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古典國際貿易

古典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2020-11-28 11:57:06

1. 斯密斯和李嘉圖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如何奠定了近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阿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打破了以往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國貿易的所得必定是另一國貿易的損失的錯誤觀念.說明了即使沒有特別產品優勢的國家也可以參與國際貿易並從中獲利,促進了近現代國際自由貿易的發展,在分析現代的國際貿易情況時,這兩個理論依然是硏究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

2. 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成本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新貿易理論

3. 國際貿易理論,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的共同和區別

1.理論的思想淵源不同

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市場競爭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能使社會福利最大化;(2 )勞動分工能使生產率提高並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

應該說,新古典經濟學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經濟學的第一個思想,卻與第二個思想相沖突。新古典經濟學在將市場競爭的作用形式化時,最初採用了無規模報酬的生產函數這種最簡單的數學工具,它使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思想變成了與市場競爭不相容的東西。因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論,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基於專業化能夠提高生產率的原理,而這一原理與遞增規模報酬有關。新古典貿易理論也採用無規模報酬的假設,從而先天不足,以致於企業的組織結構、規模大小、市場競爭地位及其相應的市場結構都對貿易的模式、成因、結構、得益等沒有影響。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就在於新古典的生產函數只表明一種投入產出的純技術關系,不允許遞增報酬的存在,並且忽視了社會經濟組織的演進與生產率的互動關系。

事實上,古典經濟學家的研究重點是專業化、勞動分工和交換的關系。在斯密和馬克思看來,勞動分工是經濟生活的核心現象,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是經濟學研究的中心,馬克思更將其歸結為生產關系的研究。楊格(Allyn Young,1928)的經典論文指出:「在全部經濟學文獻中,最富有啟發、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則就是斯密定理(勞動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註:Young A.(1928),Inc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38:P527—42。)然而,由於後來德布魯把新古典經濟學變成公理化體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理論逐漸地為人們所拋棄。70年代以來,依託於新古典框架的新貿易理論逐步產生和發展,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不足,但始終難逃「舊瓶裝新酒」之嫌。楊小凱用現代數學分析工具將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充分發揮並加以形式化,創立了以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思想為基礎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堪稱是貿易理論領域的一次革命。

2.前提假設、分析方法不同

就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來看,新古典經濟學存在三個致命缺陷:第一是採用消費者——生產者的兩分法。消費者不生產,必須從廠商處購買所有消費品,因此國內貿易必然存在,消費者不能選擇自給自足,也不能選擇專業化的水平和方向;而廠商的存在是給定的,所以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是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這種兩分法使得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經濟組織如何從自給自足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也無法解釋國際貿易如何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等現象。第二,新古典經濟學用規模經濟概念替代專業化經濟概念,而規模經濟概念只能表明投入產出間的純技術關系,卻不能反映專業化水平、經濟組織結構的演進對生產率的影響。第三,新古典經濟學採用馬歇爾開創的邊際分析方法。邊際分析主要用於處理內點解問題,而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決策往往是角點解問題。(註:角點解意味著某些決策變數的最優值是零。一般講,買汽車的人不會自己生產汽車,即其購買量為正數,而其生產量為零;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產品的生產量為正數,而其購買量則為零。相反,內點解則意味著決策變數的最優值不是零。)

新興古典經濟學克服了上述缺陷。首先,在該體系中每個決策者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這意味著每個決策者可以選擇專業化方向和水平。廠商的出現也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從模型中內生而來。其次,用專業化經濟來替代規模經濟那種純技術概念,並且引入交易費用的概念,從而產生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即專業化一方面提高生產率,使決策者擁有更高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多樣化消費的偏好,專業化必然意味著要從其他專業的決策者手中購買更多的商品,這就需要支付更大的交易費用。最後,新興古典經濟學採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即對每一角點進行邊際分析, 然後在角點之間用總效益費用分析,這是處理最優決策的角點解所必須的。

3.對貿易基礎的認識不同

當代貿易理論公認的一個事實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是對斯密的絕對優勢的一個發展。當然,如果靜態地看,情況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允許比較優勢在模型中內生,並且隨著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那麼斯密基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絕對優勢概念比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概念更為寬泛和重要。許多經濟學家曾指出,個人之間生產各種物品的生產率的先天性差異遠不如個人之間由於分工和專業化而產生的生產率差異來得重要。正如斯密所說:「人們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並不象我們所感覺的那麼大。人們壯年時在不同職業上表現出來的極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數場合,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註: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97年上卷,第15頁。)。如果我們接受先天的生產率差異(即外生比較優勢)作為分工的條件,那麼就會導致貿易產品、方向和格局的靜態化,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而作為分工的結果出現的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則預示著一國貿易動態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

基於分工造成生產率差異的內生比較優勢能夠隨著分工的逐步發展而不斷演進,而且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是加速知識積累和生產率內生進展的動力並且楊格定理告訴我們,分工存在自我繁殖的機制,因此基於分工和專業化的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就成為一國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持續不斷的源泉。而外生比較優勢不能內生地演進,對於分工、生產率進步和加速知識積累沒有什麼影響,因而一國的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就只能歸功於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外生技術進步。這是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很多現象的根本原因。

