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外貿易與通貨膨脹
筆者在((五)「金銀」價值在哪裡?)一文中已簡要闡述了關於貨幣的性質和通貨膨脹的一般性原理,
如:一國貨幣的總發行量要以該國實際保有的社會物質資料價值總量為基礎,與其同等比例發行。以使「貨幣」這種「價值符號」能更合理的執行其「社會商品交換中介」的職能。如果貨幣發行量嚴重超出或不足其應有適當發行量,就可能導致「通脹」或「通縮」
需強調的是,筆者講的只是「可能」可能導致通脹或通縮,就是說這種結果並不是必然的!下面我們就單獨拿通脹來進行分析。
假如某社會有物質資料「糧食」十斤,那麼該社會貨幣發行量就應以十元為比較合理(一元對一斤方便計算)。但是政府卻實際發行了一百元貨幣量,那麼實際上「一百元貨幣」所代表的「實體價值」依然只有「十斤糧食」,那麼實際上就造成了,貨幣單位值(元)相對於物質資料糧食單位值(斤)的數字量的虛脹,由原本十元貨幣對十斤糧食,變為了一百元貨幣對十斤糧食,就是所謂「通貨膨脹」。
但是,接下來筆者卻要告訴大家,這里所說通脹並不是我們通常所面對的通脹。實際上,通脹是存在兩個類型的。為了清楚表達,我們且稱剛講過的通脹為「數據型通脹」亦或「潛伏型通脹」。
大體分析了「數據型通脹」的基本特徵後,接下來再講另一種通脹,才是真正闖入我們生活的「生活型通脹」亦暫稱「暴發型通脹」
那麼「生活型通脹」又是怎樣一種特徵呢?
其實所謂生活型通脹,才是真實具體的通脹。我們一般老百姓,對其是有最切身體會的,既然是「生活型」通脹,就基本上可以推斷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了。因為所謂生活型通脹具體就表現為我們日常所需的物質資料商品價格「普遍暴漲」(是普遍而不是個別,是暴漲而不是一般價格上揚),!相對而言,我們普通百姓手中有限的貨幣資本就會嚴重縮水貶值,導致我們入不敷出;導致我們生活陷入困境;導致我們對社會對政府出現不滿情緒...可是當我們冷靜下來後,是否考慮過這種現象是如何引起的呢?
事實上,我們很多所謂的經濟學家就是將通脹誘因簡單歸之於政府過多發行紙質貨幣,並信奉「以金銀做為流通貨幣」就不會導致通脹,這種觀點很普遍;很正統;很官方;似乎還很真理...可偏偏它卻是一種十足謬論和極度荒誕的邏輯!若不加以糾正,表面上是經濟學家們愚誤,實則是,普通人民百受其害!
筆者是一小人物,絕不敢挑戰真理!當真有何異論出口,多緣於我所面對的並不是什麼真理,充其量那隻是種偽真理!
有關「金銀價值」認定,筆者已有闡述,這里無需重贅,但又需強調:金.銀與紙,亦或其它某種物相互間無論存在何種物質形態上的差別,一旦作為「商品中介物」存在,便都只不過是貨幣材質的一種而已!只不過金銀作為一種天然造物,其存在歷史已經和必將貫穿人類社會始終,其作為商品交換之物早已深深植根於普遍人類的頭腦意識里。故,其在人類意識當中具有了某中不可抹殺的意像價值。同時,它也不會象紙幣價值一樣會隨政府信用價值的消失而消失。但無論怎樣,也無法說明,金銀貨幣會比紙質貨幣多出什麼「價值維護」甚至「再造」功能...
其實,所謂通脹,真實的通脹只是一種社會物質資料價格普遍暴漲現象(是普遍而不是個別,是暴漲而不是一般價格上揚),這種現象根本上講其實只是由於「供求關系」變化影響所形成的,亦或說它只是自由市場經濟的一種必然基本規律...
在這里有必要先專門闡述一下關於「供求關系」的概念!
