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家好,當前(近一兩年)國際貿易領域的熱點問題及主要課題有哪些呢
走出去
新新貿易理論
低碳
服務貿易
② 急需一篇論文,話題是關於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熱點問題,一千至二千字
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生產基礎是產業內分工。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對經濟生活國際化作過十分精闢的論述,闡明了這個歷史趨勢是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發展的。產業革命即第一次科技革命塑造了19世紀的國際分工,即英國作為工業的太陽與廣大農業和原料附庸之間的分工,從而就像《黨宣言》所說,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了。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導致了工業國之間的水平型分工。例如,英國的優勢在鋼鐵、造船、採煤等工業,德國則擅長電氣、化學等工業。二次戰後,除了上述的垂直型和水平型分工,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使國際分工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並佔了主導地位,這就是產業內分工。過去的國際分工主要是要素稟賦所制約,現在科技優勢足以減輕甚至擺脫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以至同一行業內的各個部門或同一企業內的各個分廠、車間和工藝流程,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實現最優配置。
產業內貿易便是上述這種分工的表現形式,這種貿易60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從而在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中也得到了反映。1975年格魯伯爾和勞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的論著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提出的定義和測量方法為學術界廣泛接受。產業內貿易就是一國同時既出口又進口某一同類產品,所謂同類產品則按聯合國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的三位數來劃分。SITC將國際貿易中的商品分為10大類(Section),大類以下分63個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為233個組(Group),組以下再分為786個小組(Subgroup),小組以下分為2000個基本項目(Item)。這就是說屬於同一「組」的產品就是同類產品,但也有人採用較為寬松的劃分標准,即以同一「部」的產品作同類產品。他們提出的計算公式如下:
(Z[,i]+M[,i])-|Z[,i]-M[,i]|
B[,i]=—————————————————×100
(Z[,i]+M[,i])
上式也可寫作
|Z[,i]-M[,i]|
B[,i]=(1- ————————————)×100
(Z[,i]+M[,i])
在上式中,B[,i]便是反映產業內貿易的指標,稱之G-L指數,在0-100間變動,愈趨向於100,表示產業內貿易水平愈高。i指產業,Z指出口額,M指進口額。他們和其他西方學者的研究都表明:(1)產業內貿易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的製造業,據經合組織的材料,1991年6個西歐國家的製造業中有60%以上是產業內貿易,另外6個西歐國家這一比重為50%~60%。(2)製成品的產業內貿易遠高於初級產品,最高的當推機械和運輸設備以及化學工業,科技密集度愈高的部門,其產業內貿易的傾向也愈大。(3)一國的經濟增長與產業內貿易水平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根據上述,我們可將世界G-L指數當作反映全球化的生產指標,因為G-L指數愈大,說明各國在生產專業化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愈高。產業內分工的主要形式有同一產品不同檔次、品質或僅僅是型號、規模不同的專業化,例如大量出口若干品牌的汽車,同時又大量進口另一些品牌的汽車。還有零部件或工藝流程的專業化,由各有關企業參加協作來完成最終產品。我國的加工貿易可說屬於後一種形式,它是通過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進行加工裝配而又出口來完成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發展迅速,80年代中期加工貿易出口額還只有56億美元,在我國全部出口中也僅佔18%,而一般貿易的比重則高達82%,但到1995年其金額增至740億美元,10年內增長了12倍之多,比重也上升為50%,開始超過一般貿易;到1996年加工貿易金額增至1044.7億美元,比80年代中期增長了將近18倍,比重約佔57%。加工貿易在外資企業出口中的比重更高,而外資企業目前在我國全部出口中已佔45%,其增長勢頭之強勁遠勝於國有企業。