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代工企業的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及OEM生產企業的利弊
在全球經濟擴張形成的強勁需求的環境下,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和規模生產優勢逐步得到體現。近幾年來,加工貿易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對外貿易中的份額始終占據50%以上,成為貿易順差最重的貢獻力量,在短期內這種勢頭還會愈演愈烈。但是,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中主要以OEM貼牌生產為主,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OEM方式的利弊和對我國企業的影響。 生產方企業的利弊分析
生產方企業的好處
相對於購買方而言,供給方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然而,採用OEM方式仍然是有利可圖的。
(1)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近年來,國內家電等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趨於飽和,某些國內製造企業為了能開拓市場,而為國外品牌做代工。增強了企業的全球意識。
(2)規模生產, 降低成本
現代化生產中普遍存在著規模經濟效應,即隨著產出規模的擴大而呈現出單位成本下降的趨勢。這可能來自於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固定成本的分攤。如果企業本身就存在這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成本下降的效果將更加明顯。參與OEM供給,意味著產出規模的擴大,不但增加了產品的銷路,而且降低了成本。
(3)學習經驗, 完善管理
提供OEM的企業往往在OEM購買方的產品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OEM購買方可以在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產品開發等方面具備較強實力,在合作過程中,OEM供應方可以在產品質量控制,成功控制,經營效率控制等的管理上按照購買方的要求組織生產,以先進的組織控制,來自於「干中學」經驗積累,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4)產品創新, 提升能力
如果OEM產品屬於創新產品,供給企業除滿足購買方的需求外,還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上銷售。或者增加產品線的長度,推出新產品;或者加深產品線的深度,增加現有產品的品種,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增加了企業的競爭力。
OEM方式對買賣雙方而言,除了共享產品整體競爭優勢外,還具有一個最有特色的優勢,那就是買賣雙方進出市場的靈活性。只要買賣任何一方發現了更有利可圖的途徑,就可以隨時終止合同。從這個角度而言,OEM市場是高度有效的。
(5)節約銷售投資
當企業面對國外市場時,由於地域廣,各國商業習慣不同,很難建立完全的獨立流通網。但是如果借用外國公司的銷售力量,那就便利多了。如富士,理光等都對其在歐美的廠商和經紀採取了OEM方式,這樣就減少了企業間運轉時的摩擦,消減了企業本應投入的大量銷售資金,使企業能夠適應在海外經營。 中國從事加工生產和出口的企業,多數是在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所以,其市場的絕大部分在海外。現在,隨著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下降、行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這類企業都普遍面臨利潤率下降、發展速度減緩等問題,許多企業正在作二次發展方面的嘗試。但是,這類企業在思考和嘗試戰略發展時,潛伏著三個亟待引起高度重視的不良症狀。
(1)規模擴張———壯大背後的虛弱
部分加工出口型企業認識到多元化發展的陷阱,明確提出現階段仍然在原行業內繼續謀求發展,不搞多元化。關於如何在原行業內謀求發展問題,這些企業的高層經營者的回答幾乎都是「擴大生產規模」。但是,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加工出口型企業的生產利潤趨於下降,生產環節在產業鏈中的競爭地位也同時趨於下降;相反,市場環節的利潤率和競爭地位在相對上升———所有的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都會出現這種現象。如前幾年的家電行業就已經遇到這種情況,迫使家電生產企業最後不得不實施市場一體化戰略,來實現對市場環節的滲透和控制。
擴大的生產規模,雖然可以改善企業在行業內的競爭地位,但由於並沒能提高在產業鏈里的地位,而且還會造成對市場環節的進一步依賴,地位可能會更加被動。加工出口型企業考慮在原行業內發展時,對擴大生產規模問題不能做簡單處理,在考慮生產規模擴張的方式上,尤其需要謹慎,否則,不僅不能提升競爭力,還會加大企業轉型或退出成本。
(2) 成本優勢———成功背後的乏力
中國加工出口型企業成功發展的關鍵,在於其顯著的成本優勢。在形成成本優勢的因素中,中國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是主要的形成因素。但是,隨著國內該行業的發展,加工出口型企業的成本優勢正在受到一些相反因素的抵消:
首先,勞動力價格優勢對一個具體的企業而言,不具可持續性,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肯定日趨減弱。現在,由於勞動力價格上升,很多企業已經受到利潤率下降的困擾;其次,由於源於勞動力價格的成本優勢,是中國加工出口型企業相對其它國家同類生產企業的優勢,而不是中國某個具體企業的獨特優勢,所以,在國內競爭者范圍內,這種整體性優勢不構成具體企業的競爭優勢。
現在,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具體企業的發展開始受到缺乏獨特競爭優勢的制約。顯然,對具體企業而言,必須通過其它方式形成自身獨特的、不易模仿的競爭優勢。就成本而言,通過高效的生產組織能力、物流系統改善能力以及工藝創新能力等,獲取的成本優勢才可以持續支撐企業的發展。加工出口型企業長期依靠勞動力價格優勢,不重視這類能力的培養,因此,對於這類加工出口型企業來說,這一帶來成功的要素,同時也反過來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隱患。
(3) 代理出口———輕松背後的沉重
根據復斯管理咨詢公司的調查,加工出口型企業對國外市場的依存度很高,有的企業90%以上的產品依賴出口。然而,伴隨優秀出口業績的,卻是這類企業脆弱、甚至是殘缺的市場功能。原因是,這些加工出口型企業,產品銷售並不是通過企業自身在國外建立銷售網路實現的,而是普遍採用出口代理的方式,只和國外少數幾個一級代理商打交道,真正的市場對這些企業來說,完全是個「黑箱」,如何把握市場終極需求、建立高效的銷售網路、靈活使用不同銷售方式等能力,被長期荒廢了。
現在,利潤區間已經開始向市場環節轉移,要求這些企業必須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否則,在海外市場上,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多地被別人控制,生存和發展的風險越來越大。另外,許多加工出口型企業也已准備開拓國內市場,這更需要有足夠的市場能力,僅僅通過一級代理的方式是不行的。
然而,出口導向型企業長期採用出口代理,荒廢了自身的市場功能,而市場功能的形成更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對於加工出口型企業來說,代理帶來了好處,但同時也造成企業市場功能的殘缺,它將成為企業下一步謀求更大自主發展的沉重「債務」。
(4) 反傾銷的困擾
由於貼牌生產出口產品的成本較世界著名品牌低廉,在發達國家銷售,經常遭到反傾銷,因為當地國的政府為保護其行業使中國企業蒙受巨大損失。
(5) 品牌缺失
當中國企業為別人代加工的成分越來越多時,自有的品牌也就越來越少,這一點對中國的企業來說,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❷ 我國國際貿易的現狀如何
我覺得可以從一下幾點思考:1、現在的貿易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版。2、在出權口企業中,佔有50%的貿易為OEM即為加工貿易,處在產業附加值鏈的最低端,因此,需要調整經濟結構3、結合當下匯率的熱點問題
❸ 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第一章 蓬勃發展的加工貿易
第三節 加工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隨著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腳步加快。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我國承接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某些中等技術產業,發展了「兩頭在外」的輕紡和機電等產業的加工貿易,擴大了出口,增強了我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加快了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進程,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現在,加工貿易涉及到我國絕大部分產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繁榮、推動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一、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已佔據半壁江山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額只有206.01億美元,1988年達到1,027.84億美元,1998年達到3,239.49億美元,1999年達到3,606.49億美元,2000年1-6月底,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66億美元,已佔國民經濟總量的20%左右。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亦不斷優化,初級產品的比重從1979年的53.6%、下降到1999年的13%,而同期內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則從46.4%上升至87%。