所謂供求---供給與需求,一般性觀點會認為:這是一對分割對立的概念,實則不然!嚴格地講,所謂「供求關系」只是一種建立在雙方「無特權差異」基礎上的「平等價值互換」關系。供給與需求只是同一個內容的兩種基本形式而已,它們表現為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同一個市場主體既充當「供給方」角色同時也是「需求方」角色。因為他供給了某實際商品,而需求了對方同等價值的貨幣。反過來講,作為一般性「需求方」,既充當了「需求方」角色同時也是「供給方」角色。因為他需求了某實際商品而供給了同等價值的貨幣。
所謂「供求關系」其實就是「商品」與「貨幣」的互換關系,實際只是某兩種或多種同等價值商品在時間與空間上錯位後的互換。(所謂通脹就是這種互換關系的失衡)
作為真實的通脹,是一種社會物質資料價格普遍暴漲現象,這種現象根本上講,其實只是由於「供求關系」變化影響所形成的。政府多發貨幣也不過意圖人為影響供求關系格局(通脹亦所謂貨幣政策之一種)。那麼所謂的政府超經濟總量多發貨幣行為真的會導致真實通脹嗎?絕對不一定,雖然這絕對造成了意想空間上的數據型潛伏通脹,但卻不一定導致現實生活中的通脹、暴發真通脹。
因為潛伏型通脹暴發為真通脹需要至少兩個以上基本條件:
首先,社會物質商品總供給要處於實際萎縮與短缺狀態。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不具備這項條件!任何國家所謂的生產過剩都是相對的。廣大基層勞動人民的真實需求幾乎從未真的滿足過!
那麼接下來第二個基本條件也很關鍵,那就是政府所多發的貨幣是否真的進入廣大勞動人民的口袋,也就是說政府增發貨幣是否真正有效致力於提升廣大有「需求」但沒「需求能力」的普通人民的需求能力...如果僅僅是增發貨幣,而不論其去向,最種使其盡數流入原本需求就充分滿足的富人手中,那麼富人要麼會把它儲存起來,要麼繼續「投機倒把」,用這筆意外之財以財套財...盡管他們也可能增加某些消費,但其必定只是消費所謂高檔行業(更多是嫖賭包等淫迷享受)。這少數富人的局部高消費,又對廣泛商品領域有多大刺激呢?當增發貨幣仍然只是流入少數富人口袋,政府疲於增發行為,卻難解消費不火之困惑...所積累下的更多是總貨幣流量與總商物質價值量對比而言的潛伏通脹,數據通脹,而不是即時現實的生活型通脹...盡管這埋下經濟危機的種子...
說到這里我們是否會突然發現?所謂「數據型通脹」,原來只是中國人的「高儲蓄率」問題!
盡管,社會總貨幣量遠高於實際總物質價值量,處於數據型通脹狀態之下,但那些多餘的傢伙卻大多躲在富人的保險箱里,並沒出來搗亂(影響消費品價格)!
由此斷定,多發貨幣並不是真通脹的誘因!
真通脹只是社會總物質消費品相對短缺時期的物以稀為貴...
再來看,如果果真以金銀做流通貨幣就不會通脹,我們豈不是可以忽略甚至放棄物質資料的生產,而一門心思去尋找挖掘金銀嗎?這很明顯只是一種笑談!實際上,貨幣終究是因其所代表的實體價值而有價值的,當人類生活消費品匱乏到極點時,任何材質的貨幣都難以阻止通脹的出現。
來做個假設:
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在洪災中被同時困到一個孤島上,他們需要耐心等待洪水退去,才可能繼續生存下去。也許幾天;也許十幾天;也許更久...而此時,富人只帶了大批金子;窮人只帶了僅有的干糧。若干時刻後,兩人都餓了,窮人掏出干糧開始咀嚼。而富人摸摸自己的金子,又望望周邊的環境,才發現自己逃生時的攜帶選擇是多麼的愚蠢!但他還在打算用金子去買窮人的干糧...朋友們,請想一想,從人的本能出發,窮人會賣干糧給他嗎?我想富人唯寄希望於窮人的慈善之心了!因為此時.此刻.此境.富人的金子已不具有任何價值。而只有盡可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或許,窮人心性善良,會分一些干糧給富人,與其共渡難關,但這絕不會是因為富人的金子,如果窮人真的自私,且具備起碼算計之心,他不會分一粒干糧給富人,哪怕自己的干糧足夠兩個人維持到洪水退去...因為他可以不去管富人,由他餓死後,可以將他所有金子據為己有...當然這種假設我們可以設計多種結果,但每一種結果都不能否定金子在那種情況下已毫無價值的道理。
下面,再反過來假設:
有一天我們的社會到了絕對生產過剩地步...也就是當所有人的消費需求都充分滿足以後還有剩餘產品,(當然在一個廣闊的社會空間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現實出現的)屆時政府發行更多貨幣,並公平派發到每個人手裡,那麼消費會增加嗎?消費品價格會受刺激嗎?
