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推薦一些關於德國社會、文化、企業之類的書籍和網站么我想多了解一下德國。
不可不知的德國史。各大書城有售
⑵ 德國文化有哪些
德國文明起步雖然很晚,但是近代對世界文化貢獻良多。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版馬克斯·權普朗克,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等。至今德國科學家一共獲得了超過60項諾貝爾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獎。德國是導彈、火箭的發源地,也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創始人馮·諾伊曼的祖國。
德國官方語言是德語,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
19世紀在德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這是馬克思親自創建的,第一國際也產生於德國。馬克思逝世後,德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一部分人放棄階級斗爭,走議會路線,被列寧抨擊為「修正主義」,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第二國際,德國是歐洲第二國際的大本營。由此可見德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極為深厚。
20世紀30年代,在希特勒策動下,德國成為國家社會主義的發源地。
德國法典是有世界重大影響的法典,它和法國《拿破崙法典》構成大陸法系的基石。
⑶ 德國國際企業的企業文化特點是什麼
答案:
德國國際企業的企業文化特點主要有縮短工時,高附加值經營,雙重教育培訓制度,注重創新研究開發等
擴展閱讀:
李興萬老師的《德國企業文化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德國製造和德國標准通常代表著高品質,是消費者可以完全信賴的。在這方面,就連一向以高品質取勝的日本人都不得不甘拜下風。對於這種現象,日本經濟學家進行了潛心的研究。根據相關的研究成果,日本經濟學家認為,德國企業的高質量產品主要取決於德國企業的高質量的文化。與其他國家的企業文化相比,德國企業文化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1.縮短工時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30年中,德國工人的工時已經減少了500小時。在工資和工時關繫上,德國是工資不斷上升、工時逐漸減少;日本盡管工資高,但工時卻相當長;英國、美國雖然工時也在減少,但遠不如德國明顯。
2.高附加值經營
比較日本和德國兩國的貿易品種單價就可以發現,在機器設備和汽車方面,兩國價格相差2至4倍。日本出口的往往是大路貨,而其他國家從德國買入的卻是清一色的高級產品。德國的實踐證明,高附加值經營的關鍵是高度專業性,促其形成的因素有文化、國民性、思維方法等。具體體現在管理上,就形成了德國特有的技師制度。具體體現在研究開發上,就是集中優勢力量,深入研究有限領域,從而產生非凡的獨創性和獨特性。技師制度和研究開發中的獨創性是德國企業通常採用的兩種方法,這也是德國經濟持久強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3.雙重教育培訓制度
在教育培訓制度方面,德國通常實行雙重教育培訓系統,形成學校教育和工廠企業教育培訓雙重機構。德國教育系統的特色十分鮮明,有七至八成的學生在十五六歲時就已區分各自的主攻方向,確定了自己一生的努力目標。由此產生的高度專業性也就成為德國工匠卓越技術的源泉。從世界范圍來看,技師制度的確是德國特有的一項制度。以小汽車為例,組裝完成的汽車從生產線上出來時,技師就上場工作了。整個裝配工作的三分之一是由德才兼備的技師親自處理的收尾工序,其產品的質量自然有了絕對的保證。盡管日本的汽車品質非常高超,但卻始終難以超越德國汽車的水準,關鍵原因正在於此。因此,雙重教育培訓制度下形成的技師制度確實是德國企業文化的一大亮點。
4.注重創新研究開發
長期以來,德國企業高度重視開展創新活動,並為此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目前,德國研究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2.9%,位居世界前列。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未來的前途命運的應當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人為把握的什麼客觀因素。不管經濟如何不景氣,德國企業始終不削減開發費用。事實證明,德國企業的這種戰略眼光確實是非常高遠的。在研究中重視高度的獨創性和高度的專業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創造潛力,這正是德國研究與開發體制的一大長處。
⑷ 求德國的文化和經濟
文化教育: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爾和貢特·格拉斯分別於1972年和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有3000多座博物館,收藏內容十分豐富。此外,每年都舉行各種藝術節、博覽會和影展等。法蘭克福和萊比錫是德國圖書出版業中心。德國圖書出版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占第二位。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巴赫、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世界。教堂、宮殿和古堡德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著名大學有科隆大學、慕尼黑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等。德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無論是在商務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國人注重准時。德國人重視商業信譽,一般不輕易更換合作夥伴。