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世谷國際貿易

世谷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2020-11-28 14:05:17

⑴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就業前景

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一:市場/公關

職業概況: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是企業的好幫手。

薪酬水平:2000-4000元/月不等。

專家建議:隨著公關人才的需求看漲,原本從事市場、媒體、新聞、中文、企業公關的部分人才將眼光投向了公關行業。這個行業對人員的素質要求很高,員工個個都是精兵強將。即使是有新聞、企業公關等工作經驗的人加入該行業,都需要從頭做起,晉升到總監級更需經歷10多年的奮斗。

就業方向二:營銷人員

職業概況:只要有產品和服務在出售,就會有銷售的職位在招聘。對於以技術為背景的行業裡面,例如電訊、軟體等,銷售的需求仍然會持續走高。即使在非技術領域,銷售職位也一直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職位類別之一。

薪酬水平:在銷售這個職位上,報酬的差別很大,不少職位的基礎工資很少,因為報酬完全建立在銷售業績的基礎上,每做成一筆生意都可以得到傭金。對於工資建立在銷售業績上的銷售人員來講,壓力是巨大的。但同時,回報也是巨大的。

專家建議:優秀的銷售人員需要的素質包括:積極的進取心、堅持不懈的態度、與其他人良好溝通的技巧、給人信任度以及在商談中營造舒適氛圍的能力。

沒有什麼銷售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如果看好一個公司的銷售職位,就要盡可能多地去了解這個公司的情況,這樣可以增加應聘成功的機會。不論所受教育水平如何,銷售人員對他們銷售產品和服務應該有綜合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銷售人員應該能夠有效地把產品和服務信息與客戶進行溝通。建議同學們多看介紹銷售技巧的書籍,參加一些公司組織的促銷活動(在學校招聘兼職業務員或促銷員),去一些專業網站、論壇和那些高手交流。

就業方向三:行政/後勤

職業概況:行政/後勤部門就是協助好上級行政領導施政行政,當好助手。關鍵是要為領導分憂和服好務,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

薪酬水平:2000-5000元/月不等。

專家建議:每家公司針對HR,針對行政都有公司不同的需要。而且大家要特別清楚,HR也好,行政也好,如果不能與公司的需要相結合,就是沒有價值和存在的意義。所以不能一味的抱怨。

如果你是非常有能力,對公司的HR和行動有見解的人,那你能做的是帶領老闆的思路,給他建議並讓他能夠接受,並尊重你的專業和建議。如果你不是,你不能說服老闆,你只好是被動的,服從的。

就業方向四:金融/保險/投資

職業概況:工作內容廣泛,報酬差距較大,收入多半與業績掛鉤。

薪酬水平:職位薪酬差距較大,不少職位的基礎工資很少,因為報酬完全建立在業績的基礎上,每做成一筆生意都可以得到提成。對於工資建立在業績上的人員來講,壓力是巨大的。但同時,回報也是巨大的。

專家建議: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積極的進取心、堅持不懈的態度、與其他人良好溝通的技巧。

就業方向五:對外貿易人員

職業概況:將「世界工廠」生產的產品,銷售給國外客戶;為國內客戶尋找國外貨源;組織國際貿易貨物物流等。有相當一部分外貿人員在經驗成熟後,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外貿公司。

薪酬水平:新人做外貿,在外企待遇在5000元/月左右。而外貿就業機會集中的溫州、義烏等地,新人的待遇大概只能在2000元/月左右。當然,在擁有一定的客戶開發能力後,貿易提成是一筆更大的收入來源。

