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最為繁榮的時期有幾個,分別說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中國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中亞、西亞國家的貿易,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東南亞經濟交流
唐朝:這個應該很熟悉,唐朝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而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唐朝的對外貿易正好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宋朝:廣州等城市是重要的外貿港口
明朝:鄭和下西洋,宣揚了國威,最遠到達西印度洋,是對外貿易的一次海上遠航活動
❷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貿易路線的英文
The silk road is the most famous trade route in ancient China.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貿易路線
如果對您有幫助
請採納 謝謝
❸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對外貿易事件,4件以上
西漢的絲綢之路將當時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等通過河西走廊與歐洲國家進行通商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加速了中國與非洲商業的發展
❹ 古代貿易商道有哪些
1、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是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余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余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梅嶺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
梅嶺的另一說法是梅樹眾多,故稱「梅嶺」。現在地圖上還有「小梅關」之名。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
2016年12月,梅關古道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背景:古代中原、兩湖江西與兩廣(嶺南道)的往來路線是湘桂走廊(瀟賀古道等)、湘粵走廊(翻越蔚嶺的西京古道)、贛粵走廊(翻越大庾嶺的梅關古道)。
2、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 ,起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止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全長20餘千米,在杭徽公路通車前,是徽州人尤其是績溪人通往滬、杭的捷徑,比繞道昱嶺關近50餘千米。
徽杭古道始建於唐,是中國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第三條著名古道,是古時徽商和浙商互通貿易的重要通道,在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用,同時,也是一條集自然風光及神秘文化的走廊。
4、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
它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5、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❺ 被認為是古代中國發展海洋貿易的最好時期的是( )。
明朝後期以前,中國海洋貿易繁榮,對外交往頻繁,國際地位較高,商品經濟發展空前。
❻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最輝煌的事例
絲綢之路
❼ 」茶馬古道」是古代著名的貿易通道,它主要促進了哪些地域的貿易往來
「茶馬古道復」是制古代著名的貿易通道,它主要促進了西藏雲南四川的貿易往來。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❽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從漢代、唐朝、兩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1、漢代
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綉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
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葯材、書籍等。
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葯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並從那裡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3、兩宋
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徵收商稅。
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南宋政府採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葯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5、明朝
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後面。
(8)古代最著名的貿易公司擴展閱讀:
對外貿易的作用
1、通過進口我國短缺物資和商品,調節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2、通過出口,擴大國際市場,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3、通過出口提供外匯收入,為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和其它事業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
4、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5、通過外貿活動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❾ 中國古代和哪些國家有過貿易
分成三個時期:唐以前為第一時期,這一時期以陸路為主,其中以兩漢的絲綢之路最為著名。在教材中,對這個路線有文字進行說明,「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在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而這一時期的海路沒有提,特別注意的是,在班超經營西域的過程中,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卻面對波濤洶涌的波斯灣,不能渡過,側面證明這一時期的中國航海技術不發達。唐一代為第二時期,這一時期是海陸並舉,關於這一點,教材專門有一節來說明——「唐朝的對外交通」,有圖、有文字。在唐朝與外國的交往中,也可以找一點佐證,如玄奘去印度(那時稱天竺)是陸路,而鑒真卻是從海路到日本(當然,去日本不能通過陸路到達)。而唐以後為第三個時期,這一時期以海路為主,關於這一點,教材上對南宋、元、明寫得非常詳細,特別是「鄭和下西洋」,充分給以證明。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數民族的阻隔,唐之後,中國出現民族政權對立的局面,宋的商品很難順利通過陸路運到西亞去。其二,陸路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點。陸路起點在我國西北內陸,而我國傳統外銷產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等的產地都在東南,陸路運輸遠離商品產區既不經濟,又不方便。再加上陸路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要越過戈壁和沙漠,行程艱巨,又只能靠駱駝運輸,運輸量有限,而且時間長,運費高。其三,與當時的外銷主要商品有關,唐以後,國外對我國的瓷器要求越來越多,而瓷器所佔地方大,且宜破碎不適和用駱駝運輸,時間也不能太長。其四,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南方有足夠財力和充足的自然資源建造大型海船。其五,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如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造船中使用水密艙技術,促進了航海業的發展。
❿ 古代的公司叫什麼
洋行
有名是廣州的十三行,專門搞外貿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