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以貿易全球化為重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主動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呈現出六大趨勢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凸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達到25年來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和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帶動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量2004年近11萬億美元,增速達到20%,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歐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2004年,德國、美國和日本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份額已分別達到10%、9%和6.2%。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國際貿易增長中最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分別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WTO新一輪談判自啟動以來進展緩慢,2003年坎昆會議失敗後,談判一度陷入停滯狀態。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與此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R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截至2005年1月,實際有效的區域貿易安排共有162個,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內建立的。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美國在推動建立美洲自貿區的同時,還在與韓國、南非等10多個國家商談自貿區;歐盟在2004年5月實現東擴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貿易集團,並擬與所有拉美國家和東盟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日本已經與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與韓國、泰國商談自貿事宜。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從其變化趨勢看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與此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經從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基礎已由比較優勢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的競爭優勢。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已達48%,占據了半壁江山。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產業和貿易結構的競爭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以及經貿問題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國和歐盟就航空業補貼問題相互指控,並最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爭端。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2005年世界紡織品貿易開始實現一體化,中國面臨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焦點。
二、若干思考
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這些新趨勢對世界各國的經貿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要辨證地看待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既要看到機遇中存在的挑戰,也要看到挑戰中蘊藏的機遇。我們必須樹立全球戰略意識,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國內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
美、日、歐、俄、東盟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便利化。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據世界銀行估算,如果多哈回合取得成功,將可在2015年之前給全球帶來5000 多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的談判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
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提高紡織、輕工、家電等優勢產品的出口質量、檔次和價格;加大對蔬菜、水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一般貿易的政策支持,爭取實現農產品出口零稅率;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
發揮全球「大買家」的優勢,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按照國際通行做法,探索符合大宗產品集中采購試點,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等貿易方式,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議價能力。運用國際招標等方式引進先進高新技術產品及環保、大型醫療和電力設備,把關鍵設備、先進技術進口和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促進國內裝備製造業發展;敦促某些發達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
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加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組織與企業「四位一體」的配合與聯動,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針對全球取消紡織品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
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相關國內產業的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⑵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和中國對外貿易有怎樣特點
中國經濟會從以往依賴房地產行業轉型,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金融等行業會異回軍突起,傳統制答造業面臨重新洗牌,對外貿易也會從來料加工、三來一補轉向自用產品和品牌的出口,當然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方向肯定是這樣的了。
⑶ 新時期國際貿易和我國對外貿易有何特點
新時期國際貿易的特點世界經濟聯系程度大大加強,國際貿易以超越物質生產發展的速回度迅猛增加,達到空答前水平。國際資本貿易空前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潮流。.世界經濟聯系的內容發生較大變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出現新特點。商品越來越多樣化、高級化、優質化和綜合化、整體化。技術貿易發展擴大。 世界經濟聯系形式日益多樣化。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經濟貿易的區域化、集團化及跨國公司的出現,使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復雜。地區貿易發展不平衡不僅表現為區域貿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發達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加強。
新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不僅高於世界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例不斷提高,位次不斷提前;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斷改善,經濟開放度(外貿依存度)明顯提高;進出口貿易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進出口市場分布也逐漸向多元化發展.
⑷ 如何看待當前的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形勢
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國際現狀
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國際金融快速發展的核心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了資本,生產,技術,服務,信息和其他元素在快速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動,使世界各經濟體的經濟聯系不斷加深,新的功能和運行機制的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出現。
(一)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多元化,「金磚四國」表現不俗
