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貿易、運輸、地理三者之間究竟有怎樣關系
用什麼話語才能打動女孩子心呢?大家能告訴偶嗎?
㈡ 國際貿易地理是什麼
國際貿易地理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市場的基本條件和特點,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以及各個市場上不同的商品結構,供求、交換、運銷狀況。為商業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以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主要工農業部門的生產和分布特點的分析,研究國際貿易商品流通的區域結構和區域間差異;②以國際貿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產品的產銷聯系為對象,研究如糧食、主要經濟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及尖端技術、高加工度商品的生產、運輸、貿易和消費形成的空間流動。由於運輸是國際貿易的媒介,對世界航線、港口、商船、鐵路干線、航空運輸的研究也是國際貿易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工業加工區、自由邊境區、過境區和保稅倉庫區等各種形式的經濟特區是促進國際貿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產生的條件、類型及布局,亦為國際貿易地理的重要內容。
㈢ 國際物流地理
《1》我國的對外貿易有75%是在東亞進行的,對歐洲貿易量在8%左右,對美貿易量為15%。其次,我國來自海外的投資,很大部分來自東南亞華裔。
《2》天氣、氣候、寒潮、梅雨、台風、季風、土地、土地資源、水資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常規能源、新能源、有色金屬、風景旅遊資源、大陸架、大陸坡、黑潮暖流、日潮、半日潮、大陸島、沖積島、海洋島、人口、人口自然變動、年齡結構、人口密度、人口城鎮化、南水北調工程、基本化學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農業集約化、農業、國道、高速公路、旅遊、旅遊業、城市、文化、民族、巴蜀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生態農業、土地利用、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景觀、自然景觀地域分異規律、熱帶雨林、季雨林、行政區、經濟區、國土整治、首都經濟圈、環渤海地區、土壤鹽漬化、乾燥度、大陸度、TYIS 戰略 、隘管效應、綠洲農。
《3》積極推進體制、法規和石油市場信息披露機制的建設,為政府調控和企業參與國際石油貿易提供製度和信息保障。近20多年來,發達國家的石油市場信息披露機制為穩定其國內石油市場和保障安全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披露機制建成之後,政府可及時檢測國內及世界石油市場的變化趨勢,並對國內有關石油的信息公開和統一披露進行有效的管理。此外,還應該加強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建設,我國在參與國際貿易過程中,交易信息的安全管理和信息的公開披露要建立一套制度,統一口徑,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造成的損失。
《4》 上海期貨交易所自2000年1月開始醞釀鋼材期貨上市已有8年之久。
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表示,中國上市鋼材期貨將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
而我們面對的鋼鐵市場是什麼樣的呢?
「這個世上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同時,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這是市場的必然法則。近幾年以來,鋼材市場整體處於穩步上升階段;但是,每一次價格波動調整,讓企業吃不透,摸不準,為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較大風險。但是我國鋼鐵還是位居首例
《5.> 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演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84年,在此之前,我國處於重化工業主導型的工業化初級階段.
6.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的事物、新的課題。發達國家是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後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我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人均GDP剛剛超過1000美元,我國工業領域高耗能、高污染狀況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必須逐步地穩定開展,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一轟而上。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以積極態度來發展循環經濟,決不能把發展循環經濟當成一種時髦而停留在口頭上。當務之急就是要以積極態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下最大決心把能耗、原材料消耗降下來,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型經營模式。
7.深圳國際啟動南京深水碼頭及物流項目 15 汕頭港 地中海國際集裝箱班輪開通 15 深圳機場成立合資維修公司 16 國航祿口...無錫市一位長期從事客運工作的資深業內人士稱,"公路客運...對應增加南航每股收益約0.08元/股.
