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蘇聯時期的國際貿易

蘇聯時期的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2021-01-17 18:34:39

① 美國破壞世界貿易游戲規則,如華為抖音,與和蘇聯冷戰好像差不多

跟冷戰時期相比不能同日而語的,美蘇是全方位對抗,中美之間有合作也有對抗跟冷戰完全不一樣,美國想稱霸世界獨領風騷,不曾中途殺出了一個程咬金,這就是中國。

② 以蘇聯為中心的經濟貿易圈初步形成是在下列哪件事情之後

選D
http://ke..com/view/314368.htm
基本概況
經濟互助委員會(俄語: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簡稱:СЭВ),簡稱經互會,由蘇聯組織建立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
總部設在莫斯科,於1949年成立。出版物有《經互會成員國經濟合作》(月刊),《經互會成員國統計年鑒》。
蘇聯解體後,1991年6月28日,經濟互助委員會在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正式宣布解散。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憑借其雄厚實力提出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
時任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認為該計劃會嚴重威脅到蘇聯對於東歐的控制,不久,蘇聯就出爐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計劃(Molotov Plan)」。該計劃主要包括了蘇聯對東歐國家的經濟援助以及發展東歐國家對蘇聯的貿易,並且以當時蘇聯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的名字來命名。「莫洛托夫計劃」也就是後來經濟互助委員會的雛形。
1949年1月5日至8日,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6國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過會議磋商後,宣布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發展
1949年2月,阿爾巴尼亞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
1949年4月,在莫斯科召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第1屆會議,規定經互會的宗旨是在東歐人民民主國家和蘇聯之間「建立密切的經濟聯系」。
1950年9月,民主德國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
1954年,經濟互助委員會第4屆會議提出經互會的宗旨是「建立經濟合作和協調國民經濟計劃」,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會議上提出經互會成員國實行生產專業化和協作以後,成員國對此採取了相應措施。
1959年5月,經濟互助委員會第15屆會議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章程》,把經互會的宗旨、原則和職能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章程規定,經互會的主要目的是在「國際分工」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全面的經濟合作」。
中國在1956~1961年期間曾以觀察員身份列席該組織的例行會議。
1961年,中蘇關系破裂後,阿爾巴尼亞由於持親中國立場,拒絕接受蘇聯的指令而於1961年12月宣布停止參與經互會一切活動。
1962年6月,經濟互助委員會第16屆會議修改章程,規定非歐洲國家也可參加。經互會首次對歐洲以外的國家開放。當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經互會。
1962年6月,經濟互助委員會各成員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國際分工的基本原則(草案)》,開始確立經互會的現行體制。章程確認經互會的宗旨是「通過聯合和協調各成員國的力量,促進各成員國國民經濟有計劃地發展,加速其經濟技術進步,提高工業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成員國的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福利」。
1964年,經濟互助委員會建立國際經濟合作銀行。9月起,南斯拉夫根據專門協定參加經互會一些機構的工作,擁有咨詢投票權。朝鮮、寮國、安哥拉、衣索比亞、阿富汗、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莫三比克等國作為觀察員參加經互會活動。
1969年4月,經濟互助委員會第23次特別會議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方針。
1971年,經濟互助委員會建立國際投資銀行。經互會第25屆會議通過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經互會成員國合作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綜合綱要》(簡稱《綜合綱要》)。根據《綜合綱要》,經互會成員國將「加強和完善經濟和科技合作與發展社會主義一體化」,並且規定在15~20年內分階段實現生產、科技、外貿和貨幣金融的「一體化」。
