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畫圖說明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下的國際貿易
畫圖還沒弄過,以前我都是做圖表的。圖表最左邊一行,也就是縱覽依次寫上國家,最後要有合計。橫欄則寫上按不同優勢分配的前後對比。然後填數據就好了
『貳』 有關國際間貿易的問題,求答案和作圖!!!萬分感謝!!給中文就可以
If trade happens.The gainers are the Land owners in Australia,and the laborers in India. the losers are the land owners in india and the laborers in Australia
2. the world gain from cheaper textles
『叄』 國際貿易中 FOB CIF CFR FCA COT CIP 這6個貿易術語怎麼用畫圖和簡潔的描述來表達他們之間的聯系。
術語縮寫術語英文名稱術語中文名稱C組主要運費已付CER 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運費(……指內定目的港容)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險加運費付至(……指定目的港) CPT Carriage Paid to運費付至(……指定目的港) 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運費、保險費付至(……指定目的地)F組主要運費未付FCA Free Carrier交至承運人(……指定地點) FOB Free On Board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
『肆』 incoterms2010十一種國際貿易術語的畫圖 急求
『伍』 簡要論述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請畫圖說明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roct Life Cycle Theory)
(一)Nernon的五階段論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
由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Raymoud Vernon於1966年在《產品貿易》一文中提出,並由威爾斯(Louis TWells)和赫希(Hirsoh)等人加以發展。還由基辛(Keesing,1967)、克魯伯(Gruber)、梅達(Mehta)、梅基(S P Maggee)等人進行補充和驗證。1979年,Vernon本人對該理論又產生了懷疑。
該理論在技術差距論的基礎上,將一種國內市場營銷學的概念引入國際貿易理論,認為能夠進入國際貿易的新型工業化消費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這個生命周期劃分為五個階段。在不同階段上,新型工業化消費品的產品特性、國際生產區位和貿易格局各有不同的特點。
第一階段:OA段——新產品階段。由於新產品剛剛出現,產品設計沒有定型、生產技術和加工方法需要不斷調整,要素配合比例經常變化,需要生產者和消費者不斷反饋信息,僅僅在創新國(如美國)生產和消費。只限於試生產試銷售,新技術產品一般不出口。
第二階段:AB段——產品成長階段。創新國對新產品進行了改進,為滿足國內外市場的不斷增長的需求,產量迅速提高。在這一階段,國外還不能生產這種產品,故創新國在國內和國際市場擁有完全的壟斷地位。而這階段的出口,主要是面向與創新國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
第三階段:BC段——產品成熟階段。新產品在創新國已經標准化,國內市場基本飽和,國際市場需求迅速擴大。這時候,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創造發明者發現授權本國和外國的其他生產廠家生產這種技術產品更加有利可圖,於是國際技術轉讓就開始了。其他的新技術模仿國可以在國內生產並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技術創新國的出口競爭優勢受到削弱,出口規模。(但由於規模經濟、工人技術熟練生產效率銷售渠道和管理優勢,創新國仍然有出口競爭優勢和控制國內市場的能力)。
第四階段:CD——其他發達國家參與新產品出口競爭階段。由於技術和產品的完全標准化,技術和品牌優勢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已經不存在,國際競爭優勢主要依賴於成本和價格競爭。這時候,新技術模仿國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同時銷路逐漸打開,市場不斷擴大),而且憑借其勞動成本優勢和其他成本優勢開始向第三國市場出口新產品;新技術發明國的生產和出口競爭優勢受到嚴重挑戰,產量開始減少並部分進口該產品。
第五階段:D點以後技術創新國成為該產品的進口國。由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工資較低,以及大規模生產帶來的成本降低的經濟效益,超過了向技術創新國出口所需的運費和關稅,其產品最終進入技術創新國市場,技術模仿國取代了技術創新國成為國際市場的主要出口供給者,這樣新產品在技術創新國的生命周期結束,技術創新國又會致力於新技術革新以引入新產品。新產品的生命周期雖然在技術創新結束,但其他生產這一產品的發達國家可能處於周期的第三第四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很可能在國內才開始生產這種產品,並逐漸向發達國家增加出口。這種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生產國之間呈波浪式推進。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工業產品經歷了生命周期的五個階段,如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空調、電冰箱等等。最近幾十年來,新技術、新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地理擴散速度大大加快,或者說周期縮短,使我們可以親眼目睹一個個完整的產品生命周期。但是這種趨勢本身又引起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即技術創新國為了取得新技術新產品的壟斷優勢越來越難。因為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開發能力差距不大,一種新技術新產品發明之後很快就被技術模仿國迅速採用,技術創新國要維持技術優勢必須跑得更快。而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加快,落後的技術模仿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的技術創新國的技術差距將越來越大,落後國家產業結構的代價也就越來越大。
(二)梅基的三階段論(梅基的重新表述)
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標准化產品階段
(1)新產品階段:技術創新國首先發明了一種新型工業產品,更多屬於技術密集型產品,主要在國內生產和銷售。技術創新國在國際生產上具有完全的技術壟斷優勢,有可能通過這種技術壟斷優勢獲得國際競爭能力而向其他發達國家市場出口這種產品。
(2)成熟產品階段:技術定型、生產和消費規模擴大,有能力向國際市場大規模生產和出口。而其他發達國家開始仿製這種新型工業產品(可能技術轉讓授權、技術侵權仿冒、自主開發),技術創新國的壟斷優勢逐漸減弱,但其生產規模和效率優勢以及銷售渠道已經確立,仍然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3)標准化產品階段:技術完全定型和標准化,技術壟斷優勢已經喪失,發達國家的新興產業已經高度成熟,新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來源於成本價格優勢。這時候,發展中國家已成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產區,發達國家通過技術轉讓或跨國投資把新產品生產區位配置到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基地。隨後,其開始向發達國家市場大量出口返銷這種工業品,發達國家的這種新型工業品產業開始衰退,新產品的生命周期結束。
新產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上,產品特性、競爭優勢、貿易格局、生產區位都有不同的特點:
生產區位的變化:新產品階段——國際生產區位中心在技術創新國;成熟產品階段——逐漸擴散到其他發達國家;標准化產品階段——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競爭優勢的變化:新產品階段——產品屬於技術密集型,技術壟斷和產品差別是貿易優勢的重要來源;成熟產品階段——產品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差別和技術差別作用減弱,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的作用開始加強;標准化產品階段——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和產品差別優勢完全消失,大規模投資的約束作用也下降,成本優勢成為競爭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
產品需求的變化:新產品階段——技術創新國其他發達國家是主要的消費市場;成熟產品階段——所有發達國家是消費者;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需求開始增長;標准化產品階段——產品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全都是重要的消費需求市場。
貿易格局的變化:新產品階段——創新國是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向其他發達國家出口;成熟產品階段——創新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都成為生產中心,激烈爭奪發達國家的市場,其產品開始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標准化產品階段——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生產中心,並開始向國外市場大量出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