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

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

發布時間:2020-11-28 20:23:46

國際貿易學習什麼知識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較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受到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訓練,具有理論分析和實務操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

2. 掌握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

3. 能運用計量、統計、會計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

4. 了解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貿易政策;

5. 了解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動態;

6. 能夠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計算機從事涉外經濟工作。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統計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

⑵ 國際貿易基礎知識是什麼意思

貿易的理論,貿易產生的緣由,貿易的報價,貿易術語,合同的簽訂,商務函電,商務談判等一系列的基礎知識。還有最新的UCP600都是熟練掌握國際貿易的基礎。

⑶ 世界貿易組織法的基本概念是什麼

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今世界上全面規范、調整各國貿易政策與貿易關系的全球性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法從國際經濟法的角度對世貿組織的立法宗旨、理論根據、基本原則和規則做出解釋,主要內容有,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組織機構、議事方式,加入及退出機制等基本制度,著重介紹世界貿易組織的三大貿易體制: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掌握技術貿易壁壘、海關估價、進口許可、原產地規則等非關稅措施,以及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

轉自:http://www2.gliet.e.cn/jiaowuchu/jxjh/detail.asp?num=1152

透明度原則,是WTO的基本法律原則之一,成員方所實施的與國家貿易有關的法令、條例、司法判決、行政決定,都必須公布,使各成員國及貿易商熟悉。一成員方政府與另一成員方政府所締結的影響國家貿易的協定,也必須公布,以防止成員方之間不公平的貿易,從而造成對其他成員方的歧視。

轉自網路,詳細內容請看:http://ke..com/view/218865.htm

進口許可證制度是指一國為加強對外貿易管制,規定某些商品的進口需由進口商向進口國有關當局提出申請,經過審查批准獲得許可證後方可進口的一種制度。
轉自網路,詳細內容請看:http://ke..com/view/402376.html

⑷ 國際貿易的幾種主要理論是什麼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A.漢密爾頓(H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一種對某些產業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措施的理論,是國際貿易中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由於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因此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要素稟賦理論(Factor Endowent Theory),又稱要素比例說 (Essential Factor Proportion Theory),簡稱赫-俄原理(H-O Theory),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F.Heckscher,1879—1959年)和俄林(Beifil Goffhand Ohlin,1899—1979年)的學說。要素稟賦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要素稟賦說,是指除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之外,還包括要素價格均等化的

內部化理論又稱市場內部化理論,是西方跨國公司研究者為了建立跨國公司理論時提出和形成的理論觀點,是當前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理論內部化理論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系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該優勢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當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為了謀求整體利潤的最大化,傾向於將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在企業內部轉讓,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

