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中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中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2-28 01:00:05

① 沙特買中國無人機了嗎

1、買過好來幾次了
2、最近一次是今年源3月15日至18日,81歲的沙特國王薩勒曼
以下是新聞摘要:
沙特與中國CASA董事長簽署《無人機製造合作協議》。
中國已在2014年向沙特出口了「翼龍-1」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成為沙特裝備的第一款無人攻擊機,並投入葉門戰事。而在2015年7月曝光的一張衛星照片顯示,一架疑似中國製造的彩虹-4無人機出現在了沙特吉贊地區機場上。
在今年2月的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期間,中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ALIT)和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旗下設立的沙特技術開發和投資公司TAQNIA簽署協議,在沙特製造全系列彩虹無人機,並向中東地區推銷。

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子公司有哪些

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專業公司主要有: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航天科技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香港國際投資控股公司、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航天時代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中國四維測繪集團有限公司、航天新商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中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相關情況:

1、以大膽選拔具有事業心、責任感、有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進班子、壓擔子為突破口,改進幹部選拔方式,推行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擇優選拔任用領導幹部。

2、集團公司自成立以來積極推進薪酬分配製度改革,不斷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始終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積極探索按生產要素和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實現形式和辦法,建立起崗位工資為主體、薪酬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

3、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機制創新為核心,著力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條件,建立有利於挖掘人的潛力、激發人的活力、開發人的智力、培養人的創造力的有效機制。

③ 亞太7號的中國航天發展

自1990年以來,中國航天已有種型號的長征火箭用於國際商業發射,為1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服務,先後進行了30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36顆衛星,提供了6次搭載服務,完成了2顆通信衛星的在軌交付,實現了商業衛星整星出口。中國航天不斷通過發射和交付商業衛星,和平開發空間資源,利用航天科技成果造福民眾生活,為全球經濟繁榮服務。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持續跨越發展,航天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中國航天已經具備宇航系統集成能力,為用戶提供具有國際水平的服務和產品。專門從事國際宇航貿易的長城公司已經從單一的發射服務承包商,發展成為按照客戶需求提供火箭、衛星以及地面站建設等產業鏈服務的系統集成商。 亞太7號北京時間2012年3月31日18時2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法國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製造的「亞太7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火箭升空約26分鍾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星箭分離正常,衛星准確進入近地點209公里、遠地點50419公里、軌道傾角27.4度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這次發射任務是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香港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於2009年簽署的發射服務合同實施。「亞太7號」衛星是法國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為香港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大功率廣播通信衛星,衛星載有C波段和Ku波段轉發器各28路,設計壽命超過16年。「亞太7號」衛星將接替在軌運行的「亞太2R」衛星,定點於東經76.5度赤道上空,可為亞洲、中東、非洲、澳大利亞、歐洲等提供電視傳輸和衛星通信服務,並為中國、中東、中亞、非洲等提供電視直播和跨洲際通信廣播服務。
用於此次發射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目前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本次衛星發射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59次航天飛行,也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第50次飛行。

④ 中國航天的資料

簡稱CASC,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詳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1基本介紹