1972年,古巴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
1973年以後,經互會還同芬蘭、伊拉克、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分別簽訂了合作協定。
1974年起,經濟互助委員會派觀察員常駐聯合國。
1975年,經濟互助委員會第29屆會議上通過《經互會成員國1976—1980年多邊一體化措施協調草案》,要求東歐各成員國根據這一草案修訂各自的五年計劃。
1978年,越南正式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
1984年6月,經濟互助委員會最高級經濟會議通過《關於進一步發展和加強經互會成員國經濟合作與科技合作基本方針的聲明》等文件。同年6月和10月經互會第38次和第39次會議上,通過貫徹實施最高級經濟會議的措施,研究了協調各成員國下一個五年計劃及長遠計劃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特別是能源和燃料問題)。
1985年5月,經濟互助委員會舉行成員國主管經濟的黨中央書記會議,指出集體制訂到2000年科技進步綜合綱要的重要性,強調進一步加強成員國技術、經濟的「獨立性」。同年6月舉行的經互會第40次會議,討論了經互會國家的經濟形勢,尤其是科技合作等問題。同年12月經互會第41次會議通過了《到2000年經互會成員國科技進步綜合綱要》。
1988年6月,經濟互助委員會與歐洲共同體簽署聯合聲明,雙方互相承認,並正式建立關系。
解體
1990年1月,在索非亞舉行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第45次會議上,各成員國對徹底改造經互會達成了共識。決定成立專門委員會擬定對經互會各方面進行根本改革的構想,制定新的經互會章程。各國原則同意相互貿易將按國際市場價格、以自由外匯結算。但在實施進度和方法上未能達成一致。
1990年10月23~25日,經濟互助委員會專家工作小組會議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商討與經互會改革有關的問題。與會者均肯定了將成為新的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和簽署新的組織章程的意向。
1991年1月1日起,蘇聯同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均以自由外匯結算和支付。
1991年1月4~5日,經濟互助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在莫斯科舉行第134次會議。會議認為,經互會的使命已經結束,但不應中斷成員國間業已形成的經濟聯系。決定成立一個以市場原則為基礎的開放型「國際經濟合作組織」,以取代目前的經互會。執委會通過了未來新組織的章程草案,並建議經濟互助委員會第46次會議批准。但是由於各成員國對新組織的性質和范圍存在分歧,最後一次經互會會議被一再推遲。
1991年6月28日,在布達佩斯舉行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第46次會議上,經濟互助委員會正式宣布解散。
[編輯本段]參與國家
成員國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創始國)
波蘭人民共和國(創始國)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創始國)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創始國)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創始國)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創始國)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49年2月加入,1961年12月停止參與活動,1987年正式退出)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50年9月加入)
蒙古人民共和國(1962年加入)
古巴共和國(1972年加入)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78年加入)
咨詢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64年9月加入)
觀察員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加入,1961年停止列席會議)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1964年加入)
阿富汗共和國(1964年加入)
安哥拉人民共和國(1964年加入)
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1964年加入)
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1964年加入)
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1964年加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64年加入,1979年停止列席會議)
尼加拉瓜共和國 (1973年加入)
[編輯本段]組織機構
經互會會議
最高權力機構。各國代表團團長從1969年起由副總理級改為政府首腦。由所有成員國政府總理率領的代表團組成,每年召開1次。如經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成員國同意,還可以隨時召開經互會的非常會議。會議輪流在各成員國首都舉行,由東道國代表團長擔任會議主席。遇到討論重大問題,舉行成員國黨政首腦參加的會議。
執行委員會
經濟互助委員會主要執行和管理機構。由各成員國各派1名政府副首腦級代表作為常駐代表組成,每3個月舉行一次會議。會議主席由各成員國代表依照國家名稱的俄文字母順序輪流擔任,任期1年。
