析了外部效果和規模經濟條件下的國內自給自足的經濟均衡,然後探討對外經濟聯系條件下的均衡,比較兩種經濟均衡的收益水平,並以這種比較結果作為該國有可能與相互貿易的國家發生經濟摩擦的依據。
在此,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是,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所提倡的國際分工的好處應該是由參與國際貿易的雙方來分享的,而在此的情形則恰恰相反。這一事實說明,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雙模型有嚴重的局限性。傳統模型是以兩個國家市場互換為前提的;但在現實中一國的對外貿易不可能只針對另一國,因而,一個國家很可能對多個貿易夥伴都出現貿易逆差,而只對少數幾個貿易夥伴有順差,但最終就有可能形成巨額逆差。反之,雖然一國對某一貿易夥伴國有嚴重的甚至長期的逆差,但仍然不能排除其通過對其他貿易夥伴國的巨額順差來實現國際收支均衡、市場互換的可能性。因此,以傳統理論為基礎的國際經濟扭曲理論、貿易和產業調整理論在此都顯得蒼白無力。
巨額逆差的形成雖然在一個側面上可以說是更多地享受了國際分工所帶來的廉價商品的好處——這也是其之所以出現巨額逆差的原因之一,但學者和政府官員們往往看到其弊害的一面,並認為弊大於利。以馬克盧普和哈羅德等人為代表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認為,出口與國內投資一樣,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增作用;進口則與國內儲蓄一樣,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減效應。而更進一步地說,在工資剛性的前提下,進口的擴大對國內市場、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都是可以預見的。對此,新凱恩斯主義的隱含合同理論和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都有論述。隱含合同理論是新凱恩斯主義分析工資剛性或工資粘性原因的理論。隱含合同,指的是風險中立的企業和風險厭惡的勞動者之間為了穩定工資收入而達成的一種非正式的協議。在達成隱含合同之後,勞動者獲得的工資就不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它實際上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和一個隨經濟狀態不斷變動的、依據其協議而給予勞動者的保險金額之和,這個保險金額是隱含合同中規定的金額,是依合同而定的,不會單純地隨著勞動市場的狀態而進行調整。因而,即使勞動市場出現變化,但由於合同沒變,工資也不會有較大的調整,會出現工資調整剛性或粘性的問題,並由此導致失業等問題。中心—外圍理論則指出,由於中心的發達國家工會組織的強大,迫使工資呈現剛性,工業品價格維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了外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之一。這些理論側面說明了阻止自由貿易政策出台的原因。當一國大量進口至巨額逆差,意味著其在整個世界市場並未首相相對均衡的互換,國內市場被更多地搶占,國內相關產業收益水平下降,而工資剛性使得企業收益只能惡化,迫使政府部門在企業和工會的壓力下阻止相關的產品進口,保障國內市場份額。
巨額逆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著產業領域受到嚴重損害的情形,因而就巨額逆差進行探討以尋找其成因與對策的研究也較多。
從貨幣角度出發來探討這一問題的理論在美日學者中都有反映。日本學者提出的有關國際經濟摩擦的貨幣理論認為,在考慮貨幣層次的因素之後,實物層次的比較優勢原理將規定各國在相互貿易中阻礙進口過多或出口過量的各種貨幣因素,如物價水平、與勞動生產率相關的貨幣工資和匯率等變動因素的變動范圍,但不一定保證各國貿易收支必然趨於平衡。由於一國存在著無數可參與貿易的商品,各種商品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的程度各不相同,同時還存在著既可以作為出口商品也可以作為進口商品的邊際產業產品。依據比較優勢理論,在一定條件下,比較優勢的產品、邊際產業的產品以及比較劣勢的產品便可以排列成一個序列。與此相對應地,各種貨幣因素的變動范圍也同時確定。這時,若與貨幣因素相關的某種條件發生變化,貨幣因素的變動范圍也就會相應地發生變化,而貨幣因素變動范圍的變化就會影響上述的產品序列,從而導致一些邊際產業產品的位置發生相應的變化。由此,該國的貿易收支就會發生相應變化,形成順差、平衡和逆差等態勢。例如,在一國物價上漲率低於他國的場合,若其他條件不變,則該國的國際競爭力便會增強,出口產品的范圍將擴大,進口產品的范圍將縮小,從而該國與他國之間便會出現貿易收支不平衡,該國將出現貿易順差,他國將出現貿易逆差。和物價上漲率的變化相同的還有匯率下跌(或上升)以及貨幣工資率的上升(或下跌)等的變化,這些因素的變化所帶來的效果是相同的,都將影響一國比較優勢的產品序列的變化。如果這種變化過於巨大,導致相關國家出現巨額的貿易不平衡,那麼就有可能引起國際經濟摩擦問題。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有關美國對外(特別是對日)貿易收支和經常收支不平衡問題的討論在美國興起。克魯格曼(Krugman,P.R.)的維持可能性理論預見到,在美國日益增多的對外貿易和經常收支不平衡中,美元高估是不可能維持下去的,需要執行美元貶值的政策,以減少對外貿易和經常收支的不平衡。在隨後的1985年9月,美國通過廣場協議與其他主要國家進行了國際經濟政策協調使美元貶值。
