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在國際貿易中國際政治環境因素有哪些
(1)當事國或地區的社會性質和政治體制。主要是指當事國是民主國家還是中央集權國家,各政黨的不同政見,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的政權更迭趨勢,獨立性或附屬性如何,是否與其他國家緒有政治經濟或其他聯盟等。
(2)當事國或地區的政治穩定。政治不穩定的原因有許多,在開展國際貿易活動時,應該注意收集這方面的情報。
(3)當事國或地區的有關法律制度。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必須了解有關國家的各種立法,尤其是經濟立法。
(4)當事國或地區的主要外貿政策與措施。主要包括關稅措施、非關稅措施、鼓勵出口措施。
(5)當事國或地區公眾利益集團的發展。公眾利益集團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可能對本國政府或企業形成壓力的集團。
Ⅱ 舉一個政治因素影響國際貿易活動的例子。
2012年9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發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三一集團關聯公司RallS在美建設發電廠,三一集團為此遭受巨額損失。隨後三一集團授意RallS公司將奧巴馬和CFIUS(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告上法庭,稱其下達的行政命令違反了憲法所規定的權利。據了解,這是中國企業投資美國遭遇不公正裁決時,首次將美國總統告上法院。
新鮮案例,望採納
Ⅲ 國際貿易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和作用
第一、促進國際政治關系的穩定。
第二、以貿易政策推動政治關系的改善
第三、推動各國政治地位與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
第四、因對外貿易而導致的國內利益集團的沖突
第五、貿易是文化意識傳播的載體。
Ⅳ 影響國際貿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
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
(4)國際政治與國際貿易擴展閱讀: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並無不同,但由於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Ⅳ 國際經濟與貿易與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外交學
根據往年的專業目錄信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屬於經濟類專業,
您可以通過職位檢索查找您想要報考的職位,2018國考職位檢索
Ⅵ 國際貿易是否和國家大的方向政治有關聯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貿易只是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具體表現形式,好與壞都和政策有關系。
Ⅶ 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有著怎樣的地位與作用
我國的國際地位自然得從綜合國力看。綜合國力的版本很多,有早期的經典版,後期版和中國版,其版本很多,誰也說不服誰,沒有一個標准版的。早期版看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防、文化、科技、外交的能力。後期的則注重國家軟實力經濟和文化。中國版是怎麼看不得而知,但我只知道在國際上得不到認可。
我國的綜合國力以早期某外國專家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以一九九零年為例:
一、經濟力。
我國經濟力排世界第八位,和當時的GDP總量是一致的。
二、政治力。
我國是五常之一,美蘇中世界大三角中的一個極,雖然弱於其它兩極,但的確起到一個極的作用。政治力排美蘇之後,世界第三。
三、國防國。
一九四九年建國之初就排第八位,一九九零年世界第三,居美蘇之後。
四、科技力。
龐大的科研力量,效率較低下,世界第九。
五、文化力。
東方文化的代表,現代文化產業不發達,世界第六位。
六、外交力。
除「鼻屎」小國和台建交外,有一定影響的國家都和中國建交,第三位。
總的來說,我國綜合國力全於美國、蘇聯、法國、英國、日本之後,居世界第六位。其它的一些排法如以軟實力為主的一種排法中國居第十二位,中國某專家的排法我國居第十六為,認可度不高。