因此可以說近十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之所以能夠持續地迅速增長,加工貿易是主要的支撐力量,它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工貿易擴大了我國的就業規模,據廣東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貿易在全國加工貿易總額中約佔55%,吸收了約1000萬人就業,估計全國藉此解決就業的人數約近2000萬。加工貿易還帶動了我國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某些製造業部門的成長,有的可說是從零開始的,例如,家用電器就是從組裝起步,後來成長為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成品的出口比重得以在較短時間內超過初級產品,這是與加工貿易的發展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加工貿易確實為我們參與並利用產業內分工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但加工貿易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擾和矛盾,這主要與對外貿易中的雙重機制有關。為了扶持加工貿易,對其所需的中間品免徵進口稅,同時各地區還有自己的優惠措施,於是就在一般貿易的促進機制以外,又形成了一套與之相平行的加工貿易的促進機制,從而引發了以下矛盾:
1.一般貿易的促進機制主要在於出口退稅,實現零稅出口,而加工貿易的出口只有在國內創造價值部分才給予退稅,從原則上說,二者都是合理的,可以並行不悖。但當一般貿易的出口退稅不能全部到位時,有的企業就會由一般貿易轉向加工貿易,特別是那些需用高關稅進口原材料和中間品的企業,將改做加工貿易,減少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原材料和中間品,這樣就影響了國家的關稅收入。
2.如果加工過程集中在出口加工區或保稅區進行,海關就便於實施有效的監管。但我國的加工貿易並無地域限制,從沿海到內陸,可謂星羅棋布,確實不易監管。再加外貿企業有經營權而缺乏加工能力,生產企業有加工能力而沒有經營權,工貿脫節,漏洞不少,以致不法之徒有隙可乘,將保稅進口的原材料和中間品在國內倒賣以謀取厚利。例如,1997年海關查獲的走私大案中約有一半左右的金額是利用加工貿易渠道進行的。
必須指出,以上的矛盾不是由加工貿易這個利用國際分工的形式本身所產生的,對於兩種平行機制只要不斷協調,統籌兼顧,使之保持恰當的平衡,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對於走私,中央已下定決心,全面進行打擊,同時1997年銀行建立了加工貿易台帳制度,海關和外匯管理局也進一步加強了加工貿易進出口的核銷措施。因此,利用加工貿易進行走私的非法活動正在受到遏制。
當前加工貿易的主要問題在於本身還處於低級階段,其特點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即原材料和零部件依靠客戶供應或自行從海外進口,加工裝配後的成品又通過客戶所掌握的銷售渠道進入海外市場,我國企業只是發揮了勞動力資源的優勢,收取有限的工繳費,而要創收更多的外匯,就只有大進大出。為了進一步利用產業內分工的潛力,分享更大的利益,必須加快加工貿易的升級,其關鍵是抓好中間品的進口替代,即以更多的國產成份取代外來的中間品,使產品的國際價值鏈中有更多的環節轉移到國內,這不僅能提高產品的國內附加值,增加創匯,也能擴大與國內上下游相關產業的聯系,從而使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發生更大的拉動作用。
回顧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兩次能源危機,迫使西方發達國家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一系列產業向外進行梯度轉移,東亞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也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中國大陸移植。我國的加工貿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中興起的,其中較成功的便是家用電器,從加工組裝發展為成熟的產業,並開始走向世界市場。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正在進行著新一輪的產業升級,產業內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客觀上出現了新的機遇,只要政策對頭,措施得當,我國的加工貿易就能登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③ 求一篇關於國際貿易熱點問題的調查報告
配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意義上說,配額是對有限資源的一種管理和分配,是對供需不等或者各方不同利益的平衡。例如,當某地旅遊或者移民需求過旺時,採取配額制度可以緩解這種壓力;當某種產品供不應求時,實行配額制可以調節不平衡;等等。
狹義的配額是指在國際貿易范疇內的定義,即一國(地區)為了保護本國產業不因進口產品過量而受損害,或者為了防止本國(地區)產品過度出口而主動或者被動地控制產品進出口數量或者價值。配額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人統計全球實施的配額有2500餘種。根據不同的標准,配額有絕對配額與相對配額,關稅配額與非關稅配額,主動配額與被動配額等多種分類。
配額制度保護國內產業是以限制國際貿易為代價的,因此長期遭到貿易自由主義倡導者的堅決反對。從1947年關貿總協定開始,GATT/WTO各締約方/成員為了減少和消除配額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每一輪談判或者每一個新的國家(地區)締結或加入時,相關國家(地區)幾乎都被要求大幅減少或取消配額。