主管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航天信息中心
編輯:《中國航天》編輯部
中國刊號:CN11-3630/V
介紹中國航天科技的取得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和中國航天發展的廣闊前景。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才達到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2簡史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見「東方紅」1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截至 1984年底,共發射了16顆人造地球衛星。
發展進程
1956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制定中國12年科學發展規劃,把噴氣推進和火箭技術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在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的領導下,於1956年 10月8日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根據1957年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新技術協定,1960年前,蘇聯曾對中國建立火箭導彈研究、試驗機構和仿製蘇制導彈提供援助。之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開始獨立研製各類導彈和火箭。
1958年8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根據同年5月毛澤東主席的提議把發射人造衛星列入科學發展規劃。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 581組」和上海機電設計院,以開展空間物理研究和探空火箭研製工作。此後,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開展了航天技術的規劃工作和學術活動,著手建設空間環境模擬試驗室,研究人造衛星跟蹤測量技術。
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統一管理火箭導彈的研究、設計、試制、生產和基本建設。1965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決定由中國科學院、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機械工業部分別負責衛星本體、運載火箭和地面觀測、跟蹤、遙控系統的研製工作。同年12月,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設計院,開始進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方案設計和各系統的研製。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把分散在各部門的衛星研究、設計、試制、試驗機構統一組織起來,加速了各類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1970年5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劃歸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1982年5月,第七機械工業部改名為航天工業部。與此同時,航天器發射場、航天測控中心和觀測台、站陸續建成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體系。1970年中國研製成功第一枚運載火箭和發射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開始發射小型科學衛星。1975年研製成功兩種大推力運載火箭,並開始發射返回型遙感衛星(又稱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1981年 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射三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1984年4月,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的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探空火箭和運載火箭
中國先後發射三種探空火箭:①單級液體火箭,有效載荷重10公斤,飛行高度70公里;②兩級探空火箭,第一級是固體火箭,第二級是液體
火箭,直徑460毫米,有效載荷重60~150公斤,飛行高度60~200公里;③兩級固體火箭,總重量330公斤,有效載荷重30公斤,飛行高度70公里(見「和平」號探空火箭、T-7探空火箭)。
中國充分利用彈道導彈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基礎,成功地研製與使用了4種運載火箭:①「長征」1號三級火箭,第一、二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可將約3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
地軌道;②「風暴」1 號兩級液體火箭,可將約12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③「長征」2號兩級液體火箭,可將約2000公斤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④「長征」3 號三級液體火箭,用於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或近地軌道的大型航天器(見「長征」號運載火箭)。
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成功研製、發射的人造衛星主要有三種類型:科學和技術試驗衛星、返回型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先後共發射16顆。
其他設施
發射設備和地面測控設備
中國航天器發射場具有發射不同類型衛星的發射設施,並設有光測、遙測、雷達等跟蹤測量設備。衛星地面觀測網的控制中心和若乾地面台、站,配備有中國研製的計算機以及遙測、遙控、跟蹤、數據傳輸和通信設備,遠洋跟蹤測量船配備有對地球靜止衛星入軌段測軌、測速等設備。

3空間技術
人造衛星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
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238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5%以上。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22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載火箭
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4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45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188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9年8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76次發射成功。
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
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航天測控
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載人航天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神舟十號在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4空間應用
中國非常重視研製各種應用衛星和開發衛星應用技術,在衛星
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研製和發射的衛星中,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約佔71%,這些衛星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有關部門還積極利用國外各種應用衛星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
衛星遙感
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衛星通信
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衛星導航定位
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開發工作,並在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防災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低軌道搜索和營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以後還建立了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和車輛遇險的報警服務能力。

5空間科學
中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氣球開展了高層大氣探測。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
中國航天了很多寶貴的環境探測資料。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的國際合作。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利用返回型遙感衛星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測,並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遙操作。
1.日地空間探測。與歐洲空間局合作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協同歐洲空間局的四顆空間探測衛星,首次實現世界上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同步聯合探測,獲得重要的探測數據。開展了月球和太陽系探測的預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觀測。利用「神舟」號飛船和返回式衛星,開展了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微重力科學等領域的多項實驗研究,進行了農作物空間誘變育種探索和高能空間天文觀測,取得重要成果。
3.空間環境研究。開展了對空間環境監測和預報研究;在空間碎片的觀測、減緩和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具備對空間環境試驗性的預報能力。
三、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航天事業置於重要地位。根據上述兩個規劃綱要,中國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及稍長一段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按照這一發展規劃,國家將啟動並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點領域的優先項目,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和發展航天領域的若干前沿技術,加快航天科技的進步和創新。

