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自己有石油為什麼由國外定油價,還同時進出口
相對於中東,我們的儲油量不高,而且不是由國外定價,是由世界統一市場定價。
『貳』 國際油價波動和人民幣的匯率變動對企業進出口有何影響
油價波動:當國際油價下跌,那麼就是運費會降低。但是一般不會降低太多。
人民幣匯率對於企業的進出口影響較大。人民幣貶值,進口的原材料價格實際上升(增加成本),而出口的商品價格實際下降(增加銷售)。
『叄』 國家原油進出口的需求量對原油價格有什麼影響
其實油價的主要影響面是原油出口國的出口量,以及美元的匯率,因為美元是原油交易中的主要貨幣。 簡單的說,貶值促進出口抑制進口。 一國貨幣貶值,意味著在國際市場上該國商品價格下降,根據價格曲線,價格下降需求量會增加,促進出口。同理可推。希望你能理解
『肆』 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將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有什麼影響
國際石油價格上漲 對我國企業和消費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 生產成本的提高和物價的上漲 對我國的宏觀經濟有較大的影響
企業成本的提高將直接導致 出口的減少 因為中國的出口加工型企業較多 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低廉的價格 爭取到的市場 一旦成本提高對企業本身的影響 將非常大
另外我國現在是一個純原油進口國 也就是說我國的經濟及對外貿易很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市場的價格而行 原油價格的上升對國際貨幣市場的影響巨大 以美元而言 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 往往伴隨著美元的下跌 這伴隨的就是美元資產的持有者 看中國產品的價格上升 這必將影響到我國企業的外貿出口
所以 總體而言 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對我國的對外貿易 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響 國內企業應該依照國際市場的價格 無論是在 資本市場上 還是在期貨市場上 做好套期保值 已鎖定企業的成本和利潤才是維持企業對外貿易利潤的最好方法
原創 要求加分
『伍』 在經濟危機國際油價大幅下降背景下如何選擇國際貿易方式規避油價風險
kikkk傳媒宣布斥資1.32億美元收購美國google旗下總部位於阿拉斯加的一家廣告公司
金融危機下的國際網路格局開始轉變
上周有關新浪斥資10億美元收購分眾傳媒,頗受各界人士關注,最近又有kikkk公司收購google旗下總部位於阿拉斯加的一家廣告公司,kikkk公司新聞發言人聲稱向google公司注入1.32億美元資金宣布對其子公司進行有意收購計劃,而種種猜測和預言不斷即一發不可收,這些均體現在這些中國的跨國公司上,如聯想集團、上汽集團、TCL集團、海爾集團、中海油等都參與過大型海外並購計劃,而此次kikkk公司收購google廣告公司卻是在國際網路史上的一次規模較大的跨國並購案例,隨著金融危機風暴蔓延全球,更多互聯網巨頭也難以躲避金融危機帶來的災難和影響,原引google公司知情人士james透露:kikkk公司收購google旗下廣告公司是必然趨勢,也證實金融危機使得更多的像中國一些新興產業趁機走向國際網路領域的前列,隨著中國網路格局的改變和日漸成熟,加大自身品牌國際化戰略,而像google、yahoo、msn等網路巨頭卻紛紛拋出手中正在貶值或虧損的產業以緩解金融危機給其帶來不必要的災難。而在世界金融危機吞噬下像中國新浪、網路、QQ、kikkk、TOM、3721等公司也受到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總體形式上來分析依然有很多投資者持樂觀態度,這也給中國網路巨頭國際化帶來機遇和挑戰,在美國華人華僑網站上看到很多網民鼓勵kikkk公司收購美國《時代》報刊,該公司CEO樊天福明確表示該公司尚沒有收購美國報社《時代》旗下報刊計劃,樊天福還表示收購google廣告公司是kikkk公司走向國際網路領域的一個轉折點,同時還在國外設立20多家分機構和子公司,為公司國際化發展奠定基石,以謀求廣告、傳媒、網路為一體的大型國際網路運營商。
『陸』 石油價格下調對中國有那麼不利的影響
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影響我國通貨膨脹水平 由於我國國內原油價格已經與國際石油市場接軌,因此國內原油價 格水平受到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進而影響我國與石油有關的行 業。目前我國石油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並沒有直接的權重,主要是 通過動力燃料、燃氣等能源消耗類因素影響CPI。因此國際石油價格的 波動並不會直接影響國內CPI 的水平,但會通過影響國內原油價格, 進而對國內燃料、燃氣等石油消耗類行業成本價格造成影響,進而推 動相關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的變動,由於下游消費品價格對上 游工業品價格變動的反應較為敏感,因此上游產品價格的變動必然會 通過產業鏈逐步向下游消費品延伸。當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時,很 容易產生「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從而推動CPI 的上漲,影響我 國通貨膨脹水平。