專家建議:1.外語能力是做外貿很重要的一個要素,有六級證書固然好,最好要注意一下口語會給日後的工作帶來很多方便。2.如果事先有打算進入某個行業,可以先熟悉一下專業英語。找本該行業的相關的一些中英文對照的技術手冊、國際標准,該行業內一些企業和行業協會、商會的英文網站看看,應該很有點長進。3.最好找到一家正規的外貿企業實習,很多簡單的流程或術語在書本山看不到或看到了也似懂非懂,去單位打打雜,看看別人寫的函電和有經驗的前輩聊一聊,很多工作的流程和行業慣例就豁然開朗了。實習期間注意向技術人員請教,好的技術人員一定要了解產品。最重要的是學會一點怎樣與同事相處。4.參加外銷員資格考試,拿到證書,還可以選擇參加報關員考試,這對以後想從事外貿行業的同學都很有幫助。

畢業生薪酬指數:

1.畢業生1年薪酬指數:69%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畢業1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為16%。按照十分制計算,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1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61,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

2.畢業2年薪酬指數:54%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畢業2年後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為22%。按照十分制計算,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2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51,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

3.畢業3年薪酬指數:44%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畢業3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為23%。按照十分制計算,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3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40,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應屆就業率指數: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中,94%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或剛剛畢業時找到工作,5%的學生在畢業1年以後實現就業。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應屆就業率指數為9.50,與其他專業相比,應屆就業率指數屬於中等偏上。

發展前景指數: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認為該專業發展前景很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為32%,29%的畢業生認為該專業發展前景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指數為6.32,與其他專業相比,發展前景指數為中等偏上。

工作舒適度指數:

40%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認為工作「非常舒服」或「比較舒服」。14%的畢業生認為工作不太舒適或很不舒適。按照十分制進行計算,舒適度指數為6.64,與其他專業比較起來,該專業的舒適度指數為中等。

⑵ 北京為先盛世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為先盛世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1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批發預包裝食回品(食品流答通許可證有效期至2017年11月27日)銷售日用品、服裝、電子產品、五金交電、工藝品、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建築材料、儀器儀表、機械設備、針紡織品、文具用品、新鮮水果、新鮮蔬菜、礦產品、金屬材料、家用電器、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通訊設備、文具用品、工藝品、Ⅰ類醫療器械、潤滑油、汽車零配件、未經加工的穀物、豆類、薯類、未經加工的乾果、堅果、鮮蛋、飼料、花卉等。
法定代表人:趙艷萍
成立時間:2014-10-10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799248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五里橋二街1號院4號樓9層0928

⑶ 福建省有谷商貿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福建省有谷商貿股份有限公司是2015-06-25在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回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答股),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福州倉山區蓋山鎮浦下村後門里122號063室(自貿試驗區內)。
福建省有谷商貿股份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100M00009G74A,企業法人鄭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福建省有谷商貿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初級農產品、食品、保健食品、文化用品、化妝品、衛生用品、日用百貨、紡織品、服裝、日用品、傢具、金銀珠寶首飾、新鮮果蔬、酒、食品添加劑、飼料、花卉、裝飾材料(不含危險化學品)、建築材料(不含危險化學品)、工藝品(象牙及其製品除外)、鍾表眼鏡、玩具、不再分裝的包裝種子、儀器儀表、衛生潔具、陶瓷製品的零售、批發、代購代銷、網上銷售;餐飲服務(另設分支機構經營);餐飲管理;對餐飲業的投資;餐飲文化交流活動策劃;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

