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延展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延展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03月2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汽車配件、五金交電、家回用電答器、辦公用品、通訊設備、日用百貨的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黃麗莉
成立時間:2007-03-29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400037317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東蘭路51弄12號202室
2. 為什麼家庭之間的貿易延展到全球,是什麼力量推動
家庭之間的貿易延展到全球是因為全球經濟力量推動的。
3. 高端相機盈利模式是怎麼樣的
我國加工貿易呈現出產業鏈不斷延伸、增值率不斷提高的趨勢。但由於存在一些政策及制度障礙,這一趨勢實現過程仍面臨很多困難。本文在闡述當前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鏈較短引起的國內增值率較低等諸多負效應基礎上,深入分析了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成因,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鏈延伸和增值率提高的相關對策。
加工貿易產業鏈體現了加工貿易企業通過深加工結轉、外發加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內供給,從單一企業加工向多企業的生產聯合體深加工方向轉變,逐步形成深度關聯、相互配套的產業集群,進而不斷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研發設計、加工生產、運輸倉儲、物流配送、營銷及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對國家來說,加工貿易留在國內的加工環節越多,產業鏈越長,國內增值率(以下簡稱"增值率")就越高,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越有利。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投資環境日益完善,加工貿易也逐漸呈現出產業鏈不斷延伸、增值率不斷提高的趨勢。但由於存在一些政策及制度障礙,這一趨勢實現過程仍面臨很多困難。
一、"微笑曲線"中的加工貿易產業鏈及增值率
在加工貿易產業鏈的環節分配中,可以用"微笑曲線"(如圖1)加以分析。這個理論描述的是,在曲線左端(產業鏈上游)的知識產權開發企業,隨著研發和設計的投入,產品增值收益逐漸上升;在曲線右端(產業鏈下游)的品牌銷售企業,隨著品牌運作、銷售渠道的建立,產品增值收益也大幅上升;而弧底部分的成品裝配和低端產品為主的製造業則是"流汗多拿錢少",技術含量低、產品增值少,市場競爭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我國絕大部分加工貿易企業顯然就是處於這個位置。
這個開口向上的曲線形狀很像微笑的嘴形,因此被稱為"微笑曲線"。加工貿易產業鏈上的"微笑曲線"就是"增值率(附加值)曲線",即通過新品開發、品牌創意、行銷渠道、運籌能力提升工藝、製造、規模的增值水平,也就是要通過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滲透來創造更多的價值。
由於處於"微笑曲線"的弧底,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增值率始終較低,而由外商控制的產業鏈上游及下游,其增值收益往往是國內加工貿易企業的十餘倍、甚至幾百倍。例如,我國每出口一台DVD只售39美元,卻要向外國公司平均支付19.7美元專利使用費,占成本70%的機芯、解碼器等關鍵元器件還要依靠進口,出口產品上貼的又是外商持有的商標。這並不是一個特例,從一雙鞋到一張光碟,從一件襯衫到一棵聖誕樹,中國幾乎所有加工貿易出口產品都在演繹著這樣的分配故事。更為嚴峻的是,"微笑曲線"還在不斷地變陡(如圖2)。
我國加工貿易"微笑曲線"的弧底日益加深,反映的是我國勞動力與發達國家技術交換時的相對價格(即交易條件)正越來越處於不利境地,例如2001-2005年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依次為56.8%、45%、47%、46%、52%,數據顯示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上下波動、上升乏力。加工貿易產量的擴大並沒有帶來增值收益的增加,中國正在陷入加工貿易"微笑的貧困"的陷阱。2005年,在國際、國內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的形勢下,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居前200位的商品中,出口呈量增價減的商品有近三分之一。
二、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鏈及增值率面臨的主要問題
1980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僅為16.7億美元,到2005年增加到6905.1億美元,增長了412.5倍,佔全年進出口總額(14221.2億美元)的48.6%。加工貿易已成為我國第一大出口方式,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我國加工貿易的國內產業鏈較短、增值率較低,引起的相關負效應也十分突出。
(一)加工貿易國內配套能力不足,缺乏長期發展後勁
