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結構發生變化

國際貿易結構發生變化

發布時間:2021-03-05 17:46:59

⑴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國際貿易發生了哪些變化怎麼都

數量增加;結構改善;地域擴大;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北大西洋沿岸
工業革命對世界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促進了生產.人們在滿足了本國本地區的消費需求外,可以有大量的剩餘產品可以用來與別國交換.工業化了的歐洲需要為他們的剩餘製造品獲得市場,也最終有了改變與亞洲貿易中長期處於逆差的地位;第二,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交通的發展,鐵路、輪船、汽車以及電報電話的應用將整個世界連接成一體,國際貿易變得更加迅速方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工業革命使世界從單一的農業社會轉向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現代經濟.與農產品和其它初級產品不同,工業產品的種類千千萬萬,變化無窮無盡,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日新月異.任何一國都不能自己生產全部的工業產品,都不可能達到農業社會時的那種「自給自足」.各國都只能生產一部分產品,然後用自己的產品與外國的產品進行交換.國際范圍內的分工和交換即國際貿易逐漸成為現代經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工業革命以後,國際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此前從18世紀初到19世紀初的將近100年裡,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1倍多.然而,僅在19世紀的前70年(1800年-1870年)中,世界貿易就增長了6.7倍,平均年增長率超過9%.如果扣除價格下跌的因素,實際貿易量增長了9.6 倍,從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盡管除英國以外的主要歐美國家開始實行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並先後出現了幾次經濟衰退,世界出口總額仍然從51.3億美元增加到184億美元,增長了將近2.6倍,年平均增長率仍達6%[1].
工業革命使得歐洲各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業的比重大大增加.工業的發展不僅生產出大量的製成品需要尋找市場,也需要進口更多本國沒有或不足的原料(如棉花、橡膠、石油、各種礦產資源).因此,國際貿易越來越成為歐美工業國家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從1840年到1870年,英國的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9%進而上升到16%,法國和德國也都從原來的7%增加到16%[2],在30年中增加了1倍多.
工業革命還改變了世界貿易中的產品結構.在地理大發現和西歐殖民擴張以前,世界貿易中的主要產品是各洲各國的特產和手工業產品,如香料絲綢.殖民開發以後,增加了許多殖民地奴隸種植園中生產的大宗消費品如蔗糖、咖啡、可可、茶葉等,但工業原料和製造品在國際貿易中仍不是主要的.而工業革命以後,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和流向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第一,機器紡織品特別是棉紡織品成為歐洲最重要的大宗出口產品,並以低廉的價格和標准穩定的質量取代了印度、中國等國的手工紡織品,成為19世紀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工業製造品.
第二,大宗工業原料成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棉花、黃麻、生絲、煙草以及礦產原料逐漸取代香料、茶葉等成為19世紀初級產品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第三,機器設備和金屬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隨著英法等國的殖民擴張和資本輸出、鐵軌、機車、蒸汽機、礦山機械等機器設備成為重要的貿易產品.
第四,農產品特別是穀物貿易大大增加.農產品作為初級產品,各國都能生產,在以互通有無為主的自然經濟的貿易中,農產品的進出口量並不很大.工業革命的結果使得歐洲各國農產品的相對成本和價格都大大提高,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大規模農業生產又大大降低了成本.作為比較優勢和專業化分工的結果,農產品貿易佔世界貿易的比重也增加了.
經過工業革命,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並形成了一個以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製成品,其餘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並進口歐美製成品的國際分工和世界貿易格局.世界貿易的基礎已不僅僅是各國的天然資源.各國生產技術不同而產生的成本差異成為決定貿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⑵ 國際貿易如何影響一國的產業結構變動

國際貿易是在開放條件下來自外部的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它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國際比較利益機制實現的。一般來說,各國間產品生產的相對優勢的變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引起進出口結構的變動,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變動。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促進了產業的國際轉移。在封閉經濟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並不伴隨著對外產業轉移,而是在一國范圍內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國際產業轉移是開放經濟的產物,也是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必然結果。

⑶ 近年來美國進出口結構主要有哪些變化

根據《新華網》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9月,按普查口徑,美國貨物進出口金額為專3104.01億美元,同比屬下降1.9%。其中,貨物出口金額1245.27億美元,同比下降0.2%;貨物進口金額1858.74億美元,同比下降2.9%;貨物逆差金額613.47億美元,同比收窄8.0%。近年來美國進出口結構主要變化有:

  1. 美國食品、飼料和飲料貿易金額213.42億美元,同比增長6.9%;