(二)石油價格波波動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隨著我國石油進口量的不斷增加,石油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佔有 一定比重。國際原油價格的急劇上升,意味著我國進口石油的實際購 買力下降,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減少,使得石油貿易逆差急劇增加, 這對我國的貿易平衡帶來不利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必然會增加 我國與石油有關的出『口產品的成本,制約該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 力。同時,油價上漲使發達國家消費需求下降,降低其進口量,從而 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 油價的大幅度波動,直接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加大與貿易夥伴之 間的貿易不平衡,增加貿易摩擦。而且,由於我國石油進口來源還比 較單一,相當大的一部分原油是從中東地區進口,在油價大幅攀升、 能源短缺的情況下,將會與美國、日本、西歐等石油消費大國產生資 源爭奪,從而影響正常的貿易關系,惡化我國的貿易環境。
(三)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我國GDP 增長的影響 石油成為我國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投入品,並且是重要的消費品,國 際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 增加我國出口產品成本,抑制出口;二是提高了國內消費品價格,抑 制了國內消費;三是導致難以向下游產業轉嫁成本的部分企業,無法 維持正常生產,只能減少生產甚至停產。由於受當前技術條件的限 制,石油與其它產品的替代彈性很低,因此油價上漲將會使生產可能 性曲線和消費可能性曲線向內收縮,即使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 幣政策使經濟恢復到潛在生產能力,與石油漲價前相比,實際GDP 會降低,最終使經濟增長減緩。石油作為主要的能源,其定價權基本為美國控制,使我國成為國際 石油價格的被動接受者。隨著我國對石油進口的依存度越來越高,石 油價格波動已經影響到中國GDP 的增長,影響到國家經濟安全,在石 油大量依靠進口的情況下,隨著我國石油消費量的不斷增加,油價上 漲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相當大的抑製作用。
(四)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 隨著國際石油市場的全球化發展,石油金融化趨勢的加強,石油類 金融衍生產品和金融工具的層出不窮,石油價格波動加劇金融市場的 動盪,對一個國家的金融安全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由於目前我國 在國際石油定價中沒有話語權,國內也沒有石油期貨市場。
『柒』 中國油價與國際油價的區別,以及原因
在2004年即將走進歷史的時刻,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像往年一樣都紛紛發表報告,分析2004年世界經濟的基本態勢,並展望2005年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應該說2004年世界經濟的發展軌跡比經濟學家早期的預測還要好些,在眾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其經濟表現仍可圈可點,讓世人欣喜;與此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概括地說,2004年世界經濟呈現以下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世界多數地區和國家經濟強勁復甦,其經濟表現普遍好於上年,使世界經濟處於周期性高點
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世界各國和全球經濟表現的重要綜合指標,從各方的預測分析看,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高於4%。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0月聯合召開的年會上,與會代表普遍認為,近一年來全球經濟趨於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會前曾預測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高達5%,高於4月預測值的4.6%,是30年來的最高增速,與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4.75%的預測值相接近。世界銀行11月16日發布的《2005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其預測值為4%,雖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但認為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呈現同步性復甦和增長:首先看美國,從2002年下半年起,在超低利率和大幅度減稅等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重新走上復甦之路,其經濟增幅逐年提升。2004年美國的增長率將超出4%,美國政府在7月30日公布的年中預算回顧報告中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高達4.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月的預測為4.5%,世界銀行11月的預測值為4.3%。其次看日本,日本經濟在2002年步入周期性回升,但其反彈力度不強,2003年日本經濟持續復甦,取得了2% 的增長,世界銀行預測200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為4.3%,大大高於日本央行3.1%的預測值。