根據中國「入世」談判結果,中國有權在「入世」後3-5年時間內繼續維持對部分產品的關稅配額管理制度,這主要包括:部分農產品(小麥、玉米、大米、豆油、菜籽油、棕櫚油、棉花、食糖等);羊毛和毛條;部分紡織品(被動分配);其他化學或機電類產品(成品油、氰化鈉、化肥、天然橡膠、汽車與摩托車及其零部件等)。一般而言,這些實行配額管理的產品應當在2005或2006年之前取消,在此期間每年配額量每年呈一定比率的增長。
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件大事。世界貿易組織絕大部分成員是市場經濟國家,世界貿易組織運作遵循著市場經濟規則。但中國在參與世界范圍的貿易中,在國外對華反傾銷中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Non-Market Economy Country縮寫為NMC),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事實上,中國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已經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
從反傾銷談起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國內一般也稱市場化進程)的研究分析,起初是為了找出中國市場化改革中的不足,以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分析的結果,越來越與反傾銷有了內在關聯,尤其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程中和入世之後。
眾所周知,是否市場經濟,是反傾銷調查確定傾銷幅度時一個常用的重要概念。反傾銷案發起國的調查當局如果認定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將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替代國surrogate country)的成本等數據計算所謂正常價值(normal value)並進而確定傾銷幅度,施以對應的增稅措施。
反傾銷是世貿組織允許採取的維護公平貿易和保護國內安全的合法手段,是各國所公認的。中國贊成和支持這一措施,並一貫反對以傾銷方式扭曲公平貿易競爭的秩序,反對以傾銷損害貿易夥伴國相關企業的利益。但是,中國堅決反對濫用反傾銷,把反傾銷變成進行貿易保護或歧視政策的手段。現在,確有一些國家利用某些貿易糾紛案件,把反傾銷作為貿易保護的工具,人為地誇大對方國家所謂傾銷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採用與這些國家經濟毫不相乾的第三國(替代國)的市場價格來計算這些國家產品的正常價值,而不從這些國家產品的實際成本和價格出發來計算。這就不能真實反映出口國經濟的現實,導致誤判(替代國制度本身的缺陷,將在本報告第十二章進行專門分析)。這種歧視性的做法,不公正待遇,使一些國家出口產品本來沒有傾銷而被裁定為「傾銷」,本來傾銷幅度輕微而被裁定為高度傾銷,給這些國家出口造成人為的壁壘,給國際貿易公平秩序造成過度的摩擦和動盪。
中國是受損害較大的一個國家。一些國家之所以對中國做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判斷,之所以經常使用對華反傾銷的政策及其做法,主要是因為雙方交流不夠。他們不了解中國市場經濟已發展到什麼程度,不了解中國市場化的快速進展,也不理解中國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底是什麼樣的市場經濟。而中國企業由於對國際反傾銷法律及秩序不熟悉,同時對國內市場經濟方方面面變動的不甚了解,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很少能向反傾銷國家提供案件調查的廣泛背景資料;而中國學者們雖然從推進改革角度做了不少中國市場化測度的研究,但也幾乎沒有從反傾銷角度與國外同行討論過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問題。因此,使一些國家對中國經濟的誤判一直沒有能得到更正甚至因某些小糾紛而加深了。當然,不排除在一些反傾銷案件中,有非認識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有時會因涉及一些進口國生產企業的經濟利益,進口國政府有關部門遷就了國內企業的過分要求;甚至也不排除,個別時期或個別國家機構,在與貿易緊密相關的反傾銷措施中摻進了某些政治因素。
實際上,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是反傾銷勝訴的惟一條件。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存在不公平貿易的產品;非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可以有相互滿意的公平貿易。同樣是市場經濟地位的企業,反傾銷中仍然也會有敗訴。因此,中國要求反傾銷國從實際出發對待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問題,並不是追求反傾銷中的優惠地位,只是要求貿易夥伴公平的對待;只希望為了公平貿易而實施的反傾銷措施,不要成為擴大不公平貿易的手段。
