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島奧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青島奧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06月1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貨物進出版口,技術進出口(法律、行政法權規禁止的項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規限制的項目取得許可後方可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鄭文風
成立時間:2007-06-15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20222822311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連雲港路20號7080廣場1號樓903室
⑵ 初中要掌握多少歷史知識
歷史專題復習
專題一 西方列強侵華史
一、列強發動的主要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1840---1842):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1900---1901):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5、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1931年---1937年日本發動的局部侵華戰爭。
1937年--1945年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
二、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2、1858年,中俄《瑗琿條約》。
3、1860年,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4、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紀》。
5、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五個勘界議定書。
6、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
7、1901年,《辛丑條約》。
其中:
(1)賠款: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2)外使駐華:《辛丑條約》
(3)開埠通商: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4)割地 中英《南京條約》-----道光帝
中俄《璦琿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咸豐帝
中俄《北京條約》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同治帝
中俄《改訂條約》 光緒帝
中日《馬關條約》
(5)三大不平等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中日《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有突出特殊的條約 中俄《璦琿條約》:割地最多
中日《馬關條約》:最能反映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的特點
《辛丑條約》:中國賠款最多的條約
三、侵犯中國的主權
開辟租界
控制關稅、攫取中國的關稅貿易主權。
破壞中國的司法權(如享有領事裁判權)。
割地,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破壞中國領土主權。
破壞中國領海主權和內河航運權。
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製造邊疆危機。
強占土地和割地
英國:1842年,香港島:1860年,九龍司;1898年,新界;
台灣、澎湖列島
日本 1914年,膠濟鐵路和青島
20世紀30年代,中國東北
俄國:中國東北、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 德國強租膠州灣,勢力范圍:山東
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勢力范圍:長城以北和新疆
法國強租廣州灣,勢力范圍:廣東、廣西和雲南
英國強租「新界」、威海衛、勢力范圍:長江流域
日本勢力范圍:福建
(3)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4)製造邊疆危機 美日侵略台灣
俄英侵略新疆
沙俄策動外蒙古獨立
英國炮製「麥克馬洪線」
四、經濟侵略
甲午戰爭前以商品輸出為主。
開設銀行
甲午戰爭以後經資本輸出為主,資本輸出方式 強迫貸款
投資鐵路
開礦設廠
五、操縱和扶植侵華代理人
清政府:
北洋軍閥:
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
溥儀的偽滿洲國:
汪精衛的南京民政府
六、鎮壓中國人民革命和製造大屠殺血案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鎮壓義和團運動
1、鎮壓人民革命 破壞辛革命
阻撓北伐戰爭
美國扶蔣反共
日本製造1894年旅順大屠殺慘案
2、製造大屠殺血案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燒殺搶掠
日本製造1928年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
日本製造1937年南京大屠殺
3、製造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亡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本留駐上海
1935年,華北事變:中國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1937年,「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八一三」事變:企圖迅速滅亡中國
專題二 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及探索史
一、抗爭史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1、人民群眾的斗爭 19世紀60-70年代台灣人民抗擊美日侵略
1898年—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抗擊日寇
愛國官兵的英勇斗爭 :
1839年,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
第一次鴉片戰爭,關於培虎門保衛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沽口守軍抗擊侵略者
左宗棠收復新疆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黃海大戰中,鄧世昌以身殉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軍在大沽口、清軍與義和團在廊坊戰斗
1931年,抗日義勇軍的斗爭
1931年,楊靖宇在東北組織抗日游擊戰爭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蔡延鍇、蔣光鼐率十九路軍英勇抗戰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兵諫蔣介石,要求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以身殉國
1937年,八路軍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
1938年,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
1940年,八路軍的百團大戰
3、學生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使中國革命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4、工人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二、近代各階級探索史(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
1、地主階級道路選擇——封建社會
(1)地主階級知識分子 林則徐:中國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人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
(2)地主階級洋務派 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訴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示棠、張之洞
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口號:前期「自強」,後期「求富」
內容: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成立海軍,興辦學堂,培養人才。
評價: 未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2、資產階級
(1)資產階級維新派——實行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統治
維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主張:自上而下的進行資產階級改奶運動,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以挽救民族危機。
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啟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中國行不通
(2)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革命派 代表人物:孫中山、黃興、宋教仁
綱領:以「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為綱領,試圖以革命手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沒有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啟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激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 代表人物: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等
主張: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進行新文化運動;十月革命後開始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作用: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促進了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3.無產階級的道路選擇——社會主義道路
代表人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革命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建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建立農村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主張,消滅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意義: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中國人民結束了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命運。