合作委員會
受執行委員會領導,由各成員國選派1名有關主管機關的領導人組成。綜合研究和協調成員國在計劃、經濟、科技等領域中的多邊合作。設有計劃工作、科學技術、物資技術供應等合作委員會。
常設委員會
執行委員會的下屬機構,由成員國委派的代表團組成,各成員國可以有選擇地參加。旨在促進成員國之間各具體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合作。截止1988年,有計劃工作、科技合作、機器製造、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石油及天然氣、煤炭、化工、農業、外貿、建築、運輸、輕工業、食品工業、和平利用原子能、標准化、統計、金融與貨幣、無線電技術與電子工業、地質、電力、郵電等24個常設委員會。
秘書處
設在莫斯科,是經互會的經濟和行政執行機關,負責處理日常事務,有秘書1人和副秘書若幹人。
研究所
經互會有3個研究所,分別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國際經濟問題研究所、標准化研究所、管理問題國際研究所。
此外,經濟互助委員會還設有法律、價格、水利、商業、發明事業、內貿、船舶和勞動等各部門代表會議。
[編輯本段]語言稱謂
工作語言
經濟互助委員會正式語言是所有成員國的語言,但會議工作語言是俄語。
成員國稱謂
俄語: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簡稱СЭВ
保加利亞語:Съвет за Икономическа Взаимопомощ,簡稱СИВ
捷克語:Rada vzájemné hospodářské pomoci,簡稱RVHP
德語:Rat für gegenseitige Wirtschaftshilfe,簡稱RGW
匈牙利語:Kolcsonos Gazdasági Segítség Tanácsa,簡稱KGST
波蘭語:Rada Wzajemnej Pomocy Gospodarczej,簡稱RWPG
羅馬尼亞語:Consiliul de Ajutor Economic Reciproc,簡稱CAER
斯洛伐克語:Rada vzájomnej hospodárskej pomoci,簡稱RVHP
西班牙語:Consejo de Ayuda Mutua Económica,簡稱CAME
越南語:Hội đồng Tương trợ kinh tế (漢字:會同相助經濟),簡稱HĐTTKT
[編輯本段]主要活動
成立初期
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立時,宣布其任務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經濟互助、技術合作、交流經驗。初期活動主要在流通領域,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中期擴大到生產領域。1954年3月,赫魯曉夫在經互會第4次會議上提出成員國實行生產專業化和協作以後,對此採取了相應措施。經濟互助委員會通過協調國民經濟計劃擴大到生產領域的合作,並由雙邊關系擴大到多邊經濟關系。1959年5月第11次會議通過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章程》。
20世紀60年代
1962年6月,經互會成員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國際分工的基本原則(草案)》,開始確立經互會的現行體制。章程確認經互會的宗旨是「通過聯合和協調各成員國的力量,促進這些國家國民經濟有計劃地發展,加速其經濟技術進步,提高工業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成員國的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福利」。
1963年經互會成立「國際經濟合作銀行」,其目的是建立一種轉帳盧布,使經互會各國間的貿易可以用轉帳盧布進行多邊結算,以促進多邊貿易的發展,盡管蘇聯一直宣稱,「轉帳盧布能夠執行國際貨幣的一切職能」,「它是世界上最穩定最可靠的貨幣」。但這種轉帳盧布實際上並不是貨幣,不能在市場上流通,只是作為一種統一的計算單位,用來換算各國之間外貿的盈虧,記在銀行的帳面上。
在蘇聯的大力推動下,1969年4月經互會第23次特別會議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方針。
20世紀70年代
1971年7月第25次會議通過了《經互會成員國進一步加深與完善合作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綜合綱要》,規定在15~20年內分階段實現生產、科技、外貿和貨幣金融的「一體化」。經互會成立了「計劃合作委員會」,專門負責協調各國計劃。
20世紀80年代
1984年6月經互會最高級經濟會議通過《關於進一步發展和加強經互會成員國經濟合作與科技合作基本方針的聲明》等文件。同年6月和10月經互會第38次和第39次會議通過貫徹實施最高級經濟會議的措施,研究了協調各成員國下一個五年計劃及長遠計劃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特別是能源和燃料問題)。
1985年5月舉行成員國主管經濟的黨中央書記會議,指出集體制訂到2000年科技進步綜合綱要的重要性,強調進一步加強成員國技術、經濟的「獨立性」。同年6月舉行的經互會第40次會議,討論了經互會國家的經濟形勢,尤其是科技合作等問題。同年12月經互會第41次會議通過了《到2000年經互會成員國科技進步綜合綱要》。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經互會發展各成員國企業和科研組織之間的之間聯系並建立合營企業,直到其解散。
[編輯本段]活動方式
1、協調國民經濟計劃