我國加工貿易生產能力主要集中於製造業低端,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國內配套能力不足,僅有的一些配套產品,生產企業也多為外商投資企業。據調查,蘇州地區加工貿易主要依靠台港加工裝配業的轉移,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2005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已達1073億美元,佔全國的15.5%。但是,目前蘇州地區加工貿易的主要優勢更多體現在最終產品總量(值)上,如2005年蘇州地區共出口筆記本電腦1597萬台,貨值109億美元,貿易量約佔全球的1/4,但這些裝備全球的"蘇州造"筆記本電腦幾乎全是加工貿易貼牌組裝生產,企業並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研發設計、特殊材料、關鍵部件及產品銷售均嚴重依賴外方。組裝用零配件主要通過跨國集團內部采購和調撥,內資企業難以進入料件配套體系,加工貿易企業產業鏈自主延伸能力弱,利潤掌控能力差,增值收益極低。實際上,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產業,大多存在類似問題。
(二)我國加工貿易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環節,缺乏可持續的盈利空間
我國加工貿易主要在勞動密集型行業迅猛發展,包括紡織、服裝、鞋、傢具、機電產品等。近年來又在電子產品、IT領域異軍突起,雖然新興行業屬於資金、技術密集型,但國內加工企業從事的也只是其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這一模式可能在較長時期內存在,但其盈利能力卻很難持續。挑戰來自於"谷賤傷農"效應,即具有國際比較成本優勢的行業往往也是供給充足乃至過剩的行業,一般以"三低"(低成本、低價格、低檔次)維持競爭優勢。盡管價格競爭力較強,但貿易增量不增價甚至跌價的情況下,產品增值率會越來越低,還會因產品低價傾銷嫌疑招致貿易制裁。,加工企業不掌握境外最終銷售渠道,難以了解不斷變化的市場與產品需求,造成新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喪失、導向模糊。在產業鏈上下環節的相向壓縮下,加工企業被迫在優勢環節上精工細作,或者乾脆搞"拿來主義",自己不去研發,上游企業提供什麼(樣品)就生產什麼,這種生產模式必然導致產業環節的邊緣化,增值率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因為沒有最終銷售渠道而掌握不了產品定價權,出口規模越大,也往往意味著買家下單規模越大,買家侃價能力越強,增值率也會越低。如此惡性循環,企業可以不斷擴大產能規模,但產業鏈環節被固化,增值率空間被壓縮。
(三)加工貿易的增值率很低,利潤大量外流
在整個加工貿易的研發、設計、製造、物流、銷售、服務等環節構成的產業鏈中,我國企業從事的往往是對零件或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和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環節,在產業鏈中技術含量較低,從而導致增值率的提高不大。據統計,在來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業僅能獲得占出口總額5%左右的工料費收入,產品增值的大部分被外方獲得;而在進料加工中,由於外方控制著原材料采購和製成品銷售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轉移價格等手段,使企業利潤大量流失。例如,中國製造一個芭比娃娃,國內加工貿易企業僅得35美分,美國等外國公司所得則是20美元。
(四)加工貿易產業鏈條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弱
現階段,我國加工貿易最突出的表現是"兩頭在外"和"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模式必然導致大量進口原材料,這會給國內相關原材料產業的發展帶來負面沖擊;而在"大進大出"模式中,由於外商控制著核心技術和銷售渠道,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環節,從而造成我國加工貿易的真正經營主體是外方而非我國國內經營方,因而使我國原有的產業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和聚集效應未得到充分釋放。,目前許多加工貿易仍處在"一進一出、單一工序"型發展階段,普遍缺少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配套協作型企業,產品加工程度不深,對產業升級和產品換代的作用不顯著。同時,外方為了長期保持技術優勢和獲取高額收益,往往採取濫用知識產權保護、挑動國內企業價格戰等手段,阻礙或割裂國內產業鏈條的形成,延緩了加工貿易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三、影響加工貿易產業鏈延伸及增值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然而,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鏈延伸、增值率提高卻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一)人力資本供給十分缺乏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特別是資本要素可以高度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究竟能夠做什麼主要不是取決於金融(實物)資本的豐裕程度,而是取決於人力資本(體現為知識、技能的豐富而非人員數量的多寡)的差異,因為金融(實物)資本是可以引進的,而人口的流動卻要受到移民的限制。因此,無論是根據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原理,還是根據加工貿易"微笑曲線"原理,我們都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些人力資本比較豐裕的國家可以在產業鏈中做增值率較高的高端部分,而像中國這樣人力資本嚴重短缺的國家只能做產業鏈中增值率較低的低端部分。由於我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很低,人力資本供給十分缺乏,能夠大量供給的主要是未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簡單熟練勞動力(人力資源),因此缺乏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高端(上游的研發)和中端(上游的技術開發、設計及下游的營銷)領域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即便是在低端部分的中間加工製造環節,我國的勞動生產率也僅為日本的4.1%、美國的4.4%、德國的5.6%、韓國的9.8%,工業增值率僅為26%左右,而發達國家則為40%-50%。