2003至2006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自70年代以來連續四年。按實際匯率計算,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達到3.8%;世界貿易增長9.4%,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2%,達到1.2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本輪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中經濟體已提出了全面振興。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2006年為7.3%,低於世界3.5%的整體增長率越高,經濟增長在發展中國家;從2001年到2006年,發展中國家佔全球GDP的比重從20%上升到了全球的貢獻率為30%,25%,按照購買力平價超過50%。其原因是:首先,由於投資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及其發展資源的經濟能力增強的領域進入較快增長;其次,中東國家和貿易順差得益於石油收入,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更多的長期和穩定的員工隊伍的工作,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的約3%到目前的6%;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正在經歷自上世紀最強勁的經濟增長,70年代2006年,5.2%的經濟增長率;四是經濟穩定增長在拉丁美洲,大國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赤字,降低利率,鼓勵私人投資,以抵禦日益增加的外部沖擊的能力,經濟增長在2006年的5.3%; 5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表現良好,雖然有過短暫的泰國金融風暴,東盟經濟整體的聲音,四小龍經濟較快增長,2006年,亞洲(不包括日本)的8.3%的經濟增長;六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金磚四國」已經成為在美國之外的另一大動力拉動世界經濟增長,也有研究報告預測,在未來五年內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將超過G7集團。
(二)結構調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動性泛濫,導致全球資產市場泡沫
在2007年,盡管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但仍然很高。同時,在經濟體系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依然嚴峻。這種不平衡的貿易不平衡主要表現,美國的貿易赤字在最近幾年擴大,短短幾年已經翻番。這種不平衡反映了深層次的結構性失衡,相對缺乏美國的儲蓄,而其他國家相對缺乏消費,而來自美國的低端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正是這種錯位和產業轉移導致貿易失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流動性泛濫,並沒有反映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通過流動性和利率上升的持續收縮,CPI增速在主要經濟體目前都比較適中。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數國家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服務價格(特別是物價和生活相關的服務,如租金等)佔主導地位導致了上漲,而貿易品(不包括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但由於全球化和提高生產力和呈現下降趨勢。但流動性泛濫的資產泡沫方面得到真正的體現。在經歷不僅房地產價格仍然固執地上漲宏觀調控(美國房地產價格保持在歷史高位,不太可能大幅下跌),以及股市繼續朝著泡沫新的高度。 2006年,全球股市上漲了近20%,已經超越了創建2000年初的歷史峰值,同時,在流動性支持商品市場已經運行的高。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可能會接觸到商品市場,流動性將支撐繁榮的能源,原材料等商品價格高企反彈,回到上升通道。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導致了全球資產市場泡沫。
(三)新一輪重組凸顯了產品價值鏈分工和勞動力特徵元素的分工發展,特別是外國直接投資的跨國公司和全球分銷,傳統商品貿易的增長勞動力在被打破的意義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國際勞動分工逐步深入到企業,勞動力由勞動分工的產業間分工和分工的產業內產品延伸的要素,劃分出勞動,工業產品事業部和新模型元素分工的產業間分工並存。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一,全球行業貿易的快速增長。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的進口和出口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從全球范圍來看,產業內貿易持續增長,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中心,在20世紀90年代的產業內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量的1/4-1/3。同時,產業內貿易在各國的對外貿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微型跨國公司成為勞動力的主要國際分工。在國際勞動分工的新模式,跨國公司發揮著全球生產和交換的「組織者」的角色。從勞動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在全球價值鏈的啟動子主要是大型跨國公司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電流分配。生產的跨國公司全球化導致了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1999),美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佔了進出口總額的比重較大,尤其是在發生化學貿易關系機械標准化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水平,電子,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是比較高的,母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更加緊密。這表明,跨國公司,而不是只是一個市場的秩序內部貿易中競爭,而是要服從他們的全球競爭。
3是產品價值鏈分工導致生產的「分節」,並改變資源分配。產品內部,當的形式劃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從生產過程的勞動密集的生產工序進行升級,從鏈接中,「分節」的核心組成部分轉讓產品組裝領域可以實現生產的產品。不同生產過程的副產品,可以在不同的國家,這已經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只能在生產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目前,貿易流量的現象,就是新興工業國家出口中間產品和資本貨物 - 中國出口產品 - 發達國家,全球化體現在資源分配的新形勢。
貿易總額增長,結構優化,發展中國家加大
貿易的貢獻(d)為國際關系和核心內容的基本形式。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貿易的自由化,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協調下,關稅水平世界范圍內顯著下跌約束非關稅壁壘,從而為商品和服務的國際貿易的有利環境。在擴大總量,隨著全球產業結構,提高國際貿易的結構升級。提高工業化國家在世界上刺激全球工業生產和消費的快速增長的整體水平,使貿易的製成品的比重不斷上升的國際貿易,初級產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貨物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出口的增長在發展中國家:按名義價值計算,貨物從發展中國家2006年出口同比增長20%,至42700億美元,世界商品出口的比重提高到36%,為歷史最高水平;進口增加了17%,在世界進口商品的比重提高到31%,創歷史最高水平在近三十年。
(5)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域分布不均勻,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主要行業
據聯合國的初步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為150萬億美元,2000年之前超過1.4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2007年,美元疲軟促使更多的外國投資進入美國,美國成為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預計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達193十億。其次是英國,約為1.71十億,第二大外資接受國補充說,法國排在第三位為$ 123十億。歐盟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地區,佔全部外國投資的40%。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總額67美元十億,略有下降較2006年斥資69十億。 2007年,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都在同一時間方面,跨國並購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表現是積極的。生產性服務業跨國轉移成為新一輪國際投資,外國直接投資在世界總存量跨境投資服務占當年流量的60%的一個突出特點還不止一半。世界跨國公司繼續加快服務轉型的步伐,目前超過了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為服務,這也依賴於相當一部分生產業務總收入的一半。生產性服務業與第二產業融合,創造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推動服務外包的發展。 2006年加快全球服務外包行業的結構調整,總規模估計為860十億。低成本離岸外包對發展中國家的高素質人才的快速發展,擴大軟體外包的類型,後台服務,呼叫中心,研發設計,服務外包豐富產品供給的內涵,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服務傳遞的形式。