同時,吸收外資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到2000年6月底,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1,914家,合同外資金額超過6,382.31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250.18億美元。2000年1-6月底,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101家,合同外資金額超過241.70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金額171.67億美元,高度重視對外經濟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表1-1:
1980-1999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統計
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980 381.4 181.2 200.2
1981 440.2 220.1 220.1
1982 416.2 223.2 192.8
1983 436.1 222.2 213.9
1984 535.5 261.4 274.1
1985 696 273.5 422.5
1986 738.4 309.4 429
1987 826.5 394.4 432.1
1988 1028 475.2 552.8
1989 1116.8 525.4 591.4
1990 1154.4 620.9 533.5
1991 1356.3 718.4 637.9
1992 1655.3 849.4 805.9
1993 1957.1 917.6 1039.5
1994 2367.3 1210.4 1156.9
1995 2808.5 1487.7 1320.8
1996 2899 1510.7 1388.3
1997 3251.6 1827.9 1423.7
1998 3239.3 1837.6 1401.7
1999 3606.5 1949.3 1658.2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圖1-1 :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示意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圖1-2: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二)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看,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增強。從新中國建立到70年代後半期這一較長的歷史時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或半封閉發展模式,對外貿易做為游離於國民經濟其它部門之外的國家特殊壟斷行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僅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逐步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舞台。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 兩個市場」,已成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產長,實現趕超型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條件。特別是在當代世界經濟、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大大超出「互通有無」的局限,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要素。
90年代後半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因面臨國內有效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許多產品大量庫存積壓,同時又由於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勞動力相對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首先是出口貿易,成為各級政府、工業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優先選擇。外經貿體制改革釋放出巨大動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跳躍發展,使其增長速度超前於近20年來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
表1-2:
我國歷年GDP與對外貿易出口額比較
GDP(億元) 外貿出口(億美元)
1980 4517.8 181.2
1981 4862.4 220.1
1982 5294.7 223.2
1983 5934.5 222.2
1984 7171 261.4
1985 8964.4 273.5
1986 10202.2 309.4
1987 11962.5 394.4
1988 14928.3 475.2
1989 16909.2 525.4
1990 18547.9 620.9
1991 21617.8 718.4
1992 26638.1 849.4
1993 34634.4 917.6
1994 46759.4 1210.4
1995 58478.1 1487.7
1996 67884.6 1510.7
1997 74462.6 1827.9
1998 79395.7 1837.6
1999 82054 1949.3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
(三)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對外開放政策後,加工貿易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中首次過半。1999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1.1%。
據統計,1986年,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占我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8.2%與15.6%,而1996年則已佔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並一直保持較高比例。自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在我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超過50%後,1997年佔52.2%,1998年佔53.4%,1999年佔51.1%。1999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達到1,108.7億美元和735.9億美元,是1986年年56.2億美元和67.0億美元的20倍和11倍。
表1-3:
加工貿易額與對外貿易額比照表
年份 對外貿易
進出口總額 加工貿易
進出口額 比重 來料加工 進料加工
1980 381.4 16.66 4.4 13.3 3.36
1981 440.2 24.84 5.6 19.48 5.36
1982 416.2 35.22 8.3 23.69 11.53
1983 436.1 42.15 9.5 29.16 12.99
1984 535.5 58.41 10.8 43.82 14.59
1985 696 75.42 10.7 52.81 22.61
1986 738.4 123.22 16.6 79.86 43.36
1987 826.5 191.85 23.2 116.71 75.14
1988 1028 288.51 28 161.58 126.93
1989 1116.8 361.61 32.3 169.12 192.49
1990 1154.4 441.91 38.2 191.78 250.13
1991 1356.3 574.87 42.2 238.59 336.28
1992 1655.3 711.56 42.9 279.43 432.13
1993 1957.1 806.17 41.2 289.29 516.88
1994 2367.3 1045.46 44.2 332.74 712.72
1995 2808.5 1320.8 47 368.95 951.85
1996 2899 1465 50.6 420 1045
1997 3251.6 1698.1 52.2 502 1195
1998 3239.3 1730.4 53.4 506 1224.4
1999 3606.5 1844.6 51.1 593.3 1251.3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
圖1-3: 我國加工貿易額所佔對外貿易額的比率演變曲線