⑷ 求20世紀世界經濟實力和國際貿易的一些數據

非常發達比利時全國分為3個大區:弗拉芒大區、瓦隆大區和布魯塞爾大區,由10個省組成。 首都布魯塞爾素有歐洲首都之稱,為歐盟政治外交中心、決策中心、媒體中心,是歐盟委員會、歐洲理事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其它許多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歐洲700多名議員在此設有辦公室,160個國家設立外交和貿易使團,有2500多名外交官,數目僅次於紐約,另外還有2000多家跨國集團在此設立了歐洲地區總部。隨著歐盟權利的加強和歐盟機構的集中,目前活動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游說集團大約有2600家,從業人數約1.5萬人。作為歐洲的首都,布魯塞爾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其它主要城市有安特衛普、列日、根特、布魯日、蒙斯、那慕爾等。有3個主要港口:安特衛普、根特和澤布魯日。有5個機場。 比利時的主要工業有工程、金屬產品、化學品、汽車組裝、運輸設備、科學器材、食品加工、紡織品等。許多著名集團在華投資,並取得了成功,如:英博啤酒集團、貝卡爾特鋼絲集團、西安楊森制葯、富通銀行等。主要農產品有穀物、甜菜、土豆,畜牧業發達,有皮爾丹豬和藍白花牛等優良品種,隨著市場對綠色燃油的強勁需求,近年油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服務業發達,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勞動人口的一半以上。 比利時科研體系完整,教育發達,擁有著名的魯汶大學、根特大學和列日大學,曾產生過10 位諾貝爾獎得主,在醫葯、化工、畜牧業、和平利用核能、納米技術、微電子技術、航空航天、質子治療儀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比核能研究所接受我國科研人員多人次的培訓,在航天醫療領域也與我有合作。數量眾多的我留學生正在比多個大學學習和深造。 在聯邦管理層次上,比利時擁有四家大型國有控股企業:比利時電信集團、比利時國營鐵路集團、比利時郵政和比利時博彩公司。 比利時經濟部、比利時央行和比利時有關部門發布的綜合經濟數據顯示,2006年,比利時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為2000年以來最好的一年,在2005年增長1.5%的基礎上翻了一番,達到了3%,超過了歐元區2.7%的平均水平,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過3000億歐元。 2006年,比利時經濟增長的總體特點是強勁和均衡,家庭私人消費、出口和企業投資是推動比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 1、家庭私人消費拉動內需強勁增長。2006年家庭私人消費增長2.4%,內需消費增長2.9%,其原因在於實際可支配收入在2006年增長了2.7%,帶動收入的增長的主要原因有:就業市場形勢的改善(2006年增加了4.4萬個就業崗位)、自然人稅收政策的改革實施、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從2005年的2.5%下降至目前的1.9%)以及紅利和利息等資產收入提高。儲蓄率的降低,顯示了家庭消費信心的增長,目前穩定在占可支配收入的13.5%。家庭私人消費對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2、受國際經濟形勢好轉大環境的影響。比利時傳統的進出口優勢得到了進一步加強,2006年進出口均增長了3.9%,貨物和服務貿易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3年來首次呈現出凈值,為國內生產總值的0.1%。 3、2006年比利時企業投資增長了5.8%,企業的投資不僅只限於服務業,而是擴展到了工業界。回報性高、融資條件好以及產品銷路改善也是投資增長的主要原因。另外,住宅投資開支(新建或翻新)在2006年達到了近5%的增長。2006年新創建企業6.3萬家,企業破產數量出現下降趨勢。技術創新和勞動者培訓將成為企業投資增長的兩大主要動力。 2006年,比利時雖然對自然人減稅進行了改革,但隨著家庭購買力的增強,稅收還是增長了24億歐元,預算出現約2億歐元盈餘,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1%,取得了預算平衡,在歐盟國家中排名第四。這一成績的取得在於比利時政府對財政開支和社保開支嚴格控制,以及對公債的進一步減少,從2002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總額的103.3%下降到目前的87.9%,比利時政府爭取在2010年將這一比率下降至72%。 另外,經過長期艱苦的談判,比利時勞資雙方終於在2006年底達成了各行業工資加薪協議,該協議是從1996年開始每兩年簽訂一次,加薪的標準是依據毗鄰的3個國家(德國、法國和荷蘭)工資上漲指數制定的。協議主要規定了未來兩年(2007-2008)間工資上漲標准、最低毛收入、加班補貼、職工培訓、帶薪離職培訓、研發投入和重體力工種提前退休等事宜。雙方同意在未來的2007-2008年間,工資上漲幅度控制在5%以內,略低於周邊法國、德國和荷蘭的5.5%。僱主實際負擔4.75%,剩餘的0.25%由政府通過扣減僱主應繳稅額來承擔,扣減從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並納入2007年政府預算之內。最低工資標准為每月1258歐元。在2010年以前研發投資水平要達到產值的3%(企業投入2%,政府投入1%);企業應將工資總額的1.9%投入對職工的培訓教育,並安排職工帶薪離職培訓。此項協議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強比利時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是勞資雙方互相妥協讓步的結果,在社會上取得了積極的影響,受到社會各界歡迎。比利時政府准備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投入7.24億歐元和8.51億歐元,用於提高居民購買力和減輕企業僱主的費用負擔。政府將在2007年創造4.5萬個就業崗位。 2006年,比利時股市BEL20股指隨同國際股市大幅攀升,增幅達23.65%,接近了創紀錄的4500點。預計2007年BEL20的利潤將會達到5.7%。 為加強比利時在國際稅收方面的競爭力,2006年11月27 日比利時與美國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該協定從2008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比利時繼2003年與香港簽署類似協定、2006年建立虛擬利息稅抵扣機制、取消資本注冊稅以及近期出台的取消與比有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國家企業紅利稅後的又一重大舉措。 在2006年中,比利時的失業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為8.5%,高於歐元區平均水平。 比利時央行對預測,2007年,雖然比利時的經濟會進一步增長,但隨著美國經濟增長步伐的放緩和比利時國內需求的減弱,2007年經濟增長將低於2006年,預計為2.1%,預算赤字為0.4%。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均低於2006年:實際可支配收入2.1%;家庭私人消費2.0%;內需1.9%;企業投資將增長4.8%;但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增長將高於2006年,分別為5.1%和5.3%。比利時央行還認為,石油價格和歐元對美元匯率的走勢將成為影響2007年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