㈣ 國際貿易地理主要學什麼對外貿重要嗎
國際貿易地理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市場的基本條件和特點,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以及各個市場上不同的商品結構,供求、交換、運銷狀況。為商業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以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主要工農業部門的生產和分布特點的分析,研究國際貿易商品流通的區域結構和區域間差異;②以國際貿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產品的產銷聯系為對象,研究如糧食、主要經濟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及尖端技術、高加工度商品的生產、運輸、貿易和消費形成的空間流動。由於運輸是國際貿易的媒介,對世界航線、港口、商船、鐵路干線、航空運輸的研究也是國際貿易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工業加工區、自由邊境區、過境區和保稅倉庫區等各種形式的經濟特區是促進國際貿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產生的條件、類型及布局,亦為國際貿易地理的重要內容。 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佔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區域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計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額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㈤ 國際貿易運輸地理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你不是李典友的學生吧?
㈥ 國際貿易地理的幾個問題~!急求~!
這幾道題都有點難度耶....
一、世界石油貿易地理格局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答:石油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血液,其的地理分布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的貧富,需求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程度,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對石油的戰略也越來越敏感。
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呈現了一些的特點:分布集中是最大特點。1.西亞的阿拉伯——波斯灣盆地。這一地區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科威特等多個大儲油國家,總儲量達700多億,約佔全世界的60%。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儲油區域。2.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57億噸。3.俄羅斯的伏爾加——烏拉爾。石油的總儲備約為54億噸。4.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石油的總儲量約為50億噸。5.墨西哥的雷馬烏——坎佩切。石油總儲量約為50億噸。6.美國的佩米安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42億噸。7.利比亞的錫爾特盆地。石油的總儲量約為42億噸。①北半球多於南半球(96%:4%),特別是北緯24°~42°之間佔世界石油資源的56%;東半球多於西半球,過去以西半球為主(佔8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發現的油田多集中在東半球,目前已佔80%以上,②油氣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過去歐美地區佔80%,從50年代開始向亞非拉地區轉移,1990年末已佔80%以上。特別是波斯灣沿岸富集了2/3,享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
石油的流動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只要沒有一種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國際間石油的爭奪就不會停止。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海灣地區爆發的幾次戰爭,石油是其背後的重要動因。石油危機對國民經濟的打擊是非常可怕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縮水」1/3,通貨膨脹率從3.4%上升到12.2%,失業率從4.9%上升到8.5%;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則使美、英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在我國,由於前幾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因而影響不大。但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我國對石油的敏感度越來越高。以現在中國每天進口200萬桶石油計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5美元,那麼中國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萬美元,直接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4-0.5個百分點,石油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二、美國陸橋運輸與OCP運輸的特點及區別?
答:(1)MLB運輸(陸橋運輸)
MINI LAND BRIDGE,其運輸方式是使用海上運輸方式將集裝箱貨物先運至日本港口,再轉運至美國西海岸港口,卸船後交由鐵路運抵美國東岸港口、或加勒比海港口區域。我國出運到美國的集裝箱貨物,在使用小陸橋運輸時可現將貨物運至日本港口,再轉運美國西海岸港口卸船後,交鐵路運抵美國東海岸或加勒比海區域。
1. 小陸橋運輸是完整的多式聯運,由運輸經營人簽發全程聯運提單,並收取全程運費,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