單位:%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表1-4:
加工貿易進出口差額與增值率
單位:億美元
對外貿易
出口總額 加工貿易
出口額 對外貿易
進口總額 加工貿易
進口額 進出口
差額 增值率
1980 181.2 6.56 200.2 10.1 -3.54 -
1985 273.5 34.15 422.5 41.27 -7.12 -
1990 620.9 254.2 533.5 187.57 66.63 10.96
1995 1487.8 737 1320.8 583.7 153.3 13.42
1996 1510.5 843.4 1388.3 622.7 220.7 35.4
1997 1827 996 1423.7 702.1 293.9 41.9
1998 1839.3 1044.7 1402.4 685.7 359 52.4
1999 1949.3 1108.7 1657.1 735.9 372.8 50.7
注1:進出口差額=出口—進口;
2:增值率=(出口/進口)—1。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海關統計
圖1-5:
加工貿易進出口比較示意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海關統計
1986年-1997年間,我國外貿出口增加了1,517.6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增加額為939.8億美元,對我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61.9%。1997年,我國進入世界第十大貿易體,加工貿易功不可沒。
1998年以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回落,加工貿易出口也受到一定影響。從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分析,一般貿易出口比加工貿易出口下降幅度要大。 2000年1-6月底,我國一般貿易出口491億美元,出口凈增168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625億美元,出口凈增140億美元。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口431億美元,一般貿易進口444億美元。
二、有效利用國際市場需求,帶動國內經濟配套發展
(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近年來,加工貿易在開拓國際市場、利用海外需求帶動國內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為293.9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2.98億美元,佔1997年我國凈出口增量 281億美元的約 1/4.拉動 GDP增長約 0.84個百分點。2000年1-6月,加工貿易凈出口194億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占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的66%。今後,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仍將會對即期的經濟增長繼續發揮與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動作用。
隨著外商投資企業的增加和國內經濟的發展,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環節不斷拓展,僅用靜態加工貿易增值系數(當期出口/當期進口-1)做為參考,增值系數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由1988-1990年間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6月份則達45%,表明加工貿易帶動國內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大大提高。
(二)推動了國內配套產業的發展
加工貿易帶動了國內經濟的配套發展。由於加工技術和國內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貿易最初涉及的國內加工裝配業務,技術比較簡單。外商投資企業通過追加投資開辦產品配套廠或車間,實現產品配件和工藝的配套成龍,提高了產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產比例。以家電、辦公設備加工貿易項目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80%屬於境內加工貿易配套產品。理光公司復印機本地化程度較高,國內為其配套的工廠達80家,配套廠配件產品占其復印機的68%。
另外,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出口中,附加值高的產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對國內配套需求的帶動作用也明顯增強。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出口一直大於進口,且出口與進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進料加工進出口差額的逐年增加直接反映了進料加工出口帶動的內需量(包括國內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產所需原材料、零中件外的其它生產消費)的迅速擴大。1990年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進出口差額總計為6.27億美元,到1995年為47.68億美元,1997年躍升為147.68億美元,1998年187.46億美元,1999年達188.78億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據初步測算,減去材料加工企業的利潤(約為其內需量的5%)和企業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產消費(指工資、水電氣、約為其內需量的10%),則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實際使用的國內配套原材料、零部件價值:1990年約為5.3億美元,1995年約為40億美元,1997年125.5億美元,1999年為160.46億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
表1-5:
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貿易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
總值 進料
出口 進料
進口 進出口
差額 內需率 國內
配套值
1990 121.09 63.68 57.41 6.27 10.92 5.3
1991 190.22 98.79 91.43 7.36 8.05 6.26
1992 277.25 144.46 132.79 11.67 8.79 9.92
1995 735.86 391.77 344.09 47.68 13.86 40.53
1996 863.52 485.95 377.57 108.38 28.7 92.12
1997 1005.61 576.63 428.98 147.65 34.42 125.5
1998 1051.3 619.6 432.1 187.5 43.4 159.4
1999 1094.44 641.61 452.83 188.78 41.7 160.5
注1:內需率=(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進料進口值
2:國內配套值=(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利潤—非原材料成本
利潤=(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5%
非原材料成本=(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10%
資料來源:歷年海關統計。
圖1-6: 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產值曲線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歷年海關統計
三、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進步
由於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突破,知識經濟的發展,國際產業升級與轉移步伐加快,發達國家正在將大量成熟的中間性技術乃至某些高新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政府審時度勢,通過完善加工貿易政策,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大大加快了我國總體產業升級以至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我國發展加工貿易最初是以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開始的,這適應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壓力大的狀況。目前,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構成部分,但與十幾年前相比,產品的規格和品質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加工貿易出口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反映了利用外資和加工貿易對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特別是隨著我國製造業、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已從以紡織、輕工製成品為主轉變為以機電產品出口為主。1993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62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加工貿易出口額的36.6%;1999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為528.5億美元,是1993年的3.6倍;2000年1-6月,我國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達351.6億美元,相當於1993年全年的2.2倍,占同期加工貿易出口值625億美元的56.3%。