啟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專題三 世界經濟史
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主要歷程
萌芽階段(14—15世紀):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歐洲的萌芽首先產生於市場發達的義大利。
形成階段——工場手工業時期(16世紀中期——18世紀末)
① 新航路的開辟 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系,世界逐漸連為一體。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加快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大西洋西岸
②早期的殖民掠奪: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西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加快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③英、法、北美等發生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國有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得以確立。
3、發展階段——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18世紀時期-20世紀初)
①蒸氣時代的資本主義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
(18世紀中期—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開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
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范圍內確立統治地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子初步形成
②電氣時代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生了壟斷,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 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英法發展緩慢
4、繁榮階段——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①原因:一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暫時緩和;歐洲革命運動陷入低潮;各國資產階級竭力穩固統治,恢復經濟。
②表現: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繁榮」一時,尤其以美國經濟增長最快。
5、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時期(1929——1933年)
①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②概況:從美國開始,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③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
④反危機措施 美國: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製得到加強
德、日:走上法西斯化道路
6、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時期(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
①發展條件 美國的經濟援助
西歐各國良好的經濟技術基礎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應用(最重要)
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
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有利的國際經濟秩序
②主要國家表現 各國經濟步入高速發展時期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到70年代初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70年代後,歐共體(1967年成立)、日本、美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③存在問題:由於基本矛盾沒有徹底消除,1973——1975年再次爆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緩慢下來
7、1974年——1975年
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原因:由於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展
表現: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
8、新經濟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的概念: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主要特徵: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
1、背景:二戰後,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各國、各地區的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
2、進程 二戰後開始
20世紀9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3、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影響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
4、影響 利: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經濟增長的活力和機遇
弊:使市場破壞作用得到迅速膨脹,在世界范圍內擴大貧富差距;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三、社會主義經濟的曲折發展
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
1921年蘇俄的「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針對「斯大林模式」弊端進行一系列改革,未獲成功。
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見中國史部分)
專題四 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史
1、 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
時間:1640—1688年
重大事件:納西比戰役,擊潰王軍主力;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英國宣布成立共和國(高潮);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1688年宮廷政變(「光榮革命」)
結束:1688年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通過1689年《權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意義: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主義制度的勝利。它為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2、美國獨立戰爭
根本原因:英國殖民地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間:1775—1783年
重大事件:1775年4月來剋星頓的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1775年5月建立陸軍,華盛頓為總司令;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美國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1781年的克鎮戰役英軍投降。
結束: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影響:推翻了殖民地統治,使美國贏得了獨立;確立了比較包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美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開始:1789年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重大事件:制憲法規定會議通過《人權宣言》;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雅各賓派專政(高潮);1794年雅各賓派統治結束;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成立;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
意義:推翻了法國專制統治,掃盪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規模最大、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4、美國內戰
根本原因:南方奴隸制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時間:1861——1865年
開始: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
重大事件: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意義: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1、 俄國:1861年改革
背景:①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②農奴制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時間:1861年
內容: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農奴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評價: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但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2、 日本明治維新
背景: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形成;②幕府統治危機引發倒幕運動,掃除了明治維新的障礙。
時間:1868年
措施: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評價: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以後很快就到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
3、俄國二月革命 時間:1917年3月
性質:資產階段民主革命