這使人們聯想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去年底曾做出的預測,亦即2004年全球多數國家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唯有日本經濟可能出現反復,經濟增長率降為1.4%。但今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次調高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盡管目前各方的預測值不盡相同,但日本經濟好於上年己成定局,日本政府認為它的經濟「正以穩健的步伐復甦」。再看歐盟,歐盟經濟雖然擺脫了上年零增長的疲軟狀態,但與美、日相比仍有遜色,由於高昂油價和強勢歐元的雙重擠壓,下半年的經濟增長率低於人們的預期,為此,歐洲央行和歐盟己下調了其增長率,全年經濟增幅約在1.8—2%之間,在世界經濟三強中的排序,歐盟仍陪敬末席。
從對世界經濟的上拉作用看,除美國外主要是中國。中國經濟在宏觀調控和局部降溫形勢下,仍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保持了「快、好、穩」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長率高於9%,沒有出現有人所說的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的局面。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中國經濟現已成為預測亞洲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不得不考慮的要素。實際表明,近兩年來,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只有美國和中國。由於美、日、歐及中國經濟總量基數大又表現不俗,使全球經濟總量在年內增加了數以千億美元。除中國外,包括印度等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大國仍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因此,2004年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增速仍高於發達國家。世界銀行《2005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認為,2004年可望成為1974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最高的一年,預計增長率為6.1%,其中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高達7.8%,南亞次大陸為6%;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為4.7%;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為3.2%;中東和北非地區為4.7%。在發展中國家中,東亞地區仍一枝獨秀,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東亞的強勁增長屬於出口拉動型,特別是本地區眾多國家對中國的出口日趨增多。二是受益於全球整體經濟復甦的拉動。三是世界高科技出現周期性反彈,對高科技產品,特別是數碼電器產品需求增加。四是東亞國家加速融入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的步伐,進一步拓展了對外經貿合作更為廣泛的空間。俄羅斯於1999年扭轉了經濟負增長的局面,此後五年因原油出口增多、原油價格見漲、居民實際收入增加、居民消費需求出現積極變化,使其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6.7%,其中2003年為7.3%,2004年上半年達7.4%,全年仍可超過7%。
世界經濟進一步普遍好轉和復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在因素的作用,也有外部因素的拉動。其共性因素是得益於「六個增加」,即國內消費需求增加;對外產品出口增加;工業生產增加;企業利潤增加;工業設備投資增加;區域經濟整合數目及其力度增加。
二、全球貿易急驟攀升,雙邊和多邊貿易依然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據世貿組織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球貿易額增長率,2001年為2.5%,2003年為4.5%,2004年預計為7.5%。聯合國貿發會發表的2004年度世界貿易和發展報告指出,2003年全球商品生產和貿易普遍恢復增長,2004年全球貿易將繼續加速增長,可望達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全球貿易迅速回升的導因,首先是由於美國人己經成為全球的終極消費者,美國的消費能力遠遠超出美國的生產能力,兩者間的缺口是由那些生產能力遠遠超過國內需求的國家來補充的,美國一年花費一萬多億美元從這些國家進口各種各樣的消費品,換言之,這些國家源源不斷地給美國人送去吃的、穿的和用的。其次是中國入世三年來不斷降低關稅稅率和減少非關稅壁壘,加上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進而導致農礦原料及設備等進口的大幅增加。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等在對美國出口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其經濟的恢復與增長主要依賴對中國出口的增加。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躍居世界第三位,貿易總額達到1.1萬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500多億美元,這種增長幅度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實踐表明,中國己從所謂的潛在的貿易大國成為現實的貿易大國。可以說中國經濟的良好運行及進口的大幅增長,為許多國家的企業創造了商機,增加了就業機會,進而拉動了其經濟增長。