德國的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由聯邦和各州共同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歸屬於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發達,實行12年制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慣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制4-6年,中學學制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採取名額限制。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即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余教育普及。教師為終身公職人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隨筆:喜愛讀書——德國人的優良傳統之一
新華網 (2003-11-23 12:53:4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柏林11月22日電(記者鄭漢根)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曾說過: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德國人對這種「談話」有著巨大熱情,即使是在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十分發達的時代,他們依舊保持著愛讀書的傳統,而社會提供的服務又使他們讀書十分便利。
在地鐵列車里,在公園草
坪上,甚至在醫院的候診室內,手捧書本埋頭閱讀的人都很常見。民意調查顯示,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可見,書已經融入到了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記者的一個年輕德國朋友說,在德國,讀書就象喝啤酒一樣平常。
在德國,買書很方便。無論城市鄉村,書店都極容易找到,一座1萬多人的小鎮起碼會有一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在有著8200多萬人口的德國,書店就有5000多家。在書店內,如果購書者不能在書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籍,書店一定會幫助從出版社訂購,買者很快就可以拿到書了。
除書店外,一些綜合性超市和加油站也賣書。在某些大型倉儲超市,人們會看到最新暢銷書、減價書以及報刊雜志等擺放在貨架上。顧客們滿載牛奶麵包等日常食、用物品的超市手推車里,也常常放著一兩本書。此外,德國人還通過出版社直銷、郵購、網上訂購等途徑買書。網上購書越來越受到歡迎,購書者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遞增。
德國大小書店內部的環境都十分安靜、幽雅。一些大書店還設有播放音樂的咖啡廳,人們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瀏覽書籍。一些書店還有專供人們讀書的區間,裡面放著很多沙發和椅子。在書店裡,書按照不同領域分類明晰,便於讀者查找。
大量的圖書館也滿足了德國人對書的愛好。德國有1.4萬多個圖書館,藏書1.29億冊。許多圖書館通過組織作家演講會、舉辦文化活動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鎮里往往也有圖書館,而沒有固定圖書館的鄉村則常常會得到流動圖書館的眷顧,這方便了農村人借書。
德國有關書的組織有很多,它們的活動促進了人們讀書的熱情。德國書商協會、讀書基金會等常舉辦豐富多彩的促進閱讀活動,最近成立的「德國朗讀協會」組織知名人士到圖書館或書店為青少年朗讀好文章,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
德國人之所以整體素質較高,這與他們喜愛博覽群書的優良傳統是密切相關的。歌德就曾注意到書和文化的力量對德國的重要意義。他說:「假如不是通過一種光輝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國各地,德國如何能偉大呢?遍布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和劇院,作為支持和促進民族文化教養提高的力量,是絕不應被忽視的。」(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1/23/content_1193638.htm
經濟: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左圖:德國商業銀行大樓)。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⑸ 德國文化 領導
有!來
1998年10月27日在當年聯源邦總理施羅德的領導下,德國政府設立了文化,媒體國務部長職位,並成立了單獨的文化媒體委員會。通過這些措施,社民黨加強了聯邦政府級對各州文化政策的管理。在德國文化媒體委員會成立10周年之際,社民黨回顧了德國迄今在推行文化政策方面取得的成績。
第一位被選中擔任文化國務部長的是曾經當過記者和出版商的米歇爾-瑙曼。最初這個職務遭到了聯盟黨的強烈反對,但瑙曼最終還是憑借自己獨特的魅力站住了腳。 在兩年的任期里瑙曼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比如圖書統一定價,開展歐洲范圍內的文化交流,促進文化遺址的建設方案,以及保護和促進德東地區的文化傳統等等。
⑹ 德國文化
德國不但是歐洲文化的「濃縮版」,也在世界文化之林佔有一席之地。德國目前有140家公立劇院、130多家公立歌劇舞劇院以及管弦樂隊。
不僅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德國就有38個歷史文化古跡入圍。每年,來自全球成千上萬的遊客都慕名到德國觀光旅遊。
德國對從事文化產業的「文化個體化」提供的社保在世界各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據德國財政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德國聯邦政府共為18萬包括記者、編輯、出版人在內的「文化個體化」提供了養老、醫療在內的各種保險。
