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要素稟賦與國際貿易

要素稟賦與國際貿易

發布時間:2021-01-15 09:54:31

⑴ 根據廣義要素稟賦論,國際貿易對國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會產生怎樣的影

根據要素稟賦論,一國的比較優勢產品是應出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回用該國相對答充裕而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簡言之,勞動豐富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資本豐富的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

⑵ 生產要素稟賦論是如何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的

各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國家勞動力比較豐裕,有的國家資本比較豐裕,一國要充分使用本國的全部生產要素,就形成

⑶ 要素稟賦理論與新貿易理論的差異國際經濟學(雙語)期末考試一道15分大題,求大神結合書本給一個答案

要素稟賦理論(FactorEndowentTheory),又稱要素比例說(),簡稱赫-俄原理(H-OTheory),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F.Heckscher,1879—1959年)和俄林(BeifilGoffhandOhlin,1899—1979年)的學說。赫-俄原理要點如下:1、每個區域或國家用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用相對稀少的生產要素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個國家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體系中應生產和輸出豐富的商品,輸入稀少的商品。2、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區域貿易或國際貿易的價格差別,是成本的國際絕對差;比較成本差異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不同國家不同的成本比例,源於各國國內生產要素的不同價格比例,而不同生產要素的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生產要素價格的不同之比,是因為兩國生產要素的供求關系存在著不同之比。各國生產要素供給的不同,是因為各國所賦有的各種要素的數量、種類和質量的不同,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國各種生產要素不同和價格不同的基礎之上的。即使生產要素的供給比例是相同的,由於各國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同,也會出現生產要素不同的價格比例,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條件。3、商品貿易一般趨向於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入的國際差別。國際分工及國際貿易的利益是各國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在國際分工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效利用將會比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得到的社會總產品。

⑷ 1. 比較優勢原理與要素稟賦理論在解釋國際貿易現象上存在哪些共同點和哪些差異

要素稟賦理論是比較優勢理論的一種發展,一種完善。兩者認為國際貿易與生產要素有密切關系。但是比較優勢理論是建立在單個生產要素生產效率的國別比較基礎之上的。而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資源配置或要素儲備比例上的差別。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國的資源條件不同,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從而進一步解釋了比較優勢理論,使得比較優勢理論更加完善和更加有說服力。

⑸ 比較優勢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在解釋國際貿易現象上存在那些共同點和差異

要素稟賦理論是比較優勢理論的一種發展,一種完善。兩者認為國際貿易與生產要素版有密切關系。但是比較優勢理權論是建立在單個生產要素生產效率的國別比較基礎之上的。而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資源配置或要素儲備比例上的差別。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國的資源條件不同,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從而進一步解釋了比較優勢理論,使得比較優勢理論更加完善和更加有說服力。

⑹ 最先提出生產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導致國際貿易的經濟學家是誰

最先提出生產來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導源致國際貿易的經濟學家是俄林。

俄林認為,同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而價格差異則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同,從而要素相對價格不同決定的,所以要素稟賦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

要素稟賦論,又稱H-O理論,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開端,被譽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內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一國的進出口貿易類型。廣義的要素稟賦論包括狹義的要素稟賦論和要素價格均等化學說。

⑺ 要素稟賦理論對我國的對外貿易有何指導

在Ricardo模型中,我們用技術差異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而在第三章的後面,我們證明了即使兩國技術完全相同,由於偏好的不同,也可能產生國際貿易.
在這一章,我們將證明:即使兩國的生產技術完全相同(這體現在等產量曲線上),兩國偏好也完全相同,僅僅由於兩國的要素稟賦存在差異,也可能產生貿易的可能.
在這里,我們的理論模型為,也即兩個國家(1和2),兩種產品(X和Y),兩種要素(K和L).
如果僅有兩種稟賦:資本和勞動,甲國資本充裕,而乙國勞動充裕,那麼甲國密集使用資本的部門必定更具有競爭力,而乙國密集使用勞動的部門一定更具有競爭力.
4.1 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
要素充裕度是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
說明:要素充裕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該國絕對要素量無關.
例如,1國資本存量為,勞動存量為,那麼1國要素充裕度可以用來衡量.
裕度.
我們從中也可看出,1國相對2國來說,資本更加充裕,勞動更加稀缺,而2國相對1國來說,資本更加稀缺,而勞動則更加充裕.
這說明,我們所說的一國某種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是相對另一個給定國家來說的.例如,中國相對美國來說,是一個資本稀缺而勞動充裕的國家;但若相對朝鮮來說,可能是一個資本充裕而勞動稀缺的國家.
【問題】如右圖所示,哪一國為資本充裕
答:1國為資本充裕,2國為勞動充裕.
4.2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這個概念時針對產品而言,與國家無關.
要素密集度是指某種產品投入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
說明:要素密集度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投入量無關.
我們經常說,服裝相對汽車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是,無論那種產品,都可使用這兩種要素的任意組合來生產.生產服裝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資本較多的生產方式,而生產汽車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勞動較多的生產方式.只要要素是可替代的,這一定可以做到.那麼我們是從什麼角度認為 "服裝相對汽車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呢
其實,我們說"服裝相對汽車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時候,一個隱含的假定是:在要素價格相同的時候,而生產者又是利潤最大化的.
我們稱產品X較Y為資本密集型產品,當且僅當要素價格相同且生產者最大化利潤時,X的要素密集度總是大於Y的要素密集度.這兩條等產量曲線是從其系列中任意挑選的,這是因為我們假設生產技術是規模報酬不變的,這意味著在同樣的相對價格下,其要素使用比例與生產規模無關.