全球貿易雖然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但制約全球貿易發展的因素並不少,主要表現為主要發達國家之間在國內消費需求方面仍存在巨大差異;主要經濟集團之間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正在加劇。這兩大因素導致了以反傾銷、反補貼為主要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據世貿組織的統計數據,自1995年世貿組織正式運作至2004年6月以來,各成員方共發起了2537起反傾銷調查,預示著世界進入了貿易摩擦的多發期。貿易摩擦增多是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下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這種貿易摩擦不僅體現在發達國家之間,也表現在發展中國家之間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但當前的國際貿易沖突與矛盾仍主要發生在貿易大國之間,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貿易大國,自然成為其他國家反傾銷、反補貼的重要對象。但國際經驗表明,美、歐、日之間的所謂「貿易戰」雖然此起彼伏,但從未中斷相互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國際貿易總是在摩擦與斗爭中尋找國家利益的平衡點,推動國際貿易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對其他國家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我們必須理智地加以應對,保持平常心態,而不要把貿易摩擦政治化和情緒化。
三、國際資金流量增多,外國直接投資處於恢復性增長
外國直接投資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400億美元的高點,但在此後三年,外國直接投資逐年減少,2001年下跌41%,2002年下降17%,2003年又減少了18%,只有5600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各國經濟不景氣及投資安全系數下降,使投資慾望不振,2003年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較上年銳減25%,僅為3670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吸納的外國直接投資則同比增長了9%,共計達1720億美元,但其分布不均,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為1070億美元,其中中國為53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吸收國。
聯合國貿發會議9月22日發表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認為,2004年外國直接投資開始復甦反彈,預計外國直接投資在亞太地區和中東歐地區等將會持續上揚,尤其流入中國、印度和波蘭等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將出現攀升之勢。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美國仍為世界第一大投資國,2003年為1520億美元,歐盟和日本則有所減少。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兩大變化,其一是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資本輸出國,2001—2003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例維持在7%左右,2003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累計為8590億美元,約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存量的10%。預計200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將超過7000億美元,但仍處於恢復性增長階段。其二是外國直接投資逐漸向服務業傾斜,而對製造業的投資則呈下降趨勢。20世紀70年代初,外國直接投資在服務業領域僅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25%,1990年增至50%,目前則上升為60%以上,製造業所佔比例己下降至34%。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轉向服務業,體現了服務業在整體經濟中地位的提升,為此,世界各國己紛紛放寬了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服務業的規定,允許外國直接投資進入以往只對國內開放的服務行業。盡管2004年國際資金流量增多,但許多國家仍在繼續改善投資環境,以滿足投資者的三性要求,即安全性、獲利性、變現性。因此,爭取更多國際資金的流入以彌補發展資金不足的缺口,依然是各國所追求的目標,爭奪資金的競爭將更為加劇。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發展和推進