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提高了我國工業製造技術和管理水平,振興了民族工業。如今,在全球3700架正在飛行的波音飛機上都有中國製造的零部件,表明我國航空工業已經具備能力成為一流的供應商。
四、加工貿易是利用外資的重要內容
當前,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貿易和投資是連成一體、不可分割的。應當看到,在我國加工貿易已不僅僅是一種貿易行為,更重要的是它與利用外資相聯系,是我國參與國際化生產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制定加工貿易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擴大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事實證明這一政策是正確的,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分析,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力軍。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為745.39億美元和526.73億美元,佔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總額的67.2%和71.6%。1999年,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值已佔全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的72.9%,比1998年增長8.32%。另外,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國國有企業或個體企業等內資企業的來料加工主要是由外資經營管理的。因此從總體上看,外資經營的加工貿易分別約佔全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的90% 左右。
表1-6: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總值 出口總值 進口總值 進出口差額 增值率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1990 127.02 28.75 66.81 26.28 60.21 32.1 6.6 9.9 10.96
1991 202.35 35.2 105 32.35 97.35 38.9 7.65 10.3 7.86
1992 294.88 41.44 153.4 38.72 141.48 44.9 11.92 14.8 8.43
1995 791.18 59.91 420.47 57.05 370.71 63.5 49.76 32.5 13.42
1996 945.74 64.51 638.07 62.94 414.93 66.6 115.88 52.5 27.93
1997 1114.89 65.66 315.9 64.06 476.82 67.9 161.25 54.9 33.82
1998 1174.38 67.87 691.81 66.22 482.57 70.4 209.24 58.3 43.36
1999 1272.12 68.95 745.39 67.23 526.73 71.5 218.66 58.7 41.52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注1:比重系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的比重
2:增值率=(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加工貿易進口總值)/加工貿易進口總值
圖1-7: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比率演變曲線
單位:%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歷史數據的分析證實,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與外商直接投資額呈同步增長的線性關系。加工貿易的發展既是我國吸收外資取得重大成就的體現,也是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和內容。
五、增加就業,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我國的加工貿易項目多數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商在我國開展加工貿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比較便宜。通過開展加工貿易,不僅使當地的大量勞動力得到安排,而且還從內地接收了許多勞動力,為穩定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全國約有14萬家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從業人員達3,000多萬人。
開展加工貿易20年來,加工貿易企業為我國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外向型人才和技術管理人員。通過加工貿易,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素質,豐富了企業管理經驗。尤其是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業務,把原來的很多青年農民,培養成了具備生產經營能力的工人,他們回鄉後,利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六、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穩定香港經濟
加工貿易凈出口是近年我國進出口順差的重要來源,1996年進出口順差全部來自加工貿易,199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294億美元,占進出口順差總額的72.9%;1998年加工貿易凈出口達359億美元,占進出口順差總額的82.2%;1999年加工貿易凈出口372.8億美元,是進出口順差總額291.2億美元的128%。
在未來新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尤其是在加入WTO後,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就業矛盾也更加突出,客觀上需要通過加工貿易來做出更大的貢獻。
另外,由於目前對港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24.8%,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以加工貿易為主導,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也關繫到香港的穩定與繁榮。
綜觀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可以預見,以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國際化生產為背景的加工貿易在我國仍將繼續發展。
參考http://www.cbg.org.cn/cbg/cbgyj/jgmy/jgmy-di0103.html
❹ 我國的國際貿易的發展情況
區域經濟復合作是經濟全制球化發展中出現的一個重要趨勢,也是當前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盡快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更加積極地拓展對外開放空間,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
1,全面推進21世紀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
2,中歐合作漸入佳境
3,進一步發展「上海合作組織」
4,密切東盟和推動大東亞自由貿易區
❺ 簡析我國外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一、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服務貿易發展滯後
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落後於貨物貿易的發展水平,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為1:9,遠低於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國這一比例為1:2.6)。