  2. 工業中間品貿易金額723.51億美元,同比下降0.5%;

  3. 資本品貿易金額928.23億美元,同比下降2.6%;

  4. 汽車及零部件貿易金額420.91億美元,同比增長0.9%;

  5. 消費品貿易金額688.47億美元,同比下降6.8%;

  6. 其他商品貿易金額129.49億美元,同比增長1.8%。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總結,近年來美國進出口結構主要變化在美國食品、飼料和飲料貿易,工業品、資本品,汽車和消費品等方面。

⑷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急求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涌現並投入世界市場。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製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第六,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下降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戰後,製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器設備在世界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戰後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所佔比重則明顯上升。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1)世界製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下降。

⑸ 二戰後國際商品結構發生什麼變化原因是

二戰後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國際貿易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出現了許多新的國際貿易形式使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

⑹ 9.在戰後幾十年間,日本、韓國等東亞的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

第二次世界大來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自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⑺ 國際貿易原理解釋一些國家的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的原因

技術的進步,資源的減少,用工成本的增加,工業體系的變化等等都會導致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

⑻ 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有哪些

一、在目前初步談判的條款下,加人WTO後中國的的變化

在朱總理訪美以後,美國政府搶先公布了我國與美方就加入世貿組織(WTO)談判的初步內容,在我國及國際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中國為加入世貿組織做出了重大的「讓步」,美國政界和商界也都承認中國政府做出了重大的「讓步」。我們國內許多人則認為目前按此條件加入WTO會給中國造成很大的沖擊,因此對加入WTO產生了較多的疑慮。

當然,這次談判所承諾的條件中,在一些主要的領域里,應該說都有一些沖擊,確實都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事實上,如果對我們所初步承諾的加人世貿組織的條件仔細進行分析,可以看到,這種沖擊並不像有些報刊、外電所描述的那樣是「國門大敞」,讓外國企業長驅直入,而是實際上還有很多方面的限制和保護,還有一定的過渡時期;主動權基本上還是操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中。我們對此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1.農業。現在議論比較多的領域,首先是農業。對於美國的農產品,首先是允許染有TCK病的小麥進口。但這宗進口的解禁其實對我國的影響並不大,本身也並不是WTO的問題。影響比較大的是在加入WTO以後,提高「大宗商品配額」,即每年進口糧食的「配額」增加到2100萬噸。在這2100萬噸進口的數額之內實行的是1%一3%的低關稅;2100萬噸配額以上的進口繼續實行高關稅,但要逐步從目前的30%一40%的水平降到2004年的17%的水平,有些將降到14%。對中國經濟影響比較大的恐怕首先是這2100萬噸的配額,因為我國目前每年只進口300多萬噸糧食,即使在最初兩年進口配額只有700-1200萬噸,進口的增幅仍然較大,這在目前我國農產品銷售困難、產品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可能會對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和我國農民的收人造成一定的沖擊。但從長遠來看,第一, 2100萬噸的進口仍然只佔我國糧食總消費量的2%-3%左右,占市場交易量(進入市場的部分)的10%左右,不會左右我國的糧食市場。第二,糧價的下降,對農民的收入有影響,但中國目前70%的糧食屬於農民自給自足的部分,受影響的主要是那些出售到市場上去的30%的商品糧,對市場價格影響較大,但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還是有限的。第三,農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會對農產品價格體制的改革、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也會對農業結構的調整產生積極的影響。第四,較低的國際糧價抑制國內糧價的提高,對於農民當前的收入是會有影響,但是對於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到工業和其他非農產業中去則會有用積極的影響。因為糧食價格降低,平均工資水平就可以降低,有利於工業的發展;通過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的農村人口進入工業、第三產業的速度,農村勞動力轉移、獲得較高收入的就業機會的可能性也就會增加。因此,如果我們承認農民收入的增加不太可能繼續依靠農業收入的增加,而主要將靠工業、非農產業的發展的話,那麼,盡管這一點會在短期內形成對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的沖擊,但是從中、長期來講,對3億農業勞動力和7億農村人口是有好處的。當然,如果加入WTO,應採取相應的積極措施,盡量減輕在短期內對農民收入沖擊的負面影響。