為了在反傾銷中能得到一個非歧視的、公允的判斷,我們需要耐心地、客觀地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經濟快速轉軌的進展情況,幫助外國朋友認識中國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中國的企業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行的企業。本報告就是這樣一份向外國朋友們提供關於中國市場經濟極為詳盡的調研成果。我們歡迎國內外讀者尤其是外國朋友共同來評判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我們將充分聽取包括國內外專家在內的各方意見,擺事實,講道理,心平氣和,充分交流,這不僅將有助於促進中國市場經濟的深化,也將有助於形成公平、公正的世界貿易秩序和經濟發展環境。
世貿組織的《反傾銷協議》規定,一成員要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遵守三個條件:首先,確定存在傾銷的事實;第二,確定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的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第三,確定傾銷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按照傾銷的定義,若產品的出口價格低於正常價格,就會被認為存在傾銷。出口價格低於正常價格的差額被稱為傾銷幅度。所以,確定傾銷必須經過三個步驟:確定出口價格;確定正常價格;對出口價格和正常價格進行比較。
正常價格通常是指在一般貿易條件下出口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可比銷售價格。如該產品的國內價格受到控制,往往以第三國同類產品出口價格來確認正常價格。
與啟動反補貼調查不同的是,傾銷行為的受害國在開始反傾銷調查前沒有與當事成員進行磋商的義務;在審查傾銷對國內產業的影響時,需要考慮傾銷幅度的大小並確定傾銷幅度。世貿組織規定,傾銷幅度不超過進口價格2%,傾銷產品進口量占同類產品進口比例不超過3%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傾銷幅度的最低限額。
反傾銷的最終補救措施是對傾銷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徵收反傾銷稅的數額可以等於傾銷幅度,也可以低於傾銷幅度。
盡管反傾銷調查並未結束,但在已經初步裁定存在傾銷及其造成的損害,並防止傾銷在調查過程中繼續造成損害,各當事方已經得到充分的提供情況和發表意見的機會的前提下,受害成員可以採取臨時措施。
另外一種補救措施是價格承諾。若出口商自願作出了令人滿意的承諾,修改價格或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則調查程序可能被暫停或終止,有關部門不採取臨時措施或徵收反傾銷稅。
與啟動反補貼調查程序一樣,一成員政府應該在接到國內受傾銷產品損害的企業或產業的申請後,展開反傾銷調查。各當事方必須得到關於啟動調查的通知。它們包括出口商所在成員政府、出口商或國外生產商、被調查產品的進口商、行業協會、進口國同類產品的生產商及其行業協會等。若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存在傾銷及其損害,或者傾銷幅度或傾銷進口數量低於最低限額,則應終止調查。
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只有政府,而不是貿易商和產業界,才能採取反傾銷措施。因此,一國的貿易商或產業界必須通過政府來啟動反傾銷程序。
若出口產品受到調查的成員不滿展開調查的成員所採取的行動,它可以將問題提交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出口商必須通過本國政府採取這樣的行動。
附:出口企業要重視反傾銷
反傾銷對企業的損害是不容忽視的,當一個企業的產品被歐盟徵收最終反傾銷稅後,這一稅率將持續5年有效。
由於最終反傾銷稅按規定將由進口商來承擔,因此進口商往往會轉往其他市場尋找新的供貨商。5年後反傾銷稅到期時,歐盟起訴方往往會尋求再次延續征稅,一旦得逞則反傾銷再延長5年,從而導致該企業產品在十幾年的時間內無法進入歐盟市場。
反傾銷往往具有一個連鎖反應,即一個產品在歐盟遭阻,大家即紛紛另外開拓美國市場,導致美國進口大增,當地生產商抱怨,結果是在美國市場也被反傾銷。即使在東南亞或是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巴西、墨西哥、印度等也日益重視反傾銷手段的使用,甚至將此作為一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因此,"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思路已經走不通了。
有關技術壁壘方面的 請參考
http://club.qingnews.com/showAnnounce.php?topic_id=3800671&board_id=1012
④ 國際貿易研究熱點
人民幣升值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⑤ 當前的國際貿易熱點問題有哪些
當前國際貿易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經濟合作領域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0+1)的合作研究
1)、合作動因(互補性分析)
2)、合作機制
3)、比較研究——與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等成熟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對比
4)、前景分析——與10+3機制可能性研究。
2、亞太經濟合作的路徑選擇
1)、APEC與次區域合作的關系