6發展意義
自從前蘇聯在1957年將人類帶入航天時代,隨後的四十年間,人們目睹了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先實現人類的太空夢,美國的阿波羅工程六次拜訪月宮的壯舉,人類一次次地實現著幾千年來的飛天之夢。載人航天技術使得我們的活動空間從陸地、海洋拓展到了大氣層外的宇宙空間,我們終於可以親自看到孕育人類的地球是怎樣一個美麗的藍色寶石。一項項的成就和輝煌曾經讓我們擁有太多的振奮和憧憬,而一次次的失敗和犧牲又讓我們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和傷悲。高昂的代價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了載人航天事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冒險性,但是對於太空的嚮往和執著使我們從未停止過邁向宇宙的步伐,而這皆因為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對於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國同樣願意為人類這一共同的主題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集中來說,在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有如下幾個方面:
1.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神舟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幾乎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除了以上幾點,載人航天事業的從分發展將標志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以往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鏡頭,將一步步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轉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將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開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間,來解決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現狀,特別對於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又將面臨著更多新的考驗和抉擇。

7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8任務
——研製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全面完成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適應性。
——啟動並實施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製、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開展立體測圖衛星等新型遙感衛星關鍵技術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解析度、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發展衛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整合並完善現有遙感衛星地面系統,建立和完善國家級的遙感衛星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等定量化應用的支撐設施,初步實現社會公益服務領域的遙感數據共享;建立衛星環境應用機構和衛星減災應用機構,形成若乾重要業務應用系統;在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研製並發射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發展衛星直播、寬頻多媒體、衛星應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廣播等技術。繼續發展和完善衛星通信廣播的普遍服務功能,增加衛星通信領域的增值服務業務。積極推進衛星通信廣播的商業化進程,擴大通信廣播衛星及應用的產業規模。
——完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系統,啟動並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劃。發展衛星導航、定位與授時的自主應用技術和產品,建立規范的、與衛星導航定位相關的位置服務支撐系統、大眾化應用系列終端,擴展應用領域和市場。
——研製並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研製並發射「育種」衛星,推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領域的應用。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中國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個領域,推動航天科技自主創新,促進航天活動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健康發展,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主要政策與措施包括:
——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優先安排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的發展,適度發展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積極支持空間科學探索。
——集中力量實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術。集中優勢力量,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實現航天科技的重點跨越。通過加強航天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若干前沿技術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
——加強空間應用,推進航天產業化進程。加強空間應用技術的開發,推進資源共享,擴大業務應用。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運載火箭為重點,積極構建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製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加強空間技術的推廣轉移和二次開發,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重視航天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強航天器、運載火箭研製、生產、試驗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航天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加強信息化工作、知識產權工作和航天標准化工作。
——推進航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引導航天科技工業改革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形成國際一流的大型宇航企業。積極構建以航天科技企業和國家科研機構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航天技術創新體系。
——加強航天活動的科學管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積極創新科學管理的體制機制,強化質量、效益觀念,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加強政策法規建設。研究制定航天活動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航天產業政策,指導和規范各項航天活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營造有利於航天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政府認為,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國都享有自由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的平等權利;世界各國開展外空活動,應有助於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有助於人類的安全、生存與發展,應有助於各國人民友好合作。
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聯合國《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9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統籌考慮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支持政府間或非政府間空間組織為促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重視與發達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工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⑤ 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簡稱「長征國際」)是由中國政府批准成立並從事防務、反恐、防暴裝備及技術進出口等業務的公司。
法定代表人:羅澤平
成立時間:2006-09-08
注冊資本:3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09897887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14號1號樓507號

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子公司有哪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轄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10家專業公司、12家境內外上市公司以及若干直屬單位。詳見下圖:

主要從事運載火箭、各類衛星、載人飛船、貨運飛船、深空探測器、空間站等宇航產品和戰略、戰術導彈武器系統的研究、設計、生產、試驗和發射服務。科研生產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香港、深圳等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堅持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致力於發展衛星應用、信息技術、新能源與新材料、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空間生物等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大力開拓衛星及其地面運營、國際宇航商業服務、航天金融投資、軟體與信息服務等航天服務業,是我國境內唯一的廣播通信衛星運營服務商,我國影像信息記錄產業中規模最大、技術最強的產品提供商。

(6)中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我國最大的導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究、設計、試制、試驗和生產基地。其前身是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成立於1957年11月16日,第一任院長由錢學森同志兼任。

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

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是我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專業最齊全的承擔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研製、生產和試驗的專業研究院,主要承擔著我國航天產品固體發動機的研製、生產、試驗任務,以及該領域內國家重大技術創新和預先研究任務。