盡管世界銀行分析指出,全球在新的貿易體制下可望通過自由貿易,發達國家每年削減3000億美元對農業的補貼將會每年給予全球的貿易總收入增加5200億美元。但這一誘人的「大蛋糕」,並沒有消除各成員方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導致2003年7月坎昆會議以失敗而告終。2004年8月,147個成員雖然己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議程達成了框架協議,但距離完成新一輪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尚需走很長的路程,在2005年1月結束「多哈回合」已是無法實現的願望和目標了。
全球多邊貿易談判進展遲緩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避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某些負面影響,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現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以雙邊和多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和建立自由貿易區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從而把國際經貿合作關系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及更廣的廣度。區域內貿易現已佔全球貿易總額的50%,其中歐盟相互間的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70%,北美自由貿易區為40%,而亞洲區域內貿易僅佔20%。這表明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較為緩慢,使亞洲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處於不利地位。為此,進入21世紀以來,亞洲特別是東亞在各國共同推動下,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東盟經濟共同體、「10+3」合作、「10+1」合作以及中、日、韓三方合作對話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尤其是在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通過實施「早期收獲計劃」安排及分兩階段全面取消所有關稅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東盟貿易的發展,表明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關系進入了新的階段。近兩年來,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擴大了對中國的出口貿易,而對歐美的出口份額卻明顯下降。2004年雙邊貿易總額已提前一年實現了1000億美元的目標。隨著中國經濟繼續健康發展及東亞各個經濟體之間日趨增大的互補性,東亞乃至亞洲仍有進一步增加對中國出口的空間。東盟秘書長王景榮認為,到自由貿易協定完全落實之際,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將高達1400億美元。屆時,東亞內部貿易所佔比例將會明顯上升。
世界經濟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各國面對的經濟問題千差萬別,有的經濟增長低迷,有的經濟增長過熱;有的通貨緊縮,有的通貨膨脹;有的消費需求旺盛,有的消費需求乏力,等等。世界經濟也向來是在光明中有暗點,在黑暗中有亮點,2004年世界經濟形勢同樣如此,既有喜訊又有憂慮。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4年9月11日刊登了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滕的一篇文章:《世界經濟:世界經濟未來風險》,此文集中闡述了世界經濟面臨的五大風險,亦即美國經常賬戶赤字急劇上升、美國財政預算失控、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經濟增長過熱可能導致硬著陸、石油價格繼續高漲。伯格斯滕所說的五大風險的確是制約2004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五個重要因素,如果處理不好,應對失誤,也將影響2005年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勢。此文所說的五大風險,美國就占居了前三個。美國2004財政年度的赤字為4130億美元,美國的進口是出口的兩倍,其貿易赤字高達6000億美元。美國「雙赤字」問題空前惡化,又使美元外於長期貶值態勢。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分析,美元貶值有利於美國擴大出口、糾正貿易失衡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財政赤字增加及國民儲蓄下降,又迫使美國政府加速向外舉債,因而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由於美國的外債絕大部分是以美元計價的,因此,美元貶值實際上意味著債務負擔的減輕,並使其他國家購買的美元債券受損失。由此可見,美元貶值對美國具有多重意義,這就是美國口頭上說要「維持美元的強勢地位」,而實際上任由美元貶值的原因。由於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度上升,又勢必引起利率不斷上升。因此,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己四次調高聯邦基金利率,將其利率從1%提高到2%,並有繼續加息的空間。