(6)國際協調機制經濟快速發展
1,協調國際貿易的多邊協調,主要由世界貿易組織。同時,在雙邊和區域層面,「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方式和貿易渠道的國際協調的簽署和實施,並不斷豐富和完善。
2,投資
國際協調在所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的領域,投資的國際協調機制領域已經初步建立:(1)在多邊層面,因為烏拉圭回合簽署「以及由於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協議),國際協調世貿組織投資政策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在雙邊層面上,國際協調主要透過投資於國家(位)之間達成的實現雙邊投資協定領域。 (3)在區域一級,9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地區(包括外資流入減少南亞,西亞和非洲西部)經濟組織已就投資自由化的談判,並達成適當的框架協議,合作。計劃旨在促進資本流動。
3,國際競爭政策協調
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使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盡管國際競爭政策仍是「沒有」,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需要發展全球競爭法規,都走上了多層次,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
二,經濟結構調整
國際潮流(a)在參與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增加,「金磚四國」將繼續成為一個亮點
加速適應全球化,技術進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未來將有更多的國家參與經濟結構的國際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的調整將重點支持了「新的」幫助「高」,支持「大」 ,幫助「名牌」來調整方向。富的「新」。是大力支持的新的增長點,帶動行業結構優化;幫助「高」。是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升級的發展;幫「大」。這種支持企業規模,提升優化,實現規模效益的企業組織結構;幫助「的品牌。」是支持品牌產品,完善產品結構,提高競爭力。除了美國和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會分散體,但在亞洲,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將繼續通過結構調整,促進整體經濟增長;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金磚四國」將繼續成為經濟轉型中的國際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亮點。
(2)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非平衡持續的經濟轉型
失衡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對貨幣制度,流動性泛濫,這已成為全球性問題的影響。
(三)轉型到服務型經濟,資本流動,呈現出水平
在世界經濟中的國際資本流動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主要是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重組。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重組知識為基礎的面向服務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目前,服務業佔世界GDP的比重達到68%,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支柱產業的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和升級的快速發展,使國際競爭競爭力的成本和價格,以技術和品牌的競爭,進而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轉變,決定要成為世界的鑰匙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在美國因素。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在後工業社會的經濟生產位置應相對逐漸下降。從資本流動,資本提供者這兩個國家,同時也是消費者的資金的趨勢,國際資本流動水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資本流動的兩個主要方向之間的相互投資。結構變化的國際資本流動,看到未來幾年有可能增加國際資本發展中經濟體或發展中地區的流動,特別是對那些正在進一步開放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措施流誰。區域特點
(四)結構調整增強功能,新貿易保護主義可通過雙邊,多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以促進經濟合作改變區域內的經濟關系,建立上升
次轉型,許多國家新的結構,以確保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區域一體化組織的最大的特點是「自由的內部和外部的保護」,因此,區域組織,一方面發展通過「創造貿易和投資效應」將有助於區域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水平勞動的區域內分工促進統一的區域市場,這導致增加區域內投資和貿易的形成;在另一方面,對非成員國的進口區域貿易壁壘構成障礙全球貿易自由化了一些負面影響。區域化和全球化兩大趨勢在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既相互激勵,相互克制。通過內部利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帶來的主權移交要求的部分,在區域一級,這被看作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然而,盡管建立區域一體化組織,減少了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的水平,但在現有的協商機制,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區域一體化組織成為一個平台,突出感興趣的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增長的區域一體化組織的議價能力和維護地區利益,往往使談判陷入僵局,從而多邊協調機制的有效性,並帶來了新的挑戰。
(5)次轉型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拉大的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信息技術發展的世界,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處於領先和主導地位,但競爭在經濟,技術,市場將是不平衡的經濟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法律之間更激烈的仍然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一些發展中國家將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產業結構升級,成為另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但由於產業化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過程尚未完成,高新技術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或者雖已啟動,但尚未形成規模,其經濟仍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國際競爭力較弱的主要成分,因此,每一個國家參與全球化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還可能會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大的不平衡的經濟發展差距。
(6)跨國公司將繼續發展,但受大政府和社會力量,以提高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兼並,收購不亞於大規模的數量,更比歷史。新業務利潤率或新經濟是非常小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開發新的,進入門檻條件越來越高,高於國民經濟和國家市場的容量更是可以提供規模和盈利能力。在一定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壟斷世界市場份額的開始,而不是繼續投資,從而導致跨國公司和非跨國公司擴大之間的差異,非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已逐步納入勞動制度的國際分工,從而形成了發展模式分級分類和控制,這將在本世紀初變得更加明顯。在這個意義上說,那種新人的國家試圖通過跨越式發展全面戰略追趕的可能無法實現,或者很難實現。
但是,另一方面,受跨國公司的制約因素正在增加。如果你不能解決所造成的經濟,金融的沖突和危機自己的跨國公司,政府和干預之間的政策協調,往往會加強這種網路和金融時報,這個問題將變得明顯。最後,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將共同參與經濟全球化,完美的舊規則新規則的制定和,就可以建立經濟全球化的指導方針。經濟全球化和游戲規則的發展不再由發達國家所壟斷。
⑸ 國際貿易形式發展新趨勢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⑹ 新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環境有哪些變化