就具體品種而言,在農業方面可能造成較大沖擊的是大豆和棉花。根據《中美農業合作協定》,到2004年我國豆油的進口配額將達到330萬噸。按中國大豆的出油率14%-15%來推算,進口330萬噸豆油相當於進口2200萬噸大豆,這個進口量大於國內大豆總產量。從而對我國的大豆生產將構成很大壓力,其次是棉花。去年我國棉花進口量為20萬噸,簽署《協定》後,棉花進口馬上就要變成74.3萬噸,到2004年則要達到89.4萬噸,而我國目前的棉花庫存達500萬噸,因而壓力也較大。

2.汽車業。很多人認為一加入WTO,汽車的關稅就會降到0,從而對中國的汽車業將是致命的打擊。實際上,即使今年加入WTO,汽車價格也不會馬上下降。我們承諾的條件是,到2008年(美國要求到2005年),汽車保護關稅由目前的80%-100%下降到25%。這么長的過渡期,國內的汽車行業有時間來發展壯大、並逐步和國外廠家競爭。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轎車價格也只比國際市場高出20%-50%。因而,加入WTO,價格將不是最大的沖擊。投資、服務方面的沖擊可能要大於價格沖擊。在投資方面,我們曾規定,整車、發動機生產,外資不能超過50%,這一規定在加入WTO後會逐步取消。這個沖擊是很大的;另外,與汽車製造相比,中國在銷售服務方面與國外的差距更大。在研究開發(R&D)上,中國與國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國外象豐田、通用這樣的大公司,每年研究開發經費高達50-60億美元,而中國整個汽車行業的研發經費加起來才不過十幾億元人民幣。設計開發一個全新的車型需要研發經費20億美元,改型要1一2億美元,中國的研發經費只夠改型,可以說,在這個方面還無法與國外競爭。現在看來,我們唯一可以與國外競爭的可能是汽車的維修服務方面。台灣由於有了很健全的國內汽車維修服務體系,因而在汽車保護關稅降得很低的情況下,其汽車進口量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總之,加入WTO對汽車行業的沖擊將是全面的、但也決不會一下子被沖垮。我門有喘息的時機, 要抓住這個時機,完成轉型,使中國的汽車業上一個新台階。

3.電信業。電信業實際上也並不是讓外國公司長驅直人。我國承諾的條件是在6年內取消對傳呼機、流動電話進口的限制,在2年內允許外資進入移動電信業務,4年內可以進入基本電信業務。加入WTO後,在基礎電信業,允許外資佔到25%;增值電信業允許外資佔到30%。但是這些「進入」在品種、地區、程度、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特別是在移動電訊、基本電訊業務這個領域里,不是讓外資獨家經營,而只是允許他們參加合資企業的投資。目前美國在這方面的要價是,要求國外公司能控股60%,至少為51%;外國公司可以直接進行國際出口,從而繞開中國的國際出入總局。這個目標與中方有分歧。現在要談判的、沒有確定的,就是允許他們將來可以持有多大的股權,是否可以有控股權等。在增值服務業、傳呼領域里可以持股51%,但在其它方面並不是這樣。因此,我們承諾的主要還是允許他們來辦合資公司,來參股,而不是由他們來控制我國的電信業。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也是我們發展電信業的需要。過去我們的一些電訊公司也進行了合資方面的嘗試,就是想通過合資及時地引進他們的技術。因此,這對我們來說,利大於弊。當然外國公司會得到一定的收入,但這對我國民族工業的沖擊並不是很大,相反可以加速我國電信業的發展,跟上國際信息產業發展的步伐。

4.金融業,另一個爭議比較大的領域是金融業,金融業實際上和電信業的情況差不多。在銀行業,目前談判的,首先是在各地允許外商開展業務,主要是從現在開始可以在各地設立分行。但是這個業務主要是他們能對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做外幣的業務。一定時期之後,會允許他們經營三資企業和外國人的一些人民幣業務,目前在上海、深訓已經在逐步放開。但這種人民幣業務,主要是外資企業的人民幣業務。然後再過一段時間,可能會允許他們經營中國居民的外幣業務,也還並不允許他經營中國居民和中國企業的人民幣業務。而如果外幣不能和人民幣直接兌換,很多人還會願意把外幣存在中國銀行。而且,外資銀行在什麼地方可以開展業務,還是需要中國人民銀行的批准。從這個角度看,應該說限制是很大的。第二,金融領域里的另一個開放是允許外資搞合資銀行,股份可以佔到50%,也有一定的限制。

5.保險業,保險業的開放速度可能稍微快一點。人壽保險公司外商持股比例入關時可以達到50%,一年以後可以達到51%;在非人壽保險和再保險領域,外商將獲准在合資保險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並且在兩年內可以成立全資的分支機構,經營一定范圍內的保險品種,也不是所有的保險業務都可以由他們來經營。