對於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自由職業者來說,國家的這一對他們「生老病死」的「兜底」做法讓其感到既溫暖又貼心。
(6)德國文化貿易公司擴展閱讀:
在德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者的社會保險的構成是這樣的:從業者自籌一半,而剩下的一半中,聯邦政府掏20%,從業者所在單位掏30%。這樣的話,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就可以像領取工資的雇員那樣擁有一份體面的社保。
德國聯邦政府還非常重視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財政扶持,而BKM在其中則發揮著非常關鍵性的作用。
據BKM提供的一份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德國文化創意產業產生的利潤總額為1430億歐元,為大約100多萬人提供了相應的就業崗位,而文化創意產業所涉及的業務則高達24.7萬個。
⑺ 德國文化特點
德國不但是歐洲文化的「濃縮版」,也在世界文化之林佔有一席之地。德國目前有140家公立劇院、130多家公立歌劇舞劇院以及管弦樂隊。
不僅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德國就有38個歷史文化古跡入圍。每年,來自全球成千上萬的遊客都慕名到德國觀光旅遊。
德國對從事文化產業的「文化個體化」提供的社保在世界各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據德國財政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德國聯邦政府共為18萬包括記者、編輯、出版人在內的「文化個體化」提供了養老、醫療在內的各種保險。
對於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自由職業者來說,國家的這一對他們「生老病死」的「兜底」做法讓其感到既溫暖又貼心。
在德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者的社會保險的構成是這樣的:從業者自籌一半,而剩下的一半中,聯邦政府掏20%,從業者所在單位掏30%。這樣的話,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就可以像領取工資的雇員那樣擁有一份體面的社保。
德國聯邦政府還非常重視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財政扶持,而BKM在其中則發揮著非常關鍵性的作用。
據BKM提供的一份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德國文化創意產業產生的利潤總額為1430億歐元,為大約100多萬人提供了相應的就業崗位,而文化創意產業所涉及的業務則高達24.7萬個。
⑻ 德國文化對德國企業文化的影響
我剛從德國回來,參加了德國企業的培訓。給你說幾點我的體會吧:
1. 德國文化:相互尊重但不親密。企業文化:公司內部人們見面可以禮貌的說「你好」但並沒有更加親密的交往,難得親近。這點與美國、義大利等國完全不同。
2. 德國文化:私人空間很重要。企業文化:工作和私人生活完全分開。對於德國人來說工作就是工作,私人生活就是私人生活。在企業當中,人們互相之間只談工作,私生活很少涉及。
3. 德國文化:嚴謹。企業文化:嚴謹並且有條不紊。他們真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綱目,他們一定會按照條條框框去進行應有的程序。
4. 德國文化:創新。企業文化:啟發人們革新。德國自稱創意之國。所以公司里到處都有鼓勵人們創新,為企業做出貢獻的標語。
這里我再粘貼一點別人對德國企業文化的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德國企業文化與德國社會文化的一致性。
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一個國家的企業文化必然與該國的傳統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在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德國的企業文化受歐洲文化價值觀影響很深。首先,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帶來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對德國企業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次,德國強調依法治國、注重法制教育、強調法制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長期形成的完備的法律體系,為建立注重誠信、遵守法律的企業文化奠定了基礎。再次,宗教主張的博愛、平等、勤儉、節制等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德國企業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還有,德國人長期形成的講究信用、嚴謹、追求完美的行為習慣,使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無不滲透著一種嚴謹細致的作風,體現著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去處理問題,對企業形成獨特的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這幾方面的結合,形成了德國企業冷靜、理智和近乎保守的認真、刻板、規則的文化傳統。德國企業文化明顯區別於美國的以自由、個性、追求多樣性、勇於冒險為特徵的企業文化,也區別於日本企業強調團隊精神在市場中取勝的企業文化。
(二)德國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提高員工素質,開發人力資源。
德國企業文化十分強調以人為本,提高員工素質,這主要體現在注重員工教育,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上。
德國企業普遍十分重視員工的培訓。大眾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許多培訓點,他們主要進行兩方面的培訓:一是使新進公司的人員成為熟練技工;二是使在崗熟練技工緊跟世界先進技術,不斷提高知識技能。西門子公司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更為細致,他們一貫奉行的是「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和不斷培訓而提高的」,因此他們堅持「自己培養和造就人才」。