⑦ 中國的航天事跡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
2001年1月10日凌晨,版神舟二號飛船在酒泉衛權星發射基地發射成功,飛船在軌飛行近7天後返回地面。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
2002年12月,神舟四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楊利偉)
2005年10月12日,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費俊龍、聶海勝)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此外: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左右,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你是要我這樣的吧!我都給你列出來了,你不用自己挑了!給我分啊

⑧ 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

各家公司好像都不怎麼招人了,招的也不給解決戶口問題,怕你剛解決戶口就走了。
前者你進不去,後者還算可以,但也是很難進去了,關鍵是有人才行
前者待遇比後者要高,因為咱知道全市哪個行業掙錢的平均水平,航天系的沒挑了

⑨ 中國對外軍貿觀察之四:中國有幾家軍貿公司

中國對外軍貿觀察之四:中國有幾家軍貿公司?

2008年1月國防科工委(現為國防科工局)國際合作司官員在「中美出口管制中的政企關系研討會」上透露共有10家中國公司獲得軍品出口授權。那麼這是哪十家公司?現在這十強的格局有沒有發生變化呢?
十大金剛

2008年1月22日,人民網出現了這樣一條題為「國防科工委:10家中國公司獲得軍品出口授權」消息。這條新聞中,國防科工委(現為國防科工局)國際合作司官員在16日舉行的「中美出口管制中的政企關系研討會」上透露,目前共有10家中國公司獲得軍品出口授權。新聞中透露,保利科技有限公司、新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中電科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中國船舶工業貿易公司、中國京安進出口公司、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總公司、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中國新興進出口總公司等10家公司擁有國家授予的軍品出口資質。這應該是迄今為止,中國官方部門對中國武器出口企業最為詳細的闡述。

而在2010年,中國武器出口企業的陣營有發生了變化。據中新社報道,當年3月31日,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31日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新聞透露,公司以「市場導向、合作共贏、創新發展」為經營理念,依託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科研與生產能力,主要從事防務裝備出口,開展防務裝備技術國際交流合作以及航天科技相關領域的項目投資、境外工程承包等業務。這意味著中國又增加了一家從事武器出口的企業。而在這一年,保利集團網站又宣布,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涉軍業務並入集團下保利科技有限公司。這一増一減,表明當今中國武器出口企業的「十強」格局並沒有發生變化。
保利科技有限公司