最終,正反兩種假設後得出結論:當社會消費品極度缺乏時任何材質貨幣都會通脹;當社會消費品絕對過剩時,任何材質貨幣,無論發行多少,如何分配都不會形成通脹。
還如前面所述,形成通脹要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社會物質商品總供給要處於實際萎縮與短缺狀態。
二.政府所多發的貨幣真的進入廣大勞動人民的口袋。
這是政府主觀增發貨幣製造潛伏型通脹,可以暴發為現實生活型通脹的必備條件。只有真的有需求卻困於收入過低未曾真的滿足的人們才會在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增加消費!但這種增加並非是無限的...
再做假設一:我原本每天吃一棵白菜就能滿足正常需求,突然一天我的資本收入大增,可我會因此每天吃兩棵白菜嗎?當然不會!因為我的食量是一定的,充其量我會在白菜質量上有所挑剔...
假設二:我雖然每天吃一顆白菜,但實際上並不能滿足正常需求,我是由於收入不多,所以省吃儉用,原本兩棵白菜才能吃飽,可為節省開支,我就只吃一顆白菜,混半飽完事!假如我的收入突然大增,消費資本不再緊缺,我當然會考慮每天買兩棵白菜把肚皮填飽。可是即便我收入繼續增加,我也不會每天買三棵白菜的...因為那毫無意義!
前者,我是個消費充分滿足狀態下的富人!
後者,我是個消費一直未曾真正滿足的窮人!
至此,將不難看出富人手中貨幣再增加也不太會增加消費。窮人手裡貨幣增加,也僅限於補足原本不足的消費。由此進一步可以看出單純增發貨幣並不能促使經濟無限增長(所謂的消費增長)但相對而言,讓窮人手中貨幣量增加對所謂經濟增長有「一定」作用(窮轉富會選擇補足原本空缺的需求)而僅僅是富人更富(貨幣增加),對所謂經濟增長卻無明顯作用!只會增加貨幣擠壓.淤滯(拉高儲蓄率)或者能投機市場更加活躍...