⑸ 國際貿易的基本類型和特徵是什麼

國際貿易范圍廣泛,性質復雜,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主要的分類有七種:
1、按商品流向劃分:出口貿易、進口貿易、過境貿易、轉口貿易、復出口、復進口
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出口貿易是指一國把自己生產的商品輸往國外市場銷售,又稱輸出貿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銷而輸往國外,則不計入出口貿易的統計之中,如運往境外使館、駐外機構的物品,或者攜帶個人使用物品到境外等。
進口貿易(Import Trade) 進口貿易是指一國從國外市場購進用以生產或消費的商品,又稱輸入貿易。如果商品不是因購入而輸入國內,則不計入進口貿易。同樣,若不是因購買而輸入國內的商品,則不稱進口貿易,也不列入統計,如外國使、領館運進自用的貨物,以及旅客攜帶個人使用物品進入國內等。
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 某種商品從甲國經由乙國輸往丙國銷售,對乙國來說,這項買賣就是過境貿易。在過境貿易中,又可分為直接過境貿易和間接過境貿易。直接過境貿易是指A國的商品進入本國境內後不存放 海關 倉庫而直接運往B國;間接過境貿易是指A國的商品進入C國境內後存放倉庫,然後再運往B國。在過境貿易中,由於本國未通過買賣取得貨物的所有權,因此,過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國的進出口統計中。
轉口貿易(Entreport Trade)是指本國從A國進口商品後,再出口至B國的貿易,本國的貿易就稱為轉口貿易。轉口貿易中的貨物運輸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轉口運輸,即貨物從A國運入本國後,再運往B國;另一種方式是直接運輸,即貨物從A國直接運往B國,而不經過本國。
復出口(Re-export) 從國外輸入的商品,沒有在本國消費,又未經加工就再出口,稱作復出口或復輸出。如進口貨物的退貨、轉口貿易等。
復進口(Re-import)輸往國外的商品未經加工又輸入本國,則叫做復進口或再輸入。產生復進口的原因,或者是商品質量不合格,或者是商品銷售不對路,或者是國內本身就供不應求。從經濟效益考慮,一國應該盡量避免出現復進口的情況。
2、按商品形態劃分: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
有形貿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買賣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有物質形態的商品(如糧食、機器等)的交換活動。為了便於統計和分析,聯合國秘書處於1950年公布了《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簡稱SITC)。1960年、1975年、1985年還分別對其作過三次修訂。在這個標准分類中,把有形商品分為10大類(Section)、67章(Division)、261組(Group)、1033個分組(Sub-group)和3118個項目(Item)。SITC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有形貿易商品。每種商品都有一個五位數的目錄編號。第一位數表明類,前兩位數表示章,前三位數表示組,前四位數表示分組,五位數一起表示某個商品項目。例如,活山羊的標准分類編號為001.22。其中,0表示類,名稱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0表示章,名稱為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01表示組,名稱為主要供食用;001.2表示分組,名稱為活綿羊及山羊;001.22表示項目,名稱為活山羊。
無形貿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買賣一切不具備物質形態的商品的交換活動,例如運輸、保險、金融、文化娛樂、國際旅遊、技術轉讓、咨詢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無形貿易可以分為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一般來說,服務貿易(Trade in Services)是指提供活勞動(非物化勞動)以滿足服務接受者的需要並獲取報酬的活動。為了便於統計,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把服務貿易定義為四種方式:(1)過境交付,即從一國境內向另一國境內提供服務;(2)境外消費,即在一國境內向來自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提供服務;(3)自然人流動,即一國的服務提供者以自然人的方式在其他國家境內提供服務;(4)商業存在,即一國的服務提供者在其他國家境內以各種形式的商業或專業機構提供服務。技術貿易(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是指技術供應方通過簽訂技術合同或協議,將技術有償轉讓給技術接受方使用。有形貿易與無形貿易有一個鮮明的區別,即有形貿易均需辦理 海關 手續,其貿易額總是列入 海關 的貿易統計,而無形貿易盡管也是一國國際收支的構成部分,但由於無須經過海關手續,一般不反映在海關資料上。但是,對形成國際收支來講,這兩種貿易是完全相同的。
然而,無形貿易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已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它的貿易額在最近幾年接近於國際商品貿易額的1/4。不少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額已佔其出口貿易額的相當比重,有的(如美國)已達一半左右。近年來,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有形貿易的增長速度,且繼續保持著十分強勁的勢頭。特別是烏拉圭合通過了《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定把服務貿易納入國際貿易的規范軌道,逐步實現自由化。這將促使各國進一步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我國提出的發展大經貿的工作思路,實際上就強調了發展無形貿易的重要意義。