2)、東亞區域合作的福利分析
3、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對亞太經濟合作的借鑒意義
4、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分析
二、WTO問題
1、綠色貿易壁壘問題
2、WTO發展回合談判舉步維艱的原因研究
3、發展中國家在未來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新一輪談判形式展望
5、我國入世三年對國內的各產業的影響
三、貿易政策問題
1、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2、開放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實證
四、中國問題
1、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看中國的貿易政策選擇
2、WTO爭端解決機制對中國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3、中美雙邊貿易額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關度分析
4、貿易與FDI的實證關系——替代OR 互補
5、中國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的各種方案(三個10+1、10+3等)的福利比較
6、我國2004年進出口形勢綜述以及對2005的預測
7、影響我國貿易條件的因素
8、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認識
五、貿易爭端問題
1、圍繞三種主要的爭端形式展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
2、我國對外經濟摩擦的特點及對策研究
六、產業研究
1、服務貿易
2、農產品、紡織品貿易
3、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方向
七、地方經貿
1、天津市出口貿易的發展戰略
2、區域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政策研究
⑥ 求近期國際熱點問題,詳細,1000字以上
展望2011年:令人需要關注的國際十大熱點問題
人類的腳步剛剛邁入2011年。以下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令人關注,如何演變事關重大。
一、多哈回合談判能否終結
涉及全球貿易的多哈回合談判最後期限一推再推,轉眼9年已過。今年11月,二十國集團首爾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認同,2011年為完成多哈回合談判的「窗口時間」。但在11月底舉行的世貿組織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上,各方代表未能就具體談判日程達成一致,這給明年底完成多哈回合談判蒙上了陰影。
二、南非氣候大會能否取得進展
今年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墨西哥坎昆通過決議,認可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在,明年底在南非德班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將對該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實質內容進行討論和談判,以明確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等關鍵問題。南非氣候大會能否取得突破還是未知數。
三、世界經濟走向何方
今年12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秋季《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說,當前全球經濟正在復甦,但下行風險依然很高。該組織認為,目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形勢仍很嚴峻,愛爾蘭和希臘處於「深淵邊緣」,「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也岌岌可危」;美國經濟復甦步伐趨緩,信貸增長緩慢;新興市場經濟雖增長勢頭良好,但面臨通貨膨脹等問題的威脅。世界經濟明年如何發展變化牽動各國的神經。
四、中東和平進程何去何從
巴勒斯坦同以色列於今年9月初在美國的斡旋下恢復了中斷20個月的直接談判,但談判僅進行了兩輪就因以方當月底未能延長猶太人定居點停建令而陷入僵局。最近,美國宣布放棄勸說以色列停建定居點的努力,試圖安排巴以雙方就核心問題進行間接談判。但間接談判的成效更令人質疑。
五、美國能否如期從阿富汗撤軍
按照阿富汗新戰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將從2011年7月開始從阿撤軍。但奧巴馬本月3日突訪阿富汗時承認,美軍在阿軍事進展緩慢。這可能意味著美國將推遲撤軍日程。明年阿富汗局勢能否好轉、美國能否從阿富汗這一戰爭泥沼中脫身,人們將拭目以待。
六、伊拉克亂局能否扭轉
伊拉克,是美國陷入的又一戰爭泥潭。駐伊美軍今年8月底撤出戰斗部隊,5萬名「留守」美軍主要擔任情報支援和訓練任務,必要時可隨時參與作戰。按照伊美協定,美軍將於明年底完全撤出。但鑒於伊拉克的亂局難消,美軍能否如期抽身,令人關注。