⑸ 世頤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世頤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1月0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國際貿易、轉口貿易、區內企業間的貿易及區內貿易代理等。
法定代表人:張大海
成立時間:2014-01-02
注冊資本:100萬美元
工商注冊號:31014140000204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泰谷路18號2幢5層560室

⑹ 求一份「關於國際貿易的調查報告」

玉米:

1.生產:

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生產全國1/3的玉米,出口佔全國的2/3。寒冷的氣候限制了該地區種植獲利高的作物。玉米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大豆。近幾年,玉米種植的下降不僅上由於大豆,還有環境保護措施的因素。在去年高漲的價格損害了東北玉米的情況下,大豆的種植面積有望進一步提高。最近的種植意圖調查表明,全國大豆種植能比去年增加13.5%,增加的大部分在東北,而玉米種植將下降2.4%。既然沒有更多的土地能夠用於擴大玉米生產,增加產量的焦點就放在了更好的使用種子上,提高種植方法,保護現存耕地不被工業及城市佔用。

2.貿易:

1994到95年對於中國農業政策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國一直是玉米凈出口國。在1994/95年度,中國突然停止出口,轉而開始從美國大量進口,1994/95年度進口共計超過400萬噸。農作物減產和倉儲管理不善引起的庫存不足是這次突然變化的部分原因。1995年時任總理的朱鎔基提出「政府穀物分包」政策,以期各省實現(糧食)自給。90年代晚期穀物產量上升,造就了巨大的庫存。

為了減輕過多庫存帶來的壓力,中國開始通過減少增值稅和進行倉儲補貼對玉米出口進行侵略性補貼。除了中央政府的補貼,一些地方省份——如吉林省——也對出口提供支持。

東北與韓國近鄰使中國得以進入世界最大的玉米進口市場(900萬噸)之一。由於美國(玉米)價格高,中國成為韓國的主要玉米供給者。其他主要市場還包括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在2002/03年度,中國玉米出口遠及非洲和中東,當年出口總量達到創紀錄的1520萬噸。

