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用英語描述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ies】
【國際貿易的各種理論】
【Adam Smith's model】Adam Smith displays trade taking place on the basis of countries exercising absolute advantage over one another.
【Ricardian model】The Ricardian model focuse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ich arises e to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or natural resources. The Ricardian model does not directly consider factor endowments, such as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labor and capital within a country.
【Heckscher–Ohlin model】In the early 1900s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as developed by two Swedish economists, Eli Heckscher and Bertil Ohlin. This theory has subsequently been known as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H–O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H–O model are that countries will proce and export goods that require resources (factors) which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import goods that require resources which are in relative short supply.
【New Trade Theory】New Trade Theory tries to explain empirical elements of trade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based models above have difficulty with. These include the fact that most trade is between countries with similar factor endowment and proctivity levels,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multinational proction (i.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at exists.
Gravity model:The Gravity model of trade presents a mor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ading patterns. The gravity model, in its basic form, predicts trade based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untries' economic sizes. The model mimics the Newtonian law of gravity which also considers distance and physical size between two objects. The model has been proven to be empirically strong through econometric analysis.
【Ricardia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rn development)】The Ricardia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came a basic constituent of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Any undergraate course in trade theory includes a presentation of Ricardo's example of a two-commodity, two-country model. A common representation of this model is made using an Edgeworth Box.
【Neo-Ricardian trade theory】The merit of neo-Ricardian trade theory is that input goods are explicitly included.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Sraffa's idea that any commodity is a proct made by means of commodities. The limitation of their theory is that the analysis is restricted to small-country cases.
【Ricardo-Sraffa trade theory】Economist John S. Chipman observed in his survey that McKenzie stumbled upon the questions of intermediate procts and postulated that "introction of trade in intermediate proct necessitates a fundamental alteration in classical analysis".It took many years until Shiozawa succeeded in removing this deficiency.The Ricardian trade theory was now constructed in a form to include intermediate input trade for the most general case of many countries and many goods. Chipman called this the Ricardo-Sraffa trade theory.
【International proction fragmentation trade theory】In his chapter entitled Li & Fung, Ltd.: An agent of global proction (2001), Cheng used Li & Fung Ltd as a case study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ction fragmentation trade theory through which proc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allocated a specialized slice or segment of the value chain of the global proction. Allocations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keep the lowest final price possible for each proct.
❷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主要包括要素稟賦理論和里昂惕夫悖論
1、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2、里昂惕夫悖論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裡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❸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主要內容 簡潔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認為,應賦予生產要素以新的含義,擴展生產要素的范圍,生產要素不僅僅是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所說的勞動、資本和土地,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產要素,這些無形的「軟體」要素越來越成為形成貿易的基礎,它決定著一國比較優勢格局。 新要素理論當然是對要素稟賦理論的發展,但就分析方法而言,新要素理論與傳統要素貿易理論並無本質的不同
❹ 國際貿易理論中哪些屬於自由貿易理論
1.古典學派自由貿易理論 古典學派的自由貿易理論以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和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為發展主線。 斯密在其經典巨著《國富論》中特別強調指出,由於自然與社會因素的差異,各國在生產同種商品時會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因而形成各自絕對生產成本的差異,也就是各自絕對優勢的不同。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原因在於該國在生產某種商品時存在絕對優勢。 基於絕對成本論的研究成果和重大陷阱,李嘉圖以相對成本論補充和發展了這一學說,回答了絕對成本一理論所沒有解決的問題。李嘉圖指出:當一國同另一國相比,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中均處在絕對劣勢(優勢)時,只要它在兩種產品上的比較成本同另一個國家相比是有差別的,則仍有資格(必要)參與自由貿易。比較成本理論的核心觀點就是,每個國家都會有一種比較優勢,或者說是相對優勢,都能通過貿易獲得比較利益。這里的比較優勢,就是更大的絕對優勢和更小的絕對劣勢,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權取其輕」之理。關於貿易利益的分配問題,英國經濟學家穆勒運用相互需求原理做出了一定的解釋。首先,他運用比較優勢原理,說明實際貿易條件必定介於兩國國內兩種商品交換比例所確定的上下限之問,超出上限或下限,國際貿易不會發生。其次他得出結論,實際的貿易條件取決於貿易國各自對對方商品的相對需求強度。外國對本國商品的需求強度大於本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強度,實際貿易條件就接近於外國國內這兩種商品的交換比例,這個實際的貿易條件對本國就有利。反之,如本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強度大於外國對本國商品的需求強度,則實際貿易條件就接近於本國國內這兩種商品的交換比例,這個實際的貿易條件對外國就有利。 2.