利率不斷上調勢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進而影響消費和經濟增長。然而,美國經濟存在的種種問題目前還沒有使美國經濟脫離基本正常的軌道。但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將會動搖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它所採取的任何經濟政策對其自身和其他國家都會產生正反兩面作用,如果美元反彈升值,進口進一步增加,貿易赤字繼續竄升,美國政府就會採取更加嚴厲的市場保護措施,其他國家對美出口就將面臨更多的困難。美元匯率走向是一個利弊權衡的問題,因此,盡管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早就美元匯率問題,取得了「匯率過度波動和無序運動不利經濟增長」的共識,但美元仍處於弱勢狀態,歐盟與日本盡管批評美元貶值,而至今並沒有採取聯合干預行動,這說明弱勢美元尚未對美國、歐盟、日本經濟造成致命性的打擊。2005年,美國政府將從何處著手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推動其經濟持續發展,仍有待觀察。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政府減少財政赤字是降低巨額經常項目赤字的最好方法,而減少國內投資和壓低消費等其他選擇都不是積極的長期措施。為此布希宣稱在其第二個任期內,將把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削減一半,但目前尚缺少可行的有效應對措施。上述美國存在己久的三個老問題在2005年仍難以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伯格斯滕提出的第四個所謂「中國經濟因素」,即中國經濟過熱,宏觀調控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進而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實際上沒有成為現實。相反2004年中國的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繼續對世界經濟發展發揮著拉動作用。然而,仍有人預言2005年中國經濟將會出現硬著陸,這一預言也難以變成為現實。國際社會把「中國經濟因素」作為分析與預測世界經濟的要素,這是一件好事,表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
至於第五個風險—石油價格上漲問題,的確是2004年乃至2005年國際社會關注的大問題。農礦原料,特別是油價上揚對世界眾多國家經濟發展造成沖擊和威脅,油價上漲是多種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國際原油市場供求關系緊張;美國商業原油庫存數量變動;國際突發事件影響原油正常供應;原油期貨市場投機活動,等等,因而促使每桶原油價格曾一度突破55美元的大關。但總體看,由於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美元大幅貶值,使實際油價基本上處於尚可承受的價位區間,因此,油價上漲對石油消費國及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大。自12月以來,國際市場油價趨於下滑。然而,國際社會對2005年油價是繼續上浮抑或下調,其看法依然不盡相同。基於越來越多的石油消費國採取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加上石油供求關系出現緩解跡象以及油價上漲過猛、過高對其產油國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預計2005年國際油價可能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
鑒於上述分析,2005年世界經濟仍將持續增長,國際貿易繼續擴大,國際資本流量繼續增多,國際經貿合作繼續拓展,各國對自身存在的經濟瓶頸將進行政策性的調整,以應對內外部環境面臨的各種挑戰,以降低經濟發展的成本和代價。因此新的一年裡,世界經濟將會持續增長,但與2004年相比,有的主要經濟體增長速度將略有減緩。全球經濟增長率有可能降至4%以下。美國經濟存在已久的三個老問題及美聯儲將繼續採取的加息措施,預計將使美國經濟增長率減至3.7%左右;歐盟三分之二的貿易集中在其內部,使用歐元交易,因而受美元貶值的影響不大,在德國經濟進一步復甦的帶動下,歐盟經濟甚至可能將略好於200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歐盟的經濟增長率將從上年的2%上升為2.5%;日本經濟開始步入自律性復甦階段,其經濟增長率有可能穩定在2—3%之間。俄羅斯作為經濟轉軌國家由於油氣價格低於上年,其經濟增長率也將有所放緩。亞、非、拉三大發展中群體中,拉丁美洲由於出口增加和原料價格上漲,拉動經濟已連續兩年好轉,但出口產品附加價值低、國民儲蓄率紙,因而難以確立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政局較為動盪,因此,其經濟復甦只是陷入低谷後的恢復性反彈,與2004年相比,經濟增幅將減少一個百分點左右。非洲大陸內在過去五年間年均經濟增長率為3.1%,低於人口增長率,貧困問題依然是所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一點與東亞地區不同,在過去五年間,東亞的貧窮人口減少了2.5億人,中國、越南和泰國等國家在改善人民生治和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國際社會公認的變化。由於非洲大陸加速推動內部改革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國家內亂及地區沖突減緩,因此經濟增幅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動,仍可維持5%左右的經濟增速,但由於經濟總量甚微,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限。亞洲經濟前景看來將依然光明,整體經濟增長率大體維持在6.5%左右,其中南亞在印度的帶動下,將取得6%左右的經濟增長,東南亞將略高於5%。東北亞、東南亞、南亞經濟的同步強勁增長,將進而帶動亞洲內需的增強,使其整個亞洲地區經濟持續增長,並增強區域內經濟的進一步整合。
