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對外貿易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夏商復周基本不用考慮制 那會還是奴隸社會 自己都養不活就不用說貿易了 並且商人和貨幣是在商朝誕生的 也許會和別的民族交易的 但好像不清楚 春秋戰國的時候燕國可能和朝鮮有貿易吧 並且南方的國家與越南可能有貿易吧 再早的周不太清楚 但是我覺得是周到春秋可能性大。謝謝。
Ⅱ 中國古代重要朝代對外貿易的政策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開放:
⑴秦漢:對外交往的初始階段。張騫通西域之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⑶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鈥二嘗緗楁潵鍗庡眳浣忓嶮澶氬勾錛岃憲鏈夈?椹?彲鈥二嘗緗楁父璁般?銆?
⑷明朝: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閉關。前期國力強盛,明成祖開始派遣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由於我國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給我們的啟示:
⑴開放國興,閉關國衰。
⑵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凡是善於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
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地主流。
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的商人
1
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當然,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段採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
在古代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四條渠道進行的:
第一條渠道是貿易,這又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著名的絲綢之路以民間貿易為主。第二條渠道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第三條渠道是通過佛教徒和傳教士來實現的。第四條渠道是戰爭,戰爭在客觀上也曾為中外交流創造了條件。當然,第四條渠道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國與鄰國之間也曾經發生過政治糾紛和軍事沖突。例如,我國古代曾與日本發生過幾次戰爭。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
2
唐軍與新羅軍隊聯合打敗支援百濟的日本軍隊。元世祖曾兩次派軍隊進攻日本,但遭到了失敗。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後被戚繼光、俞大猷等率軍擊敗。明神宗時,中國派軍隊支援朝鮮共同打敗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等等。在歷史上,相鄰國家之間絕對沒有出現爭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見到的歷史現象,這也是我們面對的實際情況。但應該認識到,各國統治階級挑起的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是短暫的一瞬,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則是國際關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國和外國間的影響是互相的。
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創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和文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來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外界發生影響。
中國古代在整個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上升時期,經濟文化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中國的四大發明對全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藝術對亞洲各國,尤其是對朝鮮、日本等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值得我們引以為自豪。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各國對中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種植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煙葉、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另外,像中國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受印度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著名的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說,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國人民共同學習、互相促進中不斷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啟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越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對外交流就越頻繁,而頻繁的對外交流,也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給我們以啟示:凡是善於向外國學習,同時又富於創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
古代日本通過向中國學習,促進了日本的進步是一個十分鮮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參照了中國唐朝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醫學上,日本也吸收中國中醫學的醫療技術,逐漸發展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漢方醫學」。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國漢字的簡化筆畫或是漢字的偏旁、冠蓋作為音符,創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這種善於學習又富於創新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這個事例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一個國寶如果落後,只要虛心地有選擇地向他人的長處學習,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就能夠迅速地取得進步。
Ⅲ 中國古代外貿起源於哪個朝代
漢朝:①張騫通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
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Ⅳ 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最為繁榮的時期有幾個,分別說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中國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中亞、西亞國家的貿易,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東南亞經濟交流
唐朝:這個應該很熟悉,唐朝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而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唐朝的對外貿易正好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宋朝:廣州等城市是重要的外貿港口
明朝:鄭和下西洋,宣揚了國威,最遠到達西印度洋,是對外貿易的一次海上遠航活動
Ⅳ 中國古代通過海陸進行對外貿易什麼時期最為鼎盛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版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權,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常識經濟篇。
Ⅵ 中國古代最早的國際貿易起源什麼時期
西周開始,商人(大部分是商朝遺民)開始用各諸侯國貨幣進行交換。回
春秋時期到戰答國中後期,商業非常繁榮。
秦朝到宋朝以前,官府嚴格限制貿易,嚴格控制商品價格。商業發展艱難,但也有一定的發展。
宋朝時期,官府放寬限制,商業空前發展。出現了紙幣(銀票),是一種存錢的憑證,直接用於了市場交換,這是由於宋朝貿易量空前加大,貨幣流轉量和速度提高的緣故。
到元朝貿易又進入低谷,並且從那以後知道清末,也未能有更大的進步。
Ⅶ 中國在什麼時期便通過海路進行對外貿易,到什麼時期最為鼎盛
1、大規模的海外貿易要從漢武帝死後從廣州沿海都東南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專
2、此後東漢、三國時期吳國、隋屬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有海外貿易;
3、最為強盛是宋朝時期,宋朝時期造船業躍居世界的首位,大商港有廣州、泉州。為了更好的管理海外貿易,政府還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
4、明清時期,由於害怕與外國交往會危機自己統治等原因施行閉關自守政策,海外貿易沒落。
Ⅷ 國際貿易的真正形成在什麼時期
針對你的問題,來國內理論界主要有源2個觀點:
1、以世界貨幣的誕生為標志——即,以黃金、白銀最終成為世界貨幣定義為國際貿易的真正形成標志;大約在12世紀左右。
2、地理大發現促成國際市場的真正形成以及國際分工體系的確立,將其理解為國際貿易形成的時期,大約在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
個人傾向於後者,供你參考。
Ⅸ 古代對外貿易中不同時期的繁榮表現與衰落原因
大明:因為抄財政匱乏、走私嚴襲重,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大大方方的打開海外貿易。所以隆慶開關,大明開放通商口岸。並且,只用白銀交易,造成大明對外國的貿易順差,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大明國內。
大清:皇上也希望要點兒洋人的玩意兒,皇上也喜歡好玩的東西。恰巧洋人的東西又都很精巧。所以前期是禁海令,後來收復台灣之後,依然是貿易開放。大清的前中期,大清對於外國也是貿易順差,三分之二的白銀流入大清國內。但是,英國對於大清是嚴重的貿易逆差,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急需資本。所以在晚清,英國商人往大清倒騰鴉片,林文忠公虎門銷煙。導致英國的不滿,開始鴉片戰爭。從此,在各種不平等條約的加持下,大清的對外貿易就衰弱了。
Ⅹ 鴉片戰爭前的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為什麼一直處於出超地位
因為鴉片沒進來抄我國之前,西方需要我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等商品,但是我國並不需要西方的貨物(要麼因為文化差異,用不上;要麼因為運輸成本問題,相比本地就有的貨物,西方運來的貨物價格太貴,不會買。)。西方老是從我國買東西,但是他們帶來的貨物在中國卻銷路不好。一進一出,出超就出現了~
在網上又找了點——
主要是中國的的特產(茶葉.絲綢.瓷器)在英國擁有廣泛的市場,而英國的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中國由於清政府的盲目自大而得不到政府的認可,所以出現了入超的局面
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對外依賴程度小 外國商品沒有市場 而且國內的手工業較發達 中國商品 如 絲綢茶葉瓷器 在國外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