德國企業在管理人才選拔與培養方面也頗具特色。大眾汽車公司除了最高決策層之外,擁有各方面的優異的管理人才。他們以高薪吸納了大批優秀管理人才和科研專家,並為其發揮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使他們產生一種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西門子公司也特別重視對管理人才的選拔和錄用。他們聘用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是具有較強工作能力,特別是沖破障礙的能力。二是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三是具有老練的性格,能使部下信賴,富有人情味。四是具有與他人協作的能力。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認為「財富=人才+知識」,「人才就是資本,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是人才的內涵,是企業的無形財富;人才則是知識的載體,是企業無法估量的資本」。所以,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有一種好的傳統,即選拔人才並不注重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本人的實際能力。
在尊重人格、強調民主的價值觀指導下,德國企業普遍重視職工參與企業決策。在培訓、考察中我們所到的企業,不論是大眾、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還是高依託夫、路特等中小企業,職工參與企業決策是一種普遍現象。
(三)德國企業文化強調加強員工的責任感,注重創造和諧、合作的文化氛圍。
德國企業文化體現出企業員工具有很強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包括家庭責任、工作責任和社會責任,他們就是帶著這樣責任感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事物。企業對員工強調的主要是工作責任,尤其是每一個人對所處的工作崗位或生產環節的責任。
德國企業十分注重人際關系,努力創造和諧、合作的文化氛圍。例如,1994年受世界石油危機影響,大眾公司在德國本土的公司經濟面臨困難,需要解僱2萬多名員工。然而,公司的員工在參與企業決策時卻表示:寧願減少自己收入的20%,把每周工作5天改為 4天,也不要讓那些人失業。同類的事情,當大眾公司在巴西的分公司也試圖這樣做時,卻被巴西員工拒絕了。
德國企業十分重視企業兼並重組過程中的文化整合。為解決企業兼並重組中的文化沖突,保持和諧的文化氛圍,保證企業兼並重組目標的實現,他們在公司並購、重組時,十分注重企業文化的融合。如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合並後,為解決兩國企業在文化上的差異和沖突,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制定了3年的工作計劃,通過加強員工之間的聯系與溝通,進行文化整合。
(四)德國企業普遍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識和注重誠信為本,追求產品質量完美、提供一流服務已成為企業員工的自覺行動。
德國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強烈的質量意識已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深深植根於廣大員工心目之中。大眾公司在職工中樹立了嚴格的質量意識,強調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熏陶,在企業中樹立精益求精的質量理念。西門子公司以「以新取勝,以質取勝」為理念,使西門子立於不敗之地。就注重產品質量而言,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他們認為高質量意識與員工的高素質是分不開的,十分注意培養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職工隊伍,千方百計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第二,具有精工細作、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這種態度幾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第三,是把好質量關,嚴格檢查制度,做到層層把關,嚴格檢查。
通過培訓、考察發現,重視產品質量,追求技術上的完美是德國企業一種普遍的自覺意識。德國人愛好技術、鑽研技術、崇尚技術的價值觀已深入人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德國企業重視客戶,注重誠信合作,樹立創一流服務的企業精神,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如高依託夫公司提出,「對於客戶提出的要求,我們沒有『不行』兩個字」。
(五)德國企業文化注重實效,融入管理,樹立良好企業形象。
德國企業文化建設特別注重圍繞企業的具體實際進行。德國企業非常注重實際,他們以精湛的技術、務實的態度和忠誠的敬業精神進行經營。他們將企業文化建設融入企業管理,注重實際內容,不拘泥於具體形式,說的少而做得多。除此之外,德國企業還特別重視有效的形象宣傳,那些在德國乃至世界各地樹起的「賓士」、「大眾」、「西門子」等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時代氣息的德國跨國集團的品牌標識,已經成為企業實力的象徵。
總之,德國企業文化是規范、和諧、負責的文化。所說規范就是依法治理,從培訓中樹立遵紀守法意識和對法律條文的掌握,從一點一滴做起,杜絕隨意性和靈活性。和諧,就是管理體制的順暢,人際關系的和諧。負責,就是一種企業與職工雙方互有的責任心,即職工對企業負責任,企業對職工也要負責任,企業與員工共同對社會負責。
⑼ 德國的文化
德國的文化:
聯邦德國的聯邦制結構在文化生活領域中,表現的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為明顯。各州都有自己大大小小各具特徵的文化中心,開展自己獨特的文化生活。