那麼真正的經濟增量來自哪裡呢?請參見(一)社會生產的內延與外延性規律
補充:
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通貨膨脹只是一般經濟現象,真正影響普通人生活的是失衡,分配失衡,收入失衡,只因為政府增發的貨幣只流入部分人口袋,而他們會比原來增加消費.從而帶動物價有所上漲,但這並不影響那些收到政府增發的貨幣的人的生活.據此道理,如果政府所增發貨幣能夠公平派發到每個人手裡.雖然會引發通貨膨脹.但所有人的可支出貨幣也多了.兩相抵消.除了政府多費些幣紙外.還能消化相對過剩的產品,除此外與經濟運行並無大的關系,當然這只是理論上講,現實政府不可能把貨幣按人頭發的... 但我們只須知道,無論政府的貨幣政策是擴張型的還是收縮型的.最終收傷害的只是那些收入沒保障的底層人民!收入沒增長,消費沒增加,只因別人增加消費拉高物價.自己卻要被迫增加支出...這就是所謂通脹對社會的不利影響.那些收入增長遠高於通脹的人.也高喊通脹影響自己生活,實在是無病呻吟...更讓政府難以體察普通人們的艱難生活
轉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ba89c10100f4sn.html
『貳』 貿易逆差怎樣引發通貨膨脹
順差會造成通貨膨脹。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是美元持續貶值,通過人民幣低匯率傳導、高國家外儲而形成的。嚴峻的形勢在於目前對各方對此並沒有認識。宏觀調控必須對症下葯。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中央(2007.11.27)政治局會議已提出,當前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但對通脹的來源和原因,不管是管理層還是學術界,眾說紛紜,認識很不一致。佔主導的觀點是,通脹由流動性過剩和經濟增長偏快引起。因此,今年來的一系列宏觀調控都是圍繞著如何加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等,以抑制投資、收縮流動性。
但是,收縮流動性僅對股市起些抑製作用,在房地產等生產性領域,抑制投資、收縮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反而引起供給
『叄』 為什麼通貨膨脹時,出口會減少
當通貨膨脹發生時抄,國內市場的價格會上升,當匯率不波動時,出口商品的價格也會上升出口將受到限制。而提高利率是一種抑制通脹手段所以升高。
然而,進口貨物的價格沒有顯著變化,相對價格下降導致對進口貨物的需求增加,導致進口增加,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將導致貨幣匯率下降,導致出口增加進口減少抵消了短期影響。
通貨膨脹是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3)通貨膨脹國際貿易擴展閱讀:
它是指貨幣流通中出現的這樣一種情況:投入流通中的貨幣,主要是紙幣發行量過多,大大超過流通實際需要的數量,以致引起貨幣貶值。
通貨膨脹對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的影響:
(1)實際收入水平下降
(2)價格上漲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導致福利減少
(3)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具體表現為:低收入者(擁有較少稟賦者)福利受損,高收入者(擁有較多稟賦者)卻可以獲益;以工資和租金、利息為收入者,在通貨膨脹中會遭受損害;而以利潤為主要收入者,卻可能獲利。
『肆』 通貨膨脹對進出口的影響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進出口的影響不是特別明顯,因為只會導致貨幣的版對內升值或者貶權值,不會導致對外的升值或者貶值
但是嚴重的通貨膨脹或緊縮會造成工資提高(成本高了),或失業率增加(工人少了).這樣我們一些行業與國外比,比較優勢就喪失了,就會對進出口造成影響
購買力平價
國外對中國匯率E=P我國價格/P國外價格
所以,通脹導致E上升,也就是人民幣貶值;
如果E不變,我國通脹,那麼簡單地想
外國人買中國的商品花的錢多了,出口減少,同理進口增加
國際貿易惡化!
『伍』 通貨膨脹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目前美國發行6000億美元計劃對國際貿易有何影響會不會引發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經濟問題都是見仁見智的,我的回答不一定能得見於別處,暫且談論一點。版
1:通貨膨脹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權?
你這個問題問得不明確,到底是本國通脹對本國國貿的影響還是國際通脹對本國國際貿易的影響?看題設,你應該是在問後者。
我們先來分析,假如發生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對中國國際貿易的影響。很明顯的影響就是:進口品價格升高,尤其是作為生產原材料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推高國內相關下游產品價格,導致國內通脹,這就是所謂的輸入型通脹。
2:目前美國發行6000億美元計劃對國際貿易有何影響?