「十三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的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從國際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一、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明顯不足,低速增長態勢難以改觀。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市場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稀缺資源。世界經濟格局分化態勢明顯,美國經濟復甦態勢相對較好,歐盟、日本經濟可能長期低迷;新興經濟體困難和風險明顯加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前沿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加速整合,部分產業已由離岸生產轉向近岸或在岸生產,製造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放緩,新興經濟體依靠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發展加工型貿易空間收窄。主要大國都在紛紛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重塑競爭新優勢。我國產業發展既面臨實現「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拉大的風險。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經濟全球化正呈現 「多邊慢、區域快」的發展態勢。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發達國家致力於制定新的國際貿易規則,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謀求更大的話語權。二、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發展最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主要有以下特點: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我國經濟增速從10%左右的下降到7%左右的,既有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更是由於勞動力、土地等長期供給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製造業增長放緩並逐步邁向中高端,服務業發展速度呈加快趨勢。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我國勞動力素質普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儲蓄率積累了充裕資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新的增長動力正在積聚。總體來看,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主動謀劃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我們要牢固樹立開放發展理念,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⑺ 世界經濟進入新時代,特別以美國為代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盛行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將會呈現什麼樣的新格局
貿易保護主義不得民心所以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人把特朗普印到了衛生紙上
⑻ 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兄弟,你問的這個問題范圍太大了,
總的說來
一、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呈現出六大趨勢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凸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達到25年來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和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帶動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量2004年近11萬億美元,增速達到20%,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歐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2004年,德國、美國和日本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份額已分別達到10%、9%和6.2%。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國際貿易增長中最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分別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WTO新一輪談判自啟動以來進展緩慢,2003年坎昆會議失敗後,談判一度陷入停滯狀態。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與此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R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截至2005年1月,實際有效的區域貿易安排共有162個,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內建立的。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美國在推動建立美洲自貿區的同時,還在與韓國、南非等10多個國家商談自貿區;歐盟在2004年5月實現東擴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貿易集團,並擬與所有拉美國家和東盟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日本已經與新加坡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與韓國、泰國商談自貿事宜。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從其變化趨勢看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與此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經從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基礎已由比較優勢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的競爭優勢。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加工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已達48%,占據了半壁江山。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產業和貿易結構的競爭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以及經貿問題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國和歐盟就航空業補貼問題相互指控,並最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爭端。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2005年世界紡織品貿易開始實現一體化,中國面臨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焦點。
二、若干思考
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這些新趨勢對世界各國的經貿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要辨證地看待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既要看到機遇中存在的挑戰,也要看到挑戰中蘊藏的機遇。我們必須樹立全球戰略意識,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國內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
美、日、歐、俄、東盟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便利化。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據世界銀行估算,如果多哈回合取得成功,將可在2015年之前給全球帶來5000 多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的談判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
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提高紡織、輕工、家電等優勢產品的出口質量、檔次和價格;加大對蔬菜、水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一般貿易的政策支持,爭取實現農產品出口零稅率;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
發揮全球「大買家」的優勢,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按照國際通行做法,探索符合大宗產品集中采購試點,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等貿易方式,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議價能力。運用國際招標等方式引進先進高新技術產品及環保、大型醫療和電力設備,把關鍵設備、先進技術進口和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促進國內裝備製造業發展;敦促某些發達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
我個人感覺,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都有吧,今年貿易不太好做,國家在政策上也有所調控。實際感受就是,貿易的話,國外買東西的人少了! 就像我國一樣,也開始刺激國內消費,而不是刺激都在國外買東西了。
我公司一年要出口3.5億USD ,可是現在看來,一季度已經同期下滑了1000萬USD了
加油吧,挺過這個砍,一定會好起來
希望能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