與此同時,從財政角度的談論也在展開。其主要代表是美國的布蘭查德(Blanchard,O.J.)對經常收支和財政赤字關系的分析,弗蘭克等人(Frenkel,J.A.and A.Razin)對稅制改革和貿易收支關系的研究。布蘭查德通過生存期間不確定性世代模型進行分析,得出了美國對外經常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於財政收支不平衡的結論。弗蘭克等人則利用兩國間統一的資本市場模型進行分析,其結論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所得稅乃至消費稅的改革將增加或減少一國的對外貿易不平衡。
那麼,具體到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的日美經常收支不平衡問題,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呢?M?費爾德斯坦(Feldstein M)和 R?麥克隆(Mokinon R)等人為此展開了爭論。費爾德斯坦認為:「貿易不均衡惡化的最大的原因是1980年到1985年春出現的70%的美元升值,這種前所未聞的美元升值使美國製品的價格和外國製品的價格急劇上升,並使美國的純出口量減少和增加了將近50%的商品進口。影響美國貿易赤字的因素還有許多,這些特殊因素(債務危機、中國的農業政策、原油價格等)全部綜合起來,也沒有急劇的美元升值重要。」麥克隆則認為:「這種年率1500~200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只不過反映了緣於財政赤字的美國經濟的儲蓄投資缺口,這兩種赤字的金額相似決不是偶然的。」
日本學者小宮隆太郎的研究在支持財政角度同時,進一步將其擴大到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分析。小宮提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公式為:
(民間儲蓄-民間投資)+(租稅-政府支出)=經常收支
民間過量儲蓄-財政赤字=經常收支黑字
因而,可從說,一國經常收支出現黑字或赤字的原因就在於民間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儲蓄和投資、收入和付出的不平衡上。由於國際經濟摩擦問題基礎之一就是經常收支不平衡,因而可以運用上述方程式來明確國際經濟摩擦問題的基本原因。即,日本國內存在過量的儲蓄,而美國國內存在大量的赤字,因而在日美兩國之間必然形成大量的經常收支黑字,結果必然會引起兩國間的經濟摩擦。因此,國際經濟摩擦問題的解釋最終可以歸結為各國的國內因素,解決國際經濟摩擦問題必須由各國從其國內因素入手進行。那種認為通過兩國政府之間的經濟協商就能解決其經濟摩擦問題的想法和做法(如單方面地實施出口自主限制等)既是不理解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 除小宮外,植田和男、竹中平藏、小川一夫、須田美矢子等人也持相似觀點。
從國際收支入手進行分析的,還有國際收支發展階段學說。該學說認為:當一國經濟處於不成熟的發展階段時,大量輸入資本,資本收支為黑字,同時進行旺盛的國內投資,從國外大量進口,故經常收支為赤字。從國際收支結構來看,其資本收支黑字將等於經常收支赤字。隨著該國經濟的逐漸成熟,國內投資機會減少,收入增加,出口產業走向興旺,對外貿易趨向盈餘,由此便會形成較高儲蓄,將使該國成為資本輸出國,並且在一定時期後成為債權國。這時,在國際收支結構上,資本收支赤字將等於經濟收支黑字。因此,當一國處於成熟階段而與該國進行國際貿易往來的國家則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時,就有可能引起經濟摩擦。