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外匯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貨幣,6000億美元(這次實際上是美國為應對危機而第二次採取這種定量寬松政策,簡稱QE2)發行計劃很可能導致美元貶值,引起世界范圍內的通脹。
==至於其他的OOXX麽,打字累啊老兄~
推薦你多上一下FT中文網,很好的網站,關於QE2也曾是熱門話題,上面也很多~
『陸』 中國通貨膨脹對進出口的影響
就人民幣匯率升值對進出口行業的總體影響而言,升值將對我國傳統出口優勢行業如紡織、鞋帽、家電和已實現國際化定價的行業產生負面沖擊。但是,生產中的原材料和中 間產品均來自國外,產品也大部分銷往國外,屬於大進大出型的企業,人民幣升值對其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大致可相互抵消,所受影響不大。
持續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在時間跨入2007年時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07年1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突破7.8000,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突破1,人民幣匯率首次超過港幣。這使得人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人民幣匯率升值離日常生活越來越近。學術界、企業家和老百姓都紛紛議論人民幣升值將帶來的具體影響,下面就從進出口企業的角度看人民幣升值的影響。
首先,我們這里講的人民幣升值是指人民幣匯率的升值。關於人民幣的升值有兩層含義,即人民幣的對內升值和對外升值。所謂人民幣對內的升值是指人民幣貨幣購買力的增強。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就是國內物價水平的下降,而物價的下降體現在物價指數上如最常用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就會下降。從老百姓的角度說就是「錢更經花」。所謂人民幣對外升值就是指人民幣對外匯的匯率下降,在直接標價法下,也就是1美元可以兌換的人民幣數量的減少。
其次,是關於匯率和匯率變動問題。匯率從專業角度來講是兩個國家貨幣相交換的價格。大家都知道,既然是價格,就應遵循價值規律,圍繞價值而上下波動。所以,從匯率本質的要求來看,與其他價格一樣,匯率會隨著外匯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而上下波動。只是由於不同國家對匯率的變動採取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即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才從制度上使匯率的波動表現為不同的形式。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人民幣匯率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採取了趨向固定的匯率制度,而美元、英鎊、日圓等大多數主要結算貨幣則採取了相對大的匯率波動空間。因此,這也是為什麼自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備受大眾關注的主要原因。長期的固定匯率使得進出口企業、銀行和百姓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沒有思想和技術操作上的准備,當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成為事實後,才顯得有些緊張、慌亂和不適應。而說到匯率的變動,當然就應該有上有下。
但是,到底匯率朝哪個方向變化則要受到一國甚至國際政治、經濟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如果僅從經濟因素來講,主要有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通貨膨脹、利率、國內的總需求和總供給、人們心理的預期、外匯儲備的情況等等。人民幣匯率為何從1994年以來一直持續不斷的升值,主要原因是之前在1994年1月1 日實行的外匯體制改革所進行的匯率並軌,使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即從1美元兌換5.7元人民幣貶值為1美元兌換8.7元人民幣所帶來的我國貿易收支持續順差,與外資流入持續增加作用下的國際收支順差的壓力形成的。國際收支順差的概念簡單地講可以理解為我國外匯的供給大於外匯的需求,而當供給大於需求的時候,就應當使外匯匯率下降,也就意味著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即我們通常說的人民幣的升值。