如上圖所示,兩條曲線分別表示X和Y的
兩條任意的等產量曲線.當要素的相對價格為紅線(更陡)所表示時,那麼廠商最優化產量分別在A,B兩點,那麼顯然X的要素(資本)密集度較Y為高.當要素的相對價格為藍線(更平)所表示時,那麼廠商最優化產量分別在C,D兩點,顯然X的要素(資本)密集度較Y為高.
或者可以說,X是資本密集型產品,而Y為勞動密集型產品.
4.3 生產可能性曲線
我們現在由要素稟賦差異推導出生產可能性曲線.在這里,我們假設兩國生產技術完全相同.也即:對於X產品,兩國等產量曲線完全相同;對於Y產品,兩國等產量曲線也完全相同.
如上面左圖,1國的要素稟賦束在,而2國的要素稟賦束在.紅色的(更陡)等產量曲線代表了X產品的生產技術,而藍色的(更平)等產量曲線代表了Y產品的生產技術.如果兩國都使用所有要素進行有效率的生產某一種產品,那麼,1國將比2國能夠生產更多X,而2國將比1國能夠生產更多的Y.
這反映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就是上面右圖所表示的一種情況.其中,較陡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代表了Y產品的生產優勢,這顯然是2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較平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代表了X產品的生產優勢,這顯然是1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4.4 封閉經濟均衡
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假設這兩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完全對稱,且在封閉經濟中它們達到了同一個效用水平(記住:它們的無差異曲線是相同的).
兩國恰好與同一無差異曲線相切,得到了它們的自給自足點.
對於1國來說,它的生產優勢在X產品上,因此1國的相對價格線較平緩(或者說X更便宜),而2國的生產優勢在Y產品上,因此2國的相對價格線比較陡峭(或者說X更貴).
4.5 開放經濟均衡
如果兩國互相開放,則相對價格平均化,假設這個價格使得兩國預算線恰好重合,那麼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4.6 對H-O定理的實證檢驗:里昂惕夫悖論
對H-O理論的第一次實證檢驗是1953年.美國經濟學家Leontief根據美國1947年進出口行業的數據,對H-O理論進行了驗證.按照一般認為,美國應該是一個資本充裕而勞動稀缺的國家,因此它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而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證結果卻是: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史稱"里昂惕夫之謎"或"里昂惕夫悖論".(The Leontief Paradox)
有人宣稱1947年為歐洲重建之特殊年份,此年數據不足以論.於是Leontief於1956年又根據美國1947—1951年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仍然得出同樣的結果.後人對此有以下幾種解釋:
要素密度逆轉(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一個隱含的假設為:對於任何一種要素相對價格,X都是資本密集型產品,而Y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但是,如果在某些要素相對價格下,X是資本密集型產品Y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在另一些要素相對價格下,X是勞動密集型產品Y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要素密度逆轉.我們用右圖來表示.
由於美國作為最發達國家和其他國家的要素相對價格存在較大差別,有可能出現在美國為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在其他國家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現象(最典型的莫過於農業).因為里昂惕夫是根據美國的技術條件來測算進口商品在其他國家生產時的要素密度,因此可能會發生一些誤會.
需求逆轉(Demand Reversal)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假設了兩國偏好完全相同或近似.但偏好在決定貿易的模式中,也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當一國對於某一商品具有生產上的比較優勢,但其國民在消費上又特別偏好該商品,將會使得原來依據H-O定理所決定的貿易模式發生改變,這就是需求逆轉.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湖南人喜歡吃辣椒,即使它生產辣椒是最具有優勢的,它還是要從外省進口辣椒.
我們用圖來正式說明.較平的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1國,而較陡的無差異曲線表示2國,那麼根據H-O定理,1國應該出口X,而2國出口Y.但由於偏好(無差異)曲線的顯著差異,1國的X的相對價格不低反高,2國的Y的相對價格不低反高.那麼國際相對價格則將其平均化.這使得1國進口X,2國進口Y.
基於需求逆轉,里昂惕夫之謎可以這樣解釋:雖然美國的資本比較充裕,但如果美國消費者的消費結構中,資本密集型產品占據了絕大部
比重,美國則有可能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
然而,用需求因素來解釋各國居民的消費偏好的差異可能是有問題的.巴西人喜歡咖啡是因為巴西生產咖啡的結果;法國人喜歡葡萄酒是因為法國地中海沿岸生產葡萄.這似乎又證明,供給創造了需求.
貿易保護
另一個解釋是,美國存在很高程度的貿易保護,這種貿易保護主要針對美國缺乏競爭力的勞動要素密集型產品(農產品),因此美國的進口產品中缺乏農產品也可以理解.
但是,這個解釋不能夠滿足一般均衡的條件:假如美國實行貿易保護農產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時,與美國發生貿易的國家都只能以本國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去與美國貿易,這似乎很難說得通.或許,仍然可以用貿易保護本國弱勢產業的理由去解釋.
人力資本密集
一種較可信的解釋是,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不但具有較充裕的資本,還擁有較充裕的人力資本.因此,美國出口的商品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
自然資源
有人指出,自然資源與資本在生產中往往是互補的.因此,一些自然資源密集型的產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資本密集型的.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美國的某些自然資源是相對稀缺的,如石油.這樣,美國的大宗進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因此,如果考慮到自然資源,里昂惕夫之謎也許可以得到較好的解釋,也即:美國看似是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其實是在進口自然資源.
4.7 國際貿易對一國要素價格的影響
一國要素價格決定
定義:等產量曲線指產量相等的各要素組合的軌跡,那麼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指這個產量使得該產品價值為1的要素組合軌跡.那麼,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的形狀和位置完全取決於生產技術條件和商品價格.
等成本曲線指成本相等的各要素組合的軌跡,那麼單位等成本曲線指這個成本恰好為1的要素組合軌跡.
由於競爭性假設,我們認為與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相切的應該恰是單位等成本曲線,由於在一國之中,要素相對價格相等,所以單位等成本曲線是同一條,它應該與兩種產品的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同時相切.
所以,當我們畫出兩種產品的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再作與它們同時相切的曲線,這個曲線的斜率就決定了該國要素的相對價格.
產品價格的變化
當某種產品的價格上升時,其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向原點移動,因此可以確定該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相對價格上升,而另一種要素相對價格下降.
當一國由封閉轉為開放
當一國由封閉轉為開放,由H-O定理,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而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再由我們上面的結論——
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在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在進口部門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而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這一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Wolfgang Stolper和Paul Samuelson論證的,因此稱為"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4.8 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
上一節我們研究了國際貿易對本國要素收益影響的同時,我們現在來探討國際貿易對貿易雙方收入差距的影響.
按照4.7中的分析框架,由於兩國生產技術完全相同,而面對的世界價格也完全相同,那麼兩國兩種產品的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也完全相同,則可推出另一國單位等成本線必定相同,要素的相對價格也相同.
我們認識到,本國和外國進行貿易往來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交換,同時也是間接的生產要素的交換.本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其實也是在出口本國充裕的勞動,外國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其實也是在出口外國充裕的資本,這將使得勞動和資本的價格最後在兩國趨於相等.
以上的分析表明,自由貿易不僅使得兩國的商品價格相等,而且使兩國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以至兩國的所有工人都能獲得同樣的工資率,所有的資本都能獲得同樣的利潤率,而不管兩國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模式如何.這個結論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Samuelson在1948年證明的,又稱"Heckscher-Ohlin-Samuelson"定理.
4.9 要素增長與國際貿易
至此,我們對貿易原因和結果的分析都是靜態的.但事實上,世界每天都在變:技術不斷進步,資本不斷積累,勞動力不斷增加,生產可能性不斷外移.
為了下面分析的方便,我們根據對商品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程度將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分為"大國"和"小國".
所謂小國,是指那些在國際市場上份額很小,其進出口變動不會影響國際商品市場價格的國家.對於小國來說,國際市場價格是給定不變的.
所謂大國,是指那些會影響國際商品市場價格的國家.由於這些國家在國際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很大,其進出口的變動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升跌.
所謂大國小國並非完全由領土面積和人口多少來決定,也不完全取決於經濟實力,而主要看該國在該商品貿易中的地位.例如,印度是一個大國,在國際貿易中可能是個小國,而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土地面積不大,但在國際貿易中舉足輕重,很可能被稱為大國.另外,古巴是個小國,國際貿易中也談不上舉足輕重,但在國際食糖市場上,古巴卻是個出口大國.
我們在Edgeworth盒的框架下,來考查某一要素的增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可以看出,是資本密集型產品,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在要素變動之後,如果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兩國生產技術也不變,那麼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也不變,等成本線也不變,所以要素相對價格仍會保持不變,根據規模報酬不變,那麼兩個部門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來水平不變.因此均衡點從轉移到點.
我們可以看出,當某種要素增加之後,密集使用該種要素的產品產量增加,而另一種產品產量減少.
這表明在世界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當某要素增加後,密集使用該要素的產品產量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產品產量減少.這就是Rybczynski Theorem.
我們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表示這個問題.很明顯,當資本增加時,該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產量將增加,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產量將減少.其中,線我們稱之為Rybczynski Line.