包括相互商討經濟政策和協調國民經濟計劃。從1956~1960年五年計劃開始,協調了6個五年計劃,1982年著手協調1986~1990年五年計劃。從1966~1970年五年計劃起,把各國先訂計劃後協調改為先協調後由各國訂計劃。為適應科技革命新形勢,還加強對遠景規劃的協調。
2、國際生產專業化和協作
促進經濟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始於1955年。1971年通過《綜合綱要》後顯著擴大。截至1985年,成員國之間共簽訂1000多項雙邊和150多項多邊生產專業化與協作的協定和合同。
3、共同投資建設聯合項目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先後共同興建了向東歐成員國輸送蘇聯石油的「友誼」輸油管、連結歐洲成員國的電力系統、鐵路貨車調度總庫等項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共同興建了更多項目,包括1975年決定投資90億轉帳盧布的10個項目,主要目的是增加能源和石棉、鐵合金、紙漿、化纖等原材料的供應,多數在蘇聯境內。
4、對外貿易
成員國間除簽訂雙邊年度貿易協定外還簽訂雙邊長期貿易協定。1964年起,成員國之間使用轉帳盧布進行貿易結算,但不以貨幣形式出現,貿易順差只能取得相應數量的商品作為抵償。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貿易額1983年已達2853億盧布,比1950年增長32倍。各成員國對外貿易額的58%以上是在經互會范圍內進行的。對蘇貿易在經互會其他成員國外貿中佔有很大比重。
5、科學技術合作
主要形式有協商科技政策、協調科技發展計劃、進行共同研究、交流情報和資料、相互提供技術援助等。為此設立了眾多科技協調中心和專門委員會,各成員國參加合作的科研機構約3000多個,合作的科研課題涉及國民經濟所有重要部門。
[編輯本段]總體評價
經互會成立以來,對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各成員國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成立初期,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關系比較正常,經濟發展較快。1951~1983年,經互會國家的國民收入增長了7.6倍。
經互會國家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0%左右,國民收入佔世界的25%,工業生產佔世界的33%。其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已成為當時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
經互會的經濟體制實際上是蘇聯經濟模式的擴大,在蘇聯的控制之下,把經互會的主要目的改變為在「國際分工」的原則基礎上,實行「全面的經濟合作」和「專業化與協作」,大力推行「經濟一體化」。要求其它成員國的經濟計劃必須同蘇聯的計劃「相協調」,並先後建立了近30個超國家的「國際合作組織」和一些雙邊及多邊合營的「聯合公司」。經互會主要機構的負責人均由蘇聯人來擔任,會議工作語言也是俄語。
在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一些成員國存在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利族益的強烈願望。經互會各成員國之間由於發展水平的差異和對各自利益的考慮,相互也有分歧和矛盾。同時,經互會國家同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信貸等經濟聯系日益擴大。1970~1984年,經互會國家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貿易額增長了6.2倍。
經濟一體化的結果,使其它各成員國的經濟不能獨立自主地發展,而同蘇聯的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於蘇聯的控制和其它經濟政治原因,經互會內部矛盾,特別是各成員國與蘇聯的矛盾日益尖銳。這些矛盾的日益積累和成員國之間不平等的政治經濟關系,最終導致經互會的解散。
[編輯本段]經互會與歐共體
經互會和歐共體,這兩個組織都以經濟區域整合和合作為主要目標,但是,不論從經濟結構、經濟規模和對其他地區的影響都很不相同。
在20世紀80年代,歐共體國家共擁有西歐國家的2億7千萬人口,其組織的目的是為了使成員國的經濟更加繁榮和更有效率。雖然有意無意地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然而,其經濟目的是佔主要的。其成員國也全部是經濟發達的西歐國家,成員國之間的平等性也得到較好的尊重,其制定的協議和決議也是主要取決於市場因素。
和現在的歐盟相似,其前身歐共體也是一個超國家的組織,但在作出該決議之前,在得到各成員國的充分考慮和妥協之後作出的協議和決議對各成員國具有法律效應。
經互會在其解散之前,共擁有4.5億人口,成員國雖然只有10個,但是卻遍布歐洲、亞洲和美洲三大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差異也非常巨大,古巴、蒙古和越南是當時世界上較落後的國家,東歐國家和蘇聯經濟狀況則較為發達。
由於蘇聯在眾成員國中的經濟、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巨大影響力,使得蘇聯成為該組織的領導者,所以,東歐國家和其他成員國均認為其處於組織的次要地位。蘇聯在「協調國民經濟計劃」的旗號下經常通過制定指引性的計劃經濟對成員國進行經濟上的干預,令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屬於從屬地位,計劃常常也忽視市場的作用。
另外,經互會並非一個超國家組織,其作出的決議不具有法律約束效應,只要一國認為其決定有損於本國利益,該成員國可以拒絕執行,但這種情況較少出現。
1970~1984年,經互會國家同歐共體的貿易額增長了6.2倍,1988年6月,經互會與歐洲共同體簽署聯合聲明,雙方互相承認,並正式建立關系。