結果:推翻沙皇專制統治,成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專題五 國際關系史
一、17-18世紀的國際關系
17-18世紀,英國打敗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援助美國,打敗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者,為美國贏得了獨立。
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多次打敗以英國為首的「反法同盟」。
拿破崙對外戰爭,侵犯了歐洲一些國家的主權和利益。
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根源: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爭奪霸權。
兩大對立集團: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性質:都是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
影響:二十世紀初,以英德為首的兩大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活動,大搞軍備競賽,兩個集團競爭日益激烈,國際關系極度緊張,危機頻發,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
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
作戰對方:1、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
2、協約國:英、法、俄、義大利等(義大利是同盟國成員,一戰爆發後,為了自身的利益,參加到協約國一方作戰)
開始: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威亞宣戰。
戰線: 西線、東線、南線(西線、東線決定戰局)
重大戰役: 1914年馬恩河戰役,1916年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
加速大戰結束的事件:俄國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11月)退出大戰;各交戰國爆發革命運動;美國參戰(1917年)協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增;中國參戰。
結束:1918年,德國宣布投降,同盟國失敗。
性質: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影響:給各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飛機、坦克、毒氣等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四、一戰後初期的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建立: 1、巴黎和會和凡爾賽體系
①巴黎和會(1919年1月)
②《凡爾賽和約》
③協約國同奧、匈、保、土等國和約
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
2、華盛頓會議與華盛頓體系
①華盛頓會議(1921年—1922年)
②1921年,美、英、法、日《四國條約》
③1921年,美、英、法、日、意《限制海軍軍務條約》即《五國條約》
④1922年《九國條約》
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評價:通過兩次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新秩序,然而這體系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工具:國際聯盟,1920年成立
破壞:1、德國:1933年建立法西斯專政,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19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實施普通義務兵役制,把陸軍擴展為60萬人,凡爾賽體系被破壞。
2、日本:1936年,軍部控制的內閣上台,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從而突破華盛頓體系的束縛。
五、20世紀30年代的國際關系
綏靖政策及慕尼黑協定:
1、英法控制下的國際聯盟縱容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2、英、法等國縱容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3、英、法、美縱容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4、德、意、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強加給捷克斯洛伐克
六、第二次世界大戰
1、原因: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②德、意、日法西斯上台後,加快了侵略擴張步伐。
③英、法、美的縱容侵略政策,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2、性質: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戰爭。
3、全面爆發: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
4、擴大:①1941年6月德軍突襲蘇聯,二戰進一步擴大。
②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二戰空前擴大。
5、轉折:①歐洲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二戰的轉折)
②太平洋戰場:中途島海戰
③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
6、勝利:①北非戰場:1943年,美英盟軍進入義大利,義大利投降。
②歐洲戰場: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
③太平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7、聯合國的建立
七、二戰後的國際關系
1、美國推行霸權主義:
一原因: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膨脹
二「冷戰」政策
⑴含義:遏制共產主義,但不付諸武力
⑵表現:①政治上:杜魯門主義
②經濟上:馬歇爾計劃
③軍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⑶影響:形成「兩極格局」
三向亞洲發動侵略戰爭:侵略朝鮮,侵略越南
四美蘇爭霸:
⑴20世紀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
⑵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出兵佔領阿富汗,企圖建立南亞、波斯灣地區的霸權。
⑶美國提出打高科技戰爭的「星空大戰」計劃。
⑷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力不從心,被迫改變稱霸政策。
2、第三世界的興起:
⑴含義:第三世界指的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⑵影響:沖擊了戰後的兩極格局,使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3、挑戰兩極:⑴歐共體成立和歐盟成立
⑵日本謀求政治大國
4、世界格局的新變化:
⑴兩極格局的結束:
①結束標志:1989年,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
②影響: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霸權主義利用這些矛盾,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突出例子:科索沃戰爭)
⑵世界格局發展的趨勢:
①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
②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專題六 科技革命史
1、工業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開始時間:十八世紀六十年代
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美國的確立
有利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標志:機器的發明和使用(珍妮機)
重大發明: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汽船、火車
擴展: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於英國,十九世紀擴展到歐洲大陸、北美和日本
影響: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逐漸明顯和尖銳;工業革命為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奠定了物質基礎;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加強對世界的統治;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歐美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日益強大,導致亞非拉美地區的貧困和落後。
2、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德領先)
開始時間:十九世紀七十年代
標志:電力的發明和廣泛運用
表現:①新能源的發展和利用;石油、電力,進入「電氣時代」;愛迪生發明耐用的燈泡,德國西門子創制第一輛有軌電車。②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德國卡爾·本茨發明內燃機,汽車、飛機試製成功。③新通訊手段的發明:有線電報、有線電話、無線電報。
影響:進一步推動了工業的快速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出現壟斷組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於美國)
時間: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
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
特點: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新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技進步的比重不斷上升。
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進一步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⑶ 青島奧鼐食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青島奧鼐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08月0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雞鴨內宰殺、分割容冷凍項目籌建(籌建期限一年,項目籌建期間不得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江鬥鬥
成立時間:2008-08-08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28323000276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青島平度市蓼蘭鎮駐地高平路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