經過蘇東巨變和亞洲金融危機後,俄羅斯國力爭劇衰落,日本停滯不前,美國一占凱歌,中國迅猛發展,中美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輪子。綜合國力的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沒有質的變化,發達國家依然穩定,發展中國家依然在繞大圈,發展雖快,仍要被發達國家甩開,非洲依然動盪。
以二零零一年為例,再談綜合國力:
一、經濟力。
從九零年來,我國GDP總量一舉超過了加拿大和義大利,居世界第六位,經濟為當居第六位。這一年,世界GDP排位前十拉為美國99007億美元,日本45742億美元,德國19480億美元,英國14514億美元,法國12422億美元,中國11310億美元,義大利11235億美元,加拿大6619億美元,西班牙5869億美元,墨西哥5505億美元。其它的重要經濟體依秩為巴西、印度、韓國、荷蘭、奧大利亞、瑞士、阿根廷、俄羅斯、比利時、瑞典。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一九八九年人均GDP增達到峰值8000多美元,總量仍居美、日之後為世界第三,十零零一年人均GDP下降到1750美元,總量居世界第十八位。
二、政治力。
俄羅斯政治力和前蘇聯無法相擔並論,但仍有很大的影響力,並積極參與世界各類事件的協調,並利用印度軍購上的依賴擴大對印度的影響,為上海合作組織極為重要的一員,六方會談中有極大的作用,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影響頗大。中國近年擴大了對東盟等周邊國家的影響,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加,政治影響上升很快,但仍居俄羅斯之後,居世界第三。主要政治大國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印度、加拿大。
三、國防力。
美國一超,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俄羅斯從前蘇聯時期衰落下來,作戰飛機從前蘇聯時期4000多架減縮到1000多架,坦克裝甲車從原蘇聯時期40000多輛減少到15000輛,主要作戰艦艇從700多艘減少到300多艘,潛艇從100多艘減少到60多艘。這些裝備數量都還將進一步縮減,並以提高質量為主,不管有多高的質量,必竟不能再現輝煌了。中國陸軍正在進行「緩慢的現代化」(美國的《中國年度軍力報告》用語),電子化、導彈化水平有一定提高,海空軍近年發展迅速,國防實力已超過俄羅斯而居世界第二位。大國國防力依次為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印度、義大利,這和前不久印度某學者提出的國家安全指數排名是一致的。
四、科技力。
近年我國科技力有很大提升,但並沒有取得質的變化,沒有產生突破性進展。世界科技發展並未因中國的發展而放慢腳步。就科技整體實力而言,中國並居第七。依秩為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加拿大。
九十年代以來,科技進展最快的國家當數韓國和愛爾蘭,俄羅斯下降三位,中國上升兩位。
五、文化力。
中國在文化領域仍沒有突破,俄羅斯依然下降。美國第一,法國第二,中國仍居第六。外交力。
和九零年沒有多大變化,美國、俄羅斯、中國居前三位。
二零零一年,綜合國力的發展上,俄羅斯下降最大,英法交換位置,近年英國發展穩健。所以,二零零一年世界影響最大的國家依秩為:
一是美國。
二是日本。
三是英國。
四是法國。
五是中國。
六是俄羅斯。
七是德國。
八是印度。
九是義大利。
Ⅷ 國際政治專業 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么
不同學校課程不一樣 你哪個學校的呀
Ⅸ 對國際政治和國際貿易的意義有多重大
政治上
現在,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港澳台與歐洲、非洲的的大宗貨物都必須繞道新加坡控制的馬六甲海峽。而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最大的海空基地,尤其是根 據美新協議,新加坡機場的一半歸美國空軍單獨使用,新加坡的所有港口美軍艦艇都可以無須事前告知地停泊。目前,美國在新加坡部署了其所有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包括瀕海戰斗艦、五代戰斗機F35)。
國際上一旦發生意外,比如中日開戰、朝韓戰爭、台灣危機、日韓摩擦、越柬沖突,美國只要封鎖馬六甲海峽,這些危機幾乎都可以按照美國的意圖「化 解」。十二年前我在上海國防戰略研究所工作,才知道我們的戰略石油儲備只夠7天。所以如果我們沒,貿然去「解放台灣」,美國不用直接參戰,只要不讓你的石 油過(我們大部分石油要經油馬六甲),你就堅持不了幾天。因為現在的時代,老百姓長期沒有油用是容易造反的。