(1)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偏小,整體水平差。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920億美元,進口額1008億美元,貿易逆差88億美元,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服務業落後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制約。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3.6%,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佔全球的13.02%,是我國的3.6倍。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①出口的部門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主要集中在運輸、旅遊、建築等傳統服務部門。②服務貿易的國別(地區)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區、歐盟、美國和日本,合計約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③服務貿易的區域發展不夠平衡。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天津列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前列。2006年,北京服務貿易佔到全國服務貿易總額19%。
(3)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後,直到近年才有較大的改觀。服務貿易的立法未成為體系,相當一部分領域法律處於空白狀態,已頒布的一些關於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僅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層次低、缺乏協調,影響到我國服務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規定與國際經貿規則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服務管理體制落後。目前,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在行業劃分標准、服務標准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國際慣例。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採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
(1)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
(2)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訟訴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
(3)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涉及4000多種商品。美國的特別301條款和超級301條款相繼把保護的范圍由一般商品擴展到勞務、投資和知識產權等,其可訴的范圍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4)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採取臨時措施,徵收300%的反傾銷稅;秘魯1996年立案的中國鞋,最高徵收的反傾銷稅達到903.92%;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徵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❻ OEM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只有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心一意搞建設,全心全意謀發展。中國才能很快發展起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在內)強大國家。
❼ 用所學的國際貿易分析指標,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現狀
王子先認為,外部危機向我國傳遞和帶來沖擊的機制是復雜多變的,用簡單的線性分析方法往往並不可靠,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正確認識外部危機形勢並理性應對我國外貿發展中的問題至為關鍵
一場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很大沖擊,各方面風險和挑戰不斷加大,特別是對外貿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貿易下降逐步成為外部危機向我國傳遞的主渠道。海關總署5月12日發布今年前4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今年1~4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5994.1億美元,下降24.3%。其中出口3374.2億美元,下降20.5%;進口2619.9億美元,下降28.7%。在此形勢下,如何正確認識外部危機形勢及理性應對至為關鍵。日前,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們必須深刻領會中央千方百計穩外需的精神,在以擴內需為基本立足點的同時,絕不放鬆出口。我們各方面的思想認識也應逐步統一到這一精神上來。針對社會上流行的幾種觀點,王子先一一進行了分析並闡明了自己的看法。
一、關於我國是否存在過度依賴出口的外向型經濟模式
記者:目前社會上有兩個觀點:一是我國經濟本來就存在過度依賴出口的深層次結構問題,沒有外部危機也會出問題,國際金融危機只是加快了問題的暴發;二是我國經濟受到外部危機重大沖擊,都是外貿惹的禍,表明外向型經濟模式存在巨大風險,我們更要趁機調整,減輕依賴。請談談您的看法。
王子先:大家知道,除了個別堅守計劃經濟的封閉孤立的國家外,世界各國經濟都日益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地球村」時代已經來臨。中國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獲益者,國際貿易與投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很自然,發生外部金融經濟危機,我們不可能置身其外、獨善其身、一枝獨秀,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承受外部沖擊的壓力和損失。這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們正確的選擇就是,勇敢面對壓力與挑戰,做好預警和全方位應對工作,盡力減少損失、防範風險,確保安度危局,爭取率先復甦,並抓住危中之機,迎接新一輪繁榮周期。決不能因為遇到困難和挑戰就慌了手腳、亂了陣勢,放棄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政策和經驗,特別是動搖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動搖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流而重歸封閉半封閉型經濟老路。
30年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是,我國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向開放型經濟的轉變,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實現了貿易自由化,與多邊規則全面接軌。對外開放特別是貿易開放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成為一種制度性安排,並不存在基於重商主義和優惠政策基礎上的出口導向模式,同樣也不存在迥異於其他國家的外向型經濟模式。過去流行的出口導向和外向型經濟的內涵已發生根本性制度變化,很大程度上變成一種口號和形式。
國際金融危機是通過金融、貿易、價格和心理預期等多種渠道向我國傳遞的,貿易只是其中一種渠道;而且,貿易渠道的傳遞是與其他渠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特別是去年四季度以來世界經濟貿易突然陷入劇烈衰退,與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心理恐慌也有很大關系,世界消費需求在短期並沒有出現那麼大幅下降,由於對危機驟然升溫的恐慌導致人們不敢投資、不敢借貸、停止生產、消化庫存、減少交易、減少訂單等,使世界經濟特別是世界貿易發生了自由落體式的墜落。世界經濟危機的歷史證明,這種直線式墜落是暫時的,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而且此次危機經過三至五年的調整有可能會進入新的發展周期。外部危機向我國傳遞和帶來沖擊的機制是復雜多變的,用簡單的線性分析方法往往並不可靠,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
這場危機從反面證明了我國保持外貿政策穩定和長期平穩發展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當前「穩外需、保出口」的緊迫性。出口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可能減弱,但對外貿易作為世界與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發動機作用並未發生根本改變。「二戰」後,世界貿易總體上以高於世界經濟2倍的速度增長,待世界經濟恢復正常後這種趨勢還將持續。
二、關於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保出口會不會收到效果
記者:在外部危機的形勢下,外部市場需求下降,我們花費一定的投入「穩外需、保出口」,會有效果嗎?