3、按境界標准劃分:總貿易和專門貿易。這是由於國境和關境不一致所產生的統計標准。
總貿易(General Trade)是以國境為標准統計的進出口貿易。凡因購買輸入國境的商品一律計入進口,凡因外銷輸出國境的商品一律計入出口。總貿易可以分為總進口和總出口。總進口是指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內)跨國境進口的總額。總出口是指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內)跨國境出口的總額。將這兩者的總額相加,即總進口和總出口之和,稱作總貿易(General Trade)額。世界上某些國家,如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採用總貿易方式來統計。
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是以關境為標准統計的進出口貿易。凡因購買輸入關境的商品一律計入進口,凡因外銷輸出關境的商品一律計入出口。專門貿易可以分為專門進口和專門出口。專門進口是指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內)跨關境進口的總額,專門出口是指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內)跨關境出口的總額。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額就是專門進口額與出口額的總和。這樣,外國商品直接存入保稅倉庫(區)的一類貿易活動不再列入進口貿易項目之中。顯然,專門貿易與總貿易在數額上不可能相等,但兩者都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時(如一年)對外貿易的總額。世界上某些國家,如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瑞士等,採用專門貿易方式來統計。
各國都按自己的統計方式公布對外貿易的統計數據,並向聯合國報告。聯合國公布的國際貿易統計數據一般註明總貿易或專門貿易。過境貿易列入總貿易,不列入專門貿易。
$page$4、按貿易關系分:直接貿易和間接貿易
直接貿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從生產國(出口國)銷往消費國(進口國),不通過第三國轉手而進行的貿易,這兩國之間的貿易稱為直接貿易。
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從生產國銷往消費國中通過第三國轉手的貿易。對生產國和消費國來說,開展的是間接貿易;而對於第三國來說,則進行的是轉口貿易。
直接貿易和間接貿易的區別是以貨物所有權轉移是否經過第三國(中間國)為標准,而與運輸方式無關。直接貿易可以是生產國的商品通過第三國轉運至消費國,間接貿易可以是生產國的商品直接運往消費國。
5、按貿易國數目劃分:雙邊貿易、三角貿易和多邊貿易
雙邊貿易(Bilateral Trade)是指兩國政府之間商定的貿易規則和調節機制下的貿易。兩國政府往往通過簽訂貿易條約或協定來規定貿易規則和調節機制,要求兩國在開展貿易時必須遵守貿易條約或協定中的規定。雙邊貿易所遵守的規則和調節機制不適用於任何一個簽約國與第三方非簽約國之間開展的貿易。例如,在《中美貿易條約》下開展的中美貿易就是一種雙邊貿易。
多邊貿易(Multilateral Trade)是指在多個國家政府之間商定的貿易規則和調節機制下的貿易。同樣,多個國家政府之間也需要通過簽訂貿易條約或協定來規定貿易規則和調節機制,而且這些貿易規則和調節機制也不適用於任何一個簽約國與其他非簽約國之間的貿易。例如,世界貿易組織中的國家所開展的貿易就屬於多邊貿易。
6、按清償工具劃分:自由結匯貿易和易貨貿易
自由結匯貿易(Free-Liquidation Trade)指的是以國際貨幣作為清償手段的國際貿易,又稱現匯貿易。能夠充當這種國際支付手段的,主要是美元、英鎊、馬克、法郎和日元這些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反之,以經過計價的商品作為清償手段的國際貿易,則稱易貨貿易(Barter Trade),或叫換貨貿易。它的特點是,進口與出口直接相聯系,以貨換貨,進出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現匯支付。這就解決了那些外匯匱乏國家開展對外貿易的困難。加上現在各國之間經濟依賴性加強,有支付能力的國家有時也不得不接受這種貿易方式,因此,易貨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十分興盛,大致已接近世界貿易額的1/3。
必須注意,倘若兩國間簽訂了貿易支付協定,規定雙方貿易經由清算帳戶收付款,則一般不允許進行現匯貿易。因此,從清償工具的角度看,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國際貿易。
7、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水平貿易和垂直貿易
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接近的國家之間開展貿易活動,叫做水平貿易(Horizontal Trade)。例如,北北之間、南南之間以及區域性集團內的國際貿易,一般都是水平貿易。相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稱為垂直貿易(Vertical Trade)。這兩類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相差甚遠,其貿易往來有著許多與水平貿易大不一樣的特點。南北之間貿易一般就屬此類。區分和研究這兩者的差異,對一國確定其對外貿易的政策和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⑹ 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是什麼啊!