我們必須注意,上面定理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商品相對價格不變,這其實是一個小國假定.
當我們考慮的是一個大國的時候,則如果該國某一要素增加,那麼國際市場上密集使用該要素的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進一步的,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出口商品(我們稱之為出口擴張型增長),則該國的貿易條件惡化;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進口商品(我們稱之為進口替代型增長),則該國貿易條件改善.
4.10 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與福利
我們現在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考慮經濟增長對社會福利的影響.首先,我們必須區分經濟增長的類型:進口替代型和出口擴張型.進口替代型增長為
一般的,對於進口替代型增長,貿易條件效應使得該國福利改善;對於出口擴張型增長,貿易條件效應使得該國福利惡化.我們用圖來表示後者.
有時候,貿易條件效應甚至可能超過增長效應,使得增長後該國福利狀況比增長前更差.
這種情況稱之為"福利惡化型增長"或者"悲慘型增長"(Immiserizing growth),它是由美籍印度經濟學家Jagdish Bhagwati提出的.
對於出口擴張型增長,還可能出現的問題是"荷蘭病".上個世紀60年代,荷蘭發現巨量的天然氣資源,但是天然氣開采生產的越多,生產出口產業的製造業就越蕭條.另外,英國,挪威,墨西哥也出現了同樣的經濟病狀,這是由於新興部門從傳統的工業部門吸引走了資源使其萎縮.
解決辦法:對新資源產業出口征稅.
國際經濟學講義 web.cenet.org.cn/web/siguoya
對於右圖來說,,分別代表1國和2國要素總量束.那麼,1國要素充裕度為
2國的要素充裕度為
也即,要素束與原點連線的斜率決定了該國要素充
哪一國為勞動充裕
通過專業化生產,兩國消費點都在E.這使得兩國的效用較封閉狀態更好.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國進口了Y,出口X;2國進口了X,出口了Y.
或者,一國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個定理最早由瑞典經濟學家Heckscher和Ohlin師生倆提出.因此又稱H-O定理.
如圖,曲率更高的藍線表示X產品的等產量曲線,而曲率更低的紅線表示Y產品的等產量曲線,它們有兩個交點,這是與以前不同的地方.
那麼,當要素相對價格較高時(較陡),Y產品為資本密集型產品而X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當要素相對價格較低(較平),Y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X產品為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就發生了要素密度逆轉.