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給出了正確的客觀結論,會議明確指出,總的看,和平、發展、合作是形勢的主流。從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及其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但總體上還是機遇大於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只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主要任務,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就能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繼續對世界經濟發揮可持續的積極推動作用。
『捌』 為什麼石油美元對美國的美元霸權相當重要
石油作為工業的血液,素有「黑金」之稱。美國成功與石油輸出國達成協議:石專油以美元標價,美屬元是石油的唯一標價貨幣。這樣,石油與美元之間被劃上了無形的等號,出於對石油進口的需要,各國不得不再持有足夠的美元儲備,此外,由於石油價格的不斷走高,各國對美元的需求也相應增加。美元也因此再次取得了較其他儲備貨幣的巨大優勢。
美元霸權(US Dollar Hegemony)是指美元在執行世界貨幣職能的過程中,給美國帶來了諸多經濟利益,但同時可能給其他國家經濟造成各種負面影響。 美元霸權是歷史上最復雜的金融體制。在人類金融事務中,首次出現了由一國不兌現紙幣通過浮動匯率和自由兌換強加的貨幣霸權,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使這種貨幣霸權的形成成為可能。
下圖就是各國的美元儲備,也可以看得出大家對美元的依賴。
希望能捷達到你的問題
『玖』 國際石油貿易中幾種價格的含義
石油價格的標定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程序。隨著全球石油貿易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石油標價方法。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官方價格:是指以沙烏地阿拉伯的輕油為基準的標准原油價格,是20世紀6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西方跨國公司降低「標價」行為進行抗爭的結果。60年代後期特別是70年代初以來,在歷次部長級會議上,OPEC都會公布標准原油價格作為當時統一的官價。到20世紀80年代,由於非OPEC產油量的增長,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官價」已不起多大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以世界上7種原油計算的平均價格(7種原油一攬子價格)來決定該組織成員國各自的原油價格。7種原油的平均價即是參考價,然後按原油的質量和運費價進行調整。
現貨市場價格:現貨交易是傳統的貨物買賣方式,交易雙方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簽訂貨物買賣合同達成交易。現貨市場價格有兩種:一種是實際現貨交易價格;另一種是一些機構通過對市場的研究和跟蹤,對市場價格水平所做的估價。
期貨交易價格:買賣雙方通過在期貨交易所公開競價,對未來特定月份的「石油標准合約」達成的成交價格稱為石油期貨價。
以貨易貨價格:有些國家採用以貨易貨的方式交換其想要的物資。採用這種方式時,其原油價格雖然是按照OPEC官方價格計算,但由於所換物資的價格高於一般市場價,所以實際上以貨易貨的油價往往低於官方價格,因而這是在市場疲軟情況下一種更加隱蔽的價格折扣方法和交易手段。其最基本的形式是用石油換取專門規定的貨物或服務,此外,還有以油抵債、以油換油、回購交易等多種形式。
凈回值價格,又稱為倒算凈價格。一般來說凈回值是以消費市場上成品油的現貨價乘以各自的收益率為基數,扣除運費、煉油廠的加工費及煉油商的利潤後,計算出的原油離岸價。這種定價體系的實質,是把價格下降風險全部轉移到原油銷售一邊,從而保證煉油商的利益,因而適合於原油市場相對過剩的情況。
『拾』 基於進出口總量均衡的國際原油價格形成模型
4.3.2.1 模型結構
傳統經濟學商品價格的形成是當該商品的供給等於需求時,市場達到均衡,由此供給(或需求)量所決定的價格就是該商品的均衡價格。通常情況下商品的供給量為產量,需求量為消費量。但由於石油市場受戰爭、意外事件的影響較大,戰爭和意外事件可能造成石油供應中斷,由此對全世界經濟生產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現在很多國家都建立了相應的石油儲備。由於有存貨,當年的消費量不等於當年的石油需求量。同樣地,以往的一部分儲備有可能轉化為供給,因此當年的石油產量也不等於當年的供給量。所以考慮原油市場均衡價格不能直接利用供給(產量)等於需求(消費量)平衡式。如果將國際石油市場看作一個虛擬的商品市場,該市場的流入就是國際石油的總出口,流出就是國際石油的總進口。由於是虛擬市場,因此市場一定會出清,所以每年國際石油市場的總進口等於總出口。