③ 為什麼對外貿易中俄羅斯經濟中不佔主要地位

1俄羅斯未加入世貿組織。2俄羅斯的工業主要靠繼承前蘇聯的家底來實現經濟增長。而前蘇聯只重視發展重工業,對輕工業等基礎產業採取忽略態度。造成現在俄羅斯依然是典型的資源等原材料出口型國家。產品附加值低

④ 蘇聯不參與對外貿易、禁止公民出境是一種什麼政策

蘇聯時期並不禁止對外貿易,一切外貿交易都是通過國家外貿部進行,交易量最高時期是1985年,同資本主義國家交易佔27%,發展中國家55%,社會主義國家12%。工業汽車,化學電力,食品原料等各種行業都有,說閉關鎖國是對內說法,因為蘇聯所以出口都是外貿部壟斷經營,不允許加盟共和國或工廠單獨貿易。

經濟合作上,蘇聯也並未無視,但從1949年,西方國家就開始圍堵蘇聯經濟,世界銀行WBG,國際貨幣IMF,兩大組織成立之初就拒絕蘇聯,且主體就為打擊蘇聯經濟存在,尤其是為東歐巨變出力巨大,到80年代後1980年發達國家舉行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PECC,蘇聯兩次申請加入,均讓日本和美國拒絕,所以這限制了蘇聯經濟合作范圍,只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經互會組織。

蘇聯確實禁止國民出境移民等,在1920年左右時期,蘇聯境內的加盟共和國內部都是禁止出境的,介紹信可不是咱們國家發明的,二戰後社會主義東方陣營擴大,同陣營內交流是允許的,但同西方國家依然禁止,最著名的就是柏林牆的建立。
蘇聯國家福利很棒,現在發達國家都不如,旅遊療養很頻繁,工會組織的旅遊,工廠組織的,假日旅遊等等,基本都有機會旅遊,80年代也組織國民去日本,埃及等國旅遊。
對外了解,你需要理解的是蘇聯並不是現在的朝鮮,直至解體前夕,蘇聯都是超級大國,世界兩級之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醫療,住房極其優越,國民41%擁有汽車,他們會覺得外面月亮圓嗎?而且介紹國外風土人情的節目很多,80年代莫斯科電視台還開始播放日本動畫片,所以並不封閉。

⑤ 有個問題:為什麼二戰後蘇聯糧食進出口量變化這么大

先正面回答一下問題,蘇聯是否真的缺糧? 答案是——是的,蘇聯在建國後一直面臨糧食供給短缺的問題,即使是在大豐收時期,也不得不從外國大量進口糧食。

先說說蘇聯的糧食供給情況:

直到1913年為止,俄羅斯是一個穀物凈出口國。當時全國人口為1,5000萬, 穀物平均年產量為7500~9000萬噸,每年能出口糧食500~1000萬噸。

在1923--1925年期間,相同的糧食產量大概足夠養活農村居民,但是不夠供應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眾。然而如何讓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飯,還不是唯一使俄國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農業區變窮了,可供應市場的剩餘穀物又大部分來自烏克蘭、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西部—來自經常遭受早炎威脅的地區。