一、幸福是什麼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以計算機科學理論為基礎,系統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培養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管理、法律和現代物流的基本理論及,主要課程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及信息安全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計算機應用具備從事高級護理及管理的國際型護理人才。主要課程,本書主要介紹公共關系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實務。什麼樣的顧客才能成為回頭客?客戶只關注價格該怎麼辦支付與結算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環節之一,為適應對外貿易,學校的培養模式是理。 二、什麼是國際貿易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應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 ,商務談判等一系列的基礎知識。還有最新的UCP600都是熟練掌握國際貿易的基礎。即,國際貿易是泛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

⑺ 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有哪些有什麼重要意義

⑻ 國際貿易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當代國際貿易的創新
提要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領域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創新就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最為顯著的

特徵。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形成不僅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現實基礎。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有利於把握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有利於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更進一步思考。

一、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概述

創新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最顯著的特徵。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就是對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全面的立體式的創新現象的集中概括。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標明國際貿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如果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作一簡單的概括,我們就會發現,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包含了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方面。

(一)觀念創新 它具體包括:(1)把貿易開放看成是對外開放的起點和基本方面;(2)客觀地估價 對外貿易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實際作用,把經濟發展與貿易發展的平衡、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協調看成是發 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3)把對外貿易看成是處理國家關系的越來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創新 它具體包括:(1)以地緣經濟為特徵的貿易集團取代了以政治聯盟為基礎的貿易聯盟 ,貿易集團化格局基本確立;(2)區域貿易集團具有強烈的對外擴展趨勢,全球一體化步伐正在加快;(3)國際貿易重心已從單一的歐洲重心過渡到了多重重心並存的狀態,並正在形成以亞太為重心的新單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創新 它具體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擁有更強約束性和更高運轉效能的世界貿易 組織逐步取代關貿總協定;(2)區域性協調機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斷加強;(3)國別的「管理貿易」制度的 推廣和普遍化。

(四)政策創新 它具體包括:(1)有限制的可調節的自由貿易政策逐步抬頭,保護主義開始相對地退 入低潮;(2)直接的貿易限制措施逐漸被間接的貿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靈活和更隱蔽的貿易限制措 施正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3)貿易政策趨向於和其它經濟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 區域內「共同貿易政策」開始形成。

(五)構成創新 它具體包括:(1)國際貿易的內容在比例結構上出現重大調整;服務貿易的比重相對 於貨物貿易正在快速上升;製成品中技術產品特別是高新尖技術產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產品中具有特 別意義的資源產品的貿易量增長迅速;(2)多邊貿易的內容和范圍大大擴展:烏拉圭回合協議把服務貿易、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和投資措施以及長期游離於關貿總協定體制以外的農產品和紡織品納入到多邊體制的管轄范圍。

(六)工具創新 它具體包括:(1)投資和知識產權成為推動國際貿易的越來越重要的手段;(2)現 代通訊技術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國際貿易慣例、規則的革新更科學地規范了國際貿易的全過程;(4)運輸方式的革命使國際貿易如虎添翼;(5)各國在促進和便利貿易發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舉措。事實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實際內容還遠不止上述這些方面。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已經深入到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並通過和當代國際金融創新、國際投資創新的日益溶合,產生新的更廣泛的創新,從而推動整個國際經濟的全面創新。

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近現代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當代國際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現象。它呈現出下列一些鮮明的特徵:

首先,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全面性的和立體性的創新。這個全面的立體式的國際貿易創新局面可以概括為以觀念創新為基礎、以格局創新為突破、以制度創新為實質,通過政策創新、構成創新和工具創新具體體現的包含國際貿易各個方面、貫穿國際貿易全過程的創新。

其次,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具有比較明顯的時間分水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由於它的全面性和立體性,在時間上便呈現出明顯的同步性,並構成了比較明確的劃分國際貿易不同發展階段的時間分水嶺。這個時間分水嶺大致是1990——1995年。盡管國際貿易創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顯地早於這一時期,而且,當代國際貿易創新過程尚未結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主要過程、方面和內容基本上都發生在當代國際政治格局大轉換後的5年左右的時期內。這一時期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國際關系大調整的時期。當代國際貿易創新預示著國際經濟貿易大發展的時代的來臨。

再次,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突出了開放與自由的主題。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崇尚開放與自由,努力掙脫7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對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近20年的禁錮,鮮明地高舉起了開放和自由的旗幟,推動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進程。從觀念創新到制度創新,從格局創新到政策創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開放與自由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開放的創新、自由的創新,是對長期猖獗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強有力的反擊。它迎來了國際貿易逐步自由化發展的新時代。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注意到,這一成就的取得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對保護主義長期抗爭的結果,而且也是自由主義一定程度上的妥協和退讓的結果。這突出地表現在國際貿易格局創新方面。貿易集團內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義的勝利,但是,承諾貿易集團成員共同一致的對外保護的合法性本身又標明了這種自由化的淺薄。因此,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決不意味著貿易自由主義的根本性勝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壽終正寢。事實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不過是相對提高了貿易的自由化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勢頭。

最後,發達國家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發動者、主導者和主要參加者。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又一重要特點。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掀起首先是基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推動。在國際政治發生根本性變遷後,與此關系最為緊密的西方發達國家既出於爭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於維護共同的國際利益才推動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掀起和深入發展,並直接成為各個創新領域和方面的主要參加者。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還一直操縱著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全過程,把握著創新的發展方向。這些都保障了發達國家最終成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最大受者。