貿易展望

今年由於供貨緊縮,中國似乎將退出外圍市場,而只對傳統亞洲市場出口。在推遲了2個月的新出口合同之後,政府最近宣布了140萬噸的2004年上邊年出口配額,而去年同期出口量為670萬噸。侵略性出口已經過去,現在中國的庫存看來已經下降到合理的水平,而且(玉米)消費繼續趕超產量。長遠來看,中國似將借運費優勢維持對韓國及附近地區的少量出口,但大多數玉米須保持在國內以滿足因飼料及工業使用而增長的國內需求。盡管本年玉米進口因高昂的航運費用而顯得不大可能,但收獲的大幅下降及由此引發的高價使明年的進口成為可能。

與美國出口的關系

在小麥方面,由於對亞洲其他國家出口的持續下降,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在亞洲的新興市場。2004/05年度,在購進大量小麥之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小麥非常重要的市場。下降的中國玉米出口正為美國再次進軍亞洲市場提供機會——韓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正尋找非中國的貨源。美國對這些地方的交易量已經遠遠超過前幾年的水平。盡管中國出口的減少同時讓非傳統出口國——泰國和印度——在該地區擴展他們的份額,但這些出口國只能提供該地區所需的很小一部分。因此美國應仍占據主導地位。

⑺ 北京中星新世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中星新世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2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銷售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金屬材料、工藝品、日用品、針紡織品、穀物、豆類、薯類、水果、蔬菜等。
法定代表人:郝新忠
成立時間:2014-03-24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7016915395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豐台區南頂村51號94幢1至3層全部

⑻ 關於國際貿易的英語論文 急!

Protectionism Doesn't Pa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no doubt a catalyst for trade protectionism. As the world economy deteriorates, some countries try to boost growth prospects by erecting trade barriers. China calls on these governments not to replay history and revert to protectionism and economic isolationism.

Previous global economic crises we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frequent trade disputes. The United States' erection of large-scale tariffs in 1930, for example, triggered a retaliatory global trade war. During the two oil shock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rade frictions emerged when major economies attempted to increase exports by depreciating their currencies. And in the wake of the 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re was a notable uptick in antimping actions, countervailing ties and other protectionist measures.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now spilling over into the real economy, hitting sectors lik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In almost all countries, factories are closing and unemployment is rising, creating political pressure and social problems. More and more governments are strengthening intervention in their economies under the excuse of 'economic security' and protecting vulnerable domestic instries to curb imports from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ose in emerging markets.

Trade protectionism differs from legally acceptable measures to protect trade. It is an abuse of remedies provided by multilateral trade rules. This kind of protectionism is morphing into more complex and disguised forms, ranging from conventional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 to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nstry standards and instry protectionism.

With the economic crisis worsening, caution must be taken even in employing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consistent with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rules. At the Group of 20 Financial Summit in November 2008, world leaders called for countries to resist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refraining from erecting new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vestment, a message strongly echoed by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summit at the end of last year, and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held in Davos last month.

History tells us that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hurt not only other countries, but eventually the country that erected that trade barrier in the first place.

To counter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U.S. adopted the Smoot-Hawley Act in 1930, which raised import ties of over 20,000 foreign procts significantly and provoked protectionist retaliation from other countries. Faced with that crisis, other countries pursued beggar-thy-neighbor policies that slashed global trade volumes from $36 billion in 1929 to $12 billion in 1932. Among the victims, not the least was the U.S. itself, where exports shrank from $5.2 billion in 1929 to $1.2 billion in 1932. Even in the U.S., the Smoot-Hawley Act was widely believed to be a catalyst that aggravated the effects of Great Depression.

Global trade is now in dire straits. Thanks to shrinking external demand caused by the economic crisis, major trading countries have seen their export growth tumble or have suffered huge contractions. Germany's exports dropped 10.6% in November 2008, compared to the same period the prior year -- the highest one-month drop since 1990. China also experienced negative export growth in November, and a 17.5% decline last month, when compared to the prior year. Protectionist policies would make things even worse and the consequences would be hard to predict.

In the heat of the crisis, it's critical that all countries refrain from pointing fingers at each other or pursuing their own interest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The financial crisis reflects a chronic illness resulting from global economic structural imbalance and financial risk accumulation, and there is no quick fix to this malady.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 of every country is to step up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keep international trade smoothly flowing. Healthy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help revive the world economy.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U.S. recovered from its economic woes because the Franklin D.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implemented the New Deal and shunned protectionism.