《英才》雜志在2013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保利集團董事長陳洪生承認,現在保利的前身---保利科技有限公司(Poly Technology Inc),當初就是為了解決軍隊裝備進出口的需要而在1984年成立的一個窗口公司,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親自批准,由當時的總參裝備部和中信公司聯合出資成立。而在保利集團網站中,則介紹保利科技有限公司是擁有武器裝備綜合進出口權的大型防務公司,產品涉及陸、海、空、天、警、反恐等裝備。此外,保利科技一直致力於中國軍隊和世界上友好國家裝備的現代化,積極參與對外軍工產品的研發,廣泛從事武器裝備與軍事技術的進出口,提供武器裝備和技術及全壽命服務保障,成為眾多國家防務和安全系統綜合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中電科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而中電科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簡稱電科國際CETC),根據新聞報道可知其成立於2002年。該公司在電子和信息系統集成領域致力於滿足國內外客戶的各類需求。從軍事技術角度上說,軍用電子技術以及各類電子感測器,已經成為軍隊信息化的核心內容。代表產品是指揮控制系統、雷達、電子戰等裝備。例如中電科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網站表示該公司是中國唯一一家向國際市場提供指揮控制系統頂層設計、生產、集成與執行能力的公司,已向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數十套指揮與控制系統,另外還向國外提供導彈控制雷達、武器定位雷達。
另據國際在線網站報道,2011年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在伊斯蘭堡總統府為中電科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裁閆立金頒發「卓越之星」總統勛章。新聞顯示閆立金曾在巴基斯坦工作過20多年,從2005年起擔任電科國際總裁。對於閆立金的獲獎,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馬蘇德·汗評價說,「電科國際對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國防建設以及中巴文化交流等做出了卓越貢獻。閆總被授予總統勛章表明了巴政府及人民對閆總工作的認可和肯定」。
中國北方工業公司
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則是中外知名度極高的防務產品出口公司。因為其對外出售的紅箭-8反坦克武器系統、MBT-3000主戰坦克、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等裝備在國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此外北方工業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出口到美國的一系列輕武器也有很出色的口碑。2010年,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曾經在著名的《兵器知識》雜志上刊登一則廣告,紀念其成立30周年。廣告上顯示該公司「服務於國家國防建設,不斷開發高新技術防務產品,積極打造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一體化的軍貿產業鏈,在國際市場顯示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雄厚實力。」從該公司的網站上,我們也發現其防務產品線涵蓋坦克裝甲車輛、壓制兵器、制導武器、彈葯、機載武器系統、艦炮等方面。
中國船舶工業貿易公司
中國船舶工業貿易公司(英文簡稱CSTC)網站介紹該公司創建於1982年,是經國家授權從事軍用艦艇及其艦載系統出口的國際貿易公司,其產品范圍從潛艇、水面艦艇和輔助船隻到武器和感測器系統。已經出口了十幾種類型的戰艦和輔助船,包括護衛艇、潛艇、導彈艇、魚雷艇、高速攻擊水翼艇、巡邏艇、輕型反潛護衛艇、登陸艦和補給船,及多型渡河設備。
中航技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
根據中航技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CATIC)網站,該公司成立於2009年5月,前身為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1979年1月21日,國務院根據「改革開放,政企分離」的原則,正式批准中國航空工業部成立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的前身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專門負責中國航空產品外貿工作業務。2008年11月6日,由中航一集團與中航二集團合並而成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也隨之正式變為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全資擁有並管理的專職負責航空產品進出口的子公司,以從事國家防務所需要的航空技術和產品進出口為核心業務的專業型國有企業。
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
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CEIEC)網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1980年4月,其防務系統集成業務主要涉及防務電子裝備的進出口。CEIEC具有國家防禦系統的設計、集成和建設等能力。2009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CEC)依託CEIEC成立的「中國電子國際工程研究院」,集綜合產品驗證、大型系統項目集成聯試、關鍵軟體與核心設備研發生產、海外高技術人員培訓於一身,在防務電子信息系統頂層設計和集成領域正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CEIEC三十年來努力開發、設計並製造了雷達、通訊系統等多種軍用電子產品,並出口到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新興進出口總公司
根據其官方網站,中國新興進出口總公司(Xinxing Corp)於1984年成立,原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是中國政府唯一授權專營軍需品和後勤裝備生產及出口的國有大型軍品貿易公司。公司員工18萬人,下屬生產企業有服裝廠、鞋廠、裝具廠、防彈衣廠等54家。生產的主要產品有服裝、鞋、背包、雨衣、帳篷、防彈衣、防彈頭盔、偽裝網、防暴服等。中國新興進出口總公司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開展軍需品及後勤裝備產品等往來業務,年出口軍需品及後勤裝備產品在3億美元左右。與非洲40多個國家開展了業務往來,年出口軍需品及後勤裝備產品在1億美元左右。
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簡稱「長征國際」 ALIT)是由中國政府批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直屬子公司,成立並從事防務、反恐、防暴裝備及技術進出口等業務的公司。其裝備出口包括FN-6、FN-16肩射防空導彈;LY-60D車載防空導彈、FT系列精確制導炸彈、WS系列遠程火箭炮、CH系列無人機等裝備。

除了這八家軍貿公司以外,還有兩家沒有官方網站,公開的資料也很稀少,顯得更加神秘。

⑩ 沙特購買的是什麼類型的無人機

日前,沙特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科技城主席圖爾基·阿勒沙特親王內與中國航天科技容集團董事長簽署《無人機製造合作協議》。此前媒體報道,今年2月阿布扎比防務展期間,中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ALIT)和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旗下設立的沙特技術開發和投資公司TAQNIA簽署協議,在沙特製造全系列彩虹無人機,並向中東地區推銷。

閱讀全文

與中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