2. 小陸橋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其提單製作應分別註明:卸船港:LONG BEACH ,交貨地:MLB HOUSTON
3. 小陸橋運輸下的到岸價集裝箱貨物,賣方(發貨人)承擔的責任、費用終止於最終交貨地。
4. 小陸橋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運費計收應根據運輸經營人在美注冊的運價本收運費,原則上無任何形式的運費回扣,除非運輸經營人與貨主之間定有服務合同(SERVICE CONTRACT),即在一定時間內提供一定貨運量後,貨主可享有一個較低運價。
5. 在按服務合同收運費,而貨物托運人是無船承運人時,小陸橋運輸的集裝箱貨物應出具兩套提單,一套是無船承運人簽發給貨主的HOUSE-B/L ,另一套則是船公司簽發給無船承運人的MEMO-B/L,前者給貨主用於結匯,後者供無船承運人在美國的代理憑其向船公司提貨。
(2)OCP運輸
OVERLAND COMMON POINT,含義是指使用兩種運輸方式,將卸至美國西海岸港口的貨物通過鐵路運抵美國內陸公共點,並享有優惠運價。
1. OCP運輸下的集裝箱貨物,賣方(發貨人)承擔的責任、費用終止在美國西海岸港口,貨物卸船後,由收貨人委託中轉商持正本提單向船公司提貨,並負責運抵收貨人指定地點。
2. 收貨人在收到貨物單證10天內,必須申請進口保稅運輸,以保證將貨物最終運抵交貨地。如不按時提出申請,貨物即轉至保稅倉庫,從而產生各項費用。避免這些費用支出的做法是收貨人或其代理人辦理由鐵路公司代辦運輸至內陸公共點的保稅申請手續。
3. OCP運輸的集裝箱貨物,在買賣合同和信用證欄內應加註「OCP運輸」字樣,在簽發提單時,其簽發要求與買賣合同、信用證要求相符。
4. OCP運輸的集裝箱貨物,如使用某一船公司美國航線專用提單時,因該提單欄內只有「卸貨港」、「最終交貨地」兩欄內容,在國內港口裝船運往美國使用OCP運輸方式而簽發某一船公司專用提單時,目的港一欄內應註明「LOS ANGELES OCP」。
5. 凡運往內陸公共點的集裝箱貨物,應在卸船45天內由收貨人向鐵路提供證明,如陸上運輸單證、轉運單、海關轉運申請單等。如未在規定時間內提供上述單證或證明,貨主則失去鐵路給予的優惠運價。
6. OCP運輸不是真正的多式聯運,盡管全程運輸使用海陸兩種運輸方式,但海、陸運輸區段各自簽單,海、陸區段運費各自計收,海、陸區段的運輸責任各自劃分,因此不具備多式聯運一張單證、統一責任的要求。
三、美國國際地位?
答:美國綜合國力超強,它將在相當長時期內繼續保持其「一超」地位。隨著世界多極化的不斷發展,各大國與美國的力量對比將逐漸趨向相對均衡化,加上美國為維護其霸權地位而不斷消耗它的資源和實力,美國不可能永遠保持其一超地位。
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硬實力」將繼續保持優勢地位。
第一,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最強,並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第二,美國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將繼續保持核心競爭優勢。
第三,美國軍力發展對經濟和科技有促進作用。
從總體上預測,在21世紀頭2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沒有任何一個大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能夠趕上美國,美國仍能保持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並在國際事務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
四、美國與法國的農業生產特徵區別?
答: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1,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表現: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為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農業發達.
2,農業生產特點(農業發達的原因):首先美國農業屬現代農業,生產過程具有高度的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和良種化.這種農業的優點為:生產效率高,產量大;缺點為有時生產過剩.其次農業地區生產的專門化為美國農業的另一大特點,其優越性表現:
(1)能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地區優勢;
(2)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3)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管理.
另外,美國農業專門化地區的劃分也充分考慮市場需要,如乳畜帶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東北部沿海地區(這里有美國最大的工業區,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對乳,肉等產品的需求量大)
法國農業生產特點:
(1)中小農場和家庭勞動居主導地位 由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法國農場數量逐年減少,1955農場數量是現在的兩倍。
(2)土地租賃經營方式開始占優勢地位 法國的土地經營方式有三種:租賃經營、土地所有者直接經營和分成制經營。
(3)專業化生產促進了農業商品率的提高 法國農業過去以自給性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很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面推行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也隨之提高。法國農業專業化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在區域專業化方面,為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將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牧生產合理布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產區。
(4)農工商綜合發展,形成多種類型的綜合體 農工商綜合體在法國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類型有:生產綜合體(包括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前綜合體(包括能源、設備工業、生物工業、農業化學和其他工業、服務業);銷售綜合體和國際貿易綜合體。農業成為農工商聯合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估計,農工商綜合體擁有的人數占就業人口的1/4。
五、日本經貿特點及在亞太經濟中的地位?