那美國有沒有權利封鎖馬六甲海峽呢?當然是沒有這個權利的,問題是馬六甲海峽的深水航道在新加坡一側,有美國撐腰,新加坡宣布不讓你過,你就過不了。不僅中國,日本、韓國、朝鮮,連港澳台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新加坡一直是我們的「心頭之痛」。
因為新加坡為了自身安全利益,它只是信上帝的城市,卻與世界上最大的二個伊斯蘭國家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為鄰。所以,新加坡自然要選擇同樣信上帝的 美國做靠山。而且這還不是狐假虎威,因為那隻美國老虎在亞洲的利益與馬六甲休戚相關。甚至,對美國而言,新加坡的利益受到侵犯比日本韓國受到侵犯還嚴重, 他比新加坡還清楚必須保護新加坡的道理。新加坡也正因為有美國的撐腰才在東盟有話語權。可以這么說,東盟做出的種種對中國不利的舉動,多數與新加坡在背後 的小動作有關。因為從利害關繫上,新加坡一直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
那麼為什麼新加坡會視中國為最強的對手呢,這是因為新加坡的經濟根本不是新加坡人自誇的來自他們的勤勞,百分之百是依靠馬六甲海峽的港口。十幾年 前,新加坡因為地處馬六甲海峽的特殊地理位置,成為世界第一大港,集裝箱的年吞吐量超過1千萬標准集裝箱。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是因為中國大 陸、日本、韓國、朝鮮、台灣、香港和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非洲和歐洲來的貨物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眾所周知,物流的中心一定是資金流的中心;資金流的中心一定是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又一定會派生出貿易中心、商業中心、生活中心、服務中心……。統計部門的人也知道,物流GDP每增加1元可以拉動其它行業的4元GDP。新加坡就是這么發展起來的。
一方面,大船的運費大大低於小船的運費,貨主都希望用大船裝運;另一方面,大船因為太大,船上貨物的目的地往往不單一。比如,船既裝了韓國的貨又裝 了日本和中國的貨是不方便輪流去這3個國家卸貨的。因為你在韓國卸了貨以後裝上韓國回程的貨就會影響中國和日本的貨物卸船。所以,大船裝了多個目的港的貨 以後一般必須在第一個港口一次卸完,去其它港口的貨由另外的小船續運。這就是中轉港的概念。鐵路上叫「編組」。
顯然,新加坡是最天然的轉船港口。首先,因為新加坡是深水港,可以停靠大船。其次,新加坡與上面那些目的港的距離都差不多。最重要地是新加坡是自由貿易港,轉船無須手續和稅費。
當你成為物流的中轉港以後,你就會成為大宗貨物的交易地。比如,中國大陸的許多期貨交易雖然在國內,但是貨物的交割地點多在新加坡。尤其是中國期交 所掛牌的大宗貨物的交貨地(比如小麥大豆等)多數都在新加坡。十年前,新加坡僅僅每年的期貨交割的金額就超過中國全年的GDP。所以,新加坡不僅是世界最 大的物流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
因為為了處理自己的貨物,世界各國的銀行都需要在新加坡設立分行。一個人口不足500萬的國度,外資銀行就有幾百家,在銀行就業的員工就是幾十萬,為銀行服務的行業則需要更多的人。新加坡想不發達都做不到。
所以,新加坡的的發達,根本不是新加坡人所說的他們勤勞,說的實在點,就是它是搶了上海的飯碗。因為亞洲過去的物流、金融、貿易的中心是中國的上 海。上海解放前就是整個亞洲的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後來船越造越大,上海的大陸架地形導致大船進不了港,再加之毛主席的計劃經濟導致上海失去了自由貿易港 的身份,於是上海就失去了物流中心和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新加坡就揀了個大便宜。所以,新加坡的發展幾乎就是與上海港的衰敗相拌的。
克拉運河不僅將有利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對香港台灣,尤其是柬埔寨和越南都更是有利,亞洲的新發展熱點就剩印度支那三國了,開挖克拉運河肯定有助於 我們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必然將使他們不敢一邊倒地支持美國。至於有人說美國和泰國也不錯,問題克拉運河起碼20年內是由中國控股的,雖然具體協議我還沒看 到,否則我們憑什麼為你去挖?如果泰國以後發生暴亂怎麼辦,大家已經忘記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毛時代的小米加步槍了,泰國無論誰在台上都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