現代學派自由貿易理論 現代學派的自由貿易理論以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生產要素稟賦學說以及其後提出的與生產要素稟賦說相背離現象的里昂惕夫之謎為發展主線。 生產要素稟賦學說又被稱為赫—俄模型,其主要內容是:不同商品的生產需要投入不同的生產要素比例,而不同國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國應生產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較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並出口,以換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較稀缺的生產要素的進口商品,各種要素的價格將會因商品和生產要素的移動以及進一步發展或因其中一種遇到較小阻力而趨於均等化。 在早期,里昂惕夫對赫—俄原理確信不疑,按照這個理論,一國擁有較多的資本,就應生產和輸出資本密集型產品,而輸入較稀缺的勞動力要素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基於以上認識,他利用投入一產出分析方法對美國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具體計算,其目的是對赫—俄原理進行驗證。結果發現,作為世界上資本最充裕的國家,美國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即要素充裕度差異不能有效地決定貿易方式。這一由里昂惕夫發現的赫一俄理論與貿易實踐的巨大背離現象使美歐國際貿易學術界大為震驚,被人們稱為里昂惕夫之迷或里昂惕夫悖論。里昂惕夫之謎引發了西方經濟學界大規模的辯論和驗證,由此帶來了二戰以後自由貿易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3.二戰以後自由貿易理論 二戰以後的自由貿易理論根據其成因可以分成兩大群:第一群是為解釋里昂惕夫之謎而產生的,被稱為新要素貿易論;第二群是為解釋新的國際貿易格局而產生的,可稱之為國際貿易新理論。新要素貿易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商品的比較優勢時,人力技能、技術進展在國際貿易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它是對生產要素稟賦學說的發展與補充,所不同的是賦予了生產要素新的內涵,突破了原來的局限,這一理論群主要有人力資本論、人力技能論和技術差距論。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囿於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僅介紹國際貿易原因理論。它們主要有:需求相似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當代國際貿易的實踐,調查結果發現有三個十分顯著的貿易事實不容忽視:知識密集型產品在國際貿易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貿易產品知識化;工業化國家經濟結構的趨同化;部門內貿易的主導化。這些是傳統的貿易理論所無法解釋和不能預見的。針對這些重大變化,國際貿易新理論做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釋。
❺ 求答案: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包括哪些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1.重商主義2.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貿易雙方要出口各自有絕對優勢的產品;2.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貿易雙方出口各自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即可。以上是技術差異論。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1.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論(H-O理論),一國應生產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資源的產品。
新貿易理論:1.弗農,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解釋產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貿易流向的變化,並進一步揭示貿易、投資(FDI)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2.格魯伯、麥赫塔,研究開發說,R&D作為生產要素可以改變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3.格魯貝爾,產業內貿易理論,認為同類產品的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基礎,自然條件的差異是直接原因。
❻ 國際貿易的幾種主要理論是什麼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A.漢密爾頓(H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一種對某些產業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措施的理論,是國際貿易中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由於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因此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要素稟賦理論(Factor Endowent Theory),又稱要素比例說 (Essential Factor Proportion Theory),簡稱赫-俄原理(H-O Theory),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F.Heckscher,1879—1959年)和俄林(Beifil Goffhand Ohlin,1899—1979年)的學說。要素稟賦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要素稟賦說,是指除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之外,還包括要素價格均等化的
內部化理論又稱市場內部化理論,是西方跨國公司研究者為了建立跨國公司理論時提出和形成的理論觀點,是當前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理論內部化理論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系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該優勢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當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為了謀求整體利潤的最大化,傾向於將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在企業內部轉讓,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
❼ 國際貿易的三個基本理論問題是什麼
1、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
2、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比例說"和里昂惕夫反論。
3、保護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有國際貿易,以及作為一個國家應當如何對待國際貿易。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釋了產業間貿易。
(7)新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的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
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
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4、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四、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❽ 哪些國際貿易理論適合我國國情
我是國際貿易的學生,我略懂皮毛,獻丑了。希望你喜歡!我認為國際技術貿易中新型出口技術貿易理論
中國的新型出口:農民!(聽上去有點假呵!)
但現在正在發生,中國的億萬農民變身成為世界的公民。因為中國目前緊缺土地,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非洲緊缺人手。中國向這些地方出口技術農民是個不錯的主意。這並非是我天方夜譚,過去的幾年時間。中國已經源源不斷的向世界各地輸送出口了超過150萬的農民。雖然目前大多數都是流向非洲各國,但是下一部,很有可能向機械化更高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挺進。
根據歷史報道描寫了一個叫劉建軍的私企大使:「他穿著掛紅的非洲長袍,頭戴部落首領高帽子,脖子上掛著紅色的珠串,拿著手柄暗藏刀子的權杖,一副毛主席像放現在他的身邊。這副看起來有些不協調的畫面卻暗喻了作為亞洲經濟巨頭的中國與世界上最窮的大洲之間越來越緊密的關系」
這個名叫劉建軍的人是11年前,時任河北省外貿局局長的人,他努力試圖振興當地疲軟的經濟不停的尋找各個方法,目光最後鎖定在了非洲。盡管非洲有豐富和大量的耕地和動物,但人口稀少,這些豐富的的自然資源沒有開發利用,造成當地居民仍然缺少糧食。所以後來他決定吧出口的產品換成出口農業專一人才(我們現在所謂的種幾十年地的那些農民)並在那裡建了一個「保定村」意思是說:保護與安定的意思。
現在根據國際收支出口服務貿易這塊保守的數據,目前在非洲居住的農民有75萬,有許多條件好的就永久移民了。現在非洲大部分國家都有中國人的足跡。這些中國人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優良的種子,讓雙方各得其所。
在輸送大量農民的同時還源源不斷的進口他們大量的地下資源。列:石油啊,天然氣啊,多種礦產。
手都麻了!!
呵呵
❾ 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成本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新貿易理論
❿ 當代國際貿易有哪些新現象現有的國際貿易理論是不是能解釋這些現象
新現象:第一,國際貿易結構趨向高級化,技術貿易與服務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第二,產業內貿易出現若干新形式,公司內貿易和跨國公司供應鏈網路內部交易越來越重要。第三,國際貿易的利益實現愈來愈受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跨國金融業務成為各國密切關注的風險領域。 第四,區域內貿易不斷發展,加深了世界貿易發展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