從這個角度來說,可將從國際市場的流出(進口)視為需求(包括當年的消費和儲備),將流進(出口)視為供給。國際石油市場出清,意味著進口等於出口,此時國際石油市場達到均衡,由此確定了國際原油價格。在變數的選擇上,需求(進口)設定為國際原油價格、世界經濟活動水平(實際GDP)和OECD國家石油儲備量的函數。供給(出口)方程的因變數為國際原油價格,設國際原油價格為石油出口量、OPEC上期原油產量的函數。當世界經濟處於上升時期,各部門擴大生產使得對石油的需求增多,各國增大對石油的進口,即進口量與世界經濟活動水平(實際GDP)存在正向變動關系;同樣OECD國家增加石油儲備需增加石油進口,而減少石油儲備,意味著動用一定量的石油儲備滿足國內需求,這會導致石油進口量的減少,所以OECD石油儲備量與國際石油進口量之間也存在著正向變動的關系。對供給方程而言,國際石油出口量越多,表明國際石油市場的石油供給量越多,供給增多,油價走低;反之,國際石油出口量減少,表明供給減少,油價走高。所以國際原油價格與國際石油出口量成反向變動關系。由於OPEC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地位,OPEC的產量政策通常作為油價變化的一個指標,增加產量會使油價下跌,減少產量會使油價上升;另外市場對產量變化有一個滯後期,所以OPEC上期原油產量與國際原油當期價格之間存在反向變動關系。
本節石油進出口量數據來自英國石油公司BP網頁,世界實際的GDP值來自http://genderstats.worldbank.org/query/,OPEC原油產量、國際原油價格和OECD 石油儲備量數據來自美國能源網站,時間跨度都是從1989~2003年的年度數據。
4.3.2.2 國際原油價格形成模型
(1)需求函數(表4.4)
表4.4 需求函數表
續表
即
lnIM=0.006lnPC+0.954lnG+0.316lnSO-0.022 (4.1)
式中:IM為國際石油進口量;PC為國際原油價格;G為世界實際的GDP; SO為OECD國家石油儲備量。
從模型結果來看,所得回歸方程的系數符號與前面的分析相一致。世界經濟活動水平(實際GDP)對世界石油總出口量(需求)的影響比較顯著,其次OECD國家石油儲備的變動對石油總出口量的影響也較顯著。相比較而言,原油價格變化對石油總需求的影響不顯著。這個結論從長期來看是比較合理的,因為石油是一種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的商品,其消費量受價格的影響較小。
(2)供給函數(表4.5)
表4.5 供給函數表
即
lnPC=9.077lnEX-10.714lnQO(-1)+17.276 (4.2)
所得回歸方程的系數符號與前面的分析相一致。國際原油價格受到國際石油進口總量和OPEC國家上期產量的顯著影響。
(3)市場均衡
IM=EX (4.3)
即國際石油市場總出口量等於總進口量,國際石油市場出清,供需達到了平衡。
據此整理得
lnPC=9.147lnG-3.206lnSO-11.326lnQO(-1)-1.14 (4.4)
PC=α·G9.174·SO3.206·QO(-1)-11.326 (4.5)
運用上式可以模擬OPEC產量變動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例如OPEC原油產量減少4%,假設世界經濟活動水平不變(即值不變),OECD國家需動用約14%的石油儲備才能穩定國際原油價格。因為:
PC=0.96-11.326.0.863.206.PC*=PC* PC*為基準情形時的國際原油價格。
類似的,如果世界經濟年增長率為3%,在其他因素都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OPEC上期需增加約2.4%的產量,恰好可以穩定國際原油價格。因為:
PC=1.039.174·1.024-11.326·PC*=PC*。
4.3.2.3 修正後的國際原油價格形成模型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各國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石油產品由於其分布的地緣性和主要消費國與主要產油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分離等特殊性,將使石油產品貿易更依賴於國際市場,所以石油產品貿易量佔世界經濟(GDP)的份額有增大的趨勢。石油產品貿易額佔世界GDP的比重越大,國際石油市場越繁榮,這對國際原油價格的產生將起到一定的影響。具體地說,由於國際總進口與總出口相等,所以石油進口開放度增大,意味著石油進口量和出口量同時增加。由於需求和供給同時增加,所以國際原油價格的漲跌由供給和需求的價格彈性確定。供給價格彈性大,原油價格將降低;需求價格彈性大,原油價格將上升。無論何種情況,一般都會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的形成。下面我們將引入石油進口國開放度概念,進一步研究在進口國開放度變化的情況下各影響因素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
石油進口國開放度,指國際總的石油進口量與石油出口量的和佔世界實際GDP的比例,用TRI表示。即TRI=(石油總出口+石油總進口)/世界實際GDP。
考慮石油進口國開放度指標後的石油供給函數如表4.6所示。
表4.6 石油供給函數表
即
lnPC=9.092lnEX-10.727lnQO(-1)+4.592lnTRI+11.88
所得回歸方程中石油進口開放度的系數為正,表明進口開放度增加,國際原油價格將上升。其餘變數的系數符號與我們預期的結果一致,即上期OPEC原油產量與當期的原油價格成反比,進口國開放度與國際原油價格成正比。且這3個量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在1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顯著的。
在供給函數中引入石油進口國開放度後,擬合指標R-squared和調整的R-squared等各項指標都有所改善,因此引入石油進口國開放度指標有助於更好地擬合原油供給函數。根據市場均衡條件IM=EX,整理得:
PC=α·G9.179·SO3.04·QO(-1)-11.351·TRI4.859 (4.6)
石油進口國開放度的增加表示石油進出口量的增加,反映進口國對石油需求的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收增加的國際石油產量而保持國際原油價格不變。如:
PC=1.021-11.351·1.054.859·PC*=1.001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