根據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如果事前相同的個人選擇不同的專業化水平生產不同的產品,只要專業化報酬遞增,就可能存在比較優勢。這就是說,按照斯密的定義,比較優勢可能存在於所有個人事前相同的場合。而根據李嘉圖的定義,在這種場合比較利益不可能存在。換句話說,這種比較優勢的存在與否,取決於人們對於專業化程度的決策。我們將這種由於選擇不同專業方向的決策造成的事後生產率差別稱做內生比較優勢,而將以外生給定的個人之間的技術和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概念稱為外生比較優勢。

新貿易理論也對此作出了相似的研究。 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89)把以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稱為後天獲得的比較優勢,而把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概念稱為先天自然的比較優勢。

4.對貿易利益的主張不同

按照新古典貿易理論,如果國與國之間存在外生比較優勢,則在沒有政府幹預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必定會產生,而且實行自由貿易能夠提高一國的福利水平。新貿易理論中的規模報酬遞增的貿易模型預言,國際貿易總是優於自給自足,因為世界市場上一個經濟聯合體的規模總比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要大得多。因此,沒有政府幹預時不可能出現自給自足。那麼,國際貿易的存在一定會帶來貿易利益嗎?它一定優於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狀態下的福利水平嗎?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通過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能夠解釋國際貿易之所以從國內貿易中產生是因為一國的交易效率的改進。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負相關,各種交易費用(內生或外生)越高則交易效率越低。如果交易效率極低,則自給自足是均衡,因而無需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改進,則國內貿易將因一國之內的分工水平提高而產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改進的幅度不是很大,則在沒有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時,貿易可能在各個地方性市場內進行。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改進,全國性市場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產生。如果交易效率繼續提高的話,則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會要求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其相適應,此時局限於一國市場之內的貿易和產品交換無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經濟,因此國際貿易便會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總之,國際貿易給一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先決條件是該國的交易效率應當足夠高,以便適應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規模的市場與之相適應,由此國際貿易才成為必要。

4.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勞動生產率的可以說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4)古典國際貿易擴展閱讀:

1、絕對優勢理論

該理論可以看成是解釋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論,它第一次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國際貿易的利益和基礎,為互惠互利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絕對優勢理論倡導自由貿易,因此,它是反對重商主義的銳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業的發展。

該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說明國際貿易並不一定是「零和游戲」,折射出了國際交往活動中的「雙贏」思想。

2、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繼承了絕對優勢理論的科學成分。如勞動價值論、專業化分工、自由貿易等,更為重要的是用比較成本概念代替了絕對成本概念。使自由貿易政策有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當時自由貿易政策取得最後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5.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計算題,求解析

我不知道誒
3+1=4 4=5-1 5=4+1
5+1=6 6-1=5
5+1=6
9-1=8
8-1=7 5-1=4
9+1=10 10+1=11
5+1=6
6-1=5 8+1=9

8-1=7我不知道誒
3+1=4 4=5-1 5=4+1
5+1=6 6-1=5
5+1=6
9-1=8
8-1=7 5-1=4
9+1=10 10+1=11
5+1=6
6-1=5 8+1=9

8-1=7

6.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缺點在哪裡五百字左右,請勿文不對題,。最好是自己的想法。。謝謝

假設不符合現實: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中假設只有一種要素:勞動力,而實際上資本、土地等要素都參與了生產。
結論不符合現實:1.在古典貿易理論下,國際貿易會導致完全專業化,現實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只生產某一種產品或某幾種產品。2.差異越大的國家會越多貿易,而現實中差異不大的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不要太多哦。
就這三點發揮一下,就不只一千字了吧。我這都有三百字了

7. 古典經濟學派對外貿易理論有哪些

比較優勢貿易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李嘉圖提出了九個假定作為其論述的前提條件:
一是只考慮兩個國家兩種商品;
二是堅持勞動價值論,以英葡兩國的真實勞動成本的差異建立比較成本說,假定所有的勞動都是同質;
三是生產是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
四是沒有運輸費用;
五是包括勞動在內的生產要素都是充分就業的,它們在國內完全流動,在國際之間不能流動;
六是生產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
七是收入分配沒有變化;
八是貿易是按貨物物交換的方式進行;
九是不存在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國際經濟是靜態的。

8. 國際貿易理論的古典派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鑒於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於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范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9.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對當今世界個人與國家的經濟活動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1、現實意義:
1)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包含科學成分,對社會經濟現象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了商品領域,與當今社會的經濟基礎相吻合
2)說明了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能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為國際分工提供了理論依據
3)國際貿易能使雙方都獲得利益,貿易利益的普遍性原則為自由貿易主張奠定了基礎,促使各個國家積極參與到國際化自由貿易的進程中
4)揭示了比較優勢定律這一客觀規律,證實了國貿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比較成本差異,啟發各國在國際貿易中不斷提高降低成本,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理論意義:
在古典模型向新古典模型的過渡中具有重要作用,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一大基石,幾乎所有的後續國際貿易理論都是在古典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局限:其理論基礎為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中假定各國的生產技術差異不變,只有一種要素投入,具有局限性;另外假設過多,尤其是「機會成本不變」的假設與現實不符,是一種靜態均衡分析

自己總結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10.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主要包括要素稟賦理論和里昂惕夫悖論
1、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2、里昂惕夫悖論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裡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閱讀全文

與古典國際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