6.關稅。這是另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領域。中國一方面同意降低農產品的關稅,另一方面也同意在2005年把工業產品的關稅從1997年的24.6%降低到9。4%左右。在有些領域里降得比較多,比如化工業、醫葯產品降到跟其他國家一樣5%-6%的關稅;汽車業從現在的80%-100%降到2005年的25%,汽車零件的關稅降到10%。應該說降的幅度比較大。但是這個影響我們也要通盤考慮。中國過去名義關稅比較高,但實際徵收關稅的比重很低,每年只有3%-5%,還不算走私(關稅高,走私的動機就強)。在全部進口產品中,由於我們實行了各種關稅的減免、合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大中型企業進口先進設備的優惠政策等等,以及對原材料、來料加工企業的一些優惠政策,所以實際上我們關稅徵收的比重並不大。並不是說降低關稅就沒有影響,而是說它的實際影響比起數字所顯示的程度可能要小。此外,降低關稅的影響要作整體分析,不能僅就對某一利益集團影響出發進行判斷。比如,象汽車這樣的工業,關稅的下降,對整車組裝業的沖擊較大,但對零部件生產廠家可能有利,整個汽車工業的就業可能會有較大的增加。

另外,還有一個對於降低關稅的認識問題。目前我國的關稅水平為16.8%,我們承諾2001年降到15%,2005年降到10%。現在,發展中國家平均關稅水平為14%,發達國家為3%,WTO成員國為6%。可見,中國的降稅是順應國際發展趨勢的,不是讓步;而且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關稅的保護作用在逐步下降。例如,我國簽署了信息技術貿易協定(ITA),這意味著到2005年,信息技術產品關稅將降到0。我們為什麼要這么做,這是由於,高新技術產品全球化要求其零部件在全球的自由流動,如果關稅不降到0,人家就不會到你這兒來生產,也就談不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需要努力趕超的國家。

從各方面來看,毫無疑問,加入WTO是有成本的,是要付出代價的,對有些領域是有沖擊的,但是它的沖擊並不像現在人們所想像的那麼大。而且有3-5年的過渡時期,有些領域有6年的過渡時期,還是給我們留出了一些調整的餘地。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加緊我們國內的體制改革,加快對國內企業、特別是對非國有經濟開放各個領域,加強在各個領域里發展國內的競爭,提高各個領域的管理能力,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就不僅僅是全球化規則的接受者,而且可以參與全球化規則的制定,還可以藉助世貿組織這個講壇解決貿易爭端。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推動下,WTO馬上要開始下一輪的談判,核心問題是如何擴大各國對美國等國占優勢的農業和信息、服務業的開放。中國如果現在不加入WTO,不僅將來加入更加困難,而且使我們在新一輪談判中沒育發言權,不能加強發展中國家這一邊的談判力量,這會使新一輪談判的結果對我們更加不利。這也是需要考慮的「未來因素」。

加入WTO最大的好處還在於:對國際上做一定的承諾,可以促進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促進國內經濟各個領域市場競爭的發展,而且現在我們面臨內需不足的情況,加入世貿組織在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就業的增長可能會有積極的、正面的促進和推動。一方面由於各國的市場對我國的產品更加開放,貿易會有所增長、出口會有所增長;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卜對國際市場做出了更多的承諾,外國投資者會覺得中國的投資環境有所改善,會增加對中國的投資,這樣對國內經濟的回升也是有好處的。因此,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正面促進對於負面沖擊的抵消作用,即使從短期看,加入WTO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更不要說從長期看,中國總是要走向世界,總是要進行改革開放,通過開放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體制的改革。

二、目前中國加入WTO的可能性

朱總理訪美,美國政府沒有批准在最後的協議上和中國簽字。由此也引起了美國商界的一片呼聲、一片反對,朱總理回國以後,又發生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作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事件。中美關系出現了急劇的惡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加入WT0的前景如何?