Today's unprecedented financial crisis has inflicted a severe impact o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slowed, exports have plunged and unemployment pressure has mounted. Yet even so, China still firmly believes that trade protectionism isn't a solution to the world's problems. In 2008, amid a contraction in global trade, China imported $1.133 trillion worth of goods from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 an 18.5% increase over the prior year. These imports are boos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ng partners. Since the crisis broke ou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cisivel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aiming at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Given the size and openness of our country, the growth in China's domestic markets can be translated into greater market potential 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other countries. This year China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imports and send buying missions abroad for large-scale purchase of equipment, procts and technology.

China has always championed our mutually beneficial opening-up policy and advocat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We maintain that the Doha Round of global trade negotiations should be taken forward in a way that meets the interests of members and complies with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already established. China is ready to stand together with all nations in the world to face up to the challenges of today, tackle the financial crisis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guide the world economy into a new period of prosperity.
貿易保護主義無法拯救世界經濟

對貿易保護主義來說,全球金融危機無疑是一針催化劑。近一時期,隨著全球經濟形勢惡化,一些國家自危、自利、自保傾向抬頭。有識之士為此感到憂慮,呼籲各國在出台經濟刺激計劃時,一定要防止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孤立主義的歷史重演。

歷次全球經濟危機往往都伴隨著貿易爭端的高發。1930年美國政府大范圍提高關稅,引發了全球范圍報復性貿易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時,主要國家放任貨幣貶值以擴大出口的作法引發了貿易摩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案件明顯增多。

當前,金融危機已蔓延到製造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領域,各國工廠倒閉劇增,失業率上升,政治壓力和社會問題接踵而至。越來越多國家以「經濟安全」和保護本國虛弱產業為由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阻撓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國家企業出口。

貿易保護主義不同於正當的貿易保護措施,它是對多邊貿易規則中救濟措施的濫用。從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到技術性貿易壁壘、行業標准等,以及產業保護主義,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更加復雜多樣,隱蔽性更強。在危機加劇的背景下,即使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措施也應慎用,這已成為各國共識。在2008年11月舉行的G20金融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同聲呼籲抵制貿易保護主義,承諾在未來一年內,避免設置新的貿易和投資壁壘。年底的APEC領導人會議和今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再次發出了反對保護主義強音。

歷史是一面鏡子。任何針對他國的貿易保護舉措,不僅會損害對方,最終也會傷及自身。經驗告訴我們,大規模的貿易保護措施將使金融危機下本已嚴峻的經濟形勢更加困難。

1930年美國為了應對經濟危機,頒發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大幅提高超過2萬種外國商品的進口關稅,結果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報復。面對危機,各國以鄰為壑,全球貿易總額大幅縮減,從1929年的360億美元縮小到1932年的120億美元,美國自身也深受其害,出口總額從1929年的52億美元左右縮減到1932年的12億美元。這一法案即使在美國國內也被普遍認為是大蕭條加劇的催化劑。

如今全球貿易形勢已相當嚴峻:經濟危機導致外需衰退,各主要貿易國的出口增速已急劇下滑,甚至出現大幅萎縮。德國08年11月份出口額較前月大幅下滑10.6%,為1990年以來的最大單月降幅。中國08年11月以來出口連續出現負增長,其中09年1月出口下降了17.5%。如果未來貿易保護主義泛濫,使嚴峻的形勢雪上加霜,造成的後果很難預料。我們應該認真思索,這樣的後果世界能否承受,又是否值得承受?