德意志圖書館設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萊比錫和柏林。聯邦檔案館的中央館址在科布倫次,它在柏林、波茨坦、布萊斯高的弗賴堡和拜羅伊特都設有分館。
漢堡是新聞媒介最集中的地方,科隆、杜塞爾多夫和卡塞爾僅僅是當代藝術生活的 3個中心,柏林的劇院數量居於德國首位。最有價值的博物館分布在柏林、慕尼黑、紐倫堡、科隆和斯圖加特。兩所最重要的文學檔案館在馬爾巴赫和魏瑪。
主要機構:
德國文化理事會 是藝術和媒體界、文化界、藝術科學、文化教育和文化介紹領域里的聯合會、設施以及專家們的一個文化政策方向的講壇。它首先將自己看作是咨詢和提供服務的辦事機構。
文化經紀組織 同外國在文化協定框架內的文化合作,以及國際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負責的法律上獨立的經紀組織進行。它們作為對外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其活動資金來自德國外交部預算。
新聞出版:
德國新聞出版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 2001年出版的各類報紙有412種,其中日報382種。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2001年為429萬份;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匯報》,發行量110.5萬份。各類雜志近萬種,其中各類大眾雜志2040種,總發行量12445萬份;各種專業刊物3590種,總發行量1724萬份。最重要的時事政治性周刊《明鏡》2000年3月發行為105.2萬份。
德意志新聞社 :
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200多個部門,屬於世界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國內其它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家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
廣播電台:
德國廣播電台,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台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成立於 1960年的德國之聲電台,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並用德、漢、英等語言播放電視新聞節目。
電視台:
德國電視一台( ARD),由各州電台、德國廣播電台和德國之聲電台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播放全國性的第一套節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節目;德國電視二台(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台,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茲,播放第二套節目。另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如德國電視台的1 PLUS和私營電視台如SAT 1、RTL、PRO 7也擁有大量觀眾。
⑽ 德國文化特徵
德國企業文化特點
在國際市場上,德國製造和德國標准通常代表著高品質,是消費者可以完全信賴的。在這方面,就連一向以高品質取勝的日本人都不得不甘拜下風。對於這種現象,日本經濟學家進行了潛心的研究。根據相關的研究成果,日本經濟學家認為,德國企業的高質量產品主要取決於德國企業的高質量的文化。與其他國家的企業文化相比,德國企業文化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1.縮短工時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30年中,德國工人的工時已經減少了500小時。在工資和工時關繫上,德國是工資不斷上升、工時逐漸減少;日本盡管工資高,但工時卻相當長;英國、美國雖然工時也在減少,但遠不如德國明顯。
2.高附加值經營
比較日本和德國兩國的貿易品種單價就可以發現,在機器設備和汽車方面,兩國價格相差2至4倍。日本出口的往往是大路貨,而其他國家從德國買入的卻是清一色的高級產品。德國的實踐證明,高附加值經營的關鍵是高度專業性,促其形成的因素有文化、國民性、思維方法等。具體體現在管理上,就形成了德國特有的技師制度。具體體現在研究開發上,就是集中優勢力量,深入研究有限領域,從而產生非凡的獨創性和獨特性。技師制度和研究開發中的獨創性是德國企業通常採用的兩種方法,這也是德國經濟持久強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3.雙重教育培訓制度
在教育培訓制度方面,德國通常實行雙重教育培訓系統,形成學校教育和工廠企業教育培訓雙重機構。德國教育系統的特色十分鮮明,有七至八成的學生在十五六歲時就已區分各自的主攻方向,確定了自己一生的努力目標。由此產生的高度專業性也就成為德國工匠卓越技術的源泉。從世界范圍來看,技師制度的確是德國特有的一項制度。以小汽車為例,組裝完成的汽車從生產線上出來時,技師就上場工作了。整個裝配工作的三分之一是由德才兼備的技師親自處理的收尾工序,其產品的質量自然有了絕對的保證。盡管日本的汽車品質非常高超,但卻始終難以超越德國汽車的水準,關鍵原因正在於此。因此,雙重教育培訓制度下形成的技師制度確實是德國企業文化的一大亮點。
4.注重創新研究開發
長期以來,德國企業高度重視開展創新活動,並為此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目前,德國研究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2.9%,位居世界前列。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未來的前途命運的應當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人為把握的什麼客觀因素。不管經濟如何不景氣,德國企業始終不削減開發費用。事實證明,德國企業的這種戰略眼光確實是非常高遠的。在研究中重視高度的獨創性和高度的專業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創造潛力,這正是德國研究與開發體制的一大長處。