二、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剖析

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作為90年代這一特定時代的產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濃厚的現實基礎。全面地深入地剖析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有利於把握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加以剖析。

(一)當代國際政治格局的急劇轉換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極為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 國際貿易發展史清楚地表明,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際政治環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關關系。國際政治環境健康穩定的時期往往就是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時期;國際政治環境動盪不定特別是在大規模的戰爭時期,國際貿易就會停滯甚至萎縮。因此,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是國際貿易發展和創新的前提條件。

二戰後逐漸形成的美蘇對抗的「冷戰」的國際政治格局把整個世界長期籠罩在政治和軍事對抗的威脅之中,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無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和制約。隨著蘇聯的突然解體和東歐國家的劇變,「冷戰」的政治格局終於被打破。但是,由於舊的國際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發性」,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無法形成,因此,國際政治格局出現了一個新格局的醞釀和形成的「無格局」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國際政治環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寬松狀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由於突然沒有了政治對手而表現出了政治神經從未有過的松馳,國際政治矛盾與對抗被暫時擱置下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明確。在這個「無格局」時期,各國為了迅速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以便在未來的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中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紛紛把注意力轉向經濟貿易的發展方面。在國際間的雙邊和多邊關繫上,經濟貿易關系逐漸上升到首要的位置。為了推動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對外貿易的利益,各國紛紛採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並在健全和維護國際貿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和努力。所有這些方面都推動和促進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形成和發展。

(二)當代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日益增強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廣寬的國際經濟舞台和創新壓力當代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社會化、國際化進程,社會分工、國際分工日益朝著更廣泛、更深刻的方向發展,整個國際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發展體系。這是當代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最顯著的特點。

在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際貿易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國際貿易具有聯結作用。國際經濟從一開始就是通過貿易紐帶聯結的。正是由於國際貿易這一特殊的橋梁作用的存在和發揮,整個國際經濟才被凝合為一個整體。其次,國際貿易具有滲透作用。它通過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其它國際經濟活動對國際經濟的

全面的滲透,進一步地把整個國際經濟各個組成部分和領域溶合為一個有機的發展體系。再次,國際貿易還具有導向作用。貿易往往是雙邊或多邊經濟關系發展的先遣,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總是能夠推動雙邊或多邊的經濟關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關系的全面發展。這使得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建立在更深厚的社會基礎上。最後,國際貿易還起著助動作用。對外貿易對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助動作用實際上還表現為對外貿易對一國更大規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國際經濟體系的助動。這種雙重助動作用是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體系的重要動力來源。 但是,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大規模變遷,當代國際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無論在其基礎還是在其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基礎看,單一政治聯盟基礎正在向以地緣經濟聯盟為主的多基礎過渡。從表現形式看,相互依賴關系逐漸表現為包括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的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同時還不斷產生著迫切要求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協調各國政策與利益的強烈願望。為了適應上述變化,以便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揮聯結、滲透、導向和助動作用,國際貿易必須創新。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當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和國際生產力的飛速增長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雄厚的物質基礎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為特徵的當代科技革命在過去的10年裡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不僅表現為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新技術的應用上的突飛猛進。這不僅給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勃勃生機,而且還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事實上,電子數據交換的日益廣泛的運用和全球范圍「信息高速公路 」計劃的推出,以現代技術服務和信息傳輸為內容的國際服務產品的形成和發展,以高新尖技術產品為交易對象的現代技術貿易的日益壯大,既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基礎,它們本身又構成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組成部分。

二戰後半個世紀的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帶來了國際生產力的飛速增長。這不僅表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的經濟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縮短上,更表現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振興和繁榮。國際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當代國際貿易構成的創新,還推動了當代國際貿易其它領域和方面的創新。為了適應和容納當代國際生產力的日益膨脹的需要,同時又能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當代國際生產力的更快地增長,當代國際貿易必須在觀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實現全面的創新。

(四)當代各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解決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外在強制當各國開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經濟發展方面以後,那些一直被「冷戰」狀態所掩蓋或淡化的經濟發展問題開始越來越清楚地暴露出來。盡管不同的國家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問題,但是它們大都共同面臨著下列問題: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實現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溶合?如何發揮對外貿易對國內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國際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貿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實行各國經濟貿易政策的國際間協調?如何合理地分割國際貿易利益?