對這個問題要從我國的態度和美國的態度兩方面進行分析。

從我國的態度來講,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分析加入WTO對中國是有好處還是有壞處。如果中國加入WTO好處大於壞處的話,那麼不管中美關系發生什麼變化,我們還是應該積極爭取加入。因為越是國際關系惡化、越是在國際上處於弱勢地位,我們越是發展經濟,越是要在國際上爭取我國的利益,越要通過進一步的開放來得到發展。西方國家本來就不是從我國的利益考慮,而是出於打開我國的市場爭取他本國利益的目的。這一點現在也沒有什麼大的改變。我們還是要像過去一樣通過談判爭取我們的最大利益,做到權利和利益的平等。

從美國方面來講,這次事件也不會對中國加入WTO的談判發生大大的變化,既不會更好,也不一定更壞。不會更好,是因為他們不會因為覺得對你做錯了什麼事情,出於一種抱歉的心理,來使中國加入WTO更好通過。美國有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反華勢力仍在反華,他們也不會因為炸了你的使館而有所改變。但是也不一定更壞。這件事情,包括這一輪的風波以後,盡管美國的反華勢力在叫囂什麼「中國政府組織遊行,就是為了對加入WTO的問題要價」,但多數人還是從兩國經濟關系的角度來看問題。美國商界的游說活動也有所加強,對抵消反華勢力的增長有好處,但是也不會由此產生很大的改變。

中國領導人最近說:我們不會放棄我們的根本利益;再談13年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這表明了中國的立場。在這以後,中國能否在今年加入WTO,實際上已經取決於美國人談判立場的改變。從目前看,中國在今年加入WTO的可能性目前還是有的,但不妨做一個「50%對50%」的估計。

三、中國在國際形勢惡化條件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必要性

首先,國際經濟形勢對中國出口的增長在長期之內部不會很好。進入新世紀以後,不能指望我國的外貿條件還像80年代、90年代那樣好,我們也不會有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當初經濟起飛時所享有的那種寬松的國際市場。中國現在對美國出口的順差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美國採取了各種抵制措施。在歐洲也有各種貿易配額對我國實行各種限制。亞洲、東歐。南美的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都在發展各自的經濟,都在和我國競爭;全世界的經濟又進入了通貨緊縮的時期。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必須更多地著眼於國內市場,著眼於擴大國內需求。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國際形勢越是對我們不利,我們就越是要下決心加速改革與開放。

首先是要加速國內的體制改革,盡快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才能真正提高國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我們再也不能「說廢話」了,再也不能抱有幻想了,只能以「三個有利於」為標准加快改革,抓緊把經濟發展上去。

其次是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哪怕是吞下一些過去還不願吞下的「苦果」。這是因為,所謂「發展」的概念是落後國家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不是指落後國家自己今天過得比昨天好。這包括以下的一些含義:第一,發展中國家必須用國際市場的標准作為參照系衡量自己,認識自己的落後,認識自己的問題;第二,發展中國家必須增長得更快才能實現發展,因為你的經濟實力在增長,別人的經濟實力也在增長,如果你的增長速度比別人慢,到頭來差距會越來越大;第三,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須做比別人更多的事情,包括一些痛苦的事情,才能追上先進國家,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這一切恰恰表明:要發展,就必須要開放,要加入到國際市場中去,經受國際競爭的考驗,開放與改革一樣,都是一件困難而痛苦的事情,因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意味著要到國際上去面對發達國家的競爭與擠壓,甚至要冒讓外國資本和產品過多佔領本國市場的風險,但是只有開放,我們才能知道國際上經濟發達的參照系是十么,才能在國際上獲得我們發展經濟所需要的產品、技術、資本、管理與市場,才能利用和吸取別國的經驗與教訓,少走彎路、多走捷徑,一步一步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們可以不開放,關起門來也可以實現一定的經濟增長,今天過得比昨天好一些,但是作為一個已經大大落後的國家,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增長速度不夠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會拉大,在當今科技與市場飛速變化的世界上,關起門來絕對不是辦法,因為那樣做實現不了我們趕超發達國家的目的,相反可能會再受人家的欺負。現在我們都在議論西方國家的「炮艦政策」。「炮艦政策」在歷史上就是用武力打開一國的國門。就是說,不早一點主動開放、發展經濟,結果卻可能是被動挨打,被迫開放,被人侵略。我國歷史上就有過這樣的先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改革開放的目的,說到底就是為了不再受別人的欺負,是為了使我們得以發展,與世界列強平起平坐。要想使我國強大起來,就一定要開放,要走向世界,要用世界的高標准來衡量自己,盡可能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技術等等,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建設。

⑼ 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1、國貿起源: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主義方式准備時期,實行的是保護政是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貿易保護政

3、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出現了兩種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4、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推行帶有壟斷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

5、二戰後,出現了兩中傾向,一是20世紀50年代帶70年代出現了貿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後,出先了新貿易保護主義。

6、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推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

7、當前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9)國際貿易結構發生變化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的方式變革: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

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

中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結構發生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