1917年,高產的大型私營農場被收歸國有,耕地被分給小農戶,使得「可供應市場的」糧食銳減。
每年在國內市場出售的糧食只剩下約1000 萬噸,早已滿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長的城市的需求, 更沒有多少糧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國就已經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以防止城市地區出現嚴重糧荒。這就是隱藏在1930年和1931年實行強迫集體化背後的「穀物問題」;盡管農業集體化並沒有直接提高糧盒的產量,但卻有助於把收割下來的糧食由鄉村運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間, 穀物年產量達8500~9000萬噸,其中提供給市場的部分大約為3000~3500萬噸。這在當時雖然足以使迅逮增長的工業人口吃飽,但是卻已滿足不了農村人口的需求。
結果是:農民越來越窮。

戰事結束後,情況更趨惡化。到斯大林去世時,:糧食年產量降到了6300--6500萬噸——比沙皇俄國時還低。在這期間,人口總數上升至2 億,其中大約8500萬人生活在城市。

這就是赫魯曉夫當年所繼承下來的農業危機, 並且被他發展成為一種個人的瘋狂症。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擴大了耕地面積( 赫魯曉夫被人嘲笑的「處女地計劃」)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間得以把穀物年產量提高了1倍,達到12000~13000萬噸。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產量下降到只有10500萬噸,以致不得不從國外(部分從加拿大)購糧1500萬噸。

盡管蘇聯在1970年取得了創紀錄的豐收,年產量達到18600萬噸, 其中7000萬噸可供應市場。但與日益增長的人口相此,這個豐收紀錄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穀物產量不過增長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卻增長了7 倍。從這里可以找出原因,說明為什麼蘇聯在1972、1975和1977三個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國外買進大批糧食。1978年蘇聯創下了產糧23800萬噸的豐收新紀錄,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據預測還差強人意。到1981年底時,蘇聯人口已達2.7億, 其中1.8億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謹慎的估算,要滿足蘇聯全國食品和飼料的需求,糧食的年產量就必須達到大約25000萬噸。然而在1976--1980年期間,糧食年產量卻始終只有2 億噸左右。

再說說原因:
1.蘇聯經濟機構畸形。經濟問題當然首先看經濟基本面。蘇聯經濟結構長年偏重重工業,對農業很重視,但支持度很不夠。(即使到今天,主要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仍然面臨類似的問題,比如最近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就是如此。經濟過度依賴軍工、能源等重工業,因此一旦能源價格下跌,必然導致財政狀況惡化。)雖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農業研發科研體繫上、農業人才培養機制上、農業經濟政策上,蘇聯都表現出了各種不足。所以蘇聯雖然人才濟濟,但是在農業這一塊上蘇聯的人才優勢發揮得並不充分。更何況農業還承擔了大量支持工業發展的額外任務,不僅工業對農業的支持有限,農業還需要對工業快速發展提供額外的支持。最突出的體現是集體化農場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並不利於提高農民的工作積極性,並且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但是在蘇聯卻被長期保留,原因很簡單:方便管理貧窮而受高壓的農民;方便將大量的農產品直接輸送給城市供應工人。因此,蘇聯的工業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這個模式是導致農業發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蘇聯的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農業壓力不斷增大。蘇聯的城市化水平,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圍內速度都是數一數二的,隨著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然而這個時候農業上的問題就凸顯了。人口壓力是蘇聯農業的魔咒,其實蘇聯農業一直處於發展的狀態中,只是人口的增速遠超過糧食產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脹將蘇聯的糧食增產消耗得一干二凈。

3.蘇聯緯度過高,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很多高產作物。世界上的飲食結構,長期以來都是以澱粉類食物為主食+刺激性較強的輔食的模式,數千年來鮮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產作物中,澱粉類的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對熱量光照要求極高,所以在高緯度地區並不適合大規模生長,這也是赫魯曉夫農業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產方面,其實蘇聯的選擇比起中國、美國、印度這些國家來說要少很多。

4.政治體制原因。終於戳到一些人的G點了。現在很多人只要談到蘇聯的問題言必稱政治,覺得政治體制是萬惡之源。這個只能說,在農業問題上,政治體制(高壓的政策環境、運動式的生產模式、政治目標的優先序列等)確實對農業增產造成了消極影響,但影響有多少,沒研究,不好說。