⑻ 簡述國家之間生產要素稟賦存在差異,為什麼會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簡述國家之間生產要素稟賦存在差異,為什麼會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可能吧

⑼ 國際貿易:什麼是生產要素稟賦

生產要素稟賦論(Factor Endowmen Theory),是用各國生產要素豐裕程度的差異解釋國際分工的原因和結構的理論。各種產品的生產是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
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決定於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也正是基於這種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中國的現實勞動力多,這樣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下使中國處在了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力密集區段。同樣美國的現實也決定了她應該站到國內的比較優勢是資本力和創意力多的時間和空間的事實里而當發展資本和創意力密集型的產業中的資本力密集區段。
各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國家勞動力比較豐裕,有的國家資本比較豐裕,一國要充分使用本國的全部生產要素,就形成了各國專門生產某種產品的傾向性。資本比較豐裕的國家傾向於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力比較豐裕的國家傾向於生產勞動密集性產品,結果形成了建立在要素豐裕程度不同基礎上的國際分工。比較完善的要素稟賦論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il Filip Heckscher 1879--1952)和他的學生瑞典經濟學家,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俄林(Bel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提出建立的赫克歇爾---俄林原理(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或簡稱赫---俄原理(H--O原理)。

⑽ 要素稟賦學說認為產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根據要素來稟賦論,一國的比較優自勢產品是應出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充裕而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
用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簡言之,勞動豐富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資本豐富的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商
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

閱讀全文

與要素稟賦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