(二)國內產品競爭優勢不足
首先,國內產品質量不穩定。許多國內企業目前仍然存在著管理水平、生產技術落後的狀況,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無法達到加工貿易企業的要求。其次,我國大多數企業的國際市場營銷渠道不暢,使我國許多產品的國際知名度很低。而我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大多在開發、設計環節就確定了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這些開發、設計環節多在海外進行,而國外相關設計人員對我國國內產品了解甚少,所以多指定加工貿易企業採用國外生產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時,許多國內產品存在著價格偏高、交貨延誤、運輸缺乏保障等缺陷,因而削弱了其在加工貿易中的國內配套能力。
(三)核心專利技術和自有品牌缺失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資料顯示,我國99%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專利,擁有商標的企業也僅有40%,國內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占萬分之三,很多企業"有製造沒創造,有知識沒產權";在我國發明專利申請中,來自國外的申請佔82%,且技術含量較高;來自國內的申請佔18%,且技術含量較低。"82%∶18%"凸顯加工貿易產業鏈上延路徑困難重重。而一些擁有自有品牌的國內企業,在"借船"進入國際市場或陷入經營困境時,往往選擇用優良的產能換取外商貼牌訂單的"便捷"途徑,此後自有品牌通常會被外商"冷藏",待國內企業站穩腳跟,再圖啟用自有品牌自主進入國際市場時,這才發現,當初外商品牌封殺的深謀遠慮,老品牌早已被新市場遺忘,產業鏈的下伸路徑已被封堵。產業鏈上游的技術壁壘,產業鏈下游的商標控制,都使國內加工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增值率已成為外商特製的一雙"小鞋",國內企業既無法"赤腳"進入國際市場,穿上"小鞋"又顫顫巍巍行路艱難。例如,高額的專利費和不斷抬升的技術壁壘使我國的DVD、手機、數碼相機等行業都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淹沒在增值率急劇滑落的旋渦中,生死兩茫茫。
(四)政策方面的制約
近年來,在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中,各個部門往往從本部門管理方便的角度出發,較多地關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業利用加工貿易政策"走私"、"騙退稅",對於如何鼓勵加工貿易延伸國內產業鏈、提高增值率,從而提高其對國民經濟貢獻這個根本的政策目標,卻考慮得較少。
1、無差別政策促生無根產業。我國現行政策並未對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進行甄別,而是將簡單工藝加工貿易和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加工貿易不加區別地給予優惠,沒有很好地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精神,不利於我國的加工貿易向延伸產業鏈、提高增值率和技術含量的方向發展,客觀上也鼓勵了外商通過"大進大出"、"快進快出"方式開展"短平快"的無根加工。
2、深加工結轉存在效率障礙。因為存在著實物監管困難,導致利用國內采購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及提高增值率在理論上得到扶持,現實中卻存在許多政策性及操作性約束。例如,我國目前深加工結轉主要是手冊對手冊之間的結轉,結轉效率不高,尤其不太適用於所需零部件種類繁多、購銷渠道復雜的加工貿易。
3、傳統監管理念形成政策瓶頸。無論是高端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產業鏈上研發設計、營銷以及後續服務等環節的增值潛力最大,因此在國際分工中也是各國爭奪的焦點。然而我國傳統監管理念認為,應以有形物質為監管對象,經營加工貿易的企業應當具備生產能力。在這看似合理的理論基礎上制定的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已嚴重不適應當前產業鏈環節外包化的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制約了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例如,目前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已成領軍之勢的IT、IC產業,其產業鏈上游的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開發產業、中下游的維修檢測等業務需求旺盛,但現有限制性規定卻斷裂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鍵鏈接。