人民幣升值,就意味著1美元換得人民幣的數量越來越少,那麼對於出口商而言,同樣出口1美元的商品,換回人民幣的數量就會因匯率變動而減少。所以,出口商的利潤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從進口商角度看,同樣購買1美元的國外商品需要付出的人民幣卻在減少,即進口成本在下降,盈利就在增加。但是,由於行業不同、成本構成不同,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企業的影響需要區別分析。
1.人民幣升值對紡織品出口的負面影響是根本性的。紡織服裝產品長期位居我國出口商品第一把交椅。到2005年,紡織服裝產品貿易順差額仍然高於整個外貿順差額。紡織行業一直是我國出口創匯的支柱行業,行業出口依存度高達50%。但紡織品出口多數是建立在勞動力成本和價格優勢之上的,利潤率不高。據中國第一紡織網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銷售利潤率下降2%-6%。2006年1-10月,我國紡織品內外銷整體利潤率為3.9%,如果推測成立,在人民幣升值5%的情況下,紡織行業利潤率將至少下降10%。因此,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10%,那將對紡織企業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這種利潤的下降勢必會淘汰一些不適應變化的企業,迫使紡織企業加速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樹立品牌觀念、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從長遠而言,為了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抓住中國經濟目前良好的發展態勢、利用積累的大量國際收支順差,對紡織行業進行結構性調整,不能不說是一件利大於弊的好事。
2.家電行業出口將遭受損失。中國家電產品因低成本而獲得的相對比較優勢,使中國已經成為家電巨頭的重要生產基地。家電行業的銷售市場主要依賴於國際市場,出口已經成為家電行業主要的需求來源。人民幣升值對家電產品的出口形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使其本來就不高的利潤率進一步下降。
『柒』 通貨膨脹和膨貨通脹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區別
沒有膨脹通貨的說法
通貨膨脹(英文 inflation)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狀況。通貨膨脹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特有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
通貨膨脹的原因
紙幣是一種純粹的貨幣符號,沒有價值,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發行量應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因此,紙幣發行量過多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是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
通貨膨脹的特點
①紙幣因發行過多而急劇貶值。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已定的情況下,紙幣發行越多,單位紙幣所能代表的金屬貨幣量就越少,紙幣的貶值程度就越大。紙幣的貶值程度即紙幣貶值率的計算公式是:紙幣貶值率=(1-)×100%例如,一個國家某個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是100億元,實際發行的紙幣是200億元,紙幣貶值率
②物價因紙幣貶值而全面上漲。紙幣貶值率越高,物價上漲率也就越高,物價上漲率的計算公式是:物價上漲率=(-1)×100%例如,一個國家某個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100億元,實際發行的紙幣是200億元,物價上漲率=(-1)×100%=100%。
通貨膨脹的類型
①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現有價格水平下的商品總供給,引起了物價普遍上漲。總需求的過度增長表現為由於投資膨脹和消費膨脹所導致的持續的貨幣供應量超過社會商品可供量的增長,因而又稱過量需求通貨膨脹。
②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由於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導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資的提高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③結構性通貨膨脹。由於社會經濟部門結構失衡而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一般在發展中國家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3種情況:
一是國內某些部門,甚至某些大宗關鍵產品需求過多而供給不足,導致價格猛漲,並且只漲不跌,進而擴散到其他部門產品的價格,從而使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
二是國內各部門勞動生產率發展不平衡,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較快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後,其他部門的貨幣工資也會隨之增長,引起價格上漲,從而使一般物價水平普遍上漲;
三是開放型經濟部門的產品價格,受國際市場價格水平影響而趨於提高時,會波及到非開放型經濟部門,從而導致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
④輸入型通貨膨脹。由於輸入品價格上漲而引起國內物價的普遍上漲。這種類型一般出現在世界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並通過國際貿易、跨國公司、開放型經濟部門等途徑在國際間傳播。
⑤抑制性通貨膨脹。在市場上存在著總供給小於總需求,或供求結構性失衡的情況下,國家通過控制物價和商品定額配給的辦法,強制性地抑制價格總水平的穩定,這是一種實際上存在,但沒有發生的通貨膨脹現象。
『捌』 通貨膨脹為什麼會產生貿易逆差
順差會造成通貨膨脹。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是美元持續貶值,通過人民幣低匯率傳導、高國家外儲而形成的。嚴峻的形勢在於目前對各方對此並沒有認識。宏觀調控必須對症下葯。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中央(2007.11.27)政治局會議已提出,當前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但對通脹的來源和原因,不管是管理層還是學術界,眾說紛紜,認識很不一致。佔主導的觀點是,通脹由流動性過剩和經濟增長偏快引起。因此,今年來的一系列宏觀調控都是圍繞著如何加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等,以抑制投資、收縮流動性。
但是,收縮流動性僅對股市起些抑製作用,在房地產等生產性領域,抑制投資、收縮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反而引起供給的進一歩緊缺,例如,收縮投資使得房價越調越漲。再例如,對豬肉價格的上漲,國務院採取的不是防止投資增長,而是指令增加投資。實踐已經證明,「兩防政策」是相互矛盾的。不管是加息還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防住了經濟增長過快,而對抑制通貨膨脹根本沒有效果。對凡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如汽油價、房價、食品價等的持續上漲,我們都是眼睜睜的沒有辦法。
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至今並沒有真正搞清楚引起本次通貨膨脹的原因。宏觀調控南轅北轍、沒有對症下葯。
一、通貨膨脹的原因分析
1、由外匯儲備引起的供需失衡是通貨膨脹的內在因素
通縮是社會總供需失衡,同樣,通脹的本質也是社會總供需失衡,不過它與通縮相反,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
在有國際貿易的背景下,供需平衡在於:國內供給+總進口=國內需求+總出口。
當總出口大於總進口時,表現於順差,企業手中握有外匯存款。此時,國內的需求是大於國內供給的,缺口部份就是順差中的外匯購買力,只有當這些外匯用於進口等額商品時,總供需才實現平衡。根據此判斷,那麼我們當前國內商品總供給缺口就等於外匯儲備的1.4萬億美元。
如果這些外匯購買力仍然在企業和個人手中,實現這些購買力的方式只有進口,與國內當期的供需平衡沒有關系。現在的問題是,央行為實現保持較低匯價的調節目標,將這些外匯全部收購而成為國家外匯儲備,原有企業和個人手中的外匯都變成了人民幣的儲蓄存款,並形成對國內商品的潛在購買力,當國家的這些外匯儲備並沒有用於進口商品時,如果這種潛在購買力不老老實實地呆在銀行,或者僅用於購買股票之類的投資,理論上對任何商品的購買行為都會引起總供需失衡。例如,對房地產的購買,就可以使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遠遠脫離本地供需均衡的價格而翻番地上漲。當然,因為生產周期、價格傳導等時滯因素,以及供需總量的巨大,使得真正由此形成顯性的通脹,產生一定的容度和一定的滯後期,這個容度可以為宏觀調控提供一些空間。
有二個變數對這個通脹容度產生較大影響,一是內需不足的程度,二是股市對儲蓄資金的吸納程度。
首先,內需不足是造成通貨緊縮的因素,它可與通貨膨脹因素相抵消。
由於我國當前仍存在較大的內需不足,因此使通貨膨脹的容度增大了許多。例如,我國2003年外匯儲備已達4030億美元,雖然2004年、2005年每年以2000億美元數額在增加,但這幾年由於內需不足的程度也在增加,因此,CPI指數一直在3%-4%之間徘徊,並沒有隨著外儲值的增加而比例增加。從2007年開始內需有所提升,通貨膨脹的容度才開始變小。因此,內需不足是通脹容度的主要變數。