上述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各國迫切希望對「冷戰」後的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方面作出新的安排。這在客觀上對當代國際貿易創新起著外在強制的作用。作為這一強製作用的結果,各國開始了貿易觀念的反思和創新,並就國際貿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國際宏觀安排和微觀實施進行著少有的真誠的國際合作。國際貿易的全面創新得到了各國普遍的強有力的扶持和推動。

(五)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解決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內在動力當代國際貿易發展受到了來自兩個方面的阻撓。第一個方面是國際貿易長期以來一直面臨的而又無法消除的障礙。這些障礙中最突出的有兩個:一是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兩難選擇。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和制度的搖擺不定人為造成了國際貿易發展的無序性和非周期性動盪。二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功能殘缺與低效能。關貿總協定無法管轄所有的貿易行為,而且僅有的管轄能力還表現為「軟約束」。這更加劇了國際貿易發展的無序性和非周期性動盪。第二個方面是國際貿易同時又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的挑戰。具體體現在:一是如何適時地變更有關國際貿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觀念;二是如何調整「冷戰」後的國際貿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國際貿易制度;四是怎樣在國際貿易的構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體現當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現代經濟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

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自身所面臨的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和困難嚴重地阻礙著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和其對國際經濟的推動作用的正常發揮。它們從國際貿易的內在的最深層次上驅動著國際貿易自身的全面創新。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內在動力之所在。正是由於這一內在動力的驅動,當代國際貿易才發生了從觀念到格局、制度 、政策、構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創新。

三、幾點啟示

從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啟示性的結論,它們能夠引發人們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更進一步的思考。

第一,寬松的政治環境不僅有利於經濟貿易的發展,還可能成為經濟貿易振興與騰飛的前提條件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得益於國際政治格局的實質性轉換,得益於和平與發展時代的真正到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大發展同樣離不開中國政治環境的穩定。這是保證中國改革開放最終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堅決地把中國經濟更大程度地溶入國際經濟的發展體系,中國經濟貿易才會有真正起飛的明天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建立在當代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關系日益加強的基礎之上。沒有這種依賴關系,國際貿易創新就難以形成。事實上,如果一國經濟脫離這種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關系,那麼它也就不可能從這種相互依賴中獲得利益。盡管溶入相互依賴關系體系需要付出代價和作出犧牲,但對於長期實行封閉經濟的中國來說更應如此。從長遠利益看,這乃是一個民族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發展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基本生長點科技進步和廣泛應用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重要基礎,它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中的構成創新和工具創新,並通過各種途徑對整個國際貿易產生作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基礎。因此,不僅要在觀念上,更應該在實踐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強支撐,甚至是根本支撐。

第四,經濟貿易發展的內在動力在於自身發展的不適應性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各國經濟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對國際貿易發展所造成的壓力;二是國際貿易自身存在的缺陷對自我完善的驅動。後者是更重要的創新推動力。因此,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不應該依賴於外部動力的供給和推動,更應該從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上找到改革、創新的動力。

第五,對外貿易創新是中國外貿發展的根本出路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在當代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中國對外貿易要求得發展,必須實現從對外貿易觀念的創新,到對外貿易戰略、政策、體制的創新,直到對外貿易法制制度、貿易構成和貿易工具的全面創新。

⑼ 什麼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其形式有垂直型國際分工、水平型國際分工和混合型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經歷了萌芽、形成、發展和深化四個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的特點是: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過渡,工業國之間的分工居於主導地位;產業內部分工逐步增強。社會生產力,自然條件,人口、勞動規模和市場,資本流動,上層建築等因素都會影響國際分工的發展。當代國際分工的特點深刻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發展。

⑽ 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定義是什麼

國際貿易實務是涉外經濟與貿易各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國際貿易實務回是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間答商品交換具體過程的學科,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保險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的運用。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我國的涉外經濟與貿易活動更加活躍,只有掌握了國際貿易的實務知識,才能在進出口業務活動中,正確貫徹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經營意圖,確保最佳經濟效益,並且能按國際規范辦事,使我們的基本做法能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 在我國加入" WTO"後,隨著我國外貿經營權的進一步開放,我國對外貿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學好國際貿易理論和實務課程是當務之急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