但是,對於蘇聯進口糧食也沒必要看得太死,並不是進口糧食就代表飢荒,蘇聯進口的糧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飼料用糧。要知道蘇聯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北國,肉類食品特別是牛肉在其飲食結構中佔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飼料用糧,進口的糧食中飼料糧的比例往往占據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雖然蘇聯年年進糧,不代表蘇聯人民會像衛國戰爭時候一樣為了吃塊黑麵包各種解褲帶賣手錶,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雖然糟糕,但基本溫飽還是能夠保證。
此外,毛子喜歡喝酒這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釀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的,特別是伏特加這種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費了,所以雖然政府不斷發布禁酒令,但也阻擋不了饞酒的戰斗民族將吃飯的糧食拿來化成水喝。

最後就是需要注意,雖然蘇聯每年進口糧食,但人家也出口糧食呀!對你沒看錯,蘇聯每年都會糧食出口。這裡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個別多餘的糧食品種用不了拿去賣、外交需要等等,考慮到幅員廣大,所以與其花大力氣把產糧區的糧食運到國內市場,不如直接就近賣瞭然後用外匯買周邊的或海外更便宜的糧食進口。這個和我國一邊進口中東石油一邊把西非鑽出來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歐的道理是一樣的。

⑥ 蘇聯和中國計劃經濟時期有對外貿易嗎

當然有,這個來必須有源

所謂計劃經濟就是國家機關擬定計劃,下面的工廠只是充當生產車間作用,按照指令生產產品並劃撥給指令部門

也就是說在國內,以計劃劃撥為主
但是對外貿易還是有的,而且很多
大量東西都要從外面引進,中國大名鼎鼎的華潤集團,就是打著民間牌子,設在香港,負責對外貿易的公司,實際上西方各國都知道,只不過裝糊塗而已

參考一下國際幾個大期貨市場的記錄就能發現,即便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中國還是在國際市場上出口了大量糧食,換取外匯購買所需的設備以及支援其他兄弟國家

再說個趣聞,昔日為了解決外匯問題,外貿部部長,李強,親自操刀進行期貨交易,這位是個牛人,昔日上海特科的重要成員,李克農給他提供經濟情報,總理給他協調資源,結果一年賺了30億美刀

⑦ 為什麼俄羅斯對外貿易不發達

1994年上半年,俄羅斯出現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對外出口增長的
勢頭,並開始對俄羅斯的金融收支平衡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俄羅
斯目前仍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其外匯調控、海關監督、政府間
貿易協議的落實都存在嚴重的不規范現象。由於地方主義甚行,俄羅
斯的國家性出口任務也有落空之虞。俄羅斯對外貿易面臨一系列嚴重
的困擾和難題。

外匯的況付與結算。目前,俄羅斯中央銀行依然對外匯交易實行
限制。而且,由於銀行業務不發達,其銀行結算、轉賬等業務的周期
十分長,手續也十分繁瑣,成為目前俄羅斯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障
礙。由於俄羅斯金融形勢不穩,經濟形勢往往瞬息萬變,其周期長的
繁瑣結算方式使涉外商業活動風險極大,外匯通過非正常途徑轉入俄
羅斯商業銀行的現象十分嚴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迄今為
止,俄羅斯經非正常或非法途徑脫離中央銀行的控制流往國外達100多
億美元,預計1994年底有可能達到200億美元。這種現象為一些善於鑽
空子的國外公司和企業在風險中提供了機會。另外一方面,這種狀況
也造成了俄羅斯國家外貿中的外匯短缺。盡管與1992年相比,俄羅斯
對外貿易中出現了63億美元的順差,但由於出口創匯的收入大部分不
是用於發展經濟,而是轉入了企業在國外的儲蓄賬戶,國而俄羅斯國
內仍然缺乏足夠的外匯來保證生活必需品的進口、穩定盧布和刺激生
產者的生產積極性。