4、出口退稅政策的逆向激勵。在加工貿易領域,出口退稅政策存在許多不協調、不配套的地方,使我國每年上千億美元的配套產品出口機會因而錯失。一是現行稅制加重來料加工稅負。來料加工企業在產品出口時只收取加工費,其國內采購不視為出口,不能享受出口退稅政策,所以國內供應商沒有積極性。二是部門間政策措施不協調。目前海關對出口到加工區、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的加工貿易貨物都視同實際出口予以核銷,但稅務部門只認同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中心予以退稅,阻礙了加工貿易產業鏈向倉儲、運輸等國內相關產業環節的延伸,抑制了增值率的提升。而對於深加工結轉業務,海關手冊核銷時視同實際出口,但稅務部門則必須實際出口才予退稅,客觀上導致企業採取"境外(保稅物流中心)一日游"方式,犧牲物流成本換取出口退稅,增值收益被無端空耗。三是進口料件存在"超國民待遇"現象。加工貿易企業進口料件可以免繳關稅、進口環節稅,而國內采購料件只能享受部分退稅(征17%,退13%)的待遇。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原本會使用國產料件的企業也轉而進口料件。四是研發投入不享受出口退稅優惠。
四、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鏈延伸及增值率提高的對策選擇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要求"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製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針對上述問題,政府可以考慮採取下列措施,促進加工貿易產業鏈的延伸,從整體上提高加工貿易的增值率,充分發揮加工貿易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從而實現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一)完善促進加工貿易發展的制度環境
加工貿易國內產業鏈的延伸與制度成本和風險環境概率成正比,因此,在採取措施促進加工貿易產業鏈延伸、增值率提高的同時,要不斷完善制度環境。
1、提高監管效率。為加快零部件、原材料在加工貿易產業鏈上的傳遞速度,壓縮加工貿易企業的生產周期,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必須大力提高我國有關部門對加工貿易企業的監管效率,實行多部門的聯網監管。
2、完善兩區功能。推動各類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整合和政策疊加。充分發揮保稅區倉儲功能,將保稅區倉庫交貨的產品賦予出口退稅資格;盡快在出口加工區疊加保稅物流功能,在兩區內扶持建立區域性配送中心和采購中心;打破加工貿易研發、維修等產業遇到的政策瓶頸,促進產業鏈延伸,提高兩區實際吸引力。
3、強化職業培養。政府和企業應逐步建立一套有利於技術工人成長的機制,教育部門要加大力度,培養更多的技術工人,稅務部門要給予企業勞動培訓成本免稅優惠,以盡快扭轉國內低級白領過剩和技術工人短缺的狀況,努力營造一支能夠提高我國製造業水平的技工隊伍。
4、明確產業方向。結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和國際產業發展方向,調整、細化加工貿易的產業指導目錄、商品及企業分類目錄,取消對從事簡單加工貿易的企業的部分優惠,鼓勵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化產業鏈中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環節,促進加工貿易產業結構由"三低"化向高加工度化的演變和升級。
5、實現技術跨越。逐步建立適應加工貿易發展的科研開發網路體系,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從根本上提高製造業技術水平。還應通過市場競爭培育中國品牌,加快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市場空間較大的重點行業的發展;培育市場潛力較大、產品增值率較高的新興行業,促進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二)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國產化率
從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出發,加工貿易企業仍然希望通過料件的國產化來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而要提高國產料件的配套型出口,可從以下幾方面調整有關政策:
1、確定科學產業政策。長期以來,國內上游產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等基礎產業)生產發展的滯後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而國家的價格、投資、稅收、貸款等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最終產品產業傾斜。因此,不從根本上扭轉製造業的低端化趨勢,就難以實現加工貿易料件的進口替代。
2、打通相關政策瓶頸。積極研究解決不適應鼓勵加工貿易產品國產化率的政策措施,盡快解決加工貿易企業的深加工結轉和使用國產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稅問題,對採用國產化料件替代進口料件的加工貿易可予以減免部分稅收,以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國內采購的積極性。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材料和零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等方面適應加工貿易出口的要求,國家應提供資金扶植國內企業開發、試制新產品或者向用戶提供試用品;鼓勵建立民間的"風險融資"機制,通過減免稅優惠,鼓勵企業間成立"風險基金",投資具有較高風險的新產品開發和試制項目。