其次,股市對此筆資金的吸納程度,會較大地影響到當期通貨膨脹率。當股市對此資金的吸納量大時,無疑使此筆資金不形成當期的社會需求,當股市對此筆資金的吸納量小時,需求被釋放,總供需缺口立即增大。此我們也可用2001年至2005年間股市實例來證明。這幾年股市不振,可以看到這幾年由外匯轉換而來的人民幣購買力主要湧向上海、北京的房地產。因此,股市對儲蓄資金的吸納程度,是通貨膨脹容度的重要變數。
2、由低匯率價格傳導是通貨膨脹的外部因素
低匯率會在二個方向同時起作用,一是因為匯價低,表現為人民幣商品、資產對外資來說特別便宜。因此引發外資不管是對能出口的商品,還是對不能出口的房地產,以及各種企業資產、證券資產都瘋狂購買。而進口商品、國外資產對人民幣來說都顯會得特別貴,順差會越來越大。而且入超的外匯很難使用出去,這樣越積越多的外匯由國家兜著,使上述第一題中所指的通貨膨脹越來越強。二是因為出口的匯價低,進口的匯價高,由於美元持續貶值,與歐元的匯差越來越大,表現為原材料進口價格越來越高。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持續貶值,還造成時滯上的匯差。這二種匯差疊加進一步增高了原材料進口成本。高成本的原材料進口必然傳導到下游產品的全面漲價。從總供需的角度考察,由於低匯價,產生的匯價差使得進口商品的量少於出口商品的量,這個減少量與總量的比率就是引發通貨膨脹的比率。這是一種通過匯價傳導的通貨膨脹。
通過上述客觀分析,至此我們可以清楚,我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不是因為發展速度的高低快慢引起,也不是由於國內消費能力太盛,生產能力不足引起,而是由於低匯率造成國際對中國產品的消費能力太盛,由於進口高成本推高物價而必然引發的通貨膨脹因素,與順差外匯由央行轉換為國內的人民幣購買力後所造成的總供需缺口而引發的通貨膨脹因素,這二個通脹因素的疊加。雖然內需不足可以抵消部份通脹,以及股市吸納了大部份的過剩的流動性,但是美元的持續貶值,造成了我入超的紙外匯數量雖然越來越多,但是價值損失卻越來越大,這些最終都會通過通貨膨脹顯現出來。
二、當前通貨膨脹的嚴峻形勢
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引發國內全面通脹的因素是嚴重存在的:
1、美元持續貶值戰,國內經濟所能容納的通貨膨脹容量已經被打破。雖然我們可以通過高速發展迅速提高經濟總量,以降低通貨膨脹的比值,但是,美元持續貶值不見得有底線。賠了夫人還折兵的仍然是我們。
2、股市對過剩流動性吸納的能力正在下降。學者、外資投行、媒體有一股唱衰中國股市的力量,雖然人數少,影響很大。如果與不正確的股市調控配合,就會造成股市的大起大落,一個對多數人沒有賺錢效應的股市,就不能充分吸納過剩的儲蓄資金,潛在的通脹很容易轉化為現實通脹。
3、不正確的宏觀調控將會加劇通脹。必須認清本次通脹的本質是美元通貨膨脹通過人民幣盯住美元而引進的。如果從防止經濟增長偏快,或投資過熱方向防通脹,只能宜得其反,通脹必然加劇。相反,經濟增速加大,反而有利於緩解通脹。
4、國家外匯儲備的不正確運用也會增加通脹風險。國家不是企業,最大的經濟利益在於供需總量平衡協調發展。國家外匯儲備越多,表示國內的供需缺口越大。國家經營外匯投資如果不是為了戰略目標,僅因為營利,一方面可能會容忍更大的外儲增速,另一方面可能會因為外匯投資的賬面利益而維護錯誤的匯率政策。不管從那個方面看,對國內經濟的發展都將是得不償失的。
三、防止通脹的幾點措施
為防止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我認為以下幾點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要正視本輪美元貶值戰前因後果,重新考慮匯率應對策略。為應對美元貶值戰,人民幣也不是僅有升值一策,在適當放開匯率波動空間後,還可以採用(運用財政手段)調低幣值的方法供選擇(詳見蔡定創《人民幣國際貨幣目標改革和宏觀調控的第三種思路》
其次,要降低國家的紙外匯儲備。通過提高資源價格、勞動力價格擴大內需,減少雙順差;重定招商引資政策,收緊外資在國內的資產收購及一般性投資,收緊外資在房地產方面的投資、投機活動。繼續嚴控資本項下外匯投機資金的進出。
第三,繼續選擇性的擴大投資的政策。為防通脹而人為地降低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反而加劇通脹,有選擇性的加大經濟增速是緩解由外儲引起的供需缺口的最好辦法。因此,行業投資、重大項目繼續有保有壓政策,對老百姓重要消費商品、緊缺領域,運用政策支持擴大投資,如農產品、房地產等方面。
第四,建設好並能正確調控好股市。一定要加強對股市的監管力度,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保證股市的平穩發展,使股市能成為良好的投資資金與消費資金的儲水池,較好地吸納當前過剩的流動性。
第五,因通脹已使部份工薪階層生活水平下降,保證工薪階層工資的增速和低收入群體的補貼高於通脹水平,使社會不因通脹產生恐慌也是治理通脹的必要措施。
『玖』 通貨膨脹和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
通貨膨脹時,進口商品價格上調,利潤增大,出口商品利潤所得相對減少。提升內進口,抑制出口。
如果容產生貿易不平衡,在一段時間內會通過匯率,關稅等手段修正貿易平衡。貶值匯率,刺激出口,抑制進口。
樓主搞錯了一件事,匯率貶值是一種手段,是被操控的。不是因為通貨膨脹導致的。
『拾』 通貨膨脹對進出口的影響
通貨膨脹時物價上漲,有利於國外商品進口,不利於中國商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