七、伊朗核僵局能否被打破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要求與伊朗的談判以伊核問題為中心,希望將核燃料交換問題納入談判框架。伊朗則明確表示反對,強調談判應納入核裁軍、核不擴散等問題,堅決捍衛其鈾濃縮權利。雙方僵持不下,2011年伊核僵局能否被打破殊難預料。
八、朝鮮半島局勢能否緩和
今年3月底發生韓國「天安」號警戒艦爆炸沉沒事件之後,朝韓關系開始緊張。11月23日,雙方又在存有爭議的「北方界線」附近海域相互炮擊,隨後韓美、日美先後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
形勢的發展進一步證明了重啟六方會談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推動各方以和平對話方式解決朝核問題和緩和朝鮮半島局勢,中方已提議舉行六方會談團長緊急磋商。明年朝鮮半島局勢能否緩和,世人矚目。
九、美俄新核裁軍條約能否獲批生效
今年4月,美俄領導人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正式簽署新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以替代2009年底到期的上一個核裁軍條約。新條約規定,雙方將把各自的核彈頭數量削減至1550枚,比前一條約的上限減少約30%。兩國領導人簽約時確定,條約同步在美參議院和俄國家杜馬獲得批准之後生效。
美國參議院遲遲不批約,共和黨議員要求重新審核條約內容。中期選舉後共和黨更是擺出了與奧巴馬「對著干」的架勢,新核裁軍條約今年底如期獲批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明年能否獲批也是問號。
十、圍繞公投蘇丹政局能否保持穩定
蘇丹南部地區將在2011年1月9日舉行公投,決定該地區是否從蘇丹分離出去。但目前如期舉行公投的政治障礙仍未消除。北方執政的全國大會黨堅持,必須在公投前解決雙方懸而未決的問題,包括石油、尼羅河水分配、邊界劃分等。而控制南方地區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宣稱,不管這些問題能否解決,南方都將如期公投。圍繞公投,蘇丹政局如何演變是個重大懸念。
⑦ 最近有哪些國際貿易熱點新聞
一、經濟合作領域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0+1)的合作研究
1)、合作動因(互補性分析)
2)、合作機制
3)、比較研究——與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等成熟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對比
4)、前景分析——與10+3機制可能性研究。
2、亞太經濟合作的路徑選擇
1)、APEC與次區域合作的關系
2)、東亞區域合作的福利分析
3、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對亞太經濟合作的借鑒意義
4、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分析
二、WTO問題
1、綠色貿易壁壘問題
2、WTO發展回合談判舉步維艱的原因研究
3、發展中國家在未來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新一輪談判形式展望
5、我國入世三年對國內的各產業的影響
三、貿易政策問題
1、關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2、開放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實證
四、中國問題
1、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看中國的貿易政策選擇
2、WTO爭端解決機制對中國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3、中美雙邊貿易額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相關度分析
4、貿易與FDI的實證關系——替代OR
互補
5、中國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的各種方案(三個10+1、10+3等)的福利比較
6、我國2004年進出口形勢綜述以及對2005的預測
7、影響我國貿易條件的因素
8、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認識
五、貿易爭端問題
1、圍繞三種主要的爭端形式展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
2、我國對外經濟摩擦的特點及對策研究
六、產業研究
1、服務貿易
2、農產品、紡織品貿易
3、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方向
七、地方經貿
1、天津市出口貿易的發展戰略
2、區域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政策研究
⑧ 當前國際貿易研究的熱點有哪些
人民幣匯率升值問題。
國與國之間外貿摩擦以及貿易保護。
國內物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等各種費用上升,出口難做。
因為成本上升,利潤下降,部分外資開始撤離中國到其它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
⑨ 最近有哪些國際貿易方面的熱點話題(越多越好)
毛衣戰
中興戰
華為戰
⑩ 求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熱門話題
跨國收購就現在國際貿易的一個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