王子先:按照經濟學一般原理,在外部市場需求下降情況下,促進出口措施的價格彈性總體趨於下降,通常效果會差於經濟繁榮期。但是,並不能由此得出促出口不管用的結論。一是在世界各國都採取各種措施促出口的情況下,我國如果聽之任之,將會加劇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下降,遭遇更大的損失,而出口下降0~5%與下降10%~20%對經濟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二是在危機形勢下各國消費者和采購商更把價格作為第一位考慮因素,我們必須把出口退稅等可用該用的政策用足,同時改善公共服務、降低行政交易成本,千方百計為企業化解成本壓力,才能保住更多的市場和客戶。三是在國際市場總體需求下降的同時,由於存在「土豆」效應和「口紅」效應的作用,中低端價廉物美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仍有一定市場空間,有些還逆市上揚,例如去年底以來我國一些輕紡生活消費品對美、歐市場的佔有率反而有所上升、出口逆市反彈就是證明。而我國目前在國際產業鏈中總體上以中低端製成品為主,這恰恰是我國保出口的產業優勢。四是在外部危機特殊形勢下,我出口還遭遇到貿易融資、收匯安全、貿易保護、支付結算等等新的困難,對很多行業和企業這些是更大的制約因素,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幫助企業化解種種難題,特別是加大出口信貸、信用擔保和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五是一些周邊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有很大需求空間,但缺乏支付能力,通過擴大買方信貸、加快走出去以及人民幣貿易結算,就可以創造出新的需求,既帶動我出口,又更好地促進了互利共贏,恰恰成為我們的危中之機。
因此,在外部危機形勢下,「穩外需、保出口」花費一定的投入,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一是盡可能減少出口損失,為擴內需、克時艱、度危局,贏得時間和空間。二是挽救大量遭遇危機沖擊的行業和企業,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服務,也為扭轉財政收入下降穩住稅基、培育新的稅源。三是可以保住市場、留住根基,特別是保護遭遇沖擊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機電產業,為自己下一步產業轉型升級和迎接新一輪世界經濟繁榮周期創造條件。四是通過加強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關系,為全球逐步擺脫危機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關於保出口會不會導致貿易條件惡化和國民福利損失
記者:學術界一直有一種看法,認為我國出口存在貧困化或流血出口,出口導致國民福利的凈損失,其依據是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出口價格指數走低、貿易條件惡化。您是怎樣認為的?
王子先:其實,這是明顯的誤讀。起碼在以下方面是得不到實證分析的支持的:一是貿易條件指數是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從全球廣泛比較看該指數不僅反映了進出口相對價格水平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受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影響。就中國而言,由於我國出口中工業製成品比重迅速上升並已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世界貿易中製成品價格指數大多數年份都是下降的;另一方面,我國進口以初級產品和能源、原材料為主,而世界初級產品貿易價格在多數時候是上升的。因此,一些年份貿易條件指數總體上有所走低,並不能證明我國外貿的效益在惡化,更談不上「流血」出口。二是從廣泛的國際比較可以看出,80年代以來,我國貿易條件指數有些年份低於發達國家,但有些年份卻好於發達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情況也大體類似,並不支持「中心-外圍」論中發展中國家貧困化增長的論點。三是亞洲「四小龍」、「四小虎」通過出口導向型戰略不僅大大加快了工業化現代化步伐,而且也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改善了國民福利,貿易不僅成為增長的發動機,還成為促進社會公平、增進國民福利的利器。四是我國30年開放實踐證明了,貿易的開放與發展不僅成為推動現代化的重要動力,也有力促進了人均收入水平和國民福利的改善,特別是巨大的人口包袱轉化成巨大的人口紅利,解決了大量農民工和城市勞動者的就業問題,也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內權威專家已經通過系統的調查和實證分析證明了這一點。
有人完全拋開社會再生產過程和初級分配過程帶來的巨大就業、收入和福利效應,僅從順差增加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帶來國民福利凈損失角度考慮問題,是非常片面的,以此來推斷和決定貿易政策更是一種誤導。
因此,簡單用貿易條件指數變化來分析貿易的效益和福利效應存在很大局限性。一些國際機構和國內權威學者建議,用綜合性出口價值指數的變化來分析更加合理,即出口價格指數×貿易量來綜合衡量更為合理。衡量一項貿易政策是否有效,不僅要看出口價格指數變化,更要看出口價值量指數綜合變化,如果出口價值量保持合理較快增長,就說明這種投入是合理的。從實際觀察,世界各國都把擴大出口作為政府大力推動的目標,出口可以帶動就業、增加收入和國民福利實際上已成為國際常識。美國總統就常常充當美國出口的最大推銷商。
四、關於保出口可能不利於「優結構、促轉型」
記者:目前中國製造總體上還處在國際分工的低端位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轉型的任務還很艱巨。保出口是否不利於「優結構、促轉型」?