4、建立供求信息網路。國家應實行扶植政策,針對加工貿易可選擇的替代產品建立國產料件供求信息庫和信息網路,對產品的質量標准、規格、價格、供應渠道等及時公布;同時應通過多種渠道在海外為本國料件生產企業進行宣傳展覽。
(三)鼓勵內資企業與跨國公司開展配套合作
亞洲"四小龍"的成功經驗表明,以內資企業為主體的供應商群體是加工貿易避免"飛地效應"、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保證;因此,要在現有產業基礎上,推動內資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融入加工貿易配套體系。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1、實行所得稅優惠。凡為加工貿易提供配套(包括信息、科技投入等各種服務)達到本企業銷售額一定比重(如30%或40%)的內資企業,其企業所得稅可給予減免或返還。
2、建立相關考核制度。建立內資企業為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加工配套情況的通報、考核制度,這主要是對地方政府的一種政策導向,在我國現行體制下,有其發揮作用的有效空間。
3、創造公平規范環境。切實解決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缺少融資能力、缺少國際市場資訊和人才、缺少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缺少技術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具體困難。在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的競爭平台,創造規范的投資環境,比優惠政策競爭更重要。
(四)注重學習國外先進經驗
新加坡在利用加工貿易實現國內工業化方面有成功的經驗。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新加坡引進了加工貿易,當時新加坡曾對要不要發展製造業提出許多疑問,後來經過摸索新加坡尋找出利用、發展加工貿易實現工業化的一條途徑。當時新加坡擁有港口優勢和靠近印尼、馬來西亞等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利用這些優勢可引進外資發展加工貿易、擴大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為此,新加坡人在中間加工領域大做文章,使加工貿易由兩頭大、中間小狀態逐步演變為中間大、兩頭小的格局,讓外來產業逐步轉變為植根於本地的產業,延伸了產業鏈,提高了增值率,新加坡的經濟由此獲得巨大成功,實現了工業化的夢想,實現了強國富民的目標。上述經驗值得我國深入研究和借鑒。當然,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具有與小國不同的特點。那種靠幾個跨國公司就可以實現經濟實質性發展的經驗並不能完全照搬到我國來,我們也要有選擇地加以學習吸收。http://udmoz.cn/search.aspx?key=%B8%DF%B6%CB%CF%E0%BB%FA%D3%AF%C0%FB%C4%A3%CA%BD%CA%C7%D4%F5
4. 我為什麼說,敘利亞爭端是中美貿易戰的延伸
敘利亞問題的根本就兩個,一是:敘利亞姓俄,屬於俄羅斯的傳統政治轄內地,也是俄羅斯在容中東的政治延伸,動敘利亞跟動俄羅斯沒有本質區別,但後果,就比動俄羅斯本土要小得多。二是:敘利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紅海海峽過了蘇伊士就到地中海,再過去就是敘利亞了,而一帶一路海上部分,恰是經由紅海到蘇伊士運河入地中海進歐洲。土耳其近幾年和歐洲走得很近,與中國關系也在升溫,抽敘利亞一頓,那就是殺雞給土耳其看;而海域方面,杜魯門航母編隊現位於敘利亞周邊海域,若有必要完全可以擴大游曳范圍,封鎖蘇伊士出海口。而倘若蘇伊士運河受阻,一帶一路要麼繞道非洲好望角,要麼就只能北上北冰洋了。所以中國這兩年提出一帶一路之後,美國老是在敘利亞問題上做文章,那是因為這裡面大有文章可做!
所以打敘利亞,政治上來說,無非就是秀秀肌肉,告訴相關國家該怎麼站隊。我國軍事遠洋乃至常規海外駐扎能力都還處於起步階段,處處受人欺負不是沒有理由的,大力發展海軍力量更不是錢多燒的。得不到這些位置的控制權,我們的一帶一路,就是紙上談兵。
這世界,是靠拳頭說話的!
5. 國際經濟合作的章節目錄
目錄 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章國際經濟合作概論1 第一節國際經濟合作概述1 第二節國際經濟合作的 基本理論依據11 第三節國際經濟合作的 基本方式20 本章小結23 本章關鍵詞23 思考題23 案例分析題23 本章延展書目25 第二章國際直接投資26 第一節國際直接投資概述26 第二節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33 第三節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 方式35 第四節我國利用外國直接 投資的發展概況43 第五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 的發展概況50 本章小結54 本章關鍵詞55 思考題55 案例分析題55 本章延展書目58 第三章國際間接投資59 第一節國際間接投資概述59 第二節國際債券投資62 第三節國際股票投資69 第四節國際投資基金74 本章小結81 本章關鍵詞81 思考題81 案例分析題81 本章延展書目83 第四章國際BOT投資84 第一節國際BOT投資概述84 第二節國際BOT方式的運作過程 及涉及的主要當事人88 第三節國際BOT項目的 風險及其管理93 第四節BOT項目在國外的 應用97 第五節國際BOT項目融資在 我國的發展和運用103 本章小結104 本章關鍵詞104 思考題104 案例分析題105 本章延展書目106 第五章國際技術合作107 第一節國際技術轉讓概述107 第二節國際技術轉讓方式115 第三節國際技術轉讓價格 與合同118 第四節我國的技術轉讓與 知識產權保護128 本章小結137 本章關鍵詞137 思考題137 案例分析題138 第六章國際服務合作143 第一節國際服務合作概述143 第二節我國參與國際服務 合作的狀況149 第三節國際勞務合作156 