危機當頭,重要的是各國攜手共克時艱,而非互相指責,以鄰為壑。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結構失衡、金融風險積聚長期積累的結果,解決問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加強磋商、增強合作,保持國際貿易渠道暢通,才符合各國的根本利益。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是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當年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與貿易保護主義決裂,帶領美國經濟走出低谷,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世界金融危機中,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都受到嚴重沖擊。去年第三季度以來,經濟增速放緩,出口大幅下滑,就業壓力加大。即便如此,中國仍堅定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是條死胡同。在全球貿易萎縮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從各國進口11331億美元的商品,增長18.5%,促進了貿易夥伴的經濟發展。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果斷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措施。作為一個開放的大國,中國內需的提升可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更多的投資機會。今年,中國將繼續擴大進口,積極組織企業采購團,赴海外大規模采購,進口設備、商品和技術。

中國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倡導國際經濟合作。我們主張積極推進符合各國利益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多哈回合談判。中國願與世界各國一道,以開放迎接挑戰,以合作應對危機,共克時艱,推動世界經濟走向新的繁榮。

⑼ 英國在19世紀中期的世界貿易中具有什麼地位

16世紀--18世紀,歐洲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自地理大發現後,歐洲各國從海外獲取大量的金銀財富,積聚了大量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基本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另一方面,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張大大刺激了歐洲工業生產的發展,到18世紀中期,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長足發展,極大地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一次產業革命就在這一時期發生了。 第一次產業革命主要發生在英國,經歷了大約100年的時間,它以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為主要標志,建立起紡織、冶金、煤炭三大支柱產業。在歐洲,以英國為代表,完成了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第一次產業革命使生產力發展出現質的飛躍,生產效率快速提高,社會產品大量增加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蒸汽機在火車、輪船上的應用促進了交通運輸工具的改革,相對縮短了國家之間的距離,使更多的國家和商品進入國際交換領域。自給自足的封閉自然經濟體系不斷受到沖擊,國際范圍的分工與貿易逐漸成為日益增長的國家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國際貿易呈現出以下特點。1.國際貿易總量實現快速增長大機器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使歐洲工業生產規模空前擴大,直接促進國際貿易規模的迅速增長。1720--1780年,世界工業生產年增長率為1. 5%世界貿易增長率為1. 1%;1780--1820年,分別為2. 6%和1. 37%;1820--1840年為2. 9%和2. 81%。但是世界經濟發展到1840年,情況發生變化,1840--1860年,世界貿易年增長率開始超過世界工業年增長率,分別為4.84%和3. 5%;1860--1870年,分別為5. 53%和2. 9%。世界貿易增長在扣除價格變動因素後,1800--1870年實際貿易量增長了9 .6倍。2.商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地理大發現和隨後的殖民擴張使世界貿易中的主打商品從過去各洲、各國土特產和手工產品,如香料、絲綢,轉向殖民地種植園生產的大宗產品,如蔗糖、咖啡、茶葉等,但工業原料和製成品還沒有構成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機器大工業建立和發展後,機器紡織品,特別是棉紡織品成為歐洲大宗出口產品,取代了國際貿易中印度和中國的手工紡織品,成為19世紀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工業製成品。同時,仍然是機器工業生產發展的結果,大宗工業原料成為殖民地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棉花、生絲、礦產原料逐步取代了茶葉、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另外,這一時期,機器設一備、金屬製成品如機車、鐵軌、蒸汽機、礦山機械等,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也在提高,以滿足殖民擴張和開發以及貿易的需求。與此同時,農產品貿易,特別是穀物貿易大量增加,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由於其大規模生產的優勢,也加入到穀物出口國家的行列,擴大了穀物可貿易量和實際貿易量。3.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變化第一次產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因而英國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到19世紀中期,隨著其他國家,如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經濟相繼獲得快速發展,它們開始在國際貿易中與英國展開競爭。1800年,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在世界貿易中佔有的比例分別為33%、9%、10%、5%;1870年相應比例分別為22%、10%、13%、8%。叫盡管如此,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中心地位沒有動搖。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機器製造商壟斷了全世界的機器、機車、鐵路設備的製造。1870年,英國擁有的商船噸位居世界第一位,超過荷蘭、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國的商船噸位的總和。

閱讀全文

與世谷國際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