王子先:我們要看到,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製造業基地,發達國家把很多製造環節已經轉移到我國,很多名牌產品也在我國生產製作。這恰恰是通過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們在國際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中總體處於低端位置,主要不是製造業本身的問題,而症結恰恰在於與製造相關的研發設計、物流供應鏈、市場營銷、金融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嚴重滯後,是整個產業鏈的優化重組問題。這總體上是由我國工業化現代化所處階段決定的,其解決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按工業化現代化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作為後起國家我們可以力爭有所跨越,但不能寄希望於發達國家在長達二三百年實現的目標,我們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達到。
應該承認,外部危機的壓力確實對部分有條件的企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附加值、提升自主創新水平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些企業將轉型升級作為化解內外部成本壓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政府對這些企業轉型升級確實應給予大力支持。但是也應該看到,外部危機對大多數企業負面影響居多,特別是讓很多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甚至一些大企業也面臨很大挑戰。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理性選擇是「控成本、保市場、抓管理、優服務、求生存」,也就是探索外部危機下的生存發展之路,減少破產倒閉,控制虧損,盡力保住市場和客戶,為未來轉型升級留下根基。我國經濟向服務經濟和投資、出口、消費協調拉動轉型的長期目標不能改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戰略方向必須毫不動搖,但這與政府目前反周期、抵禦危機、救助產業和企業的短期任務並不矛盾,而是必須合理結合,並把應對危機和安度危局作為短期重點任務。我們要充分利用世界經濟危機下的「土豆」效應和「口紅」效應,抓住中低端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相對穩定甚至逆市上揚的市場空間,發揮我國勞動力的長期比較優勢,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同時,更要正視遭遇重大外部沖擊的IT等高端產業,千方百計幫助其緩解各種困難,共渡難關,保住30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也為迎來新的發展周期和產業升級留住根基。
❽ 我國國際貿易現狀如何分點概括
首先、以下不是復制的、 詳細的數據我有 你也可以自己總結分析。 我國國際貿易的現狀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進出口總額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為5090.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661億美元,進口額為2435.5億美元;2007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為21738.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2180.2億美元,進口額為9558.2億美元。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增長速度連續六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總額增長了4.27倍,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居於第三位。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影響我國出口的一些問題。1.貿易順差大幅度增加,並且有持續擴大的趨勢上個世紀80年代,進出口貿易1年平衡,兩年順差,其餘7年逆差。合計為42.9億美元逆差。而從1990年起,情況就完全改變了,除1993年外,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為2291.7億美元,2005年為1020億美元, 2006年全年貿易順差達到1775.17億美元,2007年貿易順差為2624.84億美元,2008年貿易順差達2958.44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總順差1955億美元。①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採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❾ 代工企業的OEM在國際貿易飛速發展的原因
OEM方式在製造業界,特別是在飛速發展的信息產業行業應用是極其廣泛的。例如,據全球權威的統計機構IDC(International Digital Group)統計,全球個人計算機廠商所使用的硬碟95%以上是由Seagate, Quantum 及West Digital 這三家大的硬碟供應商,以OEM方式提供的。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應用的原因,是他適應了進入90年代後全球科技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新競爭形勢的需要。OEM方式以其靈活,有效經營的特點,適應了這種新形勢的發展,從而得以廣泛應用。 OEM適應科技飛速發展的需要
科技的飛速發展導致了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企業的競爭戰略正從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為中心的生產型方式,向注重新技術應用、迅速推出新產品為中心的市場經營方式轉化。據IDC的數據顯示,在50—60年代,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平均10—12年,而進入90年代,這一數值下降為6—18個月。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電子信息時代,企業經營者為了獲取競爭優勢而竟相加大了對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的投資力度,為了盡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品並佔領市場,許多大企業將關鍵性部件自己生產,而將輔件以OEM方式承包出去,讓其他企業生產。這樣既可以保證縮短生產周期,又可以將節省下的用於購置生產設備的大量資金用於研究開發,使企業在時常響應速度方面保持了一個良性循環,企業還可根據市場態勢的變化,適時地調整生產規模,從而有可能保持一個適應市場發展動態的、靈活的彈性生產機制。
從另一個角度講,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企業用於生產設備方面投資的精神磨損必然加大,為了降低機會成本而大量採用OEM方式進行生產,不能不說是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的「草船借箭」之策。
OEM適應世界級品牌的發展需要
經濟競爭日益向全球范圍內展開,品牌與渠道越來越體現出在實際商品最終價值方面的重要作用,OEM方式中原廠商標的夾注正說明這一點的重要性。
在經濟競爭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在消費者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贏得更多營銷渠道合作夥伴的支持,才能通過與渠道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使產品向更規范的消費群體滲透。為此許多經營業績良好的跨國公司一直注重品牌形象及營銷渠道的建設。因此充分利用OEM方式將已經成熟的產品或其他企業有生產優勢的產品推入自身的營銷渠道中,利用自身在增值服務方面的優勢去贏得更廣范圍的消費者,這又可稱之為「借雞生蛋」之良策。