本章小結164 本章關鍵詞164 思考題164 案例分析題165 本章延展書目169 第七章國際工程承包170 第一節國際工程承包概述170 第二節國際招標與投標179 第三節國際工程承包合同197 本章小結207 本章關鍵詞208 思考題208 案例分析題208 本章延展書目210 第八章國際信貸合作211 第一節國際信貸的基本 知識211 第二節政府貸款218 第三節世界銀行貸款227 第四節出口信貸238 本章小結251 本章關鍵詞251 思考題251 案例分析題252 本章延展書目254 第九章國際發展援助255 第一節國際發展援助的 基本概況255 第二節國際發展援助的 方式及實施程序263 第三節國際發展援助與 中國266 本章小結273 本章關鍵詞274 思考題274 案例分析題274 本章延展書目277 第十章國際租賃合作278 第一節國際租賃概述278 第二節國際租賃的主要方式283 第三節國際租賃的程序與 合同288 第四節國際租賃的租金291 本章小結296 本章關鍵詞296 思考題296 案例分析題297 本章延展書目303 參考文獻304 第二章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 利益21 第一節國際分工21 第二節國際貿易利益27 復習思考題37 延展閱讀書目37 第三章古典國際貿易理論38 第一節絕對優勢理論39 第二節比較優勢理論47 復習思考題57 延展閱讀書目58 第四章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59 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理論59 第二節里昂惕夫之謎及其 解釋75 復習思考題82 延展閱讀書目83 第五章當代國際貿易理論84 第一節現代國際貿易理論 產生的背景85 第二節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86 第三節技術差距理論與產品 生命周期理論88 第四節產業內貿易理論95 第五節國家競爭優勢理論102 復習思考題109 延展閱讀書目110 第六章貿易保護理論111 第一節貿易保護理論的演進111 第二節李斯特的幼稚 產業保護論113 第三節凱恩斯的新重商主義117 第四節普雷維什的「中心— 外圍」理論120 第五節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123 第六節主張貿易保護的 其他論點128 復習思考題131 延展閱讀書目132政策篇 第七章國際貿易政策135 第一節對外貿易政策概述135 第二節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 演變140 第三節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 政策143 第四節發展中國家的對外 貿易政策146 第五節我國對外貿易政策149 復習思考題153 延展閱讀書目154 第八章關稅措施155 第一節關稅概述156 第二節關稅的種類158 第三節關稅的徵收166 第四節關稅的經濟效應172 第五節關稅的名義保護率 和有效保護率179 第六節我國的關稅制度183 復習思考題186 延展閱讀書目187 第九章非關稅措施188 第一節非關稅措施的特點、 作用與分類188 第二節數量限制措施193 第三節技術性貿易壁壘198 第四節環境貿易壁壘207 第五節其他非關稅壁壘214 第六節我國的非關稅措施215 復習思考題217 延展閱讀書目218 第十章促進出口與出口管制219 第一節促進出口措施219 第二節經濟特區措施228 第三節出口管制措施232 第四節我國的促進出口與 出口管制234 復習思考題239 延展閱讀書目240 第十一章世界貿易組織241 第一節世界貿易組織概述242 第二節世界貿易組織的運行 機制251 第三節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 原則與規則257 第四節世界貿易組織 「多哈回合」談判263 第五節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266 復習思考題268 延展閱讀書目269運行篇 第十二章國際貨物貿易273 第一節國際貨物貿易概述274 第二節世界市場價格278 第三節國際貨物貿易條件284 第四節我國貨物貿易的發展286 復習思考題290 延展閱讀書目290 第十三章國際服務貿易292 第一節國際服務貿易概述293 第二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298 第三節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302 復習思考題311 延展閱讀書目312 第十四章跨國公司313 第一節跨國公司概述313 第二節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 的競爭318 第三節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 中的作用326 第四節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329 復習思考題333 延展閱讀書目333 第十五章區域經濟一體化334 第一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念 及發展原因334 第二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 形式及理論337 第三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 實踐341 第四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 影響348 第五節我國與區域經濟一 體化353 復習思考題357 延展閱讀書目357 參考文獻358
6. 貿易廣場到臨川匹才都大道延伸段以東怎麼走
14分鍾 約6公里 | 5個紅綠燈 | 暢通
途經:大公路、贛東大道
撫州貿易廣場
無名道路
288米
文昌大道
4.6公里
大公路
558米
贛東大道
603米
撫州市臨川區贛東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