答: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地位: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大經濟實力及其特殊的發展歷史,使得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已經並將繼續對亞太經濟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在客觀上促進了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及整個亞太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另一方面,日本為早日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也使亞太經濟的發展與合作面臨著各種經濟性及非經濟性的障礙。
「還有一個就是那個五個國家什麼資源東西的,日德法英意 」這個我不懂你什麼意思??抱歉不能幫你解答這道...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啦!
!
㈦ 《國際貿易地理》對國際物流有什麼幫助
國際貿易中常說的地理方向問題常常指的是一國出口貨物和服務的去向地專及進口貨物和服務屬的來源地。
而這個劃分經常表示一個國家於國家之間的貿易經濟聯系程度。
而國際物流和國際貿易本質上都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交換
國際貿易主要是簽訂一些貿易方面的合同,由國際物流方面進行旅行合同。
在經過海關完成對外貿易。
因此我認為國際貿易地理客觀上對國際物流沒什麼大的影響,這都是一種國際分工問題。
但主觀而言,了解他還是對當今貿易的局勢有所掌控對物流的發展也是蠻有潛力的
㈧ 國際貿易地理
此單運輸來中有三個關鍵要素要自統籌考慮:氣候變化、商品質量特性及包裝、運輸工具。考慮的瀝青的質量特性,如果是在冬季運輸,自然不會有問題;如果是在夏季運輸,從我國通過傳統海運運往西非,那麼就要首先設計好包裝,最好使用桶裝,而不應是紙袋包裝;如果包裝無法改變,就要選擇好路線與運輸工具,最好通過陸運運往西歐或南歐,再轉海運運往西非。
㈨ 大學課程國際貿易運輸地理是開卷還是閉卷呢.希望知道的說下
大學?這開不開全憑老師的一句話,老師願意向教務處申請開卷,那就是開卷。我們就是閉卷考的!
㈩ 國際之間的往來貿易與各種地理學科有什麼關系
要:國際貿易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友好交往的重要紐帶。國際范圍的商品生產與交換活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地理環境是制約因素之一。 人類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地之間的相互作用越來越大。本文論述了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氣候條件等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市場潛力、環境質量及其他人文地理要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地理位置的優劣不僅關繫到該國對外貿易的便利程度,而且對於該國的貿易意識和貿易傾向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目前世界上共有190 多個國家,其中有140多個國家為沿海國,其餘為內陸國。由於海運是世界貿易的主要運輸方式,因此與內陸國相比,沿海國佔有明顯的位置優勢。如中緯度地區的島國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其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地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特別是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製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後。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國家蒙古,雖然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後;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此外,沿海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的意識較為強烈,而內陸國則較為淡漠。地球上有20多個內陸國家,除歐洲的8個屬於發達國家外,其餘都是發展中國家。早期西方的海洋文明誕生於希臘,後轉移至波羅的海沿岸,其本質是一種貿易文明。近代以來的英、法、西、葡、德、意、荷、美以及二次大戰以後的日、澳、加、新等國之所以能在短期內成為舉世矚目的貿易大國,除了一系列其他因素之外,由地理位置誘發的強烈的貿易意識和貿易傾向無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自然資源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所謂資源,內涵廣泛,這里著重論述礦產資源對經貿活動的影響。礦產資源是寶貴的物質財富,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和活躍貿易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質,且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其消耗量與日俱增。因此,礦產資源的賦存儲量、規格品種、組合結構、品位狀況、地理分布以及新礦產、新礦點的發現等,不僅嚴重影響著一個國家與地區的經貿活動,而且強烈地影響著整個世界的國際分工、商品交往、貨物流向、貿易格局和貿易運輸等。
國際貿易活動是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環境的,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有明顯的影響。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地域分工日益廣泛和深化、國際間的競爭愈益激烈的今天,地理環境各因素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激烈和深刻。積極開展地理環境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及其規律性的探索研究,對預測國際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國際貿易變化和做好對外經援工作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國際貿易是一種跨越國界的商品交換活動。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國際貿易量的大小不僅已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而且事關一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任何國家間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因此,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十分密切,它不僅直接制約著貿易產品的數量與種類,而且直接影響著對外貿易的成本與利潤。就這個意義來講,研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
1 自然地理與國際貿易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