OEM適應全球化信息管理系統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集成生產系統(CIMS)逐漸被廣泛地運用於生產過程中,質量已逐漸成為了生產過程中的可控因素。這就為OEM廠商為消費者提供適合消費需求的相應質量的產品提供了物質保證。這正是OEM方式在生產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信息產業行業中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這也正像IBM,HP 這樣的只有十多萬員工的跨國企業卻推動幾百億美元銷售額的原因之一。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渠道建設中去,也為企業提高市場反應速度提供了根本保障 。
OEM適應為顧客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在信息經濟時代,行業分工越來越細,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含量逐漸提高。最終消費者不可能憑產品科技含量判斷對自身的適用性,因為他們所需要的是基於解決方案的全方位的服務。現代企業競爭從某種意義來講,就是考核企業發現消費者需求並為之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能力,單一產品的重要性正逐漸降低。而現實問題是:如何滿足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具個性化特徵的消費需求。
OEM方式提出了一個好的途徑:即企業以自己專有技術為基礎,熔入以OEM方式生產的其他產品,從而為客戶提供適合各自需求的解決方案。這樣即推動了企業自身技術的發展,加強了自身品牌的影響力 ,又使客戶從全面的解決方案中得到了更全面及時周到的服務。從另一個角度上講,被OEM的企業也在企業的帶動下得到了發展,這充分體現了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另外,以OEM方式進行經營,可更加有效地配置有限的企業內部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的層次,提高經營管理的效能。
OEM適應建立新穎競爭優勢的需要
現代經濟的發展已改變了人們對單純性競爭的看法,競爭與合作已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兩大動力。在自身有優勢的產品上,使用競爭對手的OEM產品使自己的優勢更突出,同時競爭對手也有了新的發展空間,競爭變成了合作。同時在科學技術告訴發展的今天,很難有一個企業能全部掌握一次產品的全部專利技術,通過相互間以OEM方式提供產品即可保證知識產權的完整性。從而避免糾紛或重復開發所帶來的資源的浪費,又能推動某項技術的市場影響力,使之成為新的工業標准,或是集團聯盟的標准,使無序的競爭變得相對有序。
❿ 當前中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從世界135個經濟體先後加入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組織,迄今沒有一個成員退出,30多個經濟體正在努力申請加入和我國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看出,加入多邊組織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盡管中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需要付出一定的「入門費」,為此可能產生一定的臨時性的負面影響。但只要我們拿出應對措施,正面影響一定會遠勝於負面影響:
1.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
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加入這個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國際分工利益,與世界先進經濟技術同步前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幫助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WTO是三大全球性國際經濟組織之一,被稱為「經濟聯合國」。WTO具有制訂和管理世界經貿秩序的作用,目前WTO規則主要由美歐等發達國家制訂。加入WTO,將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可以為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維護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貢獻。
3.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WTO是以市場經濟為基點的一整套多邊秩序。加入WTO,與我國建立市場經濟方向的改革目標相一致。可以鞏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並以WTO規則為參照,有力推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全和完善。
4.有利於擴大出口貿易。
加入WTO後,我國可獲得多邊、穩定、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並以發展中國家身份獲得普惠制等特殊優惠待遇,有利於實現市場的多元化,使我國出口貿易有較大的增加,短期內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將受益最大。由於目前中國尚不是WTO的締約方,中國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視性待遇,比如在一些國家我國不能獲得普惠制待遇,在有的國家被實施配額限制,還有一些國家以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反傾銷案中主觀選定類比國價格或生產成本作為測算中國出口商品傾銷率的依據,致使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不斷增多。加入WTO後,當與其他國家發生貿易糾紛時,可以通過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比較公正、合理地解決貿易爭端,維護我國國家和企業利益。
5.有利於引進外資。
加入WTO,實施WTO的有關協議,中國的國內市場,尤其是服務市場將更加開放;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品外銷比例將不再適用;外匯平衡制約不復存在;外經貿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中國將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這樣,隨著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量將大幅增加,投資方式實現多樣化,從而大大活躍投資市場,擴大生產規模,有力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6.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
加入WTO後,將有更多的外國跨國公司進軍中國市場,從而將強化競爭機制,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迫使國內企業注重研究開發和對品牌的培育,加大技術投入,竭力提高員工素質和企業管理水平。競爭的壓力會促使國有企業加快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速改制、重組、聯合、兼並的進程。由於進口原材料價格的下降,有利於降低某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
7.有利於我國技術進步。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由於我國不是WTO的締約方,目前主要工業發達國對我國實行技術出口管制,同時由於我國未參加WTO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外國企業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環境尚存疑慮,不願向我國出售先進技術。加入WTO後,我國在獲得高新技術產品和先進技術方面的條件將大大改善。
8.有利於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
據國外專家估計,加入WTO,中國的GDP可增長2~4個百分點。
9.有利於擴大就業機會。
加入WTO後,投資和出口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_BGSUW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