盡管在理論上巨額逆差可以包含產業領域受到嚴重損害的情形,但在現實中僅就單個產業領域的大量進口而引發的貿易摩擦也不鮮見。因此,關於貿易摩擦的供給因素的探討也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關於產業技術的作用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初,波斯納(M.A.Posner)提出了技術差距論,又稱創新與模仿理論。該理論把技術差距視為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國的技術優勢將使其得以出口技術領先產品,直到進口國逐步模仿其創新技術、形成足以滿足其自身需要的生產能力。在隨後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弗農(Vornon)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並得到了威爾斯(L.T.Wells)、赫希哲(Hirsch)等人的驗證。這一理論拋棄了傳統的前提,提出了新的假設:第一,國與國之間的信息傳遞受到限制;第二,生產函數可變,而且當生產達到一定水平後會產生規模經濟;第三,產品在生命周期的各階段所表現的要素密集特點各不相同;第四,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的需求和消費結構是有差異的。在此前提下,由於技術的創新和擴散,製成品的生命周期將包括五個階段:新生期、成長期、成熟期、銷售下降期、讓與期。在上述不同的產品生命周期階段,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是不同而且變化著的。隨著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在國際市場上扮演國際者的國家將由創新國的發達國家轉向模仿的其他發達國家,再到發展中國家。這種通過技術傳遞所形成的比較優勢的轉移,隨後被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概括為「雁行模式」,用來解釋亞洲的同類情況。邁耶(G.M.Meier)進一步將其發展為「爬梯」理論,即隨著經濟發展,一國的比較優勢就會像爬梯子一樣,從出口資源密集型產品,逐步向出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品、熟練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知識密集型產品爬升。
上述關於進口國巨額逆差及個別產業領域受到嚴重損害的成因的探討,有的可以說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解釋,有的則有為自身辯解的味道。但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則從進口國角度出發說明了其實施限制進口政策的真正目的。
戰略性貿易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蘭德和斯彭斯(J.A. Brander and B.J.Spencer)、克魯格曼(P.Krugman)等人。 這一理論認為,工業品的國際市場競爭是不完全的,工業品的生產存在規模經濟,因此一國政府可以通過貿易保護和補貼、信貸優惠、國內稅收優惠等政策保護和扶持那些風險大、需要獲取規模經濟並能產生外部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高科技產業,以培育不過這些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在增強本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增長後勁。而在此,由於各國政策介入能夠改變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的收益,帶來國際貿易收益的重新分配,因而就會引起相關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這一理論,從側面說明了許多來自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實施限制進口措施時的根本目的,從戰略上扶植自己的競爭優勢產業,壓抑對方正在快速增長的產業,延緩自己產業的衰退進程和出口國產業的成長速度,最終實現自己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目的。



綜上所述,貿易摩擦的成因已非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所能解釋,大多的討論集中於巨額逆差和個別產業市場受到嚴重損害的形成機制。而事實上,正如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所解釋的那樣,貿易摩擦在本質上是國家利益沖突的反映,是為了保障國家長期的戰略意義而採取的政策行為。因此,那些指望進口國合理判斷進口商品的市場損害,正確對待巨額逆差而從自身著眼來調整本國經濟均衡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作為出口國,一方面要注意建立貿易摩擦的預警制度;另一方面,也要關注自己的戰略利益是否也處於國際競爭的威脅之中。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早期國際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