出口狀況。1993年,俄羅斯的出口在近兩年多的滑坡之後首次出
現了上升趨勢。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委統計,1993年1月至6月,俄羅斯
共出口了182億美元,比上年周期增長了3%。其中機械製品的出口達到
17億美元,增長14.5%,占總出口的9.1%,軍工產品出口大有增加,占
13.2%,創匯達23億美元。在此期間,石油出口3880萬噸,增長31%,
天然氣出口46億立方米,增長5%。此外,煤、原木、鋼鐵、鋁及其他
金屬品的出口也有大幅度增長。由於國際金屬價格下跌,俄羅斯金屬
出口的價格也跌幅較大,其中鋼、銅、鎳價格的下跌最為突出。

進口狀況。1994年前6個月中,俄羅斯的進口總額為88億美元,比
上年同期減少49%。其中鮮肉、肉雞、植物油、茶葉、鞋類、服裝等商
品的進口量銳減。糧食的進口量為800萬噸,占上年同期的54%。機械
設備的進口量為2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62%,只佔總進口的30%。
導致俄羅斯進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盧布貶值,增大了進口的虧損風
險。在1994年第一季節,俄羅斯開始徵收進口商品的增值稅和拍賣
稅,也減少了進口商的業務興趣。同時,由於聯邦財政赤字的擴大,
也使中央政府被迫減少了國家的進口配額。目前,俄羅斯中央銀行仍
然不能進口商品所需的外匯來源與耗費進行實際的有效的監管,也不
能組織以進口為目的的外匯拍賣,對其他商業銀行的金融活動也無法
調控,甚至對全俄羅斯各商業銀行目前在國外的外匯儲備的總數都沒
有辦法做出來,各商業銀行以外匯全權屬於商業秘密而拒絕接受中央
銀行的管制。這種情況導致俄羅斯外匯大量流失,外匯短缺的現象十
分嚴重,國家在進口領域難有大的進展。

外債情況。截止1992年12月,俄羅斯所欠外債的總額為808億美
元。此中787億美元是繼承蘇聯時期所欠外債,只有21 億美元是俄羅
斯獨立後所負的債務(不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10億美元貸
款)。沉重的外債已成為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最大包袱。據統計,僅
在1992年,俄羅斯為其外債所支付的利息就達210億美元(其中包括49
億美元逾期未償的進口欠款)。1993年,俄羅斯預計要支付的外債總
額為360億美元。據專家們分析,近年內,俄羅斯有可能象拉美國家一
樣陷入借債還債的「債務活套」之中,將大量向國外借籌資金,成為
歐亞大陸的特大外債戶。

總的來看,俄羅斯的外貿狀況對於其他夥伴國家來說是既有風
險,也有機遇。與上年相比,俄羅斯的貿易方式開始與國際規范接
軌,傳統的易貨貿易方式正在被逐步淘汰。俄羅斯進口的萎縮,除了
外匯原因外,在與周邊國家的貿易中,對商品質量的挑剔也成為原因
之一。俄羅斯進口已經不再象過去那樣飢不擇食,劣質產品在俄羅斯
已經沒有多少市場。許多國家開始考慮向俄羅斯提供精品,通過傾銷
精品的方式搶佔俄羅斯市場,這種作法或許值得中國商界借鑒。

⑧ 蘇聯對外開放嗎

蘇聯對外開放。
蘇維埃政權從誕生時起就主張同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平等互利的長期經內濟關系,列寧歷來就把對外貿易視為國家的經濟命脈之一,認為它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保證蘇維埃國家對外政策的有機統一具有重大的意義。蘇容聯在克服國內外巨大困難的同時,開始同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經濟聯系,簽訂貿易協定、協議和合同。二戰後,蘇聯的貿易夥伴大大增多。1950年蘇聯同42個國家建立了貿易聯系,1981年蘇聯的貿易夥伴增加到142個,其中同116個國家在政府間貿易、經濟和工業合作協定的基礎上發展了經濟貿易關系。社會主義國家(首先是經互會成員國)在蘇聯對外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1981年,蘇聯對外貿易總額中社會主義國家和經互會成員國所佔的比重分別為52.8%和47.6%,但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歷來是蘇聯的重要貿易夥